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邀恩幸舍粥濟窮民 賄貪臣和府拆爛污
關燈
小
中
大
說道:“起了名兒了,叫豐紳殷德,字字都是好意思!我們笑,哥兒在一旁瞪着黑豆眼,瞧瞧這個,看看那個,撺胳膊撺腿的也笑,笑着笑着就撒尿——真是個愛巴物兒!我封了三兩尺頭賞了那先生。
不為他算得靈,難為逗得大家歡喜高興。
”吳氏雖不是和珅親眷,但她也不是家中仆婦。
當年和珅去涼州查案,病倒在三店鎮破廟,吳氏當時還是個丐婦,虧得她和女兒憐卿全力救護,和珅才撿了條命。
和珅是知恩的人,這娘倆是他命中“貴人”,因此回京就帶上了她們,算是一門恩親,上下都稱“吳姨姨”。
此刻和家人一樣圍桌吃飯,笑問和珅道:“老爺,二十四福晉帶了許多頭面,還賞了兩千兩銀子。
說是給哥兒添喜,可也忒厚重的了,我們都心裡納罕呢!” “這個麼——”和珅喝了一碗滾熱的魚湯,已是暖得遍身通泰,左手拿饅頭右手伸箸夾着菜,笑道,“沒有天上往下掉餡餅的事,回頭你問長二姑。
”吳氏便看長二姑,長二姑含笑嬌嗔道:“這種事也好直說的?隻告訴爺,她說爺的法子真靈,再問就笑,又拉我背地說了許多話——對了,今兒二爺帶了于遂清的家人——就是那個叫高雲從的老公兒的弟弟——來了,帶了一包東西,說是什麼案子虧得老爺和刑部關說了,才得了個公道”。
他們說打山東過來,是國泰撫台帶的東西。
原說等你回來的,左等右等不到就走了。
和珅咀嚼着一團羊肉聽她講話,半晌才道:“他們保定去了,五七天就回來。
要是我不在家,一定留住他們。
這些東西是不好收的。
”又問,“還有什麼人來過?” 長二姑給馮氏盛了一小碗四糙米粥,笑道:“太太,這米新舂下來的,您胃口不好,就着這盤高麗鹹白菜,容易克化——還有個叫海甯的,原來是貴州糧道的觀察老爺,說調任奉天知府,打北京路過。
倒是沒帶東西,說是老爺的朋友。
上午來的,說還要過來——這早晚不來,或許就不來了的。
”她一邊說,和珅一邊“唔”,說道,“海甯是朋友,鹹安宮上學時還是同學,他既來京,肯定要見見我的——”他突然打住,像是想起了什麼要緊事,盯着燈燭不言語了。
他常常這模樣兒的,家下人也不覺為異,馮氏便笑問:“又琢磨到什麼事兒了,這麼着傻子似的?頭一回見你這樣兒,我還以為你有什麼症狀呢!”和珅便低頭扒飯,說道:“沒什麼。
我是想起關稅上頭一筆出入賬,待會兒吃過飯我和吳姐商量一下。
海甯不過來,我就早點歇,他要來,二太太也别等我,說話到深夜了,還有幾封信要寫,今晚就在前頭辦事廳裡睡了——叫他們把屋子弄暖和一點……” 衆人聽了俱各無話。
一時飯畢,丫頭們過來收拾飯桌,和珅心滿意足地伸欠着打個飽嗝兒,笑道:“告你們個喜訊兒,皇上今兒見了我兩次,有許多恩禮的話,看來富貴到了擋也擋不住,肯定是要升官了。
越是這時分裡裡外外丁點差錯不能有。
大家和合衆人拾柴,這就旺發起來了——凡來人小心侍承,不要輕易收禮,這個時候鬼神捉弄,容易出毛病兒。
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兒有的是呢。
你們都敬佛,該敬到的要周到圓融。
人使勁神幫忙,沒個不好的——吳姐姐,你房裡去!”又回身叮囑馮氏:“好好歇着,飯後屋裡走幾步消消食兒,煎的藥要按量吃完……”這才出來,到東隔院吳氏房裡來。
這是老北京城萬變不離其宗的套環套四合院兒,中間馮氏居正堂是四合院,再進、三進仍是四合院向東西兩翼列舍也是大同小異的小四合院,隻是房子低一等,西廂是正院,東廂、上房一明兩暗是吳氏居住,東房住人正房和西房是她召集家人布置家務用的,因沒有南北過庭,這院裡反而格外避風,幾株石榴樹上的漿果都沒摘,吊在挂了雪的樹上累累垂垂,軟軟的枝條幾乎垂到地下,夜色朦胧中都看不甚清晰。
和珅因和馮氏說話後來一步,進屋時吳氏已經點着了燈,她的女兒憐卿也在東屋,她才十一二歲,已經很懂事,在炕上幫着母親疊衣服,見和珅進來,忙下炕蹲福兒,說道:“和叔叔老爺吉祥!我給您沏茶!”說着,一個丫頭已從東廂房提着一大壺開水過來,和珅笑道:“‘叔叔老爺’叫得有趣,一裡一外的名兒都叫上了。
我要進了軍機,又該叫‘叔叔老爺中堂大人’了,多拗口喲!來,你還氣力小,我自己來,等你長大了,我也老了,說聲‘憐卿茶來!’就給我斟上來,那才得趣兒——”說得連那丫頭也笑,和珅拍拍小憐卿肩頭道:“梅香,帶憐卿過東廂去,我和吳姐說事兒。
” “和爺,方才你說進軍機是真的?”吳氏坐在炕桌對面納鞋底子,手裡忙活着問道,“那不是也和桂中堂一樣官封宰相,出入八擡大轎?說句該打嘴的話,我如今也是見過點世面的人了,多少人混個進士、舉人,在鄉裡就張牙舞爪的橫得螃蟹似的,你這麼年輕,下頭那一大群胡子老頭子們能服你?”和珅盤膝坐在炕南,啜着茶道:“有點影兒,聽聖旨到了才作得數兒。
軍機處就好比大家子裡的管家,‘宰相’是外官的逢迎話——因為有權,日日能見皇上罷了——我這身份兒能進個侍郎就不錯了,和阿桂他們比不得——你說老高家從國泰那帶來物件,是什麼東西?我瞧瞧。
”吳氏笑道:“喏,就在你身子後頭,那一包就是。
我也沒看它。
” 和珅回頭,果見窗下炕上放着個包裹,掂起來覺得甚是體沉……就燈下打開看,是三個書匣子模樣的小箱子,上頭标着封簽: 緻齋大人先生親啟 沒有題頭也沒有落款。
他小心拆了封簽,第一匣打開便吃驚得倒抽一口冷氣,原來是一把青銅劍,斜寬從狹前锷後格圓莖有箍式樣兒,通體漆黑發亮,霜刃在燈下熠熠閃光,地地道道的“古漆黑”,小心捧起來看,上有篆文“李斯珍用”四個字,旁刻回字不到頭菱形花紋。
他看老了古董的,一眼瞥去已是瞳仁閃光:這是地道的戰國古劍,坐定是李斯遺物,此劍價值在十萬兩白銀以上!吳氏見他發呆,笑道:“這是什麼物件?哪個鐵匠爐裡淬黑了的,也拿來送禮!”和珅覺得心頭撲撲直跳,又打開第二匣,卻是一方端硯,本身并不十分出色,但硯座硯邊都用厚厚一塊整金嵌定,用的金子足有五六斤,黃黃的锃亮,閃着耀目光芒……連吳氏也停了活計,看呆了。
和珅覺得手指頭都冰涼的,微微抖索着又揭開第三匣封條,裡邊紅绫包裹挽成個喜字兒,拿起來輕飄飄的,展開看時是幾張銀票,都是一萬兩見票即兌的龍頭銀票,一嶄兒新。
還有一張紙,
不為他算得靈,難為逗得大家歡喜高興。
”吳氏雖不是和珅親眷,但她也不是家中仆婦。
當年和珅去涼州查案,病倒在三店鎮破廟,吳氏當時還是個丐婦,虧得她和女兒憐卿全力救護,和珅才撿了條命。
和珅是知恩的人,這娘倆是他命中“貴人”,因此回京就帶上了她們,算是一門恩親,上下都稱“吳姨姨”。
此刻和家人一樣圍桌吃飯,笑問和珅道:“老爺,二十四福晉帶了許多頭面,還賞了兩千兩銀子。
說是給哥兒添喜,可也忒厚重的了,我們都心裡納罕呢!” “這個麼——”和珅喝了一碗滾熱的魚湯,已是暖得遍身通泰,左手拿饅頭右手伸箸夾着菜,笑道,“沒有天上往下掉餡餅的事,回頭你問長二姑。
”吳氏便看長二姑,長二姑含笑嬌嗔道:“這種事也好直說的?隻告訴爺,她說爺的法子真靈,再問就笑,又拉我背地說了許多話——對了,今兒二爺帶了于遂清的家人——就是那個叫高雲從的老公兒的弟弟——來了,帶了一包東西,說是什麼案子虧得老爺和刑部關說了,才得了個公道”。
他們說打山東過來,是國泰撫台帶的東西。
原說等你回來的,左等右等不到就走了。
和珅咀嚼着一團羊肉聽她講話,半晌才道:“他們保定去了,五七天就回來。
要是我不在家,一定留住他們。
這些東西是不好收的。
”又問,“還有什麼人來過?” 長二姑給馮氏盛了一小碗四糙米粥,笑道:“太太,這米新舂下來的,您胃口不好,就着這盤高麗鹹白菜,容易克化——還有個叫海甯的,原來是貴州糧道的觀察老爺,說調任奉天知府,打北京路過。
倒是沒帶東西,說是老爺的朋友。
上午來的,說還要過來——這早晚不來,或許就不來了的。
”她一邊說,和珅一邊“唔”,說道,“海甯是朋友,鹹安宮上學時還是同學,他既來京,肯定要見見我的——”他突然打住,像是想起了什麼要緊事,盯着燈燭不言語了。
他常常這模樣兒的,家下人也不覺為異,馮氏便笑問:“又琢磨到什麼事兒了,這麼着傻子似的?頭一回見你這樣兒,我還以為你有什麼症狀呢!”和珅便低頭扒飯,說道:“沒什麼。
我是想起關稅上頭一筆出入賬,待會兒吃過飯我和吳姐商量一下。
海甯不過來,我就早點歇,他要來,二太太也别等我,說話到深夜了,還有幾封信要寫,今晚就在前頭辦事廳裡睡了——叫他們把屋子弄暖和一點……” 衆人聽了俱各無話。
一時飯畢,丫頭們過來收拾飯桌,和珅心滿意足地伸欠着打個飽嗝兒,笑道:“告你們個喜訊兒,皇上今兒見了我兩次,有許多恩禮的話,看來富貴到了擋也擋不住,肯定是要升官了。
越是這時分裡裡外外丁點差錯不能有。
大家和合衆人拾柴,這就旺發起來了——凡來人小心侍承,不要輕易收禮,這個時候鬼神捉弄,容易出毛病兒。
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兒有的是呢。
你們都敬佛,該敬到的要周到圓融。
人使勁神幫忙,沒個不好的——吳姐姐,你房裡去!”又回身叮囑馮氏:“好好歇着,飯後屋裡走幾步消消食兒,煎的藥要按量吃完……”這才出來,到東隔院吳氏房裡來。
這是老北京城萬變不離其宗的套環套四合院兒,中間馮氏居正堂是四合院,再進、三進仍是四合院向東西兩翼列舍也是大同小異的小四合院,隻是房子低一等,西廂是正院,東廂、上房一明兩暗是吳氏居住,東房住人正房和西房是她召集家人布置家務用的,因沒有南北過庭,這院裡反而格外避風,幾株石榴樹上的漿果都沒摘,吊在挂了雪的樹上累累垂垂,軟軟的枝條幾乎垂到地下,夜色朦胧中都看不甚清晰。
和珅因和馮氏說話後來一步,進屋時吳氏已經點着了燈,她的女兒憐卿也在東屋,她才十一二歲,已經很懂事,在炕上幫着母親疊衣服,見和珅進來,忙下炕蹲福兒,說道:“和叔叔老爺吉祥!我給您沏茶!”說着,一個丫頭已從東廂房提着一大壺開水過來,和珅笑道:“‘叔叔老爺’叫得有趣,一裡一外的名兒都叫上了。
我要進了軍機,又該叫‘叔叔老爺中堂大人’了,多拗口喲!來,你還氣力小,我自己來,等你長大了,我也老了,說聲‘憐卿茶來!’就給我斟上來,那才得趣兒——”說得連那丫頭也笑,和珅拍拍小憐卿肩頭道:“梅香,帶憐卿過東廂去,我和吳姐說事兒。
” “和爺,方才你說進軍機是真的?”吳氏坐在炕桌對面納鞋底子,手裡忙活着問道,“那不是也和桂中堂一樣官封宰相,出入八擡大轎?說句該打嘴的話,我如今也是見過點世面的人了,多少人混個進士、舉人,在鄉裡就張牙舞爪的橫得螃蟹似的,你這麼年輕,下頭那一大群胡子老頭子們能服你?”和珅盤膝坐在炕南,啜着茶道:“有點影兒,聽聖旨到了才作得數兒。
軍機處就好比大家子裡的管家,‘宰相’是外官的逢迎話——因為有權,日日能見皇上罷了——我這身份兒能進個侍郎就不錯了,和阿桂他們比不得——你說老高家從國泰那帶來物件,是什麼東西?我瞧瞧。
”吳氏笑道:“喏,就在你身子後頭,那一包就是。
我也沒看它。
” 和珅回頭,果見窗下炕上放着個包裹,掂起來覺得甚是體沉……就燈下打開看,是三個書匣子模樣的小箱子,上頭标着封簽: 緻齋大人先生親啟 沒有題頭也沒有落款。
他小心拆了封簽,第一匣打開便吃驚得倒抽一口冷氣,原來是一把青銅劍,斜寬從狹前锷後格圓莖有箍式樣兒,通體漆黑發亮,霜刃在燈下熠熠閃光,地地道道的“古漆黑”,小心捧起來看,上有篆文“李斯珍用”四個字,旁刻回字不到頭菱形花紋。
他看老了古董的,一眼瞥去已是瞳仁閃光:這是地道的戰國古劍,坐定是李斯遺物,此劍價值在十萬兩白銀以上!吳氏見他發呆,笑道:“這是什麼物件?哪個鐵匠爐裡淬黑了的,也拿來送禮!”和珅覺得心頭撲撲直跳,又打開第二匣,卻是一方端硯,本身并不十分出色,但硯座硯邊都用厚厚一塊整金嵌定,用的金子足有五六斤,黃黃的锃亮,閃着耀目光芒……連吳氏也停了活計,看呆了。
和珅覺得手指頭都冰涼的,微微抖索着又揭開第三匣封條,裡邊紅绫包裹挽成個喜字兒,拿起來輕飄飄的,展開看時是幾張銀票,都是一萬兩見票即兌的龍頭銀票,一嶄兒新。
還有一張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