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離開冬庫爾
關燈
小
中
大
說什麼才好,同他一起靜靜地看向那個方向。
層巒疊嶂,看不到一頂氈房,但已經感覺到了人居的喧嚣。
他又說:“沒有羊的不走,放羊的全都走。
” 我知道,羊群需要更寒冷的空氣和更豐美的牧草。
道别後才突然想起,這人不是強蓬嗎?真是的,騎着馬、坐得高我就認不出來了…… 令人長舒一口氣的是,出發頭一天天居然放晴了!雲散成巨大的碎片,再也合不攏了。
碎雲在天空飛快地流逝,山野大地明滅斑駁。
我以為這一天會更加緊張,誰知大家突然松弛下來。
夜裡就要出發了,上午卻還沒有拆氈房。
而且馬上開始拆氈房時,媽媽卻端起盆子下山洗衣服!往後一路上,濕衣服在哪兒晾幹啊? 洗完了衣服,照舊晾在草地的石頭上。
媽媽又去捶酸奶…… 一大早她照舊擠了牛奶,并添入前幾天剩下的一些牛奶混在一起煮。
我非常疑惑,即将出發了,難道還要生産酸奶或幹酪素嗎?一走就是三天,等到了地方,酸奶也發酵過頭了,幹酪素不能及時晾曬,肯定得捂壞。
何必呢?就讓牛奶放在牛肚子裡,讓牛自己背着走不是更好?或讓即将趕遠路的小牛喝個飽,也算是壯行嘛。
一問之下,原來要做克孜熱木切克!原來如此,搬家的三天時間裡,攜帶的牛奶肯定會變質,而克孜熱木切克正是以變質的牛奶做的。
大約是即将離開的原因,這一天出奇地熱鬧,來了一堆客人。
有即将同行的哈德别克等幾個小夥子,還有阿依努兒這樣長駐不走的鄰居。
前者來幫忙,後者來告别。
下午,大家七手八腳幫着拆起氈房來。
拆壁毯,揭氈蓋,挪箱子……沒幾分鐘,房間就猛然空了。
等去掉牆根的長圍布,昔日堅固的家頓時顯得無着無落。
四周蔓生的青草攀着牆架洶湧地生長,枝枝葉葉與木栅緊密糾結,仿佛它們對這個家的感情比我們更深沉。
我收拾炊具的角落,把面粉和一些不怕撞的零碎物事整齊地碼進大木箱。
這隻箱子是所有家私中最沉的一個,不曉得輪到哪個倒黴駱駝來馱。
卡西把為了保鮮而埋在陰涼處地下的一點兒蔬菜挖了回來,又把茶壺擦得锃亮,似乎搬向新駐地也是生活的全新開始,什麼都得是新的才好。
紮克拜媽媽指揮大家拆氈房。
但拆到一半,露出紅色的房架子時,大家卻停了下來。
隻見媽媽取出這段時間搓的一大卷羊毛繩,一根根長長地穿過牆架子上的格子,共穿了三股。
三個男孩子各持繩子一端,朝相同方向擰動起來……原來是絞羊毛繩! 雙手的勁兒能有多大呢?媽媽手搓的繩子不到半指粗,而且不結實。
得尋一處支撐點,把這些繩子繃直了,大家合力絞動,将每根繩子都緊緊地上滿“勁兒”,然後一個人從打結兒的繩頭處慢慢往反方向拖拽,三根繩子便自然合股了。
這樣絞出的繩子又粗又結實,兩指粗呢。
在荒野生活中,除了氈房的房架子,似乎再也找不出更适合絞羊毛繩的支撐點。
樹倒是穩固不動,可樹太粗,小樹又太柔弱,經不起拉扯。
所以,跟制作克孜熱木切克一樣,在搬家這天絞羊毛繩最合理不過(絞完還會立刻派上用場)。
平時絞的話,還得專門拆去房子上的一塊氈蓋。
這時,斯馬胡力把全部駱駝老早趕回來了。
全部的馬匹也上了絆,在附近慢慢啃草,随時待命。
整整一下午都在刮風。
天空很藍,每當遊雲擋住太陽,陰影投向這座山坡,空氣立刻大降溫,冷極了。
但那塊雲一旦離開,又頃刻感到敞亮的炎熱。
今天大家會忙碌一整夜,明天就更不用說了。
但再忙也得做頓像樣的飯吃,于是卡西在滿室零亂中,在人來人往的腿縫間,冷靜地揉面、切菜、扯拉面,有條不紊。
可惜客人太多,最後除了斯馬胡力,其他每人隻分到了幾根面條,哪能吃飽。
晚餐則由我來準備。
媽媽讓我包包子,給大家打牙祭。
太陽剛偏西我就開始揉面,但是沒有肉也沒什麼菜,隻翻出一小包以前煉羊尾巴油時剩下的肥肉油渣,便剁一剁做成包子餡。
蒸出來的包子咬一口就滿嘴流油……然而還是很香。
不隻包子,媽媽還盛了一大碗新鮮奶油放在餐布中央。
大家用馕塊蘸着大口大口地吃,痛快極了。
很快就吃完一碗,媽媽歎口氣,又盛了一碗。
我估計今晚我們足足喝了小半鍋奶油。
以往,奶油統統得用來制作黃油,很少拿上餐桌,頂多盛小半碗讓大家嘗嘗。
整個家消失在散落一地的箱籠行李中。
今夜得露天睡覺,明天淩晨三點就得出發,午夜一點就得起身準備。
一想到這個,我的睡意比平時提前到來,天色剛剛發黑時就瞌睡得眼睛都快變成兩塊石頭了……但四下混亂,連一處可以躺倒的地方都沒有。
再說大家都忙碌的時候,一個人躺着也太難看,隻好硬撐。
夜風越刮越大,大家在大風中耐心地做最後的準備工作,默默無語,仿佛明天遙遙無期。
層巒疊嶂,看不到一頂氈房,但已經感覺到了人居的喧嚣。
他又說:“沒有羊的不走,放羊的全都走。
” 我知道,羊群需要更寒冷的空氣和更豐美的牧草。
道别後才突然想起,這人不是強蓬嗎?真是的,騎着馬、坐得高我就認不出來了…… 令人長舒一口氣的是,出發頭一天天居然放晴了!雲散成巨大的碎片,再也合不攏了。
碎雲在天空飛快地流逝,山野大地明滅斑駁。
我以為這一天會更加緊張,誰知大家突然松弛下來。
夜裡就要出發了,上午卻還沒有拆氈房。
而且馬上開始拆氈房時,媽媽卻端起盆子下山洗衣服!往後一路上,濕衣服在哪兒晾幹啊? 洗完了衣服,照舊晾在草地的石頭上。
媽媽又去捶酸奶…… 一大早她照舊擠了牛奶,并添入前幾天剩下的一些牛奶混在一起煮。
我非常疑惑,即将出發了,難道還要生産酸奶或幹酪素嗎?一走就是三天,等到了地方,酸奶也發酵過頭了,幹酪素不能及時晾曬,肯定得捂壞。
何必呢?就讓牛奶放在牛肚子裡,讓牛自己背着走不是更好?或讓即将趕遠路的小牛喝個飽,也算是壯行嘛。
一問之下,原來要做克孜熱木切克!原來如此,搬家的三天時間裡,攜帶的牛奶肯定會變質,而克孜熱木切克正是以變質的牛奶做的。
大約是即将離開的原因,這一天出奇地熱鬧,來了一堆客人。
有即将同行的哈德别克等幾個小夥子,還有阿依努兒這樣長駐不走的鄰居。
前者來幫忙,後者來告别。
下午,大家七手八腳幫着拆起氈房來。
拆壁毯,揭氈蓋,挪箱子……沒幾分鐘,房間就猛然空了。
等去掉牆根的長圍布,昔日堅固的家頓時顯得無着無落。
四周蔓生的青草攀着牆架洶湧地生長,枝枝葉葉與木栅緊密糾結,仿佛它們對這個家的感情比我們更深沉。
我收拾炊具的角落,把面粉和一些不怕撞的零碎物事整齊地碼進大木箱。
這隻箱子是所有家私中最沉的一個,不曉得輪到哪個倒黴駱駝來馱。
卡西把為了保鮮而埋在陰涼處地下的一點兒蔬菜挖了回來,又把茶壺擦得锃亮,似乎搬向新駐地也是生活的全新開始,什麼都得是新的才好。
紮克拜媽媽指揮大家拆氈房。
但拆到一半,露出紅色的房架子時,大家卻停了下來。
隻見媽媽取出這段時間搓的一大卷羊毛繩,一根根長長地穿過牆架子上的格子,共穿了三股。
三個男孩子各持繩子一端,朝相同方向擰動起來……原來是絞羊毛繩! 雙手的勁兒能有多大呢?媽媽手搓的繩子不到半指粗,而且不結實。
得尋一處支撐點,把這些繩子繃直了,大家合力絞動,将每根繩子都緊緊地上滿“勁兒”,然後一個人從打結兒的繩頭處慢慢往反方向拖拽,三根繩子便自然合股了。
這樣絞出的繩子又粗又結實,兩指粗呢。
在荒野生活中,除了氈房的房架子,似乎再也找不出更适合絞羊毛繩的支撐點。
樹倒是穩固不動,可樹太粗,小樹又太柔弱,經不起拉扯。
所以,跟制作克孜熱木切克一樣,在搬家這天絞羊毛繩最合理不過(絞完還會立刻派上用場)。
平時絞的話,還得專門拆去房子上的一塊氈蓋。
這時,斯馬胡力把全部駱駝老早趕回來了。
全部的馬匹也上了絆,在附近慢慢啃草,随時待命。
整整一下午都在刮風。
天空很藍,每當遊雲擋住太陽,陰影投向這座山坡,空氣立刻大降溫,冷極了。
但那塊雲一旦離開,又頃刻感到敞亮的炎熱。
今天大家會忙碌一整夜,明天就更不用說了。
但再忙也得做頓像樣的飯吃,于是卡西在滿室零亂中,在人來人往的腿縫間,冷靜地揉面、切菜、扯拉面,有條不紊。
可惜客人太多,最後除了斯馬胡力,其他每人隻分到了幾根面條,哪能吃飽。
晚餐則由我來準備。
媽媽讓我包包子,給大家打牙祭。
太陽剛偏西我就開始揉面,但是沒有肉也沒什麼菜,隻翻出一小包以前煉羊尾巴油時剩下的肥肉油渣,便剁一剁做成包子餡。
蒸出來的包子咬一口就滿嘴流油……然而還是很香。
不隻包子,媽媽還盛了一大碗新鮮奶油放在餐布中央。
大家用馕塊蘸着大口大口地吃,痛快極了。
很快就吃完一碗,媽媽歎口氣,又盛了一碗。
我估計今晚我們足足喝了小半鍋奶油。
以往,奶油統統得用來制作黃油,很少拿上餐桌,頂多盛小半碗讓大家嘗嘗。
整個家消失在散落一地的箱籠行李中。
今夜得露天睡覺,明天淩晨三點就得出發,午夜一點就得起身準備。
一想到這個,我的睡意比平時提前到來,天色剛剛發黑時就瞌睡得眼睛都快變成兩塊石頭了……但四下混亂,連一處可以躺倒的地方都沒有。
再說大家都忙碌的時候,一個人躺着也太難看,隻好硬撐。
夜風越刮越大,大家在大風中耐心地做最後的準備工作,默默無語,仿佛明天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