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丘八秀才本色畢露 風流天子意馬心猿
關燈
小
中
大
意,回頭過去再聽師傅教訓……”紀昀笑着點頭,未及說話,便聽乾隆在裡頭道:“紀昀李侍堯進來——别理他們!”
“是!”紀昀忙答應一聲,又向二人點頭緻意,和李侍堯哈腰進殿徑趨暖閣,一邊行禮,一邊偷看乾隆臉色。
乾隆卻沒有想象的那樣厲顔厲色,案上放着一幅畫,是《太宗八駿圖》,半展着,還有幾塊血玉佩環什麼的古玩擺在案角,似乎乾隆正在賞古玩,突然叫了兩位阿哥大加訓斥。
他站在炕邊,一邊翻起那畫角端詳,一邊問道:“你們剛進來?” “臣等已經進來多時了。
”紀昀生怕李侍堯順口說假話,忙搶先賠笑道,“知道皇上正琢荊山璞玉,皇子方蒙過庭之訓,沒敢進殿驚動。
”“當面教子,背後勸妻嘛。
”乾隆一笑道,“進來聽一聽,于他們有好處。
”李侍堯道:“皇阿哥與臣等也有君臣名分,我們該當回避,給兩位阿哥稍存體面。
” 乾隆微笑命坐,自己也坐了炕邊椅上,舒了一口氣,說道:“這個想頭不錯。
李侍堯也長進了。
他們出宮到部裡,回來繞道去北玉皇廟,聽說朕去買過這幅畫,也去買了兩塊玉。
見有個道士施法賣藥,大冬天的現剜現鏟,種出一棵葫蘆,摘了葫蘆就倒出藥來,也有不給錢的,也施藥結緣。
圍了上千的人看,他們就也圍着看,回到宮裡還和哥子兄弟們嘀咕他的‘神通’——太沒心思了!”“阿哥爺們過去隻在毓慶宮讀書,是少了點曆練的緣故,臣敢保再不會出這類事了。
”紀昀沉吟着說道,“這是師傅們的責任,講《資治通鑒》時很該提醒阿哥們,留意曆代造逆奸邪之徒的聚衆蠱惑手段的。
阿哥爺們畢竟初涉政治,萬歲似乎不必責之過深。
”李侍堯道:“順天府來請示過我,我說沒有摸清底細之前,天理教、紅陽教這些教匪活動,隻要沒有騷擾治安,一律不動。
摸清首犯窩底巢穴,一夜就連根拔掉它了。
眼下年關逼近,我的差使就是京畿平安祥和度節,不敢敗壞了太平熙和盛世景觀。
京師裡到時候朝觐的外國人也不少,鬧出宋江元宵大鬧東京的事來,就壞了皇上的大局,死一百個李侍堯也抵不了這個罪呀!” “慮的是,想的是,說的是!”乾隆贊賞地看着李侍堯,已是滿面霁和,“你這樣想就有古大臣之風,不局限于你那個衙門差使了。
軍機大臣不兼九門提督,是先帝留下來的規矩。
因為兩個職位權都太重了,責任太大也不能兼顧。
你雖不入軍機處,軍機上有事還是要你來辦。
聽說昨天整肅了一下衙門?整得好!不要怕閑話,不要怕人砸黑磚盤算你。
朕以寬為政,以聖祖之法為法,不是要放縱天下這些龌龊殺才官兒。
仁育義正相輔相成,也要有一批敢殺敢砍的烈直之臣!如今的庸臣陋吏是太多了,多如牛毛!不能用,也不敢盡都罷黜了。
”他輕輕歎息一聲,“畢竟這些人是政府根基,要靠他們行使政令啊……” 李侍堯聽乾隆這樣殷切勉勵,心裡一股暖流沖騰逆折、血脈贲張間臉都漲得通紅,多少天來疑思、焦悶、沮喪……蒙在心頭的陰霾一掃盡淨,欲待陳詞謝恩,一時竟尋不出話來。
又聽乾隆慨歎吏治艱難,更覺治理乏術,不禁暗自歎息。
紀昀也歎,笑道:“揚州有輕薄少年套《陋室銘》作《陋吏銘》,不知皇上聽過沒有——官不在高,有場則名。
才不在深,有鹽則靈。
斯雖陋吏,惟利是馨。
絲圓堆案白,錢色入秤青。
談笑有場商,往來皆竈丁。
無須調鶴琴,不離經。
無刑名之聒耳,有酒色之勞形。
或借遠公廬,或醉竹西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這還隻是說鹽務之官員,其餘牛鬼蛇神為魍為魉就更是一言難盡了。
” “這種事幾乎每次朝會觐見都要說說。
”乾隆苦笑了一下,“卻也隻是說說而已,‘而已’而已。
翻遍二十四史,吏治中平時多,好的時候屈指可數,總歸沒有什麼一治就靈的藥方子……不說這些煩心事了。
叫你們進來,是議一議春闱考題。
紀昀雖不任主考,學術是好的,李侍堯是個粗秀才,參酌着拟出來封存了,就不再商議這事了。
”李侍堯賠笑道:“皇上說臣粗是實。
當年我入闱,錯把‘翁仲’寫成‘仲翁’,成了‘二大爺’,皇上還有詩‘翁仲如何作仲翁?爾之文章欠夫功。
而今不許作林翰,罰去山西作判通!’這才去了山西!我聽皇上安排,請紀公草拟。
” 紀昀一笑,說道:“說到學術,哪個人及得我們皇上?我差着十萬八千裡呢!反反複複一部《四書》考了幾百年,題都出得重複,千奇百怪出花樣兒。
臣以為今年不要出截搭題,也不想着偏、怪、奇、澀,堂堂正正直出直入的出,隻怕他們想破了腦袋也意料不到呢!”乾隆笑着點頭,說道:“這麼着倒好。
别看朕讀四書,韋編三絕,真的弄險弄怪出奇出詭編題目難人,未必編派得來的。
那桌上有筆,紀昀你記,頭一題:恭則不侮——如何?”紀昀忙到隔栅旁小桌前提筆援墨寫下了,沉思着說道:“這宗旨極堂皇的,和社稷天下相連就更大了。
加上‘祝治宗廟’,皇上看成不成?” “好!”乾隆大為高興,“就是這樣,算一個題目。
”轉臉對李侍堯道:“你也拟一個來!”李傳堯道:“也要防着有人盡往大處想——‘年已七十矣’,與‘萬乘之國’聯題,不知可用否?”紀昀見乾隆點頭,就寫了紙上,端詳着兩道闱題,忽地若有所思,目光一閃微笑了一下,說道:“總是要體尊君親為上,‘萬乘之國’改在前頭似乎好些。
”乾隆笑道:“随你,你可再出一題。
”紀昀說道:“臣的題目是‘天子一位’和‘子服堯之服’,請聖裁。
”說罷又重抄一遍雙手呈上。
乾隆看了一遍,滿意地押了玺印,小心折疊起來,取過一個壓金線通封書簡,在封皮上寫了幾個字,把考題封锢了,封口都钤上印,開了靠牆大金皮櫃,雙手把書簡放在上面一格,又鎖锢了,這才歸位,說道:“這把鑰匙隻有朕有,太監私啟這個櫃子是要處死的。
題目隻有我們三人知道,洩露出去,君臣之義也沒了,功勞情分也沒了。
張廷璐是為這個腰斬的,殺倒在西市,上半身還沒死,用手指蘸自己的血,蜿蜒連寫了七個‘慘’字——你們不要學他!”他臉上帶着一絲惘然的微笑,平平淡淡述說了雍正朝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一件往事,說家常話那樣娓娓而叙那極陰慘可怖的場景,紀昀和李侍堯隻覺打心底裡泛上一陣寒意,襲得人直要打噤兒。
紀昀勉強笑道:“國家掄材重典,我們參與機要是皇上莫大的榮寵信任,豈敢見利忘義,以身家性命兒戲?”“朕知道你們不會,不過白囑咐一句。
”乾隆仍是帶着那種莫測高深的笑容,下意識地撫着案上那幾塊血玉,卻轉了話題:“如今看來,山左山右倒還不如江南安定。
于敏中忙了一晚上,也就是部署防止教匪異動這件事,看來朝廷也有‘年關’呐!老百姓是逃債還賬不好過,年節人民鬧,
乾隆卻沒有想象的那樣厲顔厲色,案上放着一幅畫,是《太宗八駿圖》,半展着,還有幾塊血玉佩環什麼的古玩擺在案角,似乎乾隆正在賞古玩,突然叫了兩位阿哥大加訓斥。
他站在炕邊,一邊翻起那畫角端詳,一邊問道:“你們剛進來?” “臣等已經進來多時了。
”紀昀生怕李侍堯順口說假話,忙搶先賠笑道,“知道皇上正琢荊山璞玉,皇子方蒙過庭之訓,沒敢進殿驚動。
”“當面教子,背後勸妻嘛。
”乾隆一笑道,“進來聽一聽,于他們有好處。
”李侍堯道:“皇阿哥與臣等也有君臣名分,我們該當回避,給兩位阿哥稍存體面。
” 乾隆微笑命坐,自己也坐了炕邊椅上,舒了一口氣,說道:“這個想頭不錯。
李侍堯也長進了。
他們出宮到部裡,回來繞道去北玉皇廟,聽說朕去買過這幅畫,也去買了兩塊玉。
見有個道士施法賣藥,大冬天的現剜現鏟,種出一棵葫蘆,摘了葫蘆就倒出藥來,也有不給錢的,也施藥結緣。
圍了上千的人看,他們就也圍着看,回到宮裡還和哥子兄弟們嘀咕他的‘神通’——太沒心思了!”“阿哥爺們過去隻在毓慶宮讀書,是少了點曆練的緣故,臣敢保再不會出這類事了。
”紀昀沉吟着說道,“這是師傅們的責任,講《資治通鑒》時很該提醒阿哥們,留意曆代造逆奸邪之徒的聚衆蠱惑手段的。
阿哥爺們畢竟初涉政治,萬歲似乎不必責之過深。
”李侍堯道:“順天府來請示過我,我說沒有摸清底細之前,天理教、紅陽教這些教匪活動,隻要沒有騷擾治安,一律不動。
摸清首犯窩底巢穴,一夜就連根拔掉它了。
眼下年關逼近,我的差使就是京畿平安祥和度節,不敢敗壞了太平熙和盛世景觀。
京師裡到時候朝觐的外國人也不少,鬧出宋江元宵大鬧東京的事來,就壞了皇上的大局,死一百個李侍堯也抵不了這個罪呀!” “慮的是,想的是,說的是!”乾隆贊賞地看着李侍堯,已是滿面霁和,“你這樣想就有古大臣之風,不局限于你那個衙門差使了。
軍機大臣不兼九門提督,是先帝留下來的規矩。
因為兩個職位權都太重了,責任太大也不能兼顧。
你雖不入軍機處,軍機上有事還是要你來辦。
聽說昨天整肅了一下衙門?整得好!不要怕閑話,不要怕人砸黑磚盤算你。
朕以寬為政,以聖祖之法為法,不是要放縱天下這些龌龊殺才官兒。
仁育義正相輔相成,也要有一批敢殺敢砍的烈直之臣!如今的庸臣陋吏是太多了,多如牛毛!不能用,也不敢盡都罷黜了。
”他輕輕歎息一聲,“畢竟這些人是政府根基,要靠他們行使政令啊……” 李侍堯聽乾隆這樣殷切勉勵,心裡一股暖流沖騰逆折、血脈贲張間臉都漲得通紅,多少天來疑思、焦悶、沮喪……蒙在心頭的陰霾一掃盡淨,欲待陳詞謝恩,一時竟尋不出話來。
又聽乾隆慨歎吏治艱難,更覺治理乏術,不禁暗自歎息。
紀昀也歎,笑道:“揚州有輕薄少年套《陋室銘》作《陋吏銘》,不知皇上聽過沒有——官不在高,有場則名。
才不在深,有鹽則靈。
斯雖陋吏,惟利是馨。
絲圓堆案白,錢色入秤青。
談笑有場商,往來皆竈丁。
無須調鶴琴,不離經。
無刑名之聒耳,有酒色之勞形。
或借遠公廬,或醉竹西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這還隻是說鹽務之官員,其餘牛鬼蛇神為魍為魉就更是一言難盡了。
” “這種事幾乎每次朝會觐見都要說說。
”乾隆苦笑了一下,“卻也隻是說說而已,‘而已’而已。
翻遍二十四史,吏治中平時多,好的時候屈指可數,總歸沒有什麼一治就靈的藥方子……不說這些煩心事了。
叫你們進來,是議一議春闱考題。
紀昀雖不任主考,學術是好的,李侍堯是個粗秀才,參酌着拟出來封存了,就不再商議這事了。
”李侍堯賠笑道:“皇上說臣粗是實。
當年我入闱,錯把‘翁仲’寫成‘仲翁’,成了‘二大爺’,皇上還有詩‘翁仲如何作仲翁?爾之文章欠夫功。
而今不許作林翰,罰去山西作判通!’這才去了山西!我聽皇上安排,請紀公草拟。
” 紀昀一笑,說道:“說到學術,哪個人及得我們皇上?我差着十萬八千裡呢!反反複複一部《四書》考了幾百年,題都出得重複,千奇百怪出花樣兒。
臣以為今年不要出截搭題,也不想着偏、怪、奇、澀,堂堂正正直出直入的出,隻怕他們想破了腦袋也意料不到呢!”乾隆笑着點頭,說道:“這麼着倒好。
别看朕讀四書,韋編三絕,真的弄險弄怪出奇出詭編題目難人,未必編派得來的。
那桌上有筆,紀昀你記,頭一題:恭則不侮——如何?”紀昀忙到隔栅旁小桌前提筆援墨寫下了,沉思着說道:“這宗旨極堂皇的,和社稷天下相連就更大了。
加上‘祝治宗廟’,皇上看成不成?” “好!”乾隆大為高興,“就是這樣,算一個題目。
”轉臉對李侍堯道:“你也拟一個來!”李傳堯道:“也要防着有人盡往大處想——‘年已七十矣’,與‘萬乘之國’聯題,不知可用否?”紀昀見乾隆點頭,就寫了紙上,端詳着兩道闱題,忽地若有所思,目光一閃微笑了一下,說道:“總是要體尊君親為上,‘萬乘之國’改在前頭似乎好些。
”乾隆笑道:“随你,你可再出一題。
”紀昀說道:“臣的題目是‘天子一位’和‘子服堯之服’,請聖裁。
”說罷又重抄一遍雙手呈上。
乾隆看了一遍,滿意地押了玺印,小心折疊起來,取過一個壓金線通封書簡,在封皮上寫了幾個字,把考題封锢了,封口都钤上印,開了靠牆大金皮櫃,雙手把書簡放在上面一格,又鎖锢了,這才歸位,說道:“這把鑰匙隻有朕有,太監私啟這個櫃子是要處死的。
題目隻有我們三人知道,洩露出去,君臣之義也沒了,功勞情分也沒了。
張廷璐是為這個腰斬的,殺倒在西市,上半身還沒死,用手指蘸自己的血,蜿蜒連寫了七個‘慘’字——你們不要學他!”他臉上帶着一絲惘然的微笑,平平淡淡述說了雍正朝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一件往事,說家常話那樣娓娓而叙那極陰慘可怖的場景,紀昀和李侍堯隻覺打心底裡泛上一陣寒意,襲得人直要打噤兒。
紀昀勉強笑道:“國家掄材重典,我們參與機要是皇上莫大的榮寵信任,豈敢見利忘義,以身家性命兒戲?”“朕知道你們不會,不過白囑咐一句。
”乾隆仍是帶着那種莫測高深的笑容,下意識地撫着案上那幾塊血玉,卻轉了話題:“如今看來,山左山右倒還不如江南安定。
于敏中忙了一晚上,也就是部署防止教匪異動這件事,看來朝廷也有‘年關’呐!老百姓是逃債還賬不好過,年節人民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