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收藏着許多最珍貴的快樂與憂愁。

    下午,到大石橋畔母校去看望。

    最突出的印象是童年時覺得大的東西全變小了。

    房子、教室、操場,小時候都覺得很大,今天下午一看,卻這麼小。

    秋千架、浪木、單杠,小時候覺得很高,現在卻覺得很矮。

    隻有樹木,小時覺得很大,現在随着年輪增長,覺得還是不小。

    學校旁大石橋下那條河也很窄很淺了。

    現在,這裡是一個小學。

    天下着小雨點。

    站在校園中,看到許多孩子在嬉鬧,我不能不懷念我的童年,也不能不想念起許許多多童年時的同學。

    尤其不能不想起歐陽。

    我必須趕快到上海,趕快找到她! 三月二日,星期六,陰雨,蘇州 離開南京前的那晚,忠華舅舅到鼓樓飯店來話别。

    談得很久,我向他吐露了願望。

    他勉勵我的話我再也不會忘記。

    離開他,我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感覺。

    雖然這隻是暫時的分别。

     昨晚來到蘇州。

    晚上那“嘩嘩嘩”的麻将聲,今晨那竹制的馬桶刷子“嚯嚯”刷馬桶的韻律,都與我童年時留下的印象能夠吻合。

    這個有“天堂”之稱的古城,在敵僞鷹爪下已被糟蹋得滿目瘡痍,衰敗破落。

    這裡是媽媽柳葦的故鄉,爸爸曾在這裡同媽媽結婚,爸爸又曾在這裡的寒山寺内被軟禁過而堅強不屈。

    我不能不對蘇州有特殊的感情。

    旅店在一個小巷裡,走進小巷,使人寂寞孤獨。

    昨夜下雨,小巷深處孤零零挂着幾盞燈。

    在路燈微光下,雨絲像一縷縷銀線,從黑色的蒼穹中亂紛紛挂下來。

    我望着燈,想着爸爸媽媽在蘇州的那場跌宕起伏的夢,心裡掀起了暴風雨。

     今天,特地去楓橋鎮和寒山寺憑吊。

    我帶着對媽媽的愛到了楓橋鎮。

    歲月的風塵,使這個古老的古運河邊的小鎮殘破、陳舊。

    置身小鎮,有一種步入曆史之感。

    這裡有衰敗灰黯的瓦房,有斷牆殘院裡蒼虬而出的綠樹枯枝,有狹窄而擁擠的青石闆條鋪成的街道,有半開的門扉上斑駁的黑漆和生鏽的銅門環。

    許多門闆店面的小鋪裡坐着打瞌睡的白發老人。

    我聽說外公外婆在這裡開過一個單開間門面的煙紙店。

    媽媽同忠華舅舅在這裡生活過許多個春夏秋冬。

    但我無處去覓蹤迹。

    走在那條青石闆路上時,我想:這條路,媽媽走過,舅舅走過,爸爸走過,現在我在走了。

    在這人世間,路是要自己去走的。

    我今天來走這條路,是不是太遲了呢?我能發現、體會到些什麼呢? 後來,到了楓橋旁的寒山古寺。

    我也弄不清爸爸曾囚禁在哪間寮房?經曆過戰亂,年久失修,斷垣殘壁,荒蕪不堪。

    遊人極少,香火不旺,和尚都面黃肌瘦。

    我站在大殿前,屋檐上滴溜溜地垂着條狀的蛛網和塵埃,像是流蘇。

    風吹來,帶有冷意,不禁想起康有為的詩句:“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

    ”想聽鐘聲,卻聽不到。

    來到這裡,會想起人在旅途的各種各樣坎坷經曆。

    宗教想通過信仰來化解苦難,它力圖使人們相信,現世的一切痛苦,最終都将獲得公正的報答,由此使人們獲得慰藉和平靜。

    但實際,宇宙之間有一種人的意志無法控制、人的理性也無法理解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問善惡是非的區别,把好人和壞人一概摧毀。

    戰争中這樣的悲劇很多。

    而我的體會是,人必須像英雄一樣地與這種命運抗争,來體現人的尊嚴,來喚起一種崇高的感情。

    這也是一種信仰,卻是有别于宗教的一種積極的信仰。

     撫今思昔,既有痛苦,也有歡樂,更多的是激勵。

    記憶中那些鼓舞我前進的往事,我充滿了強烈的依戀,正像河水流瀉而礁石不會移動一樣。

    我已無心再遊覽蘇州的名勝園林。

    我注定是個緊張忙碌的人,像有一個聲音在召喚,我覺得必須快去上海,去尋找失去的夢,尋找記憶中的快樂與憂愁,尋找我日思夜想的歐陽…… [1]抗戰勝利後,為搶占勝利果實及反共,周佛海、羅君強、丁默邨曾被利用,得到過任命。

    但遭到全國人民憤怒譴責。

    在國民黨軍政人員大批到達淪陷區後,漢奸的利用價值逐步消失。

    一九四五年九月,周佛海等接受了戴笠勸告,電呈蔣介石“請準辭職”,由戴笠陪同飛往重慶,被幽禁于嘉陵江畔的“白公館”享受優待生活。

    一九四六年三月,戴笠撞機殒命。

    後來,周、羅、丁三人均被押往南京審判。

    周佛海被判死刑後,由蔣介石發表“準将周佛海之死刑減為無期徒刑令”,進行特赦。

    因心髒病死于獄中。

    羅君強被判無期徒刑,一九七〇年病死。

    丁默邨一九四六年被判死刑,在南京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