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從山海關到京師,正東西走向。
其間五百餘裡,平野廣袤,峰巒起伏,灤河、白河、青龍河在川原上滾滾流淌,雄偉的古長城在燕山山脈間蜿蜒,永平府就在這山川接界的地方。
都說永平府的風水對王者不利。
二十二年前,大清朝廷還在關外,同太宗皇帝共執國政的二大貝勒[1]阿敏,就因為棄守永平問了死罪。
到了大兵入關,定都燕京,八旗親貴在京師四周跑馬圈地時,攝政睿親王多爾衮[2]又看中永平,禁止他人圈占。
不久,皇上親政,追論多爾衮謀逆大罪,削爵削谥,籍沒家産人口,“欲駐軍永平以篡大位”,便是其主要罪狀之一。
有些親貴卻不在乎前車之鑒,多爾衮一垮台,便紛紛來永平府設立王莊、田莊。
這兩年山川秀美的所在,不時出現樓閣亭台點綴的花園、歇山頂的高大堂屋、卷棚式的青磚住房,一派華美富麗,鄉下人都看得目瞪口呆了。
在老百姓眼裡,永平府何止風水不好,它簡直是個大劫大難之地。
就說那次二大貝勒阿敏棄守永平,臨行時一次屠城,将歸降的明朝官員和所有百姓,不管男女老少,殺了個一幹二淨。
後來,這裡又成為明軍、清軍、李自成軍反複争奪的戰場,走馬燈似的殺過來殺過去,終于無人可殺,隻餘下遍地瓦礫、滿目榛荒。
偏偏小民眷戀故土祖墳,一俟戰事南移,便絡繹回到殘破家園。
趁着朝廷蠲免三饷[3]、輕徭薄賦,也仗着永平府圈地較少,居然人口漸增、耕地漸複,近年才又成為京東較為繁盛的大府。
到了順治十年,除去南明永曆[4]據有西南一隅,鄭成功還在東南海上抗争,十分天下,八分已歸大清。
對于遠處北方的永平,戰亂已成為過去。
農事方畢,秋霜初降,逢着此地最有名氣的東嶽廟會,三村五莊的進香賽神隊伍,便從四面八方湧向東嶽廟的所在地——虹橋鎮。
虹橋鎮的東嶽廟前和通向四鄉的大路口,早已布棚林立,攤販如雲了。
火勢旺盛的爐邊,熱氣騰騰,銅勺敲着鍋邊當當響,賣的是油炸果子、油豆腐、豆漿、豆腐腦、雜碎湯;提籃挎筐的小販聲聲吆喝,叫賣着醬雞、鹵蛋、夾肉火燒、點紅饅頭;茶棚、酒棚随處可見;落花生、炒栗子、金黃柿子、山裡紅,更擺得一堆一堆的。
小地攤最多,在兜售用麥草、箔紙編制的各種玩具:身上寫着“富貴有餘”字樣的紅魚,手捧大元寶笑嘻嘻的“招财童子”,盛滿銀錠、金光閃閃的“聚寶盆”,象征福氣的紅絨蝙蝠,等等。
攤販的主顧主要倒不是賽神隊伍,而是這些來自方圓百裡内的遊人看客。
這裡既有身着直領衫、交領衫、氈帽布鞋,被滿洲人稱為“蠻子”的漢人,又有長袍短褂、皮帽皮靴,被漢人叫做“鞑子”的滿洲人、蒙古人;既有纏腰帶、背褡裢、一臉風霜的莊戶人,又有長衫翩翩、滿面書卷氣的文人。
不管是哪種人,都将在這紛紛攘攘的廟會上吃飽喝足看夠,然後買點小玩藝兒帶回家:買個“聚寶盆”,叫做“求财如意”;買隻絨蝙蝠,叫做“戴福還家”。
隻這吉兆,就夠叫人舒心快意的了。
這就難怪太陽才上一竿,鎮上已經萬頭攢動,一片嘈雜了。
“來了!”“來了!”鎮北歡聲四起,人們紛紛湧向路口,直鋪出去半裡路之遙。
他們讓出主道,翹首北望。
可不是!兩個村的賽神隊伍已在鎮外一裡處的岔路口會合,仿佛地面突然生出了一片五顔六色的小樹林!鑼鼓喧天動地,越敲越近,蓋過了一切聲響,把虹橋鎮那年節般的氣氛,撩撥得更加紅火。
一張長二丈、寬三尺的紅色長幡,由一群吹鼓手簇擁着,首先進鎮了!長幡白邊白字,寫着“莊戶屯進香賽神會”。
随後的十面神幡同樣高大,色分黃、橙、紅、綠、黑、白、藍、紫、翠、粉,一張張非常精緻漂亮:有的頂着生動的蓮朵,有的懸着鮮豔的流蘇,有的垂着長長的飄帶,彩線滿繡的流雲海水、花草鳥獸,圍繞着一行行或白或黑的鬥大漢字: “敕封北極懸天真武大帝”; “敕封天仙聖母碧霞洪德元君”; “敕封忠義仁勇伏魔關聖大帝”; “敕封五湖四海行雨龍王”; “敕封山神土地财神三聖之神”; “敕封青山水草馬王元神”; “敕封山川地庫煤窯之神”; ………… 每面神幡前都有數人擡着一尊神像。
神幡神像之後,便是莊戶屯拿手的過會:五虎棍、秧歌、十不閑。
色彩缤紛的隊伍載歌載舞,變換行列,煞是好看。
路兩旁人群湧動,喝彩叫好不絕。
最熱烈的一聲滿彩,抛給了手持頭幡的那位壯漢。
二丈長的幡旗,碗口粗的撐竿,加起來重量不下百斤,他竟把竿底頂上肩頭、前額和肚皮,高高的幡旗搖擺着看看要倒,驚得人們尖聲怪叫,他卻快移腳步,輕扭身軀,刹那間恢複了平衡。
“北地民俗果然粗犷,也就難免粗俗!”人群中一個身着紫紅漳絨披風的文士對同伴大聲說,力圖壓過震耳欲聾的鑼鼓響。
他的同伴看他一眼,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猛然間,一派箫笙管笛,歌吹盈耳,又一隊賽神行列進鎮了,長長的黑色頭幡上,一行白色大字格外醒目:“馬蘭村進香賽神會。
” 猶如海面刮過一陣烈風,人群中頓時卷起一重興奮的大潮。
瘋魔了似的觀衆,你推我擁,拼命朝前擠,後邊有人合掌念佛,前排又跪倒幾位老婦人頻頻叩頭。
原來,頭幡之後,那繡滿綠竹、白底紅字、大書着“南無南海觀音菩薩”的神幡,冉冉而至,幡下的觀世音卻是活生生的真人所扮:雲髻高聳,頂着雪白的佛巾,兩绺青絲輕飄飄地垂向胸前,長眉入鬓,杏眼半垂,朱唇微努,粉腮嬌豔,眉間一點佛痣鮮血似的紅,一手托淨瓶,一手持柳枝,一動不動,活脫脫是“淨瓶觀音像”的再現。
難怪彩聲如潮,壓過了鑼鼓吹打;難怪有人随着這面神幡一步一揖、三步一叩首地同往東嶽廟祈福。
“好一個南海水月觀音!”着紫紅披風的文士眉飛色舞,鼓掌大喊。
他的同伴卻拈着胡須看呆了,半天才喃喃地說:“寶相莊嚴,寶相莊嚴!真如青蓮化出,獅馴象伏,令人塵心頓洗!……值得訪他一訪!” 着紫紅披風的文士哈哈一笑:“我料他不過三流歌童,笑翁其有意乎?” “什麼話!你初次北上,還不知道,如今京師歌場浪蕩妖淫,不堪入目
其間五百餘裡,平野廣袤,峰巒起伏,灤河、白河、青龍河在川原上滾滾流淌,雄偉的古長城在燕山山脈間蜿蜒,永平府就在這山川接界的地方。
都說永平府的風水對王者不利。
二十二年前,大清朝廷還在關外,同太宗皇帝共執國政的二大貝勒
到了大兵入關,定都燕京,八旗親貴在京師四周跑馬圈地時,攝政睿親王多爾衮
不久,皇上親政,追論多爾衮謀逆大罪,削爵削谥,籍沒家産人口,“欲駐軍永平以篡大位”,便是其主要罪狀之一。
有些親貴卻不在乎前車之鑒,多爾衮一垮台,便紛紛來永平府設立王莊、田莊。
這兩年山川秀美的所在,不時出現樓閣亭台點綴的花園、歇山頂的高大堂屋、卷棚式的青磚住房,一派華美富麗,鄉下人都看得目瞪口呆了。
在老百姓眼裡,永平府何止風水不好,它簡直是個大劫大難之地。
就說那次二大貝勒阿敏棄守永平,臨行時一次屠城,将歸降的明朝官員和所有百姓,不管男女老少,殺了個一幹二淨。
後來,這裡又成為明軍、清軍、李自成軍反複争奪的戰場,走馬燈似的殺過來殺過去,終于無人可殺,隻餘下遍地瓦礫、滿目榛荒。
偏偏小民眷戀故土祖墳,一俟戰事南移,便絡繹回到殘破家園。
趁着朝廷蠲免三饷
到了順治十年,除去南明永曆
對于遠處北方的永平,戰亂已成為過去。
農事方畢,秋霜初降,逢着此地最有名氣的東嶽廟會,三村五莊的進香賽神隊伍,便從四面八方湧向東嶽廟的所在地——虹橋鎮。
虹橋鎮的東嶽廟前和通向四鄉的大路口,早已布棚林立,攤販如雲了。
火勢旺盛的爐邊,熱氣騰騰,銅勺敲着鍋邊當當響,賣的是油炸果子、油豆腐、豆漿、豆腐腦、雜碎湯;提籃挎筐的小販聲聲吆喝,叫賣着醬雞、鹵蛋、夾肉火燒、點紅饅頭;茶棚、酒棚随處可見;落花生、炒栗子、金黃柿子、山裡紅,更擺得一堆一堆的。
小地攤最多,在兜售用麥草、箔紙編制的各種玩具:身上寫着“富貴有餘”字樣的紅魚,手捧大元寶笑嘻嘻的“招财童子”,盛滿銀錠、金光閃閃的“聚寶盆”,象征福氣的紅絨蝙蝠,等等。
攤販的主顧主要倒不是賽神隊伍,而是這些來自方圓百裡内的遊人看客。
這裡既有身着直領衫、交領衫、氈帽布鞋,被滿洲人稱為“蠻子”的漢人,又有長袍短褂、皮帽皮靴,被漢人叫做“鞑子”的滿洲人、蒙古人;既有纏腰帶、背褡裢、一臉風霜的莊戶人,又有長衫翩翩、滿面書卷氣的文人。
不管是哪種人,都将在這紛紛攘攘的廟會上吃飽喝足看夠,然後買點小玩藝兒帶回家:買個“聚寶盆”,叫做“求财如意”;買隻絨蝙蝠,叫做“戴福還家”。
隻這吉兆,就夠叫人舒心快意的了。
這就難怪太陽才上一竿,鎮上已經萬頭攢動,一片嘈雜了。
“來了!”“來了!”鎮北歡聲四起,人們紛紛湧向路口,直鋪出去半裡路之遙。
他們讓出主道,翹首北望。
可不是!兩個村的賽神隊伍已在鎮外一裡處的岔路口會合,仿佛地面突然生出了一片五顔六色的小樹林!鑼鼓喧天動地,越敲越近,蓋過了一切聲響,把虹橋鎮那年節般的氣氛,撩撥得更加紅火。
一張長二丈、寬三尺的紅色長幡,由一群吹鼓手簇擁着,首先進鎮了!長幡白邊白字,寫着“莊戶屯進香賽神會”。
随後的十面神幡同樣高大,色分黃、橙、紅、綠、黑、白、藍、紫、翠、粉,一張張非常精緻漂亮:有的頂着生動的蓮朵,有的懸着鮮豔的流蘇,有的垂着長長的飄帶,彩線滿繡的流雲海水、花草鳥獸,圍繞着一行行或白或黑的鬥大漢字: “敕封北極懸天真武大帝”; “敕封天仙聖母碧霞洪德元君”; “敕封忠義仁勇伏魔關聖大帝”; “敕封五湖四海行雨龍王”; “敕封山神土地财神三聖之神”; “敕封青山水草馬王元神”; “敕封山川地庫煤窯之神”; ………… 每面神幡前都有數人擡着一尊神像。
神幡神像之後,便是莊戶屯拿手的過會:五虎棍、秧歌、十不閑。
色彩缤紛的隊伍載歌載舞,變換行列,煞是好看。
路兩旁人群湧動,喝彩叫好不絕。
最熱烈的一聲滿彩,抛給了手持頭幡的那位壯漢。
二丈長的幡旗,碗口粗的撐竿,加起來重量不下百斤,他竟把竿底頂上肩頭、前額和肚皮,高高的幡旗搖擺着看看要倒,驚得人們尖聲怪叫,他卻快移腳步,輕扭身軀,刹那間恢複了平衡。
“北地民俗果然粗犷,也就難免粗俗!”人群中一個身着紫紅漳絨披風的文士對同伴大聲說,力圖壓過震耳欲聾的鑼鼓響。
他的同伴看他一眼,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猛然間,一派箫笙管笛,歌吹盈耳,又一隊賽神行列進鎮了,長長的黑色頭幡上,一行白色大字格外醒目:“馬蘭村進香賽神會。
” 猶如海面刮過一陣烈風,人群中頓時卷起一重興奮的大潮。
瘋魔了似的觀衆,你推我擁,拼命朝前擠,後邊有人合掌念佛,前排又跪倒幾位老婦人頻頻叩頭。
原來,頭幡之後,那繡滿綠竹、白底紅字、大書着“南無南海觀音菩薩”的神幡,冉冉而至,幡下的觀世音卻是活生生的真人所扮:雲髻高聳,頂着雪白的佛巾,兩绺青絲輕飄飄地垂向胸前,長眉入鬓,杏眼半垂,朱唇微努,粉腮嬌豔,眉間一點佛痣鮮血似的紅,一手托淨瓶,一手持柳枝,一動不動,活脫脫是“淨瓶觀音像”的再現。
難怪彩聲如潮,壓過了鑼鼓吹打;難怪有人随着這面神幡一步一揖、三步一叩首地同往東嶽廟祈福。
“好一個南海水月觀音!”着紫紅披風的文士眉飛色舞,鼓掌大喊。
他的同伴卻拈着胡須看呆了,半天才喃喃地說:“寶相莊嚴,寶相莊嚴!真如青蓮化出,獅馴象伏,令人塵心頓洗!……值得訪他一訪!” 着紫紅披風的文士哈哈一笑:“我料他不過三流歌童,笑翁其有意乎?” “什麼話!你初次北上,還不知道,如今京師歌場浪蕩妖淫,不堪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