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轉眼間冬去春來,到了順治十三年。
二月初八,是莊太後的聖壽節,和皇帝的萬壽節一樣,也是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一大早,皇帝就率着諸王及文武百官到慈甯宮行慶賀禮;他們退出後,皇後率六宮妃嫔、公主、福晉、命婦再進慈甯宮行慶賀禮;第三撥是皇子們在内監的導引下給太後行禮叩頭。
慈甯宮内張燈結彩,隻這三撥人的慶賀禮儀,就把大半個上午占盡了。
接下去是太後的萬壽宴。
按制度,壽宴應設在慈甯宮正殿,皇太後南向升寶座,皇後率妃嫔進茶進酒,殿南搭舞台,戲舞百技并作。
但是,今年是太後四十五整壽,加上去年年景好,國家漸趨穩定,太後十分高興,便格外開恩,壽宴不僅恩及近支王公的福晉、命婦,與太後有母子名分的福臨的同父異母兄弟都被留下與宴,幾位小皇子、小公主也被帶來了。
太後仿佛要一享天倫之樂,打破了以前筵宴男女分席的常規,凡是夫妻便同在一席;凡有皇子、皇女的妃嫔,也讓她們母子、母女相聚。
這就成了一次真正的家宴。
莊太後作為這龐大、顯赫、高貴家族的最尊貴的長輩,自然能享受到任何人都無法體味的自豪和滿足。
“萬—歲—爺—駕—到—!”慈甯門外太監拉長聲音響亮地喊着,院裡廊下的人們立刻跪下、匍匐在地,恭迎皇上。
福臨大步流星跨進宮門,站在門内的台階上,矜持地背着手,目光仔細地掃過每一個人,長長噓了口氣,表情有些不安。
他擡擡手,簡單地說:“起。
”他毫不停留,直奔後殿。
太後身邊還有許多福晉、命婦環繞着。
福臨在後殿門口一出現,除太後以外的所有人又一起跪倒。
福臨先到母親面前行了常禮問了安,随後一聲輕輕的“起”,那些打扮得豔如春花的貴婦人都直挺挺地站起。
福臨對她們看了一眼,臉上一團失望,眼角都垂了下來。
太後看在眼裡,嘴上卻喜滋滋地說着調侃的話:“今兒的壽宴真不該讓你來。
我請的客人怕都要吃不飽啦。
” 福臨笑道:“母後說哪裡話!兒為天下主,必須孝治天下。
母後壽宴不與,兒子豈不是千古罪人!至于賓客嘛,我怕他們要吃得走不出慈甯門呢!” “這倒為什麼?” “誰讓母後調教得慈甯宮的廚子一個賽似一個呢?”福臨在這裡,心靈口巧,很能讨好母親。
太後快活地笑了。
“母後,兒子這個慈甯宮家宴的主意可好?皇家規矩太多太嚴。
要能像平常百姓家親戚來往,做滿月,喝喜酒,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該有多好!” “規矩不能沒有,家人團聚也該快活些才好!”太後和悅地說,心裡卻在暗笑兒子拙劣的障眼法兒。
她斷定,她這性情熱烈暴躁的兒子,絕不會在五句話之後還能掩飾住他的真實意圖。
果然,福臨緊接着問:“襄親王怎麼沒有來?” 去年二月,也是在太後的聖壽節上,福臨與他的幼弟博穆博果爾夫妻談得十分高興;過了三天,他派太監去博穆博果爾府,賜給幼弟一大批書畫珍玩;跟着,二月二十一日,未滿十四周歲的博穆博果爾竟被皇上封為和碩襄親王,引起朝野的驚異。
由此開始,皇帝突然對自己的幼弟格外寵愛。
當了親王,博穆博果爾必須參加許多以前不常參加的典禮,并每日随朝站班。
皇帝因此就可以經常召見他,可以經常請他的福晉參加宮内的許多宴會。
不止一個人在太後耳邊說起這件事。
尤其是去年中秋、重陽、冬至三次内廷家宴,皇上不僅格外優待襄親王夫婦,竟然在禦花園多次單獨與襄王福晉說笑。
最令人不安的是,他們交談用的是漢語,弄得向太後私下禀告的人也說不清他們都談了些什麼。
太後傾聽這些密探們——主要是些得臉的太監、宮女和他們的主子娘娘——的密報時,從來都面無表情,不置一詞。
醋味太重的妃嫔若說出什麼不得體的話,便會被太後斥為有虧婦德;說皇上的壞話,更是絕對不允許,那有宮規管着。
宮規裡也有鞭笞和杖刑,不過太後從來不用罷了。
太後絕對地維護兒子。
因為他是天下之主、萬乘之君。
她從來明睿智慧,兒子的作為,兒子的心思,絕逃不出她那時時含笑的慈藹的眼睛。
早在大婚後的第二天,她就覺察到福臨心緒不甯,對新皇後仍不滿意。
當福臨向她提出晉博穆博果爾為親王時,她已大緻猜到了他的用心。
不過,莊太後可不是一個平凡的婦人,更不是個普通的母親。
她很懂得怎樣做一個太後,怎樣對待身為君上的兒子。
她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寬容。
隻要不越過危險界限,她一概寬容。
事實上,這是對待她的這位聰慧異常而又喜怒無常、性情暴躁的兒子的最好辦法。
她确實從她的丈夫皇太極那裡學到了許多東西,是個絕不亞于任何男性智士的女智多星。
聽着兒子的問話,看看兒子的表情,太後心裡如同黑松雞落在雪地上,一清二楚。
但她絕不點破,很自然地回答說:“他倆往壽康宮迎接懿靖和康惠去了。
” 懿靖大貴妃是博穆博果爾的生母。
她和康惠淑妃原先都是元朝的直系後裔察哈爾蒙古林丹汗的福晉。
天聰八年,皇太極領兵攻打察哈爾,成吉思汗的末代子孫從此滅亡。
皇太極收納了林丹汗的兩名福晉。
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号為清,稱寬溫仁聖皇帝,設置後宮。
清甯中宮大福晉即皇後,是莊太後的姑媽;西永福宮莊妃便是莊太後;東關雎宮宸妃是莊妃的姐姐。
當時,懿靖大貴妃為西麟趾宮貴妃,康惠淑妃為東衍慶宮淑妃。
懿靖大貴妃早年為林丹汗生了察哈爾蒙古汗的繼承人額哲和阿布鼐。
當蒙古四十九旗歸附時,皇太極以延續元朝苗裔、不忍廢絕之意,命額哲為察哈爾蒙古旗的旗主,封為和碩親王,并以皇二女固倫公主馬喀達下嫁。
順治二年額哲亡故,其弟阿布鼐襲王爵,公主也轉嫁阿布鼐,至今駐守察哈爾旗。
博穆博果爾生于崇德六年,與額哲、阿布鼐同母異父。
莊太後對待先皇留下的其他妃嫔,一貫非常優厚。
博穆博果爾夫婦先來慈甯宮問了太後聖安,太後便打發他們去迎接大貴妃和康惠淑妃。
福臨一向佩服母親的大度,又知道襄親王夫婦确實已來,也就放了心,便跟母親饒有興緻地談論起壽宴上的戲目。
東西兩庑的中和韶樂,奏起了皇太後升座樂,曲調莊嚴而徐緩。
莊太後在樂曲聲中登上慈甯宮正中的寶座,所有的妃嫔和王公福晉們在帝、後的率領下,整齊地跪在寶座前。
太後坐正,樂止,人們在宣贊太監的帶領下同聲祝賀: “願聖母皇太後萬壽無疆,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人多聲響,大多數是女子,合在一起十分好聽,在闊大的殿宇中引起了回聲。
太後微微笑着,朗朗地說:“今兒的壽宴是家宴,都是自家骨肉,不要拘禮,酒随意喝,話兒暢心說,我這個子孫滿堂的老婦人也要高興高興!” 殿堂裡泛起一片笑聲,比平日莊嚴肅穆的典禮輕松多了。
福臨卻不肯草率,一定要正式向太後敬茶敬酒,太後隻得同意。
于是,排列在慈甯門檐下的中和清樂演奏起《朝天子》,福臨率着他的五位兄弟走向太後寶座。
他身後按年齡順序排列着鎮國将軍葉布舒、輔國公高塞、鎮國将軍常舒、鎮國将軍韬塞與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
承澤親王碩塞已在前年病逝,博穆博果爾就成為皇太極諸子中惟一的親王了。
按爵位而言,鎮國将軍離着親王還有六級:輔國公、鎮國公、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通常情況下,本不能同拜同起;而且博穆博果爾原來并無爵位,一下子晉封親王,幾個哥哥十分眼氣。
今天是家宴,除了皇上、皇後,隻講輩分長幼,不論官職爵位,博穆博果爾隻能排在最後,葉布舒他們心裡自然痛快,隻是不好表現出來。
博穆博果爾卻是一肚子不高興。
當了一年親王,他已習慣于處處受尊崇了。
不想,行進途中福臨回頭看了一眼,笑笑,停步對博穆博果爾招招手。
博穆博果爾趕緊跑兩步追上來,福臨牽着他的手,一同端着金杯,并肩走到了太後寶座前。
殿裡一片壓抑的驚歎和竊竊私語,目光都集中到福臨和博穆博果爾的臉上。
博穆博果爾不免趾高氣揚,得意洋洋,幾個哥哥隻得亦步亦趨地跟在一位天子、一位親王的身後。
福臨呢,臉上泛起恭敬的微笑,正合他此時此地的身份。
他心裡卻是一陣陣沉醉,因為在無數投向他的目光中,他感到有一雙烏黑晶瑩的眸子,透露出驚訝、不安和恐懼,也透露出贊美和知心。
這就足夠了,其他的哪怕一萬雙鳳眼美目對他都沒有意義,都不存在。
他不覺把步子邁得更穩健有力,使身姿更加潇灑自如,而那使他面貌開朗英俊的微笑,始終沒有離開他的唇邊、眼角。
太後接過兒子們進上的金杯,豪爽地一飲而盡,然後又分賜他們每人一杯酒。
趁此機會,福臨向站在寶座兩側的妃嫔、福晉們很快地掃過一眼,心頭一跳:她到哪裡去了?再搜索一遍,仍然沒有見到那雙明豔無比的眼睛。
一刹那間,福臨渾身像纏上蜘蛛網似的不自在,面孔陰沉下來。
如果她不在,如果她沒有看見,沒有聽到,福臨所做的一切,不都枉費了心機嗎?福臨回到設在太後寶座左前側的禦座上,情緒低落,連寶座和食案上金光燦燦的膳具仿佛都失了光彩。
《朝天子》在一遍又一遍地奏着,樂隊裡的歌工用嘹亮的響遏行雲的歌喉,和着樂曲,唱出祝壽祝酒的賀辭。
皇後率着六宮妃嫔、公主、福晉向太後敬茶敬酒。
大殿中心仿佛開出一壇五顔六色、光豔奪目的鮮花,又仿佛集中了一群宛轉嬌啼、炫人眼目的彩鳥。
福臨淡漠地望着她們,“粉色如土”四個字又一次在他心頭閃過。
突然,她出現在第三排最後一個位置上,是福晉中的最後一名。
福臨驚喜地看着她。
顯然,剛才她被那些軀體高大的女人完全遮住了,像一堵牆遮住了一叢芳蘭。
在這一群高大健壯、舉止呆闆、色彩豔麗的滿、蒙貴婦之中,她顯得越加嬌小玲珑,儀态萬方,那麼溫文爾雅、蘊藉脫俗,仿佛是一個晶瑩剔透、放着光芒的玻璃人兒。
“啊!烏雲散開了,明月出來了!”福臨在心裡高聲贊美着,胸際頓覺豁然開朗,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更加美好:殿堂高了,寶座更輝煌了,茶酒菜肴為什麼如此香美?歌工的歌唱為什麼如此動聽?福臨覺得自己的精神仿佛進入一個從未經過的仙境,心裡那麼明亮、歡樂。
當太後向大家賜酒以後高興得爽聲而笑時,他也借題發揮,放聲大笑,像孩子那麼率真、歡快、無所顧忌,惹得坐在對面皇後禦座上的那位正宮娘娘膽怯地看了他好幾眼,他也毫不在乎。
歡樂像一道清純甘美而又湍急的溪流,騰着浪花,從他心上流過,從他全身流過…… 中和清樂奏起了輕松歡快的《金殿喜重重》,壽宴正式開始。
斟酒斟茶的宮女用彩色綢袍換去了藍布長衫,烏油油的大辮子根上梢上都插了鮮亮的絹紗花朵,臉上薄施脂粉,在各席間來往如飛,川流不息。
皇帝和皇後離座,向太後跪拜。
福臨笑吟吟地說:“皇太後聖壽,兒臣等恭進壽禮:白銀萬兩,上用緞紗百匹,珍珠六百串,珊瑚珠六百串,請母後笑納!”蘇麻喇姑笑着替太後接過帝、後的壽禮紅單。
這是每年一次的例貢,理所當然。
《金殿喜重重》奏得更響了。
各宮主位也順次進獻她們的壽禮。
因為帝、後的大宗壽禮已代表了她們這些晚輩,所以她們的禮品多半是象征性的:永和宮端妃獻上一串佛珠;景陽宮恭妃奉進一尊金佛;永壽宮恪妃,宮中惟一的漢妃,别出心裁,用珍珠和金絲銀線在兩雙明黃緞花盆高底鞋的鞋幫上,嵌繡了丹鳳朝陽的華麗圖案,引起周圍許多貴婦的啧啧稱贊。
景仁宮康妃,是主位中惟一有兒子的人。
今天居然能抱着自己的孩子向太後祝壽,使她非常快活,萬分感激太後。
她緊緊摟着懷中的三阿哥,在太後寶座前跪下去。
那不滿二周歲的皇三子,一雙小胖手用力擎着一隻用金絲銀絲編織、鑲嵌着珠玉的玲珑小巧的手爐,高高舉起,用奶聲奶氣的嗓音,親切地喊: “皇阿奶!暖暖手!” 古老厚重的宮阙,莊嚴輝煌的殿堂,忽然迸出這種近似天籁的聲音,本來就令人心頭一顫,皇三子又異常聰明伶俐,對這盛大的場面、無數陌生的面孔毫不畏懼,更使太後喜歡。
她親自下座,從孩子手中接過禮品,對康妃說道: “生受你了。
三阿哥他……” 話未說完,又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這個長着紅潤的圓臉蛋、眼珠烏黑的漂亮又健康的孩子,突然張開兩隻小手,喊道:“皇阿奶,抱抱!” 大家愣住了。
太後也是一怔。
怎麼辦呢? 因為赴壽宴,其他人可以穿禮服而不必穿繁缛的朝服。
像康妃這樣,隻梳了隆重場合下才梳的兩把頭,不需戴金冠;隻穿一件貂皮出鋒的錦緞毛裡宮袍,不需戴披肩、加長外褂,所以抱孩子不覺困難。
而太後因為是“壽星”,必須穿上全套朝服:三重寶珠的九鳳冠,朝袍、朝褂、朝珠、披肩俱全,一身龍鳳輝煌,也十分沉重。
真要抱孩子,雙臂難以回環,胸前珍貴的飾物也會弄壞。
況且皇太後抱小孩,實在有失身份。
康妃輕輕拍了三阿哥一下,說:“不要嚷嚷!” 太後卻伸出雙臂,把皇三子接在自己懷中。
即使是一歲以内的嬰兒,也能準确無誤地判斷人們對他的态度:是真喜歡他還是假裝喜歡他,或者是厭惡他,這是不會說話的孩子的一種本能。
皇三子偎在太後懷中,全身貼在她寬闊的胸脯上,雙手緊緊摟住祖母的脖子,一張嬌嫩的小臉親親地貼到太後的面頰上。
懷中一團溫暖、嬌嫩的小身體,脖子上繞着兩條柔軟的小胳膊,面上貼一張散發着溫暖的奶香的小臉蛋,這一切,表示着絕對的信賴和無比的依戀。
莊太後許多年沒有這樣的體會了。
她不自覺地緊緊摟住小男孩,在他那胖嘟嘟的小臉上親了一下,喉嚨裡湧上一股又辣又酸的熱氣,逼得她幾乎落淚。
人們瞪大眼睛望着寶座上這祖孫倆,驚訝得說不出話。
一片寂靜中,太後輕輕一笑,說:“你們知道吧,三阿哥蠻有意思的。
去年周歲抓盤,他張開兩隻小手,竟把翡翠盤裡所有物件全抓起來了!……将來,應是福壽綿長,文武全才了!” 按皇家制度,皇子周歲設的晬盤,例用玉陳設二件、玉扇墜二枚、金匙一件、銀盒一件、犀鐘犀棒一雙、弧一張、矢一支、文房四寶一份。
去年皇三子一古腦兒抓了所有物件,使祖母非常高興,賞了許多玩物錦緞,至今說起來,還禁不住地自豪。
太後開了頭,皇子的叔伯嬸母及其他額娘也跟着湊趣,進上許多吉言。
皇三子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兩個妹妹。
但因他們的母親封号都在貴人以下,上不了正席,縱然心裡因不服而酸酸的,也得跟着大家一起笑。
抱走皇三子又費了一番手腳,那孩子像膏藥似的粘在皇阿奶身上,康妃和保姆忙得滿頭大汗,在三阿哥的哭聲中,才把他揭下來。
還是老辦法,由乳母去為他止哭。
太後心裡很感慨,被一個嬰孩所依戀,心裡甜甜的、暖酥酥的,那滋味既不可言傳,又異常舒坦。
福臨滿臉堆笑,注視着這一幕。
能使額娘高興,他也很快活。
他的長子牛鈕在順治九年夭折,沒有引起他多少悲痛。
一則孩子太小,死時才三個月,又瘦又弱,是一位答應所生;二則他自己那時也太小,不過十四歲。
近年他才開始重視子嗣。
皇二子比皇三子隻大八個月,遠不及皇三子健康聰慧。
加上皇三子的母親地位尊貴,福臨對皇三子也很喜愛。
不過,今天他的心不在孩子身上。
他等着看自己的兄弟們向母後貢獻壽禮。
葉布舒、高塞、常舒、韬塞四對夫婦相繼上前,分别奉獻了佛像、佛珠、白玉塔、金香爐。
自他們各自領封建府以來,壽禮從未超出過這種格式,非常莊嚴、高貴、穩妥,絕無标新立異之嫌。
蘇麻喇姑鄭重接受,太後微笑着點頭。
十五歲的襄親王和十七歲的福晉,像一對金童玉女,齊步向前,手中各執一柄鮮紅的珊瑚如意,跪進太後。
難得這一對如意大小、形狀、顔色都很相近,在潔白的長絲穗的映襯下,更顯得紅似雲霞,玲珑可愛。
太後忍不住從蘇麻喇姑手中接過這一雙如意,輕輕撫摸一下,溫潤細膩,與上等羊脂玉一樣貴重。
她把如意交蘇麻喇姑收好,正要有所表示,襄親王夫婦各捧着一個玉盤又跪下了。
襄親王托盤裡放了一把藕節底、荷花身、蓮蓬蓋的古色古香的陶壺,旁邊是一隻同樣色澤的荷葉杯,栩栩如生,仿佛風吹來就會擺動似的。
親王福晉的托盤裡放着一個鮮紅的填漆食盒。
兩人同聲說:“請太後嘗新。
” 蘇麻喇姑會意,先提起陶壺向荷葉杯裡注入,淡綠色的清亮的水泠泠作響,一股清香在太後四周散開了;再打開食盒蓋,小巧的盒子裡如橘瓣似的分成九格,每格裡放了一些幹鮮果品。
太後喝了一口茶,隻覺得清香沁入心脾,非常甘美;又從果盒中取了一枚長生果吃,香脆滿頰。
她很滿意,問襄親王:“這茶是怎樣烹煮的?又香又清醇。
” 博穆博果爾一下子答不上來,有點結巴地說:“茶……茶裡放了東西……” “什麼東西?” “這……我也不清楚,問她好了!”博穆博果爾不覺露出小孩子心性,朝他的福晉一擺頭。
“啟禀太後,”襄王福晉董鄂氏從容地回答,親切地笑着,露出白燦燦的貝齒,“這水是去冬從松針、竹葉上掃下來的雪,攢在壇子裡,烹茶時候,又添了松仁、佛手和梅花三味,水滾三道煎成。
” “怪不得!”太後笑了,“這茶可以叫做三清茶了!……那麼,這果盒也有講究吧?” “是。
”董鄂氏笑道,“這叫九九果盒,九樣果品,每樣九顆,都有一個吉祥如意的名色,奴才已寫成名簽,放在果品底下了。
” “哦,還是你念給我聽聽吧!皇兒,你們夫妻也來看看、聽聽。
”太後興緻很高,對這個最小的兒媳婦似乎格外喜愛。
福臨巴不得這一聲,立刻湊到太後桌邊。
襄王福晉也不推辭,立到太後席前,一樣一樣地指給太後看:“龍眼,如同瀛海骊珠;栗子,仿佛上苑瓊瑤;蓮子,又名玉池蓮顆;葡萄,勝過仙露明珠;荔枝,堪稱绛囊仙品;白果,恰似寶樹銀丸;白棗,可比安期珍品;松子,美其名曰蓬山翠粒;長生果,能催令昆圃長春。
” “好,好!”太後很高興,“難為你記得這麼清楚。
看來你的詩文頗有根底。
” “奴才自幼随父駐防杭州,父親請了滿、漢兩位師傅教導。
” “怪不得你有那麼一種江南水鄉的秀雅文靜,竟像個漢家書香門第的姑娘,不像我們滿洲的格格兒。
”說着,太後自己也笑了,拈一顆松仁放在嘴裡,慢慢地品味。
她最後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是貶還是褒?董鄂氏琢磨不透,一面遜謝着說:“太後賞臉,奴才謝恩!”一面小心地擡頭,想看看太後的臉色,誰想遇上福臨那雙火辣辣的眼睛,她心一慌,連忙垂下眼簾,退回自己席上去了。
太後寶座和福臨寶座之間靠後一席,是懿靖大貴妃的座位,太後略略側過身子,笑着對她說:“皇妹,博穆博果爾孩兒成親以後,變得多了。
” 大貴妃先是一笑,後又皺皺眉頭,說:“可不嗎?這樣下去,他也要變成南蠻子了!” “怎麼,你看這個兒媳婦……”太後很有興趣地問。
“哪裡,太後指婚絕沒有錯的。
我是說博穆博果爾。
咱們滿、蒙八旗,畢竟靠騎射起家,尚武不尚文啊!” 這時,馔肴陸續進上,所有的人在自己席上向太後一拜禮後,坐下開宴。
太後和悅地笑笑,沒有再說什麼。
殿外舞台上,古老的隊舞——打蟒式已在熱烈快速的樂曲伴奏中開始了。
身上挂着模型馬、象征騎兵的八名八旗兵士,身着甲胄,手舉弓矢,周旋奔馳,追逐十數個跳躍翻騰的象鼻怪獸。
席間的氣氛變得更加輕松,如同平日親友宴會一樣,執着酒杯串席說笑,也不會有人見怪。
福臨徑直走到襄親王夫妻席邊,并且毫不猶豫地坐到兩人之間,弄得兩人都有些手足無措,想要叩拜,福臨連忙擋住,笑起來:“太後已經明谕,今兒是家宴,隻行家人禮,不行君臣禮,你們不要這樣。
” 博穆博果爾連忙給皇兄斟酒,福臨舉杯一飲而盡,随後端着金杯,對襄王福晉說:“弟妹,該你了。
” 福晉看了襄親王一眼,襄親王催促道:“快給皇上斟滿!”福晉低頭一笑,執金壺給福臨滿上,福臨又一口飲幹。
福晉道:“皇上好酒量!” 福臨對她笑笑,說:“可惜沒有好酒!” 襄親王驚異道:“宮裡的玉泉酒,不是天下頭一份嗎?” 福臨搖搖頭,笑着看看幼弟,又看着弟婦說:“這類酒,日飲千盅不醉,無味至極!聽說江南有名酒,叫做梨花春,甘芳清冽,香沁肌骨,味厚而濃,飲一小杯就會沉醉終日。
不知此生可有福氣一嘗。
” 襄親王說:“一壇酒何足道!叫他們貢來就是。
” 福臨歎道:“山高水遠,咫尺天涯,誰知能不能一近芳澤?……不過,我今日仿佛聞到了梨花春的清香,已覺沉醉,真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弟妹,你一定會說我身在酒國,沉醉終日吧?” 福晉避而不答,另起話頭:“梨花春确是難得的好酒,色呈淺綠,所謂傾如竹葉盈尊綠,酒質濃厚,香飄一屋……” 襄親王問:“你怎麼知道?” “我家在杭州時,師傅吃過這種酒。
他的老友送他一小壇,他足足吃了一個月,每天一杯,沉睡半日。
但凡開壇,便覺濃香四溢,我們這些不會吃酒的都覺醺然欲醉,連站在院裡的家仆,也是直咽口水。
最後那兩天,酒香把我阿瑪招來了,兩人對飲,一齊醉得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才把兩個老人家扶回卧室,一路上他們還滿嘴嚷嚷:好酒!好酒!” 福臨和博穆博果爾都笑了。
福臨道:“你師傅這麼好酒?” 福晉連忙說:“不。
他酒量不大,但很愛持杯,最是南士習氣,每當酒酣,便議論風生,精妙無比。
他本來就博古通今,詩才隽逸,半酣時文思尤其敏捷。
一天,他喝醉了,伏案而眠。
我跟幼弟費揚古悄悄議論,‘水如碧玉山如黛’一句以何為對,争了半天,誰也對不出好句。
想不到老師醉夢中眼都不曾睜開,便說道:‘可對雲想衣裳花想容。
’說罷,仍舊呼呼大睡。
等他醒了問他,他竟全然不知!” 福臨笑道:“接對的可是李太白的《清平樂》?你再用漢話把兩句詩念一遍。
” 福晉照着念了,福臨點頭笑着用漢話說:“這些詩詞,必得用漢話去讀,平仄聲韻才有味道。
” 福晉也用漢話答道:“正是呢。
我為太後試寫了幾首祝壽的賀詩,要是用滿語讀,便毫無詩味,隻得作罷了。
” 這以後,他們的對話都用漢語。
博穆博果爾全然不懂,但既不敢插嘴,更不敢表示不滿。
福臨道:“何不将詩呈來,讓朕一讀呢?” 福晉笑道:“亂筆塗鴉,有渎聖目。
但我從師習琴數年,待皇後千秋之日,一定要奏琴獻壽。
” 福臨心裡很不受用,便道:“你師傅又喝酒又作詩又彈琴,想必是個風流人物。
” 福晉暗笑,隻得恭敬地側面回答:“當年師傅客居揚州,有人賣鶴,師傅家道貧寒,卻傾囊買了兩雙,準備回鄉時一起帶走,不料嘲笑譏讪一時俱來。
師傅恬然答道:‘我家門可羅雀,對鶴如對良友;我夫婦老乏丁男,撫之如倚玉樹;戛然一鳴,悅心盈耳,撫琴觀舞,排憂解愁,此樂何及?’為此,他賦詩十章為友人吟誦。
家父聽了此事,深敬師傅為人,這才千方百計聘入家中設館。
” “哦。
你師傅叫什麼名字?就不願涉足仕途嗎?” 福晉莊容相對,答道:“師傅姓呂,名之悅,字笑天,人稱笑翁。
他說:‘皇清以義受命,其垂統之誼甚正。
然我輩生于明世,食明粟已久,不可為失節之婦,以為異日子孫羞也。
’惟願新朝施仁德之政,顧念天下百姓疾苦。
他說他雖然力量微薄,也要為此奔走,樂而不疲。
” 福臨傾慕地說:“這正是所謂高士啊!……他如今到哪裡去了?” “前幾日家母說起,師傅曾在安郡王府做幕賓,近日已告辭南歸了。
” “告老回鄉?” “不是的。
……據說江南近日冤獄重重,十家舊姓謀反一案,株連甚廣,内情大有出入,但十數年不解,師傅想要……他要去為此奔走。
” 福臨沒說話。
他對這位笑翁的行動,既贊賞又反感。
贊賞他的正氣、勇氣,反感他幹涉自己的治理。
“萬歲,”襄親王福晉忽然改了稱呼,“南人儒雅文弱,不禁摧殘,江南又是财賦所出之地,如今永曆僞朝及鄭成功兩處叛亂未平,安定江南人心、安定江南地方,實在不可小視。
萬歲仁厚聖明,想必早有成算的了。
” 福臨驚奇地看着眼前這粉光玉潤的美麗面龐,那雙眼睛如同曉星,灼灼閃亮,燃着一團勇敢的火焰。
他心裡很感動,半晌,突然問道: “告訴我,你叫什麼名字?” 襄親王福晉“刷”地紅了臉,假作斟酒布菜,低下頭去,很輕很輕地、責怪地說了一聲:“皇上……” 一名太監走來跪下:“啟禀萬歲爺,太後請你過去,看一件暹羅國進貢的新奇物。
” 福臨隻得離座而去,臨行又停下腳步,再回頭問:“你不肯告訴我?” 襄親王福晉擡眼迅速地看了他一下,複又低頭,用更輕悄的聲音說:“烏雲珠……” “烏雲珠……”福臨的心怦怦直跳,滿腦子想象着用龍飛鳳舞的狂草寫出的這三個可愛的字,“這是說一顆烏黑閃光的寶珠啊!不是在形容那舉世無雙的眼睛嗎?多美!……你,為什麼不是個蒙古姑娘呢?為什麼不生長在科爾沁草原呢?……唉,若真生在蒙古、長在草原,怕也就沒有這樣明慧,沒有這種令人陶醉的水鄉豐采和儒雅的書卷氣了!……” 二 乾清宮西側的弘德殿,和養心殿東暖閣、乾清宮西暖閣一樣,都是皇上常日聽政視事的地方。
不過,在弘德殿召臣子入商國事,更顯得鄭重。
湯若望第一個上前跪倒,他是那樣興奮激動,面孔紅紅的,映照得白發白須更加雪白,眼睛更加碧藍。
福臨看着他笑道:“瑪法,你怎麼又行跪拜?荷蘭國來進貢算得什麼大事,值得瑪法這樣高興!請坐下說吧。
” 湯若望笑着,照規矩盤腿坐在寶座下首的坐墊上,說話比平日又快又響:“皇上你是不知道,我離鄉幾十年,現将在這離故土萬裡之遙的海外接待家鄉的人,心裡太激動了!……” “瑪法,你不是德意志科倫城的人嗎?和荷蘭并非一國呀!” “皇上,我們雖分處兩國,但我自幼就會荷蘭語,在科倫讀書的時候,許多同學是荷蘭人,總有同種族之誼啊!老臣既獲皇上知遇,在中華帝國得到這樣的榮寵,同鄉們不辭萬裡,遠航而來,我無論如何要盡盡心。
請皇上看在老臣的薄面上,給荷蘭使團最高禮遇!” 福臨笑道:“瑪法講情,朕哪能不準!可是瑪法,看你這麼高興,你可清楚荷蘭使團此來有沒有别的使命?” 一直處于興奮狀态的湯若望愣了一愣,說:“他們是代表荷蘭大公向陛下緻敬的啊!我看了他們那禮單,真是一份重禮!送給皇上、太後和皇後的,都稱得上是國寶!還有許多天文儀器、鐘表,非常精美,非常精美!啊!我離開歐洲不過四十年,金屬技藝竟大進了!” 湯若望說着說着又興奮起來,福臨不禁微笑了——數年以來,他一直谏正皇上保持帝王的威儀:要不苟言笑,對臣屬尤應持慎重緘默态度,等等,而今天這位仁慈和藹的道德引路大師,一旦激動,竟也如小孩一樣單純。
于是福臨說:“瑪法,凡是你的請求,朕都很高興賜準。
這次接待荷蘭使團,就以你為主,禮部侍郎陪同你去辦。
隻是,瑪法不要忘了,幾年前達賴喇嘛來朝,你還對朕有過谏正呢!” 那是順治九年,被人敬為活佛的西藏達賴喇嘛向皇帝馳報,願進京觐見,途中将帶領三千喇嘛和三萬蒙古人為護衛。
起初福臨打算親臨邊地迎候法駕,遭到許多大臣的反對。
湯若望不僅上了一封很長的谏書,還親自面奏皇帝,認為皇帝不可自失尊嚴招緻這種恥辱。
湯若望的谏正發生了效力。
皇帝改派一位親王出京遠迎大喇嘛。
法駕抵京時,皇叔鄭親王迎于城下,皇帝本人則赴南苑遊獵。
在那裡,福臨坐大殿等候,達賴喇嘛進殿時,皇帝起立把手遞給他表示親敬,并在右側親王序列中指給他第一個座位。
後來得知,達賴來京的許多心願中最重要的一個,是使皇帝成為他的一位
二月初八,是莊太後的聖壽節,和皇帝的萬壽節一樣,也是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一大早,皇帝就率着諸王及文武百官到慈甯宮行慶賀禮;他們退出後,皇後率六宮妃嫔、公主、福晉、命婦再進慈甯宮行慶賀禮;第三撥是皇子們在内監的導引下給太後行禮叩頭。
慈甯宮内張燈結彩,隻這三撥人的慶賀禮儀,就把大半個上午占盡了。
接下去是太後的萬壽宴。
按制度,壽宴應設在慈甯宮正殿,皇太後南向升寶座,皇後率妃嫔進茶進酒,殿南搭舞台,戲舞百技并作。
但是,今年是太後四十五整壽,加上去年年景好,國家漸趨穩定,太後十分高興,便格外開恩,壽宴不僅恩及近支王公的福晉、命婦,與太後有母子名分的福臨的同父異母兄弟都被留下與宴,幾位小皇子、小公主也被帶來了。
太後仿佛要一享天倫之樂,打破了以前筵宴男女分席的常規,凡是夫妻便同在一席;凡有皇子、皇女的妃嫔,也讓她們母子、母女相聚。
這就成了一次真正的家宴。
莊太後作為這龐大、顯赫、高貴家族的最尊貴的長輩,自然能享受到任何人都無法體味的自豪和滿足。
“萬—歲—爺—駕—到—!”慈甯門外太監拉長聲音響亮地喊着,院裡廊下的人們立刻跪下、匍匐在地,恭迎皇上。
福臨大步流星跨進宮門,站在門内的台階上,矜持地背着手,目光仔細地掃過每一個人,長長噓了口氣,表情有些不安。
他擡擡手,簡單地說:“起。
”他毫不停留,直奔後殿。
太後身邊還有許多福晉、命婦環繞着。
福臨在後殿門口一出現,除太後以外的所有人又一起跪倒。
福臨先到母親面前行了常禮問了安,随後一聲輕輕的“起”,那些打扮得豔如春花的貴婦人都直挺挺地站起。
福臨對她們看了一眼,臉上一團失望,眼角都垂了下來。
太後看在眼裡,嘴上卻喜滋滋地說着調侃的話:“今兒的壽宴真不該讓你來。
我請的客人怕都要吃不飽啦。
” 福臨笑道:“母後說哪裡話!兒為天下主,必須孝治天下。
母後壽宴不與,兒子豈不是千古罪人!至于賓客嘛,我怕他們要吃得走不出慈甯門呢!” “這倒為什麼?” “誰讓母後調教得慈甯宮的廚子一個賽似一個呢?”福臨在這裡,心靈口巧,很能讨好母親。
太後快活地笑了。
“母後,兒子這個慈甯宮家宴的主意可好?皇家規矩太多太嚴。
要能像平常百姓家親戚來往,做滿月,喝喜酒,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該有多好!” “規矩不能沒有,家人團聚也該快活些才好!”太後和悅地說,心裡卻在暗笑兒子拙劣的障眼法兒。
她斷定,她這性情熱烈暴躁的兒子,絕不會在五句話之後還能掩飾住他的真實意圖。
果然,福臨緊接着問:“襄親王怎麼沒有來?” 去年二月,也是在太後的聖壽節上,福臨與他的幼弟博穆博果爾夫妻談得十分高興;過了三天,他派太監去博穆博果爾府,賜給幼弟一大批書畫珍玩;跟着,二月二十一日,未滿十四周歲的博穆博果爾竟被皇上封為和碩襄親王,引起朝野的驚異。
由此開始,皇帝突然對自己的幼弟格外寵愛。
當了親王,博穆博果爾必須參加許多以前不常參加的典禮,并每日随朝站班。
皇帝因此就可以經常召見他,可以經常請他的福晉參加宮内的許多宴會。
不止一個人在太後耳邊說起這件事。
尤其是去年中秋、重陽、冬至三次内廷家宴,皇上不僅格外優待襄親王夫婦,竟然在禦花園多次單獨與襄王福晉說笑。
最令人不安的是,他們交談用的是漢語,弄得向太後私下禀告的人也說不清他們都談了些什麼。
太後傾聽這些密探們——主要是些得臉的太監、宮女和他們的主子娘娘——的密報時,從來都面無表情,不置一詞。
醋味太重的妃嫔若說出什麼不得體的話,便會被太後斥為有虧婦德;說皇上的壞話,更是絕對不允許,那有宮規管着。
宮規裡也有鞭笞和杖刑,不過太後從來不用罷了。
太後絕對地維護兒子。
因為他是天下之主、萬乘之君。
她從來明睿智慧,兒子的作為,兒子的心思,絕逃不出她那時時含笑的慈藹的眼睛。
早在大婚後的第二天,她就覺察到福臨心緒不甯,對新皇後仍不滿意。
當福臨向她提出晉博穆博果爾為親王時,她已大緻猜到了他的用心。
不過,莊太後可不是一個平凡的婦人,更不是個普通的母親。
她很懂得怎樣做一個太後,怎樣對待身為君上的兒子。
她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寬容。
隻要不越過危險界限,她一概寬容。
事實上,這是對待她的這位聰慧異常而又喜怒無常、性情暴躁的兒子的最好辦法。
她确實從她的丈夫皇太極那裡學到了許多東西,是個絕不亞于任何男性智士的女智多星。
聽着兒子的問話,看看兒子的表情,太後心裡如同黑松雞落在雪地上,一清二楚。
但她絕不點破,很自然地回答說:“他倆往壽康宮迎接懿靖和康惠去了。
” 懿靖大貴妃是博穆博果爾的生母。
她和康惠淑妃原先都是元朝的直系後裔察哈爾蒙古林丹汗的福晉。
天聰八年,皇太極領兵攻打察哈爾,成吉思汗的末代子孫從此滅亡。
皇太極收納了林丹汗的兩名福晉。
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号為清,稱寬溫仁聖皇帝,設置後宮。
清甯中宮大福晉即皇後,是莊太後的姑媽;西永福宮莊妃便是莊太後;東關雎宮宸妃是莊妃的姐姐。
當時,懿靖大貴妃為西麟趾宮貴妃,康惠淑妃為東衍慶宮淑妃。
懿靖大貴妃早年為林丹汗生了察哈爾蒙古汗的繼承人額哲和阿布鼐。
當蒙古四十九旗歸附時,皇太極以延續元朝苗裔、不忍廢絕之意,命額哲為察哈爾蒙古旗的旗主,封為和碩親王,并以皇二女固倫公主馬喀達下嫁。
順治二年額哲亡故,其弟阿布鼐襲王爵,公主也轉嫁阿布鼐,至今駐守察哈爾旗。
博穆博果爾生于崇德六年,與額哲、阿布鼐同母異父。
莊太後對待先皇留下的其他妃嫔,一貫非常優厚。
博穆博果爾夫婦先來慈甯宮問了太後聖安,太後便打發他們去迎接大貴妃和康惠淑妃。
福臨一向佩服母親的大度,又知道襄親王夫婦确實已來,也就放了心,便跟母親饒有興緻地談論起壽宴上的戲目。
東西兩庑的中和韶樂,奏起了皇太後升座樂,曲調莊嚴而徐緩。
莊太後在樂曲聲中登上慈甯宮正中的寶座,所有的妃嫔和王公福晉們在帝、後的率領下,整齊地跪在寶座前。
太後坐正,樂止,人們在宣贊太監的帶領下同聲祝賀: “願聖母皇太後萬壽無疆,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人多聲響,大多數是女子,合在一起十分好聽,在闊大的殿宇中引起了回聲。
太後微微笑着,朗朗地說:“今兒的壽宴是家宴,都是自家骨肉,不要拘禮,酒随意喝,話兒暢心說,我這個子孫滿堂的老婦人也要高興高興!” 殿堂裡泛起一片笑聲,比平日莊嚴肅穆的典禮輕松多了。
福臨卻不肯草率,一定要正式向太後敬茶敬酒,太後隻得同意。
于是,排列在慈甯門檐下的中和清樂演奏起《朝天子》,福臨率着他的五位兄弟走向太後寶座。
他身後按年齡順序排列着鎮國将軍葉布舒、輔國公高塞、鎮國将軍常舒、鎮國将軍韬塞與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
承澤親王碩塞已在前年病逝,博穆博果爾就成為皇太極諸子中惟一的親王了。
按爵位而言,鎮國将軍離着親王還有六級:輔國公、鎮國公、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通常情況下,本不能同拜同起;而且博穆博果爾原來并無爵位,一下子晉封親王,幾個哥哥十分眼氣。
今天是家宴,除了皇上、皇後,隻講輩分長幼,不論官職爵位,博穆博果爾隻能排在最後,葉布舒他們心裡自然痛快,隻是不好表現出來。
博穆博果爾卻是一肚子不高興。
當了一年親王,他已習慣于處處受尊崇了。
不想,行進途中福臨回頭看了一眼,笑笑,停步對博穆博果爾招招手。
博穆博果爾趕緊跑兩步追上來,福臨牽着他的手,一同端着金杯,并肩走到了太後寶座前。
殿裡一片壓抑的驚歎和竊竊私語,目光都集中到福臨和博穆博果爾的臉上。
博穆博果爾不免趾高氣揚,得意洋洋,幾個哥哥隻得亦步亦趨地跟在一位天子、一位親王的身後。
福臨呢,臉上泛起恭敬的微笑,正合他此時此地的身份。
他心裡卻是一陣陣沉醉,因為在無數投向他的目光中,他感到有一雙烏黑晶瑩的眸子,透露出驚訝、不安和恐懼,也透露出贊美和知心。
這就足夠了,其他的哪怕一萬雙鳳眼美目對他都沒有意義,都不存在。
他不覺把步子邁得更穩健有力,使身姿更加潇灑自如,而那使他面貌開朗英俊的微笑,始終沒有離開他的唇邊、眼角。
太後接過兒子們進上的金杯,豪爽地一飲而盡,然後又分賜他們每人一杯酒。
趁此機會,福臨向站在寶座兩側的妃嫔、福晉們很快地掃過一眼,心頭一跳:她到哪裡去了?再搜索一遍,仍然沒有見到那雙明豔無比的眼睛。
一刹那間,福臨渾身像纏上蜘蛛網似的不自在,面孔陰沉下來。
如果她不在,如果她沒有看見,沒有聽到,福臨所做的一切,不都枉費了心機嗎?福臨回到設在太後寶座左前側的禦座上,情緒低落,連寶座和食案上金光燦燦的膳具仿佛都失了光彩。
《朝天子》在一遍又一遍地奏着,樂隊裡的歌工用嘹亮的響遏行雲的歌喉,和着樂曲,唱出祝壽祝酒的賀辭。
皇後率着六宮妃嫔、公主、福晉向太後敬茶敬酒。
大殿中心仿佛開出一壇五顔六色、光豔奪目的鮮花,又仿佛集中了一群宛轉嬌啼、炫人眼目的彩鳥。
福臨淡漠地望着她們,“粉色如土”四個字又一次在他心頭閃過。
突然,她出現在第三排最後一個位置上,是福晉中的最後一名。
福臨驚喜地看着她。
顯然,剛才她被那些軀體高大的女人完全遮住了,像一堵牆遮住了一叢芳蘭。
在這一群高大健壯、舉止呆闆、色彩豔麗的滿、蒙貴婦之中,她顯得越加嬌小玲珑,儀态萬方,那麼溫文爾雅、蘊藉脫俗,仿佛是一個晶瑩剔透、放着光芒的玻璃人兒。
“啊!烏雲散開了,明月出來了!”福臨在心裡高聲贊美着,胸際頓覺豁然開朗,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更加美好:殿堂高了,寶座更輝煌了,茶酒菜肴為什麼如此香美?歌工的歌唱為什麼如此動聽?福臨覺得自己的精神仿佛進入一個從未經過的仙境,心裡那麼明亮、歡樂。
當太後向大家賜酒以後高興得爽聲而笑時,他也借題發揮,放聲大笑,像孩子那麼率真、歡快、無所顧忌,惹得坐在對面皇後禦座上的那位正宮娘娘膽怯地看了他好幾眼,他也毫不在乎。
歡樂像一道清純甘美而又湍急的溪流,騰着浪花,從他心上流過,從他全身流過…… 中和清樂奏起了輕松歡快的《金殿喜重重》,壽宴正式開始。
斟酒斟茶的宮女用彩色綢袍換去了藍布長衫,烏油油的大辮子根上梢上都插了鮮亮的絹紗花朵,臉上薄施脂粉,在各席間來往如飛,川流不息。
皇帝和皇後離座,向太後跪拜。
福臨笑吟吟地說:“皇太後聖壽,兒臣等恭進壽禮:白銀萬兩,上用緞紗百匹,珍珠六百串,珊瑚珠六百串,請母後笑納!”蘇麻喇姑笑着替太後接過帝、後的壽禮紅單。
這是每年一次的例貢,理所當然。
《金殿喜重重》奏得更響了。
各宮主位也順次進獻她們的壽禮。
因為帝、後的大宗壽禮已代表了她們這些晚輩,所以她們的禮品多半是象征性的:永和宮端妃獻上一串佛珠;景陽宮恭妃奉進一尊金佛;永壽宮恪妃,宮中惟一的漢妃,别出心裁,用珍珠和金絲銀線在兩雙明黃緞花盆高底鞋的鞋幫上,嵌繡了丹鳳朝陽的華麗圖案,引起周圍許多貴婦的啧啧稱贊。
景仁宮康妃,是主位中惟一有兒子的人。
今天居然能抱着自己的孩子向太後祝壽,使她非常快活,萬分感激太後。
她緊緊摟着懷中的三阿哥,在太後寶座前跪下去。
那不滿二周歲的皇三子,一雙小胖手用力擎着一隻用金絲銀絲編織、鑲嵌着珠玉的玲珑小巧的手爐,高高舉起,用奶聲奶氣的嗓音,親切地喊: “皇阿奶!暖暖手!” 古老厚重的宮阙,莊嚴輝煌的殿堂,忽然迸出這種近似天籁的聲音,本來就令人心頭一顫,皇三子又異常聰明伶俐,對這盛大的場面、無數陌生的面孔毫不畏懼,更使太後喜歡。
她親自下座,從孩子手中接過禮品,對康妃說道: “生受你了。
三阿哥他……” 話未說完,又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這個長着紅潤的圓臉蛋、眼珠烏黑的漂亮又健康的孩子,突然張開兩隻小手,喊道:“皇阿奶,抱抱!” 大家愣住了。
太後也是一怔。
怎麼辦呢? 因為赴壽宴,其他人可以穿禮服而不必穿繁缛的朝服。
像康妃這樣,隻梳了隆重場合下才梳的兩把頭,不需戴金冠;隻穿一件貂皮出鋒的錦緞毛裡宮袍,不需戴披肩、加長外褂,所以抱孩子不覺困難。
而太後因為是“壽星”,必須穿上全套朝服:三重寶珠的九鳳冠,朝袍、朝褂、朝珠、披肩俱全,一身龍鳳輝煌,也十分沉重。
真要抱孩子,雙臂難以回環,胸前珍貴的飾物也會弄壞。
況且皇太後抱小孩,實在有失身份。
康妃輕輕拍了三阿哥一下,說:“不要嚷嚷!” 太後卻伸出雙臂,把皇三子接在自己懷中。
即使是一歲以内的嬰兒,也能準确無誤地判斷人們對他的态度:是真喜歡他還是假裝喜歡他,或者是厭惡他,這是不會說話的孩子的一種本能。
皇三子偎在太後懷中,全身貼在她寬闊的胸脯上,雙手緊緊摟住祖母的脖子,一張嬌嫩的小臉親親地貼到太後的面頰上。
懷中一團溫暖、嬌嫩的小身體,脖子上繞着兩條柔軟的小胳膊,面上貼一張散發着溫暖的奶香的小臉蛋,這一切,表示着絕對的信賴和無比的依戀。
莊太後許多年沒有這樣的體會了。
她不自覺地緊緊摟住小男孩,在他那胖嘟嘟的小臉上親了一下,喉嚨裡湧上一股又辣又酸的熱氣,逼得她幾乎落淚。
人們瞪大眼睛望着寶座上這祖孫倆,驚訝得說不出話。
一片寂靜中,太後輕輕一笑,說:“你們知道吧,三阿哥蠻有意思的。
去年周歲抓盤,他張開兩隻小手,竟把翡翠盤裡所有物件全抓起來了!……将來,應是福壽綿長,文武全才了!” 按皇家制度,皇子周歲設的晬盤,例用玉陳設二件、玉扇墜二枚、金匙一件、銀盒一件、犀鐘犀棒一雙、弧一張、矢一支、文房四寶一份。
去年皇三子一古腦兒抓了所有物件,使祖母非常高興,賞了許多玩物錦緞,至今說起來,還禁不住地自豪。
太後開了頭,皇子的叔伯嬸母及其他額娘也跟着湊趣,進上許多吉言。
皇三子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兩個妹妹。
但因他們的母親封号都在貴人以下,上不了正席,縱然心裡因不服而酸酸的,也得跟着大家一起笑。
抱走皇三子又費了一番手腳,那孩子像膏藥似的粘在皇阿奶身上,康妃和保姆忙得滿頭大汗,在三阿哥的哭聲中,才把他揭下來。
還是老辦法,由乳母去為他止哭。
太後心裡很感慨,被一個嬰孩所依戀,心裡甜甜的、暖酥酥的,那滋味既不可言傳,又異常舒坦。
福臨滿臉堆笑,注視着這一幕。
能使額娘高興,他也很快活。
他的長子牛鈕在順治九年夭折,沒有引起他多少悲痛。
一則孩子太小,死時才三個月,又瘦又弱,是一位答應所生;二則他自己那時也太小,不過十四歲。
近年他才開始重視子嗣。
皇二子比皇三子隻大八個月,遠不及皇三子健康聰慧。
加上皇三子的母親地位尊貴,福臨對皇三子也很喜愛。
不過,今天他的心不在孩子身上。
他等着看自己的兄弟們向母後貢獻壽禮。
葉布舒、高塞、常舒、韬塞四對夫婦相繼上前,分别奉獻了佛像、佛珠、白玉塔、金香爐。
自他們各自領封建府以來,壽禮從未超出過這種格式,非常莊嚴、高貴、穩妥,絕無标新立異之嫌。
蘇麻喇姑鄭重接受,太後微笑着點頭。
十五歲的襄親王和十七歲的福晉,像一對金童玉女,齊步向前,手中各執一柄鮮紅的珊瑚如意,跪進太後。
難得這一對如意大小、形狀、顔色都很相近,在潔白的長絲穗的映襯下,更顯得紅似雲霞,玲珑可愛。
太後忍不住從蘇麻喇姑手中接過這一雙如意,輕輕撫摸一下,溫潤細膩,與上等羊脂玉一樣貴重。
她把如意交蘇麻喇姑收好,正要有所表示,襄親王夫婦各捧着一個玉盤又跪下了。
襄親王托盤裡放了一把藕節底、荷花身、蓮蓬蓋的古色古香的陶壺,旁邊是一隻同樣色澤的荷葉杯,栩栩如生,仿佛風吹來就會擺動似的。
親王福晉的托盤裡放着一個鮮紅的填漆食盒。
兩人同聲說:“請太後嘗新。
” 蘇麻喇姑會意,先提起陶壺向荷葉杯裡注入,淡綠色的清亮的水泠泠作響,一股清香在太後四周散開了;再打開食盒蓋,小巧的盒子裡如橘瓣似的分成九格,每格裡放了一些幹鮮果品。
太後喝了一口茶,隻覺得清香沁入心脾,非常甘美;又從果盒中取了一枚長生果吃,香脆滿頰。
她很滿意,問襄親王:“這茶是怎樣烹煮的?又香又清醇。
” 博穆博果爾一下子答不上來,有點結巴地說:“茶……茶裡放了東西……” “什麼東西?” “這……我也不清楚,問她好了!”博穆博果爾不覺露出小孩子心性,朝他的福晉一擺頭。
“啟禀太後,”襄王福晉董鄂氏從容地回答,親切地笑着,露出白燦燦的貝齒,“這水是去冬從松針、竹葉上掃下來的雪,攢在壇子裡,烹茶時候,又添了松仁、佛手和梅花三味,水滾三道煎成。
” “怪不得!”太後笑了,“這茶可以叫做三清茶了!……那麼,這果盒也有講究吧?” “是。
”董鄂氏笑道,“這叫九九果盒,九樣果品,每樣九顆,都有一個吉祥如意的名色,奴才已寫成名簽,放在果品底下了。
” “哦,還是你念給我聽聽吧!皇兒,你們夫妻也來看看、聽聽。
”太後興緻很高,對這個最小的兒媳婦似乎格外喜愛。
福臨巴不得這一聲,立刻湊到太後桌邊。
襄王福晉也不推辭,立到太後席前,一樣一樣地指給太後看:“龍眼,如同瀛海骊珠;栗子,仿佛上苑瓊瑤;蓮子,又名玉池蓮顆;葡萄,勝過仙露明珠;荔枝,堪稱绛囊仙品;白果,恰似寶樹銀丸;白棗,可比安期珍品;松子,美其名曰蓬山翠粒;長生果,能催令昆圃長春。
” “好,好!”太後很高興,“難為你記得這麼清楚。
看來你的詩文頗有根底。
” “奴才自幼随父駐防杭州,父親請了滿、漢兩位師傅教導。
” “怪不得你有那麼一種江南水鄉的秀雅文靜,竟像個漢家書香門第的姑娘,不像我們滿洲的格格兒。
”說着,太後自己也笑了,拈一顆松仁放在嘴裡,慢慢地品味。
她最後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是貶還是褒?董鄂氏琢磨不透,一面遜謝着說:“太後賞臉,奴才謝恩!”一面小心地擡頭,想看看太後的臉色,誰想遇上福臨那雙火辣辣的眼睛,她心一慌,連忙垂下眼簾,退回自己席上去了。
太後寶座和福臨寶座之間靠後一席,是懿靖大貴妃的座位,太後略略側過身子,笑着對她說:“皇妹,博穆博果爾孩兒成親以後,變得多了。
” 大貴妃先是一笑,後又皺皺眉頭,說:“可不嗎?這樣下去,他也要變成南蠻子了!” “怎麼,你看這個兒媳婦……”太後很有興趣地問。
“哪裡,太後指婚絕沒有錯的。
我是說博穆博果爾。
咱們滿、蒙八旗,畢竟靠騎射起家,尚武不尚文啊!” 這時,馔肴陸續進上,所有的人在自己席上向太後一拜禮後,坐下開宴。
太後和悅地笑笑,沒有再說什麼。
殿外舞台上,古老的隊舞——打蟒式已在熱烈快速的樂曲伴奏中開始了。
身上挂着模型馬、象征騎兵的八名八旗兵士,身着甲胄,手舉弓矢,周旋奔馳,追逐十數個跳躍翻騰的象鼻怪獸。
席間的氣氛變得更加輕松,如同平日親友宴會一樣,執着酒杯串席說笑,也不會有人見怪。
福臨徑直走到襄親王夫妻席邊,并且毫不猶豫地坐到兩人之間,弄得兩人都有些手足無措,想要叩拜,福臨連忙擋住,笑起來:“太後已經明谕,今兒是家宴,隻行家人禮,不行君臣禮,你們不要這樣。
” 博穆博果爾連忙給皇兄斟酒,福臨舉杯一飲而盡,随後端着金杯,對襄王福晉說:“弟妹,該你了。
” 福晉看了襄親王一眼,襄親王催促道:“快給皇上斟滿!”福晉低頭一笑,執金壺給福臨滿上,福臨又一口飲幹。
福晉道:“皇上好酒量!” 福臨對她笑笑,說:“可惜沒有好酒!” 襄親王驚異道:“宮裡的玉泉酒,不是天下頭一份嗎?” 福臨搖搖頭,笑着看看幼弟,又看着弟婦說:“這類酒,日飲千盅不醉,無味至極!聽說江南有名酒,叫做梨花春,甘芳清冽,香沁肌骨,味厚而濃,飲一小杯就會沉醉終日。
不知此生可有福氣一嘗。
” 襄親王說:“一壇酒何足道!叫他們貢來就是。
” 福臨歎道:“山高水遠,咫尺天涯,誰知能不能一近芳澤?……不過,我今日仿佛聞到了梨花春的清香,已覺沉醉,真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弟妹,你一定會說我身在酒國,沉醉終日吧?” 福晉避而不答,另起話頭:“梨花春确是難得的好酒,色呈淺綠,所謂傾如竹葉盈尊綠,酒質濃厚,香飄一屋……” 襄親王問:“你怎麼知道?” “我家在杭州時,師傅吃過這種酒。
他的老友送他一小壇,他足足吃了一個月,每天一杯,沉睡半日。
但凡開壇,便覺濃香四溢,我們這些不會吃酒的都覺醺然欲醉,連站在院裡的家仆,也是直咽口水。
最後那兩天,酒香把我阿瑪招來了,兩人對飲,一齊醉得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才把兩個老人家扶回卧室,一路上他們還滿嘴嚷嚷:好酒!好酒!” 福臨和博穆博果爾都笑了。
福臨道:“你師傅這麼好酒?” 福晉連忙說:“不。
他酒量不大,但很愛持杯,最是南士習氣,每當酒酣,便議論風生,精妙無比。
他本來就博古通今,詩才隽逸,半酣時文思尤其敏捷。
一天,他喝醉了,伏案而眠。
我跟幼弟費揚古悄悄議論,‘水如碧玉山如黛’一句以何為對,争了半天,誰也對不出好句。
想不到老師醉夢中眼都不曾睜開,便說道:‘可對雲想衣裳花想容。
’說罷,仍舊呼呼大睡。
等他醒了問他,他竟全然不知!” 福臨笑道:“接對的可是李太白的《清平樂》?你再用漢話把兩句詩念一遍。
” 福晉照着念了,福臨點頭笑着用漢話說:“這些詩詞,必得用漢話去讀,平仄聲韻才有味道。
” 福晉也用漢話答道:“正是呢。
我為太後試寫了幾首祝壽的賀詩,要是用滿語讀,便毫無詩味,隻得作罷了。
” 這以後,他們的對話都用漢語。
博穆博果爾全然不懂,但既不敢插嘴,更不敢表示不滿。
福臨道:“何不将詩呈來,讓朕一讀呢?” 福晉笑道:“亂筆塗鴉,有渎聖目。
但我從師習琴數年,待皇後千秋之日,一定要奏琴獻壽。
” 福臨心裡很不受用,便道:“你師傅又喝酒又作詩又彈琴,想必是個風流人物。
” 福晉暗笑,隻得恭敬地側面回答:“當年師傅客居揚州,有人賣鶴,師傅家道貧寒,卻傾囊買了兩雙,準備回鄉時一起帶走,不料嘲笑譏讪一時俱來。
師傅恬然答道:‘我家門可羅雀,對鶴如對良友;我夫婦老乏丁男,撫之如倚玉樹;戛然一鳴,悅心盈耳,撫琴觀舞,排憂解愁,此樂何及?’為此,他賦詩十章為友人吟誦。
家父聽了此事,深敬師傅為人,這才千方百計聘入家中設館。
” “哦。
你師傅叫什麼名字?就不願涉足仕途嗎?” 福晉莊容相對,答道:“師傅姓呂,名之悅,字笑天,人稱笑翁。
他說:‘皇清以義受命,其垂統之誼甚正。
然我輩生于明世,食明粟已久,不可為失節之婦,以為異日子孫羞也。
’惟願新朝施仁德之政,顧念天下百姓疾苦。
他說他雖然力量微薄,也要為此奔走,樂而不疲。
” 福臨傾慕地說:“這正是所謂高士啊!……他如今到哪裡去了?” “前幾日家母說起,師傅曾在安郡王府做幕賓,近日已告辭南歸了。
” “告老回鄉?” “不是的。
……據說江南近日冤獄重重,十家舊姓謀反一案,株連甚廣,内情大有出入,但十數年不解,師傅想要……他要去為此奔走。
” 福臨沒說話。
他對這位笑翁的行動,既贊賞又反感。
贊賞他的正氣、勇氣,反感他幹涉自己的治理。
“萬歲,”襄親王福晉忽然改了稱呼,“南人儒雅文弱,不禁摧殘,江南又是财賦所出之地,如今永曆僞朝及鄭成功兩處叛亂未平,安定江南人心、安定江南地方,實在不可小視。
萬歲仁厚聖明,想必早有成算的了。
” 福臨驚奇地看着眼前這粉光玉潤的美麗面龐,那雙眼睛如同曉星,灼灼閃亮,燃着一團勇敢的火焰。
他心裡很感動,半晌,突然問道: “告訴我,你叫什麼名字?” 襄親王福晉“刷”地紅了臉,假作斟酒布菜,低下頭去,很輕很輕地、責怪地說了一聲:“皇上……” 一名太監走來跪下:“啟禀萬歲爺,太後請你過去,看一件暹羅國進貢的新奇物。
” 福臨隻得離座而去,臨行又停下腳步,再回頭問:“你不肯告訴我?” 襄親王福晉擡眼迅速地看了他一下,複又低頭,用更輕悄的聲音說:“烏雲珠……” “烏雲珠……”福臨的心怦怦直跳,滿腦子想象着用龍飛鳳舞的狂草寫出的這三個可愛的字,“這是說一顆烏黑閃光的寶珠啊!不是在形容那舉世無雙的眼睛嗎?多美!……你,為什麼不是個蒙古姑娘呢?為什麼不生長在科爾沁草原呢?……唉,若真生在蒙古、長在草原,怕也就沒有這樣明慧,沒有這種令人陶醉的水鄉豐采和儒雅的書卷氣了!……” 二 乾清宮西側的弘德殿,和養心殿東暖閣、乾清宮西暖閣一樣,都是皇上常日聽政視事的地方。
不過,在弘德殿召臣子入商國事,更顯得鄭重。
湯若望第一個上前跪倒,他是那樣興奮激動,面孔紅紅的,映照得白發白須更加雪白,眼睛更加碧藍。
福臨看着他笑道:“瑪法,你怎麼又行跪拜?荷蘭國來進貢算得什麼大事,值得瑪法這樣高興!請坐下說吧。
” 湯若望笑着,照規矩盤腿坐在寶座下首的坐墊上,說話比平日又快又響:“皇上你是不知道,我離鄉幾十年,現将在這離故土萬裡之遙的海外接待家鄉的人,心裡太激動了!……” “瑪法,你不是德意志科倫城的人嗎?和荷蘭并非一國呀!” “皇上,我們雖分處兩國,但我自幼就會荷蘭語,在科倫讀書的時候,許多同學是荷蘭人,總有同種族之誼啊!老臣既獲皇上知遇,在中華帝國得到這樣的榮寵,同鄉們不辭萬裡,遠航而來,我無論如何要盡盡心。
請皇上看在老臣的薄面上,給荷蘭使團最高禮遇!” 福臨笑道:“瑪法講情,朕哪能不準!可是瑪法,看你這麼高興,你可清楚荷蘭使團此來有沒有别的使命?” 一直處于興奮狀态的湯若望愣了一愣,說:“他們是代表荷蘭大公向陛下緻敬的啊!我看了他們那禮單,真是一份重禮!送給皇上、太後和皇後的,都稱得上是國寶!還有許多天文儀器、鐘表,非常精美,非常精美!啊!我離開歐洲不過四十年,金屬技藝竟大進了!” 湯若望說着說着又興奮起來,福臨不禁微笑了——數年以來,他一直谏正皇上保持帝王的威儀:要不苟言笑,對臣屬尤應持慎重緘默态度,等等,而今天這位仁慈和藹的道德引路大師,一旦激動,竟也如小孩一樣單純。
于是福臨說:“瑪法,凡是你的請求,朕都很高興賜準。
這次接待荷蘭使團,就以你為主,禮部侍郎陪同你去辦。
隻是,瑪法不要忘了,幾年前達賴喇嘛來朝,你還對朕有過谏正呢!” 那是順治九年,被人敬為活佛的西藏達賴喇嘛向皇帝馳報,願進京觐見,途中将帶領三千喇嘛和三萬蒙古人為護衛。
起初福臨打算親臨邊地迎候法駕,遭到許多大臣的反對。
湯若望不僅上了一封很長的谏書,還親自面奏皇帝,認為皇帝不可自失尊嚴招緻這種恥辱。
湯若望的谏正發生了效力。
皇帝改派一位親王出京遠迎大喇嘛。
法駕抵京時,皇叔鄭親王迎于城下,皇帝本人則赴南苑遊獵。
在那裡,福臨坐大殿等候,達賴喇嘛進殿時,皇帝起立把手遞給他表示親敬,并在右側親王序列中指給他第一個座位。
後來得知,達賴來京的許多心願中最重要的一個,是使皇帝成為他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