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再去看看畜棚。
另外還有一次,她說,時間要更早一些,在這麼多卧室的一間裡還住過上流社會的一個小姐,她在這裡生下了她的孩子——既然她是和藝術家們在說話,那麼,她就可以開誠布公地把事情說出來,無須躲躲閃閃,盡管當事人的名字不能直說。
這位小姐,她父親在巴伐利亞那邊屬于地位很高的法官階層,他給自己買了一輛電動汽車,不曾想從此埋下禍根。
為什麼呢?因為他還專門雇了一個司機開車送他去公幹,而這個年輕人呢,可以說毫無特别之處,隻是在穿上他那混紡制服時才勉強顯得整潔漂亮,就這麼個人,卻讓人家小姐不顧一切地給喜歡上了。
她懷上了他的孩子,她的父母發現之後,大發雷霆,深感絕望,又是絞手,又是抓頭發,又是詛咒,又是痛哭,又是謾罵,怎麼也不相信會發生這種事情。
理解在他們那裡是沒有的,既沒有一般老百姓的,也沒有藝術家的,有的隻是城市市民害怕失去社會名譽的極度恐懼,面對父母的詛咒和拳頭,小姐縮作一團,哭泣哀求,直至最終,她和她的母親一起同時暈倒在地。
一天,那位法院院長找到這裡來,要求和她,施魏格施迪爾太太,談一談:這是一個身材矮小的男人,隻見他戴着一副金絲邊眼鏡,胡子花白,整個人傷心得連腰都快直不起來了。
他們約定,小姐先在這裡悄悄分娩,然後再在這裡繼續呆上一段時間,如果有人問,就說是貧血。
之後,這位矮小的高官起身告辭,但還沒走出幾步就又折了回來,隻見那金絲邊眼鏡片後面有眼淚流出,他再次同她握手,同時對她說道:“親愛的夫人,我謝謝您,謝謝您的善意的理解!”不過,他這裡所指的是對擡不起頭來的父母的理解,而不是對他們的女兒的理解。
這位女兒倒也真的來了,好一個可憐的人兒,嘴巴老是張着,眉毛老是豎着;她在這裡等待分娩,等待期間她向她,施魏格施迪爾太太,透露了許多實情,她承認自己有罪,但不承認是被人引誘——相反,卡爾,那個司機,人家甚至還說過:“那樣不好,小姐,我們還是别那樣的好!”可是,他們終究沒有能夠抵擋住,她也是做好了随時付出生命代價的準備,而且,她後來也是這樣去做的,在她看來,死亡的決心可以抵消任何後果。
她也表現得相當勇敢,她生了一個女兒,幫她接生的是這裡的專區醫生,好心的屈爾比斯大夫,對他而言,孩子是怎麼來的并不重要,隻要其他一切正常,胎兒不是橫位就好。
然而,盡管有鄉下清新的空氣和良好的護理,小姐分娩之後身體卻一直十分虛弱,她也從未放棄過她那張嘴豎眉的老習慣,這樣一來,她的雙頰就顯得更加瘦削,又過了一段時間,她那矮小的身居高位的父親過來接她,見她這副模樣,金絲邊眼鏡後面又禁不住淚光漣漣起來。
那孩子被送到班貝格的方濟各會修女那裡,孩子的母親從此也就隻能是個面如死灰的小姐:她成天呆在她的屋子裡,拖着一直就有肺痨的身子,悲苦地度日如年。
她的雙親發慈悲送給她一隻金絲雀和一隻烏龜做伴。
最後她又被送到達沃斯,而這似乎給她以緻命打擊,因為她一到那裡就——如願以嘗地,一命嗚呼了;一切都可以用死亡的決心來預支,如果她的這個想法沒錯的話,那麼她就算是解脫了,一了百了了。
他們參觀了牛棚,觀賞了駿馬,瞄了一眼豬圈,女主人同時把她接待過的那位小姐的故事講與他們聽。
他們還去了屋後的雞舍和蜂房,兩個朋友接下來便問他們要付多少錢,她卻說不要錢。
他們對這一切表示感謝,然後便騎車返回瓦爾茨胡特去趕火車。
他們一緻認為,這一天沒有白過,普菲弗爾林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好地方。
這個地方的圖景被阿德裡安保存在了心底,不過,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個圖景還不會左右他的決定。
他要走,他要遠走高飛,而不隻是坐個把小時火車進山觀景。
那時,《愛的徒勞》的音樂已經寫完了闡述場景的鋼琴草稿;但這個工作卻卡殼了;這種風格的滑稽模仿的藝術性很難堅持到底,它導緻一種變化多端的古怪情緒,也促使那種對于遠方的空氣和更為陌生的環境的向往開始變得活躍起來。
他感到煩躁不安。
他厭倦了他安在拉姆貝格大街的那個小家,因為他在那裡根本無法獨處,猛不丁地就會有人跑來叫他去參加他們的社交聚會。
“我在尋找,”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在這個世界上不停地尋找,我的内心在不停地發問,我聽到一個命令,命令我去一個地方,我可以在那裡隐身遁世,不受幹擾地過我的生活,和我的命運進行對話……”盡是些不吉利的奇談怪論!他那是在為怎樣的對話、怎樣的會面和約定尋找地點啊,一想到這些,我這心裡能不發涼嗎,我這握筆的手能不發抖嗎? 他決定去的地方正是意大利,在旅遊淡季,在夏天将來臨之際,約摸六月底的時候,他開始動身啟程。
他還說服呂迪格爾·席爾德克納普和他一同前往。
[1]吉亞哥莫·邁耶貝爾(1791-1864):德國作曲家,著名猶太音樂家。
瓦格納漂泊巴黎期間曾受到其照顧和提攜,但瓦格納後來卻在《音樂中的猶太精神》一書中對其進行無情攻擊。
[2]德國著名的鋼琴生産廠家。
[3]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伊斯坦布爾的兩個城區,一個是老城伊斯坦布爾,位于金角灣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一個是金角灣北岸的商業區和教育中心貝伊奧盧(加拉塔-佩拉),有兩座大橋跨越金角灣與老城區相通,其中之一便是加拉塔橋。
[4]希波克拉底(前460-前370):古希臘哲學家和最著名的醫生,被視為外科、藥物學、解剖學和日常保健學的鼻祖。
[5]西日耳曼的一個部落。
[6]德國19世紀末的一個藝術流派。
[7]安東尼奧·維瓦爾第(1678-1741):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
[8]愛德華·格裡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代表人物。
[9]賽薩爾·弗蘭克(1822-1890):法國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重要作品有《d小調交響曲》、《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其音樂旋律不凡,和聲新穎,結構堅實,尤以擅長“循環形式”著稱于世。
[10]意大利城市,位于那不勒斯以北。
該城東南四公裡處便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名城卡普阿遺址。
羅馬時期的卡普阿城經濟富裕,風習放浪,因而名聲不好,後常被用于形容聲色犬馬之地。
[11]路德維希二世之弟奧托因患精神疾病無法執政,國王路德維希一世的一個兒子,即魯伊特博爾德便以“王子攝政王”的身份接管了統治權。
他死于1912年。
[12]桑德羅·波提切利(1445-1510):意大利文藝複興早期佛羅倫薩畫派重要畫家,代表作有《春》、《維納斯的誕生》等。
[13]即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1845-1886):1864年登上王位,為理查德·瓦格納最重要的贊助者,具有病态心理,最後瘋死。
生前斥巨資修建新天鵝堡、林德霍夫等宮殿。
因其遁世而浪漫的生活方式而受到民間愛戴。
[14]一種流行于18和19世紀的近似于餐桌形狀的鋼琴,琴弦與琴鍵是水平和平行的。
[15]中世紀建立的分布極廣的宗教組織。
[16]德文為Tagewerk,一頭牲口一天能耕的耕地面積。
[17]即位于慕尼黑卡爾廣場的當代繪畫博物館,當時以展覽脫離派畫家的作品為主,1931年被大火燒毀。
[18]主要從事貼現業務的銀行。
[19]德國常見的一種一斤重的家常烤制糕點,最簡單最傳統的原料配比為黃油、糖、雞蛋、面粉各四分之一。
另外還有一次,她說,時間要更早一些,在這麼多卧室的一間裡還住過上流社會的一個小姐,她在這裡生下了她的孩子——既然她是和藝術家們在說話,那麼,她就可以開誠布公地把事情說出來,無須躲躲閃閃,盡管當事人的名字不能直說。
這位小姐,她父親在巴伐利亞那邊屬于地位很高的法官階層,他給自己買了一輛電動汽車,不曾想從此埋下禍根。
為什麼呢?因為他還專門雇了一個司機開車送他去公幹,而這個年輕人呢,可以說毫無特别之處,隻是在穿上他那混紡制服時才勉強顯得整潔漂亮,就這麼個人,卻讓人家小姐不顧一切地給喜歡上了。
她懷上了他的孩子,她的父母發現之後,大發雷霆,深感絕望,又是絞手,又是抓頭發,又是詛咒,又是痛哭,又是謾罵,怎麼也不相信會發生這種事情。
理解在他們那裡是沒有的,既沒有一般老百姓的,也沒有藝術家的,有的隻是城市市民害怕失去社會名譽的極度恐懼,面對父母的詛咒和拳頭,小姐縮作一團,哭泣哀求,直至最終,她和她的母親一起同時暈倒在地。
一天,那位法院院長找到這裡來,要求和她,施魏格施迪爾太太,談一談:這是一個身材矮小的男人,隻見他戴着一副金絲邊眼鏡,胡子花白,整個人傷心得連腰都快直不起來了。
他們約定,小姐先在這裡悄悄分娩,然後再在這裡繼續呆上一段時間,如果有人問,就說是貧血。
之後,這位矮小的高官起身告辭,但還沒走出幾步就又折了回來,隻見那金絲邊眼鏡片後面有眼淚流出,他再次同她握手,同時對她說道:“親愛的夫人,我謝謝您,謝謝您的善意的理解!”不過,他這裡所指的是對擡不起頭來的父母的理解,而不是對他們的女兒的理解。
這位女兒倒也真的來了,好一個可憐的人兒,嘴巴老是張着,眉毛老是豎着;她在這裡等待分娩,等待期間她向她,施魏格施迪爾太太,透露了許多實情,她承認自己有罪,但不承認是被人引誘——相反,卡爾,那個司機,人家甚至還說過:“那樣不好,小姐,我們還是别那樣的好!”可是,他們終究沒有能夠抵擋住,她也是做好了随時付出生命代價的準備,而且,她後來也是這樣去做的,在她看來,死亡的決心可以抵消任何後果。
她也表現得相當勇敢,她生了一個女兒,幫她接生的是這裡的專區醫生,好心的屈爾比斯大夫,對他而言,孩子是怎麼來的并不重要,隻要其他一切正常,胎兒不是橫位就好。
然而,盡管有鄉下清新的空氣和良好的護理,小姐分娩之後身體卻一直十分虛弱,她也從未放棄過她那張嘴豎眉的老習慣,這樣一來,她的雙頰就顯得更加瘦削,又過了一段時間,她那矮小的身居高位的父親過來接她,見她這副模樣,金絲邊眼鏡後面又禁不住淚光漣漣起來。
那孩子被送到班貝格的方濟各會修女那裡,孩子的母親從此也就隻能是個面如死灰的小姐:她成天呆在她的屋子裡,拖着一直就有肺痨的身子,悲苦地度日如年。
她的雙親發慈悲送給她一隻金絲雀和一隻烏龜做伴。
最後她又被送到達沃斯,而這似乎給她以緻命打擊,因為她一到那裡就——如願以嘗地,一命嗚呼了;一切都可以用死亡的決心來預支,如果她的這個想法沒錯的話,那麼她就算是解脫了,一了百了了。
他們參觀了牛棚,觀賞了駿馬,瞄了一眼豬圈,女主人同時把她接待過的那位小姐的故事講與他們聽。
他們還去了屋後的雞舍和蜂房,兩個朋友接下來便問他們要付多少錢,她卻說不要錢。
他們對這一切表示感謝,然後便騎車返回瓦爾茨胡特去趕火車。
他們一緻認為,這一天沒有白過,普菲弗爾林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好地方。
這個地方的圖景被阿德裡安保存在了心底,不過,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個圖景還不會左右他的決定。
他要走,他要遠走高飛,而不隻是坐個把小時火車進山觀景。
那時,《愛的徒勞》的音樂已經寫完了闡述場景的鋼琴草稿;但這個工作卻卡殼了;這種風格的滑稽模仿的藝術性很難堅持到底,它導緻一種變化多端的古怪情緒,也促使那種對于遠方的空氣和更為陌生的環境的向往開始變得活躍起來。
他感到煩躁不安。
他厭倦了他安在拉姆貝格大街的那個小家,因為他在那裡根本無法獨處,猛不丁地就會有人跑來叫他去參加他們的社交聚會。
“我在尋找,”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在這個世界上不停地尋找,我的内心在不停地發問,我聽到一個命令,命令我去一個地方,我可以在那裡隐身遁世,不受幹擾地過我的生活,和我的命運進行對話……”盡是些不吉利的奇談怪論!他那是在為怎樣的對話、怎樣的會面和約定尋找地點啊,一想到這些,我這心裡能不發涼嗎,我這握筆的手能不發抖嗎? 他決定去的地方正是意大利,在旅遊淡季,在夏天将來臨之際,約摸六月底的時候,他開始動身啟程。
他還說服呂迪格爾·席爾德克納普和他一同前往。
瓦格納漂泊巴黎期間曾受到其照顧和提攜,但瓦格納後來卻在《音樂中的猶太精神》一書中對其進行無情攻擊。
該城東南四公裡處便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名城卡普阿遺址。
羅馬時期的卡普阿城經濟富裕,風習放浪,因而名聲不好,後常被用于形容聲色犬馬之地。
他死于1912年。
生前斥巨資修建新天鵝堡、林德霍夫等宮殿。
因其遁世而浪漫的生活方式而受到民間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