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她的床邊,展露出來的始終是微笑。
抱起她,下巴枕着她小小肩頭,輕聲說,我的囡囡,囡囡,媽媽這樣愛你。
緊緊擁抱她。
一個從來不抱怨不訴苦的母親,一個在她面前隻有笑容沒有愁容的母親。
一個時刻在以她的擁抱為愛立誓的母親。
随時小心地用一塊華美的絲絨布把生活的黑洞覆蓋起來。
那些真相,那些痛苦,那些深淵。
一塊一塊地遮掩起來。
這是她給她的玩具。
不要碰觸那些焦灼深刻:疼痛,欲望,蹿上高空的煙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厭之,厭之不可棄,輾轉反側,忏悔,激越……你沒有過錯。
你隻是不懂。
你亦不需要懂。
牽着我的手,帶我走上去往大海的路途。
這塊發出微光的厚重溫暖的絲絨。
美麗的絲絨。
就是你給我的最好禮物。
三 三十五歲,她離婚。
沒有什麼明顯的理由,隻是無以為繼。
帶着孩子回家探望母親。
母親老了,頭發挽髻,插着茶花和銀簪,依舊抽一種習慣的日本煙。
她從小與她一起長大,竟然從未發現母親是一個時髦的人。
母親所識别的美,都是落後或超前于時代的,她不習慣與時代共舞。
所以母親在二十四歲之後,就再未進入社會工作,一直生活在社會邊緣,以自己的方式存活。
也可以說,時代的主流,也早已淘汰和遺忘了她,因為她并不為此做出貢獻。
年老之後的母親,喜歡春蘭,是一種野山裡的草蘭。
她用陶土罐種植了一盆又一盆,與它們共存,如同知己。
一個人即使心生厭倦,,面對這個早已失去了真正的價值觀的社會,千瘡百孔的世界,心裡荒蕪,想暫時退縮到家裡的蝸牛殼裡,也最終要面對虛無的問題。
鴕鳥把頭埋藏在沙土下又有何用。
她隻是奇怪,為何其他的人總是可以做到始終興緻勃勃,一往無前。
是因為每個人的結構體系不同的原因嗎。
她總覺得他們樂此不疲的,亦并非是真正的重大的遠大的目标。
她甚至覺得,那都不及一個初生嬰兒的藍色眼睛來得真實。
脆弱的純潔的事物總是容易逝去的。
該如何獲得真實的生活。
她用自己的行動作了冒險的實踐,即使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有一段時間,她對自己無法感應。
母親幫她照顧孩子,開車接送他們去上課,去公園,去合唱班唱歌。
她在廚房的桌子邊給孩子的襯衣縫扣子,給院子裡的蜀葵和木槿剪枝,或者搭地鐵去最喧鬧的市區中心漫遊,或者是在街邊任意一家咖啡店裡要一杯低因拿鐵休息,有時悚然一驚,發現自己始終獨自一人。
出神的時間過于長久,時間在她的内省自處中失去對比的長度。
她漸漸感覺到自己的艱難,一種無能為力,一種内疚,一種自責,一種軟弱。
母親從未鼓勵過她參與到社會的競争之中,所以,高學曆畢業之後,隻是她從事慈善工作。
母親給予的價值觀,不是名利,不是權利,卻似乎是一種難以輕易企及難以捕捉的不夠客觀和具體的标準。
母親允許她早婚,生子,離婚,卻未為允許過她找到一種輕易地社會方式麻醉自己。
她們再次一起去旅行,母親開車,如同童年時一樣,帶着她,現在還帶着她的孩子,一起去清遠山上住宿。
在她幼小時,每年四季,母親都帶她上山。
春天看山櫻,夏天聽蟬鳴,秋天看紅葉,冬天看臘梅。
常住的小旅館叫清宿,一直存在。
旅館裡有溫泉。
冬日裸體在露天溫泉裡浸泡,雪就在頭臉上輕輕碰撞,咝咝地融化在滾燙的熱湯裡。
她很想問母親,相愛能使我們得救嗎,那個在人群裡被孤立的人是要被消滅的嗎,但卻什麼都說不出來,隻是突然淚流不止。
母親似感應到她的提問,在一邊輕聲說,承認一種無法得到解決的現實,并且不試圖去回避它,嘗試尊重它,與它共生,那麼,任何事情,也都是可以擔當的。
你身上的力氣,總是比你自己想象得要強大。
說完她轉身去,裝作對她的眼淚沒有看見。
母親背上的紋身是年輕時候就有的,此刻依舊是青黑色,充滿力量。
她的母親,是個生性獨立的人,所以其實從未真正地溺愛過她,覺得她也應該獨立,所以有時對她輕淡,對她的需求或情緒故意不見,向前一步,等待她自己振作。
母親亦從不在别人面前炫耀她,認為她美或聰明,這都是為人父母經常有的自然舉動,覺得自己的孩子高于他人。
母親從不如此。
哪怕一絲絲自豪或沾沾自喜都沒有。
但母親識别并且也支持,告訴她要學習卓爾不群的能力。
這是她對她的唯一要求。
其他的孩子在歡呼的時候,你未必要跟着他們同樂,除非你真正覺得有樂趣可找。
不要畏懼我們自身的孤獨。
永遠。
永遠都要如此。
母親催促她獨自出去旅行。
她一直在帶着她到處旅行,但最終期待的是,她能獨自帶着自己去旅行。
在她房間的牆壁上,貼有一幅世界地圖。
在房間裡存在最久的童年禮物,就是世界地圖,和一段用水彩筆寫在牆壁上的言論。
她十三歲的時候,被獨自送去英國讀書。
一去九年。
住在陌生人的家裡,嘗試與别人共同生活。
掉着眼淚打電話回家是沒有用的。
所以,她隻花了一段時間,就被迫适應了自己所面對的一切不适與困難。
她成年之後的困惑,比常人更多。
因童年時,母親身上時時散爍的敏感和内省,全部被吸收與滲透。
如同折射來自其他星球的光線的月亮。
她沒有過戀愛,卻有一段持續了十二年的異國婚姻,在未嘗不是艱辛的事。
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過的。
母親給予她的潔淨生活,使她處于一種停頓的狀态。
月亮的背面是什麼。
絲絨底下的深淵又是什麼。
她缺乏足夠的想象力,無法得知。
對感情她有許多困惑,需要自身解決,無法求教于任何人。
即使她的母親,婚姻也是失敗的。
母親亦從未能夠與男子相處長久。
她去了西北一個偏遠荒涼的小縣城,隻為觀看附近的古老壁畫和石窟。
在那裡邂逅來自陌生地的年輕男子,他身份不明,隻說自己未上過大學,做過建築工人和司機。
但他聰慧,眼
抱起她,下巴枕着她小小肩頭,輕聲說,我的囡囡,囡囡,媽媽這樣愛你。
緊緊擁抱她。
一個從來不抱怨不訴苦的母親,一個在她面前隻有笑容沒有愁容的母親。
一個時刻在以她的擁抱為愛立誓的母親。
随時小心地用一塊華美的絲絨布把生活的黑洞覆蓋起來。
那些真相,那些痛苦,那些深淵。
一塊一塊地遮掩起來。
這是她給她的玩具。
不要碰觸那些焦灼深刻:疼痛,欲望,蹿上高空的煙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厭之,厭之不可棄,輾轉反側,忏悔,激越……你沒有過錯。
你隻是不懂。
你亦不需要懂。
牽着我的手,帶我走上去往大海的路途。
這塊發出微光的厚重溫暖的絲絨。
美麗的絲絨。
就是你給我的最好禮物。
三 三十五歲,她離婚。
沒有什麼明顯的理由,隻是無以為繼。
帶着孩子回家探望母親。
母親老了,頭發挽髻,插着茶花和銀簪,依舊抽一種習慣的日本煙。
她從小與她一起長大,竟然從未發現母親是一個時髦的人。
母親所識别的美,都是落後或超前于時代的,她不習慣與時代共舞。
所以母親在二十四歲之後,就再未進入社會工作,一直生活在社會邊緣,以自己的方式存活。
也可以說,時代的主流,也早已淘汰和遺忘了她,因為她并不為此做出貢獻。
年老之後的母親,喜歡春蘭,是一種野山裡的草蘭。
她用陶土罐種植了一盆又一盆,與它們共存,如同知己。
一個人即使心生厭倦,,面對這個早已失去了真正的價值觀的社會,千瘡百孔的世界,心裡荒蕪,想暫時退縮到家裡的蝸牛殼裡,也最終要面對虛無的問題。
鴕鳥把頭埋藏在沙土下又有何用。
她隻是奇怪,為何其他的人總是可以做到始終興緻勃勃,一往無前。
是因為每個人的結構體系不同的原因嗎。
她總覺得他們樂此不疲的,亦并非是真正的重大的遠大的目标。
她甚至覺得,那都不及一個初生嬰兒的藍色眼睛來得真實。
脆弱的純潔的事物總是容易逝去的。
該如何獲得真實的生活。
她用自己的行動作了冒險的實踐,即使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有一段時間,她對自己無法感應。
母親幫她照顧孩子,開車接送他們去上課,去公園,去合唱班唱歌。
她在廚房的桌子邊給孩子的襯衣縫扣子,給院子裡的蜀葵和木槿剪枝,或者搭地鐵去最喧鬧的市區中心漫遊,或者是在街邊任意一家咖啡店裡要一杯低因拿鐵休息,有時悚然一驚,發現自己始終獨自一人。
出神的時間過于長久,時間在她的内省自處中失去對比的長度。
她漸漸感覺到自己的艱難,一種無能為力,一種内疚,一種自責,一種軟弱。
母親從未鼓勵過她參與到社會的競争之中,所以,高學曆畢業之後,隻是她從事慈善工作。
母親給予的價值觀,不是名利,不是權利,卻似乎是一種難以輕易企及難以捕捉的不夠客觀和具體的标準。
母親允許她早婚,生子,離婚,卻未為允許過她找到一種輕易地社會方式麻醉自己。
她們再次一起去旅行,母親開車,如同童年時一樣,帶着她,現在還帶着她的孩子,一起去清遠山上住宿。
在她幼小時,每年四季,母親都帶她上山。
春天看山櫻,夏天聽蟬鳴,秋天看紅葉,冬天看臘梅。
常住的小旅館叫清宿,一直存在。
旅館裡有溫泉。
冬日裸體在露天溫泉裡浸泡,雪就在頭臉上輕輕碰撞,咝咝地融化在滾燙的熱湯裡。
她很想問母親,相愛能使我們得救嗎,那個在人群裡被孤立的人是要被消滅的嗎,但卻什麼都說不出來,隻是突然淚流不止。
母親似感應到她的提問,在一邊輕聲說,承認一種無法得到解決的現實,并且不試圖去回避它,嘗試尊重它,與它共生,那麼,任何事情,也都是可以擔當的。
你身上的力氣,總是比你自己想象得要強大。
說完她轉身去,裝作對她的眼淚沒有看見。
母親背上的紋身是年輕時候就有的,此刻依舊是青黑色,充滿力量。
她的母親,是個生性獨立的人,所以其實從未真正地溺愛過她,覺得她也應該獨立,所以有時對她輕淡,對她的需求或情緒故意不見,向前一步,等待她自己振作。
母親亦從不在别人面前炫耀她,認為她美或聰明,這都是為人父母經常有的自然舉動,覺得自己的孩子高于他人。
母親從不如此。
哪怕一絲絲自豪或沾沾自喜都沒有。
但母親識别并且也支持,告訴她要學習卓爾不群的能力。
這是她對她的唯一要求。
其他的孩子在歡呼的時候,你未必要跟着他們同樂,除非你真正覺得有樂趣可找。
不要畏懼我們自身的孤獨。
永遠。
永遠都要如此。
母親催促她獨自出去旅行。
她一直在帶着她到處旅行,但最終期待的是,她能獨自帶着自己去旅行。
在她房間的牆壁上,貼有一幅世界地圖。
在房間裡存在最久的童年禮物,就是世界地圖,和一段用水彩筆寫在牆壁上的言論。
她十三歲的時候,被獨自送去英國讀書。
一去九年。
住在陌生人的家裡,嘗試與别人共同生活。
掉着眼淚打電話回家是沒有用的。
所以,她隻花了一段時間,就被迫适應了自己所面對的一切不适與困難。
她成年之後的困惑,比常人更多。
因童年時,母親身上時時散爍的敏感和内省,全部被吸收與滲透。
如同折射來自其他星球的光線的月亮。
她沒有過戀愛,卻有一段持續了十二年的異國婚姻,在未嘗不是艱辛的事。
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過的。
母親給予她的潔淨生活,使她處于一種停頓的狀态。
月亮的背面是什麼。
絲絨底下的深淵又是什麼。
她缺乏足夠的想象力,無法得知。
對感情她有許多困惑,需要自身解決,無法求教于任何人。
即使她的母親,婚姻也是失敗的。
母親亦從未能夠與男子相處長久。
她去了西北一個偏遠荒涼的小縣城,隻為觀看附近的古老壁畫和石窟。
在那裡邂逅來自陌生地的年輕男子,他身份不明,隻說自己未上過大學,做過建築工人和司機。
但他聰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