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事中陰應節召到禦座邊說:“你參劾江南科場的折子,朕已看過。
詳細面奏。
” 陰應節立刻跪奏:“南闱之弊比之順天鄉試有過之而無不及。
主考方猶、錢開宗弊窦多端,物議沸騰,其彰著者,如取中之舉人方章,系少詹事方拱乾第五子,與方猶聯宗有素,乘機滋弊,冒濫賢書,求皇上立賜提究嚴訊。
” 順治又問:“尤侗的《萬金記》,可是近日所作?” 陰應節回奏:“江南士人都說是為此而作。
方字去一點為萬,錢字去邊旁為金,正指南闱二主考之姓氏。
” 尤侗是江南有名的才子,高才不第,憤懑難平,便寫了這出雜劇,描寫主考萬白、金雲,極盡行賄通賄之能事,錄取的三鼎甲賈斯文、程不識、魏無知,也被刻畫得窮形盡相。
此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剛剛開始在江南流傳。
皇上這麼快就知道了? 陰應節繼續奏道:“北闱弊端一揭,人心大快;南闱大弊不發,無以服士子之心。
兩主考方猶、錢開宗撤棘歸裡時,道過毗陵、金阊,士子成群追舟唾罵,甚至投磚擲瓦,激憤之情可見一斑。
且江南為文人淵薮,尤需慎重……” 順治身着朝冠朝服,繡金龍袍和花紋複雜的山海日月團龍褂同金光閃閃的雕龍禦座非常相稱,他那年輕的面容因頭戴三重寶石的皇冠而顯得格外威嚴莊重。
他微皺眉頭,平穩地說:“天下一統,豈有南北之分?南闱弊端早有風聞,經爾題參面奏,朕愈可洞悉其奸。
方猶、錢開宗陛辭離京之日,朕曾面谕遴選真才,竟敢罔上壞法,殊屬可惡!”他說着,聲音提高了,怒容也出現了。
他讓内監遞下陰應節的奏本,轉向禦前大臣和當值大學士:“傳朕旨意:方猶、錢開宗并同考官俱著革職,中式舉人方章由刑部差員役速拿來京,嚴行詳審。
此本内所參情事及闱中一切弊窦,著江南總督郎廷佐速行嚴查明白,将人犯拿解刑部。
方拱乾著明白回奏!” 禦座邊的奏對,并不是殿中文武官員們都能聽清,但這一道聖旨由禦前大臣在殿前一宣布,宛如殿腳下發出一次地震,氣氛驟然緊張,漢官禁不住心裡打鼓、腳下發軟,眼看一團裹着閃電暴雷的烏雲,又逼到了頭頂! 北闱大案至今不過半月,在朝漢官多半有所牽連,一個個心驚膽戰,寝食不安。
李振邺、張我樸等七人之死,鎮住了一大批文人。
就是與科場案無關的漢官,也轉瞬間矮了三尺,本來就受制于無知無識的滿大人,如今就更不得擡頭了。
誰想雪上加霜,又來了個江南科場案!這下又要有多少漢官陷進去?看看内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鳌拜等人的神色吧,看看簡親王濟度、巽親王常阿岱他們的冷笑吧,難道真要把漢臣一網打盡? 王崇簡、王熙父子,被眼前嚴重的局面壓得喘不過氣來。
年過半百的父親,竟然變了臉色,連嘴唇都戰抖了。
一年前,皇上親臨内院時,召見了王熙,誇獎他這位日講官講得好。
那時,王崇簡已是内國史院學士了,皇上便當即加恩,擢王熙為内弘文院學士。
王熙感激謝恩時,皇上笑道:“父子同官,古今罕見。
因你才德兼備,特加此恩。
”于是王崇簡父子同官,一時傳為美談。
父子倆也就更加盡心竭力、勤于供職了。
像他們這樣受到特知的漢官,為什麼也這樣害怕呢? 各部院啟奏公事完畢,人們正想松口氣,卻又出了一件爆炸性的事情。
按照慣例,在朝會結束前,負責糾察朝會秩序、百官儀容禮節的糾儀給事中、糾儀禦史要向皇上糾參失儀官員,即使沒有,也要例行報告。
于是,當日的糾儀給事中之一任克溥出位跪奏: “糾儀給事中任克溥禀奏:今日大朝之前,西班文武百官與外國使臣進貞度門就位時,内國史院學士王崇簡,見朝鮮使臣竟垂頭而泣,大失朝儀,求皇上處置。
” 蘇克薩哈正在禦前,立刻大聲奏道:“任克溥糾儀啟奏不實,左袒王崇簡父子,求皇上明察!” 順治道:“奏詳情來。
” 鳌拜出班,有條不紊地奏道:“禀皇上,此事奴才親見。
西班進貞度門後剛剛就位,外國使臣便從西班前經過。
朝鮮使臣頭着冠帽,兩側戴貂皮耳掩。
王崇簡神色慘然,指着朝鮮使臣對其子王熙道:‘此乃明朝舊制也!’說罷便垂頭哭泣,王熙也悶悶不樂,面有悲色。
奴才以為這不是失儀小事!王崇簡父子受大清重恩、皇上特知,心裡卻念念不忘故明,分明有叛逆形迹。
” 王崇簡、王熙父子立刻出班跪倒了。
順治面帶怒容:“王崇簡、王熙,有何駁辯?” 王熙搶着回禀:“禀皇上,小臣無辯。
隻是罪在小臣,不該向臣父問起。
求皇上定小臣之罪,饒恕臣父。
” 王崇簡回禀:“啟奏皇上,臣無辯。
一時情不自禁,惟請處分。
” 内大臣索尼出班啟奏:“禀皇上,據奴才所知,當事人并不止王崇簡父子。
大學士金之俊、傅以漸都在場。
傅以漸不制止、不舉發,金之俊竟陪同下淚,居心叵測。
欽天監監正湯若望也通同歎息。
求皇上一并處置。
” 滿殿的漢官,一看殿前跪下謝罪的幾位漢大臣,不是地位最高的大學士,就是受皇上特知的近臣,一個個都覺得大禍臨頭、在劫難逃。
連侍衛内監們也吓呆了。
大家都在等待着天威震怒。
乾清宮中,鴉雀無聲。
順治明亮的眼睛靜靜地從左到右掃過一遍,竟不作任何表示,一擡手,說道:“起去!”接着便站了起來,這表示要“退朝、回宮”了。
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隻得跪倒送駕。
皇上回宮去了,各官依次退出。
被參的王崇簡父子、金之俊、傅以漸、湯若望、任克溥等人,便都打點着上本自劾請罪。
福臨回到養心殿,時間已過辰正,禦前侍衛立刻傳上早膳。
今天大朝和内朝相連,他早就餓了。
他把一碗略帶紫色的老米飯就着燕窩雞翅火熏片香蕈湯吃下去,才放慢了進膳的速度,有心好好品嘗一下幾道初進上的南菜,這是江南總督郎廷佐特地送來宮中的揚州名廚役做的,可是剛才乾清宮中發生的事情,總像走馬燈似的在他眼前晃動,弄得他心緒不甯,仿佛失落了什麼東西,卻想不起來是什麼。
福臨放下五福捧壽銅胎琺琅飯碗,看了一眼那一品盛在銀碟裡的折疊奶皮,侍候太監連忙把它挪到皇上跟前。
這時,養心殿當值首領太監領了四名小太監,各捧一個長二尺、寬一尺五的銀方盤,順序跪到皇上身邊。
福臨扯過胸前白綢繡龍懷擋擦擦嘴,側身對四個銀盤看了一眼,微微一愣:銀盤裡的粉牌全擺滿了,這可是多年不曾有過的事兒!平日遞呈的膳牌頂多兩盤。
這是為什麼? 福臨再仔細看看,不禁皺起了眉頭:銀盤裡泛出一片紅色,那裡的牌子差不多都是紅頭牌! 這是皇上的規矩:凡遇到值班奏事引見的日子,如果文武臣僚請求引見或需要奏事,必須在皇上用膳時遞呈牌子。
宗室王公貝勒用紅頭牌;文職副都禦史以上、武職副都統以上用綠頭牌;來京的外官,文職按察使以上、武職副都統總兵以上,用一般粉牌。
牌上繕寫姓名、籍貫、家世、入仕年歲、考績功勳等等。
福臨順手在銀盤裡翻了翻,個别幾張綠頭牌也是議政大臣和部院堂官,竟然沒有一名漢官求見奏事。
他聯想起内朝時的情景,心裡更不痛快了。
一起又一起的王公貴族、滿洲大臣恭恭敬敬地進殿又出殿。
最後一起才叫到安郡王嶽樂。
嶽樂叩拜後,福臨賜座賜茶。
嶽樂接過茶盞在氈墊上坐定,擡頭看看皇上:福臨面露倦色,眼睛裡透出無法掩飾的厭煩。
嶽樂體諒皇上的心情,也知道年輕的皇上最後才召見他的用意。
作為國家的尊貴的王爺,或是作為宗室皇親,他們倆交往并不密切,但是一遇政事上的坎坷和國策是非的争論,他們卻暗自彼此引為知己,感受到對方的有力支持。
至于愛好南蠻子悠久燦爛的文化,他們更是因有同好而情感相通了。
所以他倆談話最少客套,别人聽來也許莫名其妙,但他們自己全懂。
囿于皇上的尊嚴和王爺的身份,他們不得不維持那種不即不離的奇怪關系。
不然,他們可以繼伯牙、子期和管仲、鮑叔牙而成為生死之交的。
“皇上,他們都來了?”嶽樂微笑着,恭敬地問。
“可不是!”福臨憋了半天的悶氣,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出路,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就跟事先約好了似的,今兒個都上朕這兒表忠來了!之後,罵一頓南蠻子,谏一通仰法太祖、太宗;更有甚者,竟然求朕恩準往山東、江南圈地,恩準嚴逃人之法……這是怎麼了?滿洲大臣、宗室皇親也要結黨營私不成?” 嶽樂注視着皇上,沉靜地回答道:“依我看,借仰法太祖、太宗為辭,求官求利為實。
當年太祖皇帝在遼東頗恨漢族讀書士人,見了就殺。
太宗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重用範文程、甯完我,招降洪承疇,重用孔、耿、尚等降将,方有甲申入關之壯舉!” “正是。
曆來治理天下并無成法,舊制必須日有更張。
就以圈地而論,國初人民逃亡,土地荒蕪,東來将士無以為生,圈地牧放耕作,原無不可。
如今百姓安居多年,再行圈占,勢必攪擾民間,舉國不安。
唉,這些人眼光短淺心胸狹窄,隻看到鼻尖上的小利,不知顧大局、識大體;明明沒有治理百姓的學問,又不肯多讀書史,國家政事怎能完全仰仗他們?……漢臣呢?才具見識确實高出滿臣,但竭忠效力又遠遠不及。
難啊!……” “皇上,”嶽樂忽然鄭重其事地說,“就漢臣而言,思明者便為不忠,不思明者便為忠嗎?” 福臨一愣,閃爍的目光看定了嶽樂,十分專注,輕聲道:“皇兄,請說下去。
” “皇上,今日膳牌盡是紅頭,端倪已現。
朝中滿臣見機而起,排擠漢臣,近因是早上内朝,遠因是順天科場案。
皇上需要心裡有數。
” 福臨臉頰微微泛紅,說:“朝廷連歲開科,選舉人才,正為識拔漢族之秀民。
考官賄買關節,大幹法紀,不用嚴刑峻法,何以平天下寒士怨恨?” “皇上明睿,遠見萬裡。
科場之弊誠然可惡,理應嚴明法紀,時加匡正。
但凡汲引人才,自古以來,從無以斧刑杖随其後的道理。
铨選之政縱然堪稱清平,但能免賄賂,不能免人情;科舉亦然,無可諱言。
如今屢興大獄,正法流徙,治罪甚于大逆,是不是有些過分了?……” 福臨揚揚黑眉,想說什麼,又竭力忍住,面色越加紅了。
嶽樂不是沒有看到,也知道年輕皇帝脾氣極大,但他還是不顧一切地說下去:“皇上不見今早内朝時的氣氛?漢臣人人自危,個個失态。
順天科場案,滿臣借機擴大事态,株連極廣,已使漢臣緘口寒心,如今南闱弊端又發,若不妥為處置,勢必蔓延全國,關系至巨。
皇上,你要權衡輕重啊!……” “那麼,皇兄高見?” “科場案處置宜輕不宜重!” “什麼?”福臨一拍桌子站立起來,閃着怒火的眼睛盯住嶽樂,他無法忍受這樣直截了當地違逆自己心意的奏對。
“皇上,恕奴才直言,”嶽樂不為所動,侃侃而論,“信郡王不日南征,平定雲貴。
一統大業,眼見成功。
洪經略、吳平西等人均在前敵,各省督撫提鎮也以漢軍旗漢人居多。
戎馬倥偬,國家根基尚未大定,一切要政,宜寬宜厚。
請皇上明鑒。
” 福臨咬住嘴唇,剛剛升起的怒火刹那間消散了。
一統大業,對他來說,是光華燦燦的閃爍在頭頂的瑰寶!他沉思片刻,忽然微微笑了,湊近嶽樂,壓低聲音,意外地說起了别的:“皇兄,另有一件要事勞皇兄辦理。
有見于眼下情勢,此事不得不格外周密……” 他們的語聲越來越細,最後皇上和王爺一同笑了,還互相遞着眼色,仿佛兩個配合默契、通同作弊的童生。
福臨走出養心門,擡頭看看,太陽已漸近中天。
時序雖已仲冬,正午卻還晴朗和暖。
他信步去慈甯宮向太後請安。
這雖是每天必行的禮節,他并不以為繁瑣,如果他有一天沒有見到母親,反而會若有所失,很不自在。
未到慈甯門,吳良輔便來禀告說太後到慈甯花園延壽堂去了,并出主意由攬勝門進園,讓太後感到意外的喜悅。
攬勝門是側門,太後當然想不到皇帝會走側門。
福臨對此很開心,到了攬勝門前,他又靈機一動,讓衆多的随從停在門口。
進園後,他蹑手蹑腳,盡力躲在樹幹花叢背後,悄悄地鶴行鹭伏,全然沒有個皇帝的體統。
延壽堂前的丁香、海棠、榆葉梅最盛,現在落葉已盡,但密密的枝條足以遮掩福臨。
當他聽到母親的聲音,便隐身在一叢丁香後面,透過橫斜的枝蔓,尋找母親的身影。
正午的陽光明亮輝煌,延壽堂前的廊子被曬得暖洋洋的,莊太後坐在一張扶手圈椅上,長長的頭發披散着,烏黑油亮,幾乎垂到地面,仿佛披了一張濃厚的黑紗。
董鄂妃手拿象骨梳,滿面笑容,不時蹲下、立起,認真地為婆婆通頭、梳理,并聽着婆婆慈藹而平靜地說着話兒:“……這種野雞常在草中,人馬一過便驚飛起來,但飛不多遠,更不能翻山,力氣一盡便從空中跌下,撲到草叢裡,再沒有别的能耐了,隻把腦袋藏進草窩,看不到人便以為人也看不到它,這時候你就隻管拾吧,一隻隻都是活的呢!” “母後什麼時候帶我們去見識見識?現在正是冬狩的好時候,看孩兒給母後拾它十幾隻大肥松雞!”董鄂妃一面笑着說,一面把太後的頭發挽成髻垂在腦後,用一支點了水鑽的金鳳簪輕輕簪住。
“你昨天送來的野雞味道就很鮮,大約是在松柏林裡獵來的。
隻有吃松仁、柏籽的野雞,才有這種美味。
” “母後真是博識!那些野雞的确是兒臣幼弟從西山松林坡獵到的……母後看看,兒臣手藝可好?”董鄂妃拿了一面西洋大圓鏡請太後照看,太後滿意地笑道:“看什麼呀,你做的事兒還有錯嗎!” 娘兒倆正在說笑,兩個小孩兒身着小箭袍,腳踏小皮靴,各人手中提着小弓,腰懸小箭壺、小寶劍、小佩刀,丁零當啷,嘀裡嘟噜,徑直跑近太後、皇貴妃身邊,一起嚷道: “皇阿奶,皇額娘!我們都射中了!” 他們是皇二子、皇三子,一個五歲,一個四歲,像所有的小男孩一樣,天真爛漫,活潑可愛,跑得一頭大汗,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兒,使太後、皇貴妃笑逐顔開。
莊太後笑着攬過兩個娃娃:“射幾箭?中幾箭?” 三阿哥隻是笑,二阿哥老老實實地說:“我沒有三弟射得好。
我五箭中了二箭,三弟五箭中了三箭。
” 董鄂妃笑道:“都好,都好!練到十歲,就都能百發百中了!瞧這個,額娘賞你們的好箭法!”她解下襟上兩個嵌銀絲繡花荷包,兩個娃娃歡呼着朝她撲過去。
她把荷包一人一個地系在他倆的襟扣上。
太後笑道:“你的荷包本來就是六宮第一,這一對怕是最精巧的了。
給這小哥兒倆,可惜了。
” 董鄂妃笑道:“母後快别取笑兒臣啦!兩個荷包值什麼!阿哥們是大清的儲君,騎射又是祖宗起家的本領。
兒臣再愚笨,在這事上還有什麼舍不得!……喲,瞧這哥兒倆一頭汗,罩褂也沒穿,看着涼!保姆呢?保姆!” 保姆應聲而至,跪在階前。
董鄂妃從保姆手中接過小罩褂、小皮帽,親自給兩個阿哥穿戴好,又扯下襟邊的手絹,細心地給小哥兒倆擦汗。
莊太後心下感歎,眯眼望着忙碌的董鄂妃暗暗點頭。
随後,她也拿出兩個梅花形的小金锞子賞給孫子,說:“把這裝進荷包裡壓包吧!記住你們皇額娘的話,可要當先祖先皇的好子孫!……” 别說莊太後心裡感到寬慰舒坦,就是這邊悄悄站在樹叢中的福臨,心頭也是熱烘烘的。
所以當他出人意料地突然出現在婆媳倆和孩子們面前時,一點兒也沒有平日必須擺出來的威嚴和矜持。
董鄂妃連忙站起,想領兩個阿哥回慈甯宮。
太後笑道:“讓保姆領他們回去吧,你再坐會兒。
皇兒又不是生人,你還怕他吃了你不成?” 莊太後很少開玩笑,今天不知是心緒特别好,還是因為别的什麼原因。
福臨覺得很愉快,董鄂妃卻瞟了福臨一眼,悄悄地紅了臉。
按照常例,福臨總是把當日朝中大事向母後講述一遍,太後也總是靜靜地聽,很少插話。
此刻,站在旁邊的董鄂妃形同虛設,大氣也不出了。
福臨講罷,太後又按慣例頻頻點頭,說:“皇兒禦宇多年,處事得當。
總之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能使江山永固、四海安甯便好。
”她轉向董鄂妃:“你說呢?” 董鄂妃欠身道:“母後,兒臣身處内宮,隻預内事。
國家政務,非兒臣可以過問。
” 太後含笑點頭,又對福臨說:“從谏如流,乃古賢君之德。
皇兒要時時記取,免緻錯誤……”她沉吟片刻,終于說:“安郡王嶽樂為國效力年久,頗有見地,多有建樹,如今開國諸王均已謝世,嶽樂也該進位親王了吧?” 福臨心中一喜,明白了太後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他連忙說:“母後明見,兒早有此意!……” “好。
”太後笑着,慈祥的目光撫慰着兒子,“午後,你該到坤甯宮去了吧?” “額娘,”福臨習以為常,笑嘻嘻地說,“午後,兒還要去瀛台,辦理一些重要政務。
” “母後,”董鄂妃垂着頭,紅着臉低聲說,“平日皇上午後總是讀書、習字、射箭,并不理政的。
” “誰說的?”福臨扭頭瞪了董鄂妃一眼,又回頭笑着對母親說,“兒已傳旨,召王崇簡父子和金之俊、傅以漸、湯瑪法等人進宮了。
” 太後非常注意地看着兒子的眼睛,似乎有些驚異,随後便寬慰地笑了,向後靠着椅背,道:“你果真越發長進了,我也就放心了……那麼,從瀛台回來就去吧。
”她輕輕歎了口氣,說:“皇兒,你不要忘了,你畢竟是皇帝,不是尋常人家的丈夫、兒子和爹爹……” “是。
”福臨連忙笑眯眯地回答,“兒子一定尊太後懿命,從瀛台回來就去坤甯宮。
” 可是,董鄂妃将福臨送出延壽堂時,福臨湊近她,用隻有她能聽到的聲音,威脅地說:“你竟敢讨厭朕,把朕往外推!聽着,今晚朕到你的承乾宮去!你等着,看朕不把你吃了!哼!” 烏雲珠正想反駁幾句,福臨已頭都不回地大步走開了。
她被撇在那兒進退兩難,委屈得幾乎想要哭出來。
要做名垂青史的賢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這時如果她回頭向延壽堂望一眼,就會看到莊太後正凝望着這一對小夫妻的背影,搖頭歎息呢!太後的心情,不也是很複雜的嗎? 王崇簡父子接到進宮的谕旨,聯想到早朝發生的事,不由得變了臉色,但傳旨太監似乎又沒有惡意。
兩人滿心狐疑,坐着官轎,竟被引到西苑門,在門前,與同時奉召的金之俊、傅以漸、湯若望、李霨、伊桑阿等人會齊。
這裡除了湯若望,都是内院學士、大學士;除了伊桑阿是滿洲正黃旗人,其他都是漢官;漢官中除了李霨,都跟早朝被劾事件有關。
大家面面相觑,心裡七上八下,不知此來何為,也就沒有心思交談了。
幾名召引太監帶路,一行人進了西苑門,沿着初結薄冰的太液池南行,過一座雕欄玉砌的石堤,高高的翔鸾閣便赫然在目。
瀛台上黃、綠兩色琉璃瓦的建築群猶如仙山瓊樓,在蒼郁如綠雲的松柏的簇擁中閃閃發光。
他們沒有上閣,向東一拐,從牣魚亭和鏡光亭之間,踏上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路,小路掩映在太湖石間、松柏樹下。
走在這條小路上,如在深山,非常寂靜,隻有風吹樹動和他們的腳步聲交織着,伴随他們在山石間迂行。
他們被引到一扇小綠門前,像王崇簡這樣的胖子,一次隻能進一個人。
門兩邊高牆壁立,牆頭露出高高的屋脊和兩棵巨大的青桐。
這是什麼意思?會不會是一處囚禁所? 驚疑不定之際,門開了,一股梅花的清香撲面而來,他們迎着這縷花香走進深幽的小院,舉目一望,太湖石砌山疊嶂,湖石間幾株老梅疏枝橫斜,紅白相間,開萼吐芳。
北邊三間通屋,檐下一匾:随安室;南邊三間通屋,檐下一匾:桐蔭書屋。
他們誰也不曾到過這裡,今天來到此處是福還是禍?太監們知禮地退到門前和檐下。
幾個人你看我,我看你,站在院裡發愣。
“萬歲爺駕到!”從連接涵元殿、添韻樓的那道順山勢而下的長廊裡,傳來這麼響亮的一聲,幾名年輕太監前導,順治皇帝出現在桐蔭書屋西側連接長廊的小門前。
他頭戴紅絨結頂冠,身穿石青色暗團龍織錦袍,外罩貂皮明黃面如意端罩,腰束黃綢绉搭包,腳下粉底皂靴,這一身家常打扮,加上他和藹的神色,使這些待罪的臣子們放下了心,立刻跪上去叩頭請安。
皇上點頭微笑道: “朕日理萬機,難得有此閑暇,特召諸卿一聚。
衆卿均是朝中飽學有才之士,平日講學常聆賜教,今日諸卿隻當以文會友,不必拘禮。
” 說罷,他率先走進桐蔭書屋,衆人也躬腰跟進。
首先投入眼簾的,是沿着牆周一圈的數十架圖書,錦匣牙簽,琳琅滿目;書櫥間排列長幾和百寶櫥,其中商彜周鼎、哥窯宣爐、印章圖冊,羅列生輝;十幾個高及人胸的彩繪大瓷瓶,裝滿了長長短短的書畫卷軸,幾隻掐絲琺琅夔鳳紋熏爐熱烘烘地噴着檀香,彌漫一屋。
福臨對衆人驚詫的表情很得意,便進一步解除他們的拘謹,重複說道:“衆卿不必拘禮,不在金殿在書房嘛!……來,上茶!” 内侍魚貫而入,給每位大臣敬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
福臨笑道:“這茶以松仁、梅英、佛手沃雪烹煮,宮中叫做三清茶。
衆卿品一品,其味如何?” 衆人以口就杯,細細品味。
伊桑阿首先贊美說:“禀皇上,奴才自來不曾喝過這樣的好茶!” 福臨笑道:“比奶茶如何?” 伊桑阿道:“各有其味。
” 李霨道:“此茶清醇甘美,足以比之美酒。
” 福臨笑道:“所以啊,客來茶當酒,對飲樂陶然!” 衆人都笑了。
皇上今天不止和藹可親,還透露出一種潇灑倜傥的神态,非常接近這些文人學士們一貫欣賞的風度。
他們的精神漸漸輕松了,放開了。
湯若望道:“請皇上賜老臣配方,老臣也好如法炮制。
” 福臨揚頭爽快地一笑:“瑪法,你早說喜歡,朕早着人給你送去了,保你三十年享用不了。
” 湯若望抖動着白眉白須,笑着說:“老臣哪裡敢指望三十年!” 福臨轉向金之俊:“朕記得你與瑪法同年,應該都是六十六歲了吧?如今卻都鶴發童顔,是壽高有福之人啊!” 兩個老臣連忙躬身遜謝:“陛下金口,折殺老臣了!……” 福臨指着南窗下的長幾說:“那兒有數幅宋、元、明三朝字畫,請諸位鑒别一下真僞。
” 說起書畫,這些人都是内行,也都喜好,登時都走到長幾邊,翻冊開卷,或凝神細看,或啧啧贊歎,各有一種情态。
福臨旁觀,很覺有趣。
他回頭發現湯若望站在一邊,便小聲問:“瑪法怎麼不過去看看?” “皇上,你知道我對中國書畫實在是不通的。
” 福臨靈機一動,像孩子那樣對瑪法擠擠眼,好像串通他跟自己一起惡作劇似的,退到書屋正中案邊,拔出青玉九龍筆架上的紫毫,在滿雕梅鵲鬧春圖案的端硯中掭足了墨,撫平案上的雪浪紙,小聲說:“瑪法,我畫個人兒給你看!” 不多時,湯若望的大聲贊歎把衆人吸引過來:“皇上,這太妙了!無處相像又無處不像。
這,大約是中國畫的魅力吧?訣竅是什麼呢?” 福臨笑而不答,把那張畫出示衆人。
“哦!王學士!”衆人驚呼一聲。
畫上果然是王熙:像所有的寫意一樣,筆墨淋漓,衣紋線條都很粗略,而姿态風度卻惟妙惟肖,面部畫得較為細緻,須眉畢現,呼之欲出。
大家看看畫像,再看看王熙,都忍俊不禁,也忍不住地贊美皇上的畫工。
王熙伏拜于地,乞皇上将此畫賜予。
福臨笑道:“不行,不行,畫人非朕所長,還是山水畫更有意趣。
”他重又提筆,略一尋思,運腕急寫。
筆下林巒深密,水明石秀,神清意遠,潇灑疏闊,寥寥數筆,一幅清淡爽朗的水墨山水便呈現在衆人眼前了。
衆人紛紛贊歎: “皇上此畫,真得宋元畫之三昧!”金之俊捋須而笑。
“皇上以武功定天下,萬機之餘,遊藝翰墨,真升平盛世之佳話!”傅以漸也感慨不已。
福臨看定王崇簡,說:“崇簡精于品畫,你看如何?” 王崇簡連忙躬身答道:“陛下胸中丘壑,有荊、關、倪、黃輩所不到者,自是得之天授,非凡人所及啊……” 福臨拿這張畫遞給王崇簡,笑道:“那麼,這一小幅就賜你留念吧!” 事出意外,王崇簡愣了半天,才跪上去雙手接過,連連叩謝。
福臨又掉頭對王熙說:“你年輕,在朝中供職還長着呢,所以賜父不賜子。
” 王熙紅着臉含淚跪下謝恩,衆人這才真正松了口氣。
“衆卿所觀書畫确系真迹嗎?” 大臣們紛紛誇贊皇上的珍品都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确系真迹。
福臨命内侍又拿出數幅書草,請衆人觀賞。
金之俊看罷臉色忽變,湯若望仍是不懂行,其他人則盛贊筆力遒勁圓活,是難得的佳書。
福臨道:“正是呢,朕也以為此字之佳,十分難得。
……這是崇祯帝的手筆啊!……”一片寂靜中,他拿過一幅,小心地親手展開,凝神注目,好半天,才無限感慨地說:“如此明君,身嬰巨禍,使人不覺酸楚耳!……” 王崇簡心頭一熱,頓覺鼻子發酸,眼角濕潤。
那邊金之俊也低下了白發蒼蒼的頭。
傅以漸道:“所以本朝為故明報君父之仇,不愧仁義之師。
” 伊桑阿道:“正是。
大清撫定燕京,乃得之于闖賊,非取之于明朝,明之遺老至今不肯出仕,實在不智之至。
” 福臨笑道:“今日以詩酒相酬,那些舊話就不必提了。
來,上燈!” 内侍們絡繹不絕,點燭上燈,請他們到随安室用酒膳。
福臨領先,衆人亦步亦趨,出了桐蔭書屋。
但見院中梅樹老枝壯幹上,都懸了彩燈,時近黃昏,花開更盛,梅花燈火相映照,愈顯精神。
陣陣梅香襲來,使衆人都有些沉醉了。
随安室門大開,數桌豐盛的酒膳已經擺齊。
福臨笑道:“今日燈下持酒賞梅,衆卿必得佳句。
無詩無詞者罰三大杯!” 大臣們都笑了。
湯若望躬身奏道:“請皇上寬恕,今日是教中齋戒日,實在不敢飲宴。
” “哦,怪朕疏忽了。
來,拿扇子。
”福臨接過内侍呈上的一把他親手繪畫,并印有廣運禦寶的折扇,遞給湯若望說,“瑪法,這扇賜給你,請你提前回去吧!” 大臣們看着這把扇子啧啧稱羨,湯若望雖然謝了恩,對扇畫畢竟說不出個名堂來,将它收在懷中,向皇上和衆人告辭,随着護送他的侍衛出門去了。
伊桑阿笑道:“湯瑪法大約是怕做詩,借故逃席吧。
” 李霨也笑道:“那把扇子出自皇上手筆,萬金不換的奇寶,湯瑪法怕是一點不懂哩。
” 福臨點頭笑着歎息道:“湯瑪法忠心耿耿,精于天文算學,笃于天主之教,品德高貴,有‘聖人’之稱,是我朝難得的客卿。
可惜不生在東土,對中國實在所知太淺了!……” 王崇簡和王熙借此機會向皇上跪叩下去,說道:“臣父子早朝失儀,實在罪該萬死,乞皇上饒恕。
” 福臨看看王崇簡父子,再看看衆人,笑着緩緩說道:“何須如此。
身為明臣而不思明者,必非忠臣!朕豈不明此理?” 皇上的話,大出衆人意料,不僅王崇簡父子汪然出涕,其他大臣也都跪下了。
“衆卿這是怎麼了?”福臨連忙伸手阻攔。
大臣們激動得半天說不出話,最後金之俊顫巍巍地嗚咽着說:“皇上以大義相激勸,之俊等沒齒不忘……” “衆卿快起,請入席吧!”福臨滿面春風,愉快地邀請着,自己領頭往随安室走去。
但見燈光映照着紅梅,景色迷人,芳香醉人,使他忍不住在梅花燈火間流連低徊,竟信口吟出四句詩來:“疏梅懸高燈,照此花下酌。
隻疑梅枝燃,不覺燈花落。
” 金之俊忘形地高聲喝彩:“好詩好詩!奇事奇句,古今未有也!”随後,自覺失态,連忙躬身謝罪:“乞皇上恕臣失儀之罪。
臣實在是文人固習,一時難改……” 福臨哈哈一笑:“正要衆卿不拘禮儀,方有意趣。
王熙,早就聽說你頗有詩才,文思極快。
即席賦詩填詞,如何?” 王熙略一沉思,便低聲吟哦道:“黃昏小宴到君家,梅粉試春華,暗垂素蕊,橫枝疏影,月淡風斜。
更燒紅燭枝頭挂,粉蠟鬥香奢,元宵近也,小園先試,火樹銀花。
” 福臨連聲贊道:“妙,妙極了!‘小園先試,火樹銀花’……‘橫枝疏影,月淡風斜’,何其風流,何其妩媚!調寄《眼兒媚》,連詞牌都選得好。
來,來,進屋
詳細面奏。
” 陰應節立刻跪奏:“南闱之弊比之順天鄉試有過之而無不及。
主考方猶、錢開宗弊窦多端,物議沸騰,其彰著者,如取中之舉人方章,系少詹事方拱乾第五子,與方猶聯宗有素,乘機滋弊,冒濫賢書,求皇上立賜提究嚴訊。
” 順治又問:“尤侗的《萬金記》,可是近日所作?” 陰應節回奏:“江南士人都說是為此而作。
方字去一點為萬,錢字去邊旁為金,正指南闱二主考之姓氏。
” 尤侗是江南有名的才子,高才不第,憤懑難平,便寫了這出雜劇,描寫主考萬白、金雲,極盡行賄通賄之能事,錄取的三鼎甲賈斯文、程不識、魏無知,也被刻畫得窮形盡相。
此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剛剛開始在江南流傳。
皇上這麼快就知道了? 陰應節繼續奏道:“北闱弊端一揭,人心大快;南闱大弊不發,無以服士子之心。
兩主考方猶、錢開宗撤棘歸裡時,道過毗陵、金阊,士子成群追舟唾罵,甚至投磚擲瓦,激憤之情可見一斑。
且江南為文人淵薮,尤需慎重……” 順治身着朝冠朝服,繡金龍袍和花紋複雜的山海日月團龍褂同金光閃閃的雕龍禦座非常相稱,他那年輕的面容因頭戴三重寶石的皇冠而顯得格外威嚴莊重。
他微皺眉頭,平穩地說:“天下一統,豈有南北之分?南闱弊端早有風聞,經爾題參面奏,朕愈可洞悉其奸。
方猶、錢開宗陛辭離京之日,朕曾面谕遴選真才,竟敢罔上壞法,殊屬可惡!”他說着,聲音提高了,怒容也出現了。
他讓内監遞下陰應節的奏本,轉向禦前大臣和當值大學士:“傳朕旨意:方猶、錢開宗并同考官俱著革職,中式舉人方章由刑部差員役速拿來京,嚴行詳審。
此本内所參情事及闱中一切弊窦,著江南總督郎廷佐速行嚴查明白,将人犯拿解刑部。
方拱乾著明白回奏!” 禦座邊的奏對,并不是殿中文武官員們都能聽清,但這一道聖旨由禦前大臣在殿前一宣布,宛如殿腳下發出一次地震,氣氛驟然緊張,漢官禁不住心裡打鼓、腳下發軟,眼看一團裹着閃電暴雷的烏雲,又逼到了頭頂! 北闱大案至今不過半月,在朝漢官多半有所牽連,一個個心驚膽戰,寝食不安。
李振邺、張我樸等七人之死,鎮住了一大批文人。
就是與科場案無關的漢官,也轉瞬間矮了三尺,本來就受制于無知無識的滿大人,如今就更不得擡頭了。
誰想雪上加霜,又來了個江南科場案!這下又要有多少漢官陷進去?看看内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鳌拜等人的神色吧,看看簡親王濟度、巽親王常阿岱他們的冷笑吧,難道真要把漢臣一網打盡? 王崇簡、王熙父子,被眼前嚴重的局面壓得喘不過氣來。
年過半百的父親,竟然變了臉色,連嘴唇都戰抖了。
一年前,皇上親臨内院時,召見了王熙,誇獎他這位日講官講得好。
那時,王崇簡已是内國史院學士了,皇上便當即加恩,擢王熙為内弘文院學士。
王熙感激謝恩時,皇上笑道:“父子同官,古今罕見。
因你才德兼備,特加此恩。
”于是王崇簡父子同官,一時傳為美談。
父子倆也就更加盡心竭力、勤于供職了。
像他們這樣受到特知的漢官,為什麼也這樣害怕呢? 各部院啟奏公事完畢,人們正想松口氣,卻又出了一件爆炸性的事情。
按照慣例,在朝會結束前,負責糾察朝會秩序、百官儀容禮節的糾儀給事中、糾儀禦史要向皇上糾參失儀官員,即使沒有,也要例行報告。
于是,當日的糾儀給事中之一任克溥出位跪奏: “糾儀給事中任克溥禀奏:今日大朝之前,西班文武百官與外國使臣進貞度門就位時,内國史院學士王崇簡,見朝鮮使臣竟垂頭而泣,大失朝儀,求皇上處置。
” 蘇克薩哈正在禦前,立刻大聲奏道:“任克溥糾儀啟奏不實,左袒王崇簡父子,求皇上明察!” 順治道:“奏詳情來。
” 鳌拜出班,有條不紊地奏道:“禀皇上,此事奴才親見。
西班進貞度門後剛剛就位,外國使臣便從西班前經過。
朝鮮使臣頭着冠帽,兩側戴貂皮耳掩。
王崇簡神色慘然,指着朝鮮使臣對其子王熙道:‘此乃明朝舊制也!’說罷便垂頭哭泣,王熙也悶悶不樂,面有悲色。
奴才以為這不是失儀小事!王崇簡父子受大清重恩、皇上特知,心裡卻念念不忘故明,分明有叛逆形迹。
” 王崇簡、王熙父子立刻出班跪倒了。
順治面帶怒容:“王崇簡、王熙,有何駁辯?” 王熙搶着回禀:“禀皇上,小臣無辯。
隻是罪在小臣,不該向臣父問起。
求皇上定小臣之罪,饒恕臣父。
” 王崇簡回禀:“啟奏皇上,臣無辯。
一時情不自禁,惟請處分。
” 内大臣索尼出班啟奏:“禀皇上,據奴才所知,當事人并不止王崇簡父子。
大學士金之俊、傅以漸都在場。
傅以漸不制止、不舉發,金之俊竟陪同下淚,居心叵測。
欽天監監正湯若望也通同歎息。
求皇上一并處置。
” 滿殿的漢官,一看殿前跪下謝罪的幾位漢大臣,不是地位最高的大學士,就是受皇上特知的近臣,一個個都覺得大禍臨頭、在劫難逃。
連侍衛内監們也吓呆了。
大家都在等待着天威震怒。
乾清宮中,鴉雀無聲。
順治明亮的眼睛靜靜地從左到右掃過一遍,竟不作任何表示,一擡手,說道:“起去!”接着便站了起來,這表示要“退朝、回宮”了。
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隻得跪倒送駕。
皇上回宮去了,各官依次退出。
被參的王崇簡父子、金之俊、傅以漸、湯若望、任克溥等人,便都打點着上本自劾請罪。
福臨回到養心殿,時間已過辰正,禦前侍衛立刻傳上早膳。
今天大朝和内朝相連,他早就餓了。
他把一碗略帶紫色的老米飯就着燕窩雞翅火熏片香蕈湯吃下去,才放慢了進膳的速度,有心好好品嘗一下幾道初進上的南菜,這是江南總督郎廷佐特地送來宮中的揚州名廚役做的,可是剛才乾清宮中發生的事情,總像走馬燈似的在他眼前晃動,弄得他心緒不甯,仿佛失落了什麼東西,卻想不起來是什麼。
福臨放下五福捧壽銅胎琺琅飯碗,看了一眼那一品盛在銀碟裡的折疊奶皮,侍候太監連忙把它挪到皇上跟前。
這時,養心殿當值首領太監領了四名小太監,各捧一個長二尺、寬一尺五的銀方盤,順序跪到皇上身邊。
福臨扯過胸前白綢繡龍懷擋擦擦嘴,側身對四個銀盤看了一眼,微微一愣:銀盤裡的粉牌全擺滿了,這可是多年不曾有過的事兒!平日遞呈的膳牌頂多兩盤。
這是為什麼? 福臨再仔細看看,不禁皺起了眉頭:銀盤裡泛出一片紅色,那裡的牌子差不多都是紅頭牌! 這是皇上的規矩:凡遇到值班奏事引見的日子,如果文武臣僚請求引見或需要奏事,必須在皇上用膳時遞呈牌子。
宗室王公貝勒用紅頭牌;文職副都禦史以上、武職副都統以上用綠頭牌;來京的外官,文職按察使以上、武職副都統總兵以上,用一般粉牌。
牌上繕寫姓名、籍貫、家世、入仕年歲、考績功勳等等。
福臨順手在銀盤裡翻了翻,個别幾張綠頭牌也是議政大臣和部院堂官,竟然沒有一名漢官求見奏事。
他聯想起内朝時的情景,心裡更不痛快了。
一起又一起的王公貴族、滿洲大臣恭恭敬敬地進殿又出殿。
最後一起才叫到安郡王嶽樂。
嶽樂叩拜後,福臨賜座賜茶。
嶽樂接過茶盞在氈墊上坐定,擡頭看看皇上:福臨面露倦色,眼睛裡透出無法掩飾的厭煩。
嶽樂體諒皇上的心情,也知道年輕的皇上最後才召見他的用意。
作為國家的尊貴的王爺,或是作為宗室皇親,他們倆交往并不密切,但是一遇政事上的坎坷和國策是非的争論,他們卻暗自彼此引為知己,感受到對方的有力支持。
至于愛好南蠻子悠久燦爛的文化,他們更是因有同好而情感相通了。
所以他倆談話最少客套,别人聽來也許莫名其妙,但他們自己全懂。
囿于皇上的尊嚴和王爺的身份,他們不得不維持那種不即不離的奇怪關系。
不然,他們可以繼伯牙、子期和管仲、鮑叔牙而成為生死之交的。
“皇上,他們都來了?”嶽樂微笑着,恭敬地問。
“可不是!”福臨憋了半天的悶氣,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出路,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就跟事先約好了似的,今兒個都上朕這兒表忠來了!之後,罵一頓南蠻子,谏一通仰法太祖、太宗;更有甚者,竟然求朕恩準往山東、江南圈地,恩準嚴逃人之法……這是怎麼了?滿洲大臣、宗室皇親也要結黨營私不成?” 嶽樂注視着皇上,沉靜地回答道:“依我看,借仰法太祖、太宗為辭,求官求利為實。
當年太祖皇帝在遼東頗恨漢族讀書士人,見了就殺。
太宗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重用範文程、甯完我,招降洪承疇,重用孔、耿、尚等降将,方有甲申入關之壯舉!” “正是。
曆來治理天下并無成法,舊制必須日有更張。
就以圈地而論,國初人民逃亡,土地荒蕪,東來将士無以為生,圈地牧放耕作,原無不可。
如今百姓安居多年,再行圈占,勢必攪擾民間,舉國不安。
唉,這些人眼光短淺心胸狹窄,隻看到鼻尖上的小利,不知顧大局、識大體;明明沒有治理百姓的學問,又不肯多讀書史,國家政事怎能完全仰仗他們?……漢臣呢?才具見識确實高出滿臣,但竭忠效力又遠遠不及。
難啊!……” “皇上,”嶽樂忽然鄭重其事地說,“就漢臣而言,思明者便為不忠,不思明者便為忠嗎?” 福臨一愣,閃爍的目光看定了嶽樂,十分專注,輕聲道:“皇兄,請說下去。
” “皇上,今日膳牌盡是紅頭,端倪已現。
朝中滿臣見機而起,排擠漢臣,近因是早上内朝,遠因是順天科場案。
皇上需要心裡有數。
” 福臨臉頰微微泛紅,說:“朝廷連歲開科,選舉人才,正為識拔漢族之秀民。
考官賄買關節,大幹法紀,不用嚴刑峻法,何以平天下寒士怨恨?” “皇上明睿,遠見萬裡。
科場之弊誠然可惡,理應嚴明法紀,時加匡正。
但凡汲引人才,自古以來,從無以斧刑杖随其後的道理。
铨選之政縱然堪稱清平,但能免賄賂,不能免人情;科舉亦然,無可諱言。
如今屢興大獄,正法流徙,治罪甚于大逆,是不是有些過分了?……” 福臨揚揚黑眉,想說什麼,又竭力忍住,面色越加紅了。
嶽樂不是沒有看到,也知道年輕皇帝脾氣極大,但他還是不顧一切地說下去:“皇上不見今早内朝時的氣氛?漢臣人人自危,個個失态。
順天科場案,滿臣借機擴大事态,株連極廣,已使漢臣緘口寒心,如今南闱弊端又發,若不妥為處置,勢必蔓延全國,關系至巨。
皇上,你要權衡輕重啊!……” “那麼,皇兄高見?” “科場案處置宜輕不宜重!” “什麼?”福臨一拍桌子站立起來,閃着怒火的眼睛盯住嶽樂,他無法忍受這樣直截了當地違逆自己心意的奏對。
“皇上,恕奴才直言,”嶽樂不為所動,侃侃而論,“信郡王不日南征,平定雲貴。
一統大業,眼見成功。
洪經略、吳平西等人均在前敵,各省督撫提鎮也以漢軍旗漢人居多。
戎馬倥偬,國家根基尚未大定,一切要政,宜寬宜厚。
請皇上明鑒。
” 福臨咬住嘴唇,剛剛升起的怒火刹那間消散了。
一統大業,對他來說,是光華燦燦的閃爍在頭頂的瑰寶!他沉思片刻,忽然微微笑了,湊近嶽樂,壓低聲音,意外地說起了别的:“皇兄,另有一件要事勞皇兄辦理。
有見于眼下情勢,此事不得不格外周密……” 他們的語聲越來越細,最後皇上和王爺一同笑了,還互相遞着眼色,仿佛兩個配合默契、通同作弊的童生。
福臨走出養心門,擡頭看看,太陽已漸近中天。
時序雖已仲冬,正午卻還晴朗和暖。
他信步去慈甯宮向太後請安。
這雖是每天必行的禮節,他并不以為繁瑣,如果他有一天沒有見到母親,反而會若有所失,很不自在。
未到慈甯門,吳良輔便來禀告說太後到慈甯花園延壽堂去了,并出主意由攬勝門進園,讓太後感到意外的喜悅。
攬勝門是側門,太後當然想不到皇帝會走側門。
福臨對此很開心,到了攬勝門前,他又靈機一動,讓衆多的随從停在門口。
進園後,他蹑手蹑腳,盡力躲在樹幹花叢背後,悄悄地鶴行鹭伏,全然沒有個皇帝的體統。
延壽堂前的丁香、海棠、榆葉梅最盛,現在落葉已盡,但密密的枝條足以遮掩福臨。
當他聽到母親的聲音,便隐身在一叢丁香後面,透過橫斜的枝蔓,尋找母親的身影。
正午的陽光明亮輝煌,延壽堂前的廊子被曬得暖洋洋的,莊太後坐在一張扶手圈椅上,長長的頭發披散着,烏黑油亮,幾乎垂到地面,仿佛披了一張濃厚的黑紗。
董鄂妃手拿象骨梳,滿面笑容,不時蹲下、立起,認真地為婆婆通頭、梳理,并聽着婆婆慈藹而平靜地說着話兒:“……這種野雞常在草中,人馬一過便驚飛起來,但飛不多遠,更不能翻山,力氣一盡便從空中跌下,撲到草叢裡,再沒有别的能耐了,隻把腦袋藏進草窩,看不到人便以為人也看不到它,這時候你就隻管拾吧,一隻隻都是活的呢!” “母後什麼時候帶我們去見識見識?現在正是冬狩的好時候,看孩兒給母後拾它十幾隻大肥松雞!”董鄂妃一面笑着說,一面把太後的頭發挽成髻垂在腦後,用一支點了水鑽的金鳳簪輕輕簪住。
“你昨天送來的野雞味道就很鮮,大約是在松柏林裡獵來的。
隻有吃松仁、柏籽的野雞,才有這種美味。
” “母後真是博識!那些野雞的确是兒臣幼弟從西山松林坡獵到的……母後看看,兒臣手藝可好?”董鄂妃拿了一面西洋大圓鏡請太後照看,太後滿意地笑道:“看什麼呀,你做的事兒還有錯嗎!” 娘兒倆正在說笑,兩個小孩兒身着小箭袍,腳踏小皮靴,各人手中提着小弓,腰懸小箭壺、小寶劍、小佩刀,丁零當啷,嘀裡嘟噜,徑直跑近太後、皇貴妃身邊,一起嚷道: “皇阿奶,皇額娘!我們都射中了!” 他們是皇二子、皇三子,一個五歲,一個四歲,像所有的小男孩一樣,天真爛漫,活潑可愛,跑得一頭大汗,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兒,使太後、皇貴妃笑逐顔開。
莊太後笑着攬過兩個娃娃:“射幾箭?中幾箭?” 三阿哥隻是笑,二阿哥老老實實地說:“我沒有三弟射得好。
我五箭中了二箭,三弟五箭中了三箭。
” 董鄂妃笑道:“都好,都好!練到十歲,就都能百發百中了!瞧這個,額娘賞你們的好箭法!”她解下襟上兩個嵌銀絲繡花荷包,兩個娃娃歡呼着朝她撲過去。
她把荷包一人一個地系在他倆的襟扣上。
太後笑道:“你的荷包本來就是六宮第一,這一對怕是最精巧的了。
給這小哥兒倆,可惜了。
” 董鄂妃笑道:“母後快别取笑兒臣啦!兩個荷包值什麼!阿哥們是大清的儲君,騎射又是祖宗起家的本領。
兒臣再愚笨,在這事上還有什麼舍不得!……喲,瞧這哥兒倆一頭汗,罩褂也沒穿,看着涼!保姆呢?保姆!” 保姆應聲而至,跪在階前。
董鄂妃從保姆手中接過小罩褂、小皮帽,親自給兩個阿哥穿戴好,又扯下襟邊的手絹,細心地給小哥兒倆擦汗。
莊太後心下感歎,眯眼望着忙碌的董鄂妃暗暗點頭。
随後,她也拿出兩個梅花形的小金锞子賞給孫子,說:“把這裝進荷包裡壓包吧!記住你們皇額娘的話,可要當先祖先皇的好子孫!……” 别說莊太後心裡感到寬慰舒坦,就是這邊悄悄站在樹叢中的福臨,心頭也是熱烘烘的。
所以當他出人意料地突然出現在婆媳倆和孩子們面前時,一點兒也沒有平日必須擺出來的威嚴和矜持。
董鄂妃連忙站起,想領兩個阿哥回慈甯宮。
太後笑道:“讓保姆領他們回去吧,你再坐會兒。
皇兒又不是生人,你還怕他吃了你不成?” 莊太後很少開玩笑,今天不知是心緒特别好,還是因為别的什麼原因。
福臨覺得很愉快,董鄂妃卻瞟了福臨一眼,悄悄地紅了臉。
按照常例,福臨總是把當日朝中大事向母後講述一遍,太後也總是靜靜地聽,很少插話。
此刻,站在旁邊的董鄂妃形同虛設,大氣也不出了。
福臨講罷,太後又按慣例頻頻點頭,說:“皇兒禦宇多年,處事得當。
總之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能使江山永固、四海安甯便好。
”她轉向董鄂妃:“你說呢?” 董鄂妃欠身道:“母後,兒臣身處内宮,隻預内事。
國家政務,非兒臣可以過問。
” 太後含笑點頭,又對福臨說:“從谏如流,乃古賢君之德。
皇兒要時時記取,免緻錯誤……”她沉吟片刻,終于說:“安郡王嶽樂為國效力年久,頗有見地,多有建樹,如今開國諸王均已謝世,嶽樂也該進位親王了吧?” 福臨心中一喜,明白了太後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他連忙說:“母後明見,兒早有此意!……” “好。
”太後笑着,慈祥的目光撫慰着兒子,“午後,你該到坤甯宮去了吧?” “額娘,”福臨習以為常,笑嘻嘻地說,“午後,兒還要去瀛台,辦理一些重要政務。
” “母後,”董鄂妃垂着頭,紅着臉低聲說,“平日皇上午後總是讀書、習字、射箭,并不理政的。
” “誰說的?”福臨扭頭瞪了董鄂妃一眼,又回頭笑着對母親說,“兒已傳旨,召王崇簡父子和金之俊、傅以漸、湯瑪法等人進宮了。
” 太後非常注意地看着兒子的眼睛,似乎有些驚異,随後便寬慰地笑了,向後靠着椅背,道:“你果真越發長進了,我也就放心了……那麼,從瀛台回來就去吧。
”她輕輕歎了口氣,說:“皇兒,你不要忘了,你畢竟是皇帝,不是尋常人家的丈夫、兒子和爹爹……” “是。
”福臨連忙笑眯眯地回答,“兒子一定尊太後懿命,從瀛台回來就去坤甯宮。
” 可是,董鄂妃将福臨送出延壽堂時,福臨湊近她,用隻有她能聽到的聲音,威脅地說:“你竟敢讨厭朕,把朕往外推!聽着,今晚朕到你的承乾宮去!你等着,看朕不把你吃了!哼!” 烏雲珠正想反駁幾句,福臨已頭都不回地大步走開了。
她被撇在那兒進退兩難,委屈得幾乎想要哭出來。
要做名垂青史的賢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這時如果她回頭向延壽堂望一眼,就會看到莊太後正凝望着這一對小夫妻的背影,搖頭歎息呢!太後的心情,不也是很複雜的嗎? 王崇簡父子接到進宮的谕旨,聯想到早朝發生的事,不由得變了臉色,但傳旨太監似乎又沒有惡意。
兩人滿心狐疑,坐着官轎,竟被引到西苑門,在門前,與同時奉召的金之俊、傅以漸、湯若望、李霨、伊桑阿等人會齊。
這裡除了湯若望,都是内院學士、大學士;除了伊桑阿是滿洲正黃旗人,其他都是漢官;漢官中除了李霨,都跟早朝被劾事件有關。
大家面面相觑,心裡七上八下,不知此來何為,也就沒有心思交談了。
幾名召引太監帶路,一行人進了西苑門,沿着初結薄冰的太液池南行,過一座雕欄玉砌的石堤,高高的翔鸾閣便赫然在目。
瀛台上黃、綠兩色琉璃瓦的建築群猶如仙山瓊樓,在蒼郁如綠雲的松柏的簇擁中閃閃發光。
他們沒有上閣,向東一拐,從牣魚亭和鏡光亭之間,踏上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路,小路掩映在太湖石間、松柏樹下。
走在這條小路上,如在深山,非常寂靜,隻有風吹樹動和他們的腳步聲交織着,伴随他們在山石間迂行。
他們被引到一扇小綠門前,像王崇簡這樣的胖子,一次隻能進一個人。
門兩邊高牆壁立,牆頭露出高高的屋脊和兩棵巨大的青桐。
這是什麼意思?會不會是一處囚禁所? 驚疑不定之際,門開了,一股梅花的清香撲面而來,他們迎着這縷花香走進深幽的小院,舉目一望,太湖石砌山疊嶂,湖石間幾株老梅疏枝橫斜,紅白相間,開萼吐芳。
北邊三間通屋,檐下一匾:随安室;南邊三間通屋,檐下一匾:桐蔭書屋。
他們誰也不曾到過這裡,今天來到此處是福還是禍?太監們知禮地退到門前和檐下。
幾個人你看我,我看你,站在院裡發愣。
“萬歲爺駕到!”從連接涵元殿、添韻樓的那道順山勢而下的長廊裡,傳來這麼響亮的一聲,幾名年輕太監前導,順治皇帝出現在桐蔭書屋西側連接長廊的小門前。
他頭戴紅絨結頂冠,身穿石青色暗團龍織錦袍,外罩貂皮明黃面如意端罩,腰束黃綢绉搭包,腳下粉底皂靴,這一身家常打扮,加上他和藹的神色,使這些待罪的臣子們放下了心,立刻跪上去叩頭請安。
皇上點頭微笑道: “朕日理萬機,難得有此閑暇,特召諸卿一聚。
衆卿均是朝中飽學有才之士,平日講學常聆賜教,今日諸卿隻當以文會友,不必拘禮。
” 說罷,他率先走進桐蔭書屋,衆人也躬腰跟進。
首先投入眼簾的,是沿着牆周一圈的數十架圖書,錦匣牙簽,琳琅滿目;書櫥間排列長幾和百寶櫥,其中商彜周鼎、哥窯宣爐、印章圖冊,羅列生輝;十幾個高及人胸的彩繪大瓷瓶,裝滿了長長短短的書畫卷軸,幾隻掐絲琺琅夔鳳紋熏爐熱烘烘地噴着檀香,彌漫一屋。
福臨對衆人驚詫的表情很得意,便進一步解除他們的拘謹,重複說道:“衆卿不必拘禮,不在金殿在書房嘛!……來,上茶!” 内侍魚貫而入,給每位大臣敬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
福臨笑道:“這茶以松仁、梅英、佛手沃雪烹煮,宮中叫做三清茶。
衆卿品一品,其味如何?” 衆人以口就杯,細細品味。
伊桑阿首先贊美說:“禀皇上,奴才自來不曾喝過這樣的好茶!” 福臨笑道:“比奶茶如何?” 伊桑阿道:“各有其味。
” 李霨道:“此茶清醇甘美,足以比之美酒。
” 福臨笑道:“所以啊,客來茶當酒,對飲樂陶然!” 衆人都笑了。
皇上今天不止和藹可親,還透露出一種潇灑倜傥的神态,非常接近這些文人學士們一貫欣賞的風度。
他們的精神漸漸輕松了,放開了。
湯若望道:“請皇上賜老臣配方,老臣也好如法炮制。
” 福臨揚頭爽快地一笑:“瑪法,你早說喜歡,朕早着人給你送去了,保你三十年享用不了。
” 湯若望抖動着白眉白須,笑着說:“老臣哪裡敢指望三十年!” 福臨轉向金之俊:“朕記得你與瑪法同年,應該都是六十六歲了吧?如今卻都鶴發童顔,是壽高有福之人啊!” 兩個老臣連忙躬身遜謝:“陛下金口,折殺老臣了!……” 福臨指着南窗下的長幾說:“那兒有數幅宋、元、明三朝字畫,請諸位鑒别一下真僞。
” 說起書畫,這些人都是内行,也都喜好,登時都走到長幾邊,翻冊開卷,或凝神細看,或啧啧贊歎,各有一種情态。
福臨旁觀,很覺有趣。
他回頭發現湯若望站在一邊,便小聲問:“瑪法怎麼不過去看看?” “皇上,你知道我對中國書畫實在是不通的。
” 福臨靈機一動,像孩子那樣對瑪法擠擠眼,好像串通他跟自己一起惡作劇似的,退到書屋正中案邊,拔出青玉九龍筆架上的紫毫,在滿雕梅鵲鬧春圖案的端硯中掭足了墨,撫平案上的雪浪紙,小聲說:“瑪法,我畫個人兒給你看!” 不多時,湯若望的大聲贊歎把衆人吸引過來:“皇上,這太妙了!無處相像又無處不像。
這,大約是中國畫的魅力吧?訣竅是什麼呢?” 福臨笑而不答,把那張畫出示衆人。
“哦!王學士!”衆人驚呼一聲。
畫上果然是王熙:像所有的寫意一樣,筆墨淋漓,衣紋線條都很粗略,而姿态風度卻惟妙惟肖,面部畫得較為細緻,須眉畢現,呼之欲出。
大家看看畫像,再看看王熙,都忍俊不禁,也忍不住地贊美皇上的畫工。
王熙伏拜于地,乞皇上将此畫賜予。
福臨笑道:“不行,不行,畫人非朕所長,還是山水畫更有意趣。
”他重又提筆,略一尋思,運腕急寫。
筆下林巒深密,水明石秀,神清意遠,潇灑疏闊,寥寥數筆,一幅清淡爽朗的水墨山水便呈現在衆人眼前了。
衆人紛紛贊歎: “皇上此畫,真得宋元畫之三昧!”金之俊捋須而笑。
“皇上以武功定天下,萬機之餘,遊藝翰墨,真升平盛世之佳話!”傅以漸也感慨不已。
福臨看定王崇簡,說:“崇簡精于品畫,你看如何?” 王崇簡連忙躬身答道:“陛下胸中丘壑,有荊、關、倪、黃輩所不到者,自是得之天授,非凡人所及啊……” 福臨拿這張畫遞給王崇簡,笑道:“那麼,這一小幅就賜你留念吧!” 事出意外,王崇簡愣了半天,才跪上去雙手接過,連連叩謝。
福臨又掉頭對王熙說:“你年輕,在朝中供職還長着呢,所以賜父不賜子。
” 王熙紅着臉含淚跪下謝恩,衆人這才真正松了口氣。
“衆卿所觀書畫确系真迹嗎?” 大臣們紛紛誇贊皇上的珍品都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确系真迹。
福臨命内侍又拿出數幅書草,請衆人觀賞。
金之俊看罷臉色忽變,湯若望仍是不懂行,其他人則盛贊筆力遒勁圓活,是難得的佳書。
福臨道:“正是呢,朕也以為此字之佳,十分難得。
……這是崇祯帝的手筆啊!……”一片寂靜中,他拿過一幅,小心地親手展開,凝神注目,好半天,才無限感慨地說:“如此明君,身嬰巨禍,使人不覺酸楚耳!……” 王崇簡心頭一熱,頓覺鼻子發酸,眼角濕潤。
那邊金之俊也低下了白發蒼蒼的頭。
傅以漸道:“所以本朝為故明報君父之仇,不愧仁義之師。
” 伊桑阿道:“正是。
大清撫定燕京,乃得之于闖賊,非取之于明朝,明之遺老至今不肯出仕,實在不智之至。
” 福臨笑道:“今日以詩酒相酬,那些舊話就不必提了。
來,上燈!” 内侍們絡繹不絕,點燭上燈,請他們到随安室用酒膳。
福臨領先,衆人亦步亦趨,出了桐蔭書屋。
但見院中梅樹老枝壯幹上,都懸了彩燈,時近黃昏,花開更盛,梅花燈火相映照,愈顯精神。
陣陣梅香襲來,使衆人都有些沉醉了。
随安室門大開,數桌豐盛的酒膳已經擺齊。
福臨笑道:“今日燈下持酒賞梅,衆卿必得佳句。
無詩無詞者罰三大杯!” 大臣們都笑了。
湯若望躬身奏道:“請皇上寬恕,今日是教中齋戒日,實在不敢飲宴。
” “哦,怪朕疏忽了。
來,拿扇子。
”福臨接過内侍呈上的一把他親手繪畫,并印有廣運禦寶的折扇,遞給湯若望說,“瑪法,這扇賜給你,請你提前回去吧!” 大臣們看着這把扇子啧啧稱羨,湯若望雖然謝了恩,對扇畫畢竟說不出個名堂來,将它收在懷中,向皇上和衆人告辭,随着護送他的侍衛出門去了。
伊桑阿笑道:“湯瑪法大約是怕做詩,借故逃席吧。
” 李霨也笑道:“那把扇子出自皇上手筆,萬金不換的奇寶,湯瑪法怕是一點不懂哩。
” 福臨點頭笑着歎息道:“湯瑪法忠心耿耿,精于天文算學,笃于天主之教,品德高貴,有‘聖人’之稱,是我朝難得的客卿。
可惜不生在東土,對中國實在所知太淺了!……” 王崇簡和王熙借此機會向皇上跪叩下去,說道:“臣父子早朝失儀,實在罪該萬死,乞皇上饒恕。
” 福臨看看王崇簡父子,再看看衆人,笑着緩緩說道:“何須如此。
身為明臣而不思明者,必非忠臣!朕豈不明此理?” 皇上的話,大出衆人意料,不僅王崇簡父子汪然出涕,其他大臣也都跪下了。
“衆卿這是怎麼了?”福臨連忙伸手阻攔。
大臣們激動得半天說不出話,最後金之俊顫巍巍地嗚咽着說:“皇上以大義相激勸,之俊等沒齒不忘……” “衆卿快起,請入席吧!”福臨滿面春風,愉快地邀請着,自己領頭往随安室走去。
但見燈光映照着紅梅,景色迷人,芳香醉人,使他忍不住在梅花燈火間流連低徊,竟信口吟出四句詩來:“疏梅懸高燈,照此花下酌。
隻疑梅枝燃,不覺燈花落。
” 金之俊忘形地高聲喝彩:“好詩好詩!奇事奇句,古今未有也!”随後,自覺失态,連忙躬身謝罪:“乞皇上恕臣失儀之罪。
臣實在是文人固習,一時難改……” 福臨哈哈一笑:“正要衆卿不拘禮儀,方有意趣。
王熙,早就聽說你頗有詩才,文思極快。
即席賦詩填詞,如何?” 王熙略一沉思,便低聲吟哦道:“黃昏小宴到君家,梅粉試春華,暗垂素蕊,橫枝疏影,月淡風斜。
更燒紅燭枝頭挂,粉蠟鬥香奢,元宵近也,小園先試,火樹銀花。
” 福臨連聲贊道:“妙,妙極了!‘小園先試,火樹銀花’……‘橫枝疏影,月淡風斜’,何其風流,何其妩媚!調寄《眼兒媚》,連詞牌都選得好。
來,來,進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