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羅刹女幫主

關燈
葡萄仙子依靠魔國的兵力,擊敗了以脫脫為首的侵略者,克複失地,重建羅利邦。

     邦主赫利早已為脫脫所害,死于非命,但邦中不可一日無主,誰應繼承邦主之位,這事必要首先解決。

    由于赫利的庶子,不識之乎,不辨五谷,形同白癡,自難奉為邦主,而嫡女葡萄仙子因修道心切,也不願繼承父業,因此,她與魔頭文中子和袁通等商量,結果決定廣征邦中品德兼優,文武全才的女性,以考試方式進行甄别。

    被選中者就正式代替葡萄仙子,成為羅刹邦的女邦主。

     次日,葡萄仙子為其先考妣發喪引魂,并以其父的真骷髅鑲上塑料的假軀殼,穿戴了衣帽鞋襪,所謂棺椁衣衾,入土為安。

    當時全邦臣民都來祭奠,且哭聲震天,魔國諸将也親臨吊唁,孝女葡萄仙子更痛哭得像一個淚人兒了。

     接着,她又為當年的許多陣亡将士設祭追悼,井厚恤遺孤烈旗,以慰死者在天之靈。

    又次日,葡萄仙子召集本邦匡複有功的舊志士——梧桐先生,陳根,赫芳,彭志,赫天雲,陸生,武青等,開會讨論如何廣征邦中才女,進行甄别考試的事宜。

    葡萄仙子開始發言,說明自己不拟作邦主的理由有二: (一)修道多年,快将煉成仙體,決難半途而廢,以免功虧一篑; (二)治邦大計,她索未研究,決難繼承邦主之位。

    不過,她要以甄别考試方式在本邦選出一位才女,作為她的替身。

    由于是她的替身關系,邦主必須要由女性充任,這就杜塞了男性野心家觊觎邦主職位的企圖,而不敢妄生非分之想。

     德高望重的前朝元老梧桐先生首先表示贊成。

    他舉手道:“這是極妙的措施,因女邦主是由考試中選出,隻憑品德兼優,真才實學,并非由個人推薦,乃是絕對公平。

    而絲毫沒有私心。

    為本邦蒼生的幸福着想,理應如此,老夫對公主的卓見,除衷心擁護外,實深欽佩。

    ” 其餘諸人也全體鼓掌贊成。

    葡萄仙子見到大家都同意自己的主張,芳心甚為喜慰,道:“邦中不可一日無主,我們應立即組織考試委員會,拟定計劃,頒布公告,凡是本邦到達了法定年齡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親疏、媸妍,已婚或未婚,隻要家聲清白,品德優良,才兼文武,都可參加考試。

    ” 于是葡萄仙子委任梧桐先生為主座,陳根、赫芳為左右副座,其餘諸人分别擔任文武試官,立即拟定招生章程和試題,并頒布公告。

    為了妥善起見,主座梧桐先生将試題密封,面呈公主葡萄仙子保管,以昭慎重,而防流弊。

     公告貼在通衢大道,人來人往的熱鬧場所,另有副本數百份,分發各城市鄉村,務必家喻戶曉,讓全邦百姓都知道這件事,以免有遺才之憾。

    這是羅刹邦破天荒的大事。

    消息一經傳出,立即不胫而走,不到三天,本邦各地區,包括窮鄉僻壤的居民也都知道了,感到非常興奮,而且大家談論招考女邦主的事情。

     同時鄰邦的官方和民間也獲悉了這個消息,于是有許多接近羅刹邦邊區的外邦人氏,家中女兒有能力投考者,紛紛遷移入境,乘機冒充羅刹邦百姓,準備在大比時一試身子,希望考中女邦主。

    當然,羅刹邦乃是一個古老的小邦,面積不過五百裡。

    人口隻有十萬左右,又無登記戶籍的官吏,邊區也無守兵駐紮,所以外邦居民很容易鑽空子,愉入邊境,成為合法的人民,無形中使羅刹邦頓時增加了一萬多名人口。

     到了考期的前三天,羅刹邦京城裡早巳集聚了三百名女考生,而且還有不少人數陸續到達,便當地的旅館邸舍供不應求,于是一部分投考者,隻得暫住親友的家裡,或臨時在廣場搭起篷帳竹幕等,作為遮蔽風雨以及飲食起居之所,也有露宿街頭巷尾,等待大比日期的降臨, 女考生之中,多數是由親屬陪伴,成份複雜,包括官吏的閨秀、士農工商的淑嫒,尼,巫,獵女,漁姑,孀婦,賢妻,良母。

     有的以阃範懿德,賢淑聞名于世;有的以蕙蘭之質,柳絮之才,傳譽于時;有的是巾帼英雄,女中丈夫,有的是道行高妙,法術玄博,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羅刹邦地處苗蠻之間,風俗尚武,女性都能玩弄刀弓,倒是文教并不普及,所以這次大比,文事試題,隻不過考一點待人接物之道,教育兒童之方,以及如何改進社會秩序而已。

    詩詞歌賦之類,一律不考。

    武功範圍較廣,包括跑步縱躍,騎馬射箭,刀槍棍劍,徒手搏鬥等,花樣繁多。

    在考試過程中,文事以官吏的幹金和士商的淑女稍占優勢,而武功卻不及勞工農民和漁獵家庭的女兒,後者不但在體力上占勝,且打鬥功夫也非等閑可比。

    至于品德則各擅勝場。

     到了考試揭曉之日,大家都到重新翻造的羅刹官外探榜,人數不下萬人。

     這次參加考試共計五百十一人,正榜錄取十名,副榜選中六十名,考未終場者十九名。

    其餘四百二十二人名落孫山。

     衆所周知,正選十人,再經過口試後,其中必有一人是女邦主,另外九人賜予女官榮譽,在京城供職,副選六十人将分遣各郡縣,量才授職。

     口試禮數隆重,坐位供張甚盛,階設香案,主司與中式者對拜,井供應茶湯飲漿,糕餅食物。

    這是唐朝禮待進士的故事,先由李白墒貶時,傳入夜郎,後由夜郎輾轉傳到西域諸郡,而梧桐先生博覽群書,認為這種禮節有改善教化,鼓勵士子的功效,值得采用,于是首次在羅刹邦實行。

    主司與中式考生對拜與吃喝的儀式舉行後,于是主座梧桐先生,副座陳根,赫芳。

    以及文武試官——彭志,赫天雲,陸生和武青等人連袂進入書房,分别坐定,大家商淡了一會,然後逐次召見正榜考生。

     副榜的六十人,無須口試,相繼告退。

     不久,書房裡傳出聲音:“召見丁香女史!” 丁香立即起身,姗姗地從大廳走入書房,看到主座居中,副座分列左右,與衆試官依次而坐,連忙作了一揖,然後坐在對面的末位,靜待口試。

     試官陸生開始道:“請問丁女史,芳齡幾何,何處人氏,家中現有幾人?” 關于考生的年齡,籍貫等,其實早巳在報名單上詳細填具。

    但試官為了鄭重起見,必須再問一次,這不過是官樣文章而已。

     丁香道:“門生現年二十,本邦黔郡青鄉人氏,家有慈母,并無兄弟姊妹。

    ” 陸生遭:“原來你是令堂的獨女,但不知過去的經曆如何?” 丁香道:“門生是獵戶人家出身,能使用網罟弓弩,又因自幼随先父出入山林,略知弋禽措獸門徑,所得獵物,換錢以奉母。

    ” 陸生道:“倒是一個孝女,可喜可敬!你以行獵為生,日與禽獸搏鬥,怪不得武藝超群,至于你的文學也有相當程度,不知平時如何進修?”丁香道:“家伯昔年遠赴中洲部落謀生,曾任幕僚二十餘載。

     花甲以後,倦遊回鄉,蒙他老人家随時教導文事,使門生在這方面稍有成就。

    ” 陸生點頭道:“令伯家中尚有何人?” 丁香道:“家伯父母都年近古稀,身體健康,膝下惟有堂姊丁梅一人,這次名列副榜第九名。

    ”陸生聽了,就翻閱副榜的題名錄,看了一下,道:“記得黔郡有個丁獵王,一日擊殺十豹,為民除害,不知你認識此人否?” 丁香道:“這是先父的綽号。

    ” 陸生道:“有虎父。

    必有虎女!”他說着,看廠丁香一眼,接着道:“丁女史已有婆家否?” 丁香道:“門生立志奉養高堂,不打算婚姻之事。

    ” 陸生道:“假如你被選為本邦的女邦主,不知你将有什麼感想?” 丁香道:“我邦開科,雖考邦主,但門生前來應試,不敢作邦主之想。

    若能僥幸得為京官,為民服務,就心滿意足了。

    ” 陸生道:“為什麼你不想做女邦主?” 丁香道:“門生乃是山野之民,年輕才淺,略知家務,不谙世事,怎能治邦?因此,門生頗有自知之明,決不觊觎邦主之位。

    ” 陸生聽了,再三首肯,但他連連點頭的用意是為了丁香确無邦主之才,還是因她說話謙虛中肯,而表示贊許,那就誰也無從推測了。

     過了片刻,陸生道:“我邦匡複伊始,百廢待興,但不知何事較為重要,拟請略述尊見。

    ”丁香不加思索,立即答道:“我邦之民,心存畛域,媸妍颠倒,理事欠明,恩怨不分,禮讓失調,勝負必争,諸如此類,由來已久,風俗已成習慣,一時難以改革,各位座師想來早已有鑒于此,所以在這次大比的試題中,有‘如何教育兒童’,說明了改變成人的主觀難,灌輸兒童的意識易,鄙見亦以為這是本邦重要的任務之一。

    ”丁香這一番言論,不但使試官陸生極為欣賞,而且在座的群公也都暗自稱贊。

    于是陸生向副座陳根使了一個眼色,後者會意,開口道:“那麼,試題中另一個‘待人接物的道理’,應該怎樣解釋?” 丁香道:“待人接物之道也就是治邦之道。

    ”陳根道:“何故?”丁香道:“待人寬嚴相濟,恩威并施,接物輕重均勻,大小适宜。

    ” 陳根道:“請你再說得明白一點。

    ” 丁香道:“對待‘邦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饋贈結交,禮尚往來,莫貪分外之财。

    此理以小喻大,推之于治邦,似乎亦無不宜。

    ” 陳根正在點頭,暗示“深得我心”,但另一副座赫芳已經搶着問道:“丁香,你對于改革社會秩序有什麼好辦法嗎?” 丁香道:“茲事體大,門生才疏學淺,不敢信口亂道,妄作主張,想各位座師已胸有成竹了。

    ” 赫芳道:“你盡管放膽發表意見,即使說錯了,我們也不會怪你的。

    ”丁香聽了,沉吟一下,道:“本邦社會不安定的原因是由于有些人怕死,以及有些人不怕死。

    不怕死的人以為自己有幾條性命,或能死而複活,所以做事也就做盡做絕。

    怕死的人眼看不怕死的人橫行無道,任其發展下去,不加制止,因此,許多狡黠之徒都去做不怕死的歹人,而社會秩序也就混亂不堪,未能安定。

    如果有人能以不怕死的精神和毅力,去制止不怕死的歹人做壞事,我邦的社會情況必可大為改善。

    ” 赫芳道:“你的意思是:握有權力的人不應該對暴力低頭示弱?” 丁香道:“是。

    ” 赫芳道:“可是本邦也有法律制止不怕死的歹人呀!” 丁香道:“不錯。

    可惜得很,法律條文縱橫密布,太細碎了,卻變成像蛛絲網那樣的陷阱,使守法良民無形中受到重重縛束,寸步難行,偶一不慎,立即堕入阱内,無法脫身,反使歹人,依靠了本身的财勢,從容地将法律破壞,或從它的空隙中安然通過,而執法者卻置之不聞不問不見,猶如一個聾啞盲三者兼而有之的殘廢人物,所以這種法律有不如無。

    ” 赫芳道:“丁香,你似乎對執法者說得太過份了吧!” 丁香微笑道:“門生并非信口雌黃。

    ” 赫芳道:“你能舉例嗎?” 丁香道:“由于執法者本身藐視法律,或利用它暗做壞事,許多歹人也就看樣學樣,所以當脫脫侵犯我邦時,老百姓因對執法者怨毒已深,無一肯為本邦出力抵抗,而執法者和許多歹人卻反為侵入者收羅利用,都變成了内奸叛徒,為虎作伥,這就是明顯的舉例。

    ” 赫芳道:“你痛砭前期的弊政,頗有見識,本座深為感動,……”他停頓片刻,歎息一聲,接着道:“過去的事,我輩都有責任。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

    ”這時,主座梧桐先生目如炬,靜靜地看着和聽着丁香發言内容和态度,覺得此女端正,秀麗,雍容,娴淑,雖出身貧戶,卻有大家風度,出言從容不迫,發音口齒清爽,心裡頗有好感,于是問道:“丁香,你何不略抒安定社會的意見。

    ” 有大家風度,出言從容不迫,發音口齒清爽,心裡頗有好感,于是問道:“丁香,你何不略抒安定社會的意見。

    ” 丁香道:“立法應簡而整,執法應嚴而明,愛民而不擾民,即能使社會安定。

    ” 梧桐先生道:“言之有理……好!口試到此為止。

    ” 丁香聽了,随即起身,鞠躬而退。

     接着書房傳出聲音,命于玉女史入内。

     于玉整衣而起,進入書房,向衆座師作禮後,坐于末位。

     試官武青照例先問考生的姓名、籍貫、經曆,以及家庭狀況,然後言歸正題,道:“于玉,你是前朝将門後裔,想來對于軍事學識,必有深切研究,是嗎?” 于玉道:“當年家父授徒傳武,門生在座旁聽,雖略有心得,但也不過學到一些皮毛而已,”武青唔了一聲,道:“大将與名将如何區别?” 于玉道:“兵法精通,勇敢善戰,積功擢升,可為大将;智計百出,戰績輝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謂名将。

    為名将者,必是大将,但大将不一定是名将,此中區别在于學識精與不精,以及理論與實踐能否結合。

    ”武青道:“管子所謂:‘兵貴于精,不貴于多。

    ’與韓信将兵多多益善,,理論上有否矛盾?” 于五道:“用兵之道,千變萬化,此一時用此,彼一時用彼。

     不可同日而浯。

    兵貴于精,不貴于多,與将兵多多益善之間,并無矛盾。

    主要在于大将軍能否巧為運用,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 武青道:“試問紙上談兵,是否無補于實際?” 于玉道:“古來每一個軍事家,在其未成名時,必先經過一段紙上談兵的初階,再加上精密研究和考察,并随時于以修正,才能有補于實際。

    因此,出身行伍的人,其成就往往在紙上談兵者之上。

    ” 武青道:“王者之兵與霸者之兵,如何區别?” 于玉略加思索後,答道:“仁者之兵,視士卒如子弟,推之以誠,用之以救人,戰功永垂千秋。

    霸者之兵,視士卒若牛馬,施之以術,用之以殺人,縱有一時的戰功,但不久必趨滅亡。

    ” 武青首肯道:“武将的光榮是否在于戰功?”于王道:“英雄不如英魂,‘萬骨枯’比‘一将成名’更為光榮。

    ” 武青道:“世界有無長勝将軍?” 于玉道:“兵,兇器也,用之得當者勝。

    反之則敗,雖勝不武,何況勝敗乃兵家之常事,怎能長勝不敗?” 武青道:“屢敗屢戰,可否稱勇?” 于玉道:“屢敗屢戰,勇則勇矣,但這不過是戰敗者說體面話遮羞而已,其實還是敗績,不如反敗為勝,更為勇敢,” 武青聽了,連連點頭,向副座陳根看了一眼,于是後者開口道:“請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對這話的見解如何?” 于玉道:“君者,國之主也,若擁兵自重,不受君命,形同跋扈,豈是為将之道?這種人終必為患,門生以為不取……” 赫芳搶着道:“本座也要問一句:‘治國之道,重文乎,重武乎?’” 于玉道:“太平盛世,重文,多難之邦重武,文不忘武,相輔為用。

    總之,先禮後兵可也。

    ” 最後,主座梧桐先生發言問道:“國家養兵少則不足禦敵,多則經費甚钜,國庫負擔太重,尤其是我們的羅刹小邦,常遇兇荒之時,百姓貧窮,試問如何養兵?” 于玉道:“寓兵于工農,既可使軍隊自力更生,又能減輕國家負擔,而達到全國皆兵的目标,門生認為這是一舉兩得的辦法。

    ” 梧桐先生贊遣:“于玉真不愧是将門之女,熟讀兵書,對答如流,可喜可賀……口試完了!” 于玉起身裣衽而退。

     接着,梧桐先生對衆同僚道:“我邦有幸,否極泰來,現在我們已得到一文一武的人才了。

    ” 口試過程,都由赫天雲記錄在案。

     不久,王鳳進入書房,長揖而坐。

     梧桐先生參閱了王風的報名錄,知道她是平山郡洛村宿儒王遵之女,武師邬英之妻,年已四十,又是五子之母,早寡,素有冰雪心,柏舟操的清譽,設帳講學,文名遠播,聽說這次正榜和副榜中式的考生中,有五個是她的門下女徒,不由肅然起敬,破例不問她的姓名,籍貫,和家庭狀況,就直接舉行口試,道:“本座知道王女史是本郡不可多得的教育家,實深欽佩。

    ” 王風道:“門生徒有虛名,卻蒙座師謬獎,汗顔之至。

    ”梧桐先生道,“你的文章甚為工楚,顯然是家學淵源,況武功也臻上乘,更是難能可貴,但不知是否由尊夫邬英武師生前傳授?” 王鳳道:“不,門生的武技乃是家師上悟下音所授。

    ” 梧桐先生疑惑地道:“聖尼年逾期頤,難道尚在人間?” 王風道,“她老人家隐居峨媚,足不出戶,門生每三年前往拜候一次。

    ” 梧桐先生點頭歎道,“難得名師出高徒!王女史家有五子,以慈母而兼嚴父之職,想來好像窦燕山那樣,教子必有義方。

    ” 王風道:“窦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古今少有,門生豈敢望其項背?不過,門生對于教育兒童也有一套理論。

    ” 梧桐先生道:“什麼理論?” 王風道:“不是門生批評前賢,燕山窦氏隻教好自己的兒子,而不能推廣到别人的子女,似乎有些自私。

    ” 梧桐先生笑道:“依你之見,應該怎樣?” 王鳳道:“教人之子如己子,教人之女如己女,施行大衆教育,對國家更為有益。

    當然,教育别人的子女,必須要他們的家長合作,才有成就。

    ”梧桐先生唔了一聲,道:“怎樣合作?” 王鳳道:“兒童性喜仿模,父母和老師合作,随時給兒童看好的榜樣。

    ” 梧桐先生道:“如果兒童犯了過失,應否體罰?” 王風道:“體罰是教育的末路,不足為訓。

    ” 悟桐先生道:“教不嚴,師之惰,師嚴而後道尊,對犯了過失的兒童不施夏楚,怎能稱為嚴師?不有嚴師,何來高徒?” 王鳳道,“宰子晝寝,孔子也不過罵兩句:‘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污也’而已,但它的效果卻比體罰更大。

    ” 梧桐先生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對教育的影響如何?”王鳳道:“這是孔子的消極話,對天真的兒童是有害的,但若對成人教育而言,那就另作别淪,否則做老師也太辛苦了。

    ” 梧桐先生道:“你以為我邦需要大衆教育嗎?” 王鳳道:“是,現在的學校越多,将來的牢監越少。

    ” 梧桐先生道:“此話怎講?” 王風道:“人生衣食真難事,自占皆然。

    學校是教導孩子勤學明理,訓練各種技能的地方,等到學成,出而問世,已有謀生的本事,不緻流為盜賊。

    所以,西語諺雲,為成人建立監獄,不如為孩子們建立教室。

    ” 梧桐先生對王鳳的話大為贊賞,道:“那西諺與孟子的‘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偏僻而孤陋寡聞的羅刹邦裡,王風競能援引西諺,加強她的教育理論,無怪别的試官對她也都刮目相視,擊節稱善。

     口試完畢,王風退出書房,接着進來的是個女道士,年輕美貌,向衆座師稽首,然後穩重地趺坐。

     對于佛道兩家的知識,除梧桐先生外,在座諸公從未研究,所以口試依然由他主持。

     他先看了報名錄,知道來人是本邦硖嶺女巫邱玄師太的弟子,道名石碧,年十九歲,于是問道:“石道姑,你所學的是養生之道,還是鬼神預先知道休咎之事?” 石碧道:“二者兼而有之。

    ” “試問生死之道如何?” 。

     “曠達者壽,反之則夭。

    ” “生死是否可求?” “生可以求,死不可求。

    ”“何解?” “人皆有欲,欲有多端,寡欲者長生,故曰生可以求。

    正常的人決不求死,而求死者必是不達觀的人,故曰死不可求。

    ”“本座對于寡欲便能長生一點,極為懷疑。

    ” “心平氣和,性靜意誠,即得長生。

    門生所謂長生者,乃遐齡延壽也,并非不死。

    ”“不死有術乎?” “不死屬于仙道,世俗所謂老而不死者曰仙,也就是道家的練道長生,但如何能使人不死,這方法門生尚未學得,目前無可奉告。

    ”“聽說除了仙之外,神也是長生不死的,不是嗎?” “是。

    天地生萬物,物有主之者曰神,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神,天之神也。

    祗,地之神也,皆能長生不死。

    此外,還有佛和聖,也能如此。

    ” “佛和聖?” “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僧修練得道者即能成佛,輕舉能飛,身有白光。

    聖,凡精通一事而他人其能及者,或于事無所不通者,或道德修養到達了登峰造極者,皆得謂之聖。

    仙佛神聖,都已越出了輪回之外,能與天地同壽……不過他們本身都是由人類煉成的。

    ” “做了仙佛神聖,是否隻做好事,不幹壞事?” “做壞事的是妖魔精怪,或兇神邪仙。

    真正的仙佛神聖是救人的,隻做好事。

    ”“妖魔精怪如何解釋?” “妖,異于常物而害人者謂之妖。

    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

     魔,梵語魔羅之略。

    凡事成習而不能排除者,皆謂之魔。

    魔分三品: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奇妙之術超出于自然作用之外,不能以常理解釋之者,如觀星,詳夢,預蔔兇吉,祝由科,關亡,召魂,扶乩之類,皆稱魔法或魔術。

    精、神怪之稱。

    萬物之粹美者亦謂之精。

    怪,奇怪非常之人或物曰怪,也就是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怪。

    ”“何為兇神邪仙?”“兇神為之煞,陰陽家有八煞之說(星名)或稱八殺。

    邪仙即野仙也,有仙之名,而無仙之實。

    ” “鬼的定義和種類如何?” “人死曰鬼。

    凡陰險害人,或作事不光明皆謂之鬼。

    鬼死曰散,或作蟄。

    善鬼成神曰魍,小兒鬼謂之魁。

    ” “魈和魃如何區别?”“魑即山魑,是山内木石之怪。

    魃,旱神也。

    神異經雲;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而目在頂上,行走如飛,所見之國人早,赤地千裡。

    ““試問魑魅魍魉是什麼東西?” “魑,山神獸形;魅即怪物也。

    魑轄,山林之神怪,幽壑深谷異氣所生。

    魍魉,川澤之精物。

    總之,魑魅魍魉,山林川澤之邪神,均有害于人。

    ” “請問夜叉是何種鬼物?” “夜叉者,捷疾鬼也,又名藥叉,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在天,俗稱飛天夜叉。

    ”“精與魅有何不同?”“據閱微草堂筆記:‘山魈厲鬼,依草附木而為祟,是謂之魅。

     老樹千年,英華内聚,積久而成形,如道家之結聖胎,是謂之精。

    ’魅為人害,精有時為人害,但亦有不害人者。

    ” “妖魔精怪為什麼要害人?” “花草木石,飛禽走獸,在修練時,必須利用人類的精氣,才能蛻形化人,成為人形的妖魔精怪。

    既成人形,即歸人道,不複幻化原形。

    除非他們繼續為惡,遭受天誅,則又将重現原形了。

    ” “人類修成仙佛,必須道力堅定,但亦非一世所能奏功,甚至經過一二十世而尚未正果者,試問此中過程如何?” “道家修行,以換形為本,釋家修行,以奪舍為本。

    換形者,修行時本身血氣已衰,而大道末成,乃入世物色一個體力強壯、精神盛旺之軀,與之互易,以此類推,直到成仙為止。

    奪舍是借孕婦之胎轉世為人,複加勘修,功德圓滿,即能成佛。

    ” “試問釋道在修行過程中,或奪舍或換形,是否一定能夠得證正果?” “這是很難說的。

    道心堅定、智慧澄清,不為外物所誘,則水到渠成,即能正果。

    反之,若宿根退化,不修舊業,沉湎于聲色,浸淫于逸樂,必将堕入輪回,前功盡棄了。

    ” “成仙成佛之後,是否再會堕入輪回?” “成了仙佛之後,逍遙自由,快樂無比,但長時期的太自由和太快樂,有時反會感到寂寞空虛,終于靜極思動,或雲遊太空,或訪友尋伴,或跋涉塵世,偶一不慎,随時有魔道前來牽纏,以緻迷失本性,違犯罪過,于是遭受天譴,貶入下界,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之樂,以及經曆生老病死,或艱難困頓之苦以後,若能覺悟,即可返本歸元,否則再堕輪回,繼續受到折磨。

    ” “石道姑,你有否親眼目睹,看到過神祗或鬼魅?” “家師有此道行,井常與鬼神周旋,但門生修養淺薄,能耐未精,無緣獲識他們的尊容如何。

    不過,若能假以時日,相信亦能達到這個目的。

    ” 梧桐先生與石碧談話到此,方才言歸正題,問道:“假如你被選為本邦的邦主,是否将以鬼神之道治邦?” 石碧毫無猶豫,答道:“以神道設教,使頑民有所警惕,不敢為非作歹,似對我邦有利無害。

    ”梧桐先生聽了,不置可否,就轉移話題,道:“令師道行高妙,本座極為欽佩。

    ” 石碧聰明人也,聽到對方改變話題,知道口試完畢,随即緩緩起身,道:“多蒙贊美家師。

    ”接着向在座諸公稽首告退,走出書房。

     過了一會,傳朱筠女史入内談話。

     朱筠容貌秀麗,文才武功雖屬上乘,但拙于辭令,發言讷讷艱難,于是陳根問了她幾句話之後,就草草了事。

     接着,傳吳雯女史。

     此女雖是大家閨秀,但懦弱畏羞,神經緊張,顯然未經世面,所以武青略問數語。

    就算門試告竣。

     相繼進入書房談話的是周慧貞和胡英二女,前者性陰沉,多機智,語必思考,意皆含蓄;後者府者胸襟開朗,有男子氣概,但口沒遮攔,說話滔滔不絕,答多于問,因此,她們都不為試官陸生和彭志所喜,看來已沒有做女邦主的希望了。

     口試第九位是曹珍女吏——試官彭志的甥女。

    由于舅甥關系,他立即起身,退出書房,暫行回避。

     曹珍芳齡十九,龍郡梅村入氏,容貌猶如“白菡萏香初過雨”,姿态好比“紅蜻蜒弱不經風”。

    陸放翁的詩句正宜為她寫照。

     經過口試後,試官赫芳認為她學識兼憂,上由天文地理、邦國大事,下至世故人情,禮儀細節,無不了若指掌,說來頭頭是道,堪稱才女,但可惜嬌軀瘦弱。

    武功稍遜,未免美中不足。

     她是王風的女弟子,這次師生同來應試,又同登正榜,可稱科場佳話,儒者殊榮。

     第十位接受口試之女名叫董雅仙,年已雙十,自稱本邦邊區蠻嶺山坳村人氏。

    其實她的原籍是擺夷邦,居處接近羅刹邦的蠻嶺。

    其父董清觊觎女邦主的榮譽,在不久之前投機取巧,暗中遷入山坳村,冒充本邦之民,慫恿她前來應試,果然得中正榜。

     當董雅仙進入書房時,試官們的眼睛為之一亮,盯着她看了良久,包括年已耄耋的梧桐先生在内。

     這是為了什麼? 原來董雅仙容姣媚,貌嬌娆,具有妲己褒姒的姿态,西施王靖的風度,尤物傾城,人間少有,即使羅刹邦諸公過去以妍為媸已成習慣,現在見到了她之後,在心理,蔔立即為之改變,認為妍究竟是妍,媸究竟是媸,決難混淆,無怪衆目瞪視不已。

     她面現笑容,态度大方,姗姗地進入書房,步法猶如流水行雲,不徐不疾,既自然又美妙,所謂讨人歡喜,接着向衆試官一揖後,坐于末位,低頭恭候口試。

     座上諸公觀察了董雅仙一會,主考悟桐先生默然無語,别的試官也不敢搶先發言。

     梧桐先生正在暗想:“美人絕色,薄福者多,若為邦主,奈蒼生何……” 恰在這時,彭志進入書房,看到同僚悶坐,一片靜寂,心裡覺得納罕,歸坐原位後,問道:“由誰主持口試?” 梧桐先生道:“我們正在等你前來。

    ”他說着,把考生報名錄遞給彭志,自然地打破了甯靜沉寂的局面。

    彭志看了董雅仙的報名錄之後,仍然照例問了她的姓名年齡籍貫和經曆,發覺此女猶如“生菩薩”,不由心裡暗想:若選為邦主,太美麗了,恐非邦人之福……不過,我們正在移風易俗。

    挑選一位美麗的女邦主作為榜樣,也好糾正邦民過去以妍為醜的心量觀點。

    打定主意後,他問遭:“董女生精通翰墨,擅舞刀劍,不知令師是誰?”他一邊說,一邊觀察對方的動靜。

     董雅仙眼若秋波,展眉微笑,指如春筍,合掌一拱,聲媲莺啭,啟嘴答道:“門生幼承庭訓,足不出戶,平時所學,都是家父傳授。

    ” 彭志點頭,又問道:“令尊作何生涯?”董雅仙想了一想,道:“身兼漁……樵……耕讀。

    ” 彭志心裡生疑,道:“奉邦山坳村并無河流水道,豈有魚蝦可捕?”董雅仙自知失言,疑遲一下,道:“他老人家常到擺夷邦邊境的浒江網魚捕蟹。

    ” 彭志鑒貌辯色,心中愈疑,暗想道:“問起她的父親作何生涯,照理應該直爽回答,但此女講話吞吞吐吐,想了一想,疑遲一下,莫非其中有詐?”可是他也不去點穿,也不再追訊,另換别的話題,道:“山坳村村長王孝,董女史認識否?” 董雅仙聽了面色微生,但立即恢複原狀,道:“認識……不,門生不認得。

    ” 彭志道:“令尊認得王孝嗎?” 董雅仙道:“可能認得。

    ” 彭志想試一試董雅仙的見識如何,于是又轉變話題,道,“勇若怯,智若愚,智勇雙全是否可稱偉人?” 董雅仙道:“智勇雙全,不一定可做偉人,即使做了偉人,也不一定始終能保持智勇。

    ” 彭志道:“何故?” 董雅仙道:“許多智勇雙全的偉人,往往到了晚年,卻變成昏庸懦怯。

    至于其他有智勇而不能成為偉人者,那就更不必論了。

    ”彭志道:“智與勇如何結合?” 董雅仙道:“智寓于理,勇寓于義,失去理義,即是失去智勇。

     二者相輔為用,無往而不利,反之必敗。

    ”彭志道:“智與勇,孰重?” 董雅仙道:“二者并重。

    生重于義而舍生者,愚夫失理也,理重于生而全生者,懦夫失義也。

    ”彭志點頭稱善,接着又想試試對方的為人怎樣,道:“待人接物之道如何?” 董雅仙道:“待人應先知人之賢與不肖,然後尊而近之,或敬而遠之。

    接物勿視物之輕重,合于情者受之,悖于理者拒之。

    ” 彭志道:“如何知人之賢與不肖?” 董雅仙道:“十人中若有七八人說其賢者,必非不肖之入,反之,其賢亦必有限,所謂賢與不肖,出乎衆口是也。

    ” 彭志道:“不肖者可否感化?”董雅仙道:“可。

    ” 彭志道:“方法如何?” 董雅仙道:“人若奸詐,我以誠心感動之;人若兇暴,我以和氣吹噓之;人若自私自利,我以正義激發之;往來交接之道,以寬恕為貴,退讓為尚,使其自慚而悟,人非木石,無不感化。

    ” 彭志苜肯道:“假如董女史被選為女邦主,試問何以治邦?”董雅仙道:“治邦之道,必先富民,民富易治,民貧則頑,無所不為,治亦難矣。

    ” 彭志道:“如何能使民富?” 董雅仙道:“邦無遊民,生産必多,民有專業,生計必善,若能如此,而民不富,吾不信也。

    ”彭志道:“民富而趨于驕佚懶惰,為之奈何?” 董稚仙道:“驕佚者,終必犯法,懶惰者,終必轉貧,那都是富民自暴自棄的後果。

    至于如何懲治,就有賴于各位座師了。

    ”彭志聽了,不由微笑,暗想道,“好一個狡猾的女子呀!” 衆試官也都有這樣的感想。

     彭志沉默片刻,想不出什麼可問,于是道:“口試完了!” 等到董稚仙起身裣衽,退出房外之後,彭志向同僚說出自己心裡的疑點,并征得了梧桐先生的同意,立即派遣幹吏方桂趕赴本邦邊區蠻嶺山坳村,向村長王孝調查董雅仙和其父董清的身世,井囑速去速來,立等回音。

     在羅刹邦王宮的書房裡,衆試官開始評論正榜十名女考生的口試成績。

     試官陸生首先發言道:“十名考生之中,丁香、于玉、王風、曹珍以及董雅仙等五人應于優先考慮,不知各位有何高見?” 武青道:“石碧和朱筠也有考慮的價值。

    ” 陳根道:“若依公平原則,吳雯。

    胡以與周慧貞也應加以讨論。

    ” 梧恫先生道:“我們先規定一個原則,那就是衡量考生,應以德才學識四個字作為标準。

    ”赫芳道:“主座之言極是……選擇邦主,事關百姓幸福,我們必須慎重研究考生的品德,才能,學問,見識。

    有學無才,不成大事。

    有才無學,終誤國事;有才學而無見識,必出亂事,有才學識三美而無品德,難免禍事。

    因此,我們決定用這個原則。

    ” 陳根道,“剛才我們以考生姓字的筆劃最少者先行門試,現在評論考績,應以姓字筆劃最多者開始,以示公允。

    ” 彭志道:“好,先評董雅仙……”頓停片刻,接着道:“此女的學才識三點極為可取,隻怕品德似有問題。

    ” 陸生道:“何以見得?” 彭志道:“當我問她是否認識山坳村村長王孝的時候,她面色微變,先說認織,忽又改稱不認得,其中必有問題。

    因此,我已派方桂前去調查。

    如果王孝證明董稚仙品德甚佳,她就有女邦主候選人的資格了。

    ” 赫芳道:“對!現在我們不妨暫時先把她列入候選人的名單内。

     等待王孝那邊有了回音,再作最後決定。

    ”大家贊成,一緻通過,赫天雲立即記錄在案。

     接着讨論曹珍。

    除了彭志之外,衆試官認為曹珍德學才識都有過人之處,理應列入候選人名單。

     彭志反對,理由是曹珍的體力和武功未見出色,隻宜備位女官而已。

     知甥莫如舅,于是她就落選了。

     現在讨論胡英。

     陸生道:“此女才學不錯,可惜天真爛漫,未脫乳氣,應予放棄。

    ” 赫芳亦以為然。

     評論周慧貞時,赫芳道:“周女學識頗佳,但城府太深,似非女邦主之才。

    ” 陸生同意。

    衡量吳雯的考績時,武青認為她生性懦善,對人情世故毫無體會,若為女邦主,将來必受小人欺弄。

    因此,她就被擯棄了。

     過了片刻,陸生道:“朱筠如何?” 陳根道:“朱女文武全才,極為難得,可是天性口吃,母儀本邦,似未适宜,不如割愛吧!” 武青附議。

     輪到讨論石碧時,梧桐先生啟嘴道:“石道姑雖精于鬼神之學,仙佛之道,但疏于人事,也非女邦主之才,決定放棄。

    ” 主座這樣說,當然無人提出異議。

    接着梧桐先生道、“王風女史對德學才識,可稱四美俱全,若選她做女邦主的話,資格綽綽有餘,惟一缺點。

    她是寡婦,不能代表我們的公主,此中原因,諒諸公都已明白,無須老夫贅述。

    ” 衆同僚點頭稱是。

     原來公主葡萄仙子,學仙心切,雖不願出嫁,但選擇一個寡婦代表她做女邦主,總覺有失體面,而且也非吉兆,所以衆試官心知肚明,就不再讨論下去了。

     不過,梧桐先生補充道:“如果我們另選任何一叫立女邦主後,由王鳳擔任女太傅,以備咨詢或顧問,倒是最合适的人選了。

    ” 陳根赫芳等聽了,大為贊成。

     不久,王鳳果然被委為女太傅,出入宮禁,協辦政務,遂使羅刹邦大治,但這是将來的事,現在順便說明。

     接着,試官陸生提出于玉,又武青提出丁香,然後分别讨論,結果于丁兩女都被一緻通過,成為女邦主候選人。

     董雅仙試畢回到邸舍,将口試情況向父親董清說了一遍,後者認為女兒的答辭非常得體,被選為女邦主的希望極為濃厚,于是心裡暗喜。

     接着董雅仙又談起試官問及山坳村村長王孝的事,不免使董清耽心,暗想自己冒充羅刹邦邦籍,可能會被拆穿,萬一東窗事發,後果十分嚴重。

    他掐指一算,算出試官也派人到山坳村去調查了,不由大驚,終于坐立不安。

     他在房裡踱來踱去,思忖一個進退的策略。

    退嗎!一走了之,依然迂回擺夷邦去,不讓女兒去争取女邦主了;進嗎!怎麼辦? 他暗想道:“如今女兒業已考中正榜,又經過口試,成績令人滿意,想來女邦主之位,已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

    若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使自己白費心計,功虧一篑,實為可惜,且又極不甘心……” 他想到這裡,忽然靈機一動,頓時有了主意,自言自語地道:“決定這樣做!” 于是他走近女兒身邊,附耳說了幾句話之後,随即走出邸舍,施展抻行步法,迳向蠻嶺山坳村而去。

     再說方桂奉了試官彭志之命,帶着一個跟班小陳,趕赴邊境山坳村調查董清父女的身世,曉行夜宿,到了第三天中午,踏入了蠻嶺地界,因山勢險惡,小徑崎岖曲折,竟然迷路了。

    正在踯躅之際,遙見一個老年樵夫,肩負木柴,從山邊橫徑緩緩地步行過來。

     方桂大喜,連忙迎前,拱手為禮道,“請問老丈,山坳村如何走法?” 那老樵夫聽到有人問路,就停止腳步,道:“山坳村就在那邊橫坡後面,不到三裡路,越過竹林就是。

    ” 方桂說了一聲多謝老丈指示,讓立路旁,以便對方通過。

     可是那老樵夫站在原處,并未動步,問道:“尊駕到山坳村去訪何人?” 方桂道:“王村長。

    ” 老樵夫道:“哦,王家就在那邊竹林的後邊,第一家茅舍竹籬……”他邊說邊走,匆忙而去。

     方桂和跟班小陳依照指示,走向橫徑行了幾步,小陳回頭已不見了那老樵夫的影子,暗想道:“這老丈走得好快呀!” 經過橫坡,又走了二三裡,果有猗猗綠竹,叢叢成林,搖曳生風,方桂等纡回繞路而行,到了夾道附近,恰在竹林後面,乃見茅舍三間,圍着竹籬,就叫熙班小陳前去輕扣柴扉,但一推即開,原來它是虛掩的。

    他們随即緩步走了進去,舉目向四周觀看,除數畦菜地外,阒無人影,于是方桂咳嗽了一聲,暗示有客來訪!過了片刻,一個年約五十歲的儒士,身穿青布長衫,目光如炬,走出房外,見了這個陌生人,不速之客,似乎吃了一驚,正想開口說話,方桂已經搶先道,“閣下是王孝村長嗎?” 王孝疑視一下,不答反問道:“尊駕何人。

    恕在下眼拙。

    ” 方桂先報了姓名,然後說明來意。

     王孝方才釋疑,恭敬地道:“原來是貴客方大人,請入内講話。

    ” 他說着,把手一擺,自己領路,後面跟随着方桂和小陳。

    進入茅舍。

     裡面一間客室,布置簡潔。

    賓主坐定。

    小童前來獻茶。

     方桂遠道而來,口渴已久,也不客氣,見茶就喝,一飲而盡,随即問起董清父女的事情。

     王孝道:“董清确是蠻嶺人氏,世居本村,乃是安份良民,與我自幼相識,雖不常往來,彼此卻互相了解,不知方大人問他作甚?” 方桂道:“這件事,等一會自當奉告,現在我想再問董請之女為人如何?” 王孝聽了,笑道:“哦,我明白!原來方大人想為董雅仙作媒……” 方桂将錯就錯,也笑道:“不錯,王村長見微識著,給你猜中。

    ” 王孝道:“董雅仙幼時,我倒見過她一次,以後就不曾再看到她。

    聽說這姑娘品貌端正,而且武功也不錯,方大人為她作伐,真是找到了好對象。

    ” 方桂道:“我想麻煩王村長一件事。

    ” 王孝道:“方大人盡管吩咐,隻要我做得到的,一定效勞。

    ” 方桂道:“關于董清父女的身世,拟請王村長寫一份證明書,給我帶回京城。

    ”王孝毫不猶豫,立即起身,取了文房四寶,當場磨墨動筆,不加思索,一揮而就,随手把證明書遞給方桂,後者從頭至尾過目一遍,就折成四方形,放入身邊。

     二人又敷衍了幾句,方桂起身告辭。

     王孝抱歉地道:“賤内适赴鄰村探親,家中無人照料廚房,不能留客便飯,真是待慢之至。

    ”方桂也客氣地道:“不敢叨擾!”說着,帶子小陳,走出門外,與王孝揮手而别,立即趕返京城複命。

    過了幾天,羅刹邦王宮貼出金榜題名,女邦主候選人為丁香、于玉和董雅仙,準予明日上午九時,由公主葡萄仙子親自召見,面選女邦主後,即日就職。

     在羅刹邦王宮正殿中,公主葡萄仙子率領文武百官,召見女邦主候選人——丁香、于玉和董雅仙,以及這次得隽正榜和副榜的數十名女考生,也可說是女進士。

     這是本邦的一個重要日子,王宮挂燈結彩,旆旗飄揚,無數男女百姓群集宮前,歡呼萬歲,渴望地等侯新女邦主的揭曉。

     宮中傳出悠揚而動聽的音樂,響遏行雲,更增普天同慶的氣象。

     這時,葡萄仙子穩坐于龍椅之上,左右文武班首,依次而立,最後站着正副兩榜的新科女進士。

    葡萄仙子面對恭立案前的三位女邦主候選人——丁香居中,于玉居右,董稚仙居左,仔細觀看三女的容貌,一邊翻間她們的考卷,暗想道:“文才以丁香獨占鳌頭,武功應由于玉奪魁,至于文武兼備,姿容美妙,則掄元非董雅仙莫屬’” 于是她向梧桐先生和陳根低聲交換意見後,随即起身離座,進入内宮。

    接着梧桐先生和陳根引導丁香、于玉和董雅仙,也連袂地在後跟随,顯然他們都到裡面去談話了。

     時近中午,他們還未出來,正殿裡的群臣和新科女進士們都耐心期待,但宮外許多老百姓卻等候得不耐煩了,高聲叫喊萬歲,萬萬歲不已,響徹九霄。

     邦民之中,猜測不一,有的說了香必能中選,有的認為于玉最有資格成為女邦主,有的确信董雅仙獨占花魁,而三女的家屬和親友,各自翹首盼望佳音的降臨。

     王宮傳出一阙響亮的邦歌,聲調雄壯,宮外衆百姓聽了,知道女邦主已經選定,立刻就要宣布了。

     恰在這時,一匹紅鬃烈馬飛也似的騁馳而至,在宮外停止,一位錦衣騎士,面如冠玉,氣宇軒昂,從馬上躍下,立即進入宮内,守宮衛兵将馬牽到附近的廄房安頓。

     宮中鳴鐘奏樂,董雅仙面現喜色,被葡萄仙子、梧桐先生、陳根、丁香和于玉等擁護着回到正殿中央立定。

    不問可知,新的女邦主必是董雅仙無疑。

     隻聽得葡萄仙子當衆宣布道:“本人現已選定我邦第一任女邦主…董雅…” “且慢!”忽然殿角出現了一個錦衣騎士,高聲阻止葡萄仙子的宣布。

     此人是誰?他是葡萄仙子的保镛和密友菩提子野仙便是。

     這時,殿中的文武百官,新科女進士們,以及許多護殿将士無不大驚,于是衆目集中于菩捉子的身上,誰也不敢發出聲音。

     隻見菩提子緩步走來,到了董雅仙面前站定,看了一眼,冷然道:“外邦之人豈能為本邦之主?” 此言一出,正殿裡發生了一陣騷動。

    董雅仙一聽自己的身份被菩提子洩露,不免情虛,頓時花容失色,知道禍事發作,連忙後退幾步,躍出殿外,企圖飛越宮牆而逃,行動敏捷非凡。

     菩提子比她更快,騰身一縱,勢如閃電,立即阻止了對方的去路。

     不料董雅仙惱羞成怒,連忙從身邊摸出匕首,向前猛擲,但見一道白芒直飛而來,到了離開菩提子一尺左右的空間,卻被他吐氣吹歪,墜落地上。

     她偷襲失敗,又想遁走,可是他怎會讓她如願,趕了上去,一腳将她踢倒,并施行了禁制,使她無法再逃。

     菩提子征得葡萄仙子同意,立即出宮前去,捉拿董清,歸案究辦。

    接着葡萄仙子吩咐赫芳先把董雅仙押入地牢,等待捉到董清後,一井審問。

     為了這一亂子,破壞了歡樂的氣氛,可謂大煞風景,葡萄仙子就宣布暫停面選女邦主,等到董雅仙這件案子,審問明白後再說。

    不久,董清被衛兵押入正殿,赫芳也把他帶入地牢,父女相見,抱頭大哭。

     于是葡萄仙于吩咐梧桐先生和陳根速辦此菜,同時傳令新進士各回原籍,聽候調用。

     一場招考女邦主的喜事,中途卻發生了這樣變化,真是出人意表。

     在羅刹邦的衙門裡,主審法官赫芳,陪審彭志,檢察官武青,會同三班六房的吏役,開庭審問擺夷邦的間諜——董清與董雅仙父女,假冒本邦戶籍,欺騙考試當局,企圖篡奪邦主之位,實行颠覆活動。

     檢察官武青所控告的上述案子,事關危害羅刹邦安全,罪名非常嚴重,若被判定屬實,董氏父女立遭大辟,又可能與鄰邦引起邊境糾紛,所以主辦的官員都鄭重其事,謹慎地處理每一個疑點。

     這時,被告疑犯董清和董雅仙父女都被三環五扣地捆綁着,橫卧地上,處境狼狽不堪。

     “疑犯松綁!”赫芳命令道。

     衙役立即照辦。

    “先審董清,把董雅仙暫押刑房候審。

    ”赫芳道。

     衙役依命,把她帶走。

     “大膽董清!奉誰之俞,竟敢愉入邊境,冒充本邦人民,并串同汝女董雅仙,前來投考女邦主,還不快快從實招來!”赫芳喝道。

     蕈清跪着道:“大人,冤枉!小民實是本邦人氏,世居蠻嶺山坳村,此事可向村長王孝查問。

    ”董清辯護道。

     “傳王孝!”赫芳高聲道。

     不久,王孝進入法庭,走到赫芳的案前,立即跪下叩頭道:“小的拜見大人!”原來在開庭之前,他早已被傳來到京城候審。

     “王孝,旁跪的人,你認識嗎?”赫芳說着,向董清指丁一下。

     王孝回頭一看,道:“他就是董清,小的怎會不認識!”“他是山坳村的人嗎?”赫芳問道。

     “是。

    ”王孝答道。

     “從前他住在那裡?”赫芳道。

     “董家居住本村,已曆數代之久。

    ”王孝道。

     “傳原告人菩提子!”赫芳高聲命令道。

     菩提子手巾拿着一條長木,應聲而出,走到主審官的案前拱手立定。

     “菩提子,你怎知董氏父女不是本邦人氏?”赫芳道。

     “啟禀大人!下官在上月三日到蠻嶺山坳村附近,收集民謠山歌,親眼看到許多擺夷邦的百姓紛紛遷入本邦邊境,臨時建造茅廬木屋,董氏父女也是其中之二。

    當時下官也不以為意,後來無意中在那批移民嘴裡探悉,原來他們觊觎女邦主和女官的尊位,唆使女兒前來投考,企圖僥幸得隽,享受榮華富貴。

    ”菩提子道。

     “那批移民之中,可有幕後主使人物?”赫芳道。

    “這個……下官不知。

    ”菩提子道。

    “據山坳村村長王孝供詞,董清父女世居蠻嶺,井非外邦移民。

    ”赫芳道。

     “不,王孝之言有詐,不可相信。

    ”菩提子道。

     “何故?”赫芳道。

     菩提子答道:“董清若是世居蠻齡,他的住所必已陳舊不堪,現在下官查實他所居之屋,全用新木建造,還不到二個月之久,因此,派了匠人李三拆來一根椽子……”他說着,把手中的木條,雙手呈上,當由衙役接了過去,遞給陪審官彭志過目後,于是接下去道:“這是物證,此外,另有三個人證。

    ”菩提子道。

     “匠人李三,另外二個是擺夷邦的移民,被下官捉來作證。

    ” 衙役聽了,連忙出去,不久,帶來了三個人證。

     “李三,你知道這是什麼木料嗎?”彭志問道。

    “這是椽木,由小人奉了菩提子大人之命,從董清的屋上拆的。

    ”“你怎知那房屋是董清的呢?”陪審官彭志道。

     “衆所周知,董氏父女住在那屋裡,而且這兩個外邦移民,是他們家裡的男仆女傭,也可作證。

    ”李三一邊說,一邊指者那兩個男女。

     那二個男女聽了大老爺的話,放心了,面色變得好看一點。

    于是彭志向赫芳作了一個眼色,後者會意。

    “你們叫什麼名字,何處人氏?”赫芳道。

     “我叫阮生,她是内人白癸,擺夷邦赤岩村出世。

    ”阮生道。

     “你們在董家做了多少時候?”赫芳道。

     “董清也是赤岩村入氏嗎?”赫芳道。

     “我也不知道,主人父女是否赤岩村的土生土養,不過,我見他們在本村的山林裡進進出出,想來住家也是在山林裡面。

    ”阮生道。

     “你認識董清父女有幾年了?”赫芳道。

    “一華多。

    二個月前,董清說要搬家,需要男打雜和女燒飯兩個傭人,叫我們夫妻去做。

    起首我們不想離開家鄉,但後來經不起他,三句甜,兩句苦,隻得答應,跟随他們父女到蠻嶺去,想不到現在出事了。

    ”阮生道。

    “阮生,你說的都是實話嗎?”赫芳道。

     “小人不敢欺騙,說的句句實話。

    ”阮生道, “好,你退立旁邊……”頓停片刻,赫芳接着道:“白癸,你的丈夫說話不老實,為汁麼你不糾正他?” 白癸吓勢勢地道:“他說的是實話。

    ” 于是赫芳拍案喝道:“大膽董清,他們說的話,你都聽到了嗎?” 這時,董清大剌剌的,并不驚慌,道:“我承認是赤岩村移民。

    ” “你承認就奸……”赫芳說着,眼光移到王孝的面上,嚴肅地道:“你,王孝,受了董清多少錢,為他作假證人?” “小人知罪!”王孝道。

     恰在這時,衙役匆忙進入法庭,報告道:“外面有個老翁,自稱山坳村村長王孝,求見大人。

    ” 衆人聽到另有一個王孝出現,不由大驚。

     赫芳立即吩咐道,“叫他進來!”過了一會,衙役領了那手持竹杖的老翁,走到案前,向赫芳叩首,道:“老漢王孝,拜見大人。

    ”赫芳道:“免禮!”一邊向對方觀察,看來不像壞人,正拟開口問話,不料原來的那個王孝,顯然情虛,一看情況不妙,飛躍出去,企圖遁逃,可惜慢了一步,被菩提子掀倒地上,吩咐衙役将他三環六扣地綁了。

     事情已經明白,這案子也不必多審,赫芳道:“傳方桂進來!” 這時,一個衙役走來,對菩提子道:“大人!公主請你去。

    ”于是他向赫芳和彭志打一個招呼,退出現場。

     須臾,方桂進入法庭,趨前分别向赫芳和彭志叩首後,垂頭恭立。

     “大膽方桂。

    你串同假王孝,拿了僞造的證明書回來複命,該當何罪?”赫芳道。

     “沒有呀!我到了蠻嶺山坳村,因路徑不熱,問一個樵夫,他指示說,王家在竹林後面的茅舍竹籬便是。

    我到了那邊,找到王孝,向他要了證明書回來,難道會錯嗎?”方桂理直氣壯地道。

     “你遇見的是哪一個王孝?”赫芳邊說邊指這個老翁王孝和那邊綁着的王孝。

     方桂看了二人,道:“是那個綁着的。

    ” 赫芳正拟開口,那老翁王孝搶着道:“方大人,你不會弄錯吧!山坳村竹林後面,并無房屋,何來茅屋竹籬?” 方桂道:“你這老兒,信口雌黃,我明明在那邊進去出來,你怎說沒有房屋,真是豈有此理?” 那老者翁王奉道:“老漢年近古稀,自幼在山坳村長大,一草一木,無不熱識,怎會信口雌黃?那竹林後面,除了我家亡兒王力的疑墳之外,決無什麼茅舍竹籬,所以,老漢說你方大人弄錯了。

    ” 方桂不服地道:“嘿!那麼,見到活鬼了!我一個人也許弄錯,難道我的跟班小陳也會弄錯嗎?我帶他一起去的。

    ” 彭志道:“你們不必争論,問那假王孝,到底是怎幺一回事。

    ” 衆人隻管在傾聽方桂和真王孝互相辯論這怪事,沒有注意那個被綁卧她的假王孝,直到彭志說:“問那假王孝……”一看地上,除繩索外,空空如也,哪裡還有他的影子,不知在何時遁走了,這使大家驚駭非常。

     原來那假王孝乃是山精木魅之流,乘菩提子離開現場的機會,就使用縮骨潛形大法,逃之夭夭。

     蓦地,菩提子去而複返,匆忙地進入法庭,道:“上當了!公主并未召我,剛才那衙役是個魁物幻形,假傳公主命令,使我空跑了一次,真是可惡。

    這裡沒有事吧!”“出事了,假王孝跑掉了!”赫芳道。

     菩提子聽了,并不吃驚,歎道:“這是我的疏忽,想不到這厮也是個物魅,所以沒有對他加上禁制……”停頓片刻,他接着道:“像董清父女,法道比剛才那兩個物魅還要高深,可是逃不了,因他們已被我所禁制。

    ” 衆人聽了,恍然大悟。

     彭志問道:“剛才那兩個物魅逃掉,還追得回嗎?” 菩提子搖頭道:“他們井無大惡,不必去追了。

    ” 于是彭志吩咐,押董雅仙進來受審。

    過了一會,兩個衙役押着那女犯進來,走到案前跪下。

     真王孝看到董雅仙,也不管“法庭重地,嚴禁喧嘩”。

    大聲嚷道:“她是花妖,名叫董花,傷害我兒王力的女妖……” 衆衙役連忙阻止他高聲叫喊。

     這時,董雅仙低頭跪着,默然無言。

     彭志道:“剛才你說:亡兒王力的疑墳,請問那‘疑墳’二字是什麼意思?” 王孝歎了一口氣,道:“此事說來話長,不說也罷!” 赫芳道:“不,你必須要講出來,以便結束這件案子。

    不過,現在暫緩,你且到外面休息,稍待一會,我再傳你問話。

    ” 真村長王孝雙手作拱,退出法庭。

    接着赫芳命令道:“把犯人押下去!”于是赫芳宣布退庭。

     是日中午,赫芳邀請山坳村真村長王孝吃一頓便飯,陪客是彭志和菩提子。

     王孝講述兒子王力和董花,又名雅仙的故事…… 千峰高矗雲霄,群溪環繞山麓,兩山之間,在南者屬于羅刹邦蠻嶺地區的山坳村,在北者則為擺夷邦邊境的赤岩村。

    南山北山蜿蜒相隔二百裡内,遍地占木參天。

    野草從生,瘴氣迷漫。

    毒霧飄缈,兇禽猛獸,優遊栖息,蛇蟲爬蜥,出沒無常,山徑崎岖,可通南北,行人裹足,惟有獵民為了生活,不避艱險,深入幽壑絕谷,從事網戈,往往滿載而歸,崇山竣嶺,幽壑險谷之内,獵物甚多,除禽獸外,尚有靈芝珍草,可制良藥補劑,奇瓜異果,食之延年益壽,因此,當地居民多一身而兼二職者,那就是打獵和采藥同時進行,但也有各自為政的。

    山中既産靈芝珍草。

    異果奇珍,必有山魈木魅,禽精獸怪,環伺觊觎,武功淺薄的人類前往采食,多為那批魈魅精怪,從中阻撓,或遭驅逐,或置之死地。

    甚至被吞果腹,屍骨無存。

    荒村僻壤的人,學識淺薄,不知果瓜芝草尚未成熟,功效有限,就去采摘,此舉最為附近暗伺的魈魅精怪所忌,所以他們往往難免一死。

    山中瓜果芝草,得天地靈氣滋潤,又經數百千年孕育,才能成熟,稱為珍品。

    到了那時,魈魅精怪群趨争奪,互相殘殺,勢所必然,勝者得手,吞服而去,潛煉金丹,修成仙體;敗者屍伏山坡,骨暴沙礫,含恨千古。

     在這個二百裡周圍的小天地裡,當地居民年年捕殺了許多風麟龍龜之屬,和采摘瓜果芝草等珍品,同時也有不少獵人藥師在山中作業時喪身。

    物類被捕殺和采摘的數量雖多,人類在作業時的死亡雖衆,但前者生生不息,後卉瓜瓞綿綿,曆盡千秋萬歲,經過無數變化,此地一直維持着這樣的大局面,除了一部分物類,因年深月久而修成了魍魅精怪之外。

    當時,蠻嶺群山叢中,萬仞峭壁上的石隙裡,生長着一株千年靈芝,因飽受日月精華,天地瑞氣,芝尖豐茂,微露隙外,而芝莖則完全隐沒于隙内,發山陣陣幽香。

    頓時驚動了這個區域裡的許多魈魅精怪。

    個個希望把它據為已有,以享口福。

    可是,天然峭壁,高不可攀,瀑布猛瀉,膩滑如鏡,遂便一般的妖物對此靈芝,可望而不可即,不免垂涎三尺,徒呼奈何而己。

     三年前的某一夏大。

    時在正午,一條獨角巨蟒,頭大猶如七石缸。

    雙口如恒,身長百餘丈,遍體彩鱗,住峭壁之下蜿蜒出現。

    它張開血盆大口,先把附近潛伏而不及逃避的花妖木魔,禽精獸怪,一一吸入腹中,使現場成為“惟我獨尊”。

    接着。

    蟒身略作伸縮,頃刻之間巳将腹中獵物消化殆盡。

    于是遊到一株數百尺高的古松上,以尾纏緊樹腰,懸空高神蟒首,口中吐出赤舌如煉、沖破瀑布。

    直向峭壁上靈芝所在的石隙猛吸,吸力強大非凡,空間相隔尚有數丈,已見芝尖微微搖動,若再加勁,不難将這千年珍品吸入嘴裡,但可惜它用力太猛,古松搖搖擺擺,顯然不勝負荷,蓦地一聲巨響,山泥崩坍,它橫斜地倒下,連樹根也出土了。

    功虧一篑,巨蟒似乎非常生氣,把身子用勁收緊,隻聽得忽喇一響,松腰被它的勁力絞斷,以洩其憤,使那株生長了數百年,已将成神的古松,無端端遭劫。

    豈非天數? 它休息一下,但也不甘心就此罷休,接着又蜿蜒地将尾部纏住另外兩柱相隔數丈的古樹幹上。

    目光照耀蟒鱗,遠望猶如彩虹橫亘,真奇觀也。

    這樣一來,雙木就有支撐蟒軀的力量,使它尾部盤纏鞏固,能夠發揮頭部沖動的威力。

    于是又直伸蟒頭,好像一柱擎天,針對着峭壁高處的石隙。

    吐出赤舌,企圖通過瀑布的水簾,吸出靈芝,但可惜術能如願,原來空間尚有一段距離。

    無論它如何加緊猛吸,但大部分吸力終被瀑布所抵銷,而且水簾反因吸力的增強使倒瀉之勢更為惴激,無形中發生阻力也愈大。

    顯然一株千年靈芝所生之處,自有百神呵護,豈容醜類輕易攫取?可是奇珍異品既為外界發現,觊觎者必多,巧取豪奪,随時可能發生,勢難永久保持原物不失。

    換言之,發現了一件任何東西,不論有益或有害,也決不會永久讓它擱置、必然有人加以利用,即使砒霜毒藥也不例外,何況千年靈物,服之使人長生不老,有百利而無一害,誰不想要? 那巨蟒與天然瀑布搏鬥良久、前者終于力殚,隻得知難而退,縮回蟒頭,盤踞樹梢,閉目不動,看似入眠,非實它正在思忖别的良策。

     正在這時。

    天空出現一隻黑色大鹫,翺翔之際,猶如一片烏雲,掩蔽廠日光,使白天頓成黑夜。

    須臾,它已到達目的地上空,展翅飛舞,俯沖而下,風聲呼呼,響徹山林,木葉紛紛飛墜。

    接着,它沖破了瀑布的水簾,伸出巨爪如鈎,向峭壁上的石隙抓去。

    企圖抓出千年靈芝,不料隙旁四周護芝的石質堅硬如鋼,石面膩滑似油,使鹫爪隻抓得三寸芝尖,未能連莖帶根拔起,顯然它已被抓斷,大部分依然保留在石隙之内。

     大鹫正拟飛離峭壁,哪知盤踞樹梢的巨蟒早巳在旁窺伺,準備突擊,一見機會來了,連忙空上竄,疾如迅電,口吐雙叉紅舌,猶如一條長鍊,實施偷襲。

    把那大鹫的右胫纏緊,硬勁把它從空中拖住,不得高飛。

     大鹫不虞有此變化,忽感有右胫一陣劇痛,好比刀割,不由右爪一松,而那爪中的三寸芝尖立即墜落萬丈深溪,被瀑布沖向下流。

    它一看知是巨蟒作祟,就勃然大怒,迅即鼓翅舞翼,準備沖霄飛去,想把後者也帶到高空,但三升三挫,而且蟒舌收縮加緊,蟒口吸力增強,使鹫身開始下沉,才知遇上勁敵,于是它使用左爪,抓住了那蟒舌,用勁一拉,把它拉斷,這是第一回合。

     這樣一來,蟒斷舌受創,鹫雖荻得自山,但右胫仍為另半段斷舌纏着,尚未脫落。

    也中毒了。

    同時,它們兇心均各大發,雙方都不甘罷休,接着,大鹫向巨蟒頭頂的高空盤旋,随時準備下襲,而蟒頭仰伸,搖擺不已,身軀則蠕蠕地纏得兩株大樹更緊。

    彼此相持良久,突然前者挾雷霆之勢,斜飛俯沖,先行攻擊,後者張開血盆大口,迎前搏鬥,一掠而過,蟒皮被鹫爪劃破三尺,露出了内肉,血流如注,腥氣飄蕩,中人欲嘔。

    同時鹫翼也被蟒口咬掉了許多羽翮,紛紛墜下地面。

    這是第二回合。

     不久,第三回合開始。

    大鹫又盤旋而至,仲爪苴攻那纏在另一株樹上的蟒尾,來勢兇猛,因蝣身太長,距離太遠,使蟒頭來不及反撲救護,終于被它抓去一大塊帶皮的蟒肉之後,退飛高空。

     巨蟒再度受挫,憤怒非常,口吐半段斷舌,雙目炯炯發光如火,仰視空中強敵,一邊迂回地遊動尾部,企圖縮小盤踞的範圍,從兩株樹轉移到一株樹上,以便鞏固本身的陣地,可是那狡猾的大鹫偏不讓它這樣做,立即俯沖而來,似乎重施故技,攻擊鱗尾的舊創,使其傷上加傷,但那巨蟒一次上當,二次小心,早有準備,迅速地回首竄去支援,不料大鹫使用聲東擊西之計,乘蟒頭伸過去的機會,立即斜飛側轉,反爪抓住了對方頭上的七寸部分,一邊使用利喙,啄瞎了兩隻蟒目,等到尾部反擊相救,它已經飛走,不知去向了。

     巨蟒失明之後,眼眶裡血如泉湧,口吐毒霧似墨,大發狂性,吼着咯咯之聲,響震山谷,尾部搖擺不巳,附近大小樹木被它掃中,紛紛攔腰折斷倒下,兇勢驚天動地。

    過了一會,它似乎精疲力盡,開始安定,側頭傾聽空中的動靜,但聽不到什麼聲音,知道強敵已經飛去了。

    就蜿蜒地遊下了所盤踞的那株大樹,希望摸索地回到自己的原窟去休養,卻不料那大鹫去而複返,雙爪撐住一塊千斤巨石,看準了目标,放開雙爪,把它隊高空擲下,使那瞎眼巨蟒無法避躲,頭部正被擊中,腦殼立即開花,而死于非命。

     大鹫見此情形,似乎非常高興,發出啞啞的叫聲,自鳴得意,表示勝利。

    突然,它扭痙一下,從高空飄了下來,但由于雙翅分開,降勢緩慢,直到地面,卻一動也不會動了,原來它的右胫中了蟒舌上的毒液,毒侵血脈,漸漸上升,攻入心髒,終于也一命嗚呼了。

    不久,山谷裡的禽獸蟻蟲紛紛出動,都來争食鹫蟒的屍體。

    它們吃了肥肉之後,有些安然無恙,有些卻也連帶中毒而死。

    在這一區域裡發生了這樣意想不到的浩劫,真所謂物競天擇,适者生存。

     再說被大鹫抓斷的那段三寸芝尖,墜入萬丈深溪後,瀑布湍激,把它沖向下流,彎彎曲曲地,到了數十裡以外的山坳村區域,地勢稍平,山溪較淺,芝尖随波逐流,速度緩慢。

    當時适在炎夏,天氣酷熱,一個青年獵人正在溪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臭汗以後就想上岸穿衣,忽見水中載沉載浮地飄來一個紫色物體,以為是野花或山果之類的東西,但仔細一看,卻都不像,連忙伸手把它撈在手裡,嗅了一下,香的,舔了一下,甜的。

     “這是什麼東西?既不像花,又不像果,更不像瓜。

    ”那青年獵人自言自浯道。

     他把它咬下少許,在嘴裡嘗嘗,水份很多,又香又甜,清涼爽口,索性咽了蔔去,感到清涼沁心,非常舒适,連忙再咬了一塊。

    覺得好吃,終于越吃越要吃,一忽兒把它全部吃掉,舔舔嘴唇,還想再吃,可惜沒有了。

     他不知道這是千年靈芝的尖頭,修練了數百千年的大鹫巨蟒都為此物而喪身,許多靈禽神獸千方百計地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