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寫下來!”他興緻勃勃,甩開步子,輕松地邁進了随安室。
大臣們随着進室,金之俊和傅以漸落在最後。
金之俊的目光一直不曾離開過福臨,這時悄悄地對傅以漸說: “皇上氣宇軒朗,風流潇灑,不僅有人君之度,兼具士大夫之風,天下将忘其為夷狄之君矣!……” 傅以漸起初瞪了他一眼,後來又不禁頻頻點頭,感慨不已。
三 一夜風雪,把熊賜履家的竹籬門都堵住了。
清晨雪霁,熊賜履呵了呵手,抱着竹帚掃雪,從房門掃出小徑,又推開栅門。
清晨的陽光投在雪地上,映出淡淡的粉紅色,而未照陽光的陰影處,又泛出淺淺的藍色,互相映襯,使潔白的雪地顯得既純淨又多姿多彩。
熊賜履不禁擡頭望了望東升的太陽,卻見一個身着風衣風帽的人踏雪而來。
他認出來了,那是他的朋友徐元文。
兩人相見,彼此拱手。
徐元文灑脫地一揮袖,指着才掃出的小徑說:“這可謂雪徑不曾緣客掃了。
” 熊賜履說:“我還是用老杜的原句吧:蓬門今始為君開!” 熊賜履和徐元文,是三年前在為陸健送行的酒宴上相識的。
第一次見面,彼此并無好感。
熊賜履看不上徐元文的才子腔調,徐元文也不喜歡熊賜履的道學面孔。
這也難怪,兩人的出身、境遇太不一樣了。
熊賜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書香門第。
家中雖不貧寒,也非富族。
當年張獻忠打進湖廣,熊賜履阖門數十口被殺,惟有熊賜履因随母親躲回娘家而僥幸活命,從此母子相依,過着清貧的生活。
母親對兒子督課極嚴,熊賜履學問淵博精深,實在是虧了母親的教導。
三年前來京,也是母親催促再三,要他遊學四方、會見師友、增長見識的。
他的學問品格,使不少人傾慕;但他的性情過于嚴毅,道學講得過于認真,又使人們對他敬而遠之。
他對此也并不在意,就了三兩處學館,拿了豐厚的束脩,大半送回湖廣奉養老母,餘下的在南城龍泉寺、太清觀之間的桃花坑買了兩間小屋,平日獨來獨往,課餘或讀書習字吟詩,或藝花莳菊弄草,怡然自得,一無所求。
于是人們給他一個絕妙的頭銜:布衣高士。
徐元文大不相同。
他出生于江南有名的世家——江蘇昆山徐氏大族。
人們無法考證昆山徐家與明初的中山王徐達、明中期的宰相徐階有什麼瓜葛,但徐家确是世代豪富,而且世代文運昌盛,出了不少學問之士,就連與徐家聯姻的也都非同一般。
徐元文的舅父,就是聞名南北的學問大家顧炎武。
徐元文字公肅,兄弟三人都以才學著稱,徐元文尤其被人看做神童才子。
人們傳說他年方十二,就以秀才身份考舉人。
同輩見他年少,說道:“小小朋友就要做官,想做多高?”他答道:“閣老。
”衆人便出對耍笑他說:“未老思閣老”,他應聲而對道:“無才做秀才。
”逗得衆人哄堂一笑,原想譏笑他,反而被他譏笑了。
又傳說他幼年随父赴宴,一位國公和一位尚書同時賜他杯酒,他隻好用兩手各接一杯。
尚書立刻出對道:“手執兩杯文武酒,飲文乎?飲武乎?”他立刻對上說:“胸藏萬卷聖賢書,希聖也,希賢也!”……這些傳說自然更為他增添了光彩。
他詩才超妙,性格風流潇灑,文人騷客無不傾仰。
金陵文人筠泉,一天忽在酒宴間揚言:願化為絕代麗姝,為公肅執箕帚。
又有無錫秀士馮雲贈詩雲:“我願來生作君婦,隻愁清不到梅花。
”這些贊美議論,自然牽惹了元文夫人的詩腸,以至于詩中有“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的句子,那傾倒之心,愛才而兼鐘情,可說是到了極點,一時傳為美談。
然而這一切被狂放文人傳誦的風流佳話,在嚴毅正直的熊賜履看來,不是太輕薄了嗎?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機遇,這兩個人也許一輩子也不肯相識,一輩子都認為彼此是格格不入的。
那年清明,徐元文與一幫朋友借龍泉寺詩會,興遄逸飛,非常暢快。
不料會散之後遇上大雨,正在歸家途中的徐元文隻得敲着路邊一扇栅門,大聲請求避雨。
出來開門的竟是熊賜履,兩人不免一怔,畢竟曾經相識,便都拱手為禮。
雨中不好叙話,熊賜履就請徐元文進屋。
才進蓬門,徐元文頓覺眼前一亮。
春初寒意尚濃,城内、郊外還是一番蕭疏荒漠景象,而熊賜履的院子裡已是滿目碧色了。
待到邁步進屋,隻覺綠意盈懷,徐元文更加驚異:雖然四壁蕭然,但修潔無塵,茗碗火爐、方桌圓凳,位置妥帖。
最令人注目的是牆根桌邊、窗台階前,瓦盆土盎排得滿滿的,種的全是綠草。
那些草芊綿娟秀,鮮媚非凡,徐元文叫不出名字,也從來不曾見過,連聲贊美。
熊賜履愛草成癖,得到這樣的真心贊賞,也很高興,引徐元文進裡屋去看他最喜愛的翠雲草。
徐元文又驚異地看到,窗下書桌座椅都已敝舊,椅背上還縛了一張撐開的雨傘,桌上紙硯攤開,墨迹淋漓,顯然主人剛才就坐在傘下寫文章。
熊賜履見徐元文望着傘,不在意地指指屋頂說:“一下雨便漏。
” 桌上一盆翠雲草,旁邊兩隻小陶缽,一缽中盛白豆,一缽中盛黑豆,徐元文好奇地拿起來看看說:“賜履兄以此代弈?” 熊賜履搖搖頭,和藹地說:“不,這是古時性理賢人澄治思慮的良方。
讀書作文之餘,常常默坐自省。
每起一個善念,就把一粒白豆投進缽中;每起一個惡念,就投一粒黑豆。
初時黑豆多白豆少,爾後白豆多黑豆少,爾後不再有黑豆,到最後連白豆也沒有了,才能達到至境。
小弟如今離至境還遠,既有白豆又有黑豆。
”他很坦率地拿另一個缽子給徐元文看,果然白豆、黑豆大緻一樣多。
徐元文一時心下很覺敬重,說:“不料賜履兄如此苦志苦學!……兄雨中著書,必有佳句了?” 熊賜履說:“不過讀了宋史,見了幾首詠誦嶽王的詩詞,偶有所感,得了一聯而已,請賜教。
”他把桌上那張紙遞給徐元文,隻見上面寫了兩句詩,墨迹還未全幹: 宰相若逢韓胄,将軍已作郭汾陽。
徐元文拍案叫絕:“好句,真說得絕!詠嶽王之詩何止千萬,這兩句立論新奇,前所未有啊。
何不續成一首整詩?……” 徐元文告辭時,天已晴開了,夕陽斜照着新雨之後的庭院,翠雲草貼地平鋪,飲着雨珠,一碧無隙,看上去就如綠毯茵茵,春意盎然。
徐元文不覺歎道:“敬修這一園芳草,叫人頓覺生意滿眼,多少詩情畫意,真個流連難舍啊!……” 數日後,熊賜履應邀回訪,受到熱情款待。
徐宅寬闊華麗,自然非熊賜履居處可比。
但書房的清雅幽靜,壁上書畫的端莊大方,也使熊賜履感到滿意。
二人在書房酒談茶話,很是暢快。
引起熊賜履注意的是主人文具用品上的銘文。
桌上一方端硯,紫檀硯盒蓋上雕了嵌綠漆的陰文,題為“自用硯銘”,字體是飛動的草書,認得出是徐元文的筆迹:“石友石友,與爾南北走,伴我詩,伴我酒,畫蚓塗鴉不我醜,告汝黑面知,共我白頭守。
” 熊賜履撥過他倆品茶的陽羨砂壺,上面又有用隸書工工整整寫下的銘文:“上如鬥,下如卣,鳌其足,螭其首,可以酌玉川之茶,可以斟金谷之酒。
”後面用小楷寫了一行下款:丁酉春元文志于燕京。
徐元文見他對銘文這麼注意,便笑着從書房一角的卧榻上,拿來一隻空心粉底、松鶴白雲花色的瓷枕,說:“這銘文是所謂遊戲之作,敬修不要見笑。
”熊賜履接過來一看,枕上銘文寫道:“甜鄉醉鄉溫柔鄉,三者之夢孰短長?仙人與我炊黃粱。
” 熊賜履暗暗稱奇。
這些銘文确實才氣橫溢,亦莊亦諧,幽默灑脫,可見作者的才華功力。
尤其使他欣賞的,是銘文内含的哲理。
那枕銘說得多麼透徹!太合他的心意了。
他真想拍案稱好,但他一向沒有喜怒形于色的習慣,隻不由自主地歎了一句:“想不到風流才子并不淺薄哩!” 徐元文哈哈大笑,熊賜履一向嚴峻的面容也變得溫和藹然了。
他們從彼此身上找到了共通的東西,因而産生了友情。
不過,兩人一貧一富,貧者十分耿介,一文錢也不肯妄取,多次謝絕富朋友的周濟和邀請做客的柬帖。
富朋友并不見怪,每過三五月,便親來熊賜履陋室探望,二人詩酒相酬,長談不倦,歡聚一日,又各自分散。
徐元文仍在士大夫文人間來往,熊賜履仍往學館教授蒙童,兩人關系倒也十分自然。
今年九月重陽日,二人已經聚過,徐元文為什麼又來探望?徐元文進屋,并不客套,開門見山地說: “敬修,你儒學深湛,滿腹經綸,難道就以學館了此終身?” 熊賜履感到意外:“公肅此話何意?” 徐元文道:“大亂之後,人心思定。
不日雲貴收複,天下一統,療瘡痍、蘇民氣、安天下,非孔孟朱程聖道不可。
早年呂老先生譽兄将為道學大家、一代宗師,兄就不想有所作為嗎?” 熊賜履說:“這樣看來,公肅也有出仕的意思了?你舅父亭林先生能夠答應嗎?” 徐元文豪爽地笑道:“男子漢大丈夫縱橫一世,且不說博取功名、封妻蔭子,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老話,如今也用得着。
你我滿懷才學,為什麼不做一番治國平天下的事業呢?能使天下萬民安居樂業,博得個青史留名,也不枉此生了。
至于我舅父,一向恥食周粟,要為大明守節,但近年來也不反對我們兄弟出仕了,足見人心思定已不可逆轉。
敬修莫非真要做齊、夷?” “哦,倒不是。
本朝剿滅張獻忠,對我家倒有雪恨報仇的恩義,我也不想上首陽山。
不過貧士出仕,惟有科舉……” “正是!我原也擔心科場承明末之濫觞,弊端百出。
今年順天科場一案,李振邺、張我樸授首,人心大快;江南科場弊端已發,朝廷必将嚴懲。
皇上英明有為,天下科舉铨選必将一掃積穢,杜絕弊端。
這不正是我輩出頭之日嗎?” 熊賜履已經動心,但不動聲色。
“敬修,不少同道朋友來我處聚會商讨,你也同去談叙談叙吧。
” 熊賜履想了想,說:“容我三思。
今日實不得空。
” “哦,學館有事?” “不,我要去城外海會寺燒香還願。
” “風雪初停,城外寒冷,改日再去吧。
” “君子平日好整以暇,便遇榮悴顯晦之變化均不應改變其處世準則,天氣之陰晴冷暖何足挂齒……” 徐元文見他的道學勁兒又上來了,連忙笑道:“罷,罷!不勞你的大駕,改日再聚吧。
” 熊賜履走出海會寺時,天色晴好,麗日當空,田裡的積雪滋潤潤的,仿佛就要融化似的,空氣很是清冽新鮮。
郊外果然不同于城裡,真令人心胸開闊、精神爽朗!剛才他在佛前求簽,得了個吉字,心裡很高興。
自從母親來信告訴他聘定葉家小姐後,他表面上無所表示,實際上非常興奮,以至于借故來海會寺占蔔兇吉。
就是最有學問的人,面對不可知的,又無法左右的命運,有時也難免求助于神靈。
不過他很看重自己的名聲,特意選擇了遠在城外的海會寺,省得被人知道了笑話。
他邁着方步,悠閑地南行。
遠遠望見路邊一座方亭,兩面招子上鬥大的“酒”“茶”二字老遠就能看清。
他覺得口渴,不覺加快了步子。
方亭雖然敝舊,卻很寬綽,位置也好,面臨官道,緊靠涼水河橋邊,軒窗四面,亭内很是明亮。
主人家賣茶賣酒賣食物,來往行旅正好借此歇腳。
因為風雪才停,亭中客人不多。
熊賜履一進門,店主就連忙起身招呼。
熊賜履打量四周,竟在亭柱上看到一副對聯: 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閑吃杯茶去, 謀衣苦謀食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這副對聯語雖俚俗,但在诙諧中含着一絲酸楚。
熊賜履點點頭,随店主人引導,在亭柱一側入座。
夥計送上熱茶,他又要了幾樣點心,饒有滋味地吃着,腹内實在也饑了。
亭外一陣嘹亮的馬嘶,蹄聲嘚嘚,五六名騎兵在亭前下馬,大踏步地走進方亭。
客人們一看他們那滿洲人的裝束和氣度,一個個低頭吃茶喝酒,連說話聲都消失了。
為首的那位,仿佛是個軍官,忽然停步看那副對聯,很感興趣地輕輕念出聲來。
雖然他有滿人說漢話的特别味道,但念得還是蠻流利的。
好幾個客人都偷偷地打量他,隻有熊賜履正襟危坐,目不斜視,全不注意。
“主人家,這副聯子是近日題的嗎?”小軍官笑着問。
“不,不,小人盤進這個酒食鋪的時候就有了。
” 小軍官笑着點頭:“難為他對得這樣巧。
”他環視整個茶亭,客人都連忙避開他的目光。
隻有熊賜履旁若無人地喝茶。
這滿人軍官偏偏看中了他,推開要引他上座的店主人,徑直走到熊賜履對面來了。
“先生是位文士?”來人笑着招呼一聲。
“不敢,儒生而已。
”熊賜履隻得客氣地一拱手,擡眼看了來人一眼。
接着,他不得不再看第二眼,并在心裡掂量着:雖然此人貂帽、舊袍、黑馬靴,裝束毫不起眼,但面若冠玉,眼似晨星,神采奕奕,顧盼生輝,決不是一般的旗下軍士;但說他是貴公子,看去卻不油滑;說他是皇親,又不驕矜,到底是什麼人,熊賜履拿不準。
熊賜履淡然相待的态度并沒有使對方不快,他體諒地笑笑,坐了下來。
店主人和夥計連忙上前殷勤招待,他面前立刻擺滿了點心和茶具。
滿洲軍官一手放在桌上,一肘搭在椅背上,姿态很好看,顯然要和熊賜履談點什麼。
不想随來的另兩個滿兵卻跟同桌的和尚搭了話,聲音響遍茶亭,吸引了所有的人: “喲,我說和尚,你怎麼也吃饅頭哇?敢破葷?世上隻有火居道士,難道還有火居和尚?”取笑的話兒出自那個小個兒滿兵,是一口流利的、毫無雜質的京腔。
“阿彌陀佛!貧僧的饅頭沒有餡。
”那和尚慈眉善眼,看上去有五十歲上下,低聲慢語,很清晰。
“哦,哦,怪不得你一頓吃這麼多呢!”滿兵毫不放松,繼續取笑地指着和尚面前的幾盤白饅頭,“瞧你這些個,真像、真像……”他一時找不到适當的詞,眼睛朝窗外瞟了幾眼,忽然開心地接下去說:“就像你們這城外的墳包!”他很為自己的比喻得意,和同伴一起哈哈大笑,同時又不住地察看滿洲軍官的臉色,顯然是希望能博得他的笑容。
老和尚眯着眼,看了看遠處的累累荒冢,确實很像。
他微微一笑,清清楚楚地吟誦道: “城外俱是土饅頭,城中盡是饅頭餡。
” 熊賜履和他的同桌都不由得一驚,一起掉頭看那和尚,神色不免有些悚然。
可是那兩個滿兵全不懂老和尚說的什麼,嘴裡一個勁兒地嚷着:“胡說胡說!成心不讓人聽明白啊?”“什麼饅頭餡!誰是饅頭餡?你是啊?” 和尚眼睛半閉,平靜地說:“老僧若不修行解脫,也和你們一樣,終為饅頭餡。
……總之,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萬事莫非前定,大數難逃。
該當饅頭餡者必當,得解脫者終将解脫。
” “你越說我越糊塗,什麼‘大數’,小數,不懂!”滿兵一擰脖子,聲音越發大了。
和尚又微微一笑:“也罷,今日老僧就來開導開導你。
有位老翁精通數術,一天,一位道者前來問數,往老翁家竹床上一坐,床竟立時塌壞了。
道者要賠償,老翁笑道:‘成敗有數,何必賠償!’他拿折斷的床腳給道者看,隻見上面有一行小字:‘此床某年某月某日有仙翁來坐,床不能載,數當壞。
’老翁笑着對道者說:‘你一定是位仙人!’道者很驚愕,連忙說:‘連神仙都躲不過數嗎?’話剛說完,人就不見了。
” 不僅滿兵,連茶亭中的客人們,都被和尚一番言語說得毛骨悚然,目瞪口呆。
熊賜履仍然不動聲色,同桌頻頻向他使眼色,并悄聲問:“這和尚是誰?” 熊賜履搖搖頭。
他确實不知道。
和尚對衆人的反應很滿意,動手把饅頭裝進布袋,移步離座。
在亭柱邊他又站了一小會兒,然後雙手合十,對店主人道:“施主,這副對聯忒俗氣了,老僧贈你一聯可好?” 店主滿臉堆笑,連忙說:“承老和尚好意,多謝多謝。
櫃上的!聽仔細着,寫清楚了!” 和尚閉目靜默片刻,一字一句地念道:“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爾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
”念罷,他合掌向店主低頭道謝,轉身便走。
“老和尚留步!”滿洲軍官縱身跳起,奔到和尚身邊,“請問老和尚法号,寶刹何處?”見和尚一雙明淨的眼睛隻盯着自己而不回答,連忙補充說:“我聽老和尚言語,很有才學。
老和尚下的這副對,語雖淺淡,卻頗具禅理,很是敬佩!” 和尚仍目不轉睛地凝視着對方,說:“貧僧名性聰,法号憨璞,住城南海會寺。
” 軍官笑道:“老和尚談數,不會明于人而暗于己吧?” 和尚慈和地笑了:“松陰夾徑寒侵面,山色連天翠滴衣。
論數,貧僧今日當遇貴人。
” 軍官頓時笑容盡消,瞪大了眼睛,上上下下打量着和尚。
和尚也不理會,略一躬身,掉頭而去。
軍官愣了片刻,拔腳追出門外,兩名滿兵也趕着跑出茶亭。
店主發急了,緊迫着喊了兩聲,發現他們都還站在門前說話,才放了心。
熊賜履把茶錢放在桌上,撣撣衣裳,正正帽子,站起來,從另一邊門出去了。
外面天色仍然十分晴朗,近處村郭,遠處西山,擡眼望去,非常清晰。
他不想就回城裡,便迎着太陽向西信步而行。
此刻,他萬萬沒有想到,他還會重逢這位陌路相遇的滿洲軍官。
太陽偏西以後,風很快就變得寒冷了。
熊賜履倒不怕冷,隻怕時間太晚,城門關了回不得家。
正待轉身,一聲聲敲打傳到耳邊,他不經意地側臉一望,十數丈外,大道南邊的田疇中,一所破敗不堪的土坯茅屋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這斷壁殘垣也能住人嗎?熊賜履好奇地走過去,一幅凄涼的圖畫展現在他眼前:在空無所有的土房茅檐下,一位衣衫褴褛的白發蒼蒼的老人,舉着一把缺口舊斧,吃力地一下又一下地劈着木柴。
他滿頭滴汗,一臉愁容,枯瘦的頸脖、手臂、腿杆,就如同他手下的那些幹柴棍兒。
老人的樣子太可憐了,熊賜履不禁動了恻隐之心,上前拱手招呼道:“老伯伯!” 老人停斧,在破爛不堪的衣袖上抹了一把汗,無神的眼睛掃過熊賜履,仿佛不曾看到什麼,又舉斧劈柴。
“老伯伯,你這麼大年歲了,怎麼還幹這樣吃力的重活?你的兒子、孫子呢?” 老人手中的斧子掉了,張大了眼睛:“老天爺,這是湖廣口音哪!” “是的是的,我是湖廣儒生。
聽老伯伯說話,也是湖廣人?” “哎呀,鄉親!鄉親啊!”老人一口湖廣話,絲毫未改,望着熊賜履,張着沒牙的嘴,親熱地笑了,用衣袖不住地擦眼淚。
“老伯伯,你……”熊賜履話未說出,老人大驚失色地喊了一聲:“小心!”拽住熊賜履,一同摔倒在地上。
一支響箭尖嘯着從熊賜履身後飛過,把一隻不知何時跑來的灰兔釘死在田原上。
其實,箭離他們還很遠,用不着這樣驚慌的,可是老人已吓得渾身簌簌發抖了。
一馬飛奔而來,騎者跳下馬拾起灰兔,挂在馬鞍鞒畔,随後牽馬走了過來,竟是在茶亭同桌的那位滿洲軍官!他一見熊賜履也是一怔,跟着就爽快地笑了:“啊哈,咱們真有緣,又見面了!真對不起,躲箭太急,你受驚了吧?” “處變亂而不驚,乃君子本色。
”熊賜履文绉绉的回答,使軍官又笑了。
他指了指說:“這位老人是你相識?” “不。
素不相識。
近在京畿,民貧如此,老無所養,令人心酸!” 軍官這才仔細看看老人,甚至走進那間不擋風雨的土坯茅屋轉了一圈,出來後,面色大變,輕松和英武的氣概不知到哪裡去了,眉頭緊蹙,默默無言。
熊賜履面對這位滿洲軍官,也不知說什麼才好。
老人乍見一身戎裝的騎者,十分害怕,現在覺出他并無惡意,也敢偷眼打量他了。
軍官終于歎了口氣,問道:“老人家,境況何以到這種地步?有誰欺負你了?” 老人愁苦地望着他,口氣中帶着驚懼:“你?……” 軍官道:“老人家不要害怕,我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旗下牛錄章京……”熊賜履忍不住看了他一眼,他竟無端地紅了臉,繼續說:“但我舅父在刑部供職,有什麼冤屈,你盡管對我說。
” 老人疑惑地看看他,不敢開口。
“老人家貧寒到這種地步……我還有一位舅父在戶部管赈濟的福建清吏司做事,他專管周濟貧民,總能幫你的忙吧?” 這位軍官的舅父真多。
也真有用。
熊賜履又看他一眼,他裝作沒看見。
老人卻聽懂了,“撲通”一聲跪在他腳前,連連叩頭說:“大老爺給小人做主!大老爺給小人做主!……” 老人的湖廣腔太重,年輕的牛錄章京聽不大明白。
當老人滔滔不絕地訴說起來時,他就一點也不懂了。
他擺擺手,要老人停下,說:“老人家是哪裡人?” 熊賜履說:“章京大人,他是我同鄉,湖廣人氏。
我來講給你聽。
……老人家,你講吧,這位大人是一片好心哩!” 老人講起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四十年前,老人家鄉大災,他孤身一人來到京師,從做燒餅、子的小買賣起家,終于買地蓋房、娶妻生子,家道很是興旺。
國變以後,京畿跑馬圈地,他的幾十畝好田盡被圈占,他到處哭号訴說,戶部大人才給他換到涼水河邊的沙質劣地,還分散在哩哩啦啦的三處地方。
老人無奈,與兩個兒子分了家,各種一處土地,勉強度日。
不料順治初年被旗下掠去的小兒子不曾死去,因為受不了主人家的毒打虐待,探得父兄消息,便逃了出來。
第一次逃到二哥家,因逃人法嚴,二哥被當做窩主斬首;第二次逃到大哥家,大哥也因此喪命,他自己也因兩次逃跑被主人家活活打死。
三個兒子都沒了,老人夫婦孤苦零丁,痛不欲生。
但就是這樣,厄運還是不肯放過他們。
旗下一位參領看中老人的房地,強迫老兩口投充,老兩口不肯依從,那參領竟率人打上門來,硬指老兩口窩藏逃人。
老妻吓死了,老人被迫獻出土地、房屋、财産,留下一條老命。
如今一無所有,不得不在這破草屋裡栖身,借賣木柴換口飯吃…… 說到最後,老人聲淚俱下,熊賜履的眼圈也紅了。
牛錄章京臉色煞白,黑眉緊蹙在一起,粗重的呼吸清晰可聞。
好不容易,他才開口問:“你為什麼不去上告?” 熊賜履歎氣道:“他怎麼告呢?逃人法是朝廷大法,誰敢不遵?聽說朝廷裡凡是反對逃人法的人,一概革職流徙,連大臣也不放過。
一個小小貧民,能有什麼辦法?” 老人聽懂了,連連搖頭搖手道:“不敢告,不敢告。
旗下人原本就厲害,更不要說人家還是皇親!” 章京渾身一震:“你說什麼?誰是皇親?” 老人害怕了,急忙跪倒,連連叩頭:“沒有,沒有!我什麼也沒有講!……” 費了好大勁勸解、安慰,老人才戰戰兢兢地吐露了實情:劫奪他财産的那參領的丈母娘,是個老早嫁給滿人的蒙古格格,她的同母異父妹子,是當今皇上的貴人。
年輕的章京大人也給吓住了,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
熊賜履瞟了他一眼,心裡冷笑道:原以為你真有幾分膽識,不想也是個孱頭! 熊賜履的想法或許從他眼睛裡透露了出來,章京看他一眼後,忽然羞惱得紅頭漲臉,大喝一聲:“你笑什麼?敢輕慢我?看我把你……”他猛地噎住,靜默無語了。
“章京大人,”熊賜履心平氣和地說,“學生什麼也沒有講。
” 章京氣惱地哼了一聲:“你是什麼也沒講,可是你的眼睛什麼都講了!” “我的眼睛講了什麼?” “你……你在怨恨圈地投充逃人法!” “哦,章京大人,圈地投充逃人法害民如此之烈,百姓能不怨憤?你不是親眼看見了嗎?” 章京語塞。
熊賜履歎道:“民窮則國弱,民怨則國亂,千古不易之理啊!……” 一瞬間,章京大人消了氣,關切地問:“你說什麼?” 熊賜履自顧自地發揮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先賢早有教誨,朝廷不乏飽學之士,就不懂這個道理?” 章京大人望着熊賜履,好半天,突然笑道:“請教先生尊姓大名?” 熊賜履皺皺眉,嚴正地說:“姓熊名賜履,字敬修,湖廣人氏,住南城龍泉寺邊桃花坑……” “怎麼,你就是熊賜履?”牛錄章京驚訝地脫口而出。
這回,輪到熊賜履反問了:“你說什麼?” “哦,沒什麼。
聽說過先生大名,日後一定要請先生賜教。
時間不早,先生可以回城了。
” “你呢?這位老人家呢?” “放心,我自有辦法。
”這位章京大人恢複了爽快,彎下身和藹地對老人說,“老人家,我這裡有馬,請你坐上,我們一道去找那參領評理!”說着,他得意地望着熊賜履,頑皮地擠擠眼兒。
熊賜履懷着驚異、敬佩、擔心等等自己也說不清的複雜感情,望着馬上老人、馬下章京漸漸遠去的背影。
在夕陽的映照下,在瑟瑟的寒風中,那背影竟那般清晰,好像永遠不會從平坦的原野上消失似的。
回城的路上,熊賜履心頭萦回往複的,盡是今天一路的印象。
可是,還有奇迹在等着他呢! 半夜,酣睡中的熊賜履被“嘭嘭”的敲門聲驚醒。
他家徒四壁,從不怕盜賊,而敲門聲又響又急,也不像做暗事人的行徑。
他高聲問道:“誰呀?” 門外有人答道:“請先生開門,有要事相求。
” 熊賜履穿衣着鞋,點燈整容,一切收拾妥帖,才出去開門。
他心裡猛地一驚:借着暗淡的燭光和天上的微微星光,他看到從房門到院門,一直到竹籬外的大門口、路兩旁,黑壓壓地站滿了人。
就門前的幾位看,都穿着一式的黑袍号衣,頭戴翻邊皮帽,在黝暗的夜色中,更顯得一個個高大魁梧,目光灼灼。
熊賜履心裡害怕,但一想到君子不畏強暴、不畏權勢的古訓,便又挺起胸,一晃腦袋,故作鎮靜地問:“賜履一介寒儒,諸公到此何幹?” 一個穿号衣的走近兩步,賠笑道:“先生大喜。
京師大富翁羅公想請你設館府中。
” “羅公?”熊賜履詫異地重複一句。
他曆數自己在京師的交遊,并沒有一個姓羅的富翁,還是大富翁。
“羅公親自駕臨了!”穿号衣的回頭一望,慌忙率衆人退後,讓出中間的路,一個個垂手低頭,屏息而立,神态十分恭敬。
熊賜履本來很怕他們踩壞自己的草根、花苗,見他們這麼有禮,又不禁點頭贊賞了。
羅公快步走來,對着熊賜履拱手一揖,笑容滿面地說:“熊先生,大名久仰,如雷貫耳,今日識荊,三生有幸啊!”這一套文人初晤的套話,他說得很自然,也很真誠,熊賜履不得不答禮:“實在不敢當!請進寒舍一叙。
” 羅公毫不客套,立即進屋。
兩人分主客坐定,熊賜履抱歉地說:“尊客來得意外,恕賜履不能茶酒相待了。
” 羅公哈哈一笑,爽朗地揮揮手:“應當我向先生謝罪,攪擾了先生清夢,失禮之極!不過迫于情勢,不得不如此。
羅某雖然聲勢烜赫,但不喜人前招搖,選在入夜來訪,先生不見怪吧?” 羅公黑眉黑須,長得很有氣概,尤其一雙眼睛,湛湛如秋水,灼灼似曉星,而且快人快語,爽朗灑脫,很容易令人産生好感。
熊賜履連連遜謝,羅公開門見山,毫不客套地說:“聽說先生道德文章早就馳譽鄉裡,如今更是名滿京師。
羅某有兩個親侄,苦于沒有高士教誨,願請先生為師。
” 熊賜履搖頭道:“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我乃南方下士,何足為人師。
況且我已設館三年,早生厭倦,不日将歸故裡了。
” 羅公非常誠摯地說:“家母寡居多年,望子成龍心切。
但我兄弟均不争氣,幼年失學,至今憾然。
家母立意要使孫輩以文章道德立身揚名,隻是名師難得,總不合意。
如今得知先生聲望,家母指名要請先生。
為人子者,敢不從命?況且羅某對先生亦是欽佩萬分,還請先生念我一片至誠……” 熊賜履經不住羅公的再三懇請,也喜歡他那種豪爽的氣度,便答應了。
羅公大喜,說:“蒙先生高情厚誼,羅某一家感激不盡!”他向熊賜履深深拜揖緻謝後,直起身,對門外一聲招呼:“來人,備馬!” 幾名精幹仆人立刻進屋,向熊賜履請示如何收拾行李。
熊賜履驚訝道:“今晚就去?” 羅公笑道:“先生不必驚怪,羅某辦事向來喜歡幹脆利落,當日事必在當日辦完。
今日羅某是親來迎接先生的。
” 熊賜履無法反對,隻得由他。
于是羅公陪同熊賜履騎馬,幾十名仆從提着燈,燃着火炬,前導後從,熱熱鬧鬧
大臣們随着進室,金之俊和傅以漸落在最後。
金之俊的目光一直不曾離開過福臨,這時悄悄地對傅以漸說: “皇上氣宇軒朗,風流潇灑,不僅有人君之度,兼具士大夫之風,天下将忘其為夷狄之君矣!……” 傅以漸起初瞪了他一眼,後來又不禁頻頻點頭,感慨不已。
三 一夜風雪,把熊賜履家的竹籬門都堵住了。
清晨雪霁,熊賜履呵了呵手,抱着竹帚掃雪,從房門掃出小徑,又推開栅門。
清晨的陽光投在雪地上,映出淡淡的粉紅色,而未照陽光的陰影處,又泛出淺淺的藍色,互相映襯,使潔白的雪地顯得既純淨又多姿多彩。
熊賜履不禁擡頭望了望東升的太陽,卻見一個身着風衣風帽的人踏雪而來。
他認出來了,那是他的朋友徐元文。
兩人相見,彼此拱手。
徐元文灑脫地一揮袖,指着才掃出的小徑說:“這可謂雪徑不曾緣客掃了。
” 熊賜履說:“我還是用老杜的原句吧:蓬門今始為君開!” 熊賜履和徐元文,是三年前在為陸健送行的酒宴上相識的。
第一次見面,彼此并無好感。
熊賜履看不上徐元文的才子腔調,徐元文也不喜歡熊賜履的道學面孔。
這也難怪,兩人的出身、境遇太不一樣了。
熊賜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書香門第。
家中雖不貧寒,也非富族。
當年張獻忠打進湖廣,熊賜履阖門數十口被殺,惟有熊賜履因随母親躲回娘家而僥幸活命,從此母子相依,過着清貧的生活。
母親對兒子督課極嚴,熊賜履學問淵博精深,實在是虧了母親的教導。
三年前來京,也是母親催促再三,要他遊學四方、會見師友、增長見識的。
他的學問品格,使不少人傾慕;但他的性情過于嚴毅,道學講得過于認真,又使人們對他敬而遠之。
他對此也并不在意,就了三兩處學館,拿了豐厚的束脩,大半送回湖廣奉養老母,餘下的在南城龍泉寺、太清觀之間的桃花坑買了兩間小屋,平日獨來獨往,課餘或讀書習字吟詩,或藝花莳菊弄草,怡然自得,一無所求。
于是人們給他一個絕妙的頭銜:布衣高士。
徐元文大不相同。
他出生于江南有名的世家——江蘇昆山徐氏大族。
人們無法考證昆山徐家與明初的中山王徐達、明中期的宰相徐階有什麼瓜葛,但徐家确是世代豪富,而且世代文運昌盛,出了不少學問之士,就連與徐家聯姻的也都非同一般。
徐元文的舅父,就是聞名南北的學問大家顧炎武。
徐元文字公肅,兄弟三人都以才學著稱,徐元文尤其被人看做神童才子。
人們傳說他年方十二,就以秀才身份考舉人。
同輩見他年少,說道:“小小朋友就要做官,想做多高?”他答道:“閣老。
”衆人便出對耍笑他說:“未老思閣老”,他應聲而對道:“無才做秀才。
”逗得衆人哄堂一笑,原想譏笑他,反而被他譏笑了。
又傳說他幼年随父赴宴,一位國公和一位尚書同時賜他杯酒,他隻好用兩手各接一杯。
尚書立刻出對道:“手執兩杯文武酒,飲文乎?飲武乎?”他立刻對上說:“胸藏萬卷聖賢書,希聖也,希賢也!”……這些傳說自然更為他增添了光彩。
他詩才超妙,性格風流潇灑,文人騷客無不傾仰。
金陵文人筠泉,一天忽在酒宴間揚言:願化為絕代麗姝,為公肅執箕帚。
又有無錫秀士馮雲贈詩雲:“我願來生作君婦,隻愁清不到梅花。
”這些贊美議論,自然牽惹了元文夫人的詩腸,以至于詩中有“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的句子,那傾倒之心,愛才而兼鐘情,可說是到了極點,一時傳為美談。
然而這一切被狂放文人傳誦的風流佳話,在嚴毅正直的熊賜履看來,不是太輕薄了嗎?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機遇,這兩個人也許一輩子也不肯相識,一輩子都認為彼此是格格不入的。
那年清明,徐元文與一幫朋友借龍泉寺詩會,興遄逸飛,非常暢快。
不料會散之後遇上大雨,正在歸家途中的徐元文隻得敲着路邊一扇栅門,大聲請求避雨。
出來開門的竟是熊賜履,兩人不免一怔,畢竟曾經相識,便都拱手為禮。
雨中不好叙話,熊賜履就請徐元文進屋。
才進蓬門,徐元文頓覺眼前一亮。
春初寒意尚濃,城内、郊外還是一番蕭疏荒漠景象,而熊賜履的院子裡已是滿目碧色了。
待到邁步進屋,隻覺綠意盈懷,徐元文更加驚異:雖然四壁蕭然,但修潔無塵,茗碗火爐、方桌圓凳,位置妥帖。
最令人注目的是牆根桌邊、窗台階前,瓦盆土盎排得滿滿的,種的全是綠草。
那些草芊綿娟秀,鮮媚非凡,徐元文叫不出名字,也從來不曾見過,連聲贊美。
熊賜履愛草成癖,得到這樣的真心贊賞,也很高興,引徐元文進裡屋去看他最喜愛的翠雲草。
徐元文又驚異地看到,窗下書桌座椅都已敝舊,椅背上還縛了一張撐開的雨傘,桌上紙硯攤開,墨迹淋漓,顯然主人剛才就坐在傘下寫文章。
熊賜履見徐元文望着傘,不在意地指指屋頂說:“一下雨便漏。
” 桌上一盆翠雲草,旁邊兩隻小陶缽,一缽中盛白豆,一缽中盛黑豆,徐元文好奇地拿起來看看說:“賜履兄以此代弈?” 熊賜履搖搖頭,和藹地說:“不,這是古時性理賢人澄治思慮的良方。
讀書作文之餘,常常默坐自省。
每起一個善念,就把一粒白豆投進缽中;每起一個惡念,就投一粒黑豆。
初時黑豆多白豆少,爾後白豆多黑豆少,爾後不再有黑豆,到最後連白豆也沒有了,才能達到至境。
小弟如今離至境還遠,既有白豆又有黑豆。
”他很坦率地拿另一個缽子給徐元文看,果然白豆、黑豆大緻一樣多。
徐元文一時心下很覺敬重,說:“不料賜履兄如此苦志苦學!……兄雨中著書,必有佳句了?” 熊賜履說:“不過讀了宋史,見了幾首詠誦嶽王的詩詞,偶有所感,得了一聯而已,請賜教。
”他把桌上那張紙遞給徐元文,隻見上面寫了兩句詩,墨迹還未全幹: 宰相若逢韓胄,将軍已作郭汾陽。
徐元文拍案叫絕:“好句,真說得絕!詠嶽王之詩何止千萬,這兩句立論新奇,前所未有啊。
何不續成一首整詩?……” 徐元文告辭時,天已晴開了,夕陽斜照着新雨之後的庭院,翠雲草貼地平鋪,飲着雨珠,一碧無隙,看上去就如綠毯茵茵,春意盎然。
徐元文不覺歎道:“敬修這一園芳草,叫人頓覺生意滿眼,多少詩情畫意,真個流連難舍啊!……” 數日後,熊賜履應邀回訪,受到熱情款待。
徐宅寬闊華麗,自然非熊賜履居處可比。
但書房的清雅幽靜,壁上書畫的端莊大方,也使熊賜履感到滿意。
二人在書房酒談茶話,很是暢快。
引起熊賜履注意的是主人文具用品上的銘文。
桌上一方端硯,紫檀硯盒蓋上雕了嵌綠漆的陰文,題為“自用硯銘”,字體是飛動的草書,認得出是徐元文的筆迹:“石友石友,與爾南北走,伴我詩,伴我酒,畫蚓塗鴉不我醜,告汝黑面知,共我白頭守。
” 熊賜履撥過他倆品茶的陽羨砂壺,上面又有用隸書工工整整寫下的銘文:“上如鬥,下如卣,鳌其足,螭其首,可以酌玉川之茶,可以斟金谷之酒。
”後面用小楷寫了一行下款:丁酉春元文志于燕京。
徐元文見他對銘文這麼注意,便笑着從書房一角的卧榻上,拿來一隻空心粉底、松鶴白雲花色的瓷枕,說:“這銘文是所謂遊戲之作,敬修不要見笑。
”熊賜履接過來一看,枕上銘文寫道:“甜鄉醉鄉溫柔鄉,三者之夢孰短長?仙人與我炊黃粱。
” 熊賜履暗暗稱奇。
這些銘文确實才氣橫溢,亦莊亦諧,幽默灑脫,可見作者的才華功力。
尤其使他欣賞的,是銘文内含的哲理。
那枕銘說得多麼透徹!太合他的心意了。
他真想拍案稱好,但他一向沒有喜怒形于色的習慣,隻不由自主地歎了一句:“想不到風流才子并不淺薄哩!” 徐元文哈哈大笑,熊賜履一向嚴峻的面容也變得溫和藹然了。
他們從彼此身上找到了共通的東西,因而産生了友情。
不過,兩人一貧一富,貧者十分耿介,一文錢也不肯妄取,多次謝絕富朋友的周濟和邀請做客的柬帖。
富朋友并不見怪,每過三五月,便親來熊賜履陋室探望,二人詩酒相酬,長談不倦,歡聚一日,又各自分散。
徐元文仍在士大夫文人間來往,熊賜履仍往學館教授蒙童,兩人關系倒也十分自然。
今年九月重陽日,二人已經聚過,徐元文為什麼又來探望?徐元文進屋,并不客套,開門見山地說: “敬修,你儒學深湛,滿腹經綸,難道就以學館了此終身?” 熊賜履感到意外:“公肅此話何意?” 徐元文道:“大亂之後,人心思定。
不日雲貴收複,天下一統,療瘡痍、蘇民氣、安天下,非孔孟朱程聖道不可。
早年呂老先生譽兄将為道學大家、一代宗師,兄就不想有所作為嗎?” 熊賜履說:“這樣看來,公肅也有出仕的意思了?你舅父亭林先生能夠答應嗎?” 徐元文豪爽地笑道:“男子漢大丈夫縱橫一世,且不說博取功名、封妻蔭子,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老話,如今也用得着。
你我滿懷才學,為什麼不做一番治國平天下的事業呢?能使天下萬民安居樂業,博得個青史留名,也不枉此生了。
至于我舅父,一向恥食周粟,要為大明守節,但近年來也不反對我們兄弟出仕了,足見人心思定已不可逆轉。
敬修莫非真要做齊、夷?” “哦,倒不是。
本朝剿滅張獻忠,對我家倒有雪恨報仇的恩義,我也不想上首陽山。
不過貧士出仕,惟有科舉……” “正是!我原也擔心科場承明末之濫觞,弊端百出。
今年順天科場一案,李振邺、張我樸授首,人心大快;江南科場弊端已發,朝廷必将嚴懲。
皇上英明有為,天下科舉铨選必将一掃積穢,杜絕弊端。
這不正是我輩出頭之日嗎?” 熊賜履已經動心,但不動聲色。
“敬修,不少同道朋友來我處聚會商讨,你也同去談叙談叙吧。
” 熊賜履想了想,說:“容我三思。
今日實不得空。
” “哦,學館有事?” “不,我要去城外海會寺燒香還願。
” “風雪初停,城外寒冷,改日再去吧。
” “君子平日好整以暇,便遇榮悴顯晦之變化均不應改變其處世準則,天氣之陰晴冷暖何足挂齒……” 徐元文見他的道學勁兒又上來了,連忙笑道:“罷,罷!不勞你的大駕,改日再聚吧。
” 熊賜履走出海會寺時,天色晴好,麗日當空,田裡的積雪滋潤潤的,仿佛就要融化似的,空氣很是清冽新鮮。
郊外果然不同于城裡,真令人心胸開闊、精神爽朗!剛才他在佛前求簽,得了個吉字,心裡很高興。
自從母親來信告訴他聘定葉家小姐後,他表面上無所表示,實際上非常興奮,以至于借故來海會寺占蔔兇吉。
就是最有學問的人,面對不可知的,又無法左右的命運,有時也難免求助于神靈。
不過他很看重自己的名聲,特意選擇了遠在城外的海會寺,省得被人知道了笑話。
他邁着方步,悠閑地南行。
遠遠望見路邊一座方亭,兩面招子上鬥大的“酒”“茶”二字老遠就能看清。
他覺得口渴,不覺加快了步子。
方亭雖然敝舊,卻很寬綽,位置也好,面臨官道,緊靠涼水河橋邊,軒窗四面,亭内很是明亮。
主人家賣茶賣酒賣食物,來往行旅正好借此歇腳。
因為風雪才停,亭中客人不多。
熊賜履一進門,店主就連忙起身招呼。
熊賜履打量四周,竟在亭柱上看到一副對聯: 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閑吃杯茶去, 謀衣苦謀食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這副對聯語雖俚俗,但在诙諧中含着一絲酸楚。
熊賜履點點頭,随店主人引導,在亭柱一側入座。
夥計送上熱茶,他又要了幾樣點心,饒有滋味地吃着,腹内實在也饑了。
亭外一陣嘹亮的馬嘶,蹄聲嘚嘚,五六名騎兵在亭前下馬,大踏步地走進方亭。
客人們一看他們那滿洲人的裝束和氣度,一個個低頭吃茶喝酒,連說話聲都消失了。
為首的那位,仿佛是個軍官,忽然停步看那副對聯,很感興趣地輕輕念出聲來。
雖然他有滿人說漢話的特别味道,但念得還是蠻流利的。
好幾個客人都偷偷地打量他,隻有熊賜履正襟危坐,目不斜視,全不注意。
“主人家,這副聯子是近日題的嗎?”小軍官笑着問。
“不,不,小人盤進這個酒食鋪的時候就有了。
” 小軍官笑着點頭:“難為他對得這樣巧。
”他環視整個茶亭,客人都連忙避開他的目光。
隻有熊賜履旁若無人地喝茶。
這滿人軍官偏偏看中了他,推開要引他上座的店主人,徑直走到熊賜履對面來了。
“先生是位文士?”來人笑着招呼一聲。
“不敢,儒生而已。
”熊賜履隻得客氣地一拱手,擡眼看了來人一眼。
接着,他不得不再看第二眼,并在心裡掂量着:雖然此人貂帽、舊袍、黑馬靴,裝束毫不起眼,但面若冠玉,眼似晨星,神采奕奕,顧盼生輝,決不是一般的旗下軍士;但說他是貴公子,看去卻不油滑;說他是皇親,又不驕矜,到底是什麼人,熊賜履拿不準。
熊賜履淡然相待的态度并沒有使對方不快,他體諒地笑笑,坐了下來。
店主人和夥計連忙上前殷勤招待,他面前立刻擺滿了點心和茶具。
滿洲軍官一手放在桌上,一肘搭在椅背上,姿态很好看,顯然要和熊賜履談點什麼。
不想随來的另兩個滿兵卻跟同桌的和尚搭了話,聲音響遍茶亭,吸引了所有的人: “喲,我說和尚,你怎麼也吃饅頭哇?敢破葷?世上隻有火居道士,難道還有火居和尚?”取笑的話兒出自那個小個兒滿兵,是一口流利的、毫無雜質的京腔。
“阿彌陀佛!貧僧的饅頭沒有餡。
”那和尚慈眉善眼,看上去有五十歲上下,低聲慢語,很清晰。
“哦,哦,怪不得你一頓吃這麼多呢!”滿兵毫不放松,繼續取笑地指着和尚面前的幾盤白饅頭,“瞧你這些個,真像、真像……”他一時找不到适當的詞,眼睛朝窗外瞟了幾眼,忽然開心地接下去說:“就像你們這城外的墳包!”他很為自己的比喻得意,和同伴一起哈哈大笑,同時又不住地察看滿洲軍官的臉色,顯然是希望能博得他的笑容。
老和尚眯着眼,看了看遠處的累累荒冢,确實很像。
他微微一笑,清清楚楚地吟誦道: “城外俱是土饅頭,城中盡是饅頭餡。
” 熊賜履和他的同桌都不由得一驚,一起掉頭看那和尚,神色不免有些悚然。
可是那兩個滿兵全不懂老和尚說的什麼,嘴裡一個勁兒地嚷着:“胡說胡說!成心不讓人聽明白啊?”“什麼饅頭餡!誰是饅頭餡?你是啊?” 和尚眼睛半閉,平靜地說:“老僧若不修行解脫,也和你們一樣,終為饅頭餡。
……總之,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萬事莫非前定,大數難逃。
該當饅頭餡者必當,得解脫者終将解脫。
” “你越說我越糊塗,什麼‘大數’,小數,不懂!”滿兵一擰脖子,聲音越發大了。
和尚又微微一笑:“也罷,今日老僧就來開導開導你。
有位老翁精通數術,一天,一位道者前來問數,往老翁家竹床上一坐,床竟立時塌壞了。
道者要賠償,老翁笑道:‘成敗有數,何必賠償!’他拿折斷的床腳給道者看,隻見上面有一行小字:‘此床某年某月某日有仙翁來坐,床不能載,數當壞。
’老翁笑着對道者說:‘你一定是位仙人!’道者很驚愕,連忙說:‘連神仙都躲不過數嗎?’話剛說完,人就不見了。
” 不僅滿兵,連茶亭中的客人們,都被和尚一番言語說得毛骨悚然,目瞪口呆。
熊賜履仍然不動聲色,同桌頻頻向他使眼色,并悄聲問:“這和尚是誰?” 熊賜履搖搖頭。
他确實不知道。
和尚對衆人的反應很滿意,動手把饅頭裝進布袋,移步離座。
在亭柱邊他又站了一小會兒,然後雙手合十,對店主人道:“施主,這副對聯忒俗氣了,老僧贈你一聯可好?” 店主滿臉堆笑,連忙說:“承老和尚好意,多謝多謝。
櫃上的!聽仔細着,寫清楚了!” 和尚閉目靜默片刻,一字一句地念道:“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爾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
”念罷,他合掌向店主低頭道謝,轉身便走。
“老和尚留步!”滿洲軍官縱身跳起,奔到和尚身邊,“請問老和尚法号,寶刹何處?”見和尚一雙明淨的眼睛隻盯着自己而不回答,連忙補充說:“我聽老和尚言語,很有才學。
老和尚下的這副對,語雖淺淡,卻頗具禅理,很是敬佩!” 和尚仍目不轉睛地凝視着對方,說:“貧僧名性聰,法号憨璞,住城南海會寺。
” 軍官笑道:“老和尚談數,不會明于人而暗于己吧?” 和尚慈和地笑了:“松陰夾徑寒侵面,山色連天翠滴衣。
論數,貧僧今日當遇貴人。
” 軍官頓時笑容盡消,瞪大了眼睛,上上下下打量着和尚。
和尚也不理會,略一躬身,掉頭而去。
軍官愣了片刻,拔腳追出門外,兩名滿兵也趕着跑出茶亭。
店主發急了,緊迫着喊了兩聲,發現他們都還站在門前說話,才放了心。
熊賜履把茶錢放在桌上,撣撣衣裳,正正帽子,站起來,從另一邊門出去了。
外面天色仍然十分晴朗,近處村郭,遠處西山,擡眼望去,非常清晰。
他不想就回城裡,便迎着太陽向西信步而行。
此刻,他萬萬沒有想到,他還會重逢這位陌路相遇的滿洲軍官。
太陽偏西以後,風很快就變得寒冷了。
熊賜履倒不怕冷,隻怕時間太晚,城門關了回不得家。
正待轉身,一聲聲敲打傳到耳邊,他不經意地側臉一望,十數丈外,大道南邊的田疇中,一所破敗不堪的土坯茅屋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這斷壁殘垣也能住人嗎?熊賜履好奇地走過去,一幅凄涼的圖畫展現在他眼前:在空無所有的土房茅檐下,一位衣衫褴褛的白發蒼蒼的老人,舉着一把缺口舊斧,吃力地一下又一下地劈着木柴。
他滿頭滴汗,一臉愁容,枯瘦的頸脖、手臂、腿杆,就如同他手下的那些幹柴棍兒。
老人的樣子太可憐了,熊賜履不禁動了恻隐之心,上前拱手招呼道:“老伯伯!” 老人停斧,在破爛不堪的衣袖上抹了一把汗,無神的眼睛掃過熊賜履,仿佛不曾看到什麼,又舉斧劈柴。
“老伯伯,你這麼大年歲了,怎麼還幹這樣吃力的重活?你的兒子、孫子呢?” 老人手中的斧子掉了,張大了眼睛:“老天爺,這是湖廣口音哪!” “是的是的,我是湖廣儒生。
聽老伯伯說話,也是湖廣人?” “哎呀,鄉親!鄉親啊!”老人一口湖廣話,絲毫未改,望着熊賜履,張着沒牙的嘴,親熱地笑了,用衣袖不住地擦眼淚。
“老伯伯,你……”熊賜履話未說出,老人大驚失色地喊了一聲:“小心!”拽住熊賜履,一同摔倒在地上。
一支響箭尖嘯着從熊賜履身後飛過,把一隻不知何時跑來的灰兔釘死在田原上。
其實,箭離他們還很遠,用不着這樣驚慌的,可是老人已吓得渾身簌簌發抖了。
一馬飛奔而來,騎者跳下馬拾起灰兔,挂在馬鞍鞒畔,随後牽馬走了過來,竟是在茶亭同桌的那位滿洲軍官!他一見熊賜履也是一怔,跟着就爽快地笑了:“啊哈,咱們真有緣,又見面了!真對不起,躲箭太急,你受驚了吧?” “處變亂而不驚,乃君子本色。
”熊賜履文绉绉的回答,使軍官又笑了。
他指了指說:“這位老人是你相識?” “不。
素不相識。
近在京畿,民貧如此,老無所養,令人心酸!” 軍官這才仔細看看老人,甚至走進那間不擋風雨的土坯茅屋轉了一圈,出來後,面色大變,輕松和英武的氣概不知到哪裡去了,眉頭緊蹙,默默無言。
熊賜履面對這位滿洲軍官,也不知說什麼才好。
老人乍見一身戎裝的騎者,十分害怕,現在覺出他并無惡意,也敢偷眼打量他了。
軍官終于歎了口氣,問道:“老人家,境況何以到這種地步?有誰欺負你了?” 老人愁苦地望着他,口氣中帶着驚懼:“你?……” 軍官道:“老人家不要害怕,我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旗下牛錄章京……”熊賜履忍不住看了他一眼,他竟無端地紅了臉,繼續說:“但我舅父在刑部供職,有什麼冤屈,你盡管對我說。
” 老人疑惑地看看他,不敢開口。
“老人家貧寒到這種地步……我還有一位舅父在戶部管赈濟的福建清吏司做事,他專管周濟貧民,總能幫你的忙吧?” 這位軍官的舅父真多。
也真有用。
熊賜履又看他一眼,他裝作沒看見。
老人卻聽懂了,“撲通”一聲跪在他腳前,連連叩頭說:“大老爺給小人做主!大老爺給小人做主!……” 老人的湖廣腔太重,年輕的牛錄章京聽不大明白。
當老人滔滔不絕地訴說起來時,他就一點也不懂了。
他擺擺手,要老人停下,說:“老人家是哪裡人?” 熊賜履說:“章京大人,他是我同鄉,湖廣人氏。
我來講給你聽。
……老人家,你講吧,這位大人是一片好心哩!” 老人講起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四十年前,老人家鄉大災,他孤身一人來到京師,從做燒餅、子的小買賣起家,終于買地蓋房、娶妻生子,家道很是興旺。
國變以後,京畿跑馬圈地,他的幾十畝好田盡被圈占,他到處哭号訴說,戶部大人才給他換到涼水河邊的沙質劣地,還分散在哩哩啦啦的三處地方。
老人無奈,與兩個兒子分了家,各種一處土地,勉強度日。
不料順治初年被旗下掠去的小兒子不曾死去,因為受不了主人家的毒打虐待,探得父兄消息,便逃了出來。
第一次逃到二哥家,因逃人法嚴,二哥被當做窩主斬首;第二次逃到大哥家,大哥也因此喪命,他自己也因兩次逃跑被主人家活活打死。
三個兒子都沒了,老人夫婦孤苦零丁,痛不欲生。
但就是這樣,厄運還是不肯放過他們。
旗下一位參領看中老人的房地,強迫老兩口投充,老兩口不肯依從,那參領竟率人打上門來,硬指老兩口窩藏逃人。
老妻吓死了,老人被迫獻出土地、房屋、财産,留下一條老命。
如今一無所有,不得不在這破草屋裡栖身,借賣木柴換口飯吃…… 說到最後,老人聲淚俱下,熊賜履的眼圈也紅了。
牛錄章京臉色煞白,黑眉緊蹙在一起,粗重的呼吸清晰可聞。
好不容易,他才開口問:“你為什麼不去上告?” 熊賜履歎氣道:“他怎麼告呢?逃人法是朝廷大法,誰敢不遵?聽說朝廷裡凡是反對逃人法的人,一概革職流徙,連大臣也不放過。
一個小小貧民,能有什麼辦法?” 老人聽懂了,連連搖頭搖手道:“不敢告,不敢告。
旗下人原本就厲害,更不要說人家還是皇親!” 章京渾身一震:“你說什麼?誰是皇親?” 老人害怕了,急忙跪倒,連連叩頭:“沒有,沒有!我什麼也沒有講!……” 費了好大勁勸解、安慰,老人才戰戰兢兢地吐露了實情:劫奪他财産的那參領的丈母娘,是個老早嫁給滿人的蒙古格格,她的同母異父妹子,是當今皇上的貴人。
年輕的章京大人也給吓住了,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
熊賜履瞟了他一眼,心裡冷笑道:原以為你真有幾分膽識,不想也是個孱頭! 熊賜履的想法或許從他眼睛裡透露了出來,章京看他一眼後,忽然羞惱得紅頭漲臉,大喝一聲:“你笑什麼?敢輕慢我?看我把你……”他猛地噎住,靜默無語了。
“章京大人,”熊賜履心平氣和地說,“學生什麼也沒有講。
” 章京氣惱地哼了一聲:“你是什麼也沒講,可是你的眼睛什麼都講了!” “我的眼睛講了什麼?” “你……你在怨恨圈地投充逃人法!” “哦,章京大人,圈地投充逃人法害民如此之烈,百姓能不怨憤?你不是親眼看見了嗎?” 章京語塞。
熊賜履歎道:“民窮則國弱,民怨則國亂,千古不易之理啊!……” 一瞬間,章京大人消了氣,關切地問:“你說什麼?” 熊賜履自顧自地發揮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先賢早有教誨,朝廷不乏飽學之士,就不懂這個道理?” 章京大人望着熊賜履,好半天,突然笑道:“請教先生尊姓大名?” 熊賜履皺皺眉,嚴正地說:“姓熊名賜履,字敬修,湖廣人氏,住南城龍泉寺邊桃花坑……” “怎麼,你就是熊賜履?”牛錄章京驚訝地脫口而出。
這回,輪到熊賜履反問了:“你說什麼?” “哦,沒什麼。
聽說過先生大名,日後一定要請先生賜教。
時間不早,先生可以回城了。
” “你呢?這位老人家呢?” “放心,我自有辦法。
”這位章京大人恢複了爽快,彎下身和藹地對老人說,“老人家,我這裡有馬,請你坐上,我們一道去找那參領評理!”說着,他得意地望着熊賜履,頑皮地擠擠眼兒。
熊賜履懷着驚異、敬佩、擔心等等自己也說不清的複雜感情,望着馬上老人、馬下章京漸漸遠去的背影。
在夕陽的映照下,在瑟瑟的寒風中,那背影竟那般清晰,好像永遠不會從平坦的原野上消失似的。
回城的路上,熊賜履心頭萦回往複的,盡是今天一路的印象。
可是,還有奇迹在等着他呢! 半夜,酣睡中的熊賜履被“嘭嘭”的敲門聲驚醒。
他家徒四壁,從不怕盜賊,而敲門聲又響又急,也不像做暗事人的行徑。
他高聲問道:“誰呀?” 門外有人答道:“請先生開門,有要事相求。
” 熊賜履穿衣着鞋,點燈整容,一切收拾妥帖,才出去開門。
他心裡猛地一驚:借着暗淡的燭光和天上的微微星光,他看到從房門到院門,一直到竹籬外的大門口、路兩旁,黑壓壓地站滿了人。
就門前的幾位看,都穿着一式的黑袍号衣,頭戴翻邊皮帽,在黝暗的夜色中,更顯得一個個高大魁梧,目光灼灼。
熊賜履心裡害怕,但一想到君子不畏強暴、不畏權勢的古訓,便又挺起胸,一晃腦袋,故作鎮靜地問:“賜履一介寒儒,諸公到此何幹?” 一個穿号衣的走近兩步,賠笑道:“先生大喜。
京師大富翁羅公想請你設館府中。
” “羅公?”熊賜履詫異地重複一句。
他曆數自己在京師的交遊,并沒有一個姓羅的富翁,還是大富翁。
“羅公親自駕臨了!”穿号衣的回頭一望,慌忙率衆人退後,讓出中間的路,一個個垂手低頭,屏息而立,神态十分恭敬。
熊賜履本來很怕他們踩壞自己的草根、花苗,見他們這麼有禮,又不禁點頭贊賞了。
羅公快步走來,對着熊賜履拱手一揖,笑容滿面地說:“熊先生,大名久仰,如雷貫耳,今日識荊,三生有幸啊!”這一套文人初晤的套話,他說得很自然,也很真誠,熊賜履不得不答禮:“實在不敢當!請進寒舍一叙。
” 羅公毫不客套,立即進屋。
兩人分主客坐定,熊賜履抱歉地說:“尊客來得意外,恕賜履不能茶酒相待了。
” 羅公哈哈一笑,爽朗地揮揮手:“應當我向先生謝罪,攪擾了先生清夢,失禮之極!不過迫于情勢,不得不如此。
羅某雖然聲勢烜赫,但不喜人前招搖,選在入夜來訪,先生不見怪吧?” 羅公黑眉黑須,長得很有氣概,尤其一雙眼睛,湛湛如秋水,灼灼似曉星,而且快人快語,爽朗灑脫,很容易令人産生好感。
熊賜履連連遜謝,羅公開門見山,毫不客套地說:“聽說先生道德文章早就馳譽鄉裡,如今更是名滿京師。
羅某有兩個親侄,苦于沒有高士教誨,願請先生為師。
” 熊賜履搖頭道:“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我乃南方下士,何足為人師。
況且我已設館三年,早生厭倦,不日将歸故裡了。
” 羅公非常誠摯地說:“家母寡居多年,望子成龍心切。
但我兄弟均不争氣,幼年失學,至今憾然。
家母立意要使孫輩以文章道德立身揚名,隻是名師難得,總不合意。
如今得知先生聲望,家母指名要請先生。
為人子者,敢不從命?況且羅某對先生亦是欽佩萬分,還請先生念我一片至誠……” 熊賜履經不住羅公的再三懇請,也喜歡他那種豪爽的氣度,便答應了。
羅公大喜,說:“蒙先生高情厚誼,羅某一家感激不盡!”他向熊賜履深深拜揖緻謝後,直起身,對門外一聲招呼:“來人,備馬!” 幾名精幹仆人立刻進屋,向熊賜履請示如何收拾行李。
熊賜履驚訝道:“今晚就去?” 羅公笑道:“先生不必驚怪,羅某辦事向來喜歡幹脆利落,當日事必在當日辦完。
今日羅某是親來迎接先生的。
” 熊賜履無法反對,隻得由他。
于是羅公陪同熊賜履騎馬,幾十名仆從提着燈,燃着火炬,前導後從,熱熱鬧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