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的街門門樓是用瓦擺成了一些古錢的,到我能記事的時候,可是,那些古錢已然都歪七扭八的,在錢眼裡探出些不十分綠的草葉來。
每逢雪後,那可憐的小麻雀在白銀世界裡餓着肚子,便懸在這些草梗上喙取那不豐滿的草粒兒。
兩扇門的破舊是不易形容得恰到好處的;大概的說,它們是瘦透玲珑,像畫中的石頭那麼處處有孔有縫。
自然這一點也無礙于我們天天晚上把它們關好,扣上鐐吊兒,釺好插關。
并且倚上一塊大石頭;我們的門的觀念反正是齊全的。
門框上,有許多年也沒貼過對聯,隻在小姐姐出閣的那一年,曾由我親自寫過一副:我自信是寫得很好,可惜被母親把上下聯貼颠倒了。
左右門垛上的青灰并沒有完全脫落,我确乎記得有那麼兩三塊,像石闆似的由水夫畫滿了雞爪形的記号,好到月底與我們算賬;姑母有時候高興,便順手把雞爪擦去一兩組,水夫與我們也都不說什麼。
門洞隻有二尺多寬,每逢下小雨或刮大風,我和小姐姐便在這裡玩耍。
那塊倚門的大石頭歸我專用,真不記得我在那裡唱過多少次“小小子,坐門墩”。
影壁是值不得一提的,它終年的老塌倒半截:漸漸的,它的磚也都被拾去另有任用,于是它也就安于矮短,到秋天還長出一兩條瓜蔓兒來,像故意耍點俏似的。
長大成人之後,我逛過一次金銮寶殿。
那裡,紅牆接着紅牆,大殿對着大殿,處處碰壁,處處齊整,威嚴倒也威嚴,可是我很懷疑,皇太子可曾看見過影壁上長出來的瓜蔓。
假若他有意和我換換住處,我還真不喜歡那些死闆闆的院落呢,對着那些紅牆,我想,就是比太白還聰明的人也難得寫出詩來吧。
反之,我們的破房子,處處蕭疏灑脫,凡是那些清癯的詩人們所描畫的頹垣敗瓦,與什麼落葉孤燈,在這裡是都能領略到的,我們的院裡,在夏日晚間,确是有三五螢火與不少蟋蟀的。
至于我們的那幾間屋子,不知怎的說起來倒不如院裡這些東西有趣。
我最熟習的當然是我們住着的那兩間。
裡間是順檐的一鋪大炕,對着炕是一張長大的“連三”。
這張桌子上有一對畫着“富貴白頭”的帽筒,裡面并沒有什麼東西,外面可有不少的鐵鋸子。
桌頭擺着個豆青地藍花的大撢瓶,樣式拙重,隻裝着一把雞毛撢子,有些大而無當。
炕與連三之間,靠着西牆,是一個大木箱,也兼作凳子,當屋中的座位都被占據了的時節,便得有人上這箱子上去,可是無論怎樣坐着不能顯出很自然的樣子,兩隻紅漆小凳是随便放在哪裡都可以的,但是每天早上必定在連三的前邊,暫時充當洗臉盆架。
我不敢說我不喜愛這些東西,和它們陳列的方法,可是我也不十分迷信它們。
大概它們最大的缺陷還不是它們本身的惡劣,而是屋中的空隙太小,所以哪樣東西都帶出點“逼人太甚”的意味,因而我也就感到一些壓迫似的。
外間屋就好得多了:北牆根有張八仙桌,桌面的木闆是那麼不平正,放點什麼也不會安妥的立住,所以上面永遠是空的。
八仙兩旁有兩把椅子,是榆木擦漆的;冬天,火爐在裡間屋内,沒人來坐它們:夏天,一遇到反潮,那些漆皮就偷偷的抽斂起來,出着一些頗有膠性的汗味,也就沒人敢去犧牲褲子。
空的桌,空的椅,永遠有種使人敬而遠之的威嚴,于是我對它們就發生了點有相當距離的愛慕。
隻有春秋不冷不潮的時節,我才敢爬上椅子去,坐那麼一會兒,覺得分外的香甜适意。
東牆根是一張佛爺桌,上面供着竈王龛與财神爺,他們分享着一份兒小号的錫燭台,香爐可是一大一小的兩個。
龛頭上的舊佛字被香煙熏的渺茫陰暗,看過去總有些神秘。
到新年的時候,便有一隻小瓦盆,盛着年飯,飯上擺着幾個紅棗與一塊柿餅;我總是不放心那幾個棗子,所以還到不了初五六便都
每逢雪後,那可憐的小麻雀在白銀世界裡餓着肚子,便懸在這些草梗上喙取那不豐滿的草粒兒。
兩扇門的破舊是不易形容得恰到好處的;大概的說,它們是瘦透玲珑,像畫中的石頭那麼處處有孔有縫。
自然這一點也無礙于我們天天晚上把它們關好,扣上鐐吊兒,釺好插關。
并且倚上一塊大石頭;我們的門的觀念反正是齊全的。
門框上,有許多年也沒貼過對聯,隻在小姐姐出閣的那一年,曾由我親自寫過一副:我自信是寫得很好,可惜被母親把上下聯貼颠倒了。
左右門垛上的青灰并沒有完全脫落,我确乎記得有那麼兩三塊,像石闆似的由水夫畫滿了雞爪形的記号,好到月底與我們算賬;姑母有時候高興,便順手把雞爪擦去一兩組,水夫與我們也都不說什麼。
門洞隻有二尺多寬,每逢下小雨或刮大風,我和小姐姐便在這裡玩耍。
那塊倚門的大石頭歸我專用,真不記得我在那裡唱過多少次“小小子,坐門墩”。
影壁是值不得一提的,它終年的老塌倒半截:漸漸的,它的磚也都被拾去另有任用,于是它也就安于矮短,到秋天還長出一兩條瓜蔓兒來,像故意耍點俏似的。
長大成人之後,我逛過一次金銮寶殿。
那裡,紅牆接着紅牆,大殿對着大殿,處處碰壁,處處齊整,威嚴倒也威嚴,可是我很懷疑,皇太子可曾看見過影壁上長出來的瓜蔓。
假若他有意和我換換住處,我還真不喜歡那些死闆闆的院落呢,對着那些紅牆,我想,就是比太白還聰明的人也難得寫出詩來吧。
反之,我們的破房子,處處蕭疏灑脫,凡是那些清癯的詩人們所描畫的頹垣敗瓦,與什麼落葉孤燈,在這裡是都能領略到的,我們的院裡,在夏日晚間,确是有三五螢火與不少蟋蟀的。
至于我們的那幾間屋子,不知怎的說起來倒不如院裡這些東西有趣。
我最熟習的當然是我們住着的那兩間。
裡間是順檐的一鋪大炕,對着炕是一張長大的“連三”。
這張桌子上有一對畫着“富貴白頭”的帽筒,裡面并沒有什麼東西,外面可有不少的鐵鋸子。
桌頭擺着個豆青地藍花的大撢瓶,樣式拙重,隻裝着一把雞毛撢子,有些大而無當。
炕與連三之間,靠着西牆,是一個大木箱,也兼作凳子,當屋中的座位都被占據了的時節,便得有人上這箱子上去,可是無論怎樣坐着不能顯出很自然的樣子,兩隻紅漆小凳是随便放在哪裡都可以的,但是每天早上必定在連三的前邊,暫時充當洗臉盆架。
我不敢說我不喜愛這些東西,和它們陳列的方法,可是我也不十分迷信它們。
大概它們最大的缺陷還不是它們本身的惡劣,而是屋中的空隙太小,所以哪樣東西都帶出點“逼人太甚”的意味,因而我也就感到一些壓迫似的。
外間屋就好得多了:北牆根有張八仙桌,桌面的木闆是那麼不平正,放點什麼也不會安妥的立住,所以上面永遠是空的。
八仙兩旁有兩把椅子,是榆木擦漆的;冬天,火爐在裡間屋内,沒人來坐它們:夏天,一遇到反潮,那些漆皮就偷偷的抽斂起來,出着一些頗有膠性的汗味,也就沒人敢去犧牲褲子。
空的桌,空的椅,永遠有種使人敬而遠之的威嚴,于是我對它們就發生了點有相當距離的愛慕。
隻有春秋不冷不潮的時節,我才敢爬上椅子去,坐那麼一會兒,覺得分外的香甜适意。
東牆根是一張佛爺桌,上面供着竈王龛與财神爺,他們分享着一份兒小号的錫燭台,香爐可是一大一小的兩個。
龛頭上的舊佛字被香煙熏的渺茫陰暗,看過去總有些神秘。
到新年的時候,便有一隻小瓦盆,盛着年飯,飯上擺着幾個紅棗與一塊柿餅;我總是不放心那幾個棗子,所以還到不了初五六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