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庭責任需要履行,從未報道過大新聞的記者。
所以她留了下來,專注報道那些會讓讀者感覺良好的故事,比如工程建設的進展、新的垃圾回收計劃、圖書館的重修進度、新建築物落成的剪彩儀式……她還報道過新市長的就職宣誓典禮,“莊嚴隆重”;萬聖節遊行,“活潑有趣”;還有範-阿肯中心的半價書店開業儀式,“填補了西克爾高地商業區的重要空白”;是否需要噴藥防治吉蔔賽蛾的辯論,“白熱化的唇槍舌劍”。
她還給一神論教會和西克爾高中表演的音樂劇《油脂》和《紅男綠女》寫評論,認為前者的氣氛“快活熱鬧”,在給後者的評論中,她寫道:“坐好,他們要劃船了!”她的稿件以嚴謹可靠著稱,謄寫得一絲不苟,當然也有過于一本正經、平淡無奇之嫌(雖然并沒有人公開指出來),甚至有些沉悶無聊,但西克爾高地這種世外桃源,自然不會發生諸如火山爆發、政府倒台、劫持人質、火箭爆炸、高牆倒塌之類聳人聽聞的事件,加之地處偏遠,外界的騷亂、戰争和地震也被距離淡化成模糊不清的細響,幾近微不可聞。
而且現在的她住着大房子,子女安全快樂、受過良好教育,她認為這是自己多年來的努力所見到的成效。
無論如何,伊奇的要求引發了她的興趣,至少讓她覺得這是一件值得調查的事情。
理查德森太太履行了她對伊奇的承諾,完成了當天的報道之後,她立刻開始着手調查那張神秘的照片。
第二天午休時,她親自去博物館看了照片,在此之前,她一直以為伊奇的揣測是無中生有,但親眼見到照片之後,她意識到女兒說得沒錯:照片上的人絕對是米娅。
米娅出現在波琳·霍桑的照片裡!理查德森太太當然聽說過波琳·霍桑,這張照片背後隐藏着怎樣的故事呢?把一張折起來的五美元鈔票投進博物館的捐贈箱時,理查德森太太好奇地想,這實在是太有趣了。
她首先給出借照片參展的那家藝術畫廊打了電話。
沒錯,畫廊老闆告訴她,照片是1982年他們從紐約的一個經銷商那裡買來的,那時波琳·霍桑剛剛去世不久,所以,這張此前不為人知的照片的出現在藝術界中引起了一定的轟動。
經過競争激烈的拍賣,畫廊以五萬美元搶購得手,真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因為照片的确出自波琳·霍桑之手,而且是絕無僅有的孤品,隻沖印過這一張,背面還有波琳的親筆簽名。
但照片的前主人是匿名出售的,畫廊老闆并不知道此人是誰,但他們願意告訴理查德森太太那個紐約經銷商的名字。
理查德森太太記下了經銷商的名字——安妮塔·利斯——然後緻電紐約市公共信息資料庫,查詢到安妮塔·利斯在曼哈頓的畫廊的電話号碼,電話那頭的安妮塔·利斯聽起來是個典型的紐約人:開朗坦率,語速很快,從容不迫。
“波琳·霍桑的作品?沒錯,是我經手的。
她的作品我代理了很多年。
”理查德森太太聽到電話那邊傳來模糊的警笛聲,這符合她一直以來對紐約的印象:嘈雜喧嚷,到處都是車流和警笛的聲音。
她隻去過一次紐約,那還是在上大學的時候,當時紐約的治安十分差勁,走在路上,你必須緊緊抓住自己的包,乘坐地鐵時不能碰車廂裡的任何東西,連鐵杆都不行,多年前的紐約之行已然給她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但是這張照片,”理查德森太太說,“是波琳去世後出售的,賣主不知是誰。
照片上有個抱孩子的女人,作品的名字叫‘聖母子1号’。
” 聽筒中突然變得一片死寂,理查德森太太甚至覺得一定是斷線了,但過了一會兒,安妮塔·利斯的聲音再次傳來:“是的,我記得那一張。
” “我隻想知道——”理查德森太太說,“你能不能告訴我當年那個賣主的名字?” 安妮塔的語氣似乎和剛才不太一樣了,摻雜了懷疑的意味:“你剛才說你是哪裡的?” “我叫埃琳娜·理查德森,”理查德森太太猶豫了一下才回答,“是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陽光日報》社的記者,我需要為我的報道收集一些相關信息。
” “明白了,”安妮塔又沉默了一會兒才開口,“抱歉,出于私人原因,照片的原主人不希望透露姓名,我不能告訴你賣主的名字。
” 理查德森太太煩躁地揉搓着筆記本的邊角。
“我理解,其實我是對照片裡的那個女人感興趣,你知不知道她是誰呢?” 這一次聽筒裡徹底安靜下來,很長時間之後,安妮塔·利斯才再次開腔,語氣中的疑問已經被冷淡取代:“對不起,實在無可奉告。
關于你的報道,我隻能祝你好運。
”聽筒中傳來輕柔的“啪嗒”聲,對方先把電話挂了。
理查德森太太放下電話。
作為記者,她經常遇到采訪電話被陌生人挂斷的情況,但這一次她的心情卻格外焦躁,因為她非常想要解開照片背後的秘密。
她看了一眼電腦顯示器,上面的那個打了一半的報道标題正等着她去完成:“戈爾是否應該參選總統?本地——” 大部分藝術收藏家都喜歡隐姓埋名,理查德森太太想,尤其在涉及金錢的時候。
這個安妮塔·利斯可能隻是幫人代售,也許真的對委托人的信息一無所知,而她現在真正需要重新考慮的是伊奇——她那個過分敏感、急躁沖動、喜歡大驚小怪的女兒——的提議,究竟要不要把這段毫無頭緒的調查繼續下去。
就算繼續查下去,也很有可能一無所獲,想到這裡,她翻開關于總統競選的采訪記錄,開始在電腦上打起了字。
所以她留了下來,專注報道那些會讓讀者感覺良好的故事,比如工程建設的進展、新的垃圾回收計劃、圖書館的重修進度、新建築物落成的剪彩儀式……她還報道過新市長的就職宣誓典禮,“莊嚴隆重”;萬聖節遊行,“活潑有趣”;還有範-阿肯中心的半價書店開業儀式,“填補了西克爾高地商業區的重要空白”;是否需要噴藥防治吉蔔賽蛾的辯論,“白熱化的唇槍舌劍”。
她還給一神論教會和西克爾高中表演的音樂劇《油脂》和《紅男綠女》寫評論,認為前者的氣氛“快活熱鬧”,在給後者的評論中,她寫道:“坐好,他們要劃船了!”她的稿件以嚴謹可靠著稱,謄寫得一絲不苟,當然也有過于一本正經、平淡無奇之嫌(雖然并沒有人公開指出來),甚至有些沉悶無聊,但西克爾高地這種世外桃源,自然不會發生諸如火山爆發、政府倒台、劫持人質、火箭爆炸、高牆倒塌之類聳人聽聞的事件,加之地處偏遠,外界的騷亂、戰争和地震也被距離淡化成模糊不清的細響,幾近微不可聞。
而且現在的她住着大房子,子女安全快樂、受過良好教育,她認為這是自己多年來的努力所見到的成效。
無論如何,伊奇的要求引發了她的興趣,至少讓她覺得這是一件值得調查的事情。
理查德森太太履行了她對伊奇的承諾,完成了當天的報道之後,她立刻開始着手調查那張神秘的照片。
第二天午休時,她親自去博物館看了照片,在此之前,她一直以為伊奇的揣測是無中生有,但親眼見到照片之後,她意識到女兒說得沒錯:照片上的人絕對是米娅。
米娅出現在波琳·霍桑的照片裡!理查德森太太當然聽說過波琳·霍桑,這張照片背後隐藏着怎樣的故事呢?把一張折起來的五美元鈔票投進博物館的捐贈箱時,理查德森太太好奇地想,這實在是太有趣了。
她首先給出借照片參展的那家藝術畫廊打了電話。
沒錯,畫廊老闆告訴她,照片是1982年他們從紐約的一個經銷商那裡買來的,那時波琳·霍桑剛剛去世不久,所以,這張此前不為人知的照片的出現在藝術界中引起了一定的轟動。
經過競争激烈的拍賣,畫廊以五萬美元搶購得手,真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因為照片的确出自波琳·霍桑之手,而且是絕無僅有的孤品,隻沖印過這一張,背面還有波琳的親筆簽名。
但照片的前主人是匿名出售的,畫廊老闆并不知道此人是誰,但他們願意告訴理查德森太太那個紐約經銷商的名字。
理查德森太太記下了經銷商的名字——安妮塔·利斯——然後緻電紐約市公共信息資料庫,查詢到安妮塔·利斯在曼哈頓的畫廊的電話号碼,電話那頭的安妮塔·利斯聽起來是個典型的紐約人:開朗坦率,語速很快,從容不迫。
“波琳·霍桑的作品?沒錯,是我經手的。
她的作品我代理了很多年。
”理查德森太太聽到電話那邊傳來模糊的警笛聲,這符合她一直以來對紐約的印象:嘈雜喧嚷,到處都是車流和警笛的聲音。
她隻去過一次紐約,那還是在上大學的時候,當時紐約的治安十分差勁,走在路上,你必須緊緊抓住自己的包,乘坐地鐵時不能碰車廂裡的任何東西,連鐵杆都不行,多年前的紐約之行已然給她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但是這張照片,”理查德森太太說,“是波琳去世後出售的,賣主不知是誰。
照片上有個抱孩子的女人,作品的名字叫‘聖母子1号’。
” 聽筒中突然變得一片死寂,理查德森太太甚至覺得一定是斷線了,但過了一會兒,安妮塔·利斯的聲音再次傳來:“是的,我記得那一張。
” “我隻想知道——”理查德森太太說,“你能不能告訴我當年那個賣主的名字?” 安妮塔的語氣似乎和剛才不太一樣了,摻雜了懷疑的意味:“你剛才說你是哪裡的?” “我叫埃琳娜·理查德森,”理查德森太太猶豫了一下才回答,“是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陽光日報》社的記者,我需要為我的報道收集一些相關信息。
” “明白了,”安妮塔又沉默了一會兒才開口,“抱歉,出于私人原因,照片的原主人不希望透露姓名,我不能告訴你賣主的名字。
” 理查德森太太煩躁地揉搓着筆記本的邊角。
“我理解,其實我是對照片裡的那個女人感興趣,你知不知道她是誰呢?” 這一次聽筒裡徹底安靜下來,很長時間之後,安妮塔·利斯才再次開腔,語氣中的疑問已經被冷淡取代:“對不起,實在無可奉告。
關于你的報道,我隻能祝你好運。
”聽筒中傳來輕柔的“啪嗒”聲,對方先把電話挂了。
理查德森太太放下電話。
作為記者,她經常遇到采訪電話被陌生人挂斷的情況,但這一次她的心情卻格外焦躁,因為她非常想要解開照片背後的秘密。
她看了一眼電腦顯示器,上面的那個打了一半的報道标題正等着她去完成:“戈爾是否應該參選總統?本地——” 大部分藝術收藏家都喜歡隐姓埋名,理查德森太太想,尤其在涉及金錢的時候。
這個安妮塔·利斯可能隻是幫人代售,也許真的對委托人的信息一無所知,而她現在真正需要重新考慮的是伊奇——她那個過分敏感、急躁沖動、喜歡大驚小怪的女兒——的提議,究竟要不要把這段毫無頭緒的調查繼續下去。
就算繼續查下去,也很有可能一無所獲,想到這裡,她翻開關于總統競選的采訪記錄,開始在電腦上打起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