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荷亭聽雨
關燈
小
中
大
會場裡微博互動之類的形式,讓人覺得浮躁。
這些科技化手段,雖帶來更多與大衆的溝通和影響,同時也在消減交流所需要的真實而高效的理解。
它們降低了被進入和認識所必要的門檻。
(廣泛流傳必然有其弊端。
會貶低其内在價值。
) 活動是令人為難的方式。
除非在天高地遠的地方。
在那裡你不是那麼出名,被貼上标簽戴上帽子的可能性也小,觀者反而有平等和公正的心态深入。
活動過程中應該禁止一切手機、相機、電腦的進入和使用。
隻是一場小範圍沒有任何幹擾的說與聽。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獲得的是盡可能深入的内在聯接,而不是熱鬧卻膚泛的一場大會。
在不斷被分心的會場裡,想起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加缪,博爾赫斯……這些已逝的作者。
比起試圖以文字解決社會問題的寫作,我更愛慕為美和靈魂的困惑而寫下的文字。
它們如同隔夜清霜。
藝術是為美和靈魂而存在的,怎能與政治或社會勾肩搭背。
當然人各有想法和取舍。
文學可以有多種類型同時并存。
出租車裡的電台宣布北京進入汛期。
59 凡俗的愛會在欲望驅使所乍起的勇猛之後,迅速呈現軟弱無力。
它需索回報和自我滿足。
因此,俗世的大部分感情既不堅強,也不高尚,更不光明。
隻是試圖為自己作證。
能夠帶來美好的東西,是誠實和給予。
60 真正的愛,一定相聯着喜悅、笃實、明朗、飽滿。
真正的愛不可能使對方痛苦,也不會讓自己痛苦。
那些使我們痛苦并因此想讓對方也同樣痛苦的關系,與愛無關。
其實質不過是一種疾病。
需索過度的人,會迫不及待先下手為強。
他的身體在發出呼喊,愛我,靠近我,更近一些,更長久一些。
但他的語言和手卻在推開别人,說,離開我,我恨你。
以這種扭曲和不自然的方式試圖引起他人更多關注,顯然是沒有獲得成長的行為。
必須放棄在關系裡對待彼此的問題和困難保留餘地并尋找各式借口逃避的人。
這意味着在他的生命裡,懦弱和不擔當是其處理一切事情的模式。
若無勇敢和真心實意,人不可能成就任何事。
從姿勢上來看,一旦伸手問人索要,就已無法優雅自如。
世間大多所謂男女之情,不過是需索和尋求自我滿足。
人不經過訓練,沒有辦法去愛他人及長久地被愛。
61 隐藏在背陰山谷中的幽蘭。
月光下白色花樹。
凋謝時整朵墜落而不潰散的花。
極高大的樹木開出的花。
無人迹高海拔山坡上盛開的野花。
蕨類羊齒植物。
所有能散發香氣的花。
在寒冷天氣盛開難免清高的花。
在适宜季節開放的天真爛漫的花。
不是為了結果而開的花。
可以被吃掉的花。
适宜插在發髻上的花。
用來清晨供奉的花。
62 M說,對他而言,愛是一種喜悅。
糾葛的核心是操縱。
真正的愛沒有機心,隻是單純而樸素、自然而親密的喜悅。
心所要的,不是足夠多,是足夠歡喜。
他又說,除非我們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遇見真愛。
我們讓自己變得更好,但并無把握遇見一個也在試圖變得更好的他人。
喜悅的感覺來自互相,不是單向。
如同雙手相擊才能發生聲響和能量的移動,對手至為重要。
不對等代表一種孤立。
人未必能時常得到彼此擊掌而鳴的對手。
讓生命變得更好是獨自的事情。
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不必交換。
任何心靈的改造,到最後依舊是回複自身的強大。
這仍是孤獨。
除了等待勢均力敵的人,除了以平衡而适宜的内心獲得同等的感情,除了讓自己變得更有力。
無法也無需有其他作為。
63 夜晚九點,一起去樓下花園散步。
她拿着水杯,精神奕奕的小人。
花園裡有乘涼和遛狗的人,遠處有霓虹。
我示意她背誦古詩,她逐首背誦下來,童音在風中吹遠。
即将下雷雨。
悶熱,閃電稍縱即逝,雷聲沉悶。
她說她害怕,卻似乎是撒嬌,緊緊抱住我的脖子,把臉貼在我的肩膀上。
整個身體與我依偎一起。
她抱着我如此緊迫,以至皮膚上滲出溫熱黏濕的汗液。
抱她進房間,她已趴身睡去。
完全是默默地突然地睡着了。
我經常因為被她的美震懾,而無法說出片言隻語。
64 家鄉方言裡,喝茶,是叫吃茶。
即使不是拿出茶葉來泡,隻是口渴了喝杯白水,不叫喝水,也叫吃茶。
喝酒同理,叫吃酒。
一個優雅的朋友的存在,是用以在即将落雪的黃昏招之即來,共飲一杯。
真正的愛酒人,有時不免對月獨酌。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喝茶與喝酒不同。
它需要對象,獨自喝茶十分孤寡。
正式的喝茶,大家圍坐一圈,不時給對方倒茶,不顯得蕭瑟。
茶像一個清淡矜持的朋友,雖然可貴,卻需要給予較為熱烈的響應,才不緻顯得疏遠。
認識一個福建女孩,說在成長的古老小村裡,幼童從小喝茶,家裡燒一大銅壺開水,扔幾把茶葉進去,一天隻喝茶水。
我有些羨慕的意思,覺得她自小做了成人的事情。
在我家所在的區域,兒童小時候隻喝白水。
物質貧乏的年代,還記得有一種上海産的咖啡塊,外面裹着白糖,熱水裡溶化之後,是一杯風味獨特的褐色甜飲料。
家裡時髦的年輕阿姨,經常泡這樣的咖啡塊。
正式的咖啡出來,它就消失了蹤迹。
父親吃完晚飯,習慣用玻璃杯泡一杯綠茶。
他的茶葉放在鐵皮罐子裡,想來也不是講究的好茶。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杜耒這首詩更趨向一種心境。
大雪初停,梅花枝探入窗前,月光淡淡,遠方客人攜帶着風霜氣息不期而至,隻為一夜酣暢對談。
即使沒有準備,手忙腳亂,茶還是先擺上案來。
朋友本該如茶,醇濃滿足,清淡有餘。
臘梅可以栽,月亮時時圓。
隻有寒夜踏雪而來的客人缺席。
在更多人熱衷于飯桌上應酬的當日,吃茶,太寡淡也太隆重,讓人消受不起。
一切具備,唯缺知己。
65 在夢中,欲同去一座海島。
兵荒馬亂,人潮騷動。
買到的船票相隔一日。
他用力去換票試圖同行,而我知這便是安排了,心裡并不黯然。
想着最終也是殊途同歸。
66 一直使用定焦相機。
它使照片存在一種固定的距離感。
出自限制,卻逐漸形成天然的分寸。
在拍攝者與他所面對的客體之間,這是被重新發現的距離的魅力。
摁下快門的瞬間,畫面無可捉摸不可改變。
人與物、人與人每刻共存唯一的當下。
相機如果重複使用,即便是堅硬的金屬,有時卻在手中産生柔順的意志。
拿起它對焦,按下快門,輕而清脆的聲音,果斷分明。
時間在以一種嚴謹而周正的秩序流動。
人流淌在河水中漫漫而行。
在時間中告别的,是每一刻流逝的過往,每一個瞬間的重新出發。
這種嶄新的經驗令人振奮不已。
從未專門去學習專業技巧,也不購買複雜高級的設備。
隻是一個自發的記憶記錄者。
我相信技巧和機器的價值會帶來不同的進步感受,但依然隻選擇使用最簡單的方式。
我總是快速摁下快門。
對。
快速摁下快門。
沒有對焦時間沒有餘地。
這也許是一種粗暴的冒險的方式。
定焦鏡頭給予我回報。
無心中到來的瞬間,沒有解說、企圖、構想、證據。
如同天空中飛鳥不留下痕迹,呈現出一種無法被言說的真相。
在照片上,物與人有時看起來仿佛已準備很久。
為這某個時空點的相會。
出發自他們内在的真實,也來源于我與之心心相印的直覺。
如同兩個語言不通的陌生人,隻能通過撫摸、凝望、猜測、想象等方式相愛,但一樣可以抵達心靈平等的深度。
我對拍照因此有一種深沉的情感。
67 床的一側堆滿書籍。
悶熱的晚上,一邊搖動蒲扇,一邊翻開書頁。
臨睡前一次來回持續十分鐘的短信,給心帶來安慰。
過去的時光不倒退。
有些人,在起初總是有很多抱怨,時間一久,看到有真實的感情畢竟走動過。
無愧于心是對的。
我說,我累了,我要睡了。
如此道别,在困倦中入睡,暫時忘記現實的千瘡百孔。
沒有絲毫對自己的憐憫。
大雨滂沱。
一整夜聽到排水管裡雨水流動的聲音。
睡眠因此靜谧。
妄念一起如萬馬脫缰。
慢慢洗淨,退卻,剝除,卸落。
讓心回複到本原的位置。
克制果然是一種訓練。
持續陰雨。
午餐。
巨大的家居店,有中式和歐式二手家具。
桌布,燭台,明信片,首飾盒,一塊喝茶用的印度棉布縫着密密手工針線。
Grace系列,維多利亞時期古典花卉風格,金邊工藝複雜。
天藍色紙盒包裝。
這個有二百五十周年的品牌已告破産。
完整的一套瓷器包括茶壺、杯子、放牛奶和糖的小壺,及點心盤。
我期待與她一起喝下午茶,看她手握杯子滿心歡喜的模樣。
她會教我如何認真喝茶。
家裡花園池塘,荷花已盛開。
通常先有一朵最早綻出,一夜之間,其他次第開放。
荷葉可煮米粥,白米湯染上微潤綠汁,帶有蓮瓣清香,和上冰糖。
荷葉在米粥煮熟即将熄火時放入覆蓋。
今年,一池塘紅色荷花唯獨長出一株白蓮。
不知它因何而起。
荷葉田田,搭起綠蔭。
紅色蜻蜓時來邂逅。
晚上聽着蛙鼓聲入睡。
68 鳳仙花染出的指甲顔色,略帶些微醺的杏黃色。
不管是何種顔色的花瓣,暗紅,粉紅,淡紫,白色,最後染出來的顔色都是一樣。
在手指上聞到淡淡的花汁清香。
大自然給予女人很多禮物。
女人應該如同植物一般靜谧而自如地容納和接受。
女人應該等待被愛。
69 不能以理性分析和解決的存在,就讓它以幽微難言的方式存活。
如同潮濕青苔邊生長的羊齒,無意于成為烈日下的綴飾。
這不是它要的光明。
它隻能是路途中邂逅,有長年的離别。
偶然來到夢裡,提示你俯首尋找内心一處虛弱而純潔的位置。
70 雨天午後,點燃一枝白檀。
有時隻想坐在他的身邊,微微笑着凝望這個男子的側影,沒有任何多餘的話。
71 是的,當你說你愛我的時候,我會始終回應你,我也愛你。
這是我們暫存的身心于茫茫黑夜中為彼此閃爍出微渺亮光的一刻。
即便隻是一刻。
72 經過提純的内心空間,不是不懂,不知,而是不問,不計較,不介意,不追究。
願意把别人想得好一些,不把人想得複雜,考慮到對方立場。
可說,可不說時,不如選擇不說。
在郊外房子裡寫作時間過長,與世隔絕,暫時失去與别人能量的交換。
寫作需要代價,有時它如同一把鐵錘,把一枚釘子一點一點敲入岩石。
是這樣強硬的過程。
無法抵抗,身心由它的用力而産生震顫。
工作。
空曠的二樓客廳。
落地窗外看見簇簇白楊樹林,葉子在大風中搖晃如同海潮。
寫累了,在沙發上躺下。
清醒,繼續寫。
如此反複。
午後去W的家裡做客。
她抱着孩子在路口邊等待我。
孩子手裡拿着棒棒糖,糖汁粘在臉上,她由他去,并不細心擦拭。
他們對118待孩子的自由的方式,粗看接近一種随心所欲。
二環舊巷子保持老北京的氣息,小院裡有一棵棗樹和一棵玉蘭樹。
他們種了香草,還打算在屋頂上開辟出一處花園。
種花,吹風乘涼。
我踩着這個美國男人自己動手做的木梯,登上屋頂。
她也跟随而上。
老槐樹上停着很多白鳥,底下是小院子,男人、孩子、大花貓在一起嬉戲。
破舊的老巷子傳過自行車的鈴聲。
世間仿佛突然換了一種樣子。
我說,在這屋頂上種完花草,黃昏時兩個人上來喝杯酒,迎面嗅聞涼風陣陣,一定惬意非常。
晚上收到他以寺廟注冊地址的郵件。
要去印度。
我期待它已久。
與生命有隐隐暗合或聯接的地方,最終都會抵達。
它們等待在那裡。
時間有限,為迎接彼此已做了漫長準備。
73 問到再無可問,心中妄念消除。
需要蹈過多少疑問。
走過一條道路,親手翻起每一塊石頭。
不存在所謂無可救藥的人、感情、生活。
一切終究有變化。
如果你認為它無可救藥,不過是沉溺。
我們可以選擇完全的放下,或者完全的承擔。
唯獨不能僞裝一個懶怠的理所當然的姿勢。
你盡可拖延和故作不知,企圖獲得其他妥協。
命運靜靜等待一側,旁觀你輾轉煎熬,最終會逼迫你把腳步移向注定的第一格。
實踐一旦進行,錯誤和方式就會自動調整和歸位。
出發是首要的。
74 當我能夠“看見”你,我也同時“看見”負載于你身上的屬于我自己的影子。
若我能如釋重負,你也清澈獨立。
粉碎和熄滅此起彼伏的念頭,讓覺察及決斷時時相續,這和旁觀花火沒有區别。
隻不過心是天空,花火是妄想。
沒有不死的花火,而且它們是即刻死去的。
75 在印度。
麥田勞作的人孑然一身于滾滾麥浪中行過。
植種,收割,用頭頂着大捆的幹草。
牧羊,放牛。
田野清晨的霧霭。
黃昏的平原。
路過的村莊。
裁縫店小鋪子裡,埋頭踩縫紉機的男子。
穿白色袍衫的老人,清晨拿笤帚清掃門前庭院。
聚集一起喝茶看報紙。
賣鮮花的攤子,人們買了花供奉祈禱。
集市裡的水果蔬菜,香料,雜糧,布料,魚,做飯,制茶,縫紉,木工……人群總是在勞作。
方式原始勤勤懇懇。
慢條斯理做事。
也不見說些什麼話或做什麼娛樂打發時間。
有時獨自待在街口,慢慢走過小徑,或長時間蹲在一個地方,無所作為保持不動。
這是印度人打發時間的方式。
聚集,獨處,種種樣子都覺得好看。
事後想來,那或許因為他們不急迫,有一種内在節奏。
習慣坦然面對靜止單調,懂得沉默和保持當下某個狀态清空。
這是以往很少見到的閑置狀态。
而我以前經常可見的,是人們恨不能時刻有事情填塞時間。
無法容忍一小會的獨處或孤獨。
坐地鐵半個小時也要拿出手機打遊戲看新聞目不暇接。
這也許是一種與精神根基相互滋生的貧乏和虛弱,與物質豐裕與否無關。
每日趕路。
有時淩晨四五點起來準時上大巴車,一路颠簸。
晚上經過的村莊和店鋪,已點起蠟燭或油燈。
鮮少見到争吵鬥毆。
公共汽車或者火車,人擠人擁作一堆,車頂上坐滿沉默并肩的男子。
炎熱正午,幾個男子在築路,其中一個在大樹上挂了條粗麻繩開始蕩秋千嬉戲,其餘的人就坐在路邊微笑觀望。
村莊破敗、雜亂,廢墟般建築,粗糙廉價的物品。
但他們的狀态并不令人覺得同情,姿态和神情怡然自得。
這些人有一種出自天性的優美和優雅。
自得其樂,一種甘願的順受。
接納和服從的尊嚴。
76 在旅館房間看了一下當地電視。
所有電視節目不管出自哪個國家,内容模式基本一緻,即粉飾和逃避現實。
電視中出現的印度人及其日常生活,被使用熟練的華麗的鏡頭呈現着西方價值觀念,但卻不過是一堆閃耀的泡沫。
電視中的印度,跟我一路親眼所見的國度,完全是兩回事情。
旅程回轉于貧困偏僻的農村。
我是一個匆促經過的旅行者,沒有深入它多面的日常生活,但仍隐約意識到所見到的一切,即便隻是組成層面,依然是它核心的部分。
生活窮困,不同宗教和種姓的沖突矛盾尖銳而無法調和,建設不夠積極有序,傳統被不斷沖擊。
存在其中的人看起來還是安靜和笃定。
沒有彷徨失落,沒有躁動不甯。
他們與傳統、精神、靈性、宗教等種種力量的延續關系依然緊密,沒有與之斷裂。
沒有被剝奪和變異。
奈保爾在其遊記裡寫:“……我父親那一代的人一定擁有某種精神或智性上的強大力量,才得以在印度種種東西都如此粗劣的情況中還保持正常的心态。
大家都知道東西不是很好,但他們從一個真實或想象的偉大傳統中汲取了靈感;他們天生就感受到有一個豐富的古老文化在支撐着他們。
” 76 在旅途中與朝聖者結伴。
尊重這一期一會,與他們一起行動。
這是相遇的意義所在。
之前,我讀佛經也讀聖經。
我閱讀一切關于宗教的書籍。
佛教于我,首先是一門高級的宗教哲學,訓練人的思維,重組人的内心結構。
它又高于哲學。
聖經則靠近情感和審美需求。
我敬畏和尊重某種宇宙的秩序和力量,對此小心翼翼,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和資格做出超出自身經驗的總結。
這次進入一個集體的核心,學習他們的形式和知識。
在這些過程中,試圖感知和馴順心中隐藏的經年積累的負面能量,覺察到它們的侵染和損傷。
當我意識到在跪拜中有無法放下的自我對抗感時,同行的法師告訴我,佛像本不需要跪拜,佛教本身就反對偶像。
跪拜隻是一個儀式,為了讓心恭敬謙卑平和柔順,在毫無雜念從事這一重複舉動時訓練和關照自己。
調伏這顆充滿傲慢我執的剛硬的心。
這是一個修行的任務。
菩提迦耶。
現在植種的古老菩提樹來自斯裡蘭卡原樹插枝的再一次插枝,血緣依然正統。
法師說,菩提迦耶可被視作這個地球的某個肚臍眼的位置。
在此修行具備一種穿透力,加持力難以說明。
炎熱午後。
多日旅途辛勞感覺到的疲勞。
水土原因導緻腸胃不适。
旅館房間外面,喧雜沸騰的馬路。
無法試圖躺下來休息,心裡茁壯不願昏昏欲睡。
起身戴上太陽帽抱着坐墊出門,再次走去大正覺塔。
皮膚黝黑的印度男孩靠近我,手裡捧着一束養在水杯中的紫色短枝睡蓮。
一路固執跟随,想讓我買下這束花。
一般小攤裡多售賣各種白色、黃色、紅色的鮮花,這睡蓮很少見,深紫色橢圓花苞讓心流出清泉。
微笑着走了一段,不願意讓他失望,買了他的花。
大正覺塔。
一座至今所見最美的佛陀像。
它是
這些科技化手段,雖帶來更多與大衆的溝通和影響,同時也在消減交流所需要的真實而高效的理解。
它們降低了被進入和認識所必要的門檻。
(廣泛流傳必然有其弊端。
會貶低其内在價值。
) 活動是令人為難的方式。
除非在天高地遠的地方。
在那裡你不是那麼出名,被貼上标簽戴上帽子的可能性也小,觀者反而有平等和公正的心态深入。
活動過程中應該禁止一切手機、相機、電腦的進入和使用。
隻是一場小範圍沒有任何幹擾的說與聽。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獲得的是盡可能深入的内在聯接,而不是熱鬧卻膚泛的一場大會。
在不斷被分心的會場裡,想起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加缪,博爾赫斯……這些已逝的作者。
比起試圖以文字解決社會問題的寫作,我更愛慕為美和靈魂的困惑而寫下的文字。
它們如同隔夜清霜。
藝術是為美和靈魂而存在的,怎能與政治或社會勾肩搭背。
當然人各有想法和取舍。
文學可以有多種類型同時并存。
出租車裡的電台宣布北京進入汛期。
59 凡俗的愛會在欲望驅使所乍起的勇猛之後,迅速呈現軟弱無力。
它需索回報和自我滿足。
因此,俗世的大部分感情既不堅強,也不高尚,更不光明。
隻是試圖為自己作證。
能夠帶來美好的東西,是誠實和給予。
60 真正的愛,一定相聯着喜悅、笃實、明朗、飽滿。
真正的愛不可能使對方痛苦,也不會讓自己痛苦。
那些使我們痛苦并因此想讓對方也同樣痛苦的關系,與愛無關。
其實質不過是一種疾病。
需索過度的人,會迫不及待先下手為強。
他的身體在發出呼喊,愛我,靠近我,更近一些,更長久一些。
但他的語言和手卻在推開别人,說,離開我,我恨你。
以這種扭曲和不自然的方式試圖引起他人更多關注,顯然是沒有獲得成長的行為。
必須放棄在關系裡對待彼此的問題和困難保留餘地并尋找各式借口逃避的人。
這意味着在他的生命裡,懦弱和不擔當是其處理一切事情的模式。
若無勇敢和真心實意,人不可能成就任何事。
從姿勢上來看,一旦伸手問人索要,就已無法優雅自如。
世間大多所謂男女之情,不過是需索和尋求自我滿足。
人不經過訓練,沒有辦法去愛他人及長久地被愛。
61 隐藏在背陰山谷中的幽蘭。
月光下白色花樹。
凋謝時整朵墜落而不潰散的花。
極高大的樹木開出的花。
無人迹高海拔山坡上盛開的野花。
蕨類羊齒植物。
所有能散發香氣的花。
在寒冷天氣盛開難免清高的花。
在适宜季節開放的天真爛漫的花。
不是為了結果而開的花。
可以被吃掉的花。
适宜插在發髻上的花。
用來清晨供奉的花。
62 M說,對他而言,愛是一種喜悅。
糾葛的核心是操縱。
真正的愛沒有機心,隻是單純而樸素、自然而親密的喜悅。
心所要的,不是足夠多,是足夠歡喜。
他又說,除非我們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遇見真愛。
我們讓自己變得更好,但并無把握遇見一個也在試圖變得更好的他人。
喜悅的感覺來自互相,不是單向。
如同雙手相擊才能發生聲響和能量的移動,對手至為重要。
不對等代表一種孤立。
人未必能時常得到彼此擊掌而鳴的對手。
讓生命變得更好是獨自的事情。
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不必交換。
任何心靈的改造,到最後依舊是回複自身的強大。
這仍是孤獨。
除了等待勢均力敵的人,除了以平衡而适宜的内心獲得同等的感情,除了讓自己變得更有力。
無法也無需有其他作為。
63 夜晚九點,一起去樓下花園散步。
她拿着水杯,精神奕奕的小人。
花園裡有乘涼和遛狗的人,遠處有霓虹。
我示意她背誦古詩,她逐首背誦下來,童音在風中吹遠。
即将下雷雨。
悶熱,閃電稍縱即逝,雷聲沉悶。
她說她害怕,卻似乎是撒嬌,緊緊抱住我的脖子,把臉貼在我的肩膀上。
整個身體與我依偎一起。
她抱着我如此緊迫,以至皮膚上滲出溫熱黏濕的汗液。
抱她進房間,她已趴身睡去。
完全是默默地突然地睡着了。
我經常因為被她的美震懾,而無法說出片言隻語。
64 家鄉方言裡,喝茶,是叫吃茶。
即使不是拿出茶葉來泡,隻是口渴了喝杯白水,不叫喝水,也叫吃茶。
喝酒同理,叫吃酒。
一個優雅的朋友的存在,是用以在即将落雪的黃昏招之即來,共飲一杯。
真正的愛酒人,有時不免對月獨酌。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喝茶與喝酒不同。
它需要對象,獨自喝茶十分孤寡。
正式的喝茶,大家圍坐一圈,不時給對方倒茶,不顯得蕭瑟。
茶像一個清淡矜持的朋友,雖然可貴,卻需要給予較為熱烈的響應,才不緻顯得疏遠。
認識一個福建女孩,說在成長的古老小村裡,幼童從小喝茶,家裡燒一大銅壺開水,扔幾把茶葉進去,一天隻喝茶水。
我有些羨慕的意思,覺得她自小做了成人的事情。
在我家所在的區域,兒童小時候隻喝白水。
物質貧乏的年代,還記得有一種上海産的咖啡塊,外面裹着白糖,熱水裡溶化之後,是一杯風味獨特的褐色甜飲料。
家裡時髦的年輕阿姨,經常泡這樣的咖啡塊。
正式的咖啡出來,它就消失了蹤迹。
父親吃完晚飯,習慣用玻璃杯泡一杯綠茶。
他的茶葉放在鐵皮罐子裡,想來也不是講究的好茶。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杜耒這首詩更趨向一種心境。
大雪初停,梅花枝探入窗前,月光淡淡,遠方客人攜帶着風霜氣息不期而至,隻為一夜酣暢對談。
即使沒有準備,手忙腳亂,茶還是先擺上案來。
朋友本該如茶,醇濃滿足,清淡有餘。
臘梅可以栽,月亮時時圓。
隻有寒夜踏雪而來的客人缺席。
在更多人熱衷于飯桌上應酬的當日,吃茶,太寡淡也太隆重,讓人消受不起。
一切具備,唯缺知己。
65 在夢中,欲同去一座海島。
兵荒馬亂,人潮騷動。
買到的船票相隔一日。
他用力去換票試圖同行,而我知這便是安排了,心裡并不黯然。
想着最終也是殊途同歸。
66 一直使用定焦相機。
它使照片存在一種固定的距離感。
出自限制,卻逐漸形成天然的分寸。
在拍攝者與他所面對的客體之間,這是被重新發現的距離的魅力。
摁下快門的瞬間,畫面無可捉摸不可改變。
人與物、人與人每刻共存唯一的當下。
相機如果重複使用,即便是堅硬的金屬,有時卻在手中産生柔順的意志。
拿起它對焦,按下快門,輕而清脆的聲音,果斷分明。
時間在以一種嚴謹而周正的秩序流動。
人流淌在河水中漫漫而行。
在時間中告别的,是每一刻流逝的過往,每一個瞬間的重新出發。
這種嶄新的經驗令人振奮不已。
從未專門去學習專業技巧,也不購買複雜高級的設備。
隻是一個自發的記憶記錄者。
我相信技巧和機器的價值會帶來不同的進步感受,但依然隻選擇使用最簡單的方式。
我總是快速摁下快門。
對。
快速摁下快門。
沒有對焦時間沒有餘地。
這也許是一種粗暴的冒險的方式。
定焦鏡頭給予我回報。
無心中到來的瞬間,沒有解說、企圖、構想、證據。
如同天空中飛鳥不留下痕迹,呈現出一種無法被言說的真相。
在照片上,物與人有時看起來仿佛已準備很久。
為這某個時空點的相會。
出發自他們内在的真實,也來源于我與之心心相印的直覺。
如同兩個語言不通的陌生人,隻能通過撫摸、凝望、猜測、想象等方式相愛,但一樣可以抵達心靈平等的深度。
我對拍照因此有一種深沉的情感。
67 床的一側堆滿書籍。
悶熱的晚上,一邊搖動蒲扇,一邊翻開書頁。
臨睡前一次來回持續十分鐘的短信,給心帶來安慰。
過去的時光不倒退。
有些人,在起初總是有很多抱怨,時間一久,看到有真實的感情畢竟走動過。
無愧于心是對的。
我說,我累了,我要睡了。
如此道别,在困倦中入睡,暫時忘記現實的千瘡百孔。
沒有絲毫對自己的憐憫。
大雨滂沱。
一整夜聽到排水管裡雨水流動的聲音。
睡眠因此靜谧。
妄念一起如萬馬脫缰。
慢慢洗淨,退卻,剝除,卸落。
讓心回複到本原的位置。
克制果然是一種訓練。
持續陰雨。
午餐。
巨大的家居店,有中式和歐式二手家具。
桌布,燭台,明信片,首飾盒,一塊喝茶用的印度棉布縫着密密手工針線。
Grace系列,維多利亞時期古典花卉風格,金邊工藝複雜。
天藍色紙盒包裝。
這個有二百五十周年的品牌已告破産。
完整的一套瓷器包括茶壺、杯子、放牛奶和糖的小壺,及點心盤。
我期待與她一起喝下午茶,看她手握杯子滿心歡喜的模樣。
她會教我如何認真喝茶。
家裡花園池塘,荷花已盛開。
通常先有一朵最早綻出,一夜之間,其他次第開放。
荷葉可煮米粥,白米湯染上微潤綠汁,帶有蓮瓣清香,和上冰糖。
荷葉在米粥煮熟即将熄火時放入覆蓋。
今年,一池塘紅色荷花唯獨長出一株白蓮。
不知它因何而起。
荷葉田田,搭起綠蔭。
紅色蜻蜓時來邂逅。
晚上聽着蛙鼓聲入睡。
68 鳳仙花染出的指甲顔色,略帶些微醺的杏黃色。
不管是何種顔色的花瓣,暗紅,粉紅,淡紫,白色,最後染出來的顔色都是一樣。
在手指上聞到淡淡的花汁清香。
大自然給予女人很多禮物。
女人應該如同植物一般靜谧而自如地容納和接受。
女人應該等待被愛。
69 不能以理性分析和解決的存在,就讓它以幽微難言的方式存活。
如同潮濕青苔邊生長的羊齒,無意于成為烈日下的綴飾。
這不是它要的光明。
它隻能是路途中邂逅,有長年的離别。
偶然來到夢裡,提示你俯首尋找内心一處虛弱而純潔的位置。
70 雨天午後,點燃一枝白檀。
有時隻想坐在他的身邊,微微笑着凝望這個男子的側影,沒有任何多餘的話。
71 是的,當你說你愛我的時候,我會始終回應你,我也愛你。
這是我們暫存的身心于茫茫黑夜中為彼此閃爍出微渺亮光的一刻。
即便隻是一刻。
72 經過提純的内心空間,不是不懂,不知,而是不問,不計較,不介意,不追究。
願意把别人想得好一些,不把人想得複雜,考慮到對方立場。
可說,可不說時,不如選擇不說。
在郊外房子裡寫作時間過長,與世隔絕,暫時失去與别人能量的交換。
寫作需要代價,有時它如同一把鐵錘,把一枚釘子一點一點敲入岩石。
是這樣強硬的過程。
無法抵抗,身心由它的用力而産生震顫。
工作。
空曠的二樓客廳。
落地窗外看見簇簇白楊樹林,葉子在大風中搖晃如同海潮。
寫累了,在沙發上躺下。
清醒,繼續寫。
如此反複。
午後去W的家裡做客。
她抱着孩子在路口邊等待我。
孩子手裡拿着棒棒糖,糖汁粘在臉上,她由他去,并不細心擦拭。
他們對118待孩子的自由的方式,粗看接近一種随心所欲。
二環舊巷子保持老北京的氣息,小院裡有一棵棗樹和一棵玉蘭樹。
他們種了香草,還打算在屋頂上開辟出一處花園。
種花,吹風乘涼。
我踩着這個美國男人自己動手做的木梯,登上屋頂。
她也跟随而上。
老槐樹上停着很多白鳥,底下是小院子,男人、孩子、大花貓在一起嬉戲。
破舊的老巷子傳過自行車的鈴聲。
世間仿佛突然換了一種樣子。
我說,在這屋頂上種完花草,黃昏時兩個人上來喝杯酒,迎面嗅聞涼風陣陣,一定惬意非常。
晚上收到他以寺廟注冊地址的郵件。
要去印度。
我期待它已久。
與生命有隐隐暗合或聯接的地方,最終都會抵達。
它們等待在那裡。
時間有限,為迎接彼此已做了漫長準備。
73 問到再無可問,心中妄念消除。
需要蹈過多少疑問。
走過一條道路,親手翻起每一塊石頭。
不存在所謂無可救藥的人、感情、生活。
一切終究有變化。
如果你認為它無可救藥,不過是沉溺。
我們可以選擇完全的放下,或者完全的承擔。
唯獨不能僞裝一個懶怠的理所當然的姿勢。
你盡可拖延和故作不知,企圖獲得其他妥協。
命運靜靜等待一側,旁觀你輾轉煎熬,最終會逼迫你把腳步移向注定的第一格。
實踐一旦進行,錯誤和方式就會自動調整和歸位。
出發是首要的。
74 當我能夠“看見”你,我也同時“看見”負載于你身上的屬于我自己的影子。
若我能如釋重負,你也清澈獨立。
粉碎和熄滅此起彼伏的念頭,讓覺察及決斷時時相續,這和旁觀花火沒有區别。
隻不過心是天空,花火是妄想。
沒有不死的花火,而且它們是即刻死去的。
75 在印度。
麥田勞作的人孑然一身于滾滾麥浪中行過。
植種,收割,用頭頂着大捆的幹草。
牧羊,放牛。
田野清晨的霧霭。
黃昏的平原。
路過的村莊。
裁縫店小鋪子裡,埋頭踩縫紉機的男子。
穿白色袍衫的老人,清晨拿笤帚清掃門前庭院。
聚集一起喝茶看報紙。
賣鮮花的攤子,人們買了花供奉祈禱。
集市裡的水果蔬菜,香料,雜糧,布料,魚,做飯,制茶,縫紉,木工……人群總是在勞作。
方式原始勤勤懇懇。
慢條斯理做事。
也不見說些什麼話或做什麼娛樂打發時間。
有時獨自待在街口,慢慢走過小徑,或長時間蹲在一個地方,無所作為保持不動。
這是印度人打發時間的方式。
聚集,獨處,種種樣子都覺得好看。
事後想來,那或許因為他們不急迫,有一種内在節奏。
習慣坦然面對靜止單調,懂得沉默和保持當下某個狀态清空。
這是以往很少見到的閑置狀态。
而我以前經常可見的,是人們恨不能時刻有事情填塞時間。
無法容忍一小會的獨處或孤獨。
坐地鐵半個小時也要拿出手機打遊戲看新聞目不暇接。
這也許是一種與精神根基相互滋生的貧乏和虛弱,與物質豐裕與否無關。
每日趕路。
有時淩晨四五點起來準時上大巴車,一路颠簸。
晚上經過的村莊和店鋪,已點起蠟燭或油燈。
鮮少見到争吵鬥毆。
公共汽車或者火車,人擠人擁作一堆,車頂上坐滿沉默并肩的男子。
炎熱正午,幾個男子在築路,其中一個在大樹上挂了條粗麻繩開始蕩秋千嬉戲,其餘的人就坐在路邊微笑觀望。
村莊破敗、雜亂,廢墟般建築,粗糙廉價的物品。
但他們的狀态并不令人覺得同情,姿态和神情怡然自得。
這些人有一種出自天性的優美和優雅。
自得其樂,一種甘願的順受。
接納和服從的尊嚴。
76 在旅館房間看了一下當地電視。
所有電視節目不管出自哪個國家,内容模式基本一緻,即粉飾和逃避現實。
電視中出現的印度人及其日常生活,被使用熟練的華麗的鏡頭呈現着西方價值觀念,但卻不過是一堆閃耀的泡沫。
電視中的印度,跟我一路親眼所見的國度,完全是兩回事情。
旅程回轉于貧困偏僻的農村。
我是一個匆促經過的旅行者,沒有深入它多面的日常生活,但仍隐約意識到所見到的一切,即便隻是組成層面,依然是它核心的部分。
生活窮困,不同宗教和種姓的沖突矛盾尖銳而無法調和,建設不夠積極有序,傳統被不斷沖擊。
存在其中的人看起來還是安靜和笃定。
沒有彷徨失落,沒有躁動不甯。
他們與傳統、精神、靈性、宗教等種種力量的延續關系依然緊密,沒有與之斷裂。
沒有被剝奪和變異。
奈保爾在其遊記裡寫:“……我父親那一代的人一定擁有某種精神或智性上的強大力量,才得以在印度種種東西都如此粗劣的情況中還保持正常的心态。
大家都知道東西不是很好,但他們從一個真實或想象的偉大傳統中汲取了靈感;他們天生就感受到有一個豐富的古老文化在支撐着他們。
” 76 在旅途中與朝聖者結伴。
尊重這一期一會,與他們一起行動。
這是相遇的意義所在。
之前,我讀佛經也讀聖經。
我閱讀一切關于宗教的書籍。
佛教于我,首先是一門高級的宗教哲學,訓練人的思維,重組人的内心結構。
它又高于哲學。
聖經則靠近情感和審美需求。
我敬畏和尊重某種宇宙的秩序和力量,對此小心翼翼,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和資格做出超出自身經驗的總結。
這次進入一個集體的核心,學習他們的形式和知識。
在這些過程中,試圖感知和馴順心中隐藏的經年積累的負面能量,覺察到它們的侵染和損傷。
當我意識到在跪拜中有無法放下的自我對抗感時,同行的法師告訴我,佛像本不需要跪拜,佛教本身就反對偶像。
跪拜隻是一個儀式,為了讓心恭敬謙卑平和柔順,在毫無雜念從事這一重複舉動時訓練和關照自己。
調伏這顆充滿傲慢我執的剛硬的心。
這是一個修行的任務。
菩提迦耶。
現在植種的古老菩提樹來自斯裡蘭卡原樹插枝的再一次插枝,血緣依然正統。
法師說,菩提迦耶可被視作這個地球的某個肚臍眼的位置。
在此修行具備一種穿透力,加持力難以說明。
炎熱午後。
多日旅途辛勞感覺到的疲勞。
水土原因導緻腸胃不适。
旅館房間外面,喧雜沸騰的馬路。
無法試圖躺下來休息,心裡茁壯不願昏昏欲睡。
起身戴上太陽帽抱着坐墊出門,再次走去大正覺塔。
皮膚黝黑的印度男孩靠近我,手裡捧着一束養在水杯中的紫色短枝睡蓮。
一路固執跟随,想讓我買下這束花。
一般小攤裡多售賣各種白色、黃色、紅色的鮮花,這睡蓮很少見,深紫色橢圓花苞讓心流出清泉。
微笑着走了一段,不願意讓他失望,買了他的花。
大正覺塔。
一座至今所見最美的佛陀像。
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