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歎流年皇帝強釋懷 巡内城提督布防務
關燈
小
中
大
,母親放心,窮地方都有赈濟,咱們有的是錢糧……至于十五阿哥,更甭操他的心。
”他看一眼直盯盯望着自己的魏佳氏,笑道:“外有劉墉内有黃天霸師徒護着他呢,前天還接到他的驿傳密奏,他若不和官府聯絡,信怎麼寄來呢?阿哥們沉下去,曆練曆練,有些學問在宮裡頭一輩子也學不來!就是有些驚險,不見得就是壞事。
我年輕時候下江南,幾乎讓人殺在路上——金佳氏她就知道。
先帝爺年幼時也遭過洪水住過黑店……”他似乎覺得這樣比較不妥,又道:“别說平常人家千裡萬裡出去謀鬥升之糧,就阿哥們保姆師傅護着,哪個不是三災八難的?吃點苦頭有什麼?十三叔在世吃了多少苦,殺他的毒他的,鞭子抽牢房禁,還圈禁了十年。
結果怎樣,成就了一代名垂千古的賢王!”他本來面對太後的,此時已轉向兒子們,問道:“是不是?” “是!”兒子們又齊鞠一躬答道。
乾隆一看,又成了訓誡格局,回身向母親一躬,笑道:“兒子不去,畢竟這裡不成熱鬧景兒,現今普天同慶薄海共歡過元宵,正是融融與樂之時,今兒該放開孫子們陪母親高興——除了颙璂,你們今晚都要在慈甯宮盡情承孝——我還到養心殿,有幾件要緊奏折還沒批下去呢!” “是這個話。
”太後見宮嫔阿哥人人面帶輕松笑容,也不禁笑了,“這也就是立規矩立慣了。
就像《法門寺》裡的賈桂,‘站慣了’,怎麼好在你跟前兒放肆玩笑?你去吧,隻别坐夜坐的時辰久了——明兒下晌定住了時辰,咱娘們都上正陽門!” 第二日下午申時是欽天監擇定的大駕出城吉時。
從午時正牌,長年封禁的天安門、地安門、午門、正門,随着石破天驚三聲炮響,一齊卸下房梁粗的門闩,嘩然洞開。
善捕營和西山健銳營的數千名羽林軍早已在五鳳樓前集結,聽這三聲号炮,李侍堯在午門前一揮令旗,各營棚管帶将軍帶着兵,踏正步舉着軍旗出來駐跸關防,沿紫禁城中軸分内外兩線,将皇道和内城隔斷開來。
成千上萬的京師老百姓哪個不要來觀瞻聖母出城,四面八方從内城聚過來,被攔在禦道兩側,已是人流如潮萬頭攢動。
天安門到正陽門東西兩側,已成人的海洋。
看見皇家如此森嚴威儀。
議論聲,啧啧驚歎聲,擠倒了人的哭叫聲,順天府衙役的口令傳遞聲……彙成一片喧嚣。
順天府尹郭志強一頭熱汗,跑了這頭跑那頭,指揮衙役們布置東西便門外安排彩燈煙火,回到天安門前,恰遇李侍堯出來,剛說了句“燈棚裡火藥太多,要借提督衙門的牛毛氈擋一擋——”話沒說便被李侍堯打斷了。
“那是怎麼回事?”李侍堯也是一頭油汗,指着天安門東南角,“你衙門的人,在用鞭子抽人!”郭志強回頭看了看,笑道:“人太多了,不攔着都擠到皇道上了——大人放心,這都是祖傳練出來的鞭頭本事,打燈頭不傷蠟燭的——我從東便門擠過來。
轎子差點擠扁了——那邊得開出個通道來。
” 李侍堯揩了一把汗,說道:“不行,不能用鞭子,用墨汁子,或香灰水往上潑!人散開算完。
這種好日子,鞭子掃誰一下一家子不高興,吓着了老頭老太太小孩子也不好——叫你的人立刻傳話去!”郭志強便回頭命從人:“趕緊照大人指令去辦!”李侍堯這才問:“你方才說什麼?”郭志強道:“東西便門外官設燈棚垛的火藥,外頭油紙都毛了萬一火星子濺上去燒透了,就會炸起來崩壞了城牆,看這天兒,說不定要下雪,受潮了也不好。
”李侍堯仰臉看看,果然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陰了天,彤雲霾煙布滿天空,随着微微朔風緩重地向南移動。
心裡思量,下點雪也好,一來人少,二來火災少,但這是掃興話,不能對郭志強這樣下屬說的,因笑道:“我那裡沒有牛毛氈,隻有羊毛氈,你派人去用車拉就是了——聽着,不許把炸藥堆在城牆根,離城至少十丈,圖省事出了事唯你是問!”說着話,見王廉打頭,六十四名太監騎着馬從地安門内按辔徐徐而出,忙道:“我騎馬進去見桂中堂,你也騎馬到正陽門,百官已經齊了,叫他們按品級列隊,把周圍閑人趕開——大駕已經動了!”郭志強觑着眼手搭涼棚向裡望一眼,果見裡頭午門筆直的皇道上旌麾蔽空,黃燦燦一片壓地金山般鹵簿車駕已經啟動,已隐隐傳來鼓樂之聲,忙答應一聲牽馬拾镫飛騎而去。
此刻成千上萬的衆人都已知道車駕已經在午門出動,一片狂熱的歡呼鼓噪喧嚣如潮。
正熱鬧不堪,忽然之間雅靜下來,原來天安門東西兩側門洞裡各走出一隻朝象,接着又是一對,又一對……共是九對大象,卷鼻耷耳的舉着粗壯的腿走得十分齊整,都是金絲絨搭背,明黃纓絡套身,個頭都在一丈高低,穿着鑲黃紅坎肩的象奴都是頭戴平底小帽,手持黃絨鞭坐在房來高的象背上聽哨音如意指揮——自雍正末年金川戰起,接着緬甸内亂。
大象停貢,大内原有的象隻剩了三隻,隻可内宮觀賞,已不足配備儀仗。
這已是十分稀罕之物,這時一下子出來這麼多,康熙朝過來的老人都不曾如此開眼。
王廉帶太監們出天安門,由着他們往正陽門去布置城上觀禮坐席,自己留下來站定在金水河正中玉帶橋前,待到東西兩行寶象站定,王廉扯着公鴨嗓子可嗓門喊了一聲: “跪!” 十八名象奴聽令,一齊把手向象項間一按——這都是下頭不知練過多少回的,那些渾身裹着绫羅的畜牲們前蹄一彎,後腿一伏便趴了地下。
周圍立刻傳來一片啧啧稱奇聲。
看象奴動作時,每人都取一根截好的甘蔗喂那象,象鼻子卷了碗來粗的甘蔗伸展自如地吃着。
有頭年輕小象大約馴得不到家,鼻子玩弄那尺許長的蔗棒兒調皮地頂立柱兒,不肯往嘴裡送,象奴舉着鞭子揚了一下,這家夥卻是不怕,橫鼻子把那象奴掃了個馬趴,他站起來瞪眼揚鞭好怒,那象已将甘蔗填了口裡,津津有味地大嚼起來,逗得遠觀的人群一陣哄笑。
正熱鬧得眼花缭亂間,丹陛大樂絲竹旱雷聒耳已近,前頭六十四面龍旗各由力士挺執而過,緊接着五十四架蓋傘飄搖出城,翠華紫芝明黃純紫豔色雜呈,豹尾槍龍頭竿高高矗着雜處其間,看得人眼花缭亂。
信幡紅旗導引着,又是羽葆如林從門中擁出,七尺寶扇上一面面都寫得有字,“教孝表節”、“明刑弼教”、“行慶施惠”、“褒功懷遠”四葆在前,接着“振武”、“敷文”、“納言”、“進善”随後,四金節、四儀锽氅、四黃麾、八旗大纛、羽林大纛、前鋒大纛、五色金龍纛施麾蔽天而過,什麼儀鳳、翔鸾、仙鶴、孔雀、黃鹄、白雉、赤鳥、華蟲、振鹭、鳴鸢種種祥禽,遊鱗、彩獅、白澤、甪端、赤熊、黃熊、辟邪、犀牛、天馬、天鹿諸多靈獸都繪在片金青旗上,招招搖搖浩浩蕩蕩從天安門擁出。
前頭已到正陽門,後頭還在無休無止地向外擁流。
直到六十四名乾清門侍衛金盔銀甲挎刀騎馬威風凜凜,蹄聲叮叮踏石過道,後邊無數太監擁着黃絡龍輿,車輪輾石辚辚有聲漸出城門,有年紀見過世面的人都知道天子車駕已到——此刻萬目睽睽,都是眼花缭亂,人們已是看傻了不知哪裡是北。
待到車駕出來,盡顯于天安門玉帶橋南,人們才看清,一頂六尺高的龍辇上遮九龍華蓋,玉座方轸正中坐着白發蒼蒼滿面慈祥笑容的“聖母”皇太後。
旁邊侍立一人,頭戴中毛熏貂珍珠珠頂冠,江牙海水瑞罩披
”他看一眼直盯盯望着自己的魏佳氏,笑道:“外有劉墉内有黃天霸師徒護着他呢,前天還接到他的驿傳密奏,他若不和官府聯絡,信怎麼寄來呢?阿哥們沉下去,曆練曆練,有些學問在宮裡頭一輩子也學不來!就是有些驚險,不見得就是壞事。
我年輕時候下江南,幾乎讓人殺在路上——金佳氏她就知道。
先帝爺年幼時也遭過洪水住過黑店……”他似乎覺得這樣比較不妥,又道:“别說平常人家千裡萬裡出去謀鬥升之糧,就阿哥們保姆師傅護着,哪個不是三災八難的?吃點苦頭有什麼?十三叔在世吃了多少苦,殺他的毒他的,鞭子抽牢房禁,還圈禁了十年。
結果怎樣,成就了一代名垂千古的賢王!”他本來面對太後的,此時已轉向兒子們,問道:“是不是?” “是!”兒子們又齊鞠一躬答道。
乾隆一看,又成了訓誡格局,回身向母親一躬,笑道:“兒子不去,畢竟這裡不成熱鬧景兒,現今普天同慶薄海共歡過元宵,正是融融與樂之時,今兒該放開孫子們陪母親高興——除了颙璂,你們今晚都要在慈甯宮盡情承孝——我還到養心殿,有幾件要緊奏折還沒批下去呢!” “是這個話。
”太後見宮嫔阿哥人人面帶輕松笑容,也不禁笑了,“這也就是立規矩立慣了。
就像《法門寺》裡的賈桂,‘站慣了’,怎麼好在你跟前兒放肆玩笑?你去吧,隻别坐夜坐的時辰久了——明兒下晌定住了時辰,咱娘們都上正陽門!” 第二日下午申時是欽天監擇定的大駕出城吉時。
從午時正牌,長年封禁的天安門、地安門、午門、正門,随着石破天驚三聲炮響,一齊卸下房梁粗的門闩,嘩然洞開。
善捕營和西山健銳營的數千名羽林軍早已在五鳳樓前集結,聽這三聲号炮,李侍堯在午門前一揮令旗,各營棚管帶将軍帶着兵,踏正步舉着軍旗出來駐跸關防,沿紫禁城中軸分内外兩線,将皇道和内城隔斷開來。
成千上萬的京師老百姓哪個不要來觀瞻聖母出城,四面八方從内城聚過來,被攔在禦道兩側,已是人流如潮萬頭攢動。
天安門到正陽門東西兩側,已成人的海洋。
看見皇家如此森嚴威儀。
議論聲,啧啧驚歎聲,擠倒了人的哭叫聲,順天府衙役的口令傳遞聲……彙成一片喧嚣。
順天府尹郭志強一頭熱汗,跑了這頭跑那頭,指揮衙役們布置東西便門外安排彩燈煙火,回到天安門前,恰遇李侍堯出來,剛說了句“燈棚裡火藥太多,要借提督衙門的牛毛氈擋一擋——”話沒說便被李侍堯打斷了。
“那是怎麼回事?”李侍堯也是一頭油汗,指着天安門東南角,“你衙門的人,在用鞭子抽人!”郭志強回頭看了看,笑道:“人太多了,不攔着都擠到皇道上了——大人放心,這都是祖傳練出來的鞭頭本事,打燈頭不傷蠟燭的——我從東便門擠過來。
轎子差點擠扁了——那邊得開出個通道來。
” 李侍堯揩了一把汗,說道:“不行,不能用鞭子,用墨汁子,或香灰水往上潑!人散開算完。
這種好日子,鞭子掃誰一下一家子不高興,吓着了老頭老太太小孩子也不好——叫你的人立刻傳話去!”郭志強便回頭命從人:“趕緊照大人指令去辦!”李侍堯這才問:“你方才說什麼?”郭志強道:“東西便門外官設燈棚垛的火藥,外頭油紙都毛了萬一火星子濺上去燒透了,就會炸起來崩壞了城牆,看這天兒,說不定要下雪,受潮了也不好。
”李侍堯仰臉看看,果然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陰了天,彤雲霾煙布滿天空,随着微微朔風緩重地向南移動。
心裡思量,下點雪也好,一來人少,二來火災少,但這是掃興話,不能對郭志強這樣下屬說的,因笑道:“我那裡沒有牛毛氈,隻有羊毛氈,你派人去用車拉就是了——聽着,不許把炸藥堆在城牆根,離城至少十丈,圖省事出了事唯你是問!”說着話,見王廉打頭,六十四名太監騎着馬從地安門内按辔徐徐而出,忙道:“我騎馬進去見桂中堂,你也騎馬到正陽門,百官已經齊了,叫他們按品級列隊,把周圍閑人趕開——大駕已經動了!”郭志強觑着眼手搭涼棚向裡望一眼,果見裡頭午門筆直的皇道上旌麾蔽空,黃燦燦一片壓地金山般鹵簿車駕已經啟動,已隐隐傳來鼓樂之聲,忙答應一聲牽馬拾镫飛騎而去。
此刻成千上萬的衆人都已知道車駕已經在午門出動,一片狂熱的歡呼鼓噪喧嚣如潮。
正熱鬧不堪,忽然之間雅靜下來,原來天安門東西兩側門洞裡各走出一隻朝象,接着又是一對,又一對……共是九對大象,卷鼻耷耳的舉着粗壯的腿走得十分齊整,都是金絲絨搭背,明黃纓絡套身,個頭都在一丈高低,穿着鑲黃紅坎肩的象奴都是頭戴平底小帽,手持黃絨鞭坐在房來高的象背上聽哨音如意指揮——自雍正末年金川戰起,接着緬甸内亂。
大象停貢,大内原有的象隻剩了三隻,隻可内宮觀賞,已不足配備儀仗。
這已是十分稀罕之物,這時一下子出來這麼多,康熙朝過來的老人都不曾如此開眼。
王廉帶太監們出天安門,由着他們往正陽門去布置城上觀禮坐席,自己留下來站定在金水河正中玉帶橋前,待到東西兩行寶象站定,王廉扯着公鴨嗓子可嗓門喊了一聲: “跪!” 十八名象奴聽令,一齊把手向象項間一按——這都是下頭不知練過多少回的,那些渾身裹着绫羅的畜牲們前蹄一彎,後腿一伏便趴了地下。
周圍立刻傳來一片啧啧稱奇聲。
看象奴動作時,每人都取一根截好的甘蔗喂那象,象鼻子卷了碗來粗的甘蔗伸展自如地吃着。
有頭年輕小象大約馴得不到家,鼻子玩弄那尺許長的蔗棒兒調皮地頂立柱兒,不肯往嘴裡送,象奴舉着鞭子揚了一下,這家夥卻是不怕,橫鼻子把那象奴掃了個馬趴,他站起來瞪眼揚鞭好怒,那象已将甘蔗填了口裡,津津有味地大嚼起來,逗得遠觀的人群一陣哄笑。
正熱鬧得眼花缭亂間,丹陛大樂絲竹旱雷聒耳已近,前頭六十四面龍旗各由力士挺執而過,緊接着五十四架蓋傘飄搖出城,翠華紫芝明黃純紫豔色雜呈,豹尾槍龍頭竿高高矗着雜處其間,看得人眼花缭亂。
信幡紅旗導引着,又是羽葆如林從門中擁出,七尺寶扇上一面面都寫得有字,“教孝表節”、“明刑弼教”、“行慶施惠”、“褒功懷遠”四葆在前,接着“振武”、“敷文”、“納言”、“進善”随後,四金節、四儀锽氅、四黃麾、八旗大纛、羽林大纛、前鋒大纛、五色金龍纛施麾蔽天而過,什麼儀鳳、翔鸾、仙鶴、孔雀、黃鹄、白雉、赤鳥、華蟲、振鹭、鳴鸢種種祥禽,遊鱗、彩獅、白澤、甪端、赤熊、黃熊、辟邪、犀牛、天馬、天鹿諸多靈獸都繪在片金青旗上,招招搖搖浩浩蕩蕩從天安門擁出。
前頭已到正陽門,後頭還在無休無止地向外擁流。
直到六十四名乾清門侍衛金盔銀甲挎刀騎馬威風凜凜,蹄聲叮叮踏石過道,後邊無數太監擁着黃絡龍輿,車輪輾石辚辚有聲漸出城門,有年紀見過世面的人都知道天子車駕已到——此刻萬目睽睽,都是眼花缭亂,人們已是看傻了不知哪裡是北。
待到車駕出來,盡顯于天安門玉帶橋南,人們才看清,一頂六尺高的龍辇上遮九龍華蓋,玉座方轸正中坐着白發蒼蒼滿面慈祥笑容的“聖母”皇太後。
旁邊侍立一人,頭戴中毛熏貂珍珠珠頂冠,江牙海水瑞罩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