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兩周之後,他從巴伐利亞首府給我來信。
他在信中這樣寫道:“你若不想出手,你就不可能去推進。
”這是他對庫姆甫所進行的滑稽模仿。
他寫這封信的目的,一來是要表明他已經開始了《愛的徒勞》的作曲工作,二來則是催促我趕緊把剩下的編劇部分給他寄過去。
他在信中說,他需要有個總體上的把握,而為了便于建立一些音樂上的連結和聯系,有時就希望能夠提前看到後面的幾個部分。
他住在科學院附近的拉姆貝格大街。
這條街上有一棟還算新的小樓。
小樓底層的一套單元由來自不來梅的一個名叫羅德的市政議員遺孀及其兩個女兒共同租住。
阿德裡安是她們的二房客。
被他轉租的這個房間朝向僻靜的街道,位置就在大門入口的右首。
房間布置得幹淨整潔,樸實溫馨,很合他的心意。
沒過多久,他就用他的個人用品、他的書籍和他的樂譜把這裡完全變成了他自己的天地。
不過,挂在右側牆上的那幅巨大的鑲在胡桃木鏡框裡的版畫卻是件多少有點胡鬧意味的裝飾品。
這幅畫展現了一種如今已經風光不再的狂熱的餘溫,畫面的中心是吉亞哥莫·邁耶貝爾[1],隻見他坐在鋼琴旁才思泉湧地舉目仰望,敲擊琴鍵,四周則有他的歌劇人物環繞盤旋。
然而,這種神化的場面并未引起我們這位年輕房客的絲毫反感,因為,不管怎樣,每當他坐在藤椅裡,趴在一張鋪着素雅的綠色台布的伸縮桌上埋頭工作時,他反正總是背對着它的。
所以,他就沒有去動它,而是讓它繼續呆在了它的地盤上。
一架或許能夠勾起他的往昔回憶的小小的風琴立在房間裡為他效勞。
不過,由于市政議員夫人大多數時候是呆在後面的朝向小花園的房間裡的,再加上她的女兒們上午又不見蹤影,故而,他也可以自由使用放在客廳裡的那架雖說有點陳舊破敗、音色倒也甚為柔和的貝希施泰因[2]三角大鋼琴。
除此之外,客廳裡還配有幾把用回針縫合的圈椅,幾盞鍍了青銅的枝形吊燈,幾個鍍金的網格小凳,一張鋪有織錦桌布的長沙發桌和一幅鑲嵌在富麗堂皇的鏡框裡的、顔色已經變得十分暗黑的油畫,這幅油畫作于1850年,其描繪的對象是能夠眺望到加拉塔大橋的金角灣[3]:總之,這間客廳裡所配置的物件全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一個曾經富有的市民之家的餘韻。
正是這裡,晚間時常成為一個小圈子進行社交活動的場所。
阿德裡安也屬于其中的一員。
剛開始他還不大願意,慢慢地也就習慣了,而到最後竟然多多少少地扮演起了少東家的角色。
前來此處聚會的人群均是藝術家或半藝術家的性質,也就是說,他們是一個所謂可登大雅之堂的文藝人群體,既有教養,又不乏自由、奔放和風趣,完全能夠滿足市政議員夫人羅德太太的種種期盼。
而她也正是在這些期盼的驅使下把她的家從不來梅搬到這座南德首府來的。
她的境況如何,明眼人是不難看出的。
一雙深色的眼睛,一頭褐色的、稍稍泛些灰白的優雅的鬈發,貴婦人的舉止,象牙般的膚質,可愛的、依然保養得相當嬌好的容顔,她這一輩子,體面風光地出入過城市貴族的社交圈,恪盡職守地打理了一個仆傭成群、義務繁多的大家庭。
然而,自從她的夫君(他的身着工作制服的嚴肅肖像同樣也是裝點這間客廳的飾物之一)過世之後,家道便開始嚴重衰落,往昔的地位在原來的環境中已經很難完全得到維持,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一種永不枯竭、很有可能永遠也無法真正得到滿足的生活情趣的種種向往從她的身上釋放出來,她渴望在人情較為溫暖的地方愉快地度過自己的餘生。
她舉辦這些社交聚會,按她的說法是為了她的兩個女兒,但實際上卻首先是,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為了自我享受,為了有人向自己獻殷勤。
講些不太出格的低級笑話,對這座藝術之都的輕松愉快而又無傷大雅的風俗作些含沙射影的譴責,說些關于女招待、模特、畫家的奇聞逸事,這些都是能夠讓她感到開心的最好辦法,也都能夠誘使雙唇緊閉的她發出一陣陣秀美而又性感的笑聲來。
她的女兒伊涅絲和克拉麗莎顯然不愛聽到她們母親的這種笑聲;每當她發出這種笑聲時,她們就會彼此對望,滿臉的陰沉,滿眼的拒斥,那種成年子女面對母親本性中殘存的人性的全部惱怒因此而暴露無遺。
就小女兒克拉麗莎而言,這種家道的破落,這種對于市民根基的喪失,對于這一點,她至少是有意識刻意地在強調着。
這位身材魁梧的金發女郎長着一張用化妝品美白過的大臉,她的下嘴唇是圓形的,下巴則有些發育不良,她打算将來做個戲劇演員,為此她專門拜了皇家暨國家劇院的一位老生為師。
她的發型勇敢而大膽,她的金黃色的頭發被籠罩在各種車轱辘大小的帽子裡,她還喜歡在自己身上披些稀奇古怪的羽毛披肩。
這些東西自身雖然沉重,但較之于她的偉岸身材來,哪裡是對手,隻會落得個黯然失色。
另外,她對于那些怪誕陰森的東西也有偏好,故而常常會因此而逗得那些崇拜她的男士開懷大笑。
她養了一隻名叫“伊薩克”的黃貓,是那種類似于硫磺的黃色,她在它的尾巴上系了一個黑緞子蝴蝶結,以此來寄托她對那個死去的教皇的哀思。
骷髅頭的圖案在她的房間裡重複出現,一次是以龇牙咧嘴的真骷髅标本的形式,另一次則是以一塊青銅鎮紙的形式,這塊鎮紙的形狀宛如一本大開本的古書,這書的封面上就是那個眼窩深陷的短暫性和“分娩”的象征。
另外這書上還用希臘字母寫有“希波克拉底[4]”這個名字。
書心是空的,封底則十分光滑,用四個小小的螺絲封緊,隻有細心地使用精密工具才能将其擰開。
後來,也就是克拉麗莎用鎖在這個空心裡的毒藥服毒自殺身亡之後,市政議員夫人羅德太太把它轉送給我留作紀念,所以,它至今還保存在我的手裡。
姐姐伊涅絲也是一個命中注定要作出悲劇性舉動的人物。
她代表着——難到我該說:可是?——一種在這個小家庭裡發揮維護作用的因素,她的生活内容就是抗議根基的喪失,抗議南德的風習,抗議這座藝術之都,抗議這類藝術家群體,抗議她母親在晚間舉辦的這些社交聚會,就是要倒退,尤其是強調要倒回到過去,倒回到她父親的時代,回歸市民的嚴謹和尊嚴。
不過,在外人看來,這種保守主義似乎是為阻擋她的本性的張力和危險而構築的一個防禦工事,而她本人卻又十分知性地重視這種張力和危險。
她的體态較克拉麗莎嬌小一些,她和她很合得來,而對于她的母親則是沉默而明确地表示拒絕。
她長着一頭泛着灰色的金發,她的這頭頭發非常濃密,所以看上去是沉甸甸地壓在她的頭上的,而每當她伸長脖子撅起嘴巴笑的時候,她的這個頭便會歪向一邊。
她的鼻子駝峰似的微微隆起,她的淺色的眼睛發出的光芒幾乎被眼皮遮擋,這是一種疲憊、柔弱、充滿不信任的目光,一種知情的和悲哀的、盡管同時又是不免有些狡黠的目光。
她所受的教育就是要高貴得體;她有兩年時間都是在一所高貴的有宮廷提攜的女子寄宿學校裡度過。
她對藝術或科學并不上心,相反,她把重點放在了如何做個女管家之上,不過,她的書倒也真是讀了不少,她“給家裡”、給過去、給她寄宿學校的女校長、給她往日的女友寫信,這些信件,其文體之優雅,非常人能比。
她妹妹有一天曾經把她寫的一首題為《礦工》的小詩拿給我看過,我現在還可以清晰地回憶起其中的第一節。
那内容是這樣的: “我是靈魂深井裡的一名礦工 我靜靜地無所畏懼地沿着黑暗攀登 我看見苦難的珍貴寶藏 在漫漫黑夜裡閃爍可怕的光芒。
” 下面的我就記不得了。
隻有結尾的那一行還沒有忘記: “而我也永遠不會再去把那幸福向往。
” 關于女兒們的情況現在就說到這裡。
阿德裡安同她們保持着一種建立在合住基礎之上的友好關系。
她們倆都很欣賞他,并且還對她們的母親施加影響,促使她也懂得去診視他,盡管她認為他不大具備一個藝術家的氣質。
至于出入這棟小樓的客人,情況大緻是這樣的,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其中也包括阿德裡安,或者用她們自己的話說,“我們的房客,萊韋屈恩博士先生”,已經通過輪換挑選的方式被邀請到羅德家的那間餐廳裡和她們共進晚餐,這間餐廳裡擺放着一個橡木餐櫃,而這個餐櫃相對于整個空間而言的确是顯得過于巨大了,其雕刻也顯得過于繁複了;另外一些人則在九點或者更晚的時候前來演奏音樂,喝咖啡,聊天。
他們是克拉麗莎的男女同事,某位發大舌音的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以及某個聲音位置很靠前的姑娘;這之後便是一對名叫克虐特裡希的夫婦,男的叫康拉德·克虐特裡希,是土生土長的慕尼黑人,從外形上看長得跟古日耳曼人的一支,蘇加姆比爾人或烏比爾人[5]一模一樣,隻不過頭頂上缺了那樣一簇反擰的頭發而已,他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并不确定——他原來很可能做過畫家,但業餘卻愛好樂器制造,他的大提琴彈得相當狂放粗糙,而在他拉琴的時候,他的那隻鷹
他在信中這樣寫道:“你若不想出手,你就不可能去推進。
”這是他對庫姆甫所進行的滑稽模仿。
他寫這封信的目的,一來是要表明他已經開始了《愛的徒勞》的作曲工作,二來則是催促我趕緊把剩下的編劇部分給他寄過去。
他在信中說,他需要有個總體上的把握,而為了便于建立一些音樂上的連結和聯系,有時就希望能夠提前看到後面的幾個部分。
他住在科學院附近的拉姆貝格大街。
這條街上有一棟還算新的小樓。
小樓底層的一套單元由來自不來梅的一個名叫羅德的市政議員遺孀及其兩個女兒共同租住。
阿德裡安是她們的二房客。
被他轉租的這個房間朝向僻靜的街道,位置就在大門入口的右首。
房間布置得幹淨整潔,樸實溫馨,很合他的心意。
沒過多久,他就用他的個人用品、他的書籍和他的樂譜把這裡完全變成了他自己的天地。
不過,挂在右側牆上的那幅巨大的鑲在胡桃木鏡框裡的版畫卻是件多少有點胡鬧意味的裝飾品。
這幅畫展現了一種如今已經風光不再的狂熱的餘溫,畫面的中心是吉亞哥莫·邁耶貝爾
然而,這種神化的場面并未引起我們這位年輕房客的絲毫反感,因為,不管怎樣,每當他坐在藤椅裡,趴在一張鋪着素雅的綠色台布的伸縮桌上埋頭工作時,他反正總是背對着它的。
所以,他就沒有去動它,而是讓它繼續呆在了它的地盤上。
一架或許能夠勾起他的往昔回憶的小小的風琴立在房間裡為他效勞。
不過,由于市政議員夫人大多數時候是呆在後面的朝向小花園的房間裡的,再加上她的女兒們上午又不見蹤影,故而,他也可以自由使用放在客廳裡的那架雖說有點陳舊破敗、音色倒也甚為柔和的貝希施泰因
除此之外,客廳裡還配有幾把用回針縫合的圈椅,幾盞鍍了青銅的枝形吊燈,幾個鍍金的網格小凳,一張鋪有織錦桌布的長沙發桌和一幅鑲嵌在富麗堂皇的鏡框裡的、顔色已經變得十分暗黑的油畫,這幅油畫作于1850年,其描繪的對象是能夠眺望到加拉塔大橋的金角灣
正是這裡,晚間時常成為一個小圈子進行社交活動的場所。
阿德裡安也屬于其中的一員。
剛開始他還不大願意,慢慢地也就習慣了,而到最後竟然多多少少地扮演起了少東家的角色。
前來此處聚會的人群均是藝術家或半藝術家的性質,也就是說,他們是一個所謂可登大雅之堂的文藝人群體,既有教養,又不乏自由、奔放和風趣,完全能夠滿足市政議員夫人羅德太太的種種期盼。
而她也正是在這些期盼的驅使下把她的家從不來梅搬到這座南德首府來的。
她的境況如何,明眼人是不難看出的。
一雙深色的眼睛,一頭褐色的、稍稍泛些灰白的優雅的鬈發,貴婦人的舉止,象牙般的膚質,可愛的、依然保養得相當嬌好的容顔,她這一輩子,體面風光地出入過城市貴族的社交圈,恪盡職守地打理了一個仆傭成群、義務繁多的大家庭。
然而,自從她的夫君(他的身着工作制服的嚴肅肖像同樣也是裝點這間客廳的飾物之一)過世之後,家道便開始嚴重衰落,往昔的地位在原來的環境中已經很難完全得到維持,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一種永不枯竭、很有可能永遠也無法真正得到滿足的生活情趣的種種向往從她的身上釋放出來,她渴望在人情較為溫暖的地方愉快地度過自己的餘生。
她舉辦這些社交聚會,按她的說法是為了她的兩個女兒,但實際上卻首先是,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為了自我享受,為了有人向自己獻殷勤。
講些不太出格的低級笑話,對這座藝術之都的輕松愉快而又無傷大雅的風俗作些含沙射影的譴責,說些關于女招待、模特、畫家的奇聞逸事,這些都是能夠讓她感到開心的最好辦法,也都能夠誘使雙唇緊閉的她發出一陣陣秀美而又性感的笑聲來。
她的女兒伊涅絲和克拉麗莎顯然不愛聽到她們母親的這種笑聲;每當她發出這種笑聲時,她們就會彼此對望,滿臉的陰沉,滿眼的拒斥,那種成年子女面對母親本性中殘存的人性的全部惱怒因此而暴露無遺。
就小女兒克拉麗莎而言,這種家道的破落,這種對于市民根基的喪失,對于這一點,她至少是有意識刻意地在強調着。
這位身材魁梧的金發女郎長着一張用化妝品美白過的大臉,她的下嘴唇是圓形的,下巴則有些發育不良,她打算将來做個戲劇演員,為此她專門拜了皇家暨國家劇院的一位老生為師。
她的發型勇敢而大膽,她的金黃色的頭發被籠罩在各種車轱辘大小的帽子裡,她還喜歡在自己身上披些稀奇古怪的羽毛披肩。
這些東西自身雖然沉重,但較之于她的偉岸身材來,哪裡是對手,隻會落得個黯然失色。
另外,她對于那些怪誕陰森的東西也有偏好,故而常常會因此而逗得那些崇拜她的男士開懷大笑。
她養了一隻名叫“伊薩克”的黃貓,是那種類似于硫磺的黃色,她在它的尾巴上系了一個黑緞子蝴蝶結,以此來寄托她對那個死去的教皇的哀思。
骷髅頭的圖案在她的房間裡重複出現,一次是以龇牙咧嘴的真骷髅标本的形式,另一次則是以一塊青銅鎮紙的形式,這塊鎮紙的形狀宛如一本大開本的古書,這書的封面上就是那個眼窩深陷的短暫性和“分娩”的象征。
另外這書上還用希臘字母寫有“希波克拉底
書心是空的,封底則十分光滑,用四個小小的螺絲封緊,隻有細心地使用精密工具才能将其擰開。
後來,也就是克拉麗莎用鎖在這個空心裡的毒藥服毒自殺身亡之後,市政議員夫人羅德太太把它轉送給我留作紀念,所以,它至今還保存在我的手裡。
姐姐伊涅絲也是一個命中注定要作出悲劇性舉動的人物。
她代表着——難到我該說:可是?——一種在這個小家庭裡發揮維護作用的因素,她的生活内容就是抗議根基的喪失,抗議南德的風習,抗議這座藝術之都,抗議這類藝術家群體,抗議她母親在晚間舉辦的這些社交聚會,就是要倒退,尤其是強調要倒回到過去,倒回到她父親的時代,回歸市民的嚴謹和尊嚴。
不過,在外人看來,這種保守主義似乎是為阻擋她的本性的張力和危險而構築的一個防禦工事,而她本人卻又十分知性地重視這種張力和危險。
她的體态較克拉麗莎嬌小一些,她和她很合得來,而對于她的母親則是沉默而明确地表示拒絕。
她長着一頭泛着灰色的金發,她的這頭頭發非常濃密,所以看上去是沉甸甸地壓在她的頭上的,而每當她伸長脖子撅起嘴巴笑的時候,她的這個頭便會歪向一邊。
她的鼻子駝峰似的微微隆起,她的淺色的眼睛發出的光芒幾乎被眼皮遮擋,這是一種疲憊、柔弱、充滿不信任的目光,一種知情的和悲哀的、盡管同時又是不免有些狡黠的目光。
她所受的教育就是要高貴得體;她有兩年時間都是在一所高貴的有宮廷提攜的女子寄宿學校裡度過。
她對藝術或科學并不上心,相反,她把重點放在了如何做個女管家之上,不過,她的書倒也真是讀了不少,她“給家裡”、給過去、給她寄宿學校的女校長、給她往日的女友寫信,這些信件,其文體之優雅,非常人能比。
她妹妹有一天曾經把她寫的一首題為《礦工》的小詩拿給我看過,我現在還可以清晰地回憶起其中的第一節。
那内容是這樣的: “我是靈魂深井裡的一名礦工 我靜靜地無所畏懼地沿着黑暗攀登 我看見苦難的珍貴寶藏 在漫漫黑夜裡閃爍可怕的光芒。
” 下面的我就記不得了。
隻有結尾的那一行還沒有忘記: “而我也永遠不會再去把那幸福向往。
” 關于女兒們的情況現在就說到這裡。
阿德裡安同她們保持着一種建立在合住基礎之上的友好關系。
她們倆都很欣賞他,并且還對她們的母親施加影響,促使她也懂得去診視他,盡管她認為他不大具備一個藝術家的氣質。
至于出入這棟小樓的客人,情況大緻是這樣的,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其中也包括阿德裡安,或者用她們自己的話說,“我們的房客,萊韋屈恩博士先生”,已經通過輪換挑選的方式被邀請到羅德家的那間餐廳裡和她們共進晚餐,這間餐廳裡擺放着一個橡木餐櫃,而這個餐櫃相對于整個空間而言的确是顯得過于巨大了,其雕刻也顯得過于繁複了;另外一些人則在九點或者更晚的時候前來演奏音樂,喝咖啡,聊天。
他們是克拉麗莎的男女同事,某位發大舌音的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以及某個聲音位置很靠前的姑娘;這之後便是一對名叫克虐特裡希的夫婦,男的叫康拉德·克虐特裡希,是土生土長的慕尼黑人,從外形上看長得跟古日耳曼人的一支,蘇加姆比爾人或烏比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