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星草》到《少年天子》的創作反思

關燈
表示了最後的抗議之後,離開了世界。

     福臨的悲劇,是社會悲劇——他正處在滿洲入關初年的大動亂、處在滿漢兩大民族的尖銳矛盾之中,階級偏見、民族偏見無情地壓制着他對真善美的追求;福臨的悲劇是性格悲劇——他的極度敏感的自尊心掩蓋下的自卑,他的喜怒無常、極強的個性深處的脆弱,使他經不住打擊和失敗,終于崩潰。

    但他最大的悲劇還在于,他不分精華和糟粕地接受明朝制度和漢族文化,殊不知封建制度發展到明朝,已經腐敗黑暗,走向沒落,朱三太子便是這個制度造就的一系列草包兼惡棍皇帝中的最後一個。

    福臨不就是把自己的後代子孫也在向這條路上送嗎?這恐怕是福臨自己意想不到,卻又是曆史規定了的一切封建帝王都無法逃脫的曆史悲劇。

     基于這些認識,我使用了自己能夠使用的一切藝術手段,去完成順治帝的形象。

    寫帝王威儀也寫人性;寫政治鬥争也寫情感;寫外表音容笑貌也寫内心世界;寫莊太後、董鄂妃、康妃、安親王、簡親王、湯若望以及滿漢大臣、士人平民等各階層人物眼裡的順治帝,又寫順治帝和各類人物交往相處時的不同表現,多角度地反映福臨性格的各個側面。

     我認為,構成福臨性格特征的,有兩對重要矛盾:自尊與自卑;剛愎自用與脆弱。

    創作中,怎樣表現這矛盾的複合,使之在主人公身上達到自然和諧的統一呢?這裡以金陵事變一節為例,說說我的考慮。

     入關前,滿族社會正經曆着從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過程,經濟文化都很落後。

    入關後,他們竟要統治一個有數千年曆史、經濟發達、文化燦爛、人口百倍于滿族的漢族,這對滿族統治者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沉重的心理負擔,也即順治帝自卑的由來。

    不過,自卑一向是被征服者的高傲和帝王威嚴壓制着的,在福臨心裡隻能是潛意識,他決不會承認,甚至不曾想過。

    鄭成功圍困金陵的消息傳到時,正值後宮借“對食”事件陷害董鄂妃,使福臨處于心理不平衡之際,加上長期存在的潛意識被突然觸發,平日就喜怒無常的福臨一下子控制不住自己,自卑心理大暴露,竟吓得跑到母親那兒大喊大叫,要逃出關外。

    莊太後的斥罵,大大損傷了福臨那極為敏感的自尊心,激起他的暴怒,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不顧一切地要禦駕親征。

    他是要用親征的英雄形象挽回面子,洗刷“膽小鬼”的恥辱。

    此後,他刀劈寶座、威吓乳母,不聽任何人勸阻的種種過分的、剛愎自用的表現,都是對母親斥罵的自尊的反應。

    福臨是聰明人,心裡當然明白逃跑和親征都不對,但直到聲望地位都足夠高的湯若望出面勸阻,他才肯借機下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康妃一句不能逃回遼東的勸谏,又揭了福臨的短處,他勃然大怒,竟暴戾地要封刀斬康妃,以緻引發了簡親王的政變。

    政變雖然被粉碎,福臨卻感到雄心壯志的幻滅,感到身心的極度軟弱,于是想遁入空門尋求解脫。

    他要求玉林賜法名,“必得揀一個最醜的字才好”,正是他此時的心理反應。

    最後,在重病的烏雲珠面前,他的一番剖白,終于傾吐了心底的自卑和脆弱…… 這樣寫來,我覺得人物的思想邏輯和心理過程比較合理,比較能求得矛盾性格的有機統一,使福臨的形象比較豐滿、完整。

     其他人物,如莊太後、烏雲珠、濟度、嶽樂等人,我也注意了多角度多側面地刻畫他們的個性,力圖使他們各具特色,使作品多姿多彩,給讀者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和回味的餘地。

     三 創作《星星草》的時候,小說結構方面的問題,我想得不多,因為不大懂,注意力集中在尊重史實、再現史實上。

    所以曆史上的東撚和西撚分軍後再沒有重逢,作品的下卷中也就平均使用力量,寫一章東撚,寫一章西撚,出現了花開兩頭、各表一枝的現象。

    由于不分主次,造成筆墨不集中、結構松散的弱點。

     結構《少年天子》,我特别提醒自己,要注意作品的完整性,不旁出枝蔓,不喧賓奪主。

     《少年天子》中寫了幾層人物。

    不恰當地比喻,仿佛是一個複雜的恒星系統,數層行星按自己不同的軌道圍繞着恒星運動。

    這個恒星,自然是順治帝福臨。

    圍繞着他,最近的一層,是宮廷中的人,即他的母親莊太後與妻妾子女皇後、董鄂妃、康妃、三阿哥等;第二層是皇親貴族,以嶽樂、濟度為代表;第三層是朝廷的滿漢大臣,如傅以漸、陳名夏、湯若望、索尼、鳌拜等;第四層,中下級官吏,有李振邺、龔鼎孳、蘇爾登、熊賜履、徐元文等人;第五層,是一批漢族士人,呂之悅、陸健、張漢等;第六層,民間百姓,柳同春兄弟、喬家母女姐妹等;還有一層,是蟄伏的故明複辟勢力,朱三太子、白衣道人、喬柏年等。

    在這個大“恒星系統”中,同層次人物之間有他們的橫向聯系;各層之間又有縱向聯系,輻射式地内指向中心——順治皇帝。

     全書的主要線索,是以福臨為代表的君權與滿洲貴族勢力的矛盾和鬥争,在那個具體的曆史時期,也即變革派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