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重振旗鼓

關燈
這兒,蛇人才真正近在眼前了。

    東陽城破後,帝都南門封閉,平民不得再使用南門,從京師到北甯城的官道也成為軍用,卻還有不顧死活的行商南下販運貨物。

    由于大江以南大多失守,大江以北一下多了許多村落,一些小城也迅速繁榮起來。

    帝都的人口不減反增,店鋪商販也多了。

     邵風觀在南城開了一家規模不大的平甯镖行。

    “平甯”這兩個字,一是紀念他當過一陣子封疆大員的東平城,再一就是紀念救了他性命的甄以甯吧。

    他的镖行裡大多是他的舊部,邵風觀被削職為民後,這些舊部不願再留在軍中,甯可跟随他,其中就有諸葛方。

    諸葛方原先是東陽城中軍,官職已然不低,他居然也棄官不做,追随邵風觀,實在讓我吃了一驚。

    因為戰亂,路上很不太平,邵風觀這家平甯镖行倒是生意不錯。

     九月七日,蛇人在北甯城下集結了四萬大軍。

    此時北甯城中也已聚集了六萬士兵。

    雖然北甯城地處險要,是在兩山夾口處,但人人都認為北甯城最多隻能守三個月。

    我倒不認為屠方會如此不濟,北甯城中的守軍大多是從東平城保留下來的身經百戰的老兵,北甯城地勢險要,後面又能得到補給,城上也裝備了上百架雷霆弩,隻要指揮得當,堅守數年也未可知。

    隻是,戰場上瞬息萬變,天知道會有什麼樣的變數。

     日子在一天天過去。

    九月十日,蛇人對北甯城發動了第一次攻擊,雖然我不曾目睹,但也聽說蛇人使用了大量攻城車,攻擊有章有法,中規中矩,不像當初攻打高鹫城那樣不要命地強攻了。

    屠方率軍拼命守禦,但蛇人的攻勢極盛,到了九月十三日,蛇人将外城牆攻破了一個大洞,守軍退入内城。

     北甯城的城池是雙層的,内城比外城還要高出一截。

    由于位于兩山夾口的天險,占了地勢之利,内城比外城更加堅固。

    而内城因為更窄,也更加易守難攻。

    蛇人攻破外城後,連續無休無止地強攻了五天,仍然未能攻入内城。

     此時,文侯所練成的第一批新軍一萬人終于整裝待發,吳萬齡已升為随軍參謀,随隊出發。

     這批新軍與以往的軍隊大為不同,是以雷霆弩為主要武器,軍制也發生了變革。

    過去的軍制相當混亂,十三級軍銜每一級都有數種不同的官職,像同是十一級,有叫百夫長,也有稱哨長,而有些哨長其實又隻是什長一級的,而偏将軍、下将軍之類又可以兼任萬夫長或千夫長,出本隊别人便弄不清了。

    文侯在吳萬齡的上書中看到了這個弊病,因此拟出新軍制,将十三級軍銜汰去冗稱,定為上五、中四、下四三等軍銜。

    上五等中,第一位的元帥隻由太子與二太子擔任,不過二太子手頭已沒有直接指揮的兵團,充其量隻是路恭行手上的一萬多人和禁軍。

    而路恭行這支部隊其實也是帝國外圍駐軍,軍官絕大多數是文侯一系,真正從屬二太子的就隻有三萬華而不實的禁軍。

    元帥以下是上将軍,目前隻有文侯一人,副将軍則是十三伯中像褚聞中、屠方,還有駐守海靖省的海靖伯孫琢之。

    下面則是偏将軍、下将軍三級,這五等軍銜稱為上五銜,而元帥、上将軍、副将軍又被稱為上上之銜。

    以下軍銜依次而下為都統、都尉、校尉、備将四級,這是中級将領,再以下為基層的下四級軍銜骁騎、百夫長、什長、伍長。

    這個軍銜制廢除了萬夫長、千夫長兩等軍銜,增加了都尉和校尉兩級,恰好彌補了以前萬夫長和千夫長之間級差太大的弊病,比起以前來,職能要清晰得多。

     十月三日,畢炜率新軍抵達北甯城,初建功勳,與屠方攜手發起了反擊,将外城重新奪回。

    這一戰讓帝國上下為之一振,這個戰例也馬上傳到軍校,作為經典戰例向學生們傳授。

    不過,這一戰其實有些僥幸,因為屠方已頂住了蛇人排山倒海的攻擊,蛇人在外城補給不便,外城與内城之間又太過狹小,攻城器械有不少無法使用,本已現出疲态。

    不過這次反擊也不能不說相當高明,北甯城的守軍近七萬之衆,調度極為嚴整,采用的層疊式進攻,第一波攻擊過後馬上退下,第二波接着攻擊。

    我曾經數次經過北甯城,知道以七萬人在那個狹窄的内城前後交錯前進是多麼困難,能采取這等調度營運,吳萬齡的功勞不小。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那才是真正高明的用兵之道。

    這一點,大概隻有文侯才能做到吧。

    路恭行不屬于他這一系,但路恭行智勇皆備,文侯仍然讓他手握兵權,這等胸襟大概連武侯也未必能有。

    畢炜勇而有謀,屠方老成持重,有路恭行居中調停,每個人都能發揮最大的力量。

    而吳萬齡隻是一個小小的軍校教席,居然也得到破格提拔,源頭隻是數月前他的一封上書,這在過去“上品無寒門”的用人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即使我對文侯仍然很有看法,仍然不得不佩服他的氣度才能。

     十月九日,帝君下诏嘉獎有功之臣,路恭行和畢炜都增加了俸祿,由于他們都已是偏将軍,如果升到副将軍的話,那就和那些前輩勳爵平級了,目前自還不可能。

    吳萬齡因功得封校尉。

    隻有我仍在軍校當一個普通教席,什麼也沒有。

     十月十三日,赴援句羅島的鄧滄瀾也傳來捷報。

    自倭人在大舉進犯句羅島以來,句羅王節節敗退,三月,鄧滄瀾率五千人赴援,面對的是一片殘破。

    倭人跨海來襲,已将句羅水軍盡數擊潰,句羅島三千裡山河淪陷了三分之二。

    鄧滄瀾與句羅王率殘軍入山抵抗,隻能勉強支撐。

    到九月,工部終于造成了第一批戰船,新軍中的水軍五千增援句羅島,此時倭人在句羅已有近十萬之衆,鄧滄瀾手頭隻有不足一萬的帝國軍和僅存三萬餘的句羅軍,正當岌岌可危之時,鄧滄瀾大膽行險,提拔了句羅本土青年将領李堯天。

    李堯天少年時也曾來軍校進修,深谙兵法,以前句羅王一味迷信帝國軍将領對本土将領極不重視,但李堯天向鄧滄瀾上書後,鄧滄瀾大為贊賞,歎為天下奇才,立刻撥五千水軍給李堯天,兩人聯袂于十月一日率船隊從句羅西南港口出發,海上行軍八百裡,趁夜色向倭人的水寨發動奇襲。

    此時倭人水寨中有駐軍兩萬餘人,戰船七百多條,而鄧滄瀾的水軍一共隻有不到一萬,戰船五十餘艘。

    當李堯天提出這個奇襲計劃時,句羅王廷的重臣們都大驚失色,斥為“膽大妄為”,覺得那是以卵擊石,但鄧滄瀾力排衆議,大力支持李堯天,甚至兩人聯手出發,那是共存亡、同榮辱之意了。

    倭人根本沒料到已經是驚弓之鳥的句羅水師居然還敢勞師遠襲,全無防備,這一戰,倭人水寨被連根拔起,兩萬水軍隻逃出了七十七人,戰船也隻剩了兩艘,鄧滄瀾與李堯天大獲全勝。

    鄧滄瀾又派李堯天率五千水師截擊倭人海上來的援軍,自己率五千人棄舟登岸,沿途收留流亡,與留在岸上的倭人遊擊。

     這個計劃的大膽,與李堯天的遠襲之議不相上下。

    當我聽到鄧滄瀾傳來的報告時,先是大吃一驚,繼而又暗暗稱絕。

    鄧滄瀾這人智勇雙全,膽識謀略俱佳,比邵風觀更勝一籌,也怪不得文侯如此器重他,讓他獨擋一面,遠赴句羅。

    相比較而言,雖然年紀相差不多,我已遠遠落在他們後面了。

     今天是十一月四日,又是一個休息日。

    一早上,我将飛羽牽出來,到野外溜一溜。

    飛羽的脾氣很是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