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毀譽
關燈
小
中
大
話》裡說:
王荊公詩無一句自在,故其為人拗強乖張。
就沖王之矯揉造作,蘇之坦蕩率真,兩種性格上的差異,也能理解人品的高下之分,文品上的高低之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王安石忍受不了他實際上的二流作家的地位,尤其不能忍受蘇東坡根本不把他當回事的調侃。
但沖他起勁兒反對的那些政敵,如司馬光,如歐陽修,如蘇轼,都是在文學上有建樹的大手筆。
我又不禁政治大義之外的小人心胸。
因為文人,通常不能寬容比他稍好一些的同行。
王安石是毫無疑義的大家,但同是大家,也還是存在某些質素上的差别,因此,借助于非文學的手段,将同行置之死地,便是可以理解的下作了。
王安石未發迹時,《上歐陽永叔書》之二中寫道: 某以不肖,願趨走于先生長者之門久矣,初以疵賤,不能自通。
接着讀《宋史》,知道曾鞏曾經将王安石介紹給歐陽修,歐“為之延譽”,王才漸漸得志的。
可他很快把最早的牽線人抛到一邊。
再後,青雲直上的他,連曾經鼓吹他的歐陽修,也要排擠出政壇,斷情絕義。
這就頗令時人為之不齒了。
這期間有人建議應該留下這位有經驗的政治家,王安石卻說: 修附麗韓琦,以琦為社稷臣。
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 于是把歐陽修逐出開封,回安徽滁縣去築醉翁亭了。
所以,王首先是政治家,然後是文學家;蘇相反,第一是文學家,第二才是政治家。
政治家允許自己無恥,而文學家至多允許自己風流。
王安石最後終于凄惶地回到了金陵,回顧他為相八年,權勢達到頂點,也隻是把所有他的政敵,統統逐出開封而已,說到底,還是他是個文學家的緣故。
而作為一流文學家的蘇東坡,确實風流倜傥一輩子,作為二流政治家的蘇東坡,也“為小人忌惡擠排”了一輩子。
還是那部《邵氏聞見錄》,說到他們兩人在金陵相見的情景。
子瞻曰:“某欲有言與公。
”介甫色動,意子瞻辨前日事也。
他以為蘇還放不下元豐二年(1079年)被關進大獄,他的那些黨羽李定、舒亶是如何要判以死刑的事情。
但蘇子瞻并不計較個人恩怨,而是說: “某所言天下事也。
”介甫色定曰:“姑言之。
”子瞻曰:“大兵大獄,漢唐滅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連年不解,東南數興大獄,公獨無一言以救之乎?”介甫舉兩指示子瞻曰:“二事皆惠卿啟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則言,在外則不言,事君之常禮耳。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禮公所以事上者,豈可以常禮乎?”介甫厲聲曰:“某須說。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蓋介甫嘗為惠卿發其無使上知私書,尚畏惠卿,恐子瞻洩其言耳。
介甫又曰:“人須是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為乃可。
”子瞻戲曰:“今之君子,争減半年磨勘,雖殺人亦為之。
”介甫笑而不言。
常失敗的蘇對王能看得透,坦然而自信,雖空間有限,但時間無窮,政治總是短期性的,而文學則長在不敗,表面上的蘇敗了,精神上的蘇并不敗。
顯赫過的王對蘇就看不大透,雖然眼前這個手下敗将,曾經将他扳倒過,時過境遷,竟連一點赢的感覺,也找不到,顯得拘謹而戚戚,惶惶而不安。
看來,清人王夫之著《宋論》一書,在神宗的這一章,将王安石定位在“小人”這一格上,也許不是誅心之論。
四 據宋人陳善《扪虱新話》: 王韶在熙河,多殺伐。
晚年乃出知洪州,頗多悔恨,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滌之。
據宋人李昌齡的《樂善錄》,也說過: 王韶晚年頻悔取熙河事。
宋神宗熙甯四年(1071年)、五年、六年,王韶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發動了這場與西夏的熙河之戰,獲勝,拓邊兩千餘裡。
因此造就了王韶,更膨脹了王安石,由此而鼓動起動武狂熱,導緻元豐四年(1081年)的靈州之戰,宋軍遭到慘重的損失,接下來,元豐五年的永樂之戰,西征宋軍基本覆滅。
熙河之役的獲勝捷報傳來,宋神宗親自解下龍袍的玉帶,賞賜給這位“大軍事家”王安石;但輕啟兵端,小勝以後的大敗,卻是這位将領永遠也不能釋懷的懊悔,多少将士死在了那幹旱無水的沙漠孤城啊! 一則宋人筆記,洪邁的《夷堅志》裡講了這樣一個神怪故事,讀來令人不勝恐怖: 王厚,韶長子,位至節度使。
一日家集,菜碟内蘿蔔數十莖,忽起立,須臾行案上。
衆皆愕然。
厚怒,悉取食之。
登時嘔吐,明日死。
而王韶之死,更怪異,死于疽,疽腐爛到洞見肺腑,那就更離奇了。
王韶是一位優秀的将領,若生在漢、唐,是大有可為的。
而生在弱宋,你就不得不考慮收複這塊失地之後,如何守得住?那些桀頑不遜的吐蕃、西夏異族,如何管得住?你出其不意地打赢了第一回合,在以後的交手中,你還能屢試不爽嗎?整個國家不給力,主張動武者王韶也好,慫恿動武者王安石也好,縱使三頭六臂,也是回天乏術的。
王夫之在《宋論》裡說: 王韶請擊西羌,收河湟,以圖夏,王安石稱為奇策而聽之。
誠奇矣。
唯其奇也,是以進無尺寸之功,而退有邱山之禍也。
以奇用兵而利者有之矣。
正不足而以奇濟之,可以暫試,不可以常用,可以脫險,不可以制勝,可乘疲寇而速平,不可禦強敵而徐效。
如其用之,抑必有可正而後可奇也。
接着,這位史學家批判王安石: 舍正用奇,而恃奇以為萬全之策,此古今畫地指天之妄人,誤人家國者所以積也。
王韶也許至死都未明白,他的熙河之役,隻不過給王安石解圍而已。
神宗熙甯四年、五年、六年,正是王安石實施新法,遭遇強大阻力之際,他需要進行一場冒險的戰争,勝了,證明他一切的一切是對的,敗了,也怪不得他,如同推廣新法所引起的抵抗,全歸罪于朝野上下反對派徹頭徹尾的不合作上。
然而,王夫之卻斷然結論王安石是個“妄人”,何謂“妄人”?說白了,就是嚣張到不進油醬的得志小人。
王夫之對君子和小人的區别,有着精彩的分析: 君子之道,有必不為,無必為;小人之道,有必為,無必不為。
為,就是做,就是行動,所謂“聽其言,觀其行”,怎麼為,怎麼做,才是最重要的觀察指标。
他認為:君子做事情,一、有絕不可做的事情;二、沒有絕對要一定做成的事情;而小人做事情,則不同了,在他們看來,一、不但有必定要做成的事情,不達目的,誓不罷手;二、而且沒有不可以去做的事情,什麼都敢幹,什麼都不在乎,什麼後果都不在話下。
這就是說,君子有能夠約束自己的定力,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量力而行,不可做的事,就堅決不去做,界限很清楚,不越雷池一步。
而小人當道得志的話,他們就無顧忌,無制約,無法度,無規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哪怕是不可做,不該幹的,也敢去做去幹。
也許因為王船山是太重要的史學家,這個着實不客氣的結論問世之後,三百多年,沒有一位為王安石辯誣者出來質疑或者反對過。
一個有分
就沖王之矯揉造作,蘇之坦蕩率真,兩種性格上的差異,也能理解人品的高下之分,文品上的高低之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王安石忍受不了他實際上的二流作家的地位,尤其不能忍受蘇東坡根本不把他當回事的調侃。
但沖他起勁兒反對的那些政敵,如司馬光,如歐陽修,如蘇轼,都是在文學上有建樹的大手筆。
我又不禁政治大義之外的小人心胸。
因為文人,通常不能寬容比他稍好一些的同行。
王安石是毫無疑義的大家,但同是大家,也還是存在某些質素上的差别,因此,借助于非文學的手段,将同行置之死地,便是可以理解的下作了。
王安石未發迹時,《上歐陽永叔書》之二中寫道: 某以不肖,願趨走于先生長者之門久矣,初以疵賤,不能自通。
接着讀《宋史》,知道曾鞏曾經将王安石介紹給歐陽修,歐“為之延譽”,王才漸漸得志的。
可他很快把最早的牽線人抛到一邊。
再後,青雲直上的他,連曾經鼓吹他的歐陽修,也要排擠出政壇,斷情絕義。
這就頗令時人為之不齒了。
這期間有人建議應該留下這位有經驗的政治家,王安石卻說: 修附麗韓琦,以琦為社稷臣。
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 于是把歐陽修逐出開封,回安徽滁縣去築醉翁亭了。
所以,王首先是政治家,然後是文學家;蘇相反,第一是文學家,第二才是政治家。
政治家允許自己無恥,而文學家至多允許自己風流。
王安石最後終于凄惶地回到了金陵,回顧他為相八年,權勢達到頂點,也隻是把所有他的政敵,統統逐出開封而已,說到底,還是他是個文學家的緣故。
而作為一流文學家的蘇東坡,确實風流倜傥一輩子,作為二流政治家的蘇東坡,也“為小人忌惡擠排”了一輩子。
還是那部《邵氏聞見錄》,說到他們兩人在金陵相見的情景。
子瞻曰:“某欲有言與公。
”介甫色動,意子瞻辨前日事也。
他以為蘇還放不下元豐二年(1079年)被關進大獄,他的那些黨羽李定、舒亶是如何要判以死刑的事情。
但蘇子瞻并不計較個人恩怨,而是說: “某所言天下事也。
”介甫色定曰:“姑言之。
”子瞻曰:“大兵大獄,漢唐滅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連年不解,東南數興大獄,公獨無一言以救之乎?”介甫舉兩指示子瞻曰:“二事皆惠卿啟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則言,在外則不言,事君之常禮耳。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禮公所以事上者,豈可以常禮乎?”介甫厲聲曰:“某須說。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蓋介甫嘗為惠卿發其無使上知私書,尚畏惠卿,恐子瞻洩其言耳。
介甫又曰:“人須是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為乃可。
”子瞻戲曰:“今之君子,争減半年磨勘,雖殺人亦為之。
”介甫笑而不言。
常失敗的蘇對王能看得透,坦然而自信,雖空間有限,但時間無窮,政治總是短期性的,而文學則長在不敗,表面上的蘇敗了,精神上的蘇并不敗。
顯赫過的王對蘇就看不大透,雖然眼前這個手下敗将,曾經将他扳倒過,時過境遷,竟連一點赢的感覺,也找不到,顯得拘謹而戚戚,惶惶而不安。
看來,清人王夫之著《宋論》一書,在神宗的這一章,将王安石定位在“小人”這一格上,也許不是誅心之論。
四 據宋人陳善《扪虱新話》: 王韶在熙河,多殺伐。
晚年乃出知洪州,頗多悔恨,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滌之。
據宋人李昌齡的《樂善錄》,也說過: 王韶晚年頻悔取熙河事。
宋神宗熙甯四年(1071年)、五年、六年,王韶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發動了這場與西夏的熙河之戰,獲勝,拓邊兩千餘裡。
因此造就了王韶,更膨脹了王安石,由此而鼓動起動武狂熱,導緻元豐四年(1081年)的靈州之戰,宋軍遭到慘重的損失,接下來,元豐五年的永樂之戰,西征宋軍基本覆滅。
熙河之役的獲勝捷報傳來,宋神宗親自解下龍袍的玉帶,賞賜給這位“大軍事家”王安石;但輕啟兵端,小勝以後的大敗,卻是這位将領永遠也不能釋懷的懊悔,多少将士死在了那幹旱無水的沙漠孤城啊! 一則宋人筆記,洪邁的《夷堅志》裡講了這樣一個神怪故事,讀來令人不勝恐怖: 王厚,韶長子,位至節度使。
一日家集,菜碟内蘿蔔數十莖,忽起立,須臾行案上。
衆皆愕然。
厚怒,悉取食之。
登時嘔吐,明日死。
而王韶之死,更怪異,死于疽,疽腐爛到洞見肺腑,那就更離奇了。
王韶是一位優秀的将領,若生在漢、唐,是大有可為的。
而生在弱宋,你就不得不考慮收複這塊失地之後,如何守得住?那些桀頑不遜的吐蕃、西夏異族,如何管得住?你出其不意地打赢了第一回合,在以後的交手中,你還能屢試不爽嗎?整個國家不給力,主張動武者王韶也好,慫恿動武者王安石也好,縱使三頭六臂,也是回天乏術的。
王夫之在《宋論》裡說: 王韶請擊西羌,收河湟,以圖夏,王安石稱為奇策而聽之。
誠奇矣。
唯其奇也,是以進無尺寸之功,而退有邱山之禍也。
以奇用兵而利者有之矣。
正不足而以奇濟之,可以暫試,不可以常用,可以脫險,不可以制勝,可乘疲寇而速平,不可禦強敵而徐效。
如其用之,抑必有可正而後可奇也。
接着,這位史學家批判王安石: 舍正用奇,而恃奇以為萬全之策,此古今畫地指天之妄人,誤人家國者所以積也。
王韶也許至死都未明白,他的熙河之役,隻不過給王安石解圍而已。
神宗熙甯四年、五年、六年,正是王安石實施新法,遭遇強大阻力之際,他需要進行一場冒險的戰争,勝了,證明他一切的一切是對的,敗了,也怪不得他,如同推廣新法所引起的抵抗,全歸罪于朝野上下反對派徹頭徹尾的不合作上。
然而,王夫之卻斷然結論王安石是個“妄人”,何謂“妄人”?說白了,就是嚣張到不進油醬的得志小人。
王夫之對君子和小人的區别,有着精彩的分析: 君子之道,有必不為,無必為;小人之道,有必為,無必不為。
為,就是做,就是行動,所謂“聽其言,觀其行”,怎麼為,怎麼做,才是最重要的觀察指标。
他認為:君子做事情,一、有絕不可做的事情;二、沒有絕對要一定做成的事情;而小人做事情,則不同了,在他們看來,一、不但有必定要做成的事情,不達目的,誓不罷手;二、而且沒有不可以去做的事情,什麼都敢幹,什麼都不在乎,什麼後果都不在話下。
這就是說,君子有能夠約束自己的定力,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量力而行,不可做的事,就堅決不去做,界限很清楚,不越雷池一步。
而小人當道得志的話,他們就無顧忌,無制約,無法度,無規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哪怕是不可做,不該幹的,也敢去做去幹。
也許因為王船山是太重要的史學家,這個着實不客氣的結論問世之後,三百多年,沒有一位為王安石辯誣者出來質疑或者反對過。
一個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