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關燈
一年多前的某一天,傳來信息說百合的父親在大牟田的煤礦因為塌方事故過世了。

    死相很慘,整個人被壓扁在岩石上,一根鐵棒筆直地從腦瓜頂穿透到下巴,腳上也被十字架上的基督一樣的粗釘穿過,據說是當場斃命的。

    這件事情之後,百合一家離開了九州,返回故鄉大阪,用公司給的一百多萬圓的撫恤金做本錢,開了一家水果店。

    可是百合還是留戀東京,想繼續留在高嶺家,周圍的人包括母親、叔父叔母、高嶺夫婦,還有千倉夫婦都不停地勸說,跟她說不可能一直待在夏山先生家,再拖下去就找不到好人家,還是應該早點回家讓母親安心,隻要回到大阪找個對象很容易。

    好說歹說百合才在去年春天下定決心回到了母親身邊。

     百合現在住在澱川旁邊的家裡,在大阪的一家公司工作。

    上門提親的人很多,也曾相親過兩三次,其中有條件特别好的,對百合來說真是千載難逢的好姻緣,可她總是說:“大阪的男人沒品位”,沒有一個看中的,一口回絕了。

    一直在東京的攝影棚裡,看慣了英姿飒爽的男士,自然心氣越來越高,夢想着有朝一日成為前途大有作為的副導演的太太。

    可是這顯然不切實際,周圍的人都在拼命勸說她改變想法,不要總是抱着幻想,在大阪找個合适的人家就好,隻要要求不太高,以百合的條件,嫁到哪裡都是上得廳堂的,一定是個好妻子。

     早在熱海時,百合就已經出落得完全看不出以前的模樣,這又在高嶺家做了兩三年,出入東京的時尚圈,越來越有魅力。

    在銀座大街上一走,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時髦幹練都市女性。

    加上飛騨子時常給她各種禮物,絕不是普普通通的東西,都是高嶺夫婦去美國、法國等地旅遊時帶回來的好東西,每次都要分給百合一些。

    這樣一來,百合的家當更加多起來了。

     百合的前途一事先說到這裡,時間追溯到前面,講講她和阿銀争奪光雄的事情。

     其實,阿銀早在百合之前就已經和光雄關系很好了。

    阿銀母親生病,來信讓阿銀回鹿兒島探病,就在那段時間,光雄找上了百合。

    光雄平日裡一直炫耀他那個男性之物偉岸,動不動就在異性面前顯示一下,一次在門口的石階上又向百合賣弄,氣得百合大罵: “你個色鬼!” 因為這事兩人之間就沒了進展。

     不久後,阿銀從鹿兒島回來了,可光雄依舊和百合交往,也不和阿銀分手,腳踩兩條船。

    阿銀不可能不發現這種三角關系,兩個情敵同在一個屋檐下,不過礙于主人的情面,都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從來沒有為此争吵打鬧過。

    家裡的女傭中,阿鈴站在阿銀一邊,阿駒則站在百合這邊,都暗暗幫着打探光雄的動靜。

     百合之所以輸給阿銀,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之外,還有很多因素,不過最主要的是因為百合沒有阿銀的韌勁。

    光雄和阿銀之間發生了很多故事,可和百合之間卻沒有什麼傳聞。

    估計兩個人見面不過是在來回的出租車裡,或者偶爾在咖啡館喝喝茶之類。

     關于這個出租車有件有趣的事情。

    家裡女傭出門辦事時,一般都坐公交車,阿銀一直都自己出車錢,讓夥伴們一定乘光雄的車回到鳴澤來。

    前文說過,到湘碧書房門前的石階共有兩個,一個是通往興亞觀音的大路,一個是通往湘碧書房後園的路。

    從山下的國道上來,首先經過通往後院的石階路,再到興亞觀音這邊的上山路口,也就是玉井良平家的别墅門口。

    阿銀每次都下到這第二個石階路的中間等着光雄,所以看見阿銀下石階去了,阿駒就會通知百合: “百合,百合!阿銀出門了!” 于是,百合就從後園的石階跑下去,先阿銀一步抓住光雄。

    光雄和百合喃喃私語一陣之後,又若無其事地到興亞觀音的路口和阿銀見面。

    每次都是阿銀付車錢,按道理百合也應該偶爾出一次車錢,可是她精明得很,從來沒有出過一毛錢。

     百合總是自以為是、說話粗暴,因此招人誤解。

    聽她打電話,總讓人詫異不知道為什麼事她那麼生氣。

    在光雄面前大概有所收斂,可在旁人眼裡,百合是個粗野的女子。

    其實,前文也說過,百合隻是說話難聽,其實心眼不壞,也很懂道理,能夠理解别人。

     “你自己不知道,因為你這種講話方式,吃了多大虧。

    你這麼聰明的人,怎麼就不想辦法改改這個毛病呢。

    ” 磊吉夫婦再三再四苦口婆心勸她,可百合一直改不了。

    在和光雄好之前,百合曾經喜歡一個巴屋的人,後來也不了了之,多半也是因為她的那副臭架子。

     光雄父母健在,又有姐姐妹妹,百合這種講話方式不可能惹他們喜歡。

    雖然她自己說:如果自己能夠嫁給光雄,一定吃苦耐勞,不會對公公婆婆講話随便,一定好好孝順他們,可是沒有人相信。

    反而阿銀深得光雄母親信任,光雄母親早就希望阿銀和光雄試婚。

     是的,在伊豆山到湯河原這一帶,自古以來就有“試婚”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