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你這個沒家教的下流東西!”他恨李振邺荒淫無恥,敗壞了他柳門的規矩;他更恨同秋沒出息,叫人作弄了,還對他媚笑! 這一巴掌把同秋打急了,也把他的羞怯和恥辱打掉了。

    他捂着臉挺身站起,抗聲分辯:“怪我嗎?怪我嗎?咱們不就吃的這碗飯嗎?人家設堂子、賺大錢,住的神仙洞府,吃的山珍海味,穿的绫羅綢緞,車來轎去,逍遙自在,不就靠的這一手?人人都這樣,咱們硬撐着講幹淨,誰信你?” “咱們憑本事吃飯,自重自愛,就得出污泥而不染!”同春跺着腳,幾乎喊起來。

     同秋含淚的眼睛裡透出一道冷光。

    今天這場談話他早已想過了,也想透了。

    他要走另一條路。

    他抹去淚水,平靜地說:“不染,不染,說來容易。

    去年一年,你在梨園紅得發紫,可算是憑本事吃飯。

    一年下來,不就隻掙了一副碧玉镯子嗎?……人往高處走,我不願意像你那樣窩囊一輩子。

    要想幹淨就别當戲子。

    命裡注定幹這一行,就說不得幹淨!誰讓咱們不投生到公侯府宅、書香門第呢!……” 同春愣住了。

    要想清白也這麼難!夢姑的娘不肯應承這婚事,有什麼可怪?單是戲子這名稱就足夠玷污夢姑的了!……同春用雙手蒙住臉,身上不由得起了一陣寒戰。

    等他重新擡起頭,同秋不知何時已悄悄走開了。

    他跳起來,發瘋似的沖向大門,去尋找送客的呂之悅。

    他猛地跪倒在老先生跟前,嗚咽着說:“呂先生,你救救我吧!” 呂之悅吃了一驚:“你這是怎麼啦?” “這日子我實在過不下去,我要脫籍,哪怕回鄉種田!” 呂之悅點頭歎道:“我早對諸人講過,你外相雖美,但眉目間英氣太重,終非此道中人。

    不過你是名優,脫籍身價怕不下千金。

    你可有此财力?老朽客居京華,籌措千金也不是易事。

    再有,脫籍之後,你果真能下田耕作嗎?多半還得給人當書童家仆,仍然為奴,何苦多此一舉?” “呂先生,我決意回鄉耕讀一世,決不再入梨園!”同春回答得斬釘截鐵。

     “也好……難得你能如此自愛自重,理當相助。

    ”呂之悅沉吟着,下意識地回頭朝大門看了一眼,“要是他肯說句話就好了。

    ” “誰?” “方才跟我對弈的那位客人。

    ”呂之悅微微一笑。

     “那位先生好大氣概!他是誰?” 呂之悅從容不迫地答道:“安郡王。

    ” “啊?”同春大吃一驚,不覺打了個冷戰。

     二 兩位行客一進到山腳下,就感到陰涼沁人,非常快意。

    呂之悅對張漢說:“我們等一等雲官。

    ”他倆各占一塊大青石坐下歇腳。

    這裡綠樹合圍,溪水潺潺,十分幽靜。

    在驕陽下走了一個時辰,呂之悅不免有些氣喘,張漢也滿頭是汗,文雅地用衫袖在臉上輕輕搌着。

     同春提着一隻竹籃跑到跟前,打開籃蓋,把熱粽子分給呂之悅和張漢,笑道:“端午節的時令貨色,比平日的好。

    寺觀裡出家人做的,很幹淨。

    ” 三個人都餓了,剝了粽葉大嚼,吃得格外香甜。

    同春一面吃一面指手畫腳地介紹:“那是挂月峰,那是紫蓋峰,上邊,瞧見嗎?松樹林子中間,古塔那兒叫萬松寺,西邊就是舞劍峰,老人說是李靖舞劍的地方……” 呂之悅縱目觀覽,點頭贊賞:“峥嵘突兀,峰巒競秀,蒼松擎天,飛泉奔瀉,果然名不虛傳,京東第一山!” 同春興頭更大了:“對,對!人們都說,這盤山是五峰八石七十二寺觀,上盤奇松,中盤怪石,下盤飛泉,可以跟天下勝景比高低哩!” 張漢歎道:“九華奇秀,不入江上名山志;巢湖亦江淮巨浸,不入禹貢水經。

    盤山何足道,居然名揚四海。

    山川有知,甯不感憤!”他是在說山水還是說人?呂之悅和同春都看着他,他輕輕一笑,仿佛回過神來:“老前輩尚記家鄉風物否?人道江南景似江南人,文弱秀雅有餘,壯闊雄豪不足,其實不然!錢塘大潮就不必說了,隻大月渡太湖,大雪渡揚子江,都是非常奇景!當年道出江左,閱月間我遍曆諸地,紀之以詩,至今猶難忘懷。

    ” 張漢請求再三,才得随同呂之悅出京訪賢。

    呂之悅對他人品雖不無疑惑,但還是愛他才學,也就收了這個弟子。

    現在張漢把話說到這個地步,明明想顯示詩才。

    呂之悅向來不愛忤人,接口便道:“想必是得意之作了,倒要領教。

    ” 張漢清清嗓子,吟誦他的《大月渡太湖》:“廣寒八萬四千戶,太湖三萬六千頃。

    娥子與洞庭君,良夜迢迢鬥冷清。

    彎彎月子照當頭,翦翦春風不住流。

    如此煙波如此夜,居然容我一扁舟。

    ” 呂之悅輕輕拍了拍巴掌,笑道:“好!看來你當年頗有氣概,想必是雄心勃勃的了?” 張漢揚眉挺胸道:“丈夫既有此六尺身,何以不流芳千古!應舉不作狀元,仕宦不至将相,虛此一生!” 同春着迷似的望着張漢,心裡充滿敬仰。

    這樣年輕、這樣有才華,對同春又如此看重的人,他沒有遇到第二個。

     由于呂之悅的斡旋,安王府戲班把同春由慶樂班買去。

    慶樂班不敢訛拿,隻按當初佃進的三百兩身價加三成三,算了四百兩銀子。

    随後安王爺一句話,放同春脫籍為民。

    同春感激涕零,聽說呂之悅要往京東一行,便自告奮勇地為他帶路,然後便回馬蘭村。

    一路上,同春輕松愉快,活潑得像天上自由飛翔的小鳥。

    他拿呂之悅當長輩尊敬和服侍,也記得張漢在自己心頭引起的知己感。

    張漢的才華和雄心,使他聯想到許多戲台上的英華人物:周公瑾、李存孝、陸遜,還有潘嶽、唐伯虎等等。

    瞧,張漢不也很有光彩,很令人傾慕嗎?……他太年輕,不明白張漢對他的看重和贊賞是為了接近呂之悅,也看不清呂之悅對張漢的保留态度。

     張漢一見呂之悅含意不清的微笑,連忙自我解嘲地掩飾道:“這都是早年的癡想。

    如今,壯志銷磨已盡,此生當終老江湖了。

    ” 同春心頭又閃過泛舟五湖的範蠡、富春江上的嚴子陵。

     呂之悅平靜地笑道:“真能為天下萬民憂,登第拜相亦是好事。

    ” 張漢怔了一怔,低頭拱手恭敬地說:“老前輩金玉良言,晚生謹受教。

    ” 同春蹲到溪邊舀水,笑着介紹:“這股泉水從翠屏峰出來,一路都在石頭上流,叫涓涓泉,又清又甜,四季不幹,什麼時候喝它都不會鬧肚。

    ……咦!這是什麼?” 清澈見底的泉流中,一片字紙漂浮而下。

    同春連忙撈上來,呂之悅和張漢一看,卻是一頁刻寫精美的《離騷》,不過無頭無尾。

    紙形很方正,并無損傷。

     張漢道:“莫非盤山裡藏有大賢?” 呂之悅看着這頁濕淋淋的《離騷》出神。

    同春喊道:“又下來一張!”他趕去撈過來。

    仍然是《離騷》,内容正好與前一頁相接。

     呂之悅說:“端午佳節,或許有人在祭奠屈原。

    ” 張漢說:“果真如此,這人絕非尋常之輩。

    ” 同春提議:“我們循着溪水逆流向上,總能見到他的。

    ” 呂之悅誇贊這是好主意,三人便沿着泉流上山。

    林木蔥茏,峰回路轉,路旁怪石十分别緻:巨大的元寶石比馬車還大;酷似菱角的紫石方圓數丈;古松伸臂,仿佛迎賓,可是松下橫卧的一條二丈多長的石蟒,又會把來客吓一大跳。

    空谷下泉聲低回,半山腰隐隐有詠哦之聲。

    清溪繞半山亭流下,聲音想必是從亭中傳出。

    三個人借着茂密的林木遮掩,悄悄走近草亭,觀看動靜。

     亭中也有三個人。

    一人穿着藍袍,背身而立,一動不動,不知是在傾聽,還是在觀賞山景;臨溪兩人,一人着白色道袍、白色道冠,手中捧一冊書,高聲誦讀,讀的正是《離騷》。

    他每讀完一頁,就扯下來扔進溪水,任其漂浮而去。

    他身後,一個褐袍道童呆呆站着,無動于衷。

     不多時,一本《離騷》誦完撕光,順水流盡。

    白衣道人發狂似的大叫大喊,仰天恸哭,聲淚俱下地吟出一首詩:“年過四十去遊方,終日修行學道忙。

    說我平生辛苦事,石人應下淚千行!” 藍袍人并不回身,隻朗朗地說:“道兄,出家人清淨無為,何苦如此作踐自己。

    ” 呂之悅一愣:這不是陸健的聲音嗎?他記起陸健的獄事,不覺回頭看了張漢一眼,想把他支開。

     同春又驚又喜地悄聲說:“這就是今年開春來我們村裡的那個白衣道人,通醫術、會看風水,可真有道行!……” 張漢面色蓦地陰沉下來,說:“世上最數這些出家人奸詐,多是騙子!我向來不信,也從不與結交。

    老前輩,我往别處走走,明日薊州城會齊,請你去看鼓樓上那塊‘古漁陽’匾額,聽說是嚴分宜[1]的手筆哩!”他恭敬地對呂之悅一揖,掉頭轉向另一條路,上山去了。

     亭裡的人也聽到他們的聲音,一時靜了下來。

    呂之悅走進草亭,和顔悅色地拱手笑道:“陌路相逢,俱是他鄉之客。

    這位道兄,這位仁兄,都有端午登臨的雅興啊!” 道人極快地對呂之悅上下一打量,笑道:“既相逢便是緣分,請坐。

    ” 陸健聽到呂之悅的聲音,心裡“撲通”一跳,回身看到是他,神色都變了。

    同春看見陸健,驚喜異常,張口要叫,陸健袍袖一揮,對同春使個眼色,微微一搖頭。

    久在舞台的同春還有什麼不明白,立時閉嘴。

    陸健見呂之悅也裝出不相識的樣子,才慢慢平靜下來,恢複了悠閑自在的表情。

    聽到道人殷勤的表示,他也擡擡手,吐了兩個字:“請,請。

    ”亭中石桌邊有四個石墩,三人便坐下叙談。

     呂之悅說:“聽道兄讀騷吟詩,憂憤何深?” 白衣道人灑脫地一笑:“文人積習,至死難改。

    ” “那麼,道兄曾是文士了?懷才不遇,真人生一大慨歎啊!”呂之悅進一步試探。

     白衣道人避開話題,笑道:“往事不可追,談它何益。

    總歸是命裡注定。

    ” 呂之悅笑道:“說起命裡注定,還真不由你不信。

    我認識一位老先生,錢塘張曼,已年登古稀,醫蔔、堪輿、風鑒之術無不通曉。

    前朝萬曆年間曾遊遼東,歸來後對人講:‘據風鑒而觀,王氣聚于遼左;看那些人家的葬地,三十年後皆當大富貴;而闾巷間兒童走卒,往往多王侯将相,莫非天下将從此多事?’當時人們都以為他狂妄。

    誰知三十年後,果然一一應驗。

    或許萬事真有前定?”他說着,平日看上去有幾分矇眬的笑眼,突然閃出精明銳利的光澤,盯住了白衣道人。

    他相信,對方一定會做出反應。

     白衣道人含笑道:“這類事,檢之史書,比比皆是。

    唐李固的《幽閑鼓吹》中,曾記苗晉卿一事。

    苗公落第歸鄉,途中遇一老人,自稱知未來事。

    苗公于是問道:‘我應舉已久,有一第之分嗎?’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來頭,隻管再問。

    ’苗公道:‘我久困于貧變,但求一郡守,能夠得到嗎?’老人道:‘更向上。

    ’苗公問:‘那麼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

    ’苗公驚異,再問:‘為将為相嗎?’老人答道:‘更向上。

    ’苗公發怒,說:‘将相更向上,難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

    ’苗公以為事屬怪誕,驚出一頭汗。

    後來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駕崩,苗公以首輔居攝政三日,應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預言。

    可見命皆前定,安知人間沒有第二個苗公?” 白衣道人修髯飄飄,風緻潇灑,仿佛出世神仙。

    但他複述的這段轶事,以及他眼睛裡偶爾閃出的寒光,令人想到山林深處目光鸷銳的鷹鹫,絕非肯低伏人下、輕易認輸之流。

    呂之悅暗暗點頭。

     陸健接下去說道:“講起定數,我也想起一個故事。

    前朝崇祯末年,流寇勢焰大張,烈皇日夜憂勞,曾令一心腹太監便裝出宮,探聽民間消息。

    路遇測字先生,太監出一‘友’字請占蔔吉兇,測字先生問占蔔何事,答曰‘國事’,先生道:‘不佳,反賊早出頭了。

    ’太監急忙改口說:‘不是朋友之友,是有無之有。

    ’測字者皺眉道:‘更不佳,大明已去了一半了。

    ’太監再次改口:‘不是的,是申酉的酉。

    ’測字者長歎道:‘越發不佳。

    天子是至尊,至尊斬頭截腳,還成什麼體統?’……” 三人一起沉默下來,隻聽得松濤陣陣,涓涓泉在亭畔低吟,是不是明朝覆亡的往事使他們心有餘痛,黯然神傷? 呂之悅打破沉默:“一亡一興,雖說有天命,卻也在人力。

    興亡之間,名将如雲,才人輩出啊!” 陸健和道士都不搭腔。

    後來陸健站起身,對另兩人拱手一揖:“花謝花開,時去時來,福方慰眼,禍已成胎。

    得未足慕,失未足哀,得失在天,敬聽天裁。

    ” 白衣道人也站起來,對陸健拱手笑道:“便是公孫子都聽君此番話,躁進之心也當渙然冰釋!”他順着陸健的話題,高聲吟唱着走出草亭:“上天生我,上天死我,一聽于天,有何不可!”他反複吟着這四句,頭也不回地自顧自去了。

    小道童緊跟在後,很快,師徒二人就消失在濃密的樹陰山草之中,吟唱聲越來越遠,終于聽不見了。

     “文康!” “笑翁!” 陸健和呂之悅互相緊握雙手,互相重新打量,像所有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樣,既高興又感慨。

    同春也連忙向陸先生拜謝當年相助之恩。

    呂之悅這才詳細地知道了永平府圈地案的全部内情,嗟歎不已。

    他轉而問道: “文康,這兩年你怎麼樣了?江南獄事……” 陸健苦笑:“我?仍然逃亡在外,藏匿山澤田野間!……” “你?……唉!赦書未得,我愧對老友啊!……” “此事非你力所能及啊!……江南十舊家之案已成大冤獄,陷入囹圄者何止百人,受牽連者也在千人以上。

    說十姓謀反,确屬冤枉,隻是……唉,也是十舊姓在前朝百年榮華顯赫,為富不仁,平民百姓恨之入骨,一旦改朝換代,誣告在所難免!……” 陸健告訴呂之悅,因為他平日以信陵君自命,周濟貧困,所以獄急之後,受惠之家多方保護他,使他逃過多次追捕。

    好在通緝他的布告隻在江浙兩省張貼,他躲來北方,反而比較安全。

     “你就永遠匿隐山澤,做亡命之徒?可惜了你的才學啊!”呂之悅問話中感歎很深。

     “還談什麼才學!”陸健一聲冷笑,“終日有如被獵犬追捕的疲兔!隻望老天開眼,昭雪冤獄吧!” “這要等到何年何月!”呂之悅緊皺眉頭,“朝中就沒有相知肯幫一把?當年你救助過那麼多人!” 陸健眉梢一動,沉吟片刻,又搖搖頭:“年深日久,未必還記得我。

    ” “是哪一位?” 陸健凝視着呂之悅,确信這位一向慈和厚道的朋友不會有害人之心,便緩緩答道:“傅以漸。

    ” “傅以漸?這可是個幫得上忙的人啊!去年八月,他已經拜内秘書院大學士了。

    你跟他交情深淺?” “這……很難說。

    隻看他是否念及舊情了。

    ” 呂之悅見陸健不肯深談,也就不再追問,想了想,說:“這樣吧,盡老夫所能,助你一臂之力,務必使此冤情上達天聽。

    不過我位居幕賓,終歸成效有限。

    你再給傅以漸寫封信,讓這個小幺兒立即送往京師,多方使力,或許平反有望。

    ” “好!”陸健雖在難中,仍不失他的豪爽氣度,立刻向同春索取紙筆,就石桌寫成一信。

    但交信給同春時他有些遲疑,仿佛不好出口。

    最終他還是囑咐了一句:“此信必須交給傅大學士的王氏夫人,就說是夫人娘家的報安書。

    ” 呂之悅很高興:“原來你與大學士夫人娘家有交情,這就更好了。

    聽說傅大學士伉俪情笃,至今不曾置妾。

    ……同春,你今天就回京師送信,送罷信再回鄉。

    ” “好的!”同春知道了底細,回答很痛快。

     呂之悅又問:“剛才那道人你早就認識?” “不,今天上山才遇到。

    仿佛有些才學,很是狂傲。

    攀談之間,覺得他對我别有所圖。

    ” “你是指……圖财?” “不。

    像是圖無貝之才。

    他吟詩誦騷,幾次試探我,很有網羅我的意思。

    你呢?也不單是來遊山玩水吧?我看你倒想把道人連同我一起網羅了去,對不對?” 呂之悅大笑道:“你這個鬼精靈,真正不減當年!……不過,你聽我這老友幾句忠告:大清社稷得之于流賊李自成,吊民伐罪,為大明雪了亡國之恥。

    曆數前朝,得天下之正,可與漢高祖、明太祖媲美。

    所以明之舊臣仕清,也算不得叛逆。

    皇上親政以來,施仁政行王道,改征剿為招撫,各處逆命抗拒者漸次平定,足見海内人心厭亂求治。

    雖然雲貴南明和東南鄭成功時有動靜,但強弩之末,終難有所成就。

    至于山野間盜賊橫行,久亂之後在所難免。

    你亡命其間,可要看清情勢、拿定心性,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