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慰良臣乾隆探相府 防倫變天子指婚配

關燈
兒又道:“親王福晉是個風風火火脾氣,最是簡捷明爽的。

    一聽我的話就說‘十五公主你沒見過?那真是——羞花閉月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她莞爾一笑即逝,‘——你家一門貴盛,一對玉人天地般配。

    大爺福靈安是多羅額驸,二爺福隆安是和嘉額附,死了的三爺不說,福康安是你家千裡駒,又是皇上最愛重的,我去說合,準保人人歡天喜地——正為傅中堂有病,天降下這件喜事,什麼災星都沖了!’” 至此,乾隆也怔了,聽棠兒接着說道:“這真叫我左右不是,還得裝出滿心高興,說,‘現在沒見着老爺,不知道病情,再者說人家一個金枝玉葉用來沖喜,老佛爺娘娘面上不說心裡也未必情願。

    等傅恒回來,我約你一道進去說。

    ’這才勉強打發她走了,臨走還說‘皇上和傅相是郎舅,最親最近的,又是皇上最得用的。

    傅相也沒有不答應的理,本來的好一對兒,就沖沖喜也是捎帶的——官官是舅,在河之舟,苗條是女,君子好求麼!’說完揚長去了。

    ” 乾隆起初聽得呆呆的,及到福晉詠詩,忍俊不禁“撲哧”笑出聲來。

    略一思量,郡王福晉是個好事的婦人,母親也喜歡兜攬撮合這類事情,真的各路說通了,自己反而難以駁回了……一邊想着,已是有了主意,笑道:“你叫那個莺兒過來,朕接見一下。

    立時指給康兒作夫人,一天大事煙消雲散。

    ”棠兒一怔之下,頓時恍然大悟,臉上立刻帶了笑容,轉身出了書房,對守在門口的丫頭說了幾句什麼,那丫頭飛也似的進内院傳旨去了。

    竹叢旁站候的幾個大臣不知出了什麼事,正面面相觑交換目光時,隻見兩個丫頭夾侍着一位二十四五歲的少婦款款進了東北角側門,徑由廊下進了書房。

    福隆安小聲對福康安道:“是莺兒——她來做什麼?”福康安搖頭道:“不知道。

    ”正說着,見棠兒在門口招手叫“康兒進來”。

    福康安答應一聲便大步進屋,已見莺兒跪在書案東側,便挨她身子跪了。

     乾隆仍在仔細打量莺兒,隻見她穿一件蜜合色百褶裙,外套米黃小風毛坎肩,棗花襖滾邊掐金線繡百合花兒,配着一線雪白的裡子,一雙小巧玲珑的手垂在膝前,刀裁鬓角,一頭烏鴉鴉的濃發縮成一個髻兒垂在腦後,鵝蛋臉羞得绯紅,彎月眉膩脂鼻端端正正,隻頰上酒窩處微有幾顆雀斑。

    通身上下幾乎沒有什麼值錢的首飾,隻腰邊月白汗巾子上的纓絡荷包半露着,墜着一枚漢白玉護身符兒,乾隆一眼便看見是自己賜給福康安的。

    他臉上掠過一絲難以覺察的笑容,看一眼棠兒,見棠兒點頭,便問話: “今年多大了?” “回萬歲爺……”莺兒的聲音有點發顫,“奴婢今年二十四歲。

    ” “你叫莺兒?” “……是。

    ” “跟福康安多久了?” “八年了……” “嗯。

    ”乾隆頓了一下,又問,“聽說會彈琴會書畫?” “奴婢是跟少爺學的,書畫隻是粗通,琴也彈得不好。

    ” “讀書麼?” “隻識得幾個字。

    太太說女人不要懂得太多,指着叫讀《二十四孝》、《女四書》這些書。

    ” 乾隆坐回了椅子裡,說道:“傅恒夫人說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

    有靈有秀要用在正經地方兒,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上下功夫,你要記住,德容言功頭一條便是‘德’字。

    ”莺兒忙叩頭道:“奴婢記下了。

    ”乾隆又轉臉對福康安道:“你父親的病勢不好。

    方才接見你母親,朕的意思要給他沖沖喜,莺兒出身雖然寒賤些,一向在你身上照應得好,朕看也是宜男貴相,就指着配給你。

    你覺得怎樣?”福康安沒有想到是這個題目,怔了一下,忙叩頭道:“萬歲爺龍目審定,自然千妥萬當,奴才草芥之人驽鈍之才,主子如此關愛,實在是福康安一門之幸,父親知道,也必定歡欣鼓舞的……” “就是這樣吧。

    ”乾隆笑着說道,“福康安今日就算見過朕了,明天傅夫人帶着莺兒進宮給老佛爺和娘娘請安,磕頭謝恩。

    ”他掏出懷表看看,起身出了書房。

    守在外邊的一大群臣子太監家人像被風忽然吹伏的草一樣“唿”地跪倒一地,乾隆含笑點頭,大聲道:“傅恒家有喜事,朕已經指了福康安的側夫人莺兒為他的正配。

    既然是朕指婚,軍機處禮部自然要來拜賀。

    傅恒現今卧病,告訴他們不許喧擾,一切從簡,到合卺時候兒再說。

    ”一邊徐步下階,款款說道:“五弟身子也不好,不必從駕回宮了。

    兆惠、海蘭察他們就在這裡守着,代替紀昀看護。

    有些軍務上的事傅恒清醒時也可随時給他們交待。

    ”衆人誰也沒料到乾隆在書房是和棠兒計議的這檔子事,面面相觑間乾隆已徐步下階,忙都伏身叩旨,福康安兄弟二人直送出大門才踅回身來。

    福康安道:“二哥,您要累了隻管先回房歇着。

    我去看看兆惠、海蘭察就到西花廳——我瞧着您臉色有點瘀腫,敢情沒睡好的模樣兒。

    ”福隆安淡淡說道:“大家自己兄弟,彼此何必呢?”說着,徉徉地踱向西花廳。

     東書房裡兆惠和海蘭察仍在喁喁談心,那和珅練就的一身“幫邊子”本事,插不上正經話,隻在旁續水添茶打磨旋兒,握一卷《資治通鑒》裝幌子,遇到能跟溜兒的閑話順勢兒嘈幾句,兩個将軍秉性不一,但卻是幾十年一道兒出兵放馬,刀槍劍戟叢裡炮灰坑裡厮混出來的好友,也不理會和珅,隻顧自說自話。

    和珅在旁閑聽,這才知道海蘭察并不是在太湖水師任上,“魚蝦米飯一天三飽一倒”,竟也是跟着傅恒在緬甸打仗回來的,比傅恒到京隻早了十天左右。

    虧他是在老官屯厮殺了七晝夜,剛剛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人,猶自天真诙諧嬉笑自若得像個頑童,和珅也不能不暗自佩服。

     “緬甸兵其實不禁打,比起來蒙古人、回人,五對一也不是對手。

    ”海蘭察一臉憨相,笑嘻嘻的,嘴裡鼓鼓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