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承奏對阿桂談政務 說笑話皇子獻色笑
關燈
小
中
大
邊就是一處飯棚,雖也是臨時搭起,四周都圍着氈,瞧着嚴實暖和些,裡頭已點了燈,客人也不多,便笑道:“咱們就進這家了吧!别聽這油嘴叨叨了!”三人進店,那賣藥的還在笑說:“……這位爺說我油嘴兒,再說一件稀罕事兒,半夜聽見叫吱吱兒,偷油老鼠竄上被兒,老婆翻身使冷錘兒,打斷漢子那根棍兒!”三人進店,猶自聽他誇誇其談:“十二屬相排頭名,它是獸中狀元公。
當年五鼠鬧東京,多虧來了宋仁宗。
買了我的耗子藥,大宋才得享太平……” 三人聽得直笑,一邊就落座,店小二便忙得腳不沾地上來侍候。
三個人都是忙人,隻臨時在這裡打點一下肚子,隻要了幾碟子小菜,一盤子饅頭,李侍堯和阿桂各自一碗素面,紀昀不茹素,是一碗蒸條子肉,各自悶頭吃飯。
但隔桌靠牆幾個客人說話卻漸漸聽來了:似乎是幾個舉人換帖子拜了金蘭兄弟在這裡吃酒。
阿桂紀昀都不理會,李侍堯聽他們稱兄道弟親切熱鬧,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居然又是方令誠、吳省欽、曹錫寶、惠同濟、馬祥祖他們幾個,不言聲扯了扯紀昀衣襟,小聲道:“你不是問代人寫信求哥哥允婚事的麼?那邊桌上坐頭位的就是,叫曹錫寶。
邊兒上坐的叫馬祥祖,就是把趙高秦桧當忠臣的那位——那個叫方令誠,就是請曹錫寶捉刀代書的那位……”見阿桂湊過來聽,李侍堯便将在返談店和這幾個舉子邂逅的事說了,聽到忠奸之辯,阿桂笑得渾身直抖。
說道:“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也虧你好記性!” 他們幾位大人物的議論,這邊幾位小人物一點也沒有覺察。
他們半個時辰前清酒酹地焚香告天,誓詞擲地有聲:“從茲結為金蘭手足,洗心滌慮敏學上進。
苟能緻身青雲,心在廟堂社稷,不忘塵泥交好,戮力為生民造福。
即或懷志不售,處身雲心野鶴,亦當潔身自好,課書明德,遠絕名利營苟之行。
進退扶掖,惟當以義。
皇天後土實所共鑒,明窗暗室不欺予心。
”……都還浸沉在一片憂國憂民的坦蕩情懷之中。
店内别的食客,店外一片“耗子藥”的喧嚣,于他們而言,都不過是雜亂無章的塵俗擾攘而已。
此刻曹錫寶據案端坐,吳省欽執杯沉吟,馬祥祖側耳靜聆,方令誠撫膺正容,正在聽惠同濟侃侃而言,說的還是李侍堯:“我還是這個想法兒,甯可用君子而無才,不可用小人之有才。
凡君子未必有才,而偏偏是小人莫不有才。
李大人名‘侍堯’,字号叫‘臯陶’,看看他的行為吧,是那麼回事兒麼?”他頓了一下,舉杯一飲,又道,“我内弟打廣州來信,人說他一天單飲食就是一兩二錢銀子。
‘早晨吃個小雞兒,白天聽個小曲兒,夜裡摟個小妮兒’,宴請一次西番洋人,幾百兩銀子無聲無息就沒了——就像弄這個元宵燈會,京師趕走遣送了多少人?内城外城遷徙了多少人?這就叫‘不恤民’!看這燈山燈海,煙花故事火樹銀花,一時虛熱鬧,過後一場空,要花多少銀子?一頭這般奢靡,一頭窮人家無隔夜糧,想想真教人痛心疾首。
” 他開頭一提李侍堯,提着名字批“小人”,李侍堯已是聞言色變。
阿桂怕他臉上挂不住,湊到他耳畔調侃道:“老李,口碑很糟呢!”聽到後來,李侍堯已變得一臉苦笑。
紀昀也放下心來,笑道:“這是意氣,總得要人說話。
”卻聽隔桌吳省欽昂然說道:“那不都是天下人膏血?百姓的捐賦拿來就這麼揮霍!劉墉劉大人号稱‘青天’,和和珅去山東,到處建行館、妓院、戲園子!比起來,李臯陶要算好的了——如今的事不可問!”說着,搖了搖頭。
那個馬祥祖卻道:“劉墉怎麼想的我不知道,不管你們怎麼說,我還覺得他是好人。
濟南德州那塊我去過,也真是太破爛兒了,那麼好的泉城景緻,比杭州也不差哪裡,到處都是破棚爛屋,滿街的暗娼拉客,省會都城欽差關防之地,也得有個像樣的文明物華才好。
就是北京,國家首善之區,皇上以孝治天下,要奉聖母觀瞻燈市。
這是孝道大事嘛,這是那個那個——萬國冕旒奉朝陽的北京城呐!這麼着布置我看也不過分。
”他因不通曆史鬧出笑話,大約平日不怎麼為人所重,說起話來猶猶豫豫,左右看衆人臉色神氣,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兒,又道:“你們說呢?” “祥祖别這樣畏縮,如今我們是兄弟,誰還能小瞧你不成?”曹錫寶笑道,“我們在北京,不要去斷山東的是非。
就北京李侍堯這麼作,我和祥祖見識一樣,我以為是天經地義!孝道是一層,皇上的憂樂與民鹹同,這就是‘道’。
孟子曰:‘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外頭诏告這篇累牍,說的都是各地赈災的事,這叫憂民之憂;就是祥祖說的,天朝京師文明典型之地,萬民都在過元宵,皇上奉聖母觀燈市,也就是樂民之樂。
該花的錢不花,于小家子講叫‘吝啬’,于天下朝廷講,也叫‘失道’。
我們未入仕祿,許多經濟之道都不懂。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不是諷喻‘狗拿耗子’,實在也是‘不在其位,不識其味’,無論如何都難以貼切。
我們這裡似乎胸羅萬卷志大才高的,個中人聽了或許笑我們井底之蛙呢!來來,吃酒,眼下我們議議場中闱墨的事,似乎更近些個……”方令誠便笑,說道:“錫寶兄說的是,我們的‘政’就是進場奪進士争狀元。
拿耗子也用不到我們去找門口賣藥的去。
這裡風雲龍虎際會說得不着邊兒,考場一個蹭蹬就變成了秋風鈍秀才,隻好去看‘無邊落木蕭蕭下’去!” 一席話說得兩邊桌上人都笑。
這邊三人也已吃飽,阿桂付賬,紀昀李侍堯出得店來,天已經蒼上來了。
………… 乾隆不願見皇後,畢竟還是躲不過去。
三個大臣在外頭巡城,慈甯宮裡的秦媚媚過來傳太後懿旨:“明個兒就是正月十五,去瞧瞧皇帝做什麼,要忙,把大事料理了,别見外頭臣子了。
豐台花兒匠貢進來的蟠桃,特意還叫汪氏給他制了膳,叫他到我這裡來,我當面看着他進。
”乾隆正在看王羲之法帖,聽見母親傳話,忙丢了帖子起身答應:“是——你去回老佛爺話,我這就過去——都有誰在慈甯宮?”秦媚媚賠笑道:“皇後娘娘、鈕貴主兒、和卓貴主兒、魏佳氏貴主兒、金佳氏貴主兒、陳主兒、汪主兒……她們都在呢!老莊親王福晉,十貝勒夫人也在,還有颙琪、颙璇、颙瑆、颙璂、颙璘五位阿哥,做的燈謎兒。
皇上不過去,他們不敢走動說話,都在那候着呢!”說罷,見乾隆無話,哈了腰倒退出去。
乾隆這才懶懶下炕,由主廉伏侍着褪下袍褂朝珠,穿上一身醬色甯綢玄狐便袍,松松散散束了卧龍帶,望着窗外宮牆晦色
當年五鼠鬧東京,多虧來了宋仁宗。
買了我的耗子藥,大宋才得享太平……” 三人聽得直笑,一邊就落座,店小二便忙得腳不沾地上來侍候。
三個人都是忙人,隻臨時在這裡打點一下肚子,隻要了幾碟子小菜,一盤子饅頭,李侍堯和阿桂各自一碗素面,紀昀不茹素,是一碗蒸條子肉,各自悶頭吃飯。
但隔桌靠牆幾個客人說話卻漸漸聽來了:似乎是幾個舉人換帖子拜了金蘭兄弟在這裡吃酒。
阿桂紀昀都不理會,李侍堯聽他們稱兄道弟親切熱鬧,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居然又是方令誠、吳省欽、曹錫寶、惠同濟、馬祥祖他們幾個,不言聲扯了扯紀昀衣襟,小聲道:“你不是問代人寫信求哥哥允婚事的麼?那邊桌上坐頭位的就是,叫曹錫寶。
邊兒上坐的叫馬祥祖,就是把趙高秦桧當忠臣的那位——那個叫方令誠,就是請曹錫寶捉刀代書的那位……”見阿桂湊過來聽,李侍堯便将在返談店和這幾個舉子邂逅的事說了,聽到忠奸之辯,阿桂笑得渾身直抖。
說道:“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也虧你好記性!” 他們幾位大人物的議論,這邊幾位小人物一點也沒有覺察。
他們半個時辰前清酒酹地焚香告天,誓詞擲地有聲:“從茲結為金蘭手足,洗心滌慮敏學上進。
苟能緻身青雲,心在廟堂社稷,不忘塵泥交好,戮力為生民造福。
即或懷志不售,處身雲心野鶴,亦當潔身自好,課書明德,遠絕名利營苟之行。
進退扶掖,惟當以義。
皇天後土實所共鑒,明窗暗室不欺予心。
”……都還浸沉在一片憂國憂民的坦蕩情懷之中。
店内别的食客,店外一片“耗子藥”的喧嚣,于他們而言,都不過是雜亂無章的塵俗擾攘而已。
此刻曹錫寶據案端坐,吳省欽執杯沉吟,馬祥祖側耳靜聆,方令誠撫膺正容,正在聽惠同濟侃侃而言,說的還是李侍堯:“我還是這個想法兒,甯可用君子而無才,不可用小人之有才。
凡君子未必有才,而偏偏是小人莫不有才。
李大人名‘侍堯’,字号叫‘臯陶’,看看他的行為吧,是那麼回事兒麼?”他頓了一下,舉杯一飲,又道,“我内弟打廣州來信,人說他一天單飲食就是一兩二錢銀子。
‘早晨吃個小雞兒,白天聽個小曲兒,夜裡摟個小妮兒’,宴請一次西番洋人,幾百兩銀子無聲無息就沒了——就像弄這個元宵燈會,京師趕走遣送了多少人?内城外城遷徙了多少人?這就叫‘不恤民’!看這燈山燈海,煙花故事火樹銀花,一時虛熱鬧,過後一場空,要花多少銀子?一頭這般奢靡,一頭窮人家無隔夜糧,想想真教人痛心疾首。
” 他開頭一提李侍堯,提着名字批“小人”,李侍堯已是聞言色變。
阿桂怕他臉上挂不住,湊到他耳畔調侃道:“老李,口碑很糟呢!”聽到後來,李侍堯已變得一臉苦笑。
紀昀也放下心來,笑道:“這是意氣,總得要人說話。
”卻聽隔桌吳省欽昂然說道:“那不都是天下人膏血?百姓的捐賦拿來就這麼揮霍!劉墉劉大人号稱‘青天’,和和珅去山東,到處建行館、妓院、戲園子!比起來,李臯陶要算好的了——如今的事不可問!”說着,搖了搖頭。
那個馬祥祖卻道:“劉墉怎麼想的我不知道,不管你們怎麼說,我還覺得他是好人。
濟南德州那塊我去過,也真是太破爛兒了,那麼好的泉城景緻,比杭州也不差哪裡,到處都是破棚爛屋,滿街的暗娼拉客,省會都城欽差關防之地,也得有個像樣的文明物華才好。
就是北京,國家首善之區,皇上以孝治天下,要奉聖母觀瞻燈市。
這是孝道大事嘛,這是那個那個——萬國冕旒奉朝陽的北京城呐!這麼着布置我看也不過分。
”他因不通曆史鬧出笑話,大約平日不怎麼為人所重,說起話來猶猶豫豫,左右看衆人臉色神氣,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兒,又道:“你們說呢?” “祥祖别這樣畏縮,如今我們是兄弟,誰還能小瞧你不成?”曹錫寶笑道,“我們在北京,不要去斷山東的是非。
就北京李侍堯這麼作,我和祥祖見識一樣,我以為是天經地義!孝道是一層,皇上的憂樂與民鹹同,這就是‘道’。
孟子曰:‘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外頭诏告這篇累牍,說的都是各地赈災的事,這叫憂民之憂;就是祥祖說的,天朝京師文明典型之地,萬民都在過元宵,皇上奉聖母觀燈市,也就是樂民之樂。
該花的錢不花,于小家子講叫‘吝啬’,于天下朝廷講,也叫‘失道’。
我們未入仕祿,許多經濟之道都不懂。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不是諷喻‘狗拿耗子’,實在也是‘不在其位,不識其味’,無論如何都難以貼切。
我們這裡似乎胸羅萬卷志大才高的,個中人聽了或許笑我們井底之蛙呢!來來,吃酒,眼下我們議議場中闱墨的事,似乎更近些個……”方令誠便笑,說道:“錫寶兄說的是,我們的‘政’就是進場奪進士争狀元。
拿耗子也用不到我們去找門口賣藥的去。
這裡風雲龍虎際會說得不着邊兒,考場一個蹭蹬就變成了秋風鈍秀才,隻好去看‘無邊落木蕭蕭下’去!” 一席話說得兩邊桌上人都笑。
這邊三人也已吃飽,阿桂付賬,紀昀李侍堯出得店來,天已經蒼上來了。
………… 乾隆不願見皇後,畢竟還是躲不過去。
三個大臣在外頭巡城,慈甯宮裡的秦媚媚過來傳太後懿旨:“明個兒就是正月十五,去瞧瞧皇帝做什麼,要忙,把大事料理了,别見外頭臣子了。
豐台花兒匠貢進來的蟠桃,特意還叫汪氏給他制了膳,叫他到我這裡來,我當面看着他進。
”乾隆正在看王羲之法帖,聽見母親傳話,忙丢了帖子起身答應:“是——你去回老佛爺話,我這就過去——都有誰在慈甯宮?”秦媚媚賠笑道:“皇後娘娘、鈕貴主兒、和卓貴主兒、魏佳氏貴主兒、金佳氏貴主兒、陳主兒、汪主兒……她們都在呢!老莊親王福晉,十貝勒夫人也在,還有颙琪、颙璇、颙瑆、颙璂、颙璘五位阿哥,做的燈謎兒。
皇上不過去,他們不敢走動說話,都在那候着呢!”說罷,見乾隆無話,哈了腰倒退出去。
乾隆這才懶懶下炕,由主廉伏侍着褪下袍褂朝珠,穿上一身醬色甯綢玄狐便袍,松松散散束了卧龍帶,望着窗外宮牆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