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關燈
小
中
大
京,母親每月初八都要往石镫庵放生。
這次陸健進京,母親再三囑咐此事,但陸健忙于奔走請托,幾乎忘卻。
眼下就要離京,非辦不可了。
如今果真親手放生,陸健卻又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說不清是替母親完願還是為自身祈佑了…… 西長安門遙遙在望,陸健心頭忽然湧上一股悲酸。
當年他家就住近西長安門,在李閣老胡同裡面,周圍盡是國朝名臣名士的舊居。
他曾指着李東陽故宅,稚氣地斥罵這位三朝元老的虛僞圓滑;他曾鑽進袁宗道寓所的抱甕亭外,在涼蔭滿階的六株大柏樹間捉迷藏;米萬鐘的湛園,更是他幼時的天堂,那石林、竹渚、松關,那曲水、欹雲亭、仙籁館,留下了他多少小小足迹!如今這一切,都被那些茹毛飲血、殺人如麻的蠻夷之族霸占了!他自幼心愛的“天堂”,想來已被糟踐得不成樣子…… 不知不覺,已來到西長安門。
放生車進了皇城,陸健等幾位善主被攔在門外。
他轉身向南,打算取道棋盤街回南城,卻見登聞院門口聚了黑壓壓的一堆人,在看門邊張貼的文告。
陸健好奇,也擠了進去。
那正是登聞院告示,說,凡是圈地投充案件,因積壓日多,不再受理,告狀民人均應赴各縣府州衙門申訴。
西長安門下這三間廳堂,叫登聞院;院内一座小樓,懸着一面鼓,叫登聞鼓。
明朝舊制:民有冤抑,有關官府不為審理又不代轉達,便可擊登聞鼓告狀。
大清沿襲明制,每日派有滿漢科道官各一人,輪班掌管此事,隸屬都察院。
眼下辰時已過,登聞院栅門尚未開啟。
看罷告示的人漸漸散開,卻沒有一人離去。
天氣奇冷,人們呵手、跺腳、搓耳朵,抵禦着刺骨寒風,也不時互相打量一眼,目光都很沉重,誰也不作聲。
兩名兵丁來開門,人群呼啦一下圍了上去。
栅門“喀啦啦”響着剛拉開一半,一位少年像扔出去的一塊石頭,倏地沖向登聞鼓,從棉袍下抽出一把短斧,照着鼓面連擊兩下,蒙皮劈破,露出一個黑窟窿。
衆人大驚,立刻有兵丁趕去按住少年,把他連人帶斧推上廳堂。
告狀的人們擠在院裡門外,全吓呆了。
堂上官員怎樣審問少年,院裡聽不清楚,但人們看到,幾名差役按倒少年,舉起水火棍就打。
棍子起落,劈劈啪啪,聲聲入耳,打在滿院告狀百姓的心上。
足足打了三十棍,少年居然一聲不哼。
兩名差役拖着少年推出院門,人群中一個滿面愁容的魁梧大漢趕忙沖過去,扶住了他。
另有一名書辦站在階前對衆人喊道: “大人念他年幼無知,棍責逐出,不然要治重罪!現今登聞鼓劈破,登聞院無法理事,諸人都回去!何日開門,要等上司裁決。
走吧!都走!” 衆人被驅趕出門。
有人埋怨少年魯莽,有人可憐他挨打,圍着卧在路側喘氣的少年看了片刻,便各自走開了。
一直站在門外的陸健,見那孩子眉目清秀的臉慘白如雪,沁滿豆大的汗珠,卻仍是神情倔強、不肯認輸的樣子,心中十分不忍,又很感佩,于是上前說道:“我京中有住處,随我回去養傷……” 少年看他一眼,警覺地搖搖頭,轉向大漢道:“梓年哥,隻得倚仗你了!……” 大漢眨了眨厚厚的眼皮,低聲嘟囔道:“我,我要是回不來……” 少年咬牙道:“放心,梓年哥!咱馬蘭村多的是有良心的人!” 馬蘭村?陸健心裡一亮,拉住少年的手:“去年秋天虹橋鎮賽神,你可是扮過觀音?你可是叫同春?可是為圈地的事來告狀?” 同春和大漢一起望定陸健:“你?……” 陸健連忙說明情由。
同春恨恨地說:“為圈地,我們來擊過兩回鼓了,每回都說我們不該越督撫官來京控告,趕出院門了事。
鄉下窮得吃不上飯,哪有盤纏上督撫衙門告狀?縣府州官又不受狀子,還有法活嗎?左右是個死,豁出去了!……” 陸健歎道:“即便如此,不也沒有告準嗎?你們以後怎麼辦呢?” 少年和大漢都不說話了。
大漢背起少年要走,陸健忙從懷中掏出一錠銀子塞在少年手中,說:“我幫不了大忙,好孩子,收下吧!” 少年一怔:“先生!……” 大漢背着少年對陸健跪倒了:“給爺叩頭……” 陸健一扭臉,匆匆走開,再不曾回頭。
一個時辰後,那大漢又出現在東安門外,破舊的棉袍外罩了件隸仆穿的黑色号衣。
他看準了兩位禦史大人進皇城的機會,混進跟從的仆役隊中,順利通過了東安門,從東華門邊順着紫禁城牆,一直進入阙左門。
大漢走到高聳入雲的午門之下,就轉而向北,從隊列中單獨分離出來。
他遠遠望見幾名守衛禁城的護軍營軍校朝他大步走來,深深吸了口氣,發出一聲震耳的尖厲喊叫: “冤枉啊!——” 人們驚悚地看到,一個穿黑褂的大漢,揚着雙手,迎着護軍校,高呼着向北疾奔,在距護軍校們三五丈遠的地方,突然掏出亮晃晃的匕首,照着自己的胸膛狠命一刺,又踉跄着朝前沖了幾步,慢慢地倒下了。
他仰面倒下,躺在了午門前的長條石闆禦道上。
即使離得很遠,人們也能看到,他的眼睛瞪得很大,定定地望着,不知是望着天空,還是望着那遮盡天宇、黃瓦紅牆的威嚴的五鳳樓! …………[1]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初,仍遵祖制實行四大貝勒共理國事,輪流執政。
為了加強皇權,太宗不斷尋機削除異己。
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先後被治罪而死。
惟大大貝勒代善因擁戴功受優遇。
[2]睿親王多爾衮,是清太宗皇太極之弟、順治帝之叔。
皇太極去世時,順治帝年幼,多爾衮為攝政王,總攬朝政大權。
順治七年病死,次年追論謀逆罪。
[3]三饷:即明末最苛重的遼饷、練饷、剿饷,三饷加派,超過正賦數倍,順治元年免除。
[4]南明永曆朝其時據有雲、貴、桂及川、粵部分地區。
[5]滿語:住手。
[6]滿語:欺負小孩子,算什麼英雄!
[7]滿語:滾!
[8]滿語:男孩子。
[9]平民個人或全家随帶土地房産,投靠旗人為奴,以求庇護,稱為投充。
[10]滿語:爺爺。
這次陸健進京,母親再三囑咐此事,但陸健忙于奔走請托,幾乎忘卻。
眼下就要離京,非辦不可了。
如今果真親手放生,陸健卻又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說不清是替母親完願還是為自身祈佑了…… 西長安門遙遙在望,陸健心頭忽然湧上一股悲酸。
當年他家就住近西長安門,在李閣老胡同裡面,周圍盡是國朝名臣名士的舊居。
他曾指着李東陽故宅,稚氣地斥罵這位三朝元老的虛僞圓滑;他曾鑽進袁宗道寓所的抱甕亭外,在涼蔭滿階的六株大柏樹間捉迷藏;米萬鐘的湛園,更是他幼時的天堂,那石林、竹渚、松關,那曲水、欹雲亭、仙籁館,留下了他多少小小足迹!如今這一切,都被那些茹毛飲血、殺人如麻的蠻夷之族霸占了!他自幼心愛的“天堂”,想來已被糟踐得不成樣子…… 不知不覺,已來到西長安門。
放生車進了皇城,陸健等幾位善主被攔在門外。
他轉身向南,打算取道棋盤街回南城,卻見登聞院門口聚了黑壓壓的一堆人,在看門邊張貼的文告。
陸健好奇,也擠了進去。
那正是登聞院告示,說,凡是圈地投充案件,因積壓日多,不再受理,告狀民人均應赴各縣府州衙門申訴。
西長安門下這三間廳堂,叫登聞院;院内一座小樓,懸着一面鼓,叫登聞鼓。
明朝舊制:民有冤抑,有關官府不為審理又不代轉達,便可擊登聞鼓告狀。
大清沿襲明制,每日派有滿漢科道官各一人,輪班掌管此事,隸屬都察院。
眼下辰時已過,登聞院栅門尚未開啟。
看罷告示的人漸漸散開,卻沒有一人離去。
天氣奇冷,人們呵手、跺腳、搓耳朵,抵禦着刺骨寒風,也不時互相打量一眼,目光都很沉重,誰也不作聲。
兩名兵丁來開門,人群呼啦一下圍了上去。
栅門“喀啦啦”響着剛拉開一半,一位少年像扔出去的一塊石頭,倏地沖向登聞鼓,從棉袍下抽出一把短斧,照着鼓面連擊兩下,蒙皮劈破,露出一個黑窟窿。
衆人大驚,立刻有兵丁趕去按住少年,把他連人帶斧推上廳堂。
告狀的人們擠在院裡門外,全吓呆了。
堂上官員怎樣審問少年,院裡聽不清楚,但人們看到,幾名差役按倒少年,舉起水火棍就打。
棍子起落,劈劈啪啪,聲聲入耳,打在滿院告狀百姓的心上。
足足打了三十棍,少年居然一聲不哼。
兩名差役拖着少年推出院門,人群中一個滿面愁容的魁梧大漢趕忙沖過去,扶住了他。
另有一名書辦站在階前對衆人喊道: “大人念他年幼無知,棍責逐出,不然要治重罪!現今登聞鼓劈破,登聞院無法理事,諸人都回去!何日開門,要等上司裁決。
走吧!都走!” 衆人被驅趕出門。
有人埋怨少年魯莽,有人可憐他挨打,圍着卧在路側喘氣的少年看了片刻,便各自走開了。
一直站在門外的陸健,見那孩子眉目清秀的臉慘白如雪,沁滿豆大的汗珠,卻仍是神情倔強、不肯認輸的樣子,心中十分不忍,又很感佩,于是上前說道:“我京中有住處,随我回去養傷……” 少年看他一眼,警覺地搖搖頭,轉向大漢道:“梓年哥,隻得倚仗你了!……” 大漢眨了眨厚厚的眼皮,低聲嘟囔道:“我,我要是回不來……” 少年咬牙道:“放心,梓年哥!咱馬蘭村多的是有良心的人!” 馬蘭村?陸健心裡一亮,拉住少年的手:“去年秋天虹橋鎮賽神,你可是扮過觀音?你可是叫同春?可是為圈地的事來告狀?” 同春和大漢一起望定陸健:“你?……” 陸健連忙說明情由。
同春恨恨地說:“為圈地,我們來擊過兩回鼓了,每回都說我們不該越督撫官來京控告,趕出院門了事。
鄉下窮得吃不上飯,哪有盤纏上督撫衙門告狀?縣府州官又不受狀子,還有法活嗎?左右是個死,豁出去了!……” 陸健歎道:“即便如此,不也沒有告準嗎?你們以後怎麼辦呢?” 少年和大漢都不說話了。
大漢背起少年要走,陸健忙從懷中掏出一錠銀子塞在少年手中,說:“我幫不了大忙,好孩子,收下吧!” 少年一怔:“先生!……” 大漢背着少年對陸健跪倒了:“給爺叩頭……” 陸健一扭臉,匆匆走開,再不曾回頭。
一個時辰後,那大漢又出現在東安門外,破舊的棉袍外罩了件隸仆穿的黑色号衣。
他看準了兩位禦史大人進皇城的機會,混進跟從的仆役隊中,順利通過了東安門,從東華門邊順着紫禁城牆,一直進入阙左門。
大漢走到高聳入雲的午門之下,就轉而向北,從隊列中單獨分離出來。
他遠遠望見幾名守衛禁城的護軍營軍校朝他大步走來,深深吸了口氣,發出一聲震耳的尖厲喊叫: “冤枉啊!——” 人們驚悚地看到,一個穿黑褂的大漢,揚着雙手,迎着護軍校,高呼着向北疾奔,在距護軍校們三五丈遠的地方,突然掏出亮晃晃的匕首,照着自己的胸膛狠命一刺,又踉跄着朝前沖了幾步,慢慢地倒下了。
他仰面倒下,躺在了午門前的長條石闆禦道上。
即使離得很遠,人們也能看到,他的眼睛瞪得很大,定定地望着,不知是望着天空,還是望着那遮盡天宇、黃瓦紅牆的威嚴的五鳳樓! …………
為了加強皇權,太宗不斷尋機削除異己。
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先後被治罪而死。
惟大大貝勒代善因擁戴功受優遇。
皇太極去世時,順治帝年幼,多爾衮為攝政王,總攬朝政大權。
順治七年病死,次年追論謀逆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