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接下來的幾周,穆迪每天都會問珀爾同樣的問題。
兩人去他的母校費諾韋小學玩,在操場上爬單杠,走獨木橋。
他帶着珀爾到德雷格買熱軟糖聖代,像小孩那樣在蹄鐵湖爬樹和喂鴨子。
坐在“真情”餐館的高背木椅上吃薯條和培根,往點唱機裡投币點歌,聽《大火球》和《嘿,裘德》。
“帶我去看看西克爾教徒吧。
”有一次,珀爾向穆迪提議,穆迪笑起來。
他說:“西克爾高地現在沒有西克爾教徒,他們已經死絕了,因為他們認為性是邪惡的。
他們隻給這個鎮留下一個名字。
” 然而穆迪隻說對了一半,他和鎮上的大多數孩子都不怎麼了解當地的曆史。
西克爾教徒确實很久以前就離開了這片曾經屬于他們的土地,直到1997年夏天,全世界僅剩十二位教徒,但建設這裡的時候,西克爾高地的規劃者所采取的原則與多年前在此生活的西克爾教徒的理念大同小異——他們都認為規則是秩序之母,是營造和諧的關鍵,因此一切都應該得到管理:比如早晨幾點起床,窗簾該是什麼顔色,男人的頭發該留多長,禱告時如何交叉雙手(右手拇指壓在左手拇指上方)。
西克爾教徒相信,假如他們做到每個細節都有規劃,就能創造出人間天堂、世外桃源,而在描繪西克爾高地的宜居情景的廣告中,後來的規劃者也将此地形容為“克利夫蘭山巅的彩虹”,在這裡居住,好比從聖潔的雲端俯瞰克利夫蘭的肮髒濁世。
總之,“一絲不苟”是西克爾人追求的目标,這四個字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滲透到土壤之中,把這片土地上長起來的一代代人全部培養成了完美主義者,對任何缺陷與不足都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甚至連西克爾高地的青少年——他們與西克爾教派的唯一接觸就是在音樂課上演唱該教派的代表歌曲《樸實無華的禮物》——都能感受到回蕩在空氣中的那種追求完美的激情。
幫助珀爾熟悉西克爾高地的同時,穆迪也在了解米娅的藝術,還對沃倫一家變幻莫測的複雜财務狀況漸漸産生了認識。
穆迪從來不擔心錢不夠用,因為永遠沒有必要。
當他按下開關,燈總會亮起;擰開水龍頭,水總會流出;冰箱裡的食物定期補充;飯桌上準時出現一日三餐。
從十歲起,他就有了零花錢,起初是每周五美元,後來根據通脹率和年齡的增長穩步增加,一直達到目前的二十美元。
除此之外,親戚送的生日禮物裡面經常有折疊起來的鈔票,收到的書多得看不完,有時也會收到CD和新的吉他弦。
總之,他從來不會為了生活的需要發愁。
米娅和珀爾過的則是節衣縮食、精打細算的日子,以省錢乃至不花錢為目标。
搬來不過幾周,她們就打聽到了克利夫蘭地區每一處救世軍商店、聖文森特修會和古德維爾慈善超市的地址。
剛搬來的那周,米娅已經在當地的中餐館“幸運宮”找到了工作:每周的下午和晚上在前台打包外賣。
她們很快了解到,論中餐館,雖然西克爾的每個人都更願意去幾個街區之外的“東方明珠”就餐,但“幸運宮”的外賣生意很好。
除了米娅的小時工收入,服務員們還分給她一份小費收入,假如食物出現剩餘,她可以帶一些回家——包括涼掉的米飯、賣不完的咕噜肉和青菜——這些吃的足夠她和珀爾支撐大半個星期。
雖然擁有的物資少得可憐,但米娅十分擅長重新調配各種資源,比如帶回家的撈面隻有面,缺少醬汁,她就加一些意大利面的醬汁,放幾片牛肉拌着吃;從二手商店買來的舊床單可以改成窗簾、桌布或者枕套。
這讓穆迪想起數學課上講到的概念“實用組合”:可以用多少種方法組合木薯煎餅和不同的餡料?米飯、豬肉和胡椒又有多少種不同的組合方法? “你媽媽為什麼不去找一份真正的工作呢?”有天下午,穆迪問珀爾,“如果每天多工作幾個小時,她肯定能賺到更多的錢,哪怕是在‘東方明珠’之類的地方找份正職也好啊。
”了解到米娅的工作之後,對于這個問題,他已經思考了整整一周:假如她每天多工作幾小時,就能買得起真正的沙發和像樣的食物了,說不定還能負擔得起電視機呢。
珀爾皺起眉頭盯着他看,仿佛根本聽不懂他的問題似的。
“可她有工作啊,”她說,“她是個藝術家。
” 她們已經這樣生活了許多年:米娅每天出門做幾個小時的兼職,賺一點僅夠兩人活下去的錢。
從記事開始,珀爾就明白了一個事實:她母親的真正工作是藝術,出門賺錢是為了滿足基本的衣食需要,本質上不過是讓她的藝術事業得以繼續的手段。
她母親每天都要投入若幹小時進行藝術創作,盡管穆迪起初并沒有意識到米娅在做什麼:她有時待在臨時搭建的“暗室”——地下室洗衣間——裡洗照片,有時坐在那裡讀上一天書,有時站在起居室的窗口望着外面的樹木發呆。
反正在穆迪眼裡,這些行為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聯系,如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烹饪雜志、汽車說明書和從圖書館借來的埃莉諾·羅斯福的精裝硬面傳記這三種東西一樣,完全不搭界,根本不會讓他想到她是在工作。
有天上午,他過來找珀爾,看到米娅拿着個線圈在玩翻花繩,兩人回來時,米娅還在玩,隻不過手上的花繩樣式比他們離開時繁複了許多,突然
兩人去他的母校費諾韋小學玩,在操場上爬單杠,走獨木橋。
他帶着珀爾到德雷格買熱軟糖聖代,像小孩那樣在蹄鐵湖爬樹和喂鴨子。
坐在“真情”餐館的高背木椅上吃薯條和培根,往點唱機裡投币點歌,聽《大火球》和《嘿,裘德》。
“帶我去看看西克爾教徒吧。
”有一次,珀爾向穆迪提議,穆迪笑起來。
他說:“西克爾高地現在沒有西克爾教徒,他們已經死絕了,因為他們認為性是邪惡的。
他們隻給這個鎮留下一個名字。
” 然而穆迪隻說對了一半,他和鎮上的大多數孩子都不怎麼了解當地的曆史。
西克爾教徒确實很久以前就離開了這片曾經屬于他們的土地,直到1997年夏天,全世界僅剩十二位教徒,但建設這裡的時候,西克爾高地的規劃者所采取的原則與多年前在此生活的西克爾教徒的理念大同小異——他們都認為規則是秩序之母,是營造和諧的關鍵,因此一切都應該得到管理:比如早晨幾點起床,窗簾該是什麼顔色,男人的頭發該留多長,禱告時如何交叉雙手(右手拇指壓在左手拇指上方)。
西克爾教徒相信,假如他們做到每個細節都有規劃,就能創造出人間天堂、世外桃源,而在描繪西克爾高地的宜居情景的廣告中,後來的規劃者也将此地形容為“克利夫蘭山巅的彩虹”,在這裡居住,好比從聖潔的雲端俯瞰克利夫蘭的肮髒濁世。
總之,“一絲不苟”是西克爾人追求的目标,這四個字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滲透到土壤之中,把這片土地上長起來的一代代人全部培養成了完美主義者,對任何缺陷與不足都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甚至連西克爾高地的青少年——他們與西克爾教派的唯一接觸就是在音樂課上演唱該教派的代表歌曲《樸實無華的禮物》——都能感受到回蕩在空氣中的那種追求完美的激情。
幫助珀爾熟悉西克爾高地的同時,穆迪也在了解米娅的藝術,還對沃倫一家變幻莫測的複雜财務狀況漸漸産生了認識。
穆迪從來不擔心錢不夠用,因為永遠沒有必要。
當他按下開關,燈總會亮起;擰開水龍頭,水總會流出;冰箱裡的食物定期補充;飯桌上準時出現一日三餐。
從十歲起,他就有了零花錢,起初是每周五美元,後來根據通脹率和年齡的增長穩步增加,一直達到目前的二十美元。
除此之外,親戚送的生日禮物裡面經常有折疊起來的鈔票,收到的書多得看不完,有時也會收到CD和新的吉他弦。
總之,他從來不會為了生活的需要發愁。
米娅和珀爾過的則是節衣縮食、精打細算的日子,以省錢乃至不花錢為目标。
搬來不過幾周,她們就打聽到了克利夫蘭地區每一處救世軍商店、聖文森特修會和古德維爾慈善超市的地址。
剛搬來的那周,米娅已經在當地的中餐館“幸運宮”找到了工作:每周的下午和晚上在前台打包外賣。
她們很快了解到,論中餐館,雖然西克爾的每個人都更願意去幾個街區之外的“東方明珠”就餐,但“幸運宮”的外賣生意很好。
除了米娅的小時工收入,服務員們還分給她一份小費收入,假如食物出現剩餘,她可以帶一些回家——包括涼掉的米飯、賣不完的咕噜肉和青菜——這些吃的足夠她和珀爾支撐大半個星期。
雖然擁有的物資少得可憐,但米娅十分擅長重新調配各種資源,比如帶回家的撈面隻有面,缺少醬汁,她就加一些意大利面的醬汁,放幾片牛肉拌着吃;從二手商店買來的舊床單可以改成窗簾、桌布或者枕套。
這讓穆迪想起數學課上講到的概念“實用組合”:可以用多少種方法組合木薯煎餅和不同的餡料?米飯、豬肉和胡椒又有多少種不同的組合方法? “你媽媽為什麼不去找一份真正的工作呢?”有天下午,穆迪問珀爾,“如果每天多工作幾個小時,她肯定能賺到更多的錢,哪怕是在‘東方明珠’之類的地方找份正職也好啊。
”了解到米娅的工作之後,對于這個問題,他已經思考了整整一周:假如她每天多工作幾小時,就能買得起真正的沙發和像樣的食物了,說不定還能負擔得起電視機呢。
珀爾皺起眉頭盯着他看,仿佛根本聽不懂他的問題似的。
“可她有工作啊,”她說,“她是個藝術家。
” 她們已經這樣生活了許多年:米娅每天出門做幾個小時的兼職,賺一點僅夠兩人活下去的錢。
從記事開始,珀爾就明白了一個事實:她母親的真正工作是藝術,出門賺錢是為了滿足基本的衣食需要,本質上不過是讓她的藝術事業得以繼續的手段。
她母親每天都要投入若幹小時進行藝術創作,盡管穆迪起初并沒有意識到米娅在做什麼:她有時待在臨時搭建的“暗室”——地下室洗衣間——裡洗照片,有時坐在那裡讀上一天書,有時站在起居室的窗口望着外面的樹木發呆。
反正在穆迪眼裡,這些行為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聯系,如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烹饪雜志、汽車說明書和從圖書館借來的埃莉諾·羅斯福的精裝硬面傳記這三種東西一樣,完全不搭界,根本不會讓他想到她是在工作。
有天上午,他過來找珀爾,看到米娅拿着個線圈在玩翻花繩,兩人回來時,米娅還在玩,隻不過手上的花繩樣式比他們離開時繁複了許多,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