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荷亭聽雨
關燈
小
中
大
1
天氣日益熱起來。
買大盆栀子花和茉莉,放在客廳陰涼處,睡覺時芳香于枕邊嗅聞而至。
午後的雨,聲響大,很快就停。
午睡之後吃櫻桃。
黃昏天邊時有彩霞。
深夜青蛙叫聲忽遠忽近。
女孩紛紛穿上碎花連衣裙。
夏日已至。
寫完三章。
章節基本可用,到時隻需要整理、修改、修飾結構以及增加專門描述和論述的部分。
整理出一些資料。
有大堆文字在後面墊底,這部分工作可以細緻從容。
寫出整個故事還是重要。
搜索一個地點,搜到很多有趣的東西。
了解清楚一個地點。
下午女友G來做客,帶來荔枝和西瓜。
吃午飯,小坐。
泡茶的壺,繪有臘梅朵朵。
青色杯底一尾白色小魚,鱗片雕琢得分明。
幾撮褐色細小茶葉,倒進滾燙開水,澆熱紫砂壺。
一壺茶,清醇溫潤,從喉嚨到胸底。
隻感覺身體裡枝枝節節打通舒暢,渾身酥軟放松。
小瓷杯喝盞茶,見面喜歡,話不敷衍,一切剛好。
能否風生兩腋倒是其次。
天氣熱,換了輕薄的衣衫,覺得人也精神了。
一起喝了三種茶,明月光,普洱,臘梅。
黃昏時她告辭離開,不過是閑話家常。
2 肩背酸痛,晚上繞後海徒步一圈。
是長時間未曾有過的步行。
一些事有人共做,散發出不同意味。
獨自用餐和一起吃飯,單人旅行和一起旅行,獨睡及共眠,其間對食物、風景、時間的感受會有不同的深度。
現在的我,不再如以往那般熱衷單人旅行。
伴侶之重要,是帶來開放性、兩相對照,與外界的交會因分享和交流獲取更多感受。
适宜的伴侶讓心呈現出敏感而豐富的層次。
有效關系的确立,讓存在感更為強壯。
當我們與愛的人在一起時,自我會更為鋒利、輕盈、有力、清晰。
反之,則是一種渾然不覺的混沌與麻木。
演戲可以彩排。
寫作可以隐藏。
在演戲、寫作中,我們獲得機會擁有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
在虛設的空間裡,一切獲得嶄新機會。
或許遇見一個能讓你發出清脆笑聲的男子,與他生養兩三個孩子,聽他用樹葉吹口哨,跟随他去天涯海角。
你一無所知,卻歡喜地仰起面容,讓他撫摸發絲,親吻尚未舊去的清潤眉眼。
又或許,在一條夜色的河流之中,放下一盞燭火,在心裡默默許下願望。
燭火熄滅,又再次點燃,漂流遠方。
某些瞬間,那是令人落淚的肌膚和誓言。
這樣的彩排在錯落的時間裡上演,仿佛可以一再修正,一再轉換,一再終結和開始。
但你我都知,真實的人生從不允許排練。
一上場,大幕即揭開,觀衆已在台下。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看起來主動和有力,卻從未被允許得到選擇和做出決定的機會。
3 晚上看古典樂府形式的戲劇,印象深刻的一處是女子擊鼓獨奏,面塗白粉,無表情,韻律有緻。
歌伎的一處獨唱。
總體而言,是靜中發力的表演。
幅度不大但意志堅韌。
坐在劇場中,想起一些人,心裡無限愧疚傷感。
仿佛是被命運限制所帶來的不得已的疏離。
4 M與我相同,都是覺得與外界不甚融洽的人。
區别在于,他始終對抗這種格格不入,說起一些人與事,不免心有對抗。
我則全盤接受,分别心消失于對事物的重新認識。
當人接受自己的本性所在,便生發出柔和與自在,不再生硬。
但即便如此,仍不代表我在世間獲得與俗世生活打成一片且優遊自若的能力。
我依舊時時覺察到自己與它之間的隔膜。
覺察到某種隐秘在内心深處的不知所措和不合時宜。
内心的價值觀不免孤立。
這些情緒和感受,在《春宴》的寫作之中得到充分的表達。
仿佛是對這個世間發出的某種微弱的信号。
(我是否在隐隐期待某些相同而小衆的人,在閱讀之後給予我互通的應和?隻為他們聽到這聲音。
)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裡有幽僻的小段,在書中一筆帶過:是月季春,萬花爛熳,牡丹芍藥,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
晴簾靜院,曉幙高樓,宿酒未醒,好夢初覺,聞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懸生,最一時之佳況……描述的一番盛況美景,成為半夢半醒之際日益消逝的歌叫之聲。
漸行漸遠,失去蹤迹。
打開泛黃書頁,跟随孟元老上路,進入一座他數十年爛賞疊遊莫知厭足的城。
從清晨到日暮,從郊外到城中。
一年四季輪轉的時節和儀式,吃喝玩樂日常生活的細節和鋪陳,食物之豐富,物質之繁盛,人情之和美,節物之風流,如何說盡,如何道明。
東京汴梁。
它的富庶華美煙火人間,在一個有着悠悠浪子心的文人筆下,得以用微型幹燥的方式存留。
雖已無人可觸及它過去的生命。
南宋時,汴梁的景況已不堪回首,“新城内大抵皆墟,至有犁為田處。
舊城内麓布肆,皆苟活而已。
四望時見樓閣峥嵘,皆舊宮觀寺宇,無不頹毀。
”一千年後,它被反複洪水洗刷埋葬之後,成為深埋在泥地之下的一具殘骸。
身上的錦繡绫羅絲線根根斷裂。
血肉與情愛俱化為烏有。
與其說,在書中尋找的是一座潦倒古都,不如說,在其中尋找一縷被廢棄被摧毀的文明。
以前有友人對我說起看到奇景的狀況。
山道上遇見清晰而又無可觸及的景象,望之,内心惘然,繼續上車趕路。
半途隻覺得越來越牽挂,又再次折回。
欲細看分辨,華麗市景已消失無蹤,徒留一片平原。
我讀這本書,内心也有這樣一種無從歸屬的惘然。
不知如何去留,不知家鄉在何處。
仿佛隻看到回憶中海市蜃樓的世界。
他是時常出入瓦舍盡歡,對世間煙火之美充滿熱愛和敏銳的男子。
沒有人比他更懂得及時行樂秉燭夜遊的真髓。
内心的火焰,即使在時代變遷和流年輾轉中,也無法忍受其默默熄滅。
于是他決定寫作一本書。
置身其中心無旁骛地回憶一座城。
密密麻麻,謹慎齊全。
單純如童年,空曠如命終。
那座城,成為不羁人生的最後一個幻夢。
5 每次走過雨後的花園廣場。
濕漉漉的草地,露珠在月光下閃爍微光,呼吸似乎可以抵達胸腔最深處。
我們在與人的交往中,稀少獲得相融而滲透的感受。
繁雜而表面化的交往,是飯館裡味精過多的菜肴,商業街上的顧客盈門,宴席結束後一地的垃圾和餘燼。
黃昏有時顯得時辰長。
妙不可言。
仿佛身體内什麼東西被釋放掉,它在遠去。
如果有作用在發生,人會覺得疲倦,會覺得輕盈。
身心在默默中獨自翻越過重重山嶺,隻是穿行時并不知曉而已。
不管來或不來,人之等待隻是為了讓自己安靜有力。
6 不喜歡任何要強力證明或者試圖保存的東西。
在水中寫一封信。
一邊寫一邊消失。
要相信水。
它熟知一切,卻不要求證明。
務必清除掉留在世間的任何人為痕迹。
燒信,燒日記,删除文件,清空回收站,不告而别。
7 與台灣出版公司的編輯MSN上遇見,談論出版、寫作諸多話題,我說起若幹疑問。
《春宴》推進,一直覺得很有挑戰。
内容深切晦澀,如同要開始獨自爬一座高山,山腳下先兀自躊躇。
我希望寫出一部全新的小說,即便它有些頹廢,寫法頗為任性,倒不顧慮讀者是否會讀通。
隻懷疑自己是否能當起它應該有的重量。
他說,不必要求過高。
隻要保持能夠以一種方式展現獨特的自己。
一個作者在他所置身的時代,務必要接受考驗。
且隻管寫下去,讓願意讀之的人群讀到它。
除此之外無他。
十餘年寫作,很少有人給予技巧或心理上的指導,一切隻憑靠自己摸索和承當。
從本質上來說,這些作品均是一意孤行的産物,不完美。
也正因如此,可以保持意志和活力,始終處于行進之中。
漫長文字路,周轉很長時間,醞釀,推進,琢磨,更改,時間就此打發。
仿佛能夠以此過完一生。
如果可以在一件專注及敬重的事情上用力使用生命,這未嘗不是上天賜予的一種恩惠。
8 晚上獨自在小公園散步。
花園樹木影影綽綽,月光明亮。
有人在夜色中練習擊鼓,鼓聲清揚略顯猶豫。
9 《小團圓》裡鋒利的比喻和細節處處皆是。
很多人不喜歡《小團圓》,覺得看不懂或不習慣,可見作者的立場愈主觀和任性,愈挑戰讀者的心性和經驗。
以前覺得她的散文寫得好,小說裡總有某種固執而狹窄的情感特征,越不過溝壑。
隻是文字依然如銳利精煉的水晶,折射人性種種細微幽暗。
在《小團圓》裡,她誠實,叙述坦蕩,沒有内在評判,甚或有某種自我嘲諷。
那也許是年老的心境有了看到盡頭的淡然。
傅雷撰文批評張愛玲,說“我不責備作家題材隻限于男女問題,但除了男女以外,世界究竟還遼闊得很”。
她不屈就,寫文對辯,“我甚至隻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争,也沒有革命。
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争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
”這段對話可見文學性别的不同,男性的書寫傾向壯大的與己隔離的形式(未嘗不是一種假模假式),女性則更領會生命和情感的質地。
後者顯然更有進階。
那時沒有互聯網,讀寫都正式。
即便是批評和對答,彼此也形式端正态度矜持。
暢銷書作家在其所置身的時代都會被從低處評價。
但比人為評價更重要的,是文字本身所傳達出的意志。
如果它足夠強硬,即可擊破觀念和評判,跨越時間的限度。
10 他帶我去喝粥。
吃了蚬、黃鳝,喝湯。
心情愉快,唠唠叨叨。
天下起雨絲,又停,走一段路,上了地鐵。
在地鐵車廂裡,突然無由緊緊抓住我的手。
去酒吧,喝了一杯酒。
一直有雨。
11 一些人愛你,但他們所愛的,也許是由你而生發出來的幻象。
他們所愛的,仍是自己的心。
你不過是一個工具,一個載體。
是他們隔岸相望的煙火。
當人毫無禁忌地暴露了自身真實,這些難以輕易示衆的潦倒、自私、矛盾、本能……(脆弱和邪惡有時正是一種美感。
)彼此反而會産生嶄新的聯接,并比以往更為堅定。
因其中摻雜了承擔和救贖的意味。
你看着一個人跌落于自身的破碎和障礙之中,他渾然不知,你無法告知。
無法替對方解決在強大的慣性和妄想之中的執着。
無法給予覺察和粉碎的能力。
(彼此最終是獨立的。
各奔東西。
)不知道該如何改變這一切。
人與人,隻能存在于自己的境況,走自己的道路。
尋求各自的自我解決。
即便在愛戀中,我們也是如此形單影隻。
12 需要接受一些世間範疇之中的不合理的陰暗的惡性的内容。
允許它存在。
不理會,不接應,不相觸,即代表不去澆灌和喂養它。
一旦有困難,則會更為強烈地感受到身體裡抵抗的力量。
一種不順服。
把攤開的什麼都想要的手心,握成一個拳頭。
保留最單純的意志,才能重拳出擊。
13 去古典家具及古玩市場,一堆灰塵撲撲的故舊物品,如同隔世相見。
專售估衣的店鋪,架子上疊滿旗袍衣衫。
绫羅綢緞,絕好的料子和手工,花樣與現在不同,绮美優雅。
以往的人審美勝于今人。
旗袍上密密的手工痕迹。
富貴人家終究是潦倒了。
被消亡了。
着過錦衣的肉身灰飛煙滅。
人所創造的物時時強盛于人。
問詢這些華美舊旗袍的來源,說是北京舊巷子拆遷,老太太們從箱子底拿出來處理。
華服領口仍有污漬,腋下有磨損破處。
這樣的時刻,想起張。
照片中穿着旗袍的張,如果活到今天也是一個老太太了。
為何對生命看法如此犀利的人卻并沒有以自殺收場。
她一直堅實地生存,直到孤身一人老死在公寓。
這一點以前略覺難以理解。
後來想,也許置身于人世的漠然和相忘,對她而言,隻是正常,而非苦痛。
她因此一邊與人不交往,一邊在晚年仍熱衷華服,注重儀貌。
她在人世的立場,隻遵循自己的底線,沒有誰可以侵擾。
唯有金錢是保障,是唯一可以帶來與人群隔絕和保持自由的防線,這是她從小就明白和抓住的道理。
人則不同。
(“人都這樣的髒。
隻要沾到人,就沾到了髒。
”)她活在人世,始終自劃界限。
“不自殺,是不讓那些凡夫俗子得勝。
”說了這句話的人,過于注重肉身的完美和精神的高傲,反倒最終跳樓身亡。
深夜十二點左右上床之後,看舊小說到淩晨兩點多。
睡眠少及壓力,持續消瘦。
緊張有時令人振作。
是否要去看昆曲《西廂記》,需要一個同伴。
14 “如果要做到不傷害他人,前提是不要對他人抱有期待。
” “同時也不讓他人抱有對你的期待。
做到後一條更為困難。
這意味在某些時刻,你必須顯示自己真實的立場,而沒有一絲自私的隐藏或者造作。
” 今日與M的一段對話。
15 在網上長久浏覽書籍,訂了一些書。
下午與M一起去大覺寺。
鳳凰嶺一帶很美,但之前從未去過。
生活中很多事情還未曾體驗。
寺廟小而幽靜,樹木蔥茏。
殿堂留存明清時代的古老佛像,有歲月的沉澱和氣度。
裡面全然沒有人氣,沒有煙火氣,隻是冷清寂然。
花園裡的餐廳卻人聲喧嘩。
吃了紹興菜。
喝了白茶。
路上M買下當地人街邊攤位上所有的蓮蓬、蓮子、荷花,告别時分了我一半。
我把蓮蓬和荷花用清水盛起來,并不抱有這些花苞會盛開的念頭。
與人連續幾次約見。
長時間聊天,一次六小時,一次八小時。
疲倦,把話說盡,又似什麼都未曾說出。
有時不免心存疑惑,交流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最終能夠“聽見”自己的語言。
還是說給自己“傾聽”,并順便得到來自他人的幾縷回聲。
人在成年之後應學會禱告。
祈禱是一種儀式,在祈禱時人重新成為孩童。
無法相愛的人,無論如何都無法相愛。
相愛需要理解,而理解是隻能在禱告裡獲得的東西。
也許并沒有人真正理解過我們。
他們可以欣賞、幻想、期待、破滅。
唯獨理解總是缺席。
人與人之間極容易發生對立和損傷。
但對立和損傷又并不單純73與孤起,總是與依賴、沉溺、恩惠、愉悅、幻覺同時進行。
人性之惡隐藏在深處,同時具備一觸即發的敏感和強度。
人的關系在自私、偏見、慣性、懶怠中産生各種磨損,互相激發。
需保持對這變化和成長中的關系的察覺。
避免陷入粘滞、執着。
避免激發它的惡性。
占有之心多起于需索、不安全及對欲望的渴求。
惡則來自對這種渴求的執着。
16 某種力量演示過往的糾纏和過錯,讓人意識到自身行為和對他人的投射所互相組合的圈套。
被我們的黑暗及光明所吸引的人,也許源自我們内在的一部分。
有時,我們愛人,是取悅自己渴望被愛的欲求;對他人的提供,是試圖填補内在匮乏的需求;憎惡或攻擊他人,是被對方提醒了不願意被揭示的遮蔽的暗處;憤恨或者狂躁,聯接着内心長期積累的軟弱和無力……心的飛蛾,撲向火與暗的動力,均來自深沉的幻覺。
自我戰争不過是沖突于牢籠之中。
17 你可知,肝膽相照有時不過是徒然增加對方負擔。
18 花園暮色裡孩童們的嬉耍歡叫。
年輕女子穿上雪紡裙,裸露出手臂和腿足,茂盛黑發散發出呼吸。
露天座的啤酒、聊天,流連忘返。
任何氣味都在被強烈地蒸發。
被充分表達的欲望,其質地是一種清潔。
夏天是面目性感而内在天真的季節。
薔薇好養,生命力充沛,在藤架牆頭四處蔓延,浪迹天涯,最終搭成一頂厚實濃重的花篷。
茂盛花枝需要在結花苞之前進行修剪整理,易野性難馴。
在南方家鄉,它有一個家常的名字,七姐妹。
花朵旺盛,有時七朵開在一個枝頭。
常在牆頭開得如雲霞一般,芳香撲鼻,是老巷子裡常見的花。
下午在超市買餅幹、面包粉、蛋糕粉、洗發水、橘子。
悶熱灰暗。
出租車堵塞在三環。
寫字樓裡燈火通明,人仍在繼續工作。
路上滞留的公車玻璃窗後面有陌生人的面孔。
城市交通和空氣的狀況惡劣如此。
庸碌生活日複一日。
此時突降一場大雨。
狂風把暴雨吹成一層層水霧,傾灑大街。
場景壯觀。
路邊等車的行人被淋得濕透,臉上卻露出暢快笑容。
躲避在路邊小店鋪的行人,站在窗前眺望。
蛋糕店裡,有人在臨窗的座位上喝茶吃蛋糕。
一場偶然邂逅的大雨,産生非現實之感。
沉悶的人們有了狂歡節般的解脫。
19 他說,讓我看看你現在的照片。
她說,不需要。
僅憑靠你腦海裡的記憶來回憶我。
他說,如果這樣,隻能夠記得你年輕時候的樣子。
她說,那就一直是它吧。
20 隻有在愛的關系裡,人才能夠得到敞開自我、暴露身心的機會。
如同回到幽暗溫暖的子宮,得到被容納的允許。
這是愛的美好部分。
而它負載的另一面,是被屈從的肉欲,被征服的孤寂,被渴求的貪戀。
世俗關系大多由此而起。
本來尋找的是回歸,最後卻視彼此為工具。
争奪自由,傾軋尊嚴。
逐漸成為一種毀滅性關系。
九十五歲的以馬内利修女說:“每個人都期待按自己的方式被愛,每個人都希望另一半能夠對自己的期待作出反應。
因此,許多愛情關系不過是一些自身出發并且回到自身的行動。
” 對他人的需索,成為恐慌;對他人的期許,成為失望;對他人的依賴,成為傷痛;對他人的侵占,成為禁锢。
與之相反的是,對他人的容納,成為安甯;對他人的放手,成為自由;對他人的付出,成為獲得;對他人的憐憫,成為寬恕。
我們在這種以愛為名卻以人性沖突來獲得成長的挑戰中獲得實踐。
21 沒有任何一種關系可以被理所當然地索取和傷害。
其中包括認為錯
買大盆栀子花和茉莉,放在客廳陰涼處,睡覺時芳香于枕邊嗅聞而至。
午後的雨,聲響大,很快就停。
午睡之後吃櫻桃。
黃昏天邊時有彩霞。
深夜青蛙叫聲忽遠忽近。
女孩紛紛穿上碎花連衣裙。
夏日已至。
寫完三章。
章節基本可用,到時隻需要整理、修改、修飾結構以及增加專門描述和論述的部分。
整理出一些資料。
有大堆文字在後面墊底,這部分工作可以細緻從容。
寫出整個故事還是重要。
搜索一個地點,搜到很多有趣的東西。
了解清楚一個地點。
下午女友G來做客,帶來荔枝和西瓜。
吃午飯,小坐。
泡茶的壺,繪有臘梅朵朵。
青色杯底一尾白色小魚,鱗片雕琢得分明。
幾撮褐色細小茶葉,倒進滾燙開水,澆熱紫砂壺。
一壺茶,清醇溫潤,從喉嚨到胸底。
隻感覺身體裡枝枝節節打通舒暢,渾身酥軟放松。
小瓷杯喝盞茶,見面喜歡,話不敷衍,一切剛好。
能否風生兩腋倒是其次。
天氣熱,換了輕薄的衣衫,覺得人也精神了。
一起喝了三種茶,明月光,普洱,臘梅。
黃昏時她告辭離開,不過是閑話家常。
2 肩背酸痛,晚上繞後海徒步一圈。
是長時間未曾有過的步行。
一些事有人共做,散發出不同意味。
獨自用餐和一起吃飯,單人旅行和一起旅行,獨睡及共眠,其間對食物、風景、時間的感受會有不同的深度。
現在的我,不再如以往那般熱衷單人旅行。
伴侶之重要,是帶來開放性、兩相對照,與外界的交會因分享和交流獲取更多感受。
适宜的伴侶讓心呈現出敏感而豐富的層次。
有效關系的确立,讓存在感更為強壯。
當我們與愛的人在一起時,自我會更為鋒利、輕盈、有力、清晰。
反之,則是一種渾然不覺的混沌與麻木。
演戲可以彩排。
寫作可以隐藏。
在演戲、寫作中,我們獲得機會擁有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
在虛設的空間裡,一切獲得嶄新機會。
或許遇見一個能讓你發出清脆笑聲的男子,與他生養兩三個孩子,聽他用樹葉吹口哨,跟随他去天涯海角。
你一無所知,卻歡喜地仰起面容,讓他撫摸發絲,親吻尚未舊去的清潤眉眼。
又或許,在一條夜色的河流之中,放下一盞燭火,在心裡默默許下願望。
燭火熄滅,又再次點燃,漂流遠方。
某些瞬間,那是令人落淚的肌膚和誓言。
這樣的彩排在錯落的時間裡上演,仿佛可以一再修正,一再轉換,一再終結和開始。
但你我都知,真實的人生從不允許排練。
一上場,大幕即揭開,觀衆已在台下。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看起來主動和有力,卻從未被允許得到選擇和做出決定的機會。
3 晚上看古典樂府形式的戲劇,印象深刻的一處是女子擊鼓獨奏,面塗白粉,無表情,韻律有緻。
歌伎的一處獨唱。
總體而言,是靜中發力的表演。
幅度不大但意志堅韌。
坐在劇場中,想起一些人,心裡無限愧疚傷感。
仿佛是被命運限制所帶來的不得已的疏離。
4 M與我相同,都是覺得與外界不甚融洽的人。
區别在于,他始終對抗這種格格不入,說起一些人與事,不免心有對抗。
我則全盤接受,分别心消失于對事物的重新認識。
當人接受自己的本性所在,便生發出柔和與自在,不再生硬。
但即便如此,仍不代表我在世間獲得與俗世生活打成一片且優遊自若的能力。
我依舊時時覺察到自己與它之間的隔膜。
覺察到某種隐秘在内心深處的不知所措和不合時宜。
内心的價值觀不免孤立。
這些情緒和感受,在《春宴》的寫作之中得到充分的表達。
仿佛是對這個世間發出的某種微弱的信号。
(我是否在隐隐期待某些相同而小衆的人,在閱讀之後給予我互通的應和?隻為他們聽到這聲音。
)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裡有幽僻的小段,在書中一筆帶過:是月季春,萬花爛熳,牡丹芍藥,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
晴簾靜院,曉幙高樓,宿酒未醒,好夢初覺,聞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懸生,最一時之佳況……描述的一番盛況美景,成為半夢半醒之際日益消逝的歌叫之聲。
漸行漸遠,失去蹤迹。
打開泛黃書頁,跟随孟元老上路,進入一座他數十年爛賞疊遊莫知厭足的城。
從清晨到日暮,從郊外到城中。
一年四季輪轉的時節和儀式,吃喝玩樂日常生活的細節和鋪陳,食物之豐富,物質之繁盛,人情之和美,節物之風流,如何說盡,如何道明。
東京汴梁。
它的富庶華美煙火人間,在一個有着悠悠浪子心的文人筆下,得以用微型幹燥的方式存留。
雖已無人可觸及它過去的生命。
南宋時,汴梁的景況已不堪回首,“新城内大抵皆墟,至有犁為田處。
舊城内麓布肆,皆苟活而已。
四望時見樓閣峥嵘,皆舊宮觀寺宇,無不頹毀。
”一千年後,它被反複洪水洗刷埋葬之後,成為深埋在泥地之下的一具殘骸。
身上的錦繡绫羅絲線根根斷裂。
血肉與情愛俱化為烏有。
與其說,在書中尋找的是一座潦倒古都,不如說,在其中尋找一縷被廢棄被摧毀的文明。
以前有友人對我說起看到奇景的狀況。
山道上遇見清晰而又無可觸及的景象,望之,内心惘然,繼續上車趕路。
半途隻覺得越來越牽挂,又再次折回。
欲細看分辨,華麗市景已消失無蹤,徒留一片平原。
我讀這本書,内心也有這樣一種無從歸屬的惘然。
不知如何去留,不知家鄉在何處。
仿佛隻看到回憶中海市蜃樓的世界。
他是時常出入瓦舍盡歡,對世間煙火之美充滿熱愛和敏銳的男子。
沒有人比他更懂得及時行樂秉燭夜遊的真髓。
内心的火焰,即使在時代變遷和流年輾轉中,也無法忍受其默默熄滅。
于是他決定寫作一本書。
置身其中心無旁骛地回憶一座城。
密密麻麻,謹慎齊全。
單純如童年,空曠如命終。
那座城,成為不羁人生的最後一個幻夢。
5 每次走過雨後的花園廣場。
濕漉漉的草地,露珠在月光下閃爍微光,呼吸似乎可以抵達胸腔最深處。
我們在與人的交往中,稀少獲得相融而滲透的感受。
繁雜而表面化的交往,是飯館裡味精過多的菜肴,商業街上的顧客盈門,宴席結束後一地的垃圾和餘燼。
黃昏有時顯得時辰長。
妙不可言。
仿佛身體内什麼東西被釋放掉,它在遠去。
如果有作用在發生,人會覺得疲倦,會覺得輕盈。
身心在默默中獨自翻越過重重山嶺,隻是穿行時并不知曉而已。
不管來或不來,人之等待隻是為了讓自己安靜有力。
6 不喜歡任何要強力證明或者試圖保存的東西。
在水中寫一封信。
一邊寫一邊消失。
要相信水。
它熟知一切,卻不要求證明。
務必清除掉留在世間的任何人為痕迹。
燒信,燒日記,删除文件,清空回收站,不告而别。
7 與台灣出版公司的編輯MSN上遇見,談論出版、寫作諸多話題,我說起若幹疑問。
《春宴》推進,一直覺得很有挑戰。
内容深切晦澀,如同要開始獨自爬一座高山,山腳下先兀自躊躇。
我希望寫出一部全新的小說,即便它有些頹廢,寫法頗為任性,倒不顧慮讀者是否會讀通。
隻懷疑自己是否能當起它應該有的重量。
他說,不必要求過高。
隻要保持能夠以一種方式展現獨特的自己。
一個作者在他所置身的時代,務必要接受考驗。
且隻管寫下去,讓願意讀之的人群讀到它。
除此之外無他。
十餘年寫作,很少有人給予技巧或心理上的指導,一切隻憑靠自己摸索和承當。
從本質上來說,這些作品均是一意孤行的産物,不完美。
也正因如此,可以保持意志和活力,始終處于行進之中。
漫長文字路,周轉很長時間,醞釀,推進,琢磨,更改,時間就此打發。
仿佛能夠以此過完一生。
如果可以在一件專注及敬重的事情上用力使用生命,這未嘗不是上天賜予的一種恩惠。
8 晚上獨自在小公園散步。
花園樹木影影綽綽,月光明亮。
有人在夜色中練習擊鼓,鼓聲清揚略顯猶豫。
9 《小團圓》裡鋒利的比喻和細節處處皆是。
很多人不喜歡《小團圓》,覺得看不懂或不習慣,可見作者的立場愈主觀和任性,愈挑戰讀者的心性和經驗。
以前覺得她的散文寫得好,小說裡總有某種固執而狹窄的情感特征,越不過溝壑。
隻是文字依然如銳利精煉的水晶,折射人性種種細微幽暗。
在《小團圓》裡,她誠實,叙述坦蕩,沒有内在評判,甚或有某種自我嘲諷。
那也許是年老的心境有了看到盡頭的淡然。
傅雷撰文批評張愛玲,說“我不責備作家題材隻限于男女問題,但除了男女以外,世界究竟還遼闊得很”。
她不屈就,寫文對辯,“我甚至隻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争,也沒有革命。
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争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
”這段對話可見文學性别的不同,男性的書寫傾向壯大的與己隔離的形式(未嘗不是一種假模假式),女性則更領會生命和情感的質地。
後者顯然更有進階。
那時沒有互聯網,讀寫都正式。
即便是批評和對答,彼此也形式端正态度矜持。
暢銷書作家在其所置身的時代都會被從低處評價。
但比人為評價更重要的,是文字本身所傳達出的意志。
如果它足夠強硬,即可擊破觀念和評判,跨越時間的限度。
10 他帶我去喝粥。
吃了蚬、黃鳝,喝湯。
心情愉快,唠唠叨叨。
天下起雨絲,又停,走一段路,上了地鐵。
在地鐵車廂裡,突然無由緊緊抓住我的手。
去酒吧,喝了一杯酒。
一直有雨。
11 一些人愛你,但他們所愛的,也許是由你而生發出來的幻象。
他們所愛的,仍是自己的心。
你不過是一個工具,一個載體。
是他們隔岸相望的煙火。
當人毫無禁忌地暴露了自身真實,這些難以輕易示衆的潦倒、自私、矛盾、本能……(脆弱和邪惡有時正是一種美感。
)彼此反而會産生嶄新的聯接,并比以往更為堅定。
因其中摻雜了承擔和救贖的意味。
你看着一個人跌落于自身的破碎和障礙之中,他渾然不知,你無法告知。
無法替對方解決在強大的慣性和妄想之中的執着。
無法給予覺察和粉碎的能力。
(彼此最終是獨立的。
各奔東西。
)不知道該如何改變這一切。
人與人,隻能存在于自己的境況,走自己的道路。
尋求各自的自我解決。
即便在愛戀中,我們也是如此形單影隻。
12 需要接受一些世間範疇之中的不合理的陰暗的惡性的内容。
允許它存在。
不理會,不接應,不相觸,即代表不去澆灌和喂養它。
一旦有困難,則會更為強烈地感受到身體裡抵抗的力量。
一種不順服。
把攤開的什麼都想要的手心,握成一個拳頭。
保留最單純的意志,才能重拳出擊。
13 去古典家具及古玩市場,一堆灰塵撲撲的故舊物品,如同隔世相見。
專售估衣的店鋪,架子上疊滿旗袍衣衫。
绫羅綢緞,絕好的料子和手工,花樣與現在不同,绮美優雅。
以往的人審美勝于今人。
旗袍上密密的手工痕迹。
富貴人家終究是潦倒了。
被消亡了。
着過錦衣的肉身灰飛煙滅。
人所創造的物時時強盛于人。
問詢這些華美舊旗袍的來源,說是北京舊巷子拆遷,老太太們從箱子底拿出來處理。
華服領口仍有污漬,腋下有磨損破處。
這樣的時刻,想起張。
照片中穿着旗袍的張,如果活到今天也是一個老太太了。
為何對生命看法如此犀利的人卻并沒有以自殺收場。
她一直堅實地生存,直到孤身一人老死在公寓。
這一點以前略覺難以理解。
後來想,也許置身于人世的漠然和相忘,對她而言,隻是正常,而非苦痛。
她因此一邊與人不交往,一邊在晚年仍熱衷華服,注重儀貌。
她在人世的立場,隻遵循自己的底線,沒有誰可以侵擾。
唯有金錢是保障,是唯一可以帶來與人群隔絕和保持自由的防線,這是她從小就明白和抓住的道理。
人則不同。
(“人都這樣的髒。
隻要沾到人,就沾到了髒。
”)她活在人世,始終自劃界限。
“不自殺,是不讓那些凡夫俗子得勝。
”說了這句話的人,過于注重肉身的完美和精神的高傲,反倒最終跳樓身亡。
深夜十二點左右上床之後,看舊小說到淩晨兩點多。
睡眠少及壓力,持續消瘦。
緊張有時令人振作。
是否要去看昆曲《西廂記》,需要一個同伴。
14 “如果要做到不傷害他人,前提是不要對他人抱有期待。
” “同時也不讓他人抱有對你的期待。
做到後一條更為困難。
這意味在某些時刻,你必須顯示自己真實的立場,而沒有一絲自私的隐藏或者造作。
” 今日與M的一段對話。
15 在網上長久浏覽書籍,訂了一些書。
下午與M一起去大覺寺。
鳳凰嶺一帶很美,但之前從未去過。
生活中很多事情還未曾體驗。
寺廟小而幽靜,樹木蔥茏。
殿堂留存明清時代的古老佛像,有歲月的沉澱和氣度。
裡面全然沒有人氣,沒有煙火氣,隻是冷清寂然。
花園裡的餐廳卻人聲喧嘩。
吃了紹興菜。
喝了白茶。
路上M買下當地人街邊攤位上所有的蓮蓬、蓮子、荷花,告别時分了我一半。
我把蓮蓬和荷花用清水盛起來,并不抱有這些花苞會盛開的念頭。
與人連續幾次約見。
長時間聊天,一次六小時,一次八小時。
疲倦,把話說盡,又似什麼都未曾說出。
有時不免心存疑惑,交流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最終能夠“聽見”自己的語言。
還是說給自己“傾聽”,并順便得到來自他人的幾縷回聲。
人在成年之後應學會禱告。
祈禱是一種儀式,在祈禱時人重新成為孩童。
無法相愛的人,無論如何都無法相愛。
相愛需要理解,而理解是隻能在禱告裡獲得的東西。
也許并沒有人真正理解過我們。
他們可以欣賞、幻想、期待、破滅。
唯獨理解總是缺席。
人與人之間極容易發生對立和損傷。
但對立和損傷又并不單純73與孤起,總是與依賴、沉溺、恩惠、愉悅、幻覺同時進行。
人性之惡隐藏在深處,同時具備一觸即發的敏感和強度。
人的關系在自私、偏見、慣性、懶怠中産生各種磨損,互相激發。
需保持對這變化和成長中的關系的察覺。
避免陷入粘滞、執着。
避免激發它的惡性。
占有之心多起于需索、不安全及對欲望的渴求。
惡則來自對這種渴求的執着。
16 某種力量演示過往的糾纏和過錯,讓人意識到自身行為和對他人的投射所互相組合的圈套。
被我們的黑暗及光明所吸引的人,也許源自我們内在的一部分。
有時,我們愛人,是取悅自己渴望被愛的欲求;對他人的提供,是試圖填補内在匮乏的需求;憎惡或攻擊他人,是被對方提醒了不願意被揭示的遮蔽的暗處;憤恨或者狂躁,聯接着内心長期積累的軟弱和無力……心的飛蛾,撲向火與暗的動力,均來自深沉的幻覺。
自我戰争不過是沖突于牢籠之中。
17 你可知,肝膽相照有時不過是徒然增加對方負擔。
18 花園暮色裡孩童們的嬉耍歡叫。
年輕女子穿上雪紡裙,裸露出手臂和腿足,茂盛黑發散發出呼吸。
露天座的啤酒、聊天,流連忘返。
任何氣味都在被強烈地蒸發。
被充分表達的欲望,其質地是一種清潔。
夏天是面目性感而内在天真的季節。
薔薇好養,生命力充沛,在藤架牆頭四處蔓延,浪迹天涯,最終搭成一頂厚實濃重的花篷。
茂盛花枝需要在結花苞之前進行修剪整理,易野性難馴。
在南方家鄉,它有一個家常的名字,七姐妹。
花朵旺盛,有時七朵開在一個枝頭。
常在牆頭開得如雲霞一般,芳香撲鼻,是老巷子裡常見的花。
下午在超市買餅幹、面包粉、蛋糕粉、洗發水、橘子。
悶熱灰暗。
出租車堵塞在三環。
寫字樓裡燈火通明,人仍在繼續工作。
路上滞留的公車玻璃窗後面有陌生人的面孔。
城市交通和空氣的狀況惡劣如此。
庸碌生活日複一日。
此時突降一場大雨。
狂風把暴雨吹成一層層水霧,傾灑大街。
場景壯觀。
路邊等車的行人被淋得濕透,臉上卻露出暢快笑容。
躲避在路邊小店鋪的行人,站在窗前眺望。
蛋糕店裡,有人在臨窗的座位上喝茶吃蛋糕。
一場偶然邂逅的大雨,産生非現實之感。
沉悶的人們有了狂歡節般的解脫。
19 他說,讓我看看你現在的照片。
她說,不需要。
僅憑靠你腦海裡的記憶來回憶我。
他說,如果這樣,隻能夠記得你年輕時候的樣子。
她說,那就一直是它吧。
20 隻有在愛的關系裡,人才能夠得到敞開自我、暴露身心的機會。
如同回到幽暗溫暖的子宮,得到被容納的允許。
這是愛的美好部分。
而它負載的另一面,是被屈從的肉欲,被征服的孤寂,被渴求的貪戀。
世俗關系大多由此而起。
本來尋找的是回歸,最後卻視彼此為工具。
争奪自由,傾軋尊嚴。
逐漸成為一種毀滅性關系。
九十五歲的以馬内利修女說:“每個人都期待按自己的方式被愛,每個人都希望另一半能夠對自己的期待作出反應。
因此,許多愛情關系不過是一些自身出發并且回到自身的行動。
” 對他人的需索,成為恐慌;對他人的期許,成為失望;對他人的依賴,成為傷痛;對他人的侵占,成為禁锢。
與之相反的是,對他人的容納,成為安甯;對他人的放手,成為自由;對他人的付出,成為獲得;對他人的憐憫,成為寬恕。
我們在這種以愛為名卻以人性沖突來獲得成長的挑戰中獲得實踐。
21 沒有任何一種關系可以被理所當然地索取和傷害。
其中包括認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