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出延津記 第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他也有些興奮,但旁觀久了,又對這加入有些發憷:
“那誰,我成嗎?”
老馮有些不耐煩:
“你過去玩過嗎?”
楊摩西:
“玩是玩過,但是在村裡,沒見過這麼大陣仗。
” 老馮“呸”了一口: “沒想讓你出彩,也就湊個數罷了。
” 便拉楊摩西到旁邊老餘家的棺材鋪,用油彩給他塗臉,讓他穿閻羅的彩衣。
給楊摩西塗臉的時候,楊摩西老哆嗦着出汗,老馮又急了: “又不殺你,你怕個啥?看,剛塗上去的油彩,又花了。
” 楊摩西: “叔,我不是怕,虛汗,好幾頓沒吃飯了,餓的。
” 老馮做主,從老餘家拿了幾個燒餅讓楊摩西吃。
楊摩西吃過燒餅,又喝了一碗水,在腿上綁上高跷,加入了社火隊伍。
一開始有些拘謹,身子還是哆嗦;但這哆嗦就不是那哆嗦了,鑼鼓點沒有踩對,摔了幾個跟頭,惹來幾陣笑聲;後來舞着舞着,也就忘了形。
剛剛吃過幾個燒餅,身上也長出些力氣,随着鑼鼓點,漸漸舞出花來。
不但舞出花來,還舞出些别緻來。
楊摩西也就是楊百順,在楊家哥仨中長得還算有模樣的,高個,大眼;過去在生活裡埋着,看不出來;現在塗上油彩,穿上彩衣,這英俊就透了出來。
前幾天雜貨鋪掌櫃老鄧扮閻羅是越扮越醜,閻羅成了一個糟老頭子;現在楊摩西扮閻羅,閻羅就成了另一個英俊的年輕後生。
有些憨厚,又有些調皮;有些羞澀,又有些開朗;提肩掀胯,一颦一笑,他不像閻羅,倒像潘安呀。
楊摩西這時又變回早年的楊百順。
特别是他把在村裡舞的一個“拉臉”,帶到了縣城的社火隊裡。
這個“拉臉”楊家莊有,縣城沒有。
所謂“拉臉”,就是一邊提肩掀胯,一邊用雙手遮住臉,然後一寸一寸拉開,露出你的真面目。
臉一寸一寸被拉開,楊摩西舞着沒在意,卻驚着了衆人,齊聲給他喝彩。
會首老馮,本來對楊摩西沒抱太大希望,臨時抱佛腳,還擔心他舞砸;他舞砸沒啥,由于他舞砸,把整個社火都耽誤了,事就大了。
誰知這小子一上場,不但社火舞得好,竟改變了大家對閻羅的看法。
一天社火舞下來,老馮眉開眼笑,拉着楊摩西問東問西。
原想着隻用楊摩西一天,第二天再找合适的閻羅;其實第二天也不用找了,原來的閻羅、雜貨鋪掌櫃老鄧的肚子也好了;老鄧的肚子,并不像老褚說的,腸子絞在了一起,還是蛔蟲鬧的;吃下老褚的藥,腸子沒捋順,将蛔蟲拉了出來,陰差陽錯,肚子也就好了;但老馮不再理老鄧,讓楊摩西又舞了四天社火。
不但天天讓楊摩西吃燒餅,中飯和晚飯,還各加一碗胡辣湯。
并且準備明年舞社火時,還用這個閻羅。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正月二十一過,年底就算過完,紅紅火火的社火,也戛然而止;昨天津河邊還鑼鼓喧天,今天河邊就剩下些沒人撿的破鞋。
舞社火的人也煙消雲散,大家又從社火中的角色,重回到日子中,原來幹啥,現在還幹啥。
會首老馮又去賣熏兔,祝融老杜又去當裁縫,妲己老餘又去做棺材,豬八戒老高又去銑石磨,閻羅楊摩西又去沿街給人挑水。
天剛麻麻亮,津河邊偶爾響起的,是豆汁店老聶挑擔子賣豆汁的吆喝聲。
正月二十二這天,楊摩西給縣城東街“隆昌号”老廉家挑水。
“隆昌号”老廉家,就是當年和私塾老師老汪家打官司的那家糧棧。
一場官司打下來,老廉沒把老汪逼死,官司把老汪逼死了。
但十幾年過去,掌櫃老廉也已經死了,掌櫃的換成了小廉。
廉家除了廚房有一口大缸,做生意還要防“走水”,糧棧裡還放着四口大缸;運糧食得養牲口,五六匹騾馬,每天也要飲水,後院牲口棚裡還有三口大缸;前後共八口大缸。
一口大缸需七挑水,八口大缸,共需五十六挑水。
對挑水來說,算宗大生意了。
挑水不光管挑水,須先将缸裡的剩水舀出來,添瓢新水,用炊帚将缸刷幹淨。
楊摩西先将八口缸刷淨,開始挑水。
廉家離東街的水井有二裡之遙,楊摩西挑了一上午,才挑滿四缸水,已累得滿頭大汗。
但有活兒幹就不能叫累,沒活兒幹等活兒的時候,才叫累呢。
楊摩西坐在井口歇息一會兒,顧不上吃午飯,又站起挑水。
正挑着兩桶水在街上走,突然被一人喊住: “那誰,你站住。
” 楊摩西扭頭一看,是在縣政府當差的老晁;老晁在縣政府當催辦,家住在縣城北街。
楊摩西以為他家也要挑水,忙說: “隻能等下午了。
挑完廉家,吃口東西,就去你家。
” 老晁: “不是讓你挑水,是官事。
” 元宵節期間,大家都在津河邊看社火,有一夥盜賊,趁人不備,青天白日,到縣城南街“瑞林祥”綢緞店老金家,偷走了三十塊大洋,還有一包婦女的頭面钗钿。
老金家告了官,老史正着人破案。
楊摩西聽老晁說是“官事”,以為官府懷疑他與盜竊有關,忙說: “叔,南街那事,跟我沒牽連;我一個挑水的,膽子沒那麼大。
” 又說: “再說,那幾天我都在舞社火,你也都看到了。
” 老晁手裡抖着鎖人的鐵鍊: “正是因為社火,我才找你。
” 楊摩西以為老晁要用鐵鍊鎖他,吓得把兩桶水摔到地上,水潑了一地。
誰知老晁轉臉一笑,将找他的緣由,一五一十說了。
原來老晁找他不是為了“瑞林祥”丢東西,而是縣長老史看上了他。
縣長老史除了愛聽戲,平日還喜歡種菜。
種菜也不是為了吃菜,像三國時的劉皇叔一樣,為了韬光養晦。
一個縣長韬光養晦雖有些小題大做,但老史把種菜當回事,别人也無可奈何。
縣政府後院,有一畝三分地,過去被老胡堆過木料,後來被小韓荒着,老史到任之後,讓人開墾出來,就成了他的韬光養晦處。
正因為是韬光養晦,老史種菜也就是做做樣子,閑時背着手到菜園轉轉;每天拾掇菜園子,還需要一個人。
過去給老史種菜的,是福建他一個表叔。
老史從小喪父,家境貧寒時,得到過這位表叔家的接濟,老史做了縣長,便讓這位表叔來種菜。
誰知這位表叔來了之後,心也不在種菜上,倒在老史的政務上。
以為老史小時候聽他的,現在也得聽他的。
看老史整日不理政事,就惦着聽戲,背後罵他是“糊塗官”,自個兒跑到街上包攬訴訟,替人出頭。
好像延津的縣長不是老史,而是這位表叔。
上次牧師老詹來要教堂,被老史扣了個“幹政”的帽子,把老詹吓了回去,現在這位表叔天天幹政,把個菜園子荒在那裡,讓人無法韬光養晦,倒讓老史哭笑不得。
年前臘月,表叔又出幺蛾子,也是學着戲中,要在縣政府門前,新添一面一丈見圓的大鼓,讓萬民擂鼓喊冤。
過去表叔胡鬧,老史都忍了,這次看他鬧得太不像了,便說了他兩句。
誰知這位表叔除了喜歡幹政,心眼也窄。
一氣之下,撂了挑子。
臨回福建時,撂下一句話: “我不是生氣姓史的糊塗,是可憐延津的蒼生啊。
” 老史聞知一笑;因已厭煩這位表叔,任他去了。
元宵節老史看社火,發現了社火隊中的楊摩西,扮一個閻羅,就扮得與衆不同;接着打聽,這人是街上一個挑水的,整日無家可歸,便想讓這個閻羅,來替自己種菜。
不是種菜找不着别人,才找楊摩西,而是老史種菜不為種菜,為了韬光養晦,韬光養晦時,有一個閻羅在身邊,倒也别有情趣。
楊摩西聽說縣長讓他種菜,腦子一時反應不過來。
見他反應不過來,老晁并不奇怪,上去擰他的耳朵: “媽拉個逼,别說你蒙,我看着都氣。
你一個挑水的,憑啥一步登天?剛才還像個要飯的,轉眼就進了縣政府?” 楊摩西的弟弟楊百利,當年想通過上“新學”進縣政府,路沒有走通;誰知楊摩西沒上“新學”,無意之中,舞一個社火,竟越過楊百利遂了心願。
雖然是去種菜,總算有份正經營生,不用再沿街挑水,活計沒個着落,整日饑一頓飽一頓的;同是種菜,在縣政府種菜,又和在村裡種菜不一樣。
過去在老汪的私塾裡讀書時,聖人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誰知楊摩西二十而立,跟“勤”沒關系,靠的是元宵節一個玩。
楊摩西不禁搖頭感歎: “過去我以為幫我的會是人,或是主,誰知是個社火。
”
” 老馮“呸”了一口: “沒想讓你出彩,也就湊個數罷了。
” 便拉楊摩西到旁邊老餘家的棺材鋪,用油彩給他塗臉,讓他穿閻羅的彩衣。
給楊摩西塗臉的時候,楊摩西老哆嗦着出汗,老馮又急了: “又不殺你,你怕個啥?看,剛塗上去的油彩,又花了。
” 楊摩西: “叔,我不是怕,虛汗,好幾頓沒吃飯了,餓的。
” 老馮做主,從老餘家拿了幾個燒餅讓楊摩西吃。
楊摩西吃過燒餅,又喝了一碗水,在腿上綁上高跷,加入了社火隊伍。
一開始有些拘謹,身子還是哆嗦;但這哆嗦就不是那哆嗦了,鑼鼓點沒有踩對,摔了幾個跟頭,惹來幾陣笑聲;後來舞着舞着,也就忘了形。
剛剛吃過幾個燒餅,身上也長出些力氣,随着鑼鼓點,漸漸舞出花來。
不但舞出花來,還舞出些别緻來。
楊摩西也就是楊百順,在楊家哥仨中長得還算有模樣的,高個,大眼;過去在生活裡埋着,看不出來;現在塗上油彩,穿上彩衣,這英俊就透了出來。
前幾天雜貨鋪掌櫃老鄧扮閻羅是越扮越醜,閻羅成了一個糟老頭子;現在楊摩西扮閻羅,閻羅就成了另一個英俊的年輕後生。
有些憨厚,又有些調皮;有些羞澀,又有些開朗;提肩掀胯,一颦一笑,他不像閻羅,倒像潘安呀。
楊摩西這時又變回早年的楊百順。
特别是他把在村裡舞的一個“拉臉”,帶到了縣城的社火隊裡。
這個“拉臉”楊家莊有,縣城沒有。
所謂“拉臉”,就是一邊提肩掀胯,一邊用雙手遮住臉,然後一寸一寸拉開,露出你的真面目。
臉一寸一寸被拉開,楊摩西舞着沒在意,卻驚着了衆人,齊聲給他喝彩。
會首老馮,本來對楊摩西沒抱太大希望,臨時抱佛腳,還擔心他舞砸;他舞砸沒啥,由于他舞砸,把整個社火都耽誤了,事就大了。
誰知這小子一上場,不但社火舞得好,竟改變了大家對閻羅的看法。
一天社火舞下來,老馮眉開眼笑,拉着楊摩西問東問西。
原想着隻用楊摩西一天,第二天再找合适的閻羅;其實第二天也不用找了,原來的閻羅、雜貨鋪掌櫃老鄧的肚子也好了;老鄧的肚子,并不像老褚說的,腸子絞在了一起,還是蛔蟲鬧的;吃下老褚的藥,腸子沒捋順,将蛔蟲拉了出來,陰差陽錯,肚子也就好了;但老馮不再理老鄧,讓楊摩西又舞了四天社火。
不但天天讓楊摩西吃燒餅,中飯和晚飯,還各加一碗胡辣湯。
并且準備明年舞社火時,還用這個閻羅。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正月二十一過,年底就算過完,紅紅火火的社火,也戛然而止;昨天津河邊還鑼鼓喧天,今天河邊就剩下些沒人撿的破鞋。
舞社火的人也煙消雲散,大家又從社火中的角色,重回到日子中,原來幹啥,現在還幹啥。
會首老馮又去賣熏兔,祝融老杜又去當裁縫,妲己老餘又去做棺材,豬八戒老高又去銑石磨,閻羅楊摩西又去沿街給人挑水。
天剛麻麻亮,津河邊偶爾響起的,是豆汁店老聶挑擔子賣豆汁的吆喝聲。
正月二十二這天,楊摩西給縣城東街“隆昌号”老廉家挑水。
“隆昌号”老廉家,就是當年和私塾老師老汪家打官司的那家糧棧。
一場官司打下來,老廉沒把老汪逼死,官司把老汪逼死了。
但十幾年過去,掌櫃老廉也已經死了,掌櫃的換成了小廉。
廉家除了廚房有一口大缸,做生意還要防“走水”,糧棧裡還放着四口大缸;運糧食得養牲口,五六匹騾馬,每天也要飲水,後院牲口棚裡還有三口大缸;前後共八口大缸。
一口大缸需七挑水,八口大缸,共需五十六挑水。
對挑水來說,算宗大生意了。
挑水不光管挑水,須先将缸裡的剩水舀出來,添瓢新水,用炊帚将缸刷幹淨。
楊摩西先将八口缸刷淨,開始挑水。
廉家離東街的水井有二裡之遙,楊摩西挑了一上午,才挑滿四缸水,已累得滿頭大汗。
但有活兒幹就不能叫累,沒活兒幹等活兒的時候,才叫累呢。
楊摩西坐在井口歇息一會兒,顧不上吃午飯,又站起挑水。
正挑着兩桶水在街上走,突然被一人喊住: “那誰,你站住。
” 楊摩西扭頭一看,是在縣政府當差的老晁;老晁在縣政府當催辦,家住在縣城北街。
楊摩西以為他家也要挑水,忙說: “隻能等下午了。
挑完廉家,吃口東西,就去你家。
” 老晁: “不是讓你挑水,是官事。
” 元宵節期間,大家都在津河邊看社火,有一夥盜賊,趁人不備,青天白日,到縣城南街“瑞林祥”綢緞店老金家,偷走了三十塊大洋,還有一包婦女的頭面钗钿。
老金家告了官,老史正着人破案。
楊摩西聽老晁說是“官事”,以為官府懷疑他與盜竊有關,忙說: “叔,南街那事,跟我沒牽連;我一個挑水的,膽子沒那麼大。
” 又說: “再說,那幾天我都在舞社火,你也都看到了。
” 老晁手裡抖着鎖人的鐵鍊: “正是因為社火,我才找你。
” 楊摩西以為老晁要用鐵鍊鎖他,吓得把兩桶水摔到地上,水潑了一地。
誰知老晁轉臉一笑,将找他的緣由,一五一十說了。
原來老晁找他不是為了“瑞林祥”丢東西,而是縣長老史看上了他。
縣長老史除了愛聽戲,平日還喜歡種菜。
種菜也不是為了吃菜,像三國時的劉皇叔一樣,為了韬光養晦。
一個縣長韬光養晦雖有些小題大做,但老史把種菜當回事,别人也無可奈何。
縣政府後院,有一畝三分地,過去被老胡堆過木料,後來被小韓荒着,老史到任之後,讓人開墾出來,就成了他的韬光養晦處。
正因為是韬光養晦,老史種菜也就是做做樣子,閑時背着手到菜園轉轉;每天拾掇菜園子,還需要一個人。
過去給老史種菜的,是福建他一個表叔。
老史從小喪父,家境貧寒時,得到過這位表叔家的接濟,老史做了縣長,便讓這位表叔來種菜。
誰知這位表叔來了之後,心也不在種菜上,倒在老史的政務上。
以為老史小時候聽他的,現在也得聽他的。
看老史整日不理政事,就惦着聽戲,背後罵他是“糊塗官”,自個兒跑到街上包攬訴訟,替人出頭。
好像延津的縣長不是老史,而是這位表叔。
上次牧師老詹來要教堂,被老史扣了個“幹政”的帽子,把老詹吓了回去,現在這位表叔天天幹政,把個菜園子荒在那裡,讓人無法韬光養晦,倒讓老史哭笑不得。
年前臘月,表叔又出幺蛾子,也是學着戲中,要在縣政府門前,新添一面一丈見圓的大鼓,讓萬民擂鼓喊冤。
過去表叔胡鬧,老史都忍了,這次看他鬧得太不像了,便說了他兩句。
誰知這位表叔除了喜歡幹政,心眼也窄。
一氣之下,撂了挑子。
臨回福建時,撂下一句話: “我不是生氣姓史的糊塗,是可憐延津的蒼生啊。
” 老史聞知一笑;因已厭煩這位表叔,任他去了。
元宵節老史看社火,發現了社火隊中的楊摩西,扮一個閻羅,就扮得與衆不同;接着打聽,這人是街上一個挑水的,整日無家可歸,便想讓這個閻羅,來替自己種菜。
不是種菜找不着别人,才找楊摩西,而是老史種菜不為種菜,為了韬光養晦,韬光養晦時,有一個閻羅在身邊,倒也别有情趣。
楊摩西聽說縣長讓他種菜,腦子一時反應不過來。
見他反應不過來,老晁并不奇怪,上去擰他的耳朵: “媽拉個逼,别說你蒙,我看着都氣。
你一個挑水的,憑啥一步登天?剛才還像個要飯的,轉眼就進了縣政府?” 楊摩西的弟弟楊百利,當年想通過上“新學”進縣政府,路沒有走通;誰知楊摩西沒上“新學”,無意之中,舞一個社火,竟越過楊百利遂了心願。
雖然是去種菜,總算有份正經營生,不用再沿街挑水,活計沒個着落,整日饑一頓飽一頓的;同是種菜,在縣政府種菜,又和在村裡種菜不一樣。
過去在老汪的私塾裡讀書時,聖人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誰知楊摩西二十而立,跟“勤”沒關系,靠的是元宵節一個玩。
楊摩西不禁搖頭感歎: “過去我以為幫我的會是人,或是主,誰知是個社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