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家。
據此,貝比本人也可能有卷入毒品交易的嫌疑。
反方:那位名叫文尼的廚師确實販過毒,但他對貝比隻有同情,看到她懷着孕又被男友甩了,他十分不忍心。
文尼的姐姐特裡薩與貝比有着相似的遭遇,十個月前,特裡薩帶着孩子投奔與文尼同住的母親,在母親的協助下艱難撫養孩子,目睹過這一切的文尼更是對貝比充滿憐憫。
所謂的“調情”隻是他想要逗她開心,送她回家是因為看到她的腳腫了,根本系不上鞋帶。
至于貝比——她确實對文尼有好感,但這種好感主要來自他對她的善意,文尼被警察抓走時,貝比為他感到傷心,仿佛他是她的哥哥一樣。
正方:貝比現在的服務員工作每小時隻能賺到2.35美元的底薪,假設每周工作五十小時,加上小費,每月平均收入隻有317.5美元,她看不出以這樣的收入無法滿足撫養孩子的需要嗎?她怎麼會不知道申請補助和食物券呢? 反方:貝比很愛她的孩子,母愛可以克服許多困難,雖然她的收入隻能滿足基本需要:租金、食物和衣服,但這些東西是無法與母愛相比的。
正方:馬克和琳達·麥卡洛顯然擁有一切養育孩子的資源,麥卡洛先生有一份薪資豐厚的穩定工作,過去的十四個月,麥卡洛太太一直在家帶孩子,她打算今後做個全職母親,他們的家位于一個安全、富裕的社區。
在他們的照顧下,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定期進行體檢,社交需要可以充分獲得滿足,生活豐富多彩:在圖書室聽故事,去嬰兒泳池活動,參加親子音樂課程。
麥卡洛家還通過了嚴格的無鉛居住環境認證。
而且,事實證明,麥卡洛夫婦在撫養孩子方面始終不遺餘力,記錄顯示,他們十年來始終想要孩子,四年前開始申請領養。
此前,他們征求了大克利夫蘭地區的所有醫學專家的意見——包括克利夫蘭市立醫院最好的婦科醫生,專家建議他們領養,于是他們在本州最具聲望的領養機構登了記。
從這些事情上難道不能看出,他們一定會給予寶寶最貼心的照顧和最好的成長環境嗎? 反方:可是孩子已經擁有一位母親,而且是她的親生母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做母親的不知經曆過多少辛勞與痛苦。
把最好的獻給孩子是母親的本能,孩子也天生與母親最為親近。
正方:毋庸置疑,貝比擁有孩子的監護權,即便作為單親母親,她也有權撫養孩子,可是,她去上班的時候,誰來照顧孩子?把孩子交給一個父母雙全的家庭撫養豈不是更好?至少在一方工作時,孩子可以得到另一方的照顧,而不是把孩子送到托兒所。
況且,研究證明,父親的角色在孩子的性格形成過程中十分重要。
最後,雙方的辯論總是會歸結到一個問題:母親的定義是什麼?是血緣關系還是愛決定了母親的身份? 最後一天聆訊時,法官傳喚麥卡洛太太上庭發言,法庭上的理查德森先生十分慶幸沒有人前來旁聽。
家務法庭上沒有證人席,隻為她準備了一把椅子,擺在法官身側。
麥卡洛太太走過去坐下時,理查德森先生看出她很緊張,手腳不知道該怎麼放,他甯願麥卡洛太太坐在木闆包圍的證人席上,至少可以把顫抖的雙腿遮擋起來,不會讓人意識到她的緊張不安。
艾德·林一上來就問了她許多問題。
對于亞裔而言,他的身材高得出奇,足有六英尺,肢體瘦長,好像籃球運動員——沒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曾在西克爾高中籃球隊打前鋒,他隻比麥卡洛太太晚畢業三年,也是土生土長的西克爾人,艾德為本案辯護前,麥卡洛太太印象中的他是個腼腆的低年級學弟,稍微有點兒胖。
他所在的班級當年隻有兩名亞裔學生,另一位是蘇西·張。
孩子們經常拿他倆開玩笑,說他們長大後就會結婚,後來當然并非如此。
蘇西畢業後去了俄勒岡州,艾德倒是娶了個很不錯的華裔女孩,她是他的大學同學,兩人同是第一代亞裔移民的子女。
但這些事麥卡洛太太都不記得了,盡管蘇西·張曾經與她一樣,做過一年的拉拉隊隊長。
“麥卡洛太太,”艾德·林說,把鋼筆放到桌子上,“你一輩子都生活在西克爾,對嗎?” 麥卡洛太太表示肯定。
“1971年你從西克爾高中畢業,其他階段的教育也是在西克爾本地接受的嗎?” “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都是在西克爾上的。
” “後來你進入俄亥俄大學讀書?” “是的,1975屆。
” “畢業後你立刻回到了西克爾高地?” “是的,我在這裡找到了工作,我丈夫——當時是未婚夫——和我都想在這裡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她迅速瞥了一眼理查德森先生,他幾近微不可察地沖她點點頭,他們曾經讨論過她的發言内容:重點在于提醒法官,麥卡洛一家是多麼想要這個孩子,他們夫婦倆對小米拉貝爾又是多麼好。
“這麼說,你在俄亥俄州生活了一輩子,”艾德·林坐在他的椅子扶手上,“而美玲的父母來自廣東,你去過那裡嗎?” 麥卡洛太太不安地扭了扭身體,“當然,我們打算帶米拉貝爾進行尋根之旅,等她長大一點之後。
” “你會講廣東話嗎?” 麥卡洛
據此,貝比本人也可能有卷入毒品交易的嫌疑。
反方:那位名叫文尼的廚師确實販過毒,但他對貝比隻有同情,看到她懷着孕又被男友甩了,他十分不忍心。
文尼的姐姐特裡薩與貝比有着相似的遭遇,十個月前,特裡薩帶着孩子投奔與文尼同住的母親,在母親的協助下艱難撫養孩子,目睹過這一切的文尼更是對貝比充滿憐憫。
所謂的“調情”隻是他想要逗她開心,送她回家是因為看到她的腳腫了,根本系不上鞋帶。
至于貝比——她确實對文尼有好感,但這種好感主要來自他對她的善意,文尼被警察抓走時,貝比為他感到傷心,仿佛他是她的哥哥一樣。
正方:貝比現在的服務員工作每小時隻能賺到2.35美元的底薪,假設每周工作五十小時,加上小費,每月平均收入隻有317.5美元,她看不出以這樣的收入無法滿足撫養孩子的需要嗎?她怎麼會不知道申請補助和食物券呢? 反方:貝比很愛她的孩子,母愛可以克服許多困難,雖然她的收入隻能滿足基本需要:租金、食物和衣服,但這些東西是無法與母愛相比的。
正方:馬克和琳達·麥卡洛顯然擁有一切養育孩子的資源,麥卡洛先生有一份薪資豐厚的穩定工作,過去的十四個月,麥卡洛太太一直在家帶孩子,她打算今後做個全職母親,他們的家位于一個安全、富裕的社區。
在他們的照顧下,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定期進行體檢,社交需要可以充分獲得滿足,生活豐富多彩:在圖書室聽故事,去嬰兒泳池活動,參加親子音樂課程。
麥卡洛家還通過了嚴格的無鉛居住環境認證。
而且,事實證明,麥卡洛夫婦在撫養孩子方面始終不遺餘力,記錄顯示,他們十年來始終想要孩子,四年前開始申請領養。
此前,他們征求了大克利夫蘭地區的所有醫學專家的意見——包括克利夫蘭市立醫院最好的婦科醫生,專家建議他們領養,于是他們在本州最具聲望的領養機構登了記。
從這些事情上難道不能看出,他們一定會給予寶寶最貼心的照顧和最好的成長環境嗎? 反方:可是孩子已經擁有一位母親,而且是她的親生母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做母親的不知經曆過多少辛勞與痛苦。
把最好的獻給孩子是母親的本能,孩子也天生與母親最為親近。
正方:毋庸置疑,貝比擁有孩子的監護權,即便作為單親母親,她也有權撫養孩子,可是,她去上班的時候,誰來照顧孩子?把孩子交給一個父母雙全的家庭撫養豈不是更好?至少在一方工作時,孩子可以得到另一方的照顧,而不是把孩子送到托兒所。
況且,研究證明,父親的角色在孩子的性格形成過程中十分重要。
最後,雙方的辯論總是會歸結到一個問題:母親的定義是什麼?是血緣關系還是愛決定了母親的身份? 最後一天聆訊時,法官傳喚麥卡洛太太上庭發言,法庭上的理查德森先生十分慶幸沒有人前來旁聽。
家務法庭上沒有證人席,隻為她準備了一把椅子,擺在法官身側。
麥卡洛太太走過去坐下時,理查德森先生看出她很緊張,手腳不知道該怎麼放,他甯願麥卡洛太太坐在木闆包圍的證人席上,至少可以把顫抖的雙腿遮擋起來,不會讓人意識到她的緊張不安。
艾德·林一上來就問了她許多問題。
對于亞裔而言,他的身材高得出奇,足有六英尺,肢體瘦長,好像籃球運動員——沒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曾在西克爾高中籃球隊打前鋒,他隻比麥卡洛太太晚畢業三年,也是土生土長的西克爾人,艾德為本案辯護前,麥卡洛太太印象中的他是個腼腆的低年級學弟,稍微有點兒胖。
他所在的班級當年隻有兩名亞裔學生,另一位是蘇西·張。
孩子們經常拿他倆開玩笑,說他們長大後就會結婚,後來當然并非如此。
蘇西畢業後去了俄勒岡州,艾德倒是娶了個很不錯的華裔女孩,她是他的大學同學,兩人同是第一代亞裔移民的子女。
但這些事麥卡洛太太都不記得了,盡管蘇西·張曾經與她一樣,做過一年的拉拉隊隊長。
“麥卡洛太太,”艾德·林說,把鋼筆放到桌子上,“你一輩子都生活在西克爾,對嗎?” 麥卡洛太太表示肯定。
“1971年你從西克爾高中畢業,其他階段的教育也是在西克爾本地接受的嗎?” “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都是在西克爾上的。
” “後來你進入俄亥俄大學讀書?” “是的,1975屆。
” “畢業後你立刻回到了西克爾高地?” “是的,我在這裡找到了工作,我丈夫——當時是未婚夫——和我都想在這裡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她迅速瞥了一眼理查德森先生,他幾近微不可察地沖她點點頭,他們曾經讨論過她的發言内容:重點在于提醒法官,麥卡洛一家是多麼想要這個孩子,他們夫婦倆對小米拉貝爾又是多麼好。
“這麼說,你在俄亥俄州生活了一輩子,”艾德·林坐在他的椅子扶手上,“而美玲的父母來自廣東,你去過那裡嗎?” 麥卡洛太太不安地扭了扭身體,“當然,我們打算帶米拉貝爾進行尋根之旅,等她長大一點之後。
” “你會講廣東話嗎?” 麥卡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