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必能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國富民強不就指日可待了嗎?……”
福臨早已聽得癡了。
烏雲珠從未訴說過幼年的委屈,今天怎麼突然提起?……她的念頭多奇特,可又多合福臨的心意啊! 烏雲珠仿佛看透他的心思,瘦弱的手溫柔地撫摸着他的面頰,聲音更低,說得更慢: “妾妃不敢說與陛下志同道合,但自認是陛下的知音。
皇上所作所為,皇上所想所念,妾妃以為都是識大局知大勢,合乎天地正道。
妾妃願為此百年大業略盡綿薄之忱,便是死了也心甘情願啊!……” 福臨看着她,沮喪和痛苦漸漸淡了,心裡十分感動。
“妾妃常想,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今磨難重重,安知不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而後成呢?” 福臨濃黑的眸子裡閃出兩點光亮,微微點頭道:“好,賢妃說得好!……朕越發不能讓你離開了。
” “百年離别在高樓,一代紅顔為君盡。
”烏雲珠心裡一痛,冒出這麼一句古詩。
她眼見福臨神色又變,趕忙笑着解釋說:“百年聚合,終有一别。
皇上一向曠達,難道還看不透?如果這樣,又怎能參禅?” 福臨愣了一愣,強笑說:“你我相約生生世世永為夫妻,豈是百年二字可以了的?” 烏雲珠略帶凄婉地笑了。
“這不是張靈的《招仙圖》嗎?”福臨看着牆上那幅橫卷,“是鑒賞,還是祭奠?” 《招仙圖》,構思非常巧妙,筆法簡潔潇灑。
圖的右下方,雕欄玉砌的石橋邊,一位宮妝美女靜靜立着,仰望高天,滿腔傾慕、企望之情。
中間隔了很長很長的一片空白,一筆不畫,一色不染,那是無限蒼茫、寥廓、幽遠的大地和天空。
最後,在長卷的左上角,現出了浮雲中的一輪明月。
整個畫面給人凄清欲絕、無限空闊的特殊感覺,既使人想到“高處不勝寒”,又使人想到“空照秦淮”的種種意境。
烏雲珠答道:“二者兼而有之。
” “那麼,這是宮妃在招廣寒宮裡的嫦娥呢,還是廣寒宮的嫦娥在招宮妃呢?”福臨在盡力緩和氣氛。
“我想,也是二者兼而有之。
”烏雲珠的聲音打了個磕絆。
福臨卻沒有聽到,仍然注視着《招仙圖》,說:“這位橋畔美人兒,倒真與賢妃有幾分相似哩!” “是嗎?”烏雲珠幾乎問不下去,把頭扭開了。
“你今天是不是好些了?剛才進來聽見你在彈琴。
” “是。
午間起來覺得很清爽,就試了試手指,叫她們挂出這卷圖,彈了一曲《廣寒怨》。
” “不,不對。
起初彈的是《廣寒怨》,後來呢?那曲激揚壯烈的琴聲呢?那聲韻同風雨江濤相仿佛,絕不是《廣寒怨》,你隻彈了一小會兒……” “那,那叫《烈風雷雨頌》,”烏雲珠忍淚回答說,“是我幼年從師時,師父教給的。
” “你為什麼不彈完,就倒在琴上哭呢?”福臨關切地問。
烏雲珠怎麼能告訴他呢?午後她略感輕松,起身彈琴,是想試試自己的體力,也想借以抒發情懷,于是彈起了《烈風雷雨頌》。
誰知彈了不幾句,便覺體力不支,一時頭昏目眩,冷汗淋漓,眼前一片昏黑,差點兒暈過去。
她明白了,自己沒有什麼希望了,頓時萬念俱灰,推開容妞兒送來的藥,伏在琴上便哭了。
不,她什麼也不肯告訴福臨。
今天她看到福臨傷痕累累的心,他的沉重的精神負擔,她決不肯使他增加新的痛苦。
但是,她心裡又有許多許多話要說,想要留給福臨,這是她一生摯愛的人,他們一同經曆了多少風浪,一同嘗過多少甘苦啊!想當初青春年少,他們像一對年輕美麗的鳳凰,雄心勃勃,向着朝陽,比翼奮飛。
但是,狂風暴雨,明槍暗箭,給他們留下了無窮無盡的創傷!凰已奄奄一息,鳳還能振翅翺翔嗎?…… 烏雲珠用雙手輕輕地、無限愛憐地托住福臨的面頰,淚光閃閃的黑眼睛無限留戀地掃視着親愛的面容,最後,她努力綻出一絲微笑,小聲地回答福臨: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 福臨心頭掀起一重熱浪,喉頭哽住了,目不轉睛地盯住了他的這位貼心的情侶、志同道合的知己、他心目中惟一的妻子,嘴唇顫抖得說不出話來。
烏雲珠又用冰涼的手捏住福臨的手指,用更微弱的聲音問道:“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 福臨像摟抱孩子似的,把烏雲珠緊緊摟在懷中,低頭把臉貼在她身上,陣陣嗚咽眼看就要從胸中湧起,他都勉力抑制住了。
他要烏雲珠學佛參禅後不久,烏雲珠每見到他,常常以這句參禅語相問。
最初他笑而不答;烏雲珠病後,他避而不答;今天呢?他滿心苦楚、辛酸,連出聲都不易了,怎能回答? 二 順治帝宣诏天下,征求各地名醫來京師為皇貴妃調治; 順治帝派内外大臣,廣祀百神,為皇貴妃祈禱; 順治帝大赦天下十惡以外的罪犯,為皇貴妃乞福。
然而,皇貴妃病體日漸沉重,毫無起色。
福臨親自往西山碧雲寺禮佛,為皇貴妃祈禱——在這以前,他隻為皇太後的病做過這樣的事情。
中秋剛過,桂子飄香,碧雲寺在西山的綠海中,幽靜得不似人間。
福臨在寺院住持陪同下,走進大雄寶殿。
住持虔敬地呈上一束線香,福臨接過,鄭重地往佛前長明燈上點燃,“撲”,小小的火焰一跳,線香燃着了,袅袅青煙飄起。
福臨虔誠地擎着線香,仰頭望定了慈眉善目、法相莊嚴的巨大的如來全身。
“撲”,小小的火焰又一跳,熄滅了。
一位總管太監腳步錯亂地闖了進來,撞倒似的跪下,滿面倉皇,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啟禀、萬歲爺,皇貴妃,病、病危!” 福臨頓時臉色大變,将手中線香往香爐上一插,一言不發,轉身就走。
那些下不完的台階,無窮無盡!福臨心急火燎,連跨帶跑,一步三級地往下跳,随從太監們跑得張着大口喘氣,也追不上他。
他跑到寺院門口,撇下禦辇,從侍衛手中奪過缰繩,翻身上馬,猛抽一鞭,那黑駿馬掀起前蹄,昂然一聲長嘶,往前一縱,便飛箭一般蹿下山去。
總管太監一看,急得又喊又跳,一面跑一面指着那些發愣的禦前侍衛、儀駕及豹尾班、長槍班,大吼道: “快跟上追呀!你們這些笨蛋,發什麼呆,快追呀!” 太監竟敢罵侍衛“笨蛋”,這還了得!但此刻誰也記不起這些上下尊卑了,侍衛們如夢方醒,跳上馬,呼啦一下跟着追下山。
于是從西山通往西直門的大路上,如同一場激烈的長途賽馬,道邊行人都吓得東逃西散:一匹黑亮的駿馬挾着風暴驟然馳過,後面又有一群馬隊卷着黃塵席地而來。
一路上雞飛狗跳,撞倒了踩傷了多少人,誰也計算不清了。
人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直到跟上來了一隊無法飛跑的手持笨重儀駕的騎兵,人們才知道是皇上出巡,趕緊老老實實地跪在路旁。
侍衛們在西直門前追上了皇上。
那是因為門前關吏不認得騎黑馬的人是誰,攔馬要稅。
福臨擡手就給了他一鞭子,準備縱馬沖門。
就是這點耽擱,侍衛們趕到了,大喝道:“閃開閃開!皇上禦駕在此!” 關吏吓得屁滾尿流,跪在道旁像搗蒜般磕起頭來。
福臨已經把他忘了,加鞭就要進城,侍衛們已乖巧地沖到皇上的前面,打馬飛跑,大聲喊叫:“閃開閃開!大小官員軍民人等一起閃開!聖駕來了!”這樣,才避免了更多的傷害和更大的騷亂。
福臨對這一切全都沒有注意,沒看見也沒聽到,隻有一個意念支持着他:“快,快!再快!一定要見到她!哪怕是最後一面!快!……” 西直門、新街口、西四牌樓、西安門,飛也似的從他們身邊閃過,遠遠地抛在身後。
禦馬監精心喂養的這些駿馬,大約從來沒有這麼狂奔過,一匹匹像從水裡撈出來似的,汗水把馬毛粘在一起,又往下滴答着。
人也不比馬強,裡裡外外的衣裳都濕透了,緊緊貼在身上。
而皇上仍然發瘋似的抽打胯下的黑駿馬,隻有當如注的汗水要迷住眼睛時,他才匆匆地擦了一把。
這一股旋風穿過金鳌玉橋,直刮到了玄武門[2]前。
這裡是大内,是紫禁城,任何人到此都得下馬下轎。
侍衛們不敢違禁,都勒住馬缰,準備下馬了。
忽然聽見“啪!啪!”兩聲猛烈的鞭響,皇上全身幾乎貼在馬背上,“嗖”的一下狂風一樣沖進了玄武門!侍衛們來不及眨眼,來不及反應,隻驚得目瞪口呆,沒有一點辦法。
福臨失去了對其他一切的反應能力,幾乎是憑着本能,縱馬沖進順貞門,在禦花園内橫沖直撞,闖出了東門,奔馳在東一長街上。
自從二百多年前大明永樂皇帝興建起這所舉世無雙的輝煌宮殿群以來,在重重金殿的黃瓦紅牆之間,還從來沒有人敢冒死牽馬從這裡過一過,而今這暴烈的馬蹄聲卻在高高的宮牆間震響! 福臨的耳邊隻有風聲、馬蹄聲和自己心裡那越來越緊、越來越響的呼喊:快!快! 承乾門閃過去了,許多宮女、太監驚慌失措的面孔閃過去了,福臨直奔到後殿寝宮才勒住了馬。
他剛跳下來,馬便四蹄一軟地癱倒了。
福臨連看都沒看一眼,一頭沖進寝殿。
啊,這不是她嗎?安詳地躺在那裡。
她不是囑咐他、等待他早早回來的嗎?他要奔到她床前,有人攔住了他。
誰敢這麼大膽?他一擡眼,看見了母親。
但看不大清楚,恍恍忽忽,隻覺得她臉色白得像紙,但有兩處很紅的顔色斑,這是怎麼回事?他無暇多想,他要和他的烏雲珠說話。
莊太後又一次攔住了兒子,用嘶啞的嗓音低聲說: “皇兒,你來晚了!……她已經……” 皇太後說不下去了,轉過臉痛哭失聲。
福臨沒有聽懂,隻是微微睜大了眼睛,看了看母親,再看了看她,推開那些來攙扶他的妃嫔貴人,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像夢遊人那麼飄忽……突然,他猛地撲到她面前,雙手一起伸到她口鼻之上。
“啊!”他慘痛地大叫一聲。
“啊!——”他又發出一聲悠長而慘烈的哀号,仿佛有人在他心窩上捅了一刀,又像受傷的猛獸臨死的嗥叫;接着,他朝天噴出一口鮮血,仰面一倒,失去了知覺。
原先來承乾宮為董貴妃哭泣的後妃們,這時又在為皇上痛哭了。
她們慌作一團,圍上去又是揉太陽穴,又是舒胸順氣,亂糟糟的沒了章法。
惟有皇太後抹着淚,命妃嫔們全都走開,讓太監把皇上小心地擡到中間的長坐榻上,吩咐速傳太醫,自己便坐守在兒子的身旁了。
太醫很快就來了。
宮妃們都聚在裡間靜悄悄地聽着。
這正是方才眼看着皇貴妃咽氣的那位太醫,乍一見皇上的樣子,吓慌了神,臉也黃了,手也哆嗦了,大滴大滴的汗珠順着脖子滾了下來。
他戰戰兢兢地跪上前、低着頭,伸出三個手指按在福臨的手腕上,竭力調平自己的呼吸,診脈片刻,長長地噓了一口氣,低頭道:“禀皇太後:皇上是急痛攻心,加以勞累過度,一時昏厥。
待學生開一劑舒胸順氣、開竅鎮驚的涼藥,就會好的,請太後放心。
” 太醫退去,皇太後舒了一口氣,裡屋的後妃們一輕松,竟又哭出了聲。
剛才她們真被吓壞了。
皇後走了出來,看看依然昏迷的福臨,對皇太後說:“額娘,要不要送皇上回養心殿?” 皇太後失神的目光掠過皇後,搖了搖頭。
“可是,承乾宮裡這麼亂,董鄂妹妹的……還在裡面放着,皇上躺在這裡,怕不合适……”皇後低頭小聲說。
“不,你不明白!……”太後長歎一聲,扭過頭去用手絹按住突湧出來的淚水。
是啊,沒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兒子。
他一旦蘇醒,第一件事便會是要看烏雲珠,即使把她移到别處,他也會不顧一切地跑到承乾宮來;要是有人阻攔他,他會暴跳如雷,用他無上的權威把他們全部處死。
他的性情,他對烏雲珠的一腔癡愛和傷悼,不讓他盡情發洩,憋在心裡,會把他逼瘋的。
皇太後沉思片刻,命蘇麻喇姑召來四名壯實的宮女和四名魁梧的太監,告訴他們,一定要小心皇上的舉動,出了意外就要他們的腦袋。
皇後莫名其妙地看着皇太後的這一番布置,完全不明白她的用意:“額娘,你這是……” “不要問了,”皇太後不看皇後,用手絹捂住嘴和鼻子,聲音變了調,嗚咽着說,“一會兒你就明白了。
” 皇太後料到福臨會有一番瘋鬧,但她也沒想到會鬧成這種樣子,簡直要把所有的人都逼瘋了。
福臨醒來時,非常安靜,就像剛從睡夢中睜開了雙眼。
他看到滿屋淡淡的紅光和在紅光中浮現出的母親那親切、慈藹的面容。
原來,血紅的夕陽穿過窗棂,正投射在雪白的東牆上,把一屋的空氣都染紅了。
福臨定睛望着母親,驚訝地說:“額娘,這是什麼地方?你怎麼在這裡?我怎麼在這裡?”他支撐着坐起來,太後連忙把他按住,他也渾身無力地頹然躺倒,說:“我生病了吧?怎麼全身又酸又痛,一點力氣也沒有?……哦,額娘,我做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夢!你知道嗎?好像我從什麼地方拼命打馬趕回宮來,可是回到承乾宮,烏雲珠已經去了……” 皇太後背轉了臉,仿佛去拾什麼東西。
“額娘,人家都說夢是反的。
我既然夢見她病死了,她就一定不會死,病一定能好,對嗎?” 皇太後雙肩聳動,就是從背後看,也能發現她在哭泣。
“額娘,你怎麼了?咱們一起到承乾宮去看烏雲珠,讓她給你講幾個笑話,你就百愁盡解了!” 皇太後再也忍受不住,離座走開了。
裡屋傳出一片壓抑不住的啜泣。
原先站在福臨榻頭的皇後,轉過來走到皇太後坐過的地方,一雙眼睛紅紅的,俯身望着福臨,用她最溫婉的聲音,強笑着說:“皇上忘了,這兒就是承乾宮啊……” “什麼?”福臨一下子坐了起來,詫異地說,“你在胡說什麼呀,明明是養心殿!” 皇後也扭開臉,抽泣着轉身走開了。
福臨滿腹狐疑,先看到自己躺着的長坐榻,又慢慢地環視四周。
福臨的腦子像巨大的千斤石磙,笨重而吃力地轉動着,非常緩慢、遲鈍,漠然的目光掃過默默無言地站立各處的妃嫔宮監,她們紅腫的眼睛也沒引起他的注意。
他的眼光落到牆上:宋人的《風雨歸舟圖》;元代趙孟的書法條幅;牆腳下擺滿宮中的夏季三清花——茉莉、晚香玉和夜來香,照例在紅、黃、藍三彩瓷盆裡栽着,為的是和白花綠葉相調和,這不是她的高雅見解嗎?……那是一幅什麼橫卷?這麼熟!啊,明代張靈的《招仙圖》! 一道閃電擊破了混沌的迷霧,他渾身猛烈地一顫,全想起來了!倏然間,他容顔大改,嚴峻、莊重、冰冷,慘白的臉上兩道黑眉高高飛揚,烏黑的眼睛深處亮起兩朵火光。
他一下子站起來,不搖晃,不踉跄,不慌不忙,完全不像個病人的樣子,邁着堅定而沉重的步子,緩緩走向寝房。
他怎麼能夠這樣鎮定?他要幹什麼?所有的人都驚慌地望着他,害怕地給他讓路。
八名宮女、太監緊跟在他身後,誰也不敢問他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實在冷得可怕。
烏雲珠容顔如生,隻是比生時更安詳、更甯靜,嘴角似含一絲微笑,仿佛為最終獲得了解脫而慶幸。
這是一尊白玉雕就的仙女,美得使人落淚,聖潔得使人下跪。
福臨默默凝視着她,一動不動地站了許久,然後跪下去,從她胸前拿起那雙冰涼的小手,貼在自己臉上,灑了幾滴熱淚。
他又把她的手小心地放回原處,微笑地望着她,小聲說: “烏雲珠,我的烏雲珠,等等我吧!” 他靜靜地從腰間那綴着紅藍寶石、嵌珠鑲金的刀鞘内抽出鋒利的短刀,對烏雲珠的遺體一示意,仿佛讓她看看自己殉情的決心,然後掉轉刀鋒,非常從容鎮靜地刺向自己的咽喉。
當他拔出短刀時,人們大驚失色,妃嫔中有人尖叫起來,皇太後和皇後都不顧身份地撲了上去。
最靠近皇上的太監、宮女,到底身手矯健,也因為福臨的動作委實太莊重沉着了,所以拿刀的手一下子就被太監扳住,奪走了短刀。
兩個力大無比的宮女一左一右地抱住了他,使他動彈不得。
“皇兒,你不能犯糊塗!……”皇太後氣喘籲籲地嚷。
“皇上,你可不能啊!……”皇後幾乎與太後同時叫喊着。
可是這些話福臨都完全沒有聽到。
自殺被攔住了,竟激起了他的暴怒。
他一下子便如瘋狂了一般,不知從哪裡突然來了一股驚人的力氣,左一推右一撞,掙開了兩個宮女,又飛起一腳踢倒了身邊的太監,大喊大叫:“誰敢攔我,我叫他立地就死!我不活了,我就是不想活了!……”他的眼睛像通紅的炭團,面孔燒着了似的血紅。
他甩開衆人,略一低頭,便猛力撞向牆壁。
太監、宮女又一窩蜂地擁上去阻攔,裹着福臨一起摔倒在地上。
哭聲、喊聲、尖叫聲,亂得一塌糊塗,幾乎要掀了殿頂。
福臨又從衆人的糾纏中擺脫出來,左顧右盼,分明要進行第三次沖擊。
莊太後不顧一切地沖到他面前,哭着大叫道:“福臨!你就先殺了我吧!” 福臨一愣。
從他懂事以來,還沒有人敢直呼其名。
定睛一看,面前是悲痛欲絕的母親,而母親又說出了這樣的話!福臨吃驚了,眼睛裡流露出猶豫,猶豫的背後,理智閃出一星光亮。
“你是不是要我再澆你一杯冰水?”太後又喝了一聲。
福臨打了個冷顫,在母親面前跪倒了。
皇太後頹然倒在椅子上,胸口大起大伏地喘了幾口氣,竭力平息了片刻,終于勉強用她平日溫和的口吻說下去,不過嗓音還在顫抖:“烏雲珠最後還念念不忘地囑咐,她說:‘今日兒殁,自是天命,萬望皇上自珍自愛,以祖宗大業為重,以社稷萬民為重,不必傷悼。
’她這樣識大體顧大局,你竟敢為一己之愛而忘祖業?怎麼對得起烏雲珠?” 皇後走近前來,跪在皇帝一側,含淚進言:“董鄂妹妹臨終時再三說:‘妾妃将去,此乃定數,亦無所苦。
惟獨不及酬答皇太後與陛下恩情于萬一,太後年将半百,為妾妃傷悼,妾妃雖死而不能心安……’妹妹孝養太後,至死念念于懷,皇上也需自己珍重,勿傷太後之心!……” 妃嫔們也紛紛環繞着太後和皇上、皇後跪下了。
滿屋的人都跪下了。
請求、哀告之聲充斥宮内,淚水滔滔不絕。
他們懇求皇上體念太後和仙逝而去的皇貴妃的一片苦心,萬萬不可自尋短見。
福臨昏昏沉沉,不死不活,最後,大約耗盡了精神,癱倒在地,又暈了過去。
這一夜,皇宮内院處處徹夜無眠,各宮燈光都亮到天明。
福臨死活不離開承乾宮,皇太後和皇後隻好也陪在這裡。
妃嫔們回到自己宮中,一夜心驚膽戰,不知還會發生什麼意外。
許多主位燒香禱告,求神保佑皇上安好。
後來的兩天兩夜,二十四名強壯的宮女、太監輪班晝夜看守皇上,防止他再行自殺。
一切可能造成傷害的東西,像小刀、棍棒、重物,甚至花瓶、洋鐘,全都收了起來,使皇上無隙可乘。
不知是皇太後那慈愛的、充滿理性的諄諄教誨起了作用,還是太醫的幾劑越來越厲害的涼藥安神定魂,在鬧得天翻地覆、人仰馬翻之後,第三天清晨,福臨終于安靜下來,跌入了昏昏的沉睡。
皇太後、皇後和妃嫔宮監們也都松了一口氣,各自抓緊時機歇息養神。
莊太後已經疲憊不堪,卻無法入睡。
福臨這尋死覓活的一鬧,勾起她多少心事!她不禁想起福臨的父親、她的丈夫皇太極。
當初她的姐姐關雎宮宸妃去世時,皇太極也是悲恸得死去活來,動辄哭暈過去,不飲不食六天之久,半年之内朝夕痛悼,一過舊宮故地就要流淚,還數次往宸妃墳前奠酒痛哭。
皇太極正是因為承受不了這樣的哀痛,體質和精神日漸衰弱,一年後重病而亡。
兒子和父親竟如出一轍,他們都是大有作為的英明之君,卻又都忒多情。
情深情重,竟成魔障,弄得這樣無法收拾,難以自拔。
宸妃是莊太後的親姐姐,董鄂妃是莊太後的幹女兒,她對這兩人都知之頗深,也十分喜愛。
但是,她們一個奪去了她丈夫的情感,一個占據了她兒子的心,作為妻子和母親,她又怎會不産生一種本能的厭憎?不過,莊太後不同于一般女子,她知道應該把這厭憎限制在一個什麼樣的範圍之内。
所以,當她再往承乾宮探視福臨,面對一個棘手的局面時,輕而易舉地應付下來了。
福臨已經移住承乾宮正殿。
按規矩正殿是行禮的地方,不能住人,而今為了皇上,隻得破例了。
福臨還很衰弱,半躺半坐在禦榻上。
皇後、淑惠妃、康妃、恪妃等主位圍坐相陪,不管心裡願意不願意,她們都在不斷啜泣,小聲地追述着皇貴妃的許多好處。
見皇太後進來,皇上和後妃們都起立迎接。
皇太後從容随分,不拘禮節地坐到榻邊方椅上。
剛剛坐定,福臨已跪在她腳下了:“兒不肖,驚擾母後,勞累母後,求母後恕兒之罪。
但兒有一心願,望母後成全。
” 見他已不似前兩天那麼瘋狂,太後料定不會再有自殺的危險,便和悅地說:“但凡合理合禮,皇兒隻管令行就是。
” 福臨迫不及待地說:“兒要以皇後之禮為烏雲珠發喪。
” 殿中刹那間極其安靜,仿佛被皇上這句話吓住了。
淑惠妃、康妃、恪妃她們拼命低下頭,不敢看皇後的表情;皇後的臉頓時通紅,淚水眼看就要奪眶而出,尴尬和委屈逼得她真想跳起來逃出宮去。
皇太後皺起眉頭,憂心忡忡地看着福臨,似乎擔心他神志還不清醒。
半晌,皇太後輕輕搖頭,慈和地說: “皇兒,這是從來沒有先例的事啊!皇後明明在,烏雲珠明明是皇貴妃,而要待以皇後之禮,你說這妥當嗎?這與國家、宮廷體制全都不合,朝中衆臣必有異辭,紛争不下,何苦來呢?” 福臨慘然道:“兒今萬念俱灰,母後若不準兒所請,兒願削發披缁入山學佛,不再參與人間之事了!……” 皇太後心頭又悲酸、又憤慨,許多話想說而不能出口。
此刻她心中沖出一個極其強烈的願望:願人間不曾有過烏雲珠,願可詛咒的天地永不使這一對癡情兒女相遇!這真是大清的極大不幸!要是她能做得了下一代皇帝的主,就決不許他有寵妃,決不讓他情有所鐘!…… 不料,皇後擦幹眼淚,跪在皇帝身旁,向皇太後說:“母後,董鄂妹妹侍奉皇上五年,賢孝和順,實在能代兒婦之職,兒婦本有心以皇後之位相讓,不想她竟仙逝……以皇後之禮喪葬,實在與兒婦初衷相合。
朝中諸臣若有異議,可以兒婦本意曉谕。
這樣,就是後世史臣,也不能将此舉議為皇帝之過了……” 福臨大覺意外,非常感激地看了皇後一眼。
這一眼看得皇後又是心酸又是欣慰,臉不覺又紅了,淚珠卻撲簌簌滾了下來。
妃嫔們也驚異非常,雖不敢私相議論,也互相交換了許多意味不同的目光。
莊太後讓胸中的郁悶消散片刻,平穩地說:“皇後既然體貼皇帝之心,不生妒忌,我又何必拂違你們夫婦的好意呢?”她轉向福臨:“皇帝就把皇後的意思谕示朝廷諸臣。
至于诏書,可稱奉我的旨意。
” 福臨喜出望外,再一次向母後叩拜,皇後也随着跪了下去。
次日,皇帝降谕禮部:“奉皇太後懿旨:‘皇貴妃董鄂氏孝敬性成,淑儀素著,才德兼備,足毗内政。
今忽爾薨逝,予心甚為轸惜,應追封為皇後,以示寵褒,欽此。
’朕謹遵慈命,追封皇貴妃董鄂氏為皇後,應行典禮爾部即議以聞。
” 禮部不敢怠慢,在董鄂妃死後的第四天,便在停靈的承乾宮舉行了隆重的追封禮,追封董鄂妃為皇後。
在董鄂妃去世的當天,莊太後見皇帝死去活來,一切不顧,自己也深愛董鄂妃的為人,所以代皇帝傳谕:“辍朝五日,親王以下,滿漢四品以上并公主、王妃等哭臨。
”現在,董鄂妃已成為董鄂皇後,福臨便以皇後之喪連續發下聖谕: 召江南、五台山高僧,遣中使迎來宮中,為董鄂皇後禮忏營齋,設水陸道場; 征天下巧匠,為董鄂皇後構設冥宅; 命學士王熙、胡兆龍編纂《董鄂皇後語錄》,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皇後傳》; 命内閣自八月至十二月,票本盡用藍墨,以示哀悼,明年新正方許恢複朱色; 命諸大臣議谥; 命全國服喪,自哀诏到日,官吏一月,百姓三天。
………… 從滿洲入關,到天下一統,十七年以來,朝廷還沒有舉行過這樣隆重的葬禮。
于是,北起長白山、黑龍江,南到兩廣福建,西越河西走廊,東至海濱,廣袤遼闊的大地上,處處設起靈位,飄起白幡,成為第一次震動天下的國喪。
福臨把自己關在養心殿東暖閣,不許任何人打擾,悶頭抒寫胸懷。
從第一次見面到如今,六年多了,往事曆曆在目,養心殿裡處處留有她的痕迹影像,使他觸目傷情。
福臨咬緊牙關,什麼也不去看,任憑思緒潮湧,奮筆疾書,把一腔感念都傾注筆端。
然而淚随文下,淚多還是墨多?一行行字迹,是墨汁寫就還是淚水染成? 頭七之後,董皇後的靈柩就要移往景山壽椿殿。
福臨要在今晚把這篇祭文焚化在她的靈柩前。
從來作文章不像今天,哀思如泉,文思如泉,淚水如泉。
隻恨手筆太慢,數千言竟無點竄,手不停筆地一揮而就。
擱筆之後,他仿佛痛哭了一場,胸中的郁悶、哀傷減輕了許多。
他走出暖閣,走出正殿。
廊下幾張桌椅,是供小内監抄錄皇上禦筆的,此時他們一個個竟哭紅了眼,哽哽咽咽地抽泣、歎氣。
見皇上出來,連忙跪倒。
福臨拿起抄錄的紙折看了看,說:“哭什麼?” 小内監忙奏道:“實在是萬歲爺的祭文催人淚下,奴才們實在忍不住了……” 福臨一個急轉身,連忙走開了。
這天已是八月二十六了,二鼓以後,福臨換了一身素色衣服,小内監提燈、侍衛護從,靜悄悄地走向承乾宮。
福臨的想法,是趁夜深人靜,最後一次與烏雲珠單獨相聚,一訴衷情。
寂寂秋夜,仿佛理解他的心情,連風聲都息了。
滿天星鬥,銀漢無聲,因為月黑而星光格外明淨,閃爍的光芒,使他不禁又想起烏雲珠的那雙會說話的眼睛…… 走近承乾宮,便聽得一片人聲和哭聲。
這是怎麼回事?董皇後死後第三日起,每天都派李國柱傳旨把溪森和尚召來承乾宮,上堂拈香,對靈小參,福臨也曾相陪。
現在這麼晚了,是他還在靈堂嗎?原來是皇太後、皇後和妃嫔在靈堂哭泣,她們也是來為董皇後送行的。
福臨向母親請安,後妃們向皇上請安,禮畢,皇上坐到皇太後左手下,強笑着安慰道:“母後不要悲傷太過,還是早早回宮歇息吧!” 在董皇後即将離宮之時,皇太後的哀痛陡然變得異常強烈,她神色慘然,聲調嗚咽地對福臨說:“她實在稱得上是皇兒的嘉偶啊!我一心指望你們兩人永偕和好,娛我晚年,誰知竟中道而分!從此以後,誰能像她那麼侍奉我?誰能如她那般順我心、合我意?我有話又能與誰共語?誰還能與我一同籌思謀劃?……”她竟說得泣不成聲了。
福臨低頭無語,皇後和妃嫔們的哭聲更恸了。
“你們不要這麼大聲哭了,稍稍克制些吧!”皇太後轉向後妃們。
但她們哪裡肯聽,哭聲依舊,沒有一個回應一聲。
要知道,她們的哭,并非隻為悲痛,也包含着委屈、不平、對太後一番話的不滿。
太後歎口氣,泫然淚下,說:“你們這些人,難道都沒心沒肺嗎?怎麼連一句答話都沒有?她聽我說話,決不會這個樣子!……你們走吧,都回宮去吧!不要在這裡加重我的傷心了!……” 福臨也厭煩地揮揮手,後妃們隻好知趣地退出去了。
随後,福臨請母親止哀回宮,皇太後疑慮地看看他,他苦笑道:“母後請放寬心。
” 皇太後也走了,福臨便獨對靈柩了。
小太監捧來金爐,福臨就面對靈堂,拿起他親筆寫的祭文,一字一句地讀下去。
開始還想硬撐着朗朗而讀;後來淚随語出,抑制不住;讀到最後,聲音嘶啞,淚濕胸襟,幾乎不能完篇。
小太監流着淚舉起火,福臨在靈前親自把祭文一頁一頁地焚燒在金爐之中。
福臨祭畢,便默默坐守在靈前。
千回百轉,哀思總難撇開,連想閉眼歇息片刻,也都做不到。
烏雲珠去了,福臨的一切都随她去了,隻剩下這無用的軀殼!…… 天亮時,奉旨前來承乾宮為董皇後舁柩的八旗二三品官員近百人,已在承乾門外等候。
溪森和尚也奉命來為董皇後起棺。
溪向皇上參拜後,手舉線香對靈小參,口念偈語道:“幾番拈起幾番新,子期去後孰知音?天心有月門門照,大道人人放腳行!” 福臨站在一旁,突然忍淚問道: “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 和尚向皇上躬身道:“謝皇上重重供養。
” 福臨咬住嘴唇,淚水沿着消瘦的面頰慢慢流
烏雲珠從未訴說過幼年的委屈,今天怎麼突然提起?……她的念頭多奇特,可又多合福臨的心意啊! 烏雲珠仿佛看透他的心思,瘦弱的手溫柔地撫摸着他的面頰,聲音更低,說得更慢: “妾妃不敢說與陛下志同道合,但自認是陛下的知音。
皇上所作所為,皇上所想所念,妾妃以為都是識大局知大勢,合乎天地正道。
妾妃願為此百年大業略盡綿薄之忱,便是死了也心甘情願啊!……” 福臨看着她,沮喪和痛苦漸漸淡了,心裡十分感動。
“妾妃常想,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今磨難重重,安知不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而後成呢?” 福臨濃黑的眸子裡閃出兩點光亮,微微點頭道:“好,賢妃說得好!……朕越發不能讓你離開了。
” “百年離别在高樓,一代紅顔為君盡。
”烏雲珠心裡一痛,冒出這麼一句古詩。
她眼見福臨神色又變,趕忙笑着解釋說:“百年聚合,終有一别。
皇上一向曠達,難道還看不透?如果這樣,又怎能參禅?” 福臨愣了一愣,強笑說:“你我相約生生世世永為夫妻,豈是百年二字可以了的?” 烏雲珠略帶凄婉地笑了。
“這不是張靈的《招仙圖》嗎?”福臨看着牆上那幅橫卷,“是鑒賞,還是祭奠?” 《招仙圖》,構思非常巧妙,筆法簡潔潇灑。
圖的右下方,雕欄玉砌的石橋邊,一位宮妝美女靜靜立着,仰望高天,滿腔傾慕、企望之情。
中間隔了很長很長的一片空白,一筆不畫,一色不染,那是無限蒼茫、寥廓、幽遠的大地和天空。
最後,在長卷的左上角,現出了浮雲中的一輪明月。
整個畫面給人凄清欲絕、無限空闊的特殊感覺,既使人想到“高處不勝寒”,又使人想到“空照秦淮”的種種意境。
烏雲珠答道:“二者兼而有之。
” “那麼,這是宮妃在招廣寒宮裡的嫦娥呢,還是廣寒宮的嫦娥在招宮妃呢?”福臨在盡力緩和氣氛。
“我想,也是二者兼而有之。
”烏雲珠的聲音打了個磕絆。
福臨卻沒有聽到,仍然注視着《招仙圖》,說:“這位橋畔美人兒,倒真與賢妃有幾分相似哩!” “是嗎?”烏雲珠幾乎問不下去,把頭扭開了。
“你今天是不是好些了?剛才進來聽見你在彈琴。
” “是。
午間起來覺得很清爽,就試了試手指,叫她們挂出這卷圖,彈了一曲《廣寒怨》。
” “不,不對。
起初彈的是《廣寒怨》,後來呢?那曲激揚壯烈的琴聲呢?那聲韻同風雨江濤相仿佛,絕不是《廣寒怨》,你隻彈了一小會兒……” “那,那叫《烈風雷雨頌》,”烏雲珠忍淚回答說,“是我幼年從師時,師父教給的。
” “你為什麼不彈完,就倒在琴上哭呢?”福臨關切地問。
烏雲珠怎麼能告訴他呢?午後她略感輕松,起身彈琴,是想試試自己的體力,也想借以抒發情懷,于是彈起了《烈風雷雨頌》。
誰知彈了不幾句,便覺體力不支,一時頭昏目眩,冷汗淋漓,眼前一片昏黑,差點兒暈過去。
她明白了,自己沒有什麼希望了,頓時萬念俱灰,推開容妞兒送來的藥,伏在琴上便哭了。
不,她什麼也不肯告訴福臨。
今天她看到福臨傷痕累累的心,他的沉重的精神負擔,她決不肯使他增加新的痛苦。
但是,她心裡又有許多許多話要說,想要留給福臨,這是她一生摯愛的人,他們一同經曆了多少風浪,一同嘗過多少甘苦啊!想當初青春年少,他們像一對年輕美麗的鳳凰,雄心勃勃,向着朝陽,比翼奮飛。
但是,狂風暴雨,明槍暗箭,給他們留下了無窮無盡的創傷!凰已奄奄一息,鳳還能振翅翺翔嗎?…… 烏雲珠用雙手輕輕地、無限愛憐地托住福臨的面頰,淚光閃閃的黑眼睛無限留戀地掃視着親愛的面容,最後,她努力綻出一絲微笑,小聲地回答福臨: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 福臨心頭掀起一重熱浪,喉頭哽住了,目不轉睛地盯住了他的這位貼心的情侶、志同道合的知己、他心目中惟一的妻子,嘴唇顫抖得說不出話來。
烏雲珠又用冰涼的手捏住福臨的手指,用更微弱的聲音問道:“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 福臨像摟抱孩子似的,把烏雲珠緊緊摟在懷中,低頭把臉貼在她身上,陣陣嗚咽眼看就要從胸中湧起,他都勉力抑制住了。
他要烏雲珠學佛參禅後不久,烏雲珠每見到他,常常以這句參禅語相問。
最初他笑而不答;烏雲珠病後,他避而不答;今天呢?他滿心苦楚、辛酸,連出聲都不易了,怎能回答? 二 順治帝宣诏天下,征求各地名醫來京師為皇貴妃調治; 順治帝派内外大臣,廣祀百神,為皇貴妃祈禱; 順治帝大赦天下十惡以外的罪犯,為皇貴妃乞福。
然而,皇貴妃病體日漸沉重,毫無起色。
福臨親自往西山碧雲寺禮佛,為皇貴妃祈禱——在這以前,他隻為皇太後的病做過這樣的事情。
中秋剛過,桂子飄香,碧雲寺在西山的綠海中,幽靜得不似人間。
福臨在寺院住持陪同下,走進大雄寶殿。
住持虔敬地呈上一束線香,福臨接過,鄭重地往佛前長明燈上點燃,“撲”,小小的火焰一跳,線香燃着了,袅袅青煙飄起。
福臨虔誠地擎着線香,仰頭望定了慈眉善目、法相莊嚴的巨大的如來全身。
“撲”,小小的火焰又一跳,熄滅了。
一位總管太監腳步錯亂地闖了進來,撞倒似的跪下,滿面倉皇,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啟禀、萬歲爺,皇貴妃,病、病危!” 福臨頓時臉色大變,将手中線香往香爐上一插,一言不發,轉身就走。
那些下不完的台階,無窮無盡!福臨心急火燎,連跨帶跑,一步三級地往下跳,随從太監們跑得張着大口喘氣,也追不上他。
他跑到寺院門口,撇下禦辇,從侍衛手中奪過缰繩,翻身上馬,猛抽一鞭,那黑駿馬掀起前蹄,昂然一聲長嘶,往前一縱,便飛箭一般蹿下山去。
總管太監一看,急得又喊又跳,一面跑一面指着那些發愣的禦前侍衛、儀駕及豹尾班、長槍班,大吼道: “快跟上追呀!你們這些笨蛋,發什麼呆,快追呀!” 太監竟敢罵侍衛“笨蛋”,這還了得!但此刻誰也記不起這些上下尊卑了,侍衛們如夢方醒,跳上馬,呼啦一下跟着追下山。
于是從西山通往西直門的大路上,如同一場激烈的長途賽馬,道邊行人都吓得東逃西散:一匹黑亮的駿馬挾着風暴驟然馳過,後面又有一群馬隊卷着黃塵席地而來。
一路上雞飛狗跳,撞倒了踩傷了多少人,誰也計算不清了。
人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直到跟上來了一隊無法飛跑的手持笨重儀駕的騎兵,人們才知道是皇上出巡,趕緊老老實實地跪在路旁。
侍衛們在西直門前追上了皇上。
那是因為門前關吏不認得騎黑馬的人是誰,攔馬要稅。
福臨擡手就給了他一鞭子,準備縱馬沖門。
就是這點耽擱,侍衛們趕到了,大喝道:“閃開閃開!皇上禦駕在此!” 關吏吓得屁滾尿流,跪在道旁像搗蒜般磕起頭來。
福臨已經把他忘了,加鞭就要進城,侍衛們已乖巧地沖到皇上的前面,打馬飛跑,大聲喊叫:“閃開閃開!大小官員軍民人等一起閃開!聖駕來了!”這樣,才避免了更多的傷害和更大的騷亂。
福臨對這一切全都沒有注意,沒看見也沒聽到,隻有一個意念支持着他:“快,快!再快!一定要見到她!哪怕是最後一面!快!……” 西直門、新街口、西四牌樓、西安門,飛也似的從他們身邊閃過,遠遠地抛在身後。
禦馬監精心喂養的這些駿馬,大約從來沒有這麼狂奔過,一匹匹像從水裡撈出來似的,汗水把馬毛粘在一起,又往下滴答着。
人也不比馬強,裡裡外外的衣裳都濕透了,緊緊貼在身上。
而皇上仍然發瘋似的抽打胯下的黑駿馬,隻有當如注的汗水要迷住眼睛時,他才匆匆地擦了一把。
這一股旋風穿過金鳌玉橋,直刮到了玄武門
這裡是大内,是紫禁城,任何人到此都得下馬下轎。
侍衛們不敢違禁,都勒住馬缰,準備下馬了。
忽然聽見“啪!啪!”兩聲猛烈的鞭響,皇上全身幾乎貼在馬背上,“嗖”的一下狂風一樣沖進了玄武門!侍衛們來不及眨眼,來不及反應,隻驚得目瞪口呆,沒有一點辦法。
福臨失去了對其他一切的反應能力,幾乎是憑着本能,縱馬沖進順貞門,在禦花園内橫沖直撞,闖出了東門,奔馳在東一長街上。
自從二百多年前大明永樂皇帝興建起這所舉世無雙的輝煌宮殿群以來,在重重金殿的黃瓦紅牆之間,還從來沒有人敢冒死牽馬從這裡過一過,而今這暴烈的馬蹄聲卻在高高的宮牆間震響! 福臨的耳邊隻有風聲、馬蹄聲和自己心裡那越來越緊、越來越響的呼喊:快!快! 承乾門閃過去了,許多宮女、太監驚慌失措的面孔閃過去了,福臨直奔到後殿寝宮才勒住了馬。
他剛跳下來,馬便四蹄一軟地癱倒了。
福臨連看都沒看一眼,一頭沖進寝殿。
啊,這不是她嗎?安詳地躺在那裡。
她不是囑咐他、等待他早早回來的嗎?他要奔到她床前,有人攔住了他。
誰敢這麼大膽?他一擡眼,看見了母親。
但看不大清楚,恍恍忽忽,隻覺得她臉色白得像紙,但有兩處很紅的顔色斑,這是怎麼回事?他無暇多想,他要和他的烏雲珠說話。
莊太後又一次攔住了兒子,用嘶啞的嗓音低聲說: “皇兒,你來晚了!……她已經……” 皇太後說不下去了,轉過臉痛哭失聲。
福臨沒有聽懂,隻是微微睜大了眼睛,看了看母親,再看了看她,推開那些來攙扶他的妃嫔貴人,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像夢遊人那麼飄忽……突然,他猛地撲到她面前,雙手一起伸到她口鼻之上。
“啊!”他慘痛地大叫一聲。
“啊!——”他又發出一聲悠長而慘烈的哀号,仿佛有人在他心窩上捅了一刀,又像受傷的猛獸臨死的嗥叫;接着,他朝天噴出一口鮮血,仰面一倒,失去了知覺。
原先來承乾宮為董貴妃哭泣的後妃們,這時又在為皇上痛哭了。
她們慌作一團,圍上去又是揉太陽穴,又是舒胸順氣,亂糟糟的沒了章法。
惟有皇太後抹着淚,命妃嫔們全都走開,讓太監把皇上小心地擡到中間的長坐榻上,吩咐速傳太醫,自己便坐守在兒子的身旁了。
太醫很快就來了。
宮妃們都聚在裡間靜悄悄地聽着。
這正是方才眼看着皇貴妃咽氣的那位太醫,乍一見皇上的樣子,吓慌了神,臉也黃了,手也哆嗦了,大滴大滴的汗珠順着脖子滾了下來。
他戰戰兢兢地跪上前、低着頭,伸出三個手指按在福臨的手腕上,竭力調平自己的呼吸,診脈片刻,長長地噓了一口氣,低頭道:“禀皇太後:皇上是急痛攻心,加以勞累過度,一時昏厥。
待學生開一劑舒胸順氣、開竅鎮驚的涼藥,就會好的,請太後放心。
” 太醫退去,皇太後舒了一口氣,裡屋的後妃們一輕松,竟又哭出了聲。
剛才她們真被吓壞了。
皇後走了出來,看看依然昏迷的福臨,對皇太後說:“額娘,要不要送皇上回養心殿?” 皇太後失神的目光掠過皇後,搖了搖頭。
“可是,承乾宮裡這麼亂,董鄂妹妹的……還在裡面放着,皇上躺在這裡,怕不合适……”皇後低頭小聲說。
“不,你不明白!……”太後長歎一聲,扭過頭去用手絹按住突湧出來的淚水。
是啊,沒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兒子。
他一旦蘇醒,第一件事便會是要看烏雲珠,即使把她移到别處,他也會不顧一切地跑到承乾宮來;要是有人阻攔他,他會暴跳如雷,用他無上的權威把他們全部處死。
他的性情,他對烏雲珠的一腔癡愛和傷悼,不讓他盡情發洩,憋在心裡,會把他逼瘋的。
皇太後沉思片刻,命蘇麻喇姑召來四名壯實的宮女和四名魁梧的太監,告訴他們,一定要小心皇上的舉動,出了意外就要他們的腦袋。
皇後莫名其妙地看着皇太後的這一番布置,完全不明白她的用意:“額娘,你這是……” “不要問了,”皇太後不看皇後,用手絹捂住嘴和鼻子,聲音變了調,嗚咽着說,“一會兒你就明白了。
” 皇太後料到福臨會有一番瘋鬧,但她也沒想到會鬧成這種樣子,簡直要把所有的人都逼瘋了。
福臨醒來時,非常安靜,就像剛從睡夢中睜開了雙眼。
他看到滿屋淡淡的紅光和在紅光中浮現出的母親那親切、慈藹的面容。
原來,血紅的夕陽穿過窗棂,正投射在雪白的東牆上,把一屋的空氣都染紅了。
福臨定睛望着母親,驚訝地說:“額娘,這是什麼地方?你怎麼在這裡?我怎麼在這裡?”他支撐着坐起來,太後連忙把他按住,他也渾身無力地頹然躺倒,說:“我生病了吧?怎麼全身又酸又痛,一點力氣也沒有?……哦,額娘,我做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夢!你知道嗎?好像我從什麼地方拼命打馬趕回宮來,可是回到承乾宮,烏雲珠已經去了……” 皇太後背轉了臉,仿佛去拾什麼東西。
“額娘,人家都說夢是反的。
我既然夢見她病死了,她就一定不會死,病一定能好,對嗎?” 皇太後雙肩聳動,就是從背後看,也能發現她在哭泣。
“額娘,你怎麼了?咱們一起到承乾宮去看烏雲珠,讓她給你講幾個笑話,你就百愁盡解了!” 皇太後再也忍受不住,離座走開了。
裡屋傳出一片壓抑不住的啜泣。
原先站在福臨榻頭的皇後,轉過來走到皇太後坐過的地方,一雙眼睛紅紅的,俯身望着福臨,用她最溫婉的聲音,強笑着說:“皇上忘了,這兒就是承乾宮啊……” “什麼?”福臨一下子坐了起來,詫異地說,“你在胡說什麼呀,明明是養心殿!” 皇後也扭開臉,抽泣着轉身走開了。
福臨滿腹狐疑,先看到自己躺着的長坐榻,又慢慢地環視四周。
福臨的腦子像巨大的千斤石磙,笨重而吃力地轉動着,非常緩慢、遲鈍,漠然的目光掃過默默無言地站立各處的妃嫔宮監,她們紅腫的眼睛也沒引起他的注意。
他的眼光落到牆上:宋人的《風雨歸舟圖》;元代趙孟的書法條幅;牆腳下擺滿宮中的夏季三清花——茉莉、晚香玉和夜來香,照例在紅、黃、藍三彩瓷盆裡栽着,為的是和白花綠葉相調和,這不是她的高雅見解嗎?……那是一幅什麼橫卷?這麼熟!啊,明代張靈的《招仙圖》! 一道閃電擊破了混沌的迷霧,他渾身猛烈地一顫,全想起來了!倏然間,他容顔大改,嚴峻、莊重、冰冷,慘白的臉上兩道黑眉高高飛揚,烏黑的眼睛深處亮起兩朵火光。
他一下子站起來,不搖晃,不踉跄,不慌不忙,完全不像個病人的樣子,邁着堅定而沉重的步子,緩緩走向寝房。
他怎麼能夠這樣鎮定?他要幹什麼?所有的人都驚慌地望着他,害怕地給他讓路。
八名宮女、太監緊跟在他身後,誰也不敢問他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實在冷得可怕。
烏雲珠容顔如生,隻是比生時更安詳、更甯靜,嘴角似含一絲微笑,仿佛為最終獲得了解脫而慶幸。
這是一尊白玉雕就的仙女,美得使人落淚,聖潔得使人下跪。
福臨默默凝視着她,一動不動地站了許久,然後跪下去,從她胸前拿起那雙冰涼的小手,貼在自己臉上,灑了幾滴熱淚。
他又把她的手小心地放回原處,微笑地望着她,小聲說: “烏雲珠,我的烏雲珠,等等我吧!” 他靜靜地從腰間那綴着紅藍寶石、嵌珠鑲金的刀鞘内抽出鋒利的短刀,對烏雲珠的遺體一示意,仿佛讓她看看自己殉情的決心,然後掉轉刀鋒,非常從容鎮靜地刺向自己的咽喉。
當他拔出短刀時,人們大驚失色,妃嫔中有人尖叫起來,皇太後和皇後都不顧身份地撲了上去。
最靠近皇上的太監、宮女,到底身手矯健,也因為福臨的動作委實太莊重沉着了,所以拿刀的手一下子就被太監扳住,奪走了短刀。
兩個力大無比的宮女一左一右地抱住了他,使他動彈不得。
“皇兒,你不能犯糊塗!……”皇太後氣喘籲籲地嚷。
“皇上,你可不能啊!……”皇後幾乎與太後同時叫喊着。
可是這些話福臨都完全沒有聽到。
自殺被攔住了,竟激起了他的暴怒。
他一下子便如瘋狂了一般,不知從哪裡突然來了一股驚人的力氣,左一推右一撞,掙開了兩個宮女,又飛起一腳踢倒了身邊的太監,大喊大叫:“誰敢攔我,我叫他立地就死!我不活了,我就是不想活了!……”他的眼睛像通紅的炭團,面孔燒着了似的血紅。
他甩開衆人,略一低頭,便猛力撞向牆壁。
太監、宮女又一窩蜂地擁上去阻攔,裹着福臨一起摔倒在地上。
哭聲、喊聲、尖叫聲,亂得一塌糊塗,幾乎要掀了殿頂。
福臨又從衆人的糾纏中擺脫出來,左顧右盼,分明要進行第三次沖擊。
莊太後不顧一切地沖到他面前,哭着大叫道:“福臨!你就先殺了我吧!” 福臨一愣。
從他懂事以來,還沒有人敢直呼其名。
定睛一看,面前是悲痛欲絕的母親,而母親又說出了這樣的話!福臨吃驚了,眼睛裡流露出猶豫,猶豫的背後,理智閃出一星光亮。
“你是不是要我再澆你一杯冰水?”太後又喝了一聲。
福臨打了個冷顫,在母親面前跪倒了。
皇太後頹然倒在椅子上,胸口大起大伏地喘了幾口氣,竭力平息了片刻,終于勉強用她平日溫和的口吻說下去,不過嗓音還在顫抖:“烏雲珠最後還念念不忘地囑咐,她說:‘今日兒殁,自是天命,萬望皇上自珍自愛,以祖宗大業為重,以社稷萬民為重,不必傷悼。
’她這樣識大體顧大局,你竟敢為一己之愛而忘祖業?怎麼對得起烏雲珠?” 皇後走近前來,跪在皇帝一側,含淚進言:“董鄂妹妹臨終時再三說:‘妾妃将去,此乃定數,亦無所苦。
惟獨不及酬答皇太後與陛下恩情于萬一,太後年将半百,為妾妃傷悼,妾妃雖死而不能心安……’妹妹孝養太後,至死念念于懷,皇上也需自己珍重,勿傷太後之心!……” 妃嫔們也紛紛環繞着太後和皇上、皇後跪下了。
滿屋的人都跪下了。
請求、哀告之聲充斥宮内,淚水滔滔不絕。
他們懇求皇上體念太後和仙逝而去的皇貴妃的一片苦心,萬萬不可自尋短見。
福臨昏昏沉沉,不死不活,最後,大約耗盡了精神,癱倒在地,又暈了過去。
這一夜,皇宮内院處處徹夜無眠,各宮燈光都亮到天明。
福臨死活不離開承乾宮,皇太後和皇後隻好也陪在這裡。
妃嫔們回到自己宮中,一夜心驚膽戰,不知還會發生什麼意外。
許多主位燒香禱告,求神保佑皇上安好。
後來的兩天兩夜,二十四名強壯的宮女、太監輪班晝夜看守皇上,防止他再行自殺。
一切可能造成傷害的東西,像小刀、棍棒、重物,甚至花瓶、洋鐘,全都收了起來,使皇上無隙可乘。
不知是皇太後那慈愛的、充滿理性的諄諄教誨起了作用,還是太醫的幾劑越來越厲害的涼藥安神定魂,在鬧得天翻地覆、人仰馬翻之後,第三天清晨,福臨終于安靜下來,跌入了昏昏的沉睡。
皇太後、皇後和妃嫔宮監們也都松了一口氣,各自抓緊時機歇息養神。
莊太後已經疲憊不堪,卻無法入睡。
福臨這尋死覓活的一鬧,勾起她多少心事!她不禁想起福臨的父親、她的丈夫皇太極。
當初她的姐姐關雎宮宸妃去世時,皇太極也是悲恸得死去活來,動辄哭暈過去,不飲不食六天之久,半年之内朝夕痛悼,一過舊宮故地就要流淚,還數次往宸妃墳前奠酒痛哭。
皇太極正是因為承受不了這樣的哀痛,體質和精神日漸衰弱,一年後重病而亡。
兒子和父親竟如出一轍,他們都是大有作為的英明之君,卻又都忒多情。
情深情重,竟成魔障,弄得這樣無法收拾,難以自拔。
宸妃是莊太後的親姐姐,董鄂妃是莊太後的幹女兒,她對這兩人都知之頗深,也十分喜愛。
但是,她們一個奪去了她丈夫的情感,一個占據了她兒子的心,作為妻子和母親,她又怎會不産生一種本能的厭憎?不過,莊太後不同于一般女子,她知道應該把這厭憎限制在一個什麼樣的範圍之内。
所以,當她再往承乾宮探視福臨,面對一個棘手的局面時,輕而易舉地應付下來了。
福臨已經移住承乾宮正殿。
按規矩正殿是行禮的地方,不能住人,而今為了皇上,隻得破例了。
福臨還很衰弱,半躺半坐在禦榻上。
皇後、淑惠妃、康妃、恪妃等主位圍坐相陪,不管心裡願意不願意,她們都在不斷啜泣,小聲地追述着皇貴妃的許多好處。
見皇太後進來,皇上和後妃們都起立迎接。
皇太後從容随分,不拘禮節地坐到榻邊方椅上。
剛剛坐定,福臨已跪在她腳下了:“兒不肖,驚擾母後,勞累母後,求母後恕兒之罪。
但兒有一心願,望母後成全。
” 見他已不似前兩天那麼瘋狂,太後料定不會再有自殺的危險,便和悅地說:“但凡合理合禮,皇兒隻管令行就是。
” 福臨迫不及待地說:“兒要以皇後之禮為烏雲珠發喪。
” 殿中刹那間極其安靜,仿佛被皇上這句話吓住了。
淑惠妃、康妃、恪妃她們拼命低下頭,不敢看皇後的表情;皇後的臉頓時通紅,淚水眼看就要奪眶而出,尴尬和委屈逼得她真想跳起來逃出宮去。
皇太後皺起眉頭,憂心忡忡地看着福臨,似乎擔心他神志還不清醒。
半晌,皇太後輕輕搖頭,慈和地說: “皇兒,這是從來沒有先例的事啊!皇後明明在,烏雲珠明明是皇貴妃,而要待以皇後之禮,你說這妥當嗎?這與國家、宮廷體制全都不合,朝中衆臣必有異辭,紛争不下,何苦來呢?” 福臨慘然道:“兒今萬念俱灰,母後若不準兒所請,兒願削發披缁入山學佛,不再參與人間之事了!……” 皇太後心頭又悲酸、又憤慨,許多話想說而不能出口。
此刻她心中沖出一個極其強烈的願望:願人間不曾有過烏雲珠,願可詛咒的天地永不使這一對癡情兒女相遇!這真是大清的極大不幸!要是她能做得了下一代皇帝的主,就決不許他有寵妃,決不讓他情有所鐘!…… 不料,皇後擦幹眼淚,跪在皇帝身旁,向皇太後說:“母後,董鄂妹妹侍奉皇上五年,賢孝和順,實在能代兒婦之職,兒婦本有心以皇後之位相讓,不想她竟仙逝……以皇後之禮喪葬,實在與兒婦初衷相合。
朝中諸臣若有異議,可以兒婦本意曉谕。
這樣,就是後世史臣,也不能将此舉議為皇帝之過了……” 福臨大覺意外,非常感激地看了皇後一眼。
這一眼看得皇後又是心酸又是欣慰,臉不覺又紅了,淚珠卻撲簌簌滾了下來。
妃嫔們也驚異非常,雖不敢私相議論,也互相交換了許多意味不同的目光。
莊太後讓胸中的郁悶消散片刻,平穩地說:“皇後既然體貼皇帝之心,不生妒忌,我又何必拂違你們夫婦的好意呢?”她轉向福臨:“皇帝就把皇後的意思谕示朝廷諸臣。
至于诏書,可稱奉我的旨意。
” 福臨喜出望外,再一次向母後叩拜,皇後也随着跪了下去。
次日,皇帝降谕禮部:“奉皇太後懿旨:‘皇貴妃董鄂氏孝敬性成,淑儀素著,才德兼備,足毗内政。
今忽爾薨逝,予心甚為轸惜,應追封為皇後,以示寵褒,欽此。
’朕謹遵慈命,追封皇貴妃董鄂氏為皇後,應行典禮爾部即議以聞。
” 禮部不敢怠慢,在董鄂妃死後的第四天,便在停靈的承乾宮舉行了隆重的追封禮,追封董鄂妃為皇後。
在董鄂妃去世的當天,莊太後見皇帝死去活來,一切不顧,自己也深愛董鄂妃的為人,所以代皇帝傳谕:“辍朝五日,親王以下,滿漢四品以上并公主、王妃等哭臨。
”現在,董鄂妃已成為董鄂皇後,福臨便以皇後之喪連續發下聖谕: 召江南、五台山高僧,遣中使迎來宮中,為董鄂皇後禮忏營齋,設水陸道場; 征天下巧匠,為董鄂皇後構設冥宅; 命學士王熙、胡兆龍編纂《董鄂皇後語錄》,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皇後傳》; 命内閣自八月至十二月,票本盡用藍墨,以示哀悼,明年新正方許恢複朱色; 命諸大臣議谥; 命全國服喪,自哀诏到日,官吏一月,百姓三天。
………… 從滿洲入關,到天下一統,十七年以來,朝廷還沒有舉行過這樣隆重的葬禮。
于是,北起長白山、黑龍江,南到兩廣福建,西越河西走廊,東至海濱,廣袤遼闊的大地上,處處設起靈位,飄起白幡,成為第一次震動天下的國喪。
福臨把自己關在養心殿東暖閣,不許任何人打擾,悶頭抒寫胸懷。
從第一次見面到如今,六年多了,往事曆曆在目,養心殿裡處處留有她的痕迹影像,使他觸目傷情。
福臨咬緊牙關,什麼也不去看,任憑思緒潮湧,奮筆疾書,把一腔感念都傾注筆端。
然而淚随文下,淚多還是墨多?一行行字迹,是墨汁寫就還是淚水染成? 頭七之後,董皇後的靈柩就要移往景山壽椿殿。
福臨要在今晚把這篇祭文焚化在她的靈柩前。
從來作文章不像今天,哀思如泉,文思如泉,淚水如泉。
隻恨手筆太慢,數千言竟無點竄,手不停筆地一揮而就。
擱筆之後,他仿佛痛哭了一場,胸中的郁悶、哀傷減輕了許多。
他走出暖閣,走出正殿。
廊下幾張桌椅,是供小内監抄錄皇上禦筆的,此時他們一個個竟哭紅了眼,哽哽咽咽地抽泣、歎氣。
見皇上出來,連忙跪倒。
福臨拿起抄錄的紙折看了看,說:“哭什麼?” 小内監忙奏道:“實在是萬歲爺的祭文催人淚下,奴才們實在忍不住了……” 福臨一個急轉身,連忙走開了。
這天已是八月二十六了,二鼓以後,福臨換了一身素色衣服,小内監提燈、侍衛護從,靜悄悄地走向承乾宮。
福臨的想法,是趁夜深人靜,最後一次與烏雲珠單獨相聚,一訴衷情。
寂寂秋夜,仿佛理解他的心情,連風聲都息了。
滿天星鬥,銀漢無聲,因為月黑而星光格外明淨,閃爍的光芒,使他不禁又想起烏雲珠的那雙會說話的眼睛…… 走近承乾宮,便聽得一片人聲和哭聲。
這是怎麼回事?董皇後死後第三日起,每天都派李國柱傳旨把溪森和尚召來承乾宮,上堂拈香,對靈小參,福臨也曾相陪。
現在這麼晚了,是他還在靈堂嗎?原來是皇太後、皇後和妃嫔在靈堂哭泣,她們也是來為董皇後送行的。
福臨向母親請安,後妃們向皇上請安,禮畢,皇上坐到皇太後左手下,強笑着安慰道:“母後不要悲傷太過,還是早早回宮歇息吧!” 在董皇後即将離宮之時,皇太後的哀痛陡然變得異常強烈,她神色慘然,聲調嗚咽地對福臨說:“她實在稱得上是皇兒的嘉偶啊!我一心指望你們兩人永偕和好,娛我晚年,誰知竟中道而分!從此以後,誰能像她那麼侍奉我?誰能如她那般順我心、合我意?我有話又能與誰共語?誰還能與我一同籌思謀劃?……”她竟說得泣不成聲了。
福臨低頭無語,皇後和妃嫔們的哭聲更恸了。
“你們不要這麼大聲哭了,稍稍克制些吧!”皇太後轉向後妃們。
但她們哪裡肯聽,哭聲依舊,沒有一個回應一聲。
要知道,她們的哭,并非隻為悲痛,也包含着委屈、不平、對太後一番話的不滿。
太後歎口氣,泫然淚下,說:“你們這些人,難道都沒心沒肺嗎?怎麼連一句答話都沒有?她聽我說話,決不會這個樣子!……你們走吧,都回宮去吧!不要在這裡加重我的傷心了!……” 福臨也厭煩地揮揮手,後妃們隻好知趣地退出去了。
随後,福臨請母親止哀回宮,皇太後疑慮地看看他,他苦笑道:“母後請放寬心。
” 皇太後也走了,福臨便獨對靈柩了。
小太監捧來金爐,福臨就面對靈堂,拿起他親筆寫的祭文,一字一句地讀下去。
開始還想硬撐着朗朗而讀;後來淚随語出,抑制不住;讀到最後,聲音嘶啞,淚濕胸襟,幾乎不能完篇。
小太監流着淚舉起火,福臨在靈前親自把祭文一頁一頁地焚燒在金爐之中。
福臨祭畢,便默默坐守在靈前。
千回百轉,哀思總難撇開,連想閉眼歇息片刻,也都做不到。
烏雲珠去了,福臨的一切都随她去了,隻剩下這無用的軀殼!…… 天亮時,奉旨前來承乾宮為董皇後舁柩的八旗二三品官員近百人,已在承乾門外等候。
溪森和尚也奉命來為董皇後起棺。
溪向皇上參拜後,手舉線香對靈小參,口念偈語道:“幾番拈起幾番新,子期去後孰知音?天心有月門門照,大道人人放腳行!” 福臨站在一旁,突然忍淚問道: “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 和尚向皇上躬身道:“謝皇上重重供養。
” 福臨咬住嘴唇,淚水沿着消瘦的面頰慢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