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1980年秋天,剛滿十八歲的米娅·賴特從伯特利帕克高中畢業,前往紐約美術學院就讀,此前她從未離開過賓夕法尼亞,離家時她帶走了兩隻行李箱和弟弟的愛,卻沒有得到父母的祝福。

     直到錄取通知書寄到家裡,她才告訴父母自己申請了藝術學院。

    當然,父母對此早有預感,因為她從小就對那些别人根本不會注意的東西着迷。

    “整天就知道胡思亂想,”她母親經常這樣說,“坐在嬰兒車裡時候,你會望着外面的草坪出神。

    在浴缸洗澡時,你會拿兩隻杯子,舀着水倒來倒去,如果我不叫你,你會這樣玩上一個小時。

    ”米娅記得,嬰兒車裡的她是在觀察青草的嫩葉,它們摸上去像天鵝絨,而杯子邊緣的水流會被切斷成水滴。

    她發現每種東西的形态都能變化,在清晨的陽光下,後院裡的兩塊大石頭有時會變成泛着白光的“銀塊”。

    她讀過的書裡面,每條河流都有一位河神,每棵樹都有樹精,每個老太太都是法術強大的仙女,每塊鵝卵石中都包裹着一個迷失的靈魂。

    總之,任何事物都有變形的潛力,她認為這是藝術的真谛。

     似乎隻有弟弟沃倫理解她看待事物的古怪方式,而且這種理解自他出生前就開始了。

    母親懷着弟弟的時候,米娅會拿一根手指敲敲母親的肚皮,對着他說話:“我的寶貝。

    ”沃倫會在裡面踢腿回應。

    和母親去雜貨店買東西,米娅會指着她的肚子告訴店裡的陌生人:“這裡面是我的寶貝。

    ”沃倫出生,父母抱着他回到家,米娅立即宣布弟弟歸她所有。

     “我的小鹌鹑。

    ”她這樣叫他,不僅因為“沃倫”這個名字拗口,還因為這樣叫很适合他,因為他剛出生的時候就像一隻警覺的小鳥,喜歡歪着腦袋,兩隻眼睛又亮又專注,在房間裡搜尋她。

    他哭的時候,她知道用什麼玩具能夠安撫他。

    他不肯午睡,她就躺在他旁邊,把毯子團成鳥窩的樣子,給他唱歌,拍着他的小臉,直到他睡着。

    他從單杠上摔下來,會首先哭着找米娅,米娅拿出碘酒和繃帶給他包紮。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你是他媽媽。

    ”他們的母親曾經說,半是抱怨,半是歎服。

     他倆還有彼此間的秘密語言:出于連他們自己也已經忘記的原因,姐弟倆把黃油叫作“奶酪”,把栖息在樹梢的鹩哥叫成“冰鳥”。

    “别告訴法國來的人。

    ”向沃倫透露某個秘密之前,米娅會如此含蓄地提醒他。

    沃倫的回答則總是這樣的暗語:“連野生長頸鹿都收買不了我。

    ” 後來,十一歲的時候——即将滿十二歲——米娅愛上了攝影。

     沃倫那時剛剛十歲,不僅喜歡上了運動,而且已經變得十分擅長。

    他夏天時打棒球,秋天玩橄榄球,冬天打冰球,籃球則是從事三種項目之間的調劑。

    雖然他和米娅依然很親密,但他經常需要拿出許多時間來搞訓練,所以米娅自然會尋找适合自己的興趣。

     在鎮上的舊貨店,她在角落裡發現了一台老式的柯達布朗尼相機,閃光燈和頸帶已經不見了,但店主保證相機還能用。

    當米娅掀開銀色的鏡頭蓋,看到整座店堂都收進了取景框的時候,立刻想将它據為己有。

    她拿出小貓儲蓄罐裡存着的零花錢買下了它,然後帶着相機四處轉悠。

    但她隻聽從直覺來拍照,從來不按照說明書上的建議使用它,還給柯達公司出版的書《怎樣拍攝好照片》寫信提意見。

    她用母親的舊絲巾做了一條頸帶,将相機挂在脖子上,開始到處拍攝奇怪(至少她父母是這麼覺得的)的照片:倒塌的破房子、生鏽的汽車、丢在路邊的垃圾。

    “你拍的東西真有意思。

    ”有次為她洗照片時,沖印店的店員告訴她,那一次她在連續三天的時間裡拍了三張照片,拍攝對象是一隻躺在人行道旁的死鳥屍體,店員時常懷疑這個賴特家的女兒腦子可能有點兒毛病。

     但對于米娅而言,攝影隻是她表達自我的方式之一。

    她很快又對改造照片産生了興趣,比如把墨水和洗衣液之類的東西塗抹在上面觀察效果,還會用相機給改造過的照片再次拍照。

    布朗尼相機都具有虛化拍攝的功能,也有避免多重曝光的快門鎖——說明書認為,這個功能給使用者提供了便利,你隻需要看着取景器,按下快門,就能得到一張照片。

    可米娅偏偏喜歡玩花樣,她喜歡從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取景,還會用半透明的蠟紙遮住鏡頭,她嘗試過在大霧和暴雨中拍攝,也會跑到煙霧彌漫的保齡球場休息室裡尋找素材。

     “浪費錢。

    ”當米娅帶着一沓又一沓的或模糊或清晰的照片回到家時,她的母親如此評價女兒的愛好。

     随着經驗的積累,她開始精通拼湊照片之道:該怎麼拼,不該怎麼拼,何種程度的誇張與扭曲才算是恰到好處。

    雖然當時她尚未意識到,但所有這一切練習都是在為她将來成為獨一無二的攝影師作準備。

    一筒膠卷隻能拍十二張照片,她學會了謹慎構圖,相機沒有光圈控制和自動對焦,她學會了以創造性的方式操縱鏡頭和攝影對象。

     賴特家的鄰居威爾金森先生住在附近的小山上,他發現米娅有時會一連幾周帶着相機在附近遊蕩,不時地拍拍這個,照照那個。

    米娅和沃倫隻知道威爾金森先生是個玩具采購商,他的工作是參加各種玩具展銷會,研究參展的商品,給總部打報告,指出哪些玩具有商機。

    每隔幾個月,威爾金森太太會召集鄰居家的孩子們,把他積攢的玩具樣品分發給他們。

    這些玩具都是精品:制作聖誕裝飾的模具套組、土星花紋的彈力球、戴頭巾的金發娃娃、一盒裝在小拇指大小的玻璃瓶裡用于調配的香水。

    “這是為了清理我家的地下室。

    ”威爾金森太太笑着說。

    她會保證每一個孩子都分到點什麼,哪怕是隻悠悠球。

    威爾金森家的兒子那時已經長大成人,住在馬裡蘭州的什麼地方,不再需要玩具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是米娅對威爾金森先生的唯一印象:介于馬可·波羅和聖誕老人之間,喜歡用寶藏填滿他的家。

    但是在她剛過完十三歲生日不久,一天下午,威爾金森先生站在他家的前廊裡,一臉嚴肅地叫她過去。

     “我發現你在這一帶晃蕩了快一年了,”他說,“我很想知道你究竟都在幹些什麼。

    ” 米娅吓了一跳,第二天早晨,她把一摞照片帶到威爾金森先生家去。

    除了沃倫,她從沒把自己拍的東西給别人看過,沃倫自然會誇張地表示贊美,可威爾金森先生是個成年人,她幾乎不認識他,他也沒有理由無緣無故地贊賞她的作品。

     米娅按響威爾金森家的門鈴,威爾金森太太領她走進書房,威爾金森先生坐在一張大桌子後面,用一部奶油色的打字機打字。

    看到米娅進來,他把擱打字機的架子一轉一拉,折疊起來推進書桌裡面的小櫃子,打字機仿佛瞬間被書桌吞進了肚子裡。

     “好了,”他把挂在脖子上的半月形眼鏡架到鼻梁上,米娅緊張得膝蓋打戰,“我們來瞧瞧。

    ” 原來,威爾金森先生本人就是個攝影師——但他更偏向于風景攝影。

    “我不喜歡風景照裡出現人物,”他告訴她,“比起拍人,我更願意拍樹。

    ”每次出差他都會帶着相機,抽出旅途中的半天時間進行探索,他從一隻文件夾裡掏出一沓照片:黎明時的紅杉林、河流蜿蜒穿過露珠晶瑩的草地、三角形的湖泊一隅探入遠方的深林……米娅意識到,威爾金森家走廊裡挂的那些照片全部都是他的作品。

     “很敏銳,”威爾金森先生說,“你有出色的眼光和出色的直覺。

    看到這張了嗎?”他點了點最上面的那張照片——沃倫坐在一棵梧桐樹的矮枝上,背對鏡頭,在天空的大背景上留下逆光的剪影,“這張很不錯,你是怎麼學會構圖的?” “我不知道,”米娅承認,“我隻是覺得這樣做才是對的。

    ” 威爾金森先生眯起眼睛審視另一張。

    “很好,保持下去,相信你自己的眼睛。

    ”他又翻出一張照片,“看到這個了嗎?你想抓拍那隻松鼠,對不對?”米娅點點頭,當時松鼠沿着籬笆頂部向前跑,彎曲起伏的體态和靈動的尾巴讓她看得着了迷,毫不猶豫地按下快門,但拍出來的效果很模糊,對焦在籬笆上,而不是松鼠,松鼠反而變成了模糊的一團。

    米娅想知道威爾金森先生是怎麼猜出她的意圖的。

     “我覺得就是。

    你需要更好的相機。

    你那台更适合初學者或者生日派對和聖誕節的時候用用,不适合你。

    ”他敞開櫃子,在一堆舊外套和肥大的連衣裙裡翻找起來,“因為你想要拍出真正的照片。

    ”過了一會兒,他拿出一隻盒子,“所以需要真正的相機,而不是玩具。

    ” 那是一台尼康F,銀黑相間的小巧機身,拿在她的手裡卻結實沉重。

    米娅摩挲着機殼上的紋路:“可我不能要。

    ” “我不是送給你,而是借給你,你想不想要?”不等她回答,威爾金森先生就拉開書桌上的一隻抽屜,“反正我也不用它了,但别的人可能用得到。

    ”他從抽屜中取出一筒膠卷,扔給米娅,“況且,”他說,“我很想看看你是怎麼用它的。

    ” 那天下午米娅回家的時候,已經學會了如何将膠片卷到相機内部的卷軸上,如何對焦,如何調整鏡頭,那些奇怪而令人生畏的新詞在她頭腦中旋轉:光圈值、孔徑……她一次又一次地舉起相機,透過取景器向外窺視,纖細的十字準星對準的地方,每一件東西仿佛都會變形。

     威爾金森先生教她如何從相機中取出膠卷沖印,米娅喜歡上了顯影劑營造的效果,他還教她如何通過觀察膠片表面的銀色光澤來判斷顯影是否完成。

    如同駕駛戰機練習俯沖拉杆的飛行員,她會刻意拍攝不對焦的照片,選擇錯誤的快門速度或者錯誤的感光度,看看會發生什麼。

    就像音樂家了解樂器的複雜性那樣,她學會了通過控制光源和相機來獲得想要的效果。

     “可是,怎麼才能……”拿沖洗出來的照片與心目中期待的理想作品相比較時,她總會這樣問。

    起初威爾金森先生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