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舊曆年的氣氛十分濃郁。
江津街上許多人家的門上都貼着住在東門外支那内學院[1]的歐陽漸大師手寫的紅紙春聯:“乾坤萬裡眼,天地一家春。
”歐陽大師那蒼老有力的獨出一家的書法,人都贊賞。
二月初,學校正放寒假,從太平洋戰場上和歐洲蘇德戰場上都傳來了好消息:日寇在所羅門群島瓜達康納爾島慘敗潰退,盟軍在太平洋上開始由敗退轉為進攻;德軍總司令鮑盧斯元帥在蘇聯斯大林格勒投降,蘇軍消滅德寇三十三萬人。
鮑盧斯投降之日,正是國立中學校長鄧宣德在江津名醫柳鳴枝家中雀戰被憲兵隊抓獲之時。
小小的江津城,發生了這樣一件新聞,立刻傳遍全城,與鮑盧斯被俘一樣轟動。
舊曆年前後,賭風大熾。
那夜,鄧宣德在柳鳴枝家通宵“抗戰”,四個憲兵突然光臨,當場給鄧宣德上了手铐帶去憲兵隊隊部。
道貌岸然的鄧宣德斯文掃地。
不少本地士紳的子弟都是鄧宣德批準進入中學讀書的,他們都給鄧宣德喊冤。
同鄧宣德認過本家的鄧六爺立刻出面找了些本地紳糧、名流聯名作保,也來找了童霜威。
鄧宣德很快就釋放了。
校長,自然做不成了。
據說,鄧宣德去重慶了。
教育部立即任命邵化來做校長。
邵化帶了一批班底來到,學校正逢寒假,邵化有充分時間做好掌握全校的工作。
童家霆寒假在江津同爸爸一起居住。
他的好友們:“博士”靳小翰回北碚陪伴母親了;“老大哥”去重慶看望朋友了;“南來雁”鄒友仁的父母在南溫泉擺香煙攤做小生意,他也回南溫泉了。
家霆陪着爸爸,清晨遠處雄雞高唱時就起床,爸爸看書,他也看書;爸爸寫《曆代刑法論》,他就寫《間關萬裡》。
每當寫作時,往事湧上心頭,五味俱全。
戰争中造成的創傷與哀思,那些死去的人,難忘的人,同自己生活有過瓜葛的人,都一一浮現腦際。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時光的涵義。
歲月飛逝而去,有些事已經像一出戲落了幕,有些事卻仍在虛無缥缈間回蕩,似随風的浮雲不知會飄向何處。
而種種關注與憂思還不知何時會休止,還難蔔命運有多少曲折變幻。
有時,他想:大後方的生活難道就是這樣平淡乏味這樣陰暗寂寞?未來大後方的時候,他曾幻想過來到以後該是火熱沸騰的抗戰生活。
就像抗戰初期他在武漢時見到過的景象:到處是激動人心的抗戰歌聲,到處可以看到街頭在演抗日小劇,到處可以聽到人們慷慨激昂談前方的戰局。
當時,他還是個孩子。
如今,已是高三學生了。
多麼渴望為抗戰獻出自己的身心和力量,想不到大後方竟是這樣令人消沉和萎靡。
讀讀書,寫寫東西。
疲乏了,落日西沉,晚霞在明淨、寒冷的天空裡閃爍時,他陪童霜威散步,有時逛到東門外的公園和體育場去。
在臨江的公園裡,可以看看幾江打着漩渦的江水和江上緩緩行駛的木船。
有時逛到西門外,那裡有陳獨秀的墓,頭年五月陳獨秀因心髒病死在江津。
他是中共第一任領袖,但卻不是個好領袖。
一九三二年十月被國民黨逮捕後,囚禁到抗戰爆發才釋放出獄。
他背離共産黨,晚年貧病交加死在江津,無聲無息。
大概那些變成可有可無的人死後總是這樣的吧?看到他的墓,童霜威不說什麼,家霆也沒有什麼感觸。
去了一次,也就不再去了。
西門外,值得看的是大片的橘柑林,也可以看到湍急的江水無盡地流瀉。
天上煙雲浮動,滿山郁綠蒼藍,童霜威常常苦悶地歎息,雖不多說什麼,寂寞無聊的情緒溢于言表。
家霆似乎能體會到“竹林七賢”中的阮籍當時醉酒狂放,驅車走入絕途哭泣而返的那種苦悶的感情了。
他還年輕,胸懷熱血,并不消極頹廢,卻不能不厭惡江津這種死水般的生活。
童霜威的客人不少。
來的人有各種各樣的目的。
像李參謀長、鄧六爺等是結交名流,像鄭琪、李思鈞等可能是懷念一點舊關系表示點尊重,像魯冬寒是來偵探,像江津日報社的人是來約寫應景文章。
隻是童霜威一直婉言辭謝,不願在這張三青團辦的八開小報上寫同他的身份不合的文章。
既不想胡亂地廉價地歌功頌德,也不想無事端端地招惹是非。
意外出現的雜事也不少,逃難來川的下江人,在江津的死後埋葬沒有地皮。
下江人決定辦一個“義民公墓”,要有聲望的人出來向縣政府及當地士紳募捐并劃定公墓地界。
當然找到童霜威,請他出面同縣長接洽。
年關近了,下江難民窮得難以維生,早就有人來請求童霜威寫信同重慶赈濟委員會聯系,請求撥一筆救濟款發放,他這個委員似乎也隻能起這點作用。
江津被服廠是個給軍隊制造被服的工廠,廠長田紹曾是下江人,童霜威就去看望,請求盡量多安插一些生活困難的下江人進廠幹活。
此外,索取墨寶、請求題寫招牌的人也有,找童霜威來談談心、聊聊時
江津街上許多人家的門上都貼着住在東門外支那内學院
”歐陽大師那蒼老有力的獨出一家的書法,人都贊賞。
二月初,學校正放寒假,從太平洋戰場上和歐洲蘇德戰場上都傳來了好消息:日寇在所羅門群島瓜達康納爾島慘敗潰退,盟軍在太平洋上開始由敗退轉為進攻;德軍總司令鮑盧斯元帥在蘇聯斯大林格勒投降,蘇軍消滅德寇三十三萬人。
鮑盧斯投降之日,正是國立中學校長鄧宣德在江津名醫柳鳴枝家中雀戰被憲兵隊抓獲之時。
小小的江津城,發生了這樣一件新聞,立刻傳遍全城,與鮑盧斯被俘一樣轟動。
舊曆年前後,賭風大熾。
那夜,鄧宣德在柳鳴枝家通宵“抗戰”,四個憲兵突然光臨,當場給鄧宣德上了手铐帶去憲兵隊隊部。
道貌岸然的鄧宣德斯文掃地。
不少本地士紳的子弟都是鄧宣德批準進入中學讀書的,他們都給鄧宣德喊冤。
同鄧宣德認過本家的鄧六爺立刻出面找了些本地紳糧、名流聯名作保,也來找了童霜威。
鄧宣德很快就釋放了。
校長,自然做不成了。
據說,鄧宣德去重慶了。
教育部立即任命邵化來做校長。
邵化帶了一批班底來到,學校正逢寒假,邵化有充分時間做好掌握全校的工作。
童家霆寒假在江津同爸爸一起居住。
他的好友們:“博士”靳小翰回北碚陪伴母親了;“老大哥”去重慶看望朋友了;“南來雁”鄒友仁的父母在南溫泉擺香煙攤做小生意,他也回南溫泉了。
家霆陪着爸爸,清晨遠處雄雞高唱時就起床,爸爸看書,他也看書;爸爸寫《曆代刑法論》,他就寫《間關萬裡》。
每當寫作時,往事湧上心頭,五味俱全。
戰争中造成的創傷與哀思,那些死去的人,難忘的人,同自己生活有過瓜葛的人,都一一浮現腦際。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時光的涵義。
歲月飛逝而去,有些事已經像一出戲落了幕,有些事卻仍在虛無缥缈間回蕩,似随風的浮雲不知會飄向何處。
而種種關注與憂思還不知何時會休止,還難蔔命運有多少曲折變幻。
有時,他想:大後方的生活難道就是這樣平淡乏味這樣陰暗寂寞?未來大後方的時候,他曾幻想過來到以後該是火熱沸騰的抗戰生活。
就像抗戰初期他在武漢時見到過的景象:到處是激動人心的抗戰歌聲,到處可以看到街頭在演抗日小劇,到處可以聽到人們慷慨激昂談前方的戰局。
當時,他還是個孩子。
如今,已是高三學生了。
多麼渴望為抗戰獻出自己的身心和力量,想不到大後方竟是這樣令人消沉和萎靡。
讀讀書,寫寫東西。
疲乏了,落日西沉,晚霞在明淨、寒冷的天空裡閃爍時,他陪童霜威散步,有時逛到東門外的公園和體育場去。
在臨江的公園裡,可以看看幾江打着漩渦的江水和江上緩緩行駛的木船。
有時逛到西門外,那裡有陳獨秀的墓,頭年五月陳獨秀因心髒病死在江津。
他是中共第一任領袖,但卻不是個好領袖。
一九三二年十月被國民黨逮捕後,囚禁到抗戰爆發才釋放出獄。
他背離共産黨,晚年貧病交加死在江津,無聲無息。
大概那些變成可有可無的人死後總是這樣的吧?看到他的墓,童霜威不說什麼,家霆也沒有什麼感觸。
去了一次,也就不再去了。
西門外,值得看的是大片的橘柑林,也可以看到湍急的江水無盡地流瀉。
天上煙雲浮動,滿山郁綠蒼藍,童霜威常常苦悶地歎息,雖不多說什麼,寂寞無聊的情緒溢于言表。
家霆似乎能體會到“竹林七賢”中的阮籍當時醉酒狂放,驅車走入絕途哭泣而返的那種苦悶的感情了。
他還年輕,胸懷熱血,并不消極頹廢,卻不能不厭惡江津這種死水般的生活。
童霜威的客人不少。
來的人有各種各樣的目的。
像李參謀長、鄧六爺等是結交名流,像鄭琪、李思鈞等可能是懷念一點舊關系表示點尊重,像魯冬寒是來偵探,像江津日報社的人是來約寫應景文章。
隻是童霜威一直婉言辭謝,不願在這張三青團辦的八開小報上寫同他的身份不合的文章。
既不想胡亂地廉價地歌功頌德,也不想無事端端地招惹是非。
意外出現的雜事也不少,逃難來川的下江人,在江津的死後埋葬沒有地皮。
下江人決定辦一個“義民公墓”,要有聲望的人出來向縣政府及當地士紳募捐并劃定公墓地界。
當然找到童霜威,請他出面同縣長接洽。
年關近了,下江難民窮得難以維生,早就有人來請求童霜威寫信同重慶赈濟委員會聯系,請求撥一筆救濟款發放,他這個委員似乎也隻能起這點作用。
江津被服廠是個給軍隊制造被服的工廠,廠長田紹曾是下江人,童霜威就去看望,請求盡量多安插一些生活困難的下江人進廠幹活。
此外,索取墨寶、請求題寫招牌的人也有,找童霜威來談談心、聊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