第十一章

關燈
夠出嫁找個歸宿。

     楊蘭已經三十八歲了,但是看起來卻比較年輕得多,圓圓的臉,對人一團和氣,給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這樣子的一個女人,誰人不愛呢,所以她雖然已經到了老大的年齡,但是卻仍然有不少人而來争聘。

     楊岸到家才兩天,已經有四個媒婆上門了。

     不過這四個媒婆都沒有說成功,主要是她們所提的男方太過差勁。

     四個求聘的對象幾乎都是五十上下、中年喪偶的鳏夫,薄有家産,子女尚幼,要求姑娘續弦,主持中饋,撫育幼兒。

     楊岸越聽越火,第四個媒婆挨了他一巴掌,幾乎是連滾帶爬,被轟出門去的,他站在門口指着罵道:“混帳東西,我楊某的妹子賢德無雙,你們卻來要她去做牛馬,告訴你們,一要元配結發,二要不過四十,三要有功名,少了任何一項也不行,以後若要有人上門,提出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家,我就砸斷他的腿。

    ” 楊岸在本家向有兇狠之名,以前他連本家的長老都照打不誤,這會兒動手揍了個媒婆,自然沒人敢出來說一句話。

     可是居然有人出來,在挨打的媒婆的屁股上又加了一腳,那是伴随楊岸一起返裡的楊大年。

     他把媒婆踢了個跟鬥,也跟着罵道:“瞎了狗眼的東西,你們隻為貪了幾兩銀子的謝媒錢,不問問清楚,就胡亂登門了,我這位姑姑,本身的賢德不說了,附近的人誰不稱道,更為了她的仁愛,省垣的太守已經請得了朝廷的旌表,日内就會頒下,你們竟然敢以一些凡夫俗子來侮辱她。

    ” 楊岸那一巴掌還不怎麼樣,楊大年的這一腳卻令媒婆受不了,那倒不是因為他的腳重,而是楊大年的身份不同。

     他不僅是楊氏的族長,而且還是當地的首富,份量自然不相同,所以那媒婆哀聲請求道:“大官人,這不是老婆子的意思,是男方再三再四要老婆子來的。

    ” 楊大年怒道:“不長眼的東西,人家請你來,你也得秤量一下對方的身份,夠不夠得上,我這位姑姑為我們楊家争得多少光采,你們有幾顆狗頭,居然想她去當管家婆。

    ” 可憐的媒婆隻有連連磕頭的份了,楊大年道:“我們楊氏族中公議,準備了十萬銀子的陪嫁,你們去估量一下,有資格收得下這份嫁妝的人家,再來商量,否則說别來讨打了。

    ” 媒婆一聽有十萬兩銀子的陪嫁,眼睛都發直,那是一筆不得了的钜資,如果能說成了這一頭親,那謝媒的酬禮,至少也在千兩上下,有人做了一輩子的媒,累積起來,恐怕也賺不到這個數目呢。

     受了钜金的誘惑,她甚至于忘了臉上挨過的巴掌,也忘了屁股上的那一腳,爬起來飛也似的走了。

     這邊楊岸也相當吃驚,看着楊大年道:“大年,你别開玩笑,這話可不能随便說的,到時侯要拿出來的。

    ” 楊大年道:“那當然,隻要說定了人家,就把嫁妝擡到祠堂裡陳列出來,一兩都不少。

     “ “你說這是族裡的公決?” “是的,叔叔放心,由族中分攤,不要你攤一兩。

    ” 楊岸苦笑道:“對我這個妹子,我還會小氣不成,隻要我有的,我都拿出來了;可是我卻慚愧得很……” 他看看旁邊的丁婉卿道:“婉卿倒很大方,她願意為蘭妹辦嫁妝,拿她的私蓄替我做面子,但也不過是四五之數,我想這也夠好了。

    ” 楊大年笑笑道:“是的,兩個月前,縣太爺嫁女兒,才不過花了兩萬銀子,已經讓縣裡的人說個沒完了,不過蘭姑不同,她為我們族裡争得了不少體面,應該由族中為她風光一下,怎麼能要婉嬸花費呢。

    ” 楊岸道:“大年,我知道本族的那些老啬鬼。

    他們不往裡撈幾文已經算好的了,那裡肯往外拿?這十萬兩恐怕要你一個人拿出來了。

    ” 楊大年道:“錢是由我出,他們具個名,既做面子又好看,他們還有不答應的。

    ” 楊岸歎了口氣:“大年,我知道你拿得出,但是這究竟不是筆小數目,你媳婦那兒…… “ 楊大年道:“叔叔放心,這就是您侄兒媳婦的意思,她多承您各位的幫忙,保全了身家,沒被妙貞觀的人給坑進去,心裡對您萬分的感激,一直想報答您一番,可也知道您身上是盡不上心的,所以趁着蘭姑的事情上盡點心,我來的時候,是她把摺子交給我的,在相洲的兩家銀号,四家生意,總數是十四萬五千兩多,叫我别小氣,放開手來花。

    ” 楊岸道:“侄兒媳婦倒也能幹,生意居然做到我們家鄉來了。

    ” 楊大年一笑道:“這些地方,她倒是頗有算計,她說百丈大樹根上起,不管我們在别處的生意做得再大,老根總是在湖州,總要留點底子,作個退路,這兒的生計是她私下經營的,我根本不知道,這次她感愧并作,一起交了出來。

    ” 楊岸道:“她倒算是個有心人,那更不能動她的。

    ” 楊大年道:“叔叔,就讓她盡點心吧,她說得好,如果不是大家拉她一把,由着她沉溺下去,别說是家财了,恐怕還會把她娘家也拖得家破人亡。

    ” 楊岸道:“就算她自己不慎,她已是出嫁的婦人,怎麼也牽連不到她的娘家去。

    ” 楊大年低聲道:“叔叔,對您不必瞞了。

    她除了自己跟妙真走得勤外,她娘家的嫂嫂,她自己的姊妹,都被妙真勾上了,幸虧事情是犯在咱們手裡,否則真是不堪設想。

    ” 楊岸道:“原來如此呀,這個妙真确實是該死了。

    ” 楊大年道:“其實真正該感謝的是意哥,若不是她認識李頭兒,把事情先壓了下來,要落在别人手中,也是夠我們受的,那些公人們都是黑透了心的,捏住了這個把柄,不時來開口,三千五千的,永無甯日。

    ” 楊岸道:“他們敢,除非不要腦袋了。

    ” 楊大年苦笑道:“叔叔,您可以不怕他們,小侄可沒這麼輕松,您殺了人放手一走了之,小侄卻是有家有業的,再說您侄兒媳婦的娘家,更背累不起,所以這件事,她是着實感激。

    ” “那也該謝謝意哥才對,怎麼謝到我頭上了?” 楊大年道:“意哥究竟是個女孩子,小侄以為人情仍在您身上比較好。

    ” 楊岸不解地道:“這是怎麼說?” 楊大年道:“雖然事情擺平了下來,可是我那大舅老爺的為人我很清楚,這多少是個把柄,捏在人家手中總是不太舒服,落在您身上,他不敢怎麼樣,因為您是江湖上響叮當的大豪傑,他們巴結還唯恐不及,不敢再動歪腦筋,在意哥身上,就很難說了。

    ” 楊岸将眼一瞪道:“那又能如何?” 楊大年道:“叔叔,侄兒因為您是自己人才說老實話,您别生氣呀,話說回來,如果有人掌握住我一家的生死存亡,侄兒我也同樣地不得安心的。

    ” 楊岸平靜了下來,楊大年繼續道:“假如對方隻是一個像意哥那樣的弱女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叫她永遠開不了口。

    ” “他們敢殺人嗎?” 楊大年道:“他們不會自己動手,但是買個兇手前去卻是很容易的事。

    ” “那除非把我們都宰了,否則有他受的。

    ” 楊大年道:“他們如果要買兇滅口,一定做得很秘密,牽連的人那麼多,您又知道是誰呢,再說就算您事後調查出主使人了,再為意哥報了仇,意哥那條命已經送掉了,那是再也彌補不回的了。

    ” 楊岸呆了呆道:“想不到人心會這麼險惡。

    ” 楊大年道:“當然,小侄隻是想到有此可能,所以事先跟李頭兒商量好,把事情落到您的頭上,說您為了衛護小侄,才商請李頭兒多方掩飾的。

    ” 李大成一直在旁邊不說話,聽到這裡,才忍不住道:“楊大掌櫃的顧慮還真對,妙貞觀是黃巾馀孽,而朝廷早有明令,黃巾馀孽是以叛逆論處的,誰沾上了就是滿門抄斬,這關系太大了,無怪乎那些人個個心驚肉跳的,看來還是大先生擔起這擔子的好,他們可不敢碰您!” 楊大年道:“莫非已經有人對譚姑娘起疑了?” 李大成道:“那倒沒有,目前根本沒人知道有譚姑娘牽涉其中,隻有太守趙大人知悉内情,我本來還在奇怪,趙大人為什麼叫我送一筆錢财來給譚姑娘,叫她不要再回長沙,現在聽了楊大掌櫃的推測,才明白了其中原因,事情若是少有洩露,那真是危險得很。

    ” 楊岸道:“太守又派你送錢來了?” 李大成笑笑道:“說起來是慷他人之慨,錢不是他的,是妙貞觀中的一批值錢的細軟,我怕公人們在搜查時手腳不乾淨,預先包了起來,以證物入庫,現在案子已經不了了之,這包證物也就不必公開了,太守大人叫我送給譚姑娘,作為補助她的生活,附帶的條件,就是叫她短時間内不要回到長沙去。

    ” 說着指指他帶來的一口包袱,又笑笑道:“當時我是看見了值錢一點的東西就包,沒詳細估價,太守大人到的時候,我随口說了個五千兩,可是我受命前來送給譚姑娘時,在客棧中要繕寫清單,一計算,居然少估了二十倍,這批東西足足值到五六萬兩。

    ” 楊大年道:“會有這麼值錢?” 李大成道:“是的,那都是些珠寶玉器古玩。

    ” 楊岸道:“妙貞觀中怎麼會有這些東西的?” 李大成一歎道:“這是她們私下誘惑了一些大家豪門的家眷,私相贈送的,還有他們暗中謀害了單身的客商後,私自藏下的。

    ” 楊岸不禁長歎道:“多行不義者必自斃,誰會想到那個地方,竟會藏着一大堆殺人越貨的大盜,這倒使我佩服玉朗那小子了,要不是他探出隐密來,那些壞人還不知道要害多少人呢。

    ” 李大成也道:“那位張公子揭發奸人,各位為民除奸,還有證姑娘的細心籌劃構思彌縫,保全了許多人的名節生命,你們都是功德無量。

    ” 譚意哥笑道:“李大叔,你也别太客氣了,這也虧得你精明能幹,把善後事宜辦得好,才能夠皆大歡喜,算起來,你的功勞才是最大的呢。

    ” 李大成道:“我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了各位的光,這包東西,就請譚姑娘收下吧!随便寫幾個字給我,也好回去交差。

    ” 譚意哥道:“李大叔,東西我不能收,尤其是得自妙貞觀的東西,我更不能收。

    ” “為什麼呢,這是我禀明過趙大人,是他着令我送給姑娘的,那等于是經過官方的手,不算是巧取了,姑娘若不收,我倒是為難了,這又不能徼回去,又不能我私吞下來。

    ” 丁婉卿道:“意哥!這倒也是,李大叔是一片好心,你不能增加他的為難,因此你必須打個條子給他,誰他回去好交差。

    ” 譚意哥急道:“娘!這些東西……” 丁婉卿道:“我知道這些東西叫你收下,你會于心不安,而且這也算是盜泉之水,據而為私有,與你的本心不合,因此你收下來,交給我好了。

    ” 楊岸大急道:“娘子,我們可不要這些東西。

    ” 周三瞪了他一眼道:“窮酸,你急什麼,大妹子可是個貪财的人?我相信她一定有妥善處置的方法,你等聽完了她的話,再作決定也不遲。

    ” 丁婉卿笑了一笑,道:“我收下來,将它變賣;購下米糧棉花布匹,找人縫成棉衣,到了冬天,以糧行的名義對窮苦的人家,發放冬衣糧食,免得他們受到凍餒之苦,使得這些東西,有着最好的出處。

    ” 她的話才說完,大家都一緻的鼓掌贊成道:“這樣好,這樣好!” 楊岸卻還不太贊成道:“好固然好,但是為什麼要用我們的糧行出名呢,善舉是大家的力量促成的,可不能由我們一家來居名呀,我們托交給别人也行呀。

    ” 丁婉卿道:“我相信每一個人都不是為了要求名而做這些好事的,所以要用糧号的名義出頭,隻因為一向都在這麼做了,不會引人注意而已,如果現在突然又換了個人出面,不是會引人注意,增加麻煩嗎?” 楊大年道:“嬸子說的是,侄兒以前曾倡頭做過一點善舉,結果托人家代管,叫人從中落了好處去了,做好事,還是自己經手的好。

    ” 楊崇歎了口氣道:“我不是怕事推托,設廠施米施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需要人手的,我們一間糧号已經夠忙了,那有工夫再去忙别的?再說善門難開,隻要我們的善門一開,附近幾鄉幾縣的窮人都會來的,我們不能隻開個三五天就關了門,至少也要把一個冬天撐下來,那點錢不夠的。

    ” 楊大年立刻道:“叔叔,這個放心好了,你若錢不夠,小侄尚可效力。

    ” 李大成也道:“隻要是做好事,而且辦得有實績具效,我也可以盡點力,叫長沙城那些大戶們認捐一點,共襄善舉的,他們反正欠我一個人情,不叫他們還,他們耿耿在心,叫他們還,我又想不出什麼地方需要他們的,錢财我不屑取,我這副捕頭再往上升,也隻有一步可跳,而且已經是定局,借這個機會,倒是完了掉一件心事的好。

    ” 譚意哥道:“叔叔,錢的問題解決了,至于人手,您也用不着擔心,我既不能回長沙去,一時也沒個準着落,乾脆就留下來幫忙管善廠吧,另外還有秋蘋,我們兩人足可以擔任了,您還是忙您的義盛糧行去。

    ” 楊岸笑道:“又有錢,又有人,我還有什麼好挂慮的,我們立刻就着手進行起來吧。

    ” 楊大年道:“我的祖宅還空着,有十幾間大空屋子,後面還有糧倉,就先撥給你們做善廠的處所吧。

    ” 楊岸道:“那更好了,有了地方,就可以先着手雇請女工前來,縫制冬衣,讓本郡的窮苦人家,先賺上一份工錢,将來就不必仰仗救濟,可以多幫助一些外鄉的人了。

    我其實早就有了這個計劃,隻因為财力不夠,無以着手,想不到卻能在今天實現了。

    ” 這是楊岸返裡後,引起的另一次高xdx潮,李大成帶來的财物變賣後,作為開始的基金,買進了大匹棉花、布匹,然後就招請了當地的大批窮人家婦女,前來縫制冬衣,工資訂得很優厚,中午還管一頓午餐。

     兩個月下來,庫房中已經堆滿了縫好的寒衣,而那些縫衣的女工們也都着實的發了一筆小财,可以舒舒服服地過一個年了。

     今年的冬天卻來得特别早,十一月裡,天際已經飄雪了,又兼年成歉收,三湘為稻米豐收之區,收成也不過平平,而鄰近的鄂贛等地,有些地方卻因旱澇天災、蝗禍、蟲災等原因而成荒年。

     大批的災民湧向三湘來求食,若不是譚意哥他們早有準備,預先收購了糧囤積應急,這批災民不僅成為地方的累贅,很可能還會釀成民變。

     譚意哥在這時候,更顯露了她的理财與處事應變的能力,一筆捐款到來,她立刻即其所宜,預購了急需的物品,然後着人調查了受施者的境況、需要。

     災民們來到,她的供應已經準備好了,寒者得衣,饑者得食,疾病者也都得到了醫療。

     在空地上,她早有預見的搭起了蘆棚以蔽風雨,收容了過路病痛的難民,而後又把及老博士拖了來,為那些病人治病,阻止了疫病的流行。

     李大成幫了她很大的忙,她的善舉雖不在長沙,但是長沙的赈款卻不斷地撥到她的手中。

     這一來是李大成遊說之故,二來也因為她在四郊留住了災民,使災民們沒有大批的湧進長沙,維持了長沙的甯靜。

     善廠是以楊岸的名義開的,可是大小的事情策劃、進行,多半還是譚意哥,使這個女孩子大大地出了名,譚意哥三個字,仍是在人們的嘴邊挂着。

     她在長沙時的盛名沒有被人忘記,現在卻以另一種方式更為人記憶,隻不過人們在說起她時,語氣中帶着更多的尊敬了。

     就這樣她忙過一個冬天,逃荒的人都返裡去了,他們在官府的協助下,又回到家鄉去開始春耕,重建起破碎的家園,帶回去的是譚意哥無限的感激。

     譚意哥閑了下來,那一段時間的忙碌使她忘記了一切,甚至于忘記了張玉朗。

     這一天剛好有個人登門求親,叫武卓才,新科的進士,今年已經四十歲了,埋首寒窗二十多年,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博得了一榜及第,而且放了一個縣令。

     武卓才沒有娶親,赴任路過湖州,聽說了楊蘭的賢名,故而親自登門求親。

     他的相貌很不錯,雖是新放的縣令,宦囊不豐,但卻是元配結發,而且是七品命婦,倒也強差人意。

     楊岸自己相過了,非常滿意,叫他妹妹自己跟武卓才談談,也是讓他們自己親相一下。

     本來這種事無須當事人親自見面的,楊岸是兄長,也是楊蘭唯一的家長,他看中了,就可以作主。

     不過武卓才行期匆促,他要趕着上任去,最多隻能有兩三天的逗留,談好了要立刻迎娶,三朝之後,就要立即随行。

     所以楊岸的意思讓他們自己談一談。

     雖說是當面親談,卻也不能單獨面談,于是就由譚意哥陪着見面。

     會晤是在楊家的後堂,雙方見面後,唔談下都相當滿意,武卓才很坦白,說自己孑然一身,二十年苦讀,後幾年雖有舉子的身份,卻是在京師課讀為生,兩袖清風,客途迎娶,更是草草,隻是一片熱誠,然而他也聽說姑娘是位賢德仁愛、不慕虛榮的好女兒家。

    否則他也不敢冒昧地登門求親了。

     話說得很坦白,也很令人尊敬,楊蘭是十分滿意了。

    譚意哥也覺得這個人很不錯,滿臉正氣,耿介卻又不執着,說話也頗為風趣,跟楊蘭很相配,想得到他們婚後的生活會很幸福的。

     婚事說定了,決定明天涓吉,三朝後就随行。

     這雖是太匆忙了一點,好在了婉卿早就為小姑子的遣嫁作了準備,而且新郎力主簡仆,倒也不費什麼事。

     正經事談過了,譚意哥無意問起道:“武先生,你今年同榜有一位張玉朗的,是湘陰舉子。

    ” 武卓才道:“三湘多才子,本科所中三湘同年不少,姓張的隻有一人,卻不叫張玉朗。

     “ 譚意哥以為張玉朗落第了,那知道武卓才道:“這一科最出色的同年中是出在湘陰,就是那位姓張的,他的人既年輕英俊,滿腹經綸,才華蓋世,文章做得實在好,本來考官們薦的是第一名狀元,隻是在殿試時,聖上認為少年意氣飛揚,鋒芒太露也不好,龍頭應屬老成,把原評在第三名的陶尚志拔為狀元,把那位原定的狀元郎降為第三名探花了。

    ” 譚意哥道:“都在一甲之内,名次上就沒有什麼差别了,何況龍頭應屬老成!” 武卓才笑了笑道:“譚姑娘說的是,一甲三名,無所謂名次前後,狀元郎的才華未必高于探花,何況當初所謂的探花,也并不一定是殿試第三人之意,古時殿試及第者,擇定其中少年英俊者一名,簪金花,乘禦馬,遊行京師,讓那些閨閣千金們以香花抛擲而下,而成太平盛事,這才是探花郎的由來……” 譚意哥道:“武先生博學得很。

    ” 武卓才笑笑道:“我倒不是博學,僥幸一榜及第,這是大家在拜座師會宴時,互相談起探花典故時聽來的,而且也聽得本科舉試中的趣事,說那位探花郎的狀元實際上是送在皇後的手中。

    ” 譚意哥道:“這倒是一件大新聞,皇後是在内宮的,怎麼會管到殿試上呢?” 武卓才一笑道:“這當然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據說這位青年才子在未試之前,就已經名動公卿,在京師是位很有名的翩翩風流才子了,而皇後的最小一個妹妹正待字閨中,為這位俊俏公子動了芳心。

    假進宮探視之便,在皇後面前吐露了心事……” 譚意哥笑道:“這個年輕人的運氣不錯呀,被皇姨看中了,豈不是到手的富貴。

    ” 武卓才道:“不然,皇後倒是很重視才華的,她雖然答應替幼妹作主,但是怕那個士子是個不學無術的繡花枕頭,說要等考過了再說,必然要那個士子榜上有名,才可以論婚嫁,就把皇姨留在宮中以待大比。

    沒想到閱卷完畢,主考官們薦上來的第一名,就是那位士子。

     “ “是不是考官們早就知道了皇後的意思,特别加以舉薦的呢?” 武卓才搖頭道:“真要如此,倒又不足為奇了,人家可是真才實學,那一篇文章夠得上是字字珠玑,而且皇後就怕小妹妹會居間活動,影響到國家舉才,才把幼妹硬留在宮中,也正因為這一次舉才确是大公無私,所以才傳為佳話,如果是有弊的話,一定會嚴守秘密了,否則本朝最重言責,那些禦史們都是鐵面無私,早就掀起大獄了。

    ” “這麼說來,把狀元降為探花是皇後的意思了?” “聽說是如此,而且是出于皇姨的力請,皇帝才以那個理由,更動了名次。

    ” “這我就不懂了,皇姨既是心傾那位士子,自然是希望他中得越高越好,怎麼反而把狀元郎貶為探花呢?” 武卓才笑道:“此中大有文章,而且皇姨所請,也真有見地。

    ” 譚意哥跟楊蘭被引起了興趣,一疊聲地催促他快說,而武卓才也很得意,賣弄地道:” 這在一般人是很難明白的,但是卻要從本朝的慣例說起,每三年一比,狀頭拔魁掄元,自然是文章甲天下,但是狀元公的官卻很少做得大的,多半是進國子監,做内廷的文字供奉,雖說是常跟皇帝接觸、卻沒有多大出息,充其量也隻能做到國子監祭酒,顯而不能達,貴而不足富。

    那皇姨既然屬意此君。

    自然要替良人打算,不叫他進那個窮國子監的,所以才亟力把他從狀頭上拔了下來。

    ” 譚意哥道:“那麼探花又有什麼出息呢?” “探花不必進國子監,内放部曹,外放府尹,如果本身能幹,朝中又有奧援的話,不出十年,就可爬上個一品,為一面的封疆大吏,手中真正掌實權,身為皇親國戚,自然懂得計算,真正想做官的人,甯可中在二甲,也不願意高中榜首的。

    ” 譚意哥笑道:“狀元及第是何等榮耀,卻想不到還有這些曲折。

    ” 武卓才一笑道:“狀元隻是個名聲好聽,而且榮耀在眼前,若是往後看,則還是二甲的進士最吃香,看看朝中六部大臣,入閣拜相以及各地的督撫方面大員。

    沒有一個是狀元出身的。

    ” 譚意哥笑道:“這麼說來,武先生前程萬裡,将來的青雲扶搖,應是未可限了。

    ” 武卓才輕輕一歎道:“我卻不存此着望,因為我的功名來得太遲了,四十歲才弄到一個縣令,隻求能好好地為百姓們盡點心,無愧此生,于願已足,因為我已經被磨去雄心了。

    ” 譚意哥道:“先生又何必自謙……” 武卓才苦笑道:“我也不是自謙,是歲月不居,做官一半靠機遇,一半也要靠努力,少年得意,及壯封侯,我現在已經四十歲,卻才剛起步,奮鬥個二十年吧,做出點成績,卻已經是齒牙搖落,鬓毛漸霜,到了休緻的年歲了。

    ” 譚意哥剛要開口,武卓才道:“譚姑娘,你不必搬出古人來勸我,說什麼太公八十遇文王,那隻是一個傳說。

    我們必須要重實際,當然,我也不會自暴自棄,還是會盡力去做,可是心中不能不有個底子,不必奢望過高,蘭姑娘,我也把話說在前面,你也得記在心裡作個準備,準備淡泊以終,很可能終我一身,就是這七品知縣到底了。

    ” 楊蘭肅容道:“先生請放心,我心敬的是先生為人,不是你的功名。

    ” 譚意哥倒是不便再說什麼了,于是又岔開話題道:“那位姓張的士子,有沒有娶了皇姨呢?” 武卓才道:“我離京的時候,正在議婚,大概不會有問題,聽說那位皇姨雖是長得美貌非凡,卻因為太嬌貴了,體弱多病,皇後很愛惜她,希望她嫁人後會好起來,所以才極力促成這件婚事。

    ” “說了半天,這位士子的官諱是什麼呢?” “張元直。

    ” 這是個完全陌生的名字,譚意哥笑道:“我們三湘地面上出了這麼一件大喜事,居然會一點都不知道。

    ” 武卓才道:“他雖是祖籍在湘陰,但是落籍卻在京師名下,所以捷報上京師去了,因為他是世代茶官,供應皇茶,每年都要進京貢茶的,就便在那兒落籍報考了。

    ” 譚意哥心中猛地一跳道:“他家中是世代茶官?” 武卓才道:“我聽人說好像是如此的,他是一甲探花,我卻是二甲進士,雖說同年同榜,卻極少有機會接近,隻是在會拜時見了一次,果然是一表人才,其馀有關他的事情,則多半是聽人說的,因為他是個大紅人,比狀元公還要出名,我才略為多知道一點……” 譚意哥似乎呆了,連他後來的話都沒聽見,楊蘭心中也十分難過,不住地安慰她道:” 意哥!不會的,不會是他,玉朗不是那樣的人……” 譚意哥道:“不會錯了,湘陰世代的茶官僅此一家,不會有第二個人了!” 楊蘭卻不放心地問道:“武先生,你說的那位張探花,他沒有别的名字?” 武卓才想了一下道:“我記得他的别字,好像是叫玉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