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神秘的數字并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然而,一直以來令我感到壓抑的卻是,我發現阿德裡安有着這方面的愛好,而且很早就不經意地,但卻是明确無誤地顯露出來。
雖然,落到上一章頭上的編号恰巧是普遍為人們所厭惡并被視為不吉利的數字十三,但我依舊還是會情不自禁地叫起好來,我真希望這不僅僅隻是一次偶然。
然而,理智地說,這卻真的是一次偶然,因為從根本上講,哈勒大學的這一整段生活經曆跟前面克雷齊馬爾的報告一樣自成一體,而我也一心隻為讀者着想,考慮到他們喜好間歇、轉折和重新起頭,所以我才把這段生活分成好幾個章節來寫,其實,憑心而論,如果照我這個作者的本意而言,這樣的結構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要是按照我的意思來的話,那我們現在仍舊還會停留在第十一章,但是,就因為我這個人喜歡搞妥協,所以這才促使我為施雷普福斯博士安排了十三這個數字。
我特意把這個數字獻給他——是的,我更願意把十三這個數字獻給那全部的對于我們在哈勒大學度過的學習時光的追憶,因為我曾經說過,這座城市的風氣,神學的風氣,讓我感覺很不舒服,我旁聽阿德裡安的大學課程,我感到有些懊惱,卻又無可奈何,誰叫我們是朋友呢,就權當這是我為我們的友誼作出的犧牲吧。
我們的?我最好把話說得更明确一些:我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硬拉着我和他一起去聽庫姆甫或施雷普福斯的課嘛,事實上,為此我甚至還耽誤了我自己學習大綱上的課程呢。
我這樣做完全是自覺自願,我那時心頭隻有一個熱切的願望萦繞,那就是聽他所聽,知他所知,一句話:留心他,因為這在我看來是極其必要的,盡管也是徒勞無益的。
我在這裡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既意識到迫切,又意識到徒勞的奇怪而痛苦的複雜情緒。
我心裡非常清楚,我所面對的是一個可以監督,但卻不可以改變、不可以影響的生命,而我之所以仍然堅持迫不及待地去目不轉睛地凝視這個生命,不離開我的這位朋友半步,則是因為我強烈地預感到,我有朝一日将會拿起筆來,為他寫一本傳記,把他青年時代留下來的印象進行一次總結。
當然,還有一點也同樣是不言而喻的,即我不厭其煩地贅述上面那些東西,主要不是為了解釋我為什麼在哈勒感覺不大愉快,而是出于下面這個原因,而這個原因又和我細緻入微地叙述文德爾·克雷齊馬爾在凱澤斯阿舍恩的報告的原因是一樣的,這就是:讓讀者也成為阿德裡安精神體驗的見證人,這是我深為關切,并且不得不深為關切的事情。
出于同樣的原因,當我們在天氣較好的季節裡組織從哈勒出發的漫遊時,我也願意邀上他和我們這些年輕的騷客們一同出遊。
另外呢,又由于我是阿德裡安的同鄉兼密友,也由于我這個不學神學的人已經給外人造成了一種似乎對神學極感興趣的印象,所以我自然也就成了基督教協會“溫福裡德”圈子裡深受歡迎的客人,甚至還得以多次參加他們集體組織的旨在享受上帝的綠色創造的郊遊。
這種遊玩舉辦的頻率高于我們兩人參與的頻率;很顯然,阿德裡安不是一個熱中協會的人,他的會員身份僅僅隻是一個擺設,他并不按時參加協會的各項活動,也不和協會的人打成一片。
出于禮貌,同時也是為了表明他樂意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他讓自己加入了“溫福裡德”協會,不過,他卻總能找出種種借口,大多數情況是拿出他的偏頭痛來作托辭,時不時地就缺席一下協會在小酒館裡舉行的聚會,甚至過了一年多了,他還認不全協會裡的七十名成員,和他們交往時明顯不習慣用“你”來稱兄道弟,更有甚者,他還常常叫錯人家的名字。
盡管如此,他們對他還是很尊重的,當他偶爾,我必須加以說明的是:破例跑來出席協會在米茨酒家煙霧缭繞的包間裡舉行的座談會時,他們向他緻以的問候裡,雖然不乏那麼幾分針對他的孤僻的嘲諷,但他們也确實是由衷地歡迎他的到來的。
因為,他們十分珍惜他對他們神學和哲學的讨論的參與,雖然這些讨論并不由他主持,但他的反駁卻常常為這些讨論帶來有趣的轉機,特别是他的音樂才能每每能在這裡派上大用場,他善于用鋼琴為那些必不可少的輪唱伴奏,他的伴奏比别人的更嘹亮、更活潑。
協會第一主席巴沃林斯基是個長着一頭深褐色頭發的大塊頭,他的眼睛看人的時候大多是被眼皮柔柔地蓋着的,一張嘴巴則是跟吹口哨似的撅着的。
而應他的要求,阿德裡安還會獨奏一段巴赫的托卡他、貝多芬或舒曼的某個樂章給大家夥助興。
不過,即便沒有人叫,他有時也會自己主動坐到放在協會專用房間裡的那架悶聲悶氣的、同文德爾·克雷齊馬爾在“公益”大廳對我們進行教導時所用的那件有缺陷的樂器極為相似的鋼琴旁,一門心思地埋頭于自由而大膽的嘗試——尤其是在開會之前等人到齊的時候。
同時,他進來的樣子也讓我難以忘懷,他急匆匆地跟人打招呼,有時連衣服和帽子都懶得脫,臉上挂着沉思的表情,整個人徑直沖着鋼琴而去,似乎那才是他風塵仆仆趕來這裡的真正動機,隻見他指法娴熟,彈奏有力,眉峰高揚,突出過渡音,嘗試那些可能在路上就已經打好了腹稿的和弦、預備和複位。
不過,他的這種直奔鋼琴的做法同時還帶有那麼一點渴望支柱和歸宿的意味,似乎他害怕這個空間,也害怕在這個空間裡活動的人,而他似乎要在那裡,其實也就是在他自身那裡,尋找一個避風港,以逃避他所流落到的這個異鄉。
随後,在他繼續彈奏的時候,在他沉浸于一個固定的構思,在他改變這個構思并随意塑造這個構思的時候,圍在一旁觀看的人群當中就會有人發問,那人大概是小普羅蔔斯特吧,一個典型的、留着一頭油光閃亮的半長金發的大學生: “這是什麼?” “不是什麼,”彈琴的那人一邊回答,一邊把頭搖了一下,不過,他的這個動作倒更像是在趕一隻蒼蠅。
“怎麼可能不是什麼呢,”這一個反問道,“既然你是在彈的話?” “人家是在搞即興彈奏,”大塊頭巴沃林斯基内行地如此解釋說。
“他在搞即興彈奏?!”普羅蔔斯特這下發自肺腑地驚叫起來,并用自己一雙湛藍湛藍的眼睛去斜睨阿德裡安的額頭,好像希望那額頭發紅發熱似的。
在場的人全都笑了起來;阿德裡安也不例外,他把兩隻捏成拳頭的手放在鋼琴的琴鍵上,頭則低了下去。
“哦,普羅蔔斯特,你真是個傻瓜!”巴沃林斯基說道,“他這是在即興演奏,你連這個都不懂嗎?這都是他這會兒想出來的。
” “他怎麼可能一下子左右開弓地想出這麼多的音來,”普羅蔔斯特趕緊為自己辯解道,“而且,他怎麼可以說他正在彈的東西什麼都不是呢?不存在的東西怎麼可以彈呢?” “哦,不,”巴沃林斯基溫和地說道,“不存在的東西也是可以彈的。
” 德意志林[1],康拉德·德意志林,是一個額頭上垂着一绺頭發的敦實小夥兒,他緊接着進行的補充說明至今還在我的耳旁回響:“親愛的普羅蔔斯特,什麼事都是以前沒有,後來才有的。
” “我可以向您……我可以向你們保證,”阿德裡安說道,“這真的什麼都不是,不管從什麼意義上來講。
” 他這時不得不直起他那笑彎了腰的身體,從他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心裡并不輕松,他覺得自己被人揭了老底。
不過,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的是,接下來進行了一場十分有趣的關于創造性的長篇讨論,這場讨論主要由德意志林來主持,探讨的内容是創造性這個概念由于各種預先的規定,由于文化、傳統、繼承、習俗、成規而不得不受到的各種限制,不過,盡管如此,人性和創造性,作為上帝存在之威力的遙遠的反光,作為上帝那萬能的“要有”呼聲的回聲,創造的靈感作為自上而下的降臨,最終還是在神學上得到了承認。
此外,當然也完全是順帶地提及一下,也讓我感到惬意的一點則是,甚至連我這個來自世俗院系的客人,偶爾
雖然,落到上一章頭上的編号恰巧是普遍為人們所厭惡并被視為不吉利的數字十三,但我依舊還是會情不自禁地叫起好來,我真希望這不僅僅隻是一次偶然。
然而,理智地說,這卻真的是一次偶然,因為從根本上講,哈勒大學的這一整段生活經曆跟前面克雷齊馬爾的報告一樣自成一體,而我也一心隻為讀者着想,考慮到他們喜好間歇、轉折和重新起頭,所以我才把這段生活分成好幾個章節來寫,其實,憑心而論,如果照我這個作者的本意而言,這樣的結構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要是按照我的意思來的話,那我們現在仍舊還會停留在第十一章,但是,就因為我這個人喜歡搞妥協,所以這才促使我為施雷普福斯博士安排了十三這個數字。
我特意把這個數字獻給他——是的,我更願意把十三這個數字獻給那全部的對于我們在哈勒大學度過的學習時光的追憶,因為我曾經說過,這座城市的風氣,神學的風氣,讓我感覺很不舒服,我旁聽阿德裡安的大學課程,我感到有些懊惱,卻又無可奈何,誰叫我們是朋友呢,就權當這是我為我們的友誼作出的犧牲吧。
我們的?我最好把話說得更明确一些:我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硬拉着我和他一起去聽庫姆甫或施雷普福斯的課嘛,事實上,為此我甚至還耽誤了我自己學習大綱上的課程呢。
我這樣做完全是自覺自願,我那時心頭隻有一個熱切的願望萦繞,那就是聽他所聽,知他所知,一句話:留心他,因為這在我看來是極其必要的,盡管也是徒勞無益的。
我在這裡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既意識到迫切,又意識到徒勞的奇怪而痛苦的複雜情緒。
我心裡非常清楚,我所面對的是一個可以監督,但卻不可以改變、不可以影響的生命,而我之所以仍然堅持迫不及待地去目不轉睛地凝視這個生命,不離開我的這位朋友半步,則是因為我強烈地預感到,我有朝一日将會拿起筆來,為他寫一本傳記,把他青年時代留下來的印象進行一次總結。
當然,還有一點也同樣是不言而喻的,即我不厭其煩地贅述上面那些東西,主要不是為了解釋我為什麼在哈勒感覺不大愉快,而是出于下面這個原因,而這個原因又和我細緻入微地叙述文德爾·克雷齊馬爾在凱澤斯阿舍恩的報告的原因是一樣的,這就是:讓讀者也成為阿德裡安精神體驗的見證人,這是我深為關切,并且不得不深為關切的事情。
出于同樣的原因,當我們在天氣較好的季節裡組織從哈勒出發的漫遊時,我也願意邀上他和我們這些年輕的騷客們一同出遊。
另外呢,又由于我是阿德裡安的同鄉兼密友,也由于我這個不學神學的人已經給外人造成了一種似乎對神學極感興趣的印象,所以我自然也就成了基督教協會“溫福裡德”圈子裡深受歡迎的客人,甚至還得以多次參加他們集體組織的旨在享受上帝的綠色創造的郊遊。
這種遊玩舉辦的頻率高于我們兩人參與的頻率;很顯然,阿德裡安不是一個熱中協會的人,他的會員身份僅僅隻是一個擺設,他并不按時參加協會的各項活動,也不和協會的人打成一片。
出于禮貌,同時也是為了表明他樂意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他讓自己加入了“溫福裡德”協會,不過,他卻總能找出種種借口,大多數情況是拿出他的偏頭痛來作托辭,時不時地就缺席一下協會在小酒館裡舉行的聚會,甚至過了一年多了,他還認不全協會裡的七十名成員,和他們交往時明顯不習慣用“你”來稱兄道弟,更有甚者,他還常常叫錯人家的名字。
盡管如此,他們對他還是很尊重的,當他偶爾,我必須加以說明的是:破例跑來出席協會在米茨酒家煙霧缭繞的包間裡舉行的座談會時,他們向他緻以的問候裡,雖然不乏那麼幾分針對他的孤僻的嘲諷,但他們也确實是由衷地歡迎他的到來的。
因為,他們十分珍惜他對他們神學和哲學的讨論的參與,雖然這些讨論并不由他主持,但他的反駁卻常常為這些讨論帶來有趣的轉機,特别是他的音樂才能每每能在這裡派上大用場,他善于用鋼琴為那些必不可少的輪唱伴奏,他的伴奏比别人的更嘹亮、更活潑。
協會第一主席巴沃林斯基是個長着一頭深褐色頭發的大塊頭,他的眼睛看人的時候大多是被眼皮柔柔地蓋着的,一張嘴巴則是跟吹口哨似的撅着的。
而應他的要求,阿德裡安還會獨奏一段巴赫的托卡他、貝多芬或舒曼的某個樂章給大家夥助興。
不過,即便沒有人叫,他有時也會自己主動坐到放在協會專用房間裡的那架悶聲悶氣的、同文德爾·克雷齊馬爾在“公益”大廳對我們進行教導時所用的那件有缺陷的樂器極為相似的鋼琴旁,一門心思地埋頭于自由而大膽的嘗試——尤其是在開會之前等人到齊的時候。
同時,他進來的樣子也讓我難以忘懷,他急匆匆地跟人打招呼,有時連衣服和帽子都懶得脫,臉上挂着沉思的表情,整個人徑直沖着鋼琴而去,似乎那才是他風塵仆仆趕來這裡的真正動機,隻見他指法娴熟,彈奏有力,眉峰高揚,突出過渡音,嘗試那些可能在路上就已經打好了腹稿的和弦、預備和複位。
不過,他的這種直奔鋼琴的做法同時還帶有那麼一點渴望支柱和歸宿的意味,似乎他害怕這個空間,也害怕在這個空間裡活動的人,而他似乎要在那裡,其實也就是在他自身那裡,尋找一個避風港,以逃避他所流落到的這個異鄉。
随後,在他繼續彈奏的時候,在他沉浸于一個固定的構思,在他改變這個構思并随意塑造這個構思的時候,圍在一旁觀看的人群當中就會有人發問,那人大概是小普羅蔔斯特吧,一個典型的、留着一頭油光閃亮的半長金發的大學生: “這是什麼?” “不是什麼,”彈琴的那人一邊回答,一邊把頭搖了一下,不過,他的這個動作倒更像是在趕一隻蒼蠅。
“怎麼可能不是什麼呢,”這一個反問道,“既然你是在彈的話?” “人家是在搞即興彈奏,”大塊頭巴沃林斯基内行地如此解釋說。
“他在搞即興彈奏?!”普羅蔔斯特這下發自肺腑地驚叫起來,并用自己一雙湛藍湛藍的眼睛去斜睨阿德裡安的額頭,好像希望那額頭發紅發熱似的。
在場的人全都笑了起來;阿德裡安也不例外,他把兩隻捏成拳頭的手放在鋼琴的琴鍵上,頭則低了下去。
“哦,普羅蔔斯特,你真是個傻瓜!”巴沃林斯基說道,“他這是在即興演奏,你連這個都不懂嗎?這都是他這會兒想出來的。
” “他怎麼可能一下子左右開弓地想出這麼多的音來,”普羅蔔斯特趕緊為自己辯解道,“而且,他怎麼可以說他正在彈的東西什麼都不是呢?不存在的東西怎麼可以彈呢?” “哦,不,”巴沃林斯基溫和地說道,“不存在的東西也是可以彈的。
” 德意志林
” “我可以向您……我可以向你們保證,”阿德裡安說道,“這真的什麼都不是,不管從什麼意義上來講。
” 他這時不得不直起他那笑彎了腰的身體,從他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心裡并不輕松,他覺得自己被人揭了老底。
不過,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的是,接下來進行了一場十分有趣的關于創造性的長篇讨論,這場讨論主要由德意志林來主持,探讨的内容是創造性這個概念由于各種預先的規定,由于文化、傳統、繼承、習俗、成規而不得不受到的各種限制,不過,盡管如此,人性和創造性,作為上帝存在之威力的遙遠的反光,作為上帝那萬能的“要有”呼聲的回聲,創造的靈感作為自上而下的降臨,最終還是在神學上得到了承認。
此外,當然也完全是順帶地提及一下,也讓我感到惬意的一點則是,甚至連我這個來自世俗院系的客人,偶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