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威記得同楊傑認識是抗戰前在南京,那是民國十九年九月初,以行政院院長身份代理國民政府主席的譚延闿腦溢血死了,在譚墓所在的靈谷寺舉行國葬時,童霜威經人介紹,同楊傑見面認識,後來也偶有來往,一晃也是十多年未見了。
現在,楊傑上來親切握手,用雲南口音說:“童先生,多年不見了!還記得在南京靈谷寺我倆談胡漢民那副挽聯的事吧?” 童霜威想起來了。
當時,胡漢民寫給譚延闿的挽聯是:“景星明月歸天上,和氣春風生眼中。
”楊傑和童霜威談這副挽聯,認為這副挽聯确實把譚延闿的為人寫出來了。
譚延闿為人處世的妙訣就是一個“和”字。
譚延闿自己也說:“中”字是人生第一妙訣。
現在,楊傑舊事重提,童霜威連聲說:“記得!記得!”心裡卻不禁想:一個“和”字,一個“中”字,想升官發财固然可以作為訣竅,要為國為民,可就必須摒棄了!拿我來說,過去何嘗不是有意無意地也把“和”字與“中”字作為信旨,現在,卻在摒棄了!今天來開這個會,就是排斥了這兩個字才來的呢! 一場寒暄,大家坐下。
接着又陸續來了幾個人,其中有柳亞子,江蘇吳江人,同盟會員,是反清文學團體“南社”的發起組織人之一。
童霜威在上海辦報時認識的。
他反蔣,堅決主張抗日,民國三十年因拒絕參加國民黨五屆八中全會被開除黨籍。
年來人都知道他同中共上層人士交往親密。
童霜威過去是很喜歡他的詩文的。
其他一些人大都比較生疏,但童霜威感到這些人互相都是極為熟悉的,而他們對我也是好像早就了解情況而且熱情歡迎、十分尊重的。
一會兒,開會了,由譚平山主持。
大家漫談起來,發言踴躍而熱烈,都言之有物,分析形勢也比較客觀,發言的人都好像既無顧慮也無負擔,一般講得都很有特色,聽了叫人熱血沸騰。
會上還反映了大量情況,都是童霜威平時不太了解的。
童霜威深深感到,這種交換意見很有益處。
對于抗戰勝利後國内政治發展的前途,雖然大家對于許多問題的認識還不一定都清楚,有的也有不同看法,但都知道民主、和平、團結、統一的新中國的實現,還要經曆非常曲折的道路,進行非常艱難的鬥争。
童霜威在座談中間也發了言,把自己的看法率直談了,把複興大學學生們要求民主、和平、團結、統一的情況談了,也把自己的思想變化過程談了。
他覺得自己的看法很被大家欣賞和重視。
在聽大家發言後,他不禁想:像譚平山、程濤聲、朱蘊山、楊傑、柳亞子這些有名望的人,過去都是同盟會員,有的本來左傾,有的本來擁蔣反共,今天都彙合到一塊來了,這是為什麼?這些人都有思想,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他們做出當前這種選擇,自然不是草率的,更不是盲目決定的。
從發言時憂國憂民的激情中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同我一樣,是經過長時期的思考、比較,然後才下決心走這樣一條路的。
就是有風險他們也不怕。
因為,當年參加同盟會時的革命精神一直在起作用,在煥發光芒。
座談時,童霜威又隐隐覺得這些人很可能已經有了一個組織。
那麼,我是局外人還是自己人呢?被邀來開這樣的會,說明是一種了解,一種信任,當然是已被作為自己人看待了。
但并沒有參加過任何組織,平時隻是同程濤聲有過交心的談話,似乎還仍是一個局外人。
想到這,他心中又有點耿耿了。
後來,午飯是在“特園”吃的。
招待豐盛午飯的“特園”主人鮮英,上午的會他沒有參加,這時來和大家共進午餐。
程濤聲等介紹童霜威同鮮英認識。
看到這位長髯飄逸的老人,童霜威問起年齡,才知他留着長髯,看上去年齡老,其實還并不老,說:“特生兄比我大三歲!” 鮮英熱情得很,握着手,一口四川話說:“那我該叫你一聲老弟了!”又說:“童先生,我聽張表方[2]談起過你,二天歡迎你常來這裡擺談。
” 童霜威飯後看到:鮮宅的二門上高懸着一個橫匾,是馮玉祥寫的四個隸書“民主之家”,下面有一副長長的楹聯分列兩邊,是張瀾的手書,寫的是: 誰似這川北老人[3]風流,善工書,善将兵,善收藏圖籍,放眼達觀樓,更赢得江山如畫;
哪管他法西斯蒂壓迫,有職教,有文協,有政治黨團,抵掌天下事,常集此民主之家。
童霜威想:楹聯對得并不工整,意思是好的。
鮮英因為童霜威第一次來,特地請童霜威上達觀樓俯瞰嘉陵江,看看風景。
上了達觀樓,隻見波光岚影奔來眼底,使人有超塵拔俗之感。
童霜威卻忽然有範仲淹《嶽陽樓記》中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情了。
鮮英愛好藏書,又親自陪童霜威去看了他的藏書。
童霜威看了藏書,這才興盡離開“特園”。
第二周,一天晚上,下着滂沱大雨,整個的天仿佛要倒塌下來似的,傾盆的雨水從漆黑的天空裡傾瀉下來。
滿耳是“嘩嘩”的雨聲,順着屋檐、水溝奔流的“咕噜噜”的水聲。
突然,高顴骨、戴眼鏡的程濤聲穿着一件長衫打着一把油紙傘飄然出現在門口了。
他傘上滴着水,長衫下襟全濕,兩隻腳上的鞋襪和褲腳也全水
現在,楊傑上來親切握手,用雲南口音說:“童先生,多年不見了!還記得在南京靈谷寺我倆談胡漢民那副挽聯的事吧?” 童霜威想起來了。
當時,胡漢民寫給譚延闿的挽聯是:“景星明月歸天上,和氣春風生眼中。
”楊傑和童霜威談這副挽聯,認為這副挽聯确實把譚延闿的為人寫出來了。
譚延闿為人處世的妙訣就是一個“和”字。
譚延闿自己也說:“中”字是人生第一妙訣。
現在,楊傑舊事重提,童霜威連聲說:“記得!記得!”心裡卻不禁想:一個“和”字,一個“中”字,想升官發财固然可以作為訣竅,要為國為民,可就必須摒棄了!拿我來說,過去何嘗不是有意無意地也把“和”字與“中”字作為信旨,現在,卻在摒棄了!今天來開這個會,就是排斥了這兩個字才來的呢! 一場寒暄,大家坐下。
接着又陸續來了幾個人,其中有柳亞子,江蘇吳江人,同盟會員,是反清文學團體“南社”的發起組織人之一。
童霜威在上海辦報時認識的。
他反蔣,堅決主張抗日,民國三十年因拒絕參加國民黨五屆八中全會被開除黨籍。
年來人都知道他同中共上層人士交往親密。
童霜威過去是很喜歡他的詩文的。
其他一些人大都比較生疏,但童霜威感到這些人互相都是極為熟悉的,而他們對我也是好像早就了解情況而且熱情歡迎、十分尊重的。
一會兒,開會了,由譚平山主持。
大家漫談起來,發言踴躍而熱烈,都言之有物,分析形勢也比較客觀,發言的人都好像既無顧慮也無負擔,一般講得都很有特色,聽了叫人熱血沸騰。
會上還反映了大量情況,都是童霜威平時不太了解的。
童霜威深深感到,這種交換意見很有益處。
對于抗戰勝利後國内政治發展的前途,雖然大家對于許多問題的認識還不一定都清楚,有的也有不同看法,但都知道民主、和平、團結、統一的新中國的實現,還要經曆非常曲折的道路,進行非常艱難的鬥争。
童霜威在座談中間也發了言,把自己的看法率直談了,把複興大學學生們要求民主、和平、團結、統一的情況談了,也把自己的思想變化過程談了。
他覺得自己的看法很被大家欣賞和重視。
在聽大家發言後,他不禁想:像譚平山、程濤聲、朱蘊山、楊傑、柳亞子這些有名望的人,過去都是同盟會員,有的本來左傾,有的本來擁蔣反共,今天都彙合到一塊來了,這是為什麼?這些人都有思想,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他們做出當前這種選擇,自然不是草率的,更不是盲目決定的。
從發言時憂國憂民的激情中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同我一樣,是經過長時期的思考、比較,然後才下決心走這樣一條路的。
就是有風險他們也不怕。
因為,當年參加同盟會時的革命精神一直在起作用,在煥發光芒。
座談時,童霜威又隐隐覺得這些人很可能已經有了一個組織。
那麼,我是局外人還是自己人呢?被邀來開這樣的會,說明是一種了解,一種信任,當然是已被作為自己人看待了。
但并沒有參加過任何組織,平時隻是同程濤聲有過交心的談話,似乎還仍是一個局外人。
想到這,他心中又有點耿耿了。
後來,午飯是在“特園”吃的。
招待豐盛午飯的“特園”主人鮮英,上午的會他沒有參加,這時來和大家共進午餐。
程濤聲等介紹童霜威同鮮英認識。
看到這位長髯飄逸的老人,童霜威問起年齡,才知他留着長髯,看上去年齡老,其實還并不老,說:“特生兄比我大三歲!” 鮮英熱情得很,握着手,一口四川話說:“那我該叫你一聲老弟了!”又說:“童先生,我聽張表方
” 童霜威飯後看到:鮮宅的二門上高懸着一個橫匾,是馮玉祥寫的四個隸書“民主之家”,下面有一副長長的楹聯分列兩邊,是張瀾的手書,寫的是: 誰似這川北老人
童霜威想:楹聯對得并不工整,意思是好的。
鮮英因為童霜威第一次來,特地請童霜威上達觀樓俯瞰嘉陵江,看看風景。
上了達觀樓,隻見波光岚影奔來眼底,使人有超塵拔俗之感。
童霜威卻忽然有範仲淹《嶽陽樓記》中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情了。
鮮英愛好藏書,又親自陪童霜威去看了他的藏書。
童霜威看了藏書,這才興盡離開“特園”。
第二周,一天晚上,下着滂沱大雨,整個的天仿佛要倒塌下來似的,傾盆的雨水從漆黑的天空裡傾瀉下來。
滿耳是“嘩嘩”的雨聲,順着屋檐、水溝奔流的“咕噜噜”的水聲。
突然,高顴骨、戴眼鏡的程濤聲穿着一件長衫打着一把油紙傘飄然出現在門口了。
他傘上滴着水,長衫下襟全濕,兩隻腳上的鞋襪和褲腳也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