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太祖開寶四年,又重修過。
宋真宗趙恒賜名“崇勝寺”。
明代天順年間,英宗朱祁鎮改崇勝寺為“崇教寺”。
萬曆年間,神宗朱翊鈞依缙雲山名,改崇勝寺為“缙雲寺”。
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到此地後,燒毀了這座古寺,到清朝才又陸續重建成現在這般模樣。
一路上,隻見沿途密楠蔥茏,古樹參天,松濤滾滾,苦竹青幽。
俯瞰山下,蜿蜒如帶的嘉陵江,風光秀麗的北碚鎮與它對岸的黃桷鎮,鐵橋飛跨的觀音峽,逶迤如浪的雞公山,都盡收眼底。
童霜威一路找人指點,不時在太陽穴上搽點萬金油,偶爾在山間坐下歇息一會兒,近中午時分拾級登山到達了缙雲寺外。
廟宇極大,樹木峥嵘,名僧太虛法師在這裡辦有“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自任院長。
使童霜威想起江津支那内學院今年已經去世了的歐陽竟無大師。
他想:太虛與歐陽漸都是出家人,佛教學者,都為弘揚佛學奮鬥一生,但兩人的觀點頗有分歧和争議。
誰是誰非,各有所宗。
可見佛門之内也不平靜。
人間戰争頻仍,也就不足為怪了。
缙雲寺門前,有聖旨“迦葉道場”石牌坊一座,明朝萬曆三十年修建的。
石牌坊結構仿木建築,前邊有兩隻石獅匍伏。
童霜威手上挽着早已脫下身的西裝上衣,将松了的黑領帶又整一整好,掏手帕拭汗,持樂錦濤的介紹信進入寺内。
寺内有天順六年重修寺碑一座,清雍正年間修廟碑一座。
兩碑文字都已模糊得看不清了。
石坊前有石照壁一座,上雕一獸,身披鱗甲,側有芭蕉,是麒麟。
童霜威見有些遊客正在瞻仰大雄寶殿,有的進去行跪拜禮。
他走了一圈,看了看佛堂上寫着的“昙花藹瑞”四字和莊嚴的佛像,然後,取出信來找住持聯系。
出來接待的知客僧四十歲光景,出口不俗。
看了信,說住持法舫随太虛法師外出了,表示歉意,随即安排童霜威到後邊淨室居住,并讓管理飲食、住宿等的典座僧前來同童霜威見面,随後由小和尚上茶,又送來了香噴噴的素面。
童霜威獨住一間小屋,自己舀水洗了臉,喝了茶,不由得想起在蘇州寒山寺被囚居的情景來了。
那時,讀了不少佛學經書,目的不外是想“轉迷為悟”“離苦得樂”,更堅定自己的不屈不撓信心,更堅強地使自己履苦如饴。
同時,又以佯作消極出世的态度來抵禦日本侵略者和漢奸的進攻。
那段錐心刺骨的日子喲!怎麼忘懷得掉?在寒山寺裡聽到鐘聲激起心底漣漪的感覺,猶在眼前,回想起與柳葦一同在楓橋鎮共同度過的幸福時日,也猶在眼前。
想起那些過去了的感情上的折磨和精神、肉體上的煎熬,童霜威覺得人生痛苦太多。
早年,他在失意懊喪時常有過要出家做和尚的想法,可是如今,卻是來到缙雲山去拜訪盧婉秋勸她不要消極出世,應當回到紅塵中來,豈不矛盾?隻是人生也每每是在矛盾中存在并進行的,是矛盾又不矛盾。
《五燈會元》裡有句諺語說:“泥佛不度水,木佛不度火,金佛不度爐。
”佛猶如此,何況是凡胎的人!活在世上,如果太消極,必然是走向毀滅自己的道路。
等待着生命的結束,又有什麼意思呢?有時候,死比生容易,生比死難。
自己在“孤島”陷身魔掌時就是如此。
當時簡直是求死不得、求生不能,但終于沒有用消極态度對待,而是用積極态度戰鬥的。
正是這樣,學佛經學佛性看是消極,實可積極,終于同忠華帶家霆一同逃出淪陷區來到了大後方。
這也就是選擇。
一樣學佛讀經,可以有出世與入世兩種選擇;一樣生活,也可以有積極、消極兩種選擇;一樣面對厄運與逆境,也可以有克服和退讓兩種選擇。
我的選擇顯然是對的。
此時,在古刹之中,看到和尚來去、香客出入,聞到香煙觸鼻,他忽然有一種想用生命直截了當地投入對世界與人生的體驗,在活潑潑的體驗中自見自性而開悟的願望了。
他覺得對盧婉秋談些這種道理,還是對她對自己都是有益的。
他向小和尚詳細問了到盧婉秋住處的路途,知道離缙雲寺不算遠,是在缙雲寺與獅子峰之間的一條岔路附近,就走出寺來,從寺側林間幽徑順路而上。
中午時分,十月的太陽本來還有點猛烈的餘威,但大山披垂綠髯,這裡氣候涼爽,林幽竹翠,鳥兒鳴啭,樹葉清香,安靜而又凝滿詩情畫意。
山上涼爽,蝴蝶成雙結隊,翩翩飛舞,斑彩之美,難以形容。
看到遠處山峰峭壁高懸,蜷曲的老樹挂在崖邊,風光無限,童霜威也不感到勞累了,坦然地邁步向前走去。
依傍山勢,按照小和尚指點的路徑,走着走着,看到了濃綠的樹叢竹林間,一些農舍模樣的房子出現在眼際。
是建立在一塊較平坦的山地上的用竹笆建成的平房,白牆黑瓦,映着綠色的修竹和夾竹桃,分成兩攤。
一攤舊些,一攤新些。
舊的一攤房屋多些,約摸五六間,新的一攤不過三間屋,門窗漆了碧綠的顔色,窗戶配了綠紗。
門前一條小溪泉水彎曲流過,有石塊砌的橋路,通向卵石曲徑。
忽然,聽到有悠揚的鳳凰琴聲,叮叮咚咚,彈着一曲空靈、崇高、超凡入聖的曲子,飄飄搖搖,行雲流水般蕩逸旋轉在山林叢樹之間,令人有陷身夢境之感。
童霜威向前走去,來到新建的三間綠窗小屋前,站在濕漉漉苔藓布滿的岚岩旁,忽然聽到有輕輕的女子歌聲悠揚地傳出來,側耳細聽,唱的是: “……人天長夜,宇宙黮,誰啟以光明?三星火宅,衆苦煎迫,誰濟以安甯?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惟此是,真正皈依處……” 童霜威依稀記得,這好像是太虛法師寫的《三寶歌》,作曲的是弘一法師李叔同。
李叔同精于音樂,民國十九年與太虛同在廈門之閩南佛教院執教。
他持律謹嚴,後人推為近代律宗祖師。
這歌是他配的曲子,很出名。
無怪乎如此飄渺高潔,又如此不同凡響。
童霜威來到此處,還未見到盧婉秋卻已聽到歌聲,可以想見其為人。
他記得,李叔同當年有一首《滿江紅》熱烈歌頌辛亥革命,他是十分欣賞的。
還記得下阕是:“荊轲墓,鹹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餘情還繞。
魂魄花成精衛鳥,血心濺作紅心草。
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真是慷慨激昂,熱血沸騰。
可誰知李叔同幾年後竟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剃度當了和尚。
奇人、奇女子為什麼都會這樣?心情不由得激動起來。
童霜威的手指叩在門上了:“笃笃笃!”門是緊閉着的,安着綠紗的窗戶則開着。
歌聲就是從窗裡傳出來的。
他懷着急切的心情想看看來開門的是怎樣一個人。
門“吱呀”開了。
童霜威突然感到眼前一亮。
呀!一個穿黑色旗袍、身材中等體型勻稱的美麗女人站在面前。
她看上去不過三十幾歲,滿頭烏發,梳了一個好看的發髻在腦後,烏發黑衣襯得皮膚格外白皙,像施了粉一般。
眉眼長得很美,有一種傲氣與悲戚籠罩在臉上,素淨而大方,高雅而又矜持。
童霜威憑想象是絕對想象不出這麼一個盧婉秋來的。
可是面前這個女性确實必是盧婉秋無疑。
她有一種冷峻的美,美得異常,沒有開口,也在打量着童霜威,态度似是問:“找誰?” 也許童霜威的外表、氣度給了她不壞的印象,她帶着冷氣的面容并沒有表露出一種厭煩或拒絕的神情。
童霜威禮貌地點了點頭,開口說:“我是來拜訪盧婉秋女士的。
這裡有封樂錦濤兄寫的信。
”他将信遞給門内站着的她,心裡想:樂錦濤夫婦給我寫的這封介紹信裡寫了些什麼呢?是怎麼寫的呢?信,是封了口的,自然是有的話不便給我看到,也自然是為了便于向盧婉秋說些可以不被我知道的話。
反正樂錦濤夫婦總不會寫出什麼不得體的話來的。
這樣倒好,我可以少些拘束,自然一些,随便一些。
因此,聲音不高不低,拭着額上的餘汗,态度親切有禮地又說:“我住在缙雲寺。
” 對方把信撕開,沒有看完,就伸手做了個“請”的手勢,不卑不亢地說:“請進來坐。
” 童霜威進屋坐下,撲鼻聞到一股沁人的馨香味。
屋内明窗淨幾,雅靜得很,給人一種特别清潔的感覺。
見盧婉秋坐下在細細看信,就打量起屋裡的陳設來。
雪白的粉牆下首挂着一幅字和一幅畫。
一幅字筆走龍蛇,剛健流麗,自成一家,寫的是李清照的《漁家傲》詞:“天接雲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裡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真宗趙恒賜名“崇勝寺”。
明代天順年間,英宗朱祁鎮改崇勝寺為“崇教寺”。
萬曆年間,神宗朱翊鈞依缙雲山名,改崇勝寺為“缙雲寺”。
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到此地後,燒毀了這座古寺,到清朝才又陸續重建成現在這般模樣。
一路上,隻見沿途密楠蔥茏,古樹參天,松濤滾滾,苦竹青幽。
俯瞰山下,蜿蜒如帶的嘉陵江,風光秀麗的北碚鎮與它對岸的黃桷鎮,鐵橋飛跨的觀音峽,逶迤如浪的雞公山,都盡收眼底。
童霜威一路找人指點,不時在太陽穴上搽點萬金油,偶爾在山間坐下歇息一會兒,近中午時分拾級登山到達了缙雲寺外。
廟宇極大,樹木峥嵘,名僧太虛法師在這裡辦有“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自任院長。
使童霜威想起江津支那内學院今年已經去世了的歐陽竟無大師。
他想:太虛與歐陽漸都是出家人,佛教學者,都為弘揚佛學奮鬥一生,但兩人的觀點頗有分歧和争議。
誰是誰非,各有所宗。
可見佛門之内也不平靜。
人間戰争頻仍,也就不足為怪了。
缙雲寺門前,有聖旨“迦葉道場”石牌坊一座,明朝萬曆三十年修建的。
石牌坊結構仿木建築,前邊有兩隻石獅匍伏。
童霜威手上挽着早已脫下身的西裝上衣,将松了的黑領帶又整一整好,掏手帕拭汗,持樂錦濤的介紹信進入寺内。
寺内有天順六年重修寺碑一座,清雍正年間修廟碑一座。
兩碑文字都已模糊得看不清了。
石坊前有石照壁一座,上雕一獸,身披鱗甲,側有芭蕉,是麒麟。
童霜威見有些遊客正在瞻仰大雄寶殿,有的進去行跪拜禮。
他走了一圈,看了看佛堂上寫着的“昙花藹瑞”四字和莊嚴的佛像,然後,取出信來找住持聯系。
出來接待的知客僧四十歲光景,出口不俗。
看了信,說住持法舫随太虛法師外出了,表示歉意,随即安排童霜威到後邊淨室居住,并讓管理飲食、住宿等的典座僧前來同童霜威見面,随後由小和尚上茶,又送來了香噴噴的素面。
童霜威獨住一間小屋,自己舀水洗了臉,喝了茶,不由得想起在蘇州寒山寺被囚居的情景來了。
那時,讀了不少佛學經書,目的不外是想“轉迷為悟”“離苦得樂”,更堅定自己的不屈不撓信心,更堅強地使自己履苦如饴。
同時,又以佯作消極出世的态度來抵禦日本侵略者和漢奸的進攻。
那段錐心刺骨的日子喲!怎麼忘懷得掉?在寒山寺裡聽到鐘聲激起心底漣漪的感覺,猶在眼前,回想起與柳葦一同在楓橋鎮共同度過的幸福時日,也猶在眼前。
想起那些過去了的感情上的折磨和精神、肉體上的煎熬,童霜威覺得人生痛苦太多。
早年,他在失意懊喪時常有過要出家做和尚的想法,可是如今,卻是來到缙雲山去拜訪盧婉秋勸她不要消極出世,應當回到紅塵中來,豈不矛盾?隻是人生也每每是在矛盾中存在并進行的,是矛盾又不矛盾。
《五燈會元》裡有句諺語說:“泥佛不度水,木佛不度火,金佛不度爐。
”佛猶如此,何況是凡胎的人!活在世上,如果太消極,必然是走向毀滅自己的道路。
等待着生命的結束,又有什麼意思呢?有時候,死比生容易,生比死難。
自己在“孤島”陷身魔掌時就是如此。
當時簡直是求死不得、求生不能,但終于沒有用消極态度對待,而是用積極态度戰鬥的。
正是這樣,學佛經學佛性看是消極,實可積極,終于同忠華帶家霆一同逃出淪陷區來到了大後方。
這也就是選擇。
一樣學佛讀經,可以有出世與入世兩種選擇;一樣生活,也可以有積極、消極兩種選擇;一樣面對厄運與逆境,也可以有克服和退讓兩種選擇。
我的選擇顯然是對的。
此時,在古刹之中,看到和尚來去、香客出入,聞到香煙觸鼻,他忽然有一種想用生命直截了當地投入對世界與人生的體驗,在活潑潑的體驗中自見自性而開悟的願望了。
他覺得對盧婉秋談些這種道理,還是對她對自己都是有益的。
他向小和尚詳細問了到盧婉秋住處的路途,知道離缙雲寺不算遠,是在缙雲寺與獅子峰之間的一條岔路附近,就走出寺來,從寺側林間幽徑順路而上。
中午時分,十月的太陽本來還有點猛烈的餘威,但大山披垂綠髯,這裡氣候涼爽,林幽竹翠,鳥兒鳴啭,樹葉清香,安靜而又凝滿詩情畫意。
山上涼爽,蝴蝶成雙結隊,翩翩飛舞,斑彩之美,難以形容。
看到遠處山峰峭壁高懸,蜷曲的老樹挂在崖邊,風光無限,童霜威也不感到勞累了,坦然地邁步向前走去。
依傍山勢,按照小和尚指點的路徑,走着走着,看到了濃綠的樹叢竹林間,一些農舍模樣的房子出現在眼際。
是建立在一塊較平坦的山地上的用竹笆建成的平房,白牆黑瓦,映着綠色的修竹和夾竹桃,分成兩攤。
一攤舊些,一攤新些。
舊的一攤房屋多些,約摸五六間,新的一攤不過三間屋,門窗漆了碧綠的顔色,窗戶配了綠紗。
門前一條小溪泉水彎曲流過,有石塊砌的橋路,通向卵石曲徑。
忽然,聽到有悠揚的鳳凰琴聲,叮叮咚咚,彈着一曲空靈、崇高、超凡入聖的曲子,飄飄搖搖,行雲流水般蕩逸旋轉在山林叢樹之間,令人有陷身夢境之感。
童霜威向前走去,來到新建的三間綠窗小屋前,站在濕漉漉苔藓布滿的岚岩旁,忽然聽到有輕輕的女子歌聲悠揚地傳出來,側耳細聽,唱的是: “……人天長夜,宇宙黮,誰啟以光明?三星火宅,衆苦煎迫,誰濟以安甯?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惟此是,真正皈依處……” 童霜威依稀記得,這好像是太虛法師寫的《三寶歌》,作曲的是弘一法師李叔同。
李叔同精于音樂,民國十九年與太虛同在廈門之閩南佛教院執教。
他持律謹嚴,後人推為近代律宗祖師。
這歌是他配的曲子,很出名。
無怪乎如此飄渺高潔,又如此不同凡響。
童霜威來到此處,還未見到盧婉秋卻已聽到歌聲,可以想見其為人。
他記得,李叔同當年有一首《滿江紅》熱烈歌頌辛亥革命,他是十分欣賞的。
還記得下阕是:“荊轲墓,鹹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餘情還繞。
魂魄花成精衛鳥,血心濺作紅心草。
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真是慷慨激昂,熱血沸騰。
可誰知李叔同幾年後竟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剃度當了和尚。
奇人、奇女子為什麼都會這樣?心情不由得激動起來。
童霜威的手指叩在門上了:“笃笃笃!”門是緊閉着的,安着綠紗的窗戶則開着。
歌聲就是從窗裡傳出來的。
他懷着急切的心情想看看來開門的是怎樣一個人。
門“吱呀”開了。
童霜威突然感到眼前一亮。
呀!一個穿黑色旗袍、身材中等體型勻稱的美麗女人站在面前。
她看上去不過三十幾歲,滿頭烏發,梳了一個好看的發髻在腦後,烏發黑衣襯得皮膚格外白皙,像施了粉一般。
眉眼長得很美,有一種傲氣與悲戚籠罩在臉上,素淨而大方,高雅而又矜持。
童霜威憑想象是絕對想象不出這麼一個盧婉秋來的。
可是面前這個女性确實必是盧婉秋無疑。
她有一種冷峻的美,美得異常,沒有開口,也在打量着童霜威,态度似是問:“找誰?” 也許童霜威的外表、氣度給了她不壞的印象,她帶着冷氣的面容并沒有表露出一種厭煩或拒絕的神情。
童霜威禮貌地點了點頭,開口說:“我是來拜訪盧婉秋女士的。
這裡有封樂錦濤兄寫的信。
”他将信遞給門内站着的她,心裡想:樂錦濤夫婦給我寫的這封介紹信裡寫了些什麼呢?是怎麼寫的呢?信,是封了口的,自然是有的話不便給我看到,也自然是為了便于向盧婉秋說些可以不被我知道的話。
反正樂錦濤夫婦總不會寫出什麼不得體的話來的。
這樣倒好,我可以少些拘束,自然一些,随便一些。
因此,聲音不高不低,拭着額上的餘汗,态度親切有禮地又說:“我住在缙雲寺。
” 對方把信撕開,沒有看完,就伸手做了個“請”的手勢,不卑不亢地說:“請進來坐。
” 童霜威進屋坐下,撲鼻聞到一股沁人的馨香味。
屋内明窗淨幾,雅靜得很,給人一種特别清潔的感覺。
見盧婉秋坐下在細細看信,就打量起屋裡的陳設來。
雪白的粉牆下首挂着一幅字和一幅畫。
一幅字筆走龍蛇,剛健流麗,自成一家,寫的是李清照的《漁家傲》詞:“天接雲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裡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