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他說,拒絕、放棄、藐視并不是沒有能力、不接受勸導,并不表示貧乏。
似乎幻像就不是藝術中最低級、最适宜烏合之衆的原則,仿佛對它不感興趣就說明格調不夠高尚似的!對某些東西不感興趣,這種近乎于智慧的或者更相當于一部分智慧的能力,可惜已經喪失,而鄙俗的唐突冒失卻要自诩為進步。
對于參加娘家姓馮·普勞斯西的夫人舉辦的沙龍聚會的成員而言,這些觀點多少讓他們感到了幾分親切,而且,我以為,他們還會覺得,他們其實并不想真心實意地去為他的這些觀點喝彩,除此以外,他們還更會覺得,布賴薩赫爾其實也并不完全能夠真正地代表他們。
他說,類似的情況還包括音樂從單聲部到多聲部、到和聲的過渡,人們十分喜歡把這種過渡看作是一種文化的進步,而正是在這裡,它卻恰恰曾經是野蠻的一個吆喝。
“這是……對不起……野蠻的?”馮·利德澤爾先生高聲嚷道,他大概已經習慣把野蠻看成是保守的一種形式了,盡管是一種有點丢人的形式。
“當然,閣下。
多聲部音樂,也就是五重唱或四重唱的起源地,它們是遠離音樂文明中心,遠離美聲及其崇拜盛行的羅馬的;它們位于嗓音沙啞的北方,似乎曾經是一種對于嗓音沙啞的補償。
它們位于英國和法國,尤其是原始荒蕪的大不列颠,這裡甚至是首先把三度音程納入和聲的地方。
所謂的向前發展,複雜化,進步原來有時就是野蠻造就的成果。
是否應該為此而稱贊這樣的野蠻,我聽憑您自己來決定……” 明眼人一看便知,他這是在捉弄閣下和沙龍聚會的全體成員,他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同時保守地讨好他們。
顯然,隻要還有人知道他下面想的是什麼,他就會覺得不舒服。
當然,複調的聲樂,這種進步的野蠻的發明,從它到和聲和弦原則,以及随之向最近兩個世紀的器樂的曆史性過渡一旦完成,它就會成為他保守的庇護的對象。
現在,這後一個便是沒落,即偉大的和唯一真實的對位藝術,這神聖冷漠的數字遊戲的沒落,按照他的說法,這種遊戲,感謝上帝,還不曾沾染一絲情感的賣淫和肆無忌憚的活力;他說,來自埃森納赫的偉大的巴赫已經深深地陷入這股沒落的漩渦,歌德就曾經非常正确地把他稱作一個和聲家。
一個人,如果他不是平均律鋼琴,也就是那種多義地去理解每一個音并用等音混淆它們的可能性,也就是近代和聲變調的浪漫主義的發明者,那麼,他就不配得到魏瑪的那位行家所給予的這個硬邦邦響當當的稱号。
和聲的對位?沒有這個東西。
這不是肉,也不是魚。
軟化、嬌弱化和歪曲,使古老和真實的、作為各種聲部的相互交融而被感受的複調音樂變為和聲和弦的改換,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而一些人,如帕萊斯特裡納、兩個加布裡埃利[5]和我們本地乖巧的奧蘭多·迪·拉索[6]業已無恥地參與到其中去了。
這些先生最貼近“人性地”給我們帶來聲樂複調藝術這個概念,哦,是的,因此在我們看來,他們就是這種風格的最偉大的大師。
但這裡真正的原因其實卻是,他們大都已經開始賣弄、炫耀一種純粹和弦的作曲法,同時他們對待這種複調風格的方式也已經由于要顧及和聲的調和,要顧及諧和音和不諧和音的關系而被相當可憐地軟化了。
大家夥都對這些可氣的言論感到吃驚,情緒也高漲得直拍大腿,我于是便乘機四處張望,想看看阿德裡安會是什麼眼神;可惜他沒有給我這樣的機會。
至于馮·利德澤爾,不幸得很,腦子裡隻剩下一片混亂。
“對不起,”他說道,“請您允許我……巴赫,帕萊斯特裡納……” 對他而言,這些人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保守主義的權威泰鬥,而現在他們卻讓人給拽到了現代主義的瓦解的陣營。
一股同情不覺湧上他的心頭——與此同時,他甚至還激動得一把摘下戴在眼睛上的那隻單片眼鏡,從而導緻他臉上的智慧光芒蕩然無存。
布賴薩赫爾接下來話鋒一轉,把文化批判的矛頭指向《舊約》,也就是主攻他個人的來源、猶太部落或民族及其精神史,并且正好也是在這裡表現出一種極為暧昧的,甚至是不成體統的,同時卻又是幸災樂禍的保守主義,即便是在這樣的時候,他老人家的日子也沒有好過多少。
如果按照他的說法,那麼,沒落、愚民化以及喪失任何同古老和純真的聯系的苗頭其實早就提前,并且還是在非常值得尊敬的地方出現了,這可是任何人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呀。
我隻能說:全都是一派滑稽之極的胡言亂語。
對他而言,像大衛王和所羅門王這樣的為每一個基督之子所敬畏和景仰的聖經人物,還有那些先知連同他們關于天上親愛的上帝的高談闊論,其實就已經是一個蒼白褪色的晚期神學的沒落代表。
希伯來大衆的埃洛希姆[7]耶和華,其古老純真的真實面目,這個神學不再知道,而隻知道把人們在具有真正民族性時代用以祭祀這位民族之神或者強迫他肉身顯靈的禮拜式勉強視作“原初時代
似乎幻像就不是藝術中最低級、最适宜烏合之衆的原則,仿佛對它不感興趣就說明格調不夠高尚似的!對某些東西不感興趣,這種近乎于智慧的或者更相當于一部分智慧的能力,可惜已經喪失,而鄙俗的唐突冒失卻要自诩為進步。
對于參加娘家姓馮·普勞斯西的夫人舉辦的沙龍聚會的成員而言,這些觀點多少讓他們感到了幾分親切,而且,我以為,他們還會覺得,他們其實并不想真心實意地去為他的這些觀點喝彩,除此以外,他們還更會覺得,布賴薩赫爾其實也并不完全能夠真正地代表他們。
他說,類似的情況還包括音樂從單聲部到多聲部、到和聲的過渡,人們十分喜歡把這種過渡看作是一種文化的進步,而正是在這裡,它卻恰恰曾經是野蠻的一個吆喝。
“這是……對不起……野蠻的?”馮·利德澤爾先生高聲嚷道,他大概已經習慣把野蠻看成是保守的一種形式了,盡管是一種有點丢人的形式。
“當然,閣下。
多聲部音樂,也就是五重唱或四重唱的起源地,它們是遠離音樂文明中心,遠離美聲及其崇拜盛行的羅馬的;它們位于嗓音沙啞的北方,似乎曾經是一種對于嗓音沙啞的補償。
它們位于英國和法國,尤其是原始荒蕪的大不列颠,這裡甚至是首先把三度音程納入和聲的地方。
所謂的向前發展,複雜化,進步原來有時就是野蠻造就的成果。
是否應該為此而稱贊這樣的野蠻,我聽憑您自己來決定……” 明眼人一看便知,他這是在捉弄閣下和沙龍聚會的全體成員,他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同時保守地讨好他們。
顯然,隻要還有人知道他下面想的是什麼,他就會覺得不舒服。
當然,複調的聲樂,這種進步的野蠻的發明,從它到和聲和弦原則,以及随之向最近兩個世紀的器樂的曆史性過渡一旦完成,它就會成為他保守的庇護的對象。
現在,這後一個便是沒落,即偉大的和唯一真實的對位藝術,這神聖冷漠的數字遊戲的沒落,按照他的說法,這種遊戲,感謝上帝,還不曾沾染一絲情感的賣淫和肆無忌憚的活力;他說,來自埃森納赫的偉大的巴赫已經深深地陷入這股沒落的漩渦,歌德就曾經非常正确地把他稱作一個和聲家。
一個人,如果他不是平均律鋼琴,也就是那種多義地去理解每一個音并用等音混淆它們的可能性,也就是近代和聲變調的浪漫主義的發明者,那麼,他就不配得到魏瑪的那位行家所給予的這個硬邦邦響當當的稱号。
和聲的對位?沒有這個東西。
這不是肉,也不是魚。
軟化、嬌弱化和歪曲,使古老和真實的、作為各種聲部的相互交融而被感受的複調音樂變為和聲和弦的改換,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而一些人,如帕萊斯特裡納、兩個加布裡埃利
這些先生最貼近“人性地”給我們帶來聲樂複調藝術這個概念,哦,是的,因此在我們看來,他們就是這種風格的最偉大的大師。
但這裡真正的原因其實卻是,他們大都已經開始賣弄、炫耀一種純粹和弦的作曲法,同時他們對待這種複調風格的方式也已經由于要顧及和聲的調和,要顧及諧和音和不諧和音的關系而被相當可憐地軟化了。
大家夥都對這些可氣的言論感到吃驚,情緒也高漲得直拍大腿,我于是便乘機四處張望,想看看阿德裡安會是什麼眼神;可惜他沒有給我這樣的機會。
至于馮·利德澤爾,不幸得很,腦子裡隻剩下一片混亂。
“對不起,”他說道,“請您允許我……巴赫,帕萊斯特裡納……” 對他而言,這些人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保守主義的權威泰鬥,而現在他們卻讓人給拽到了現代主義的瓦解的陣營。
一股同情不覺湧上他的心頭——與此同時,他甚至還激動得一把摘下戴在眼睛上的那隻單片眼鏡,從而導緻他臉上的智慧光芒蕩然無存。
布賴薩赫爾接下來話鋒一轉,把文化批判的矛頭指向《舊約》,也就是主攻他個人的來源、猶太部落或民族及其精神史,并且正好也是在這裡表現出一種極為暧昧的,甚至是不成體統的,同時卻又是幸災樂禍的保守主義,即便是在這樣的時候,他老人家的日子也沒有好過多少。
如果按照他的說法,那麼,沒落、愚民化以及喪失任何同古老和純真的聯系的苗頭其實早就提前,并且還是在非常值得尊敬的地方出現了,這可是任何人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呀。
我隻能說:全都是一派滑稽之極的胡言亂語。
對他而言,像大衛王和所羅門王這樣的為每一個基督之子所敬畏和景仰的聖經人物,還有那些先知連同他們關于天上親愛的上帝的高談闊論,其實就已經是一個蒼白褪色的晚期神學的沒落代表。
希伯來大衆的埃洛希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