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
中天炎日高懸,七月的暑熱把地面一塊塊巨大的方磚曬得滾燙。
一絲兒風都沒有。
乾清門側的值廬背靠高高的宮牆,悶熱是可以想見的。
上月新落成的翰林值廬在乾清門左,一個多月來翰林們分班入值,以備皇上顧問。
這真是極大的榮耀!一般文武官員到太和殿前就是極限,王公貴族的值廬也不過在乾清門的另一側,翰林官竟能與王公貴族分庭抗禮,這真是大清入關以來聞所未聞的奇事。
今天入值的三位翰林,熊賜履是第一次輪班,徐元文、葉方霭都已當值多次。
入伏以來,皇上宣召較少,他們較為清閑。
徐元文在八仙桌邊濡毫作畫,葉方霭很有興味地旁觀,熊賜履坐在炕上一面看書、一面喝茶。
不一會兒徐元文就直起身子,笑說一句:“真熱!”順手摘了朝冠放在桌上。
這舉動自然不合朝禮,但葉方霭隻是一笑,熊賜履根本沒有看到,屋内一派閑适的甯靜。
門開了,下朝的安親王嶽樂一腳踏了進來。
翰林們起身迎接,嶽樂一眼看到徐元文手中執筆,連忙說:“狀元公不要客氣,坐下畫吧,我正是來向你讨墨債的!” 徐元文也不客氣,不但忘了着冠的禮節,還就依了嶽樂的話,入座再畫,并笑道:“學生此畫,正是為王爺而作。
” “哦,太巧了。
隻管運筆,我看看就走。
”嶽樂笑着走近桌案,背着手欣賞徐元文揮灑。
葉方霭深恐徐元文因失禮獲罪,故意在一旁湊趣地說:“山野之士,疏放自然,眼前徐某人者,真所謂‘脫帽露頂王公前’了!” 嶽樂一聽就明白他的用意,指着畫面笑道:“君不見‘揮毫落紙如雲煙’嗎?” 一問一答,風流儒雅,三人相視大笑。
嶽樂對拱手侍立的熊賜履掃了一眼,仿佛初見,說:“這位是……” “翰林院檢讨熊賜履。
”葉方霭連忙介紹。
“幸會幸會!是哪一科出身?” 嶽樂一進值房,熊賜履就覺得眼熟,現在他确信不疑,這就是自己的東家,京師豪富羅公。
原來他竟是當朝親王!身為親王,何苦用假名請自己設館?為什麼不正大光明地請師?……他正拿不準該如何表示,嶽樂斷然作出從不相識的姿态,一面問話,一面目光灼灼、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自有一種威懾的含意。
于是他明白了,一年多設館的曆史應當永遠忘卻,從此一字不提。
他還沒有回答,葉方霭已經代言:“禀王爺,我們三人同榜,是為同年兄弟。
賜履兄是湖廣有名的道學人才。
” “好,好!”嶽樂撫須微笑,“朝廷求賢若渴,列位前程無量。
切不可辜負聖上一片愛才之心啊!” “是!”三人恭敬地垂手回答,徐元文已把朝冠急急忙忙地戴上了。
嶽樂看他一眼,笑了:“這是送客的意思吧?我還是走了的好,狀元也好免冠作畫,早日令我書齋生輝!” 安親王走後,徐元文又脫了帽子,一面畫,一面聽葉方霭發感慨:“皇上勸學崇儒,經訓史策不離左右,綽有士大夫之風,真不愧一代賢君!” “唉!”徐元文歎口氣說,“天子英明,安王賢德,愛才用才本為社稷,卻被人私下譏為‘專好延攬漢人南士’。
隻此翰林值廬之設,便大費周折,何況其他!” “啊?”葉方霭驚異地說,“怎麼會呢?” “設翰林值廬,皇上早有谕示,議政王大臣會議卻一再歧議,不是說‘文學之士不宜過崇’,就說‘值廬深入禁中大為不便’,頂着不辦。
皇上批示三次,發了脾氣,議政才勉強議行。
”徐元文侍從皇上機會最多,深知内情。
“皇上決策,竟也不能行?”葉方霭疑惑地問。
“唉,議政之制,是由遼東祖上所傳,無人敢碰。
聽說前年皇上曾有罷議政之心,終因親貴抗命而作罷。
” “咄咄怪事!”葉方霭也是江蘇昆山人,徐元文的小同鄉,兩人同榜進士,一個狀元一個探花。
但他北來不久,對滿洲許多“家法祖制”知道得很少,不免少見多怪。
“豈止這些!近日朝廷封孔王之女孔四貞予定南王,遙制廣西,又下嫁和碩公主于平南王之子尚之隆,實在是牽制平西王的英明之舉,也因議政們頂着,拖延了許久,上月才得辦成。
”徐元文放低聲音,但并不避開熊賜履。
“議政王大臣,為政竟如此颟顸、狹量嗎?”葉方霭轉向一直認真讀書的熊賜履,“敬修,你以為如何?” 熊賜履不動聲色,放下書本,正正經經地說:“我輩既知學道,自無有違名教之處。
但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終日喜言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 葉方霭哭笑不得地看看徐元文,徐元文笑道:“叫你别招惹他,讓他安然讀書,你偏不聽,挨一頓教訓才舒服!” 葉方霭也笑了,咕哝着說:“這小老夫子!” 但是兩人都明白熊賜履提醒他們的用心,便轉了話題。
“皇上傳徐元文、葉方霭、熊賜履!”門口召引太監這一聲喊,使三位翰林都有些意外,連忙整頓衣冠。
徐元文剛剛脫下的朝帽,又一次戴上了。
三人随着召引太監魚貫而出,走上雕欄漢白玉台階,穿過乾清門,向乾清宮走去。
外面真熱,走不多時便汗流浃背了。
但這不隻是因為熱,他們心裡都很緊張。
自去秋祭祀崇祯皇帝以後,皇上的脾氣十分暴躁,幾乎在每樁事情上都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發生龃龉。
最近的一件發生在前天。
皇上不知為了什麼,大發雷霆,一道嚴旨,把吏部滿尚書科爾坤和兩名滿侍郎一齊撤職查辦,獨留漢尚書孫廷铨和兩名漢侍郎在部。
這還得了!吏部班列六部之首,職掌全國文官的任免政令,是最為要害的部門,這不等于把吏部送給漢官了嗎?且不說滿朝王公貴族、滿洲官員如何憤慨,就是孫廷铨他們也惴惴不安,立刻上表辭謝,請求皇上趕緊重新委任滿尚書來部主持。
不想皇上昨日便批回孫廷铨的奏章:“不準。
照常辦事。
”内閣和翰林院,是皇上費盡心力新增設的部門,自然向着皇上。
但議政大臣和攬着六部中其他五部大權的滿官豈肯罷休?皇上今天宣召,會不會是為了此事?他們這些新入朝的翰林夾在皇上和議政王大臣之間,滋味很不好受。
怎麼辦呢?他們似乎已經看到了皇上那因肝火太盛而泛出不健康紅色的敏感的面容…… 走近乾清宮的崇台高階,檐角飛起的大殿矗立着,遮去了半邊天,殿前的帶刀侍衛直排到乾清門,幾乎二十來步就站着一個,更增加了乾清宮的威嚴。
三位翰林不常進乾清宮,此時不免屏息靜氣,更加小心翼翼,也更加緊張了。
進了宮門,金光閃爍的寶座就在乾清宮大殿正中設置着,他們不敢擡頭,不知皇上是否在座。
随着太監向西一拐,他們被帶到西暖閣。
太監在門口把簾子一掀,一團沁人心脾的花香就把他們圍裹了,三人跨進門檻,頓覺暑熱全消,如同置身于清涼芬芳的仙界。
略略擡頭往上一看,啊呀,炕上端坐的這位書生,這位潇灑文士,難道竟是皇上?可是這分明就是皇上啊!三位翰林公連忙跪安,口稱:“臣徐元文、葉方霭、熊賜履恭請聖安。
”說罷起立,走到炕前,低頭跪在那厚厚的紅氈墊上,聽候皇上吩咐。
皇上今天變得讓人不敢認了:頭上不戴帽,身上不着蟒,腳下不穿靴,一身淡藍色單紗暑衫,腰下淺色禅裙,光腳上一雙吳中式樣的草鞋,辮發烏亮,雙眉漆黑,蒼白的臉龐上一雙含水的眼睛,手中一柄山水折扇,玉扇墜下流蘇飄飄,這不是一位風度翩翩的江南世家公子嗎?這樣的皇上,學富五車的翰林公們做夢也沒想到過。
這位文士皇帝笑道: “列位請起。
沒有什麼大事,不過想到列位與朕同好,愛在書山詞海中打滾,閑來無事,請諸君看看朕的藏書。
列位皆飽學之士,所謂讀書破萬卷者,正好為朕拾遺。
” 福臨說罷便下炕,對三人招呼一聲:“随朕來。
”他領頭走出西暖閣,進入乾清宮大殿,指給三人去看那沿着左、中、右三面牆擺着的幾十架書櫥書櫃。
徐元文他們三個沿路看過去,隻覺進了書山書海,接應不暇,不僅諸子百家、經書史書無一不備,詩詞歌賦、傳奇小說也都萬象包羅;書櫃書櫥群中,夾着多寶櫃、百寶格,裡面擺滿了商彜周鼎、哥窯宣爐、古硯古墨、玉璧玉爵,至于印章畫卷,更多不勝數,那些木變石、雞血石、青金石的印刻,無論色澤還是雕工,都罕有其匹,令人叫絕。
書櫃、百寶櫃的腳下,蓬蓬勃勃一帶濃綠,濃綠中綴着星星點點白色、淡黃色、淡紅色和淡綠色的花串,這是由數百盆茉莉、蘭花等鮮花堆鋪而成的花廊,清芳撲鼻,鮮豔耀眼。
翰林們一路看,一路嗟歎,不隻是要向皇上說好話,真的也覺得驚異萬分。
看他們驚詫不已,贊不絕口,福臨自然很得意,忍不住笑了,領他們重新回到西暖閣,賜座賜茶。
福臨這時才說:“明末天下大亂,我朝初創,又用武多年,許多書籍流散民間,極易湮沒消亡,着實可惜。
朕曾下诏各省學臣搜求遺書,雖有成效,猶恐疏漏尚多。
卿等何不就此将記得的重要遺書寫出?朕也好着人專意搜求。
” 徐元文他們三個告罪一聲,就着飲茶的小幾,各寫了幾十種目下不見版本的書名,呈交皇上。
福臨看了,連連點頭,又指着幾種不曾見過的書,問起内容和作者。
即使是皇帝和小臣,一旦有了共同愛好的話題,談話就會越來越融洽、越來越投機。
翰林們見皇上如此重視書籍,也就是重視文治,心裡都很受鼓舞。
後來,他們覺得談話的氣氛似乎已到應該結束的時候了,不想皇上又非常從容地問: “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諸卿新進朝班,覺得群臣百官之中,何人最賢?誰最疲軟?可有極不稱職的官員?近日朝廷時政,得失如何?” 翰林們傻了眼,一時不敢回答。
并不是他們沒有看法,而是沒有把握,不敢在皇上面前亂講。
一個不小心,就會斷送多少人的前程,招來無限怨恨。
葉方霭來得最快,躬身答道:“謝皇上恩典,以朝政大事相問,但初進小臣,實不能備知。
” 福臨微微一笑,另起了一個話頭:“近來京師名流社會不少,大約是以文會友的意思吧?” 徐元文答道:“士人結社乃明季遺風,流傳至今。
” 熊賜履說:“由天啟年東林黨與閹黨之争鬥,便可知結社結黨之大概。
” 福臨道:“慎交社、同聲社眼下可謂極盛。
幾年前兩社虎丘大會,到者數百人,還在關壯缪[1]前設誓,彼此永不相侵,諸位可有耳聞?據說前科狀元孫承恩也是慎交社中人。
卿等可曾結社?” 三人都回答說沒有。
福臨不再問,笑道:“跪安吧!” 翰林們起立、跪安,依次向門邊倒退,葉方霭不小心踩了熊賜履一腳,熊賜履腳尖奇痛,哪敢作聲。
退到暖閣門檻,三人才恭敬地轉身出去。
他們按照朝禮,神情肅穆、步履穩重,由東廊南行。
已經走到乾清門了,背後又追來一個召引太監說:“叫徐元文。
”徐元文看看兩位好友,轉身随太監返回乾清宮。
熊賜履和葉方霭摸不着頭腦,又不能問,隻得回值房去了。
徐元文再進乾清宮,皇上身邊又多了一位官員,那是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正是徐元文的頂頭上司。
福臨笑道:“今日談興忽至,不吐不快。
朕要往萬善殿,與玉林國師談禅,召二卿随同前往。
” 于是,皇上乘肩輿,學士翰林随從步行,太監們抱了許多書畫,一行人頂着七月的驕陽,徑往西苑。
玉林通琇早已領着徒弟溪森在殿前迎候了。
一切禮儀過去,玉林與皇上分賓主坐定。
王熙和徐元文在皇上兩側侍立,溪森在玉林身後侍立。
這裡是玉林的禅房,屋宇高深陰涼,清茶飄香,窗明幾淨,松柏森森,令人清心忘俗。
玉林身邊的長幾上,擺滿太監們抱來的書畫。
福臨笑道:“前些時送來的多是朕幼年讀過的書,這些是近年常常翻閱的。
” 玉林略略翻看,抽出一冊,題名《制藝二百篇》,那是明朝洪武年開科舉以來的鄉試、會試程文。
玉林笑道:“這些八股頭文字,皇上讀它何用?” 福臨笑了:“老和尚有所不知,朕要主持會試、殿試,點選進士們的文章。
史大成、孫承恩、徐元文三科狀元,都是朕親自擢取,确是鄙門生!請看,這便是新科狀元徐元文。
” 徐元文向前,對玉林通琇深深一揖。
玉林連忙起立還禮,對徐元文仔細看了一眼,點頭贊歎,雙手合十向福臨說:“老僧慶賀萬歲得人。
” 福臨很高興:“他是尤西堂弟子,正所謂名師高徒啊。
” 玉林道:“尤侗才子之名,江南盡知。
” 福臨慨歎道:“場屋中士子,常有學寡而成名,才高反埋沒的事情,尤侗便是如此。
此人極善作文,但僅以鄉貢選推官。
九王攝政時,他又被按臣參黜,豈非時命不濟!” 玉林道:“琇曾聽說君相能造命。
士之有才,惟恐皇上不知耳。
皇上既知,何難擢之高位?” 福臨的面色有些不大自然。
即使是在乾清門建個翰林值廬,尚且費盡了吃奶的力氣,如果把以詞曲聞名天下的尤西堂提拔到高位,又不知要掀起怎樣的軒然大波!不過他還是表示說:“朕亦有此念。
……哦,那書堆裡便有尤西堂文集。
” 王熙說:“皇上前次禦臨經筵,提起臨去秋波悟禅的一段公案,尤侗文中似乎寫到了。
” 福臨說:“哦,朕隻浏覽,未曾細讀,你取來朕看。
” 王熙拿書翻到《臨去秋波那一轉時藝》一篇,呈交皇上。
福臨立刻往下看去。
他面帶笑意,眼不離書地說道:“筆硯來!”太監立刻捧上筆硯,他提起筆,在文章上時批時點,不住聲地稱贊說:“才子!果然是才子!”玉林通琇不禁走了過去,就着皇上的手細細觀看,也露出贊賞的微笑。
王熙提到的“臨去秋波悟禅”,是禅宗的一件趣事。
相傳丘瓊山路過一個寺院,看見四壁上畫的盡是《西廂記》故事,便問道:“空門安得有此?”寺院住持回答說:“老僧正是由此悟禅。
”又問:“從何處悟?”住持說:“是‘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
”丘瓊山含笑連連點頭。
“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是《西廂記》裡《驚豔》一折中,張生初見莺莺時的曲詞。
尤侗拿它作為八股題目,模仿當時文體,戲作了一篇文章,刻入《西堂雜俎》集中。
想必順治愛讀《西廂》,又識八股文,所以如此擊節歎賞。
他批點到篇終,看見玉林在側觀看,便指給他看文章的最後一句“更請諸公于此下一轉語看”,并笑着說:“雖是遊戲文字,才情之高,令人欽佩。
應付八股,遊刃有餘。
”玉林、王熙等人都笑了。
福臨忽然掩卷,說:“請老和尚在此下一轉語。
” 玉林搖頭道:“不是山僧境界。
” 福臨回顧正在微笑的溪森,說:“溪如何?” 溪森答道:“不風流處也風流。
” 福臨開懷大笑,衆人也為溪森的巧妙轉語叫好。
它意寓雙關,蘊藉圓轉,出自和尚之口,别是一番意境。
由《西廂》悟禅固奇,在經筵上談《西廂》更奇,皇上與高僧以《西廂》談禅尤奇。
徐元文隻聽得目眩頭暈,暗自驚異。
福臨從書堆中抽出《韻本西廂》給玉林看,說:“這是詞曲家所用元韻,與沈約詩韻大不相同。
就是《西廂》,也有南調北調的差别,老和尚都看過吧?” “老僧少年時曾經翻閱過。
至于南北‘西廂’,琇實在未曾識别。
” “那麼,老和尚以為此詞如何呢?”福臨表面一本正經,拿《西廂》去問得道高僧,實在有些頑皮。
玉林通琇卻不動聲色,實實在在地回答說:“此詞風情韻緻,皆從男女居室上體貼出來,遠非其他曲詞所能及。
……有一《紅拂記》,不知曾經禦覽嗎?” 福臨說:“《紅拂》詞妙,但道白不佳。
” “卻是為何?” “不該用四六句,令人隻覺頭巾氣十足,意趣索然。
” “正是。
敬服聖論。
” “蘇州有個金若采,老和尚可知其人?” “聽說有個金聖歎,不知是他不是?” “正是其人。
他曾評點《西廂》《水浒》,議論雖有無限遐思,卻又過于穿鑿,想是才高而見僻之故。
” “如此,他與明朝李贽就是一樣派頭了。
” ………… 聽着他們一問一答,徐元文簡直應接不暇。
皇上以《西廂》考和尚,考不倒,足見和尚外學之博;和尚以《紅拂記》考皇上,皇上批評中肯,毫不作難,皇上讀書之博也可見一斑了。
至于金聖歎批《西廂》的刻本,徐元文家住昆山,離蘇州不過百裡,隻聽說近年剛剛刊行,還不曾讀到,而皇上深居九重,竟能先睹,求知之勤,實堪驚佩啊!…… 徐元文再把思路拉回來注意聽講時,他們已談起玉林不日出京回山的事。
皇上方才那談笑風生的灑脫氣概,不知怎的,忽然消失得無蹤無影,眼睛裡一片消沉的愁緒,強作笑顔地說:“老和尚答應朕三十歲時前來祝壽,庶幾可待;報恩和尚說他來祝四十,朕怕候他不得了。
” 玉林勸慰道:“皇上當萬有千歲,何出此言?” 福臨用拇指和食指彈彈自己的面頰,說:“老和尚相朕面孔似略好看,”又揣着胸懷說,“但此骨已瘦如柴。
似此病軀,如何挨得長久?” “皇上勞心太甚。
深幸皇上撥冗繁少思慮,以早睡安神為妙。
” “唉,朕若早睡,則終宵反側,愈覺不安;總是谯樓響了四鼓,倦極而卧,才得安枕。
” “乞皇上早為珍攝,天下臣民幸甚。
”玉林說得很真誠,不想卻勾起福臨更深的悲哀。
他停了片刻,終于靜靜地說道: “财寶妻孥,是人生最貪戀擺脫不下的。
朕于财富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覺風雲聚散,沒甚關情。
”他咬住了嘴唇,停了停,接着說,“若非皇太後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在場的人都大為驚詫,王熙和徐元文甚至都吓呆了,不知該說什麼好,幸而玉林通琇接過了話頭:“皇上,常人剃發染衣,不過是機緣使然罷了;大乘菩薩則不然,常化作天王、人王、神王和宰輔,以保持國土,護衛生民,不厭拖泥帶水的煩惱,普施大慈大悲的懿行。
如果隻圖清淨無為,自私自利,任他萬劫修行,也到不了諸佛田地。
就今日而言,若皇上不現身帝王,則這番召請耆年、光揚法化的盛舉由誰來做?故而出家修行,願我皇萬勿萌此念頭。
” 他說的是事實。
自從順治崇佛以來,各處寺院的重建新建和各種法事道場,在京師變得十分頻繁、隆重,皇家的大量金錢,投入了崇佛禮佛事務之中,佛門的影響在日益擴大,這不正是像玉林通琇這樣的高僧們所企望的嗎?許多南方高僧如憨璞聰、玄水杲、玉林通琇、溪森、木陳忞等,都相繼來京,接力續進地圍繞着福臨。
這些高僧都很博學,有高深的詩文素養,善投順治所好。
他們言語投機、志同道合,順治也因醉心于漢家文學而落入佛門圈套,把早年間受湯若望感化而不信僧道的信念完全抛棄了。
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福臨自身的苦悶。
如果他想一輩子享盡歡樂,當一個窮奢極欲、腐敗昏庸的君王,那他決不會有任何苦惱。
但是偏偏他想有所作為,偏偏他又相當英明,偏偏他又處在滿族初主中原的特殊曆史條件下,他就得經受無數痛苦。
正是這些痛苦,逼得他向佛門尋求解脫。
玉林通琇身為知名高僧,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受皇帝出家呢?所以他頭頭是道地說了這麼一番話,真不愧國師之号。
順治聽了也不得不頻頻點頭。
然而順治并不就此罷休,退了一步,說:“不出家也罷,老和尚收朕為弟子吧!” “啊,這如何使得?”玉林沒料到這一着。
“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溪相待才好。
” “這……也罷,老僧依皇上就是。
”玉林生怕這位年輕的皇帝又會使出别的更叫他為難的招數,再說收一個皇帝為門徒,總是佛門盛事。
“那麼,就請師父給朕起名吧!” 玉林推辭半天,福臨固請不讓。
當玉林終于提筆要選擇法名了,福臨又從心底裡深深地歎口氣,憂傷地說: “師父賜朕法号,必得揀一個最醜的字才好……” 王熙和徐元文看着皇上眼睛裡遊動不定的光芒,一時更加不知所措,身為文學侍從,哪裡敢管皇上的這些事情? 玉林書寫了十多個字進呈皇上禦覽。
福臨自己選擇了“癡”,上一字則是禅宗龍池派第五代的“行”,于是,順治皇帝的法号便是“行癡”了。
福臨還要行見師禮,玉林哪裡敢受。
王熙和徐元文此刻卻敢說話阻止了,因為這明顯地與朝廷大禮不符。
福臨隻得作罷。
他望了一眼溪——全名溪行森——,笑道: “溪,從今以後,朕要稱你師兄、法兄了!” 福臨說他“即妻孥亦覺風雲聚散,沒甚關情”,難道董鄂妃也不在他心上?不是的。
今春以來,她便病倒了,卧床纏綿至今,一天重似一天。
多少太醫,開了多少藥方,竟然毫無起色。
福臨天天都去承乾宮,每見到瘦弱得風吹就倒的烏雲珠強打精神,歡顔相對,他都心酸難忍。
太醫早就暗示過了,但福臨不肯相信她真會離他而去。
雖然理智告訴他,這隻是早晚間的事情了。
所以,他所謂的“妻孥”中是不包括董鄂妃的。
或許他出家的念頭也是由此而起? 福臨沒有回養心殿,徑直往承乾宮看烏雲珠。
他今天和文士、和尚一番暢談,雖然很痛快,卻也勾起了心底深深的憂郁。
如果烏雲珠沒有患病,會最恰當地給他安慰,使他如同洗個溫水澡似的渾身舒坦、精神百倍。
黃昏時分,殘陽如血,給整個宮殿塗上一層使人心醉又叫人感到沉重的暗紅色。
福臨止住下人通報,邁步進了承乾門,轉過石雕影壁,走月台、過前殿,丁丁冬冬的琴聲伴着晚香玉的甜香,随風飄來。
福臨驚喜得幾乎要跳起來:除了烏雲珠,宮中無人會撫琴。
那麼,她病體有了起色? 福臨興奮地加快了步子。
琴聲悠揚,更清晰了。
真美啊!琴聲蘊涵着空靈秀美,使他産生禦風雲霄之上、飄飄欲仙的美妙想象,同時,又使他不覺聯想起“高處不勝寒”的名句。
當福臨走近寝宮時,那明媚的、飄忽的、綿綿不絕的尾音,引導他感受明月、流星、夏露、秋霜……他不知不覺地停了腳步,微微閉上眼睛,沉浸在袅袅餘音和悠遠深長的意境之中。
突然,铿铿锵锵,琴聲震響,清越奮迅,慷慨激昂,仿佛天邊雷暴,頭頂電閃,狂風驟雨即将來臨,使福臨驚愕之極。
他想象不到,七弦古琴居然能奏出這樣昂揚的情緒。
他也無法相信,這種大江東去似的曲調,能從他的烏雲珠那羸弱的纖指下迸出。
他趕緊往前沖了幾步,未到門前,屋裡“砰”的一聲響,仿佛什麼沉重的東西砸在琴上。
琴聲斷了,代之而起的,是悲痛欲絕的凄婉哭聲:嗚嗚咽咽,若斷若續,比嚎啕大哭更令人心酸。
福臨十分緊張,大步闖進寝宮,眼前的場面使他驚呆了: 北牆上,一橫卷古畫端端正正挂着,畫下一張供桌,供着些夏令瓜果和一爐香。
供桌前是矮而長的漆黑的琴桌,張着烏雲珠心愛的古琴——“春風”,坐在細席坐墊上的烏雲珠,正全身伏在她的“春風”上傷心地哭泣,淚水像斷了線的珍珠,“撲答撲答”直往下落。
但哭出聲的并不是烏雲珠,而是跪在她旁邊托着銀盤送藥盅的容妞兒。
藥盅已經打碎在地,容妞兒也哭得跟淚人兒一樣了。
福臨心慌意亂,撲到烏雲珠身邊,扶起了她。
誰知淚眼迷離的烏雲珠回頭看到是皇上,既沒有強支病體地跪拜——她一向如此,雖然福臨已免了她跪拜——,也沒有在瘦得可憐的臉上泛出一絲知心的笑——她一向如此,雖然誰看了那笑容都想落淚——,竟不顧一切地撲到福臨懷中,摟着他恸哭失聲。
福臨從來沒有見過她這樣失态,慌得心頭“撲撲”亂跳,手指都在哆嗦了。
他緊緊抱住她,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她柔滑的黑發,努力咽着唾液,用發幹的聲音安慰着:“别哭,别哭……你是怎麼啦?……你一向不這樣啊……”小聲說着、安撫着,觸到的是一副瘦伶伶的、柔弱的、無依無靠的骨頭架。
福臨覺得心的一角在慢慢地撕裂着,非常痛楚,一低頭,兩顆又大又沉的滾燙的熱淚,“吧嗒”一聲,落到烏雲珠的耳腮旁。
烏雲珠敏感地一哆嗦,擡起濕漉漉的臉,望着福臨:“你,你怎麼啦?” 福臨強笑着:“你怎麼還問我呢?你這是怎麼啦?……” “我……”烏雲珠咬咬嘴唇,幹瘦的面頰上閃出令人愛憐的酒窩,“我心裡難過……我舍不得你……” 福臨很少從烏雲珠嘴裡聽到這樣直截了當的情話,心頭一熱,眼睛又紅了,說:“你是不是聽說朕要出家心裡難過?誰告訴你的?” “出家?”烏雲珠大驚失色,眼淚刹那間幹了。
她一手抹去腮畔的淚珠,一手緊緊握住福臨的胳膊,嘴唇顫抖得很厲害,“你……你為什麼?……” “不要急嘛,”福臨連忙說,“我沒有出家,隻不過拜了師父、賜了法名罷了。
” “你……厭棄我們了?”烏雲珠的淚水又“刷”地落了下來。
“唉,你還不知道我嗎?……實在是心裡太苦,太苦了……或許隻有空門能賜給我片刻甯靜。
”福臨神色慘淡地低語着。
烏雲珠癡癡地望着福臨,不說話。
容妞兒早拾起破碎的藥罐藥盅,悄悄退下了。
福臨站直身子,長歎一聲,慢慢仰起了臉,不知是在吞咽淚水,還是要透過華麗的殿頂上視那渺茫無際的蒼穹。
他的聲音中飽含着一種不常見的悲憤,以緻分不出他是在吟詩,還是在直抒胸懷: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撫世安民踞帝都!平生志氣,總想英明有為,不敢說媲美太祖太宗,頗願追步唐宗、明祖。
奈何力不從心,步步維艱!……我還在推那大石,山坡卻越來越高,越來越陡……我精疲力盡了,推它不動了!它怎麼就這樣重,這樣重啊!……” 烏雲珠已經不哭了,她像立在寒風中的秋楊,全身哆嗦。
福臨看她一眼,猛然緊緊地抱住她,喊道:“你為什麼要生病?你不要離開我!隻有你在支持我,幫我推那大石頭上山。
要是失了你,我就全垮了!……啊,烏雲珠!……” 烏雲珠伸出冰涼的小手,摸索着福臨發抖的嘴唇、燙人的眼睛,低聲說:“不要這樣,陛下。
就是沒有我,還有皇太後。
她的心裡,總是支持你的。
” “可是……”福臨一下子松開烏雲珠,像剛才抱她一樣突然,幾乎失聲叫起來,“天哪,她的心裡!她的心裡将永遠瞧我不起,永遠鄙視我!……想想去年七月,她的那些話、她的聲音、她的眼睛!……啊,我竟會那般卑怯,那般懦弱!多麼醜惡啊!多麼醜惡啊!……這是我一輩子永遠洗刷不掉的恥辱!我還有什麼臉面,去和額娘侈談治國平天下!……”他張開兩隻大手,緊緊抱住了頭,跌坐在短榻上,整個身姿都表現出内心的極度痛苦,使人看了,心裡非常難受。
刹那間,烏雲珠忘卻了自己的痛苦,走上前去,輕輕靠在短榻扶手上,又輕輕扳過福臨倚在她懷中,撫摸他的頭、他的手、他的肩背。
她的動作中注入了那麼多溫柔的愛,與其說是愛侶,不如說更像母親。
她像耳語那樣小聲地、慢慢地說着,仿佛媽媽給生病的孩子講故事: “近日卧病,不知怎的,常常憶起幼時。
六歲那年随阿瑪下江南,額娘領我回蘇州認親。
我歡天喜地地去會表姐妹表兄弟,哪知他們都直眉瞪眼地罵我‘雜種’、‘小胡妖’!還合夥偷偷打了我一頓。
我找額娘哭訴,額娘哭得比我還兇。
原來姥爺和舅舅姨媽都不認她,說她失節敗壞門風,還問她為什麼不死!……後來回京師,阿瑪又領我去認親,叔叔伯伯們竟當着我一齊嘲笑我阿瑪,堂兄弟堂姐妹全罵我是‘賤胚’、‘蠻婆’!又打了個頭破血流……”說到這裡,她聲音岔了調,眼圈又紅了。
這幼年的屈辱是深深刻在她心中的,雖然事隔多年,至今猶有餘痛。
停了片刻,她才平複,繼續說下去: “……那時候我真氣極了!我想,我阿瑪開得硬弓,騎得烈馬,是戰場上殺出來的巴圖魯;我額娘作得詩、畫得畫、彈得琴,是知書達禮的才女,我阿瑪娶我額娘,我額娘嫁我阿瑪,哪些兒不好?又關他們什麼事?阿瑪、額娘愛我像掌上明珠,我必得為他們争氣!那時候,我就發誓:一是要出類拔萃、出人頭地,一定要勝過一切滿漢女子,讓阿瑪那邊的滿親,額娘這邊的漢親全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長大了,讀了許多書,懂得了文武兼備、寬猛相濟的道理,更發奇想:父族尚武,百戰百勝,骁勇無敵;母家尚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武功文治熔于一爐,必然鍛出古今中外從未得到的寶劍;滿漢一體,大清
一絲兒風都沒有。
乾清門側的值廬背靠高高的宮牆,悶熱是可以想見的。
上月新落成的翰林值廬在乾清門左,一個多月來翰林們分班入值,以備皇上顧問。
這真是極大的榮耀!一般文武官員到太和殿前就是極限,王公貴族的值廬也不過在乾清門的另一側,翰林官竟能與王公貴族分庭抗禮,這真是大清入關以來聞所未聞的奇事。
今天入值的三位翰林,熊賜履是第一次輪班,徐元文、葉方霭都已當值多次。
入伏以來,皇上宣召較少,他們較為清閑。
徐元文在八仙桌邊濡毫作畫,葉方霭很有興味地旁觀,熊賜履坐在炕上一面看書、一面喝茶。
不一會兒徐元文就直起身子,笑說一句:“真熱!”順手摘了朝冠放在桌上。
這舉動自然不合朝禮,但葉方霭隻是一笑,熊賜履根本沒有看到,屋内一派閑适的甯靜。
門開了,下朝的安親王嶽樂一腳踏了進來。
翰林們起身迎接,嶽樂一眼看到徐元文手中執筆,連忙說:“狀元公不要客氣,坐下畫吧,我正是來向你讨墨債的!” 徐元文也不客氣,不但忘了着冠的禮節,還就依了嶽樂的話,入座再畫,并笑道:“學生此畫,正是為王爺而作。
” “哦,太巧了。
隻管運筆,我看看就走。
”嶽樂笑着走近桌案,背着手欣賞徐元文揮灑。
葉方霭深恐徐元文因失禮獲罪,故意在一旁湊趣地說:“山野之士,疏放自然,眼前徐某人者,真所謂‘脫帽露頂王公前’了!” 嶽樂一聽就明白他的用意,指着畫面笑道:“君不見‘揮毫落紙如雲煙’嗎?” 一問一答,風流儒雅,三人相視大笑。
嶽樂對拱手侍立的熊賜履掃了一眼,仿佛初見,說:“這位是……” “翰林院檢讨熊賜履。
”葉方霭連忙介紹。
“幸會幸會!是哪一科出身?” 嶽樂一進值房,熊賜履就覺得眼熟,現在他确信不疑,這就是自己的東家,京師豪富羅公。
原來他竟是當朝親王!身為親王,何苦用假名請自己設館?為什麼不正大光明地請師?……他正拿不準該如何表示,嶽樂斷然作出從不相識的姿态,一面問話,一面目光灼灼、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自有一種威懾的含意。
于是他明白了,一年多設館的曆史應當永遠忘卻,從此一字不提。
他還沒有回答,葉方霭已經代言:“禀王爺,我們三人同榜,是為同年兄弟。
賜履兄是湖廣有名的道學人才。
” “好,好!”嶽樂撫須微笑,“朝廷求賢若渴,列位前程無量。
切不可辜負聖上一片愛才之心啊!” “是!”三人恭敬地垂手回答,徐元文已把朝冠急急忙忙地戴上了。
嶽樂看他一眼,笑了:“這是送客的意思吧?我還是走了的好,狀元也好免冠作畫,早日令我書齋生輝!” 安親王走後,徐元文又脫了帽子,一面畫,一面聽葉方霭發感慨:“皇上勸學崇儒,經訓史策不離左右,綽有士大夫之風,真不愧一代賢君!” “唉!”徐元文歎口氣說,“天子英明,安王賢德,愛才用才本為社稷,卻被人私下譏為‘專好延攬漢人南士’。
隻此翰林值廬之設,便大費周折,何況其他!” “啊?”葉方霭驚異地說,“怎麼會呢?” “設翰林值廬,皇上早有谕示,議政王大臣會議卻一再歧議,不是說‘文學之士不宜過崇’,就說‘值廬深入禁中大為不便’,頂着不辦。
皇上批示三次,發了脾氣,議政才勉強議行。
”徐元文侍從皇上機會最多,深知内情。
“皇上決策,竟也不能行?”葉方霭疑惑地問。
“唉,議政之制,是由遼東祖上所傳,無人敢碰。
聽說前年皇上曾有罷議政之心,終因親貴抗命而作罷。
” “咄咄怪事!”葉方霭也是江蘇昆山人,徐元文的小同鄉,兩人同榜進士,一個狀元一個探花。
但他北來不久,對滿洲許多“家法祖制”知道得很少,不免少見多怪。
“豈止這些!近日朝廷封孔王之女孔四貞予定南王,遙制廣西,又下嫁和碩公主于平南王之子尚之隆,實在是牽制平西王的英明之舉,也因議政們頂着,拖延了許久,上月才得辦成。
”徐元文放低聲音,但并不避開熊賜履。
“議政王大臣,為政竟如此颟顸、狹量嗎?”葉方霭轉向一直認真讀書的熊賜履,“敬修,你以為如何?” 熊賜履不動聲色,放下書本,正正經經地說:“我輩既知學道,自無有違名教之處。
但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終日喜言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 葉方霭哭笑不得地看看徐元文,徐元文笑道:“叫你别招惹他,讓他安然讀書,你偏不聽,挨一頓教訓才舒服!” 葉方霭也笑了,咕哝着說:“這小老夫子!” 但是兩人都明白熊賜履提醒他們的用心,便轉了話題。
“皇上傳徐元文、葉方霭、熊賜履!”門口召引太監這一聲喊,使三位翰林都有些意外,連忙整頓衣冠。
徐元文剛剛脫下的朝帽,又一次戴上了。
三人随着召引太監魚貫而出,走上雕欄漢白玉台階,穿過乾清門,向乾清宮走去。
外面真熱,走不多時便汗流浃背了。
但這不隻是因為熱,他們心裡都很緊張。
自去秋祭祀崇祯皇帝以後,皇上的脾氣十分暴躁,幾乎在每樁事情上都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發生龃龉。
最近的一件發生在前天。
皇上不知為了什麼,大發雷霆,一道嚴旨,把吏部滿尚書科爾坤和兩名滿侍郎一齊撤職查辦,獨留漢尚書孫廷铨和兩名漢侍郎在部。
這還得了!吏部班列六部之首,職掌全國文官的任免政令,是最為要害的部門,這不等于把吏部送給漢官了嗎?且不說滿朝王公貴族、滿洲官員如何憤慨,就是孫廷铨他們也惴惴不安,立刻上表辭謝,請求皇上趕緊重新委任滿尚書來部主持。
不想皇上昨日便批回孫廷铨的奏章:“不準。
照常辦事。
”内閣和翰林院,是皇上費盡心力新增設的部門,自然向着皇上。
但議政大臣和攬着六部中其他五部大權的滿官豈肯罷休?皇上今天宣召,會不會是為了此事?他們這些新入朝的翰林夾在皇上和議政王大臣之間,滋味很不好受。
怎麼辦呢?他們似乎已經看到了皇上那因肝火太盛而泛出不健康紅色的敏感的面容…… 走近乾清宮的崇台高階,檐角飛起的大殿矗立着,遮去了半邊天,殿前的帶刀侍衛直排到乾清門,幾乎二十來步就站着一個,更增加了乾清宮的威嚴。
三位翰林不常進乾清宮,此時不免屏息靜氣,更加小心翼翼,也更加緊張了。
進了宮門,金光閃爍的寶座就在乾清宮大殿正中設置着,他們不敢擡頭,不知皇上是否在座。
随着太監向西一拐,他們被帶到西暖閣。
太監在門口把簾子一掀,一團沁人心脾的花香就把他們圍裹了,三人跨進門檻,頓覺暑熱全消,如同置身于清涼芬芳的仙界。
略略擡頭往上一看,啊呀,炕上端坐的這位書生,這位潇灑文士,難道竟是皇上?可是這分明就是皇上啊!三位翰林公連忙跪安,口稱:“臣徐元文、葉方霭、熊賜履恭請聖安。
”說罷起立,走到炕前,低頭跪在那厚厚的紅氈墊上,聽候皇上吩咐。
皇上今天變得讓人不敢認了:頭上不戴帽,身上不着蟒,腳下不穿靴,一身淡藍色單紗暑衫,腰下淺色禅裙,光腳上一雙吳中式樣的草鞋,辮發烏亮,雙眉漆黑,蒼白的臉龐上一雙含水的眼睛,手中一柄山水折扇,玉扇墜下流蘇飄飄,這不是一位風度翩翩的江南世家公子嗎?這樣的皇上,學富五車的翰林公們做夢也沒想到過。
這位文士皇帝笑道: “列位請起。
沒有什麼大事,不過想到列位與朕同好,愛在書山詞海中打滾,閑來無事,請諸君看看朕的藏書。
列位皆飽學之士,所謂讀書破萬卷者,正好為朕拾遺。
” 福臨說罷便下炕,對三人招呼一聲:“随朕來。
”他領頭走出西暖閣,進入乾清宮大殿,指給三人去看那沿着左、中、右三面牆擺着的幾十架書櫥書櫃。
徐元文他們三個沿路看過去,隻覺進了書山書海,接應不暇,不僅諸子百家、經書史書無一不備,詩詞歌賦、傳奇小說也都萬象包羅;書櫃書櫥群中,夾着多寶櫃、百寶格,裡面擺滿了商彜周鼎、哥窯宣爐、古硯古墨、玉璧玉爵,至于印章畫卷,更多不勝數,那些木變石、雞血石、青金石的印刻,無論色澤還是雕工,都罕有其匹,令人叫絕。
書櫃、百寶櫃的腳下,蓬蓬勃勃一帶濃綠,濃綠中綴着星星點點白色、淡黃色、淡紅色和淡綠色的花串,這是由數百盆茉莉、蘭花等鮮花堆鋪而成的花廊,清芳撲鼻,鮮豔耀眼。
翰林們一路看,一路嗟歎,不隻是要向皇上說好話,真的也覺得驚異萬分。
看他們驚詫不已,贊不絕口,福臨自然很得意,忍不住笑了,領他們重新回到西暖閣,賜座賜茶。
福臨這時才說:“明末天下大亂,我朝初創,又用武多年,許多書籍流散民間,極易湮沒消亡,着實可惜。
朕曾下诏各省學臣搜求遺書,雖有成效,猶恐疏漏尚多。
卿等何不就此将記得的重要遺書寫出?朕也好着人專意搜求。
” 徐元文他們三個告罪一聲,就着飲茶的小幾,各寫了幾十種目下不見版本的書名,呈交皇上。
福臨看了,連連點頭,又指着幾種不曾見過的書,問起内容和作者。
即使是皇帝和小臣,一旦有了共同愛好的話題,談話就會越來越融洽、越來越投機。
翰林們見皇上如此重視書籍,也就是重視文治,心裡都很受鼓舞。
後來,他們覺得談話的氣氛似乎已到應該結束的時候了,不想皇上又非常從容地問: “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諸卿新進朝班,覺得群臣百官之中,何人最賢?誰最疲軟?可有極不稱職的官員?近日朝廷時政,得失如何?” 翰林們傻了眼,一時不敢回答。
并不是他們沒有看法,而是沒有把握,不敢在皇上面前亂講。
一個不小心,就會斷送多少人的前程,招來無限怨恨。
葉方霭來得最快,躬身答道:“謝皇上恩典,以朝政大事相問,但初進小臣,實不能備知。
” 福臨微微一笑,另起了一個話頭:“近來京師名流社會不少,大約是以文會友的意思吧?” 徐元文答道:“士人結社乃明季遺風,流傳至今。
” 熊賜履說:“由天啟年東林黨與閹黨之争鬥,便可知結社結黨之大概。
” 福臨道:“慎交社、同聲社眼下可謂極盛。
幾年前兩社虎丘大會,到者數百人,還在關壯缪
卿等可曾結社?” 三人都回答說沒有。
福臨不再問,笑道:“跪安吧!” 翰林們起立、跪安,依次向門邊倒退,葉方霭不小心踩了熊賜履一腳,熊賜履腳尖奇痛,哪敢作聲。
退到暖閣門檻,三人才恭敬地轉身出去。
他們按照朝禮,神情肅穆、步履穩重,由東廊南行。
已經走到乾清門了,背後又追來一個召引太監說:“叫徐元文。
”徐元文看看兩位好友,轉身随太監返回乾清宮。
熊賜履和葉方霭摸不着頭腦,又不能問,隻得回值房去了。
徐元文再進乾清宮,皇上身邊又多了一位官員,那是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正是徐元文的頂頭上司。
福臨笑道:“今日談興忽至,不吐不快。
朕要往萬善殿,與玉林國師談禅,召二卿随同前往。
” 于是,皇上乘肩輿,學士翰林随從步行,太監們抱了許多書畫,一行人頂着七月的驕陽,徑往西苑。
玉林通琇早已領着徒弟溪森在殿前迎候了。
一切禮儀過去,玉林與皇上分賓主坐定。
王熙和徐元文在皇上兩側侍立,溪森在玉林身後侍立。
這裡是玉林的禅房,屋宇高深陰涼,清茶飄香,窗明幾淨,松柏森森,令人清心忘俗。
玉林身邊的長幾上,擺滿太監們抱來的書畫。
福臨笑道:“前些時送來的多是朕幼年讀過的書,這些是近年常常翻閱的。
” 玉林略略翻看,抽出一冊,題名《制藝二百篇》,那是明朝洪武年開科舉以來的鄉試、會試程文。
玉林笑道:“這些八股頭文字,皇上讀它何用?” 福臨笑了:“老和尚有所不知,朕要主持會試、殿試,點選進士們的文章。
史大成、孫承恩、徐元文三科狀元,都是朕親自擢取,确是鄙門生!請看,這便是新科狀元徐元文。
” 徐元文向前,對玉林通琇深深一揖。
玉林連忙起立還禮,對徐元文仔細看了一眼,點頭贊歎,雙手合十向福臨說:“老僧慶賀萬歲得人。
” 福臨很高興:“他是尤西堂弟子,正所謂名師高徒啊。
” 玉林道:“尤侗才子之名,江南盡知。
” 福臨慨歎道:“場屋中士子,常有學寡而成名,才高反埋沒的事情,尤侗便是如此。
此人極善作文,但僅以鄉貢選推官。
九王攝政時,他又被按臣參黜,豈非時命不濟!” 玉林道:“琇曾聽說君相能造命。
士之有才,惟恐皇上不知耳。
皇上既知,何難擢之高位?” 福臨的面色有些不大自然。
即使是在乾清門建個翰林值廬,尚且費盡了吃奶的力氣,如果把以詞曲聞名天下的尤西堂提拔到高位,又不知要掀起怎樣的軒然大波!不過他還是表示說:“朕亦有此念。
……哦,那書堆裡便有尤西堂文集。
” 王熙說:“皇上前次禦臨經筵,提起臨去秋波悟禅的一段公案,尤侗文中似乎寫到了。
” 福臨說:“哦,朕隻浏覽,未曾細讀,你取來朕看。
” 王熙拿書翻到《臨去秋波那一轉時藝》一篇,呈交皇上。
福臨立刻往下看去。
他面帶笑意,眼不離書地說道:“筆硯來!”太監立刻捧上筆硯,他提起筆,在文章上時批時點,不住聲地稱贊說:“才子!果然是才子!”玉林通琇不禁走了過去,就着皇上的手細細觀看,也露出贊賞的微笑。
王熙提到的“臨去秋波悟禅”,是禅宗的一件趣事。
相傳丘瓊山路過一個寺院,看見四壁上畫的盡是《西廂記》故事,便問道:“空門安得有此?”寺院住持回答說:“老僧正是由此悟禅。
”又問:“從何處悟?”住持說:“是‘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
”丘瓊山含笑連連點頭。
“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是《西廂記》裡《驚豔》一折中,張生初見莺莺時的曲詞。
尤侗拿它作為八股題目,模仿當時文體,戲作了一篇文章,刻入《西堂雜俎》集中。
想必順治愛讀《西廂》,又識八股文,所以如此擊節歎賞。
他批點到篇終,看見玉林在側觀看,便指給他看文章的最後一句“更請諸公于此下一轉語看”,并笑着說:“雖是遊戲文字,才情之高,令人欽佩。
應付八股,遊刃有餘。
”玉林、王熙等人都笑了。
福臨忽然掩卷,說:“請老和尚在此下一轉語。
” 玉林搖頭道:“不是山僧境界。
” 福臨回顧正在微笑的溪森,說:“溪如何?” 溪森答道:“不風流處也風流。
” 福臨開懷大笑,衆人也為溪森的巧妙轉語叫好。
它意寓雙關,蘊藉圓轉,出自和尚之口,别是一番意境。
由《西廂》悟禅固奇,在經筵上談《西廂》更奇,皇上與高僧以《西廂》談禅尤奇。
徐元文隻聽得目眩頭暈,暗自驚異。
福臨從書堆中抽出《韻本西廂》給玉林看,說:“這是詞曲家所用元韻,與沈約詩韻大不相同。
就是《西廂》,也有南調北調的差别,老和尚都看過吧?” “老僧少年時曾經翻閱過。
至于南北‘西廂’,琇實在未曾識别。
” “那麼,老和尚以為此詞如何呢?”福臨表面一本正經,拿《西廂》去問得道高僧,實在有些頑皮。
玉林通琇卻不動聲色,實實在在地回答說:“此詞風情韻緻,皆從男女居室上體貼出來,遠非其他曲詞所能及。
……有一《紅拂記》,不知曾經禦覽嗎?” 福臨說:“《紅拂》詞妙,但道白不佳。
” “卻是為何?” “不該用四六句,令人隻覺頭巾氣十足,意趣索然。
” “正是。
敬服聖論。
” “蘇州有個金若采,老和尚可知其人?” “聽說有個金聖歎,不知是他不是?” “正是其人。
他曾評點《西廂》《水浒》,議論雖有無限遐思,卻又過于穿鑿,想是才高而見僻之故。
” “如此,他與明朝李贽就是一樣派頭了。
” ………… 聽着他們一問一答,徐元文簡直應接不暇。
皇上以《西廂》考和尚,考不倒,足見和尚外學之博;和尚以《紅拂記》考皇上,皇上批評中肯,毫不作難,皇上讀書之博也可見一斑了。
至于金聖歎批《西廂》的刻本,徐元文家住昆山,離蘇州不過百裡,隻聽說近年剛剛刊行,還不曾讀到,而皇上深居九重,竟能先睹,求知之勤,實堪驚佩啊!…… 徐元文再把思路拉回來注意聽講時,他們已談起玉林不日出京回山的事。
皇上方才那談笑風生的灑脫氣概,不知怎的,忽然消失得無蹤無影,眼睛裡一片消沉的愁緒,強作笑顔地說:“老和尚答應朕三十歲時前來祝壽,庶幾可待;報恩和尚說他來祝四十,朕怕候他不得了。
” 玉林勸慰道:“皇上當萬有千歲,何出此言?” 福臨用拇指和食指彈彈自己的面頰,說:“老和尚相朕面孔似略好看,”又揣着胸懷說,“但此骨已瘦如柴。
似此病軀,如何挨得長久?” “皇上勞心太甚。
深幸皇上撥冗繁少思慮,以早睡安神為妙。
” “唉,朕若早睡,則終宵反側,愈覺不安;總是谯樓響了四鼓,倦極而卧,才得安枕。
” “乞皇上早為珍攝,天下臣民幸甚。
”玉林說得很真誠,不想卻勾起福臨更深的悲哀。
他停了片刻,終于靜靜地說道: “财寶妻孥,是人生最貪戀擺脫不下的。
朕于财富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覺風雲聚散,沒甚關情。
”他咬住了嘴唇,停了停,接着說,“若非皇太後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在場的人都大為驚詫,王熙和徐元文甚至都吓呆了,不知該說什麼好,幸而玉林通琇接過了話頭:“皇上,常人剃發染衣,不過是機緣使然罷了;大乘菩薩則不然,常化作天王、人王、神王和宰輔,以保持國土,護衛生民,不厭拖泥帶水的煩惱,普施大慈大悲的懿行。
如果隻圖清淨無為,自私自利,任他萬劫修行,也到不了諸佛田地。
就今日而言,若皇上不現身帝王,則這番召請耆年、光揚法化的盛舉由誰來做?故而出家修行,願我皇萬勿萌此念頭。
” 他說的是事實。
自從順治崇佛以來,各處寺院的重建新建和各種法事道場,在京師變得十分頻繁、隆重,皇家的大量金錢,投入了崇佛禮佛事務之中,佛門的影響在日益擴大,這不正是像玉林通琇這樣的高僧們所企望的嗎?許多南方高僧如憨璞聰、玄水杲、玉林通琇、溪森、木陳忞等,都相繼來京,接力續進地圍繞着福臨。
這些高僧都很博學,有高深的詩文素養,善投順治所好。
他們言語投機、志同道合,順治也因醉心于漢家文學而落入佛門圈套,把早年間受湯若望感化而不信僧道的信念完全抛棄了。
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福臨自身的苦悶。
如果他想一輩子享盡歡樂,當一個窮奢極欲、腐敗昏庸的君王,那他決不會有任何苦惱。
但是偏偏他想有所作為,偏偏他又相當英明,偏偏他又處在滿族初主中原的特殊曆史條件下,他就得經受無數痛苦。
正是這些痛苦,逼得他向佛門尋求解脫。
玉林通琇身為知名高僧,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受皇帝出家呢?所以他頭頭是道地說了這麼一番話,真不愧國師之号。
順治聽了也不得不頻頻點頭。
然而順治并不就此罷休,退了一步,說:“不出家也罷,老和尚收朕為弟子吧!” “啊,這如何使得?”玉林沒料到這一着。
“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溪相待才好。
” “這……也罷,老僧依皇上就是。
”玉林生怕這位年輕的皇帝又會使出别的更叫他為難的招數,再說收一個皇帝為門徒,總是佛門盛事。
“那麼,就請師父給朕起名吧!” 玉林推辭半天,福臨固請不讓。
當玉林終于提筆要選擇法名了,福臨又從心底裡深深地歎口氣,憂傷地說: “師父賜朕法号,必得揀一個最醜的字才好……” 王熙和徐元文看着皇上眼睛裡遊動不定的光芒,一時更加不知所措,身為文學侍從,哪裡敢管皇上的這些事情? 玉林書寫了十多個字進呈皇上禦覽。
福臨自己選擇了“癡”,上一字則是禅宗龍池派第五代的“行”,于是,順治皇帝的法号便是“行癡”了。
福臨還要行見師禮,玉林哪裡敢受。
王熙和徐元文此刻卻敢說話阻止了,因為這明顯地與朝廷大禮不符。
福臨隻得作罷。
他望了一眼溪——全名溪行森——,笑道: “溪,從今以後,朕要稱你師兄、法兄了!” 福臨說他“即妻孥亦覺風雲聚散,沒甚關情”,難道董鄂妃也不在他心上?不是的。
今春以來,她便病倒了,卧床纏綿至今,一天重似一天。
多少太醫,開了多少藥方,竟然毫無起色。
福臨天天都去承乾宮,每見到瘦弱得風吹就倒的烏雲珠強打精神,歡顔相對,他都心酸難忍。
太醫早就暗示過了,但福臨不肯相信她真會離他而去。
雖然理智告訴他,這隻是早晚間的事情了。
所以,他所謂的“妻孥”中是不包括董鄂妃的。
或許他出家的念頭也是由此而起? 福臨沒有回養心殿,徑直往承乾宮看烏雲珠。
他今天和文士、和尚一番暢談,雖然很痛快,卻也勾起了心底深深的憂郁。
如果烏雲珠沒有患病,會最恰當地給他安慰,使他如同洗個溫水澡似的渾身舒坦、精神百倍。
黃昏時分,殘陽如血,給整個宮殿塗上一層使人心醉又叫人感到沉重的暗紅色。
福臨止住下人通報,邁步進了承乾門,轉過石雕影壁,走月台、過前殿,丁丁冬冬的琴聲伴着晚香玉的甜香,随風飄來。
福臨驚喜得幾乎要跳起來:除了烏雲珠,宮中無人會撫琴。
那麼,她病體有了起色? 福臨興奮地加快了步子。
琴聲悠揚,更清晰了。
真美啊!琴聲蘊涵着空靈秀美,使他産生禦風雲霄之上、飄飄欲仙的美妙想象,同時,又使他不覺聯想起“高處不勝寒”的名句。
當福臨走近寝宮時,那明媚的、飄忽的、綿綿不絕的尾音,引導他感受明月、流星、夏露、秋霜……他不知不覺地停了腳步,微微閉上眼睛,沉浸在袅袅餘音和悠遠深長的意境之中。
突然,铿铿锵锵,琴聲震響,清越奮迅,慷慨激昂,仿佛天邊雷暴,頭頂電閃,狂風驟雨即将來臨,使福臨驚愕之極。
他想象不到,七弦古琴居然能奏出這樣昂揚的情緒。
他也無法相信,這種大江東去似的曲調,能從他的烏雲珠那羸弱的纖指下迸出。
他趕緊往前沖了幾步,未到門前,屋裡“砰”的一聲響,仿佛什麼沉重的東西砸在琴上。
琴聲斷了,代之而起的,是悲痛欲絕的凄婉哭聲:嗚嗚咽咽,若斷若續,比嚎啕大哭更令人心酸。
福臨十分緊張,大步闖進寝宮,眼前的場面使他驚呆了: 北牆上,一橫卷古畫端端正正挂着,畫下一張供桌,供着些夏令瓜果和一爐香。
供桌前是矮而長的漆黑的琴桌,張着烏雲珠心愛的古琴——“春風”,坐在細席坐墊上的烏雲珠,正全身伏在她的“春風”上傷心地哭泣,淚水像斷了線的珍珠,“撲答撲答”直往下落。
但哭出聲的并不是烏雲珠,而是跪在她旁邊托着銀盤送藥盅的容妞兒。
藥盅已經打碎在地,容妞兒也哭得跟淚人兒一樣了。
福臨心慌意亂,撲到烏雲珠身邊,扶起了她。
誰知淚眼迷離的烏雲珠回頭看到是皇上,既沒有強支病體地跪拜——她一向如此,雖然福臨已免了她跪拜——,也沒有在瘦得可憐的臉上泛出一絲知心的笑——她一向如此,雖然誰看了那笑容都想落淚——,竟不顧一切地撲到福臨懷中,摟着他恸哭失聲。
福臨從來沒有見過她這樣失态,慌得心頭“撲撲”亂跳,手指都在哆嗦了。
他緊緊抱住她,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她柔滑的黑發,努力咽着唾液,用發幹的聲音安慰着:“别哭,别哭……你是怎麼啦?……你一向不這樣啊……”小聲說着、安撫着,觸到的是一副瘦伶伶的、柔弱的、無依無靠的骨頭架。
福臨覺得心的一角在慢慢地撕裂着,非常痛楚,一低頭,兩顆又大又沉的滾燙的熱淚,“吧嗒”一聲,落到烏雲珠的耳腮旁。
烏雲珠敏感地一哆嗦,擡起濕漉漉的臉,望着福臨:“你,你怎麼啦?” 福臨強笑着:“你怎麼還問我呢?你這是怎麼啦?……” “我……”烏雲珠咬咬嘴唇,幹瘦的面頰上閃出令人愛憐的酒窩,“我心裡難過……我舍不得你……” 福臨很少從烏雲珠嘴裡聽到這樣直截了當的情話,心頭一熱,眼睛又紅了,說:“你是不是聽說朕要出家心裡難過?誰告訴你的?” “出家?”烏雲珠大驚失色,眼淚刹那間幹了。
她一手抹去腮畔的淚珠,一手緊緊握住福臨的胳膊,嘴唇顫抖得很厲害,“你……你為什麼?……” “不要急嘛,”福臨連忙說,“我沒有出家,隻不過拜了師父、賜了法名罷了。
” “你……厭棄我們了?”烏雲珠的淚水又“刷”地落了下來。
“唉,你還不知道我嗎?……實在是心裡太苦,太苦了……或許隻有空門能賜給我片刻甯靜。
”福臨神色慘淡地低語着。
烏雲珠癡癡地望着福臨,不說話。
容妞兒早拾起破碎的藥罐藥盅,悄悄退下了。
福臨站直身子,長歎一聲,慢慢仰起了臉,不知是在吞咽淚水,還是要透過華麗的殿頂上視那渺茫無際的蒼穹。
他的聲音中飽含着一種不常見的悲憤,以緻分不出他是在吟詩,還是在直抒胸懷: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撫世安民踞帝都!平生志氣,總想英明有為,不敢說媲美太祖太宗,頗願追步唐宗、明祖。
奈何力不從心,步步維艱!……我還在推那大石,山坡卻越來越高,越來越陡……我精疲力盡了,推它不動了!它怎麼就這樣重,這樣重啊!……” 烏雲珠已經不哭了,她像立在寒風中的秋楊,全身哆嗦。
福臨看她一眼,猛然緊緊地抱住她,喊道:“你為什麼要生病?你不要離開我!隻有你在支持我,幫我推那大石頭上山。
要是失了你,我就全垮了!……啊,烏雲珠!……” 烏雲珠伸出冰涼的小手,摸索着福臨發抖的嘴唇、燙人的眼睛,低聲說:“不要這樣,陛下。
就是沒有我,還有皇太後。
她的心裡,總是支持你的。
” “可是……”福臨一下子松開烏雲珠,像剛才抱她一樣突然,幾乎失聲叫起來,“天哪,她的心裡!她的心裡将永遠瞧我不起,永遠鄙視我!……想想去年七月,她的那些話、她的聲音、她的眼睛!……啊,我竟會那般卑怯,那般懦弱!多麼醜惡啊!多麼醜惡啊!……這是我一輩子永遠洗刷不掉的恥辱!我還有什麼臉面,去和額娘侈談治國平天下!……”他張開兩隻大手,緊緊抱住了頭,跌坐在短榻上,整個身姿都表現出内心的極度痛苦,使人看了,心裡非常難受。
刹那間,烏雲珠忘卻了自己的痛苦,走上前去,輕輕靠在短榻扶手上,又輕輕扳過福臨倚在她懷中,撫摸他的頭、他的手、他的肩背。
她的動作中注入了那麼多溫柔的愛,與其說是愛侶,不如說更像母親。
她像耳語那樣小聲地、慢慢地說着,仿佛媽媽給生病的孩子講故事: “近日卧病,不知怎的,常常憶起幼時。
六歲那年随阿瑪下江南,額娘領我回蘇州認親。
我歡天喜地地去會表姐妹表兄弟,哪知他們都直眉瞪眼地罵我‘雜種’、‘小胡妖’!還合夥偷偷打了我一頓。
我找額娘哭訴,額娘哭得比我還兇。
原來姥爺和舅舅姨媽都不認她,說她失節敗壞門風,還問她為什麼不死!……後來回京師,阿瑪又領我去認親,叔叔伯伯們竟當着我一齊嘲笑我阿瑪,堂兄弟堂姐妹全罵我是‘賤胚’、‘蠻婆’!又打了個頭破血流……”說到這裡,她聲音岔了調,眼圈又紅了。
這幼年的屈辱是深深刻在她心中的,雖然事隔多年,至今猶有餘痛。
停了片刻,她才平複,繼續說下去: “……那時候我真氣極了!我想,我阿瑪開得硬弓,騎得烈馬,是戰場上殺出來的巴圖魯;我額娘作得詩、畫得畫、彈得琴,是知書達禮的才女,我阿瑪娶我額娘,我額娘嫁我阿瑪,哪些兒不好?又關他們什麼事?阿瑪、額娘愛我像掌上明珠,我必得為他們争氣!那時候,我就發誓:一是要出類拔萃、出人頭地,一定要勝過一切滿漢女子,讓阿瑪那邊的滿親,額娘這邊的漢親全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長大了,讀了許多書,懂得了文武兼備、寬猛相濟的道理,更發奇想:父族尚武,百戰百勝,骁勇無敵;母家尚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武功文治熔于一爐,必然鍛出古今中外從未得到的寶劍;滿漢一體,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