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露泡影
關燈
小
中
大
時,需保持觀察。
内心持續交替軟弱、混亂、貪戀、冷靜、潔淨、剛硬、開放。
這個替換時間越來越短暫。
心所需要的清除工作無法有片刻中止。
忍耐疾病般,忍耐不時來襲的陰暗感覺。
每一次來襲都會讓人感受到軟弱。
這種軟弱也提醒我,保持覺察和承擔是一次舉重的過程。
當人能夠每次都舉起比前一次有所增加的重量,這即是訓練。
人最終将以此接受和理解,這個世界上所發生的所有曾經以為不可理喻也無法接受的事。
觀察它,看它如何靜止下來,再次回去它的角落。
收藏起身體裡抵抗的力量,把它馴服。
很多事情,都是重複的輪回的,能夠摸索出規律。
最終知道它的軌迹,明了它的起源、走向、變動、結果。
心之艱難,是跟自己做鬥争。
12 早上的夢境。
十層,二十層,八十層的電梯。
身後的人說,可以停于十層,也可以是二十層,大概是去吃午餐。
想與他們一起,卻獨自進了電梯,并且摁了八十層。
以前的夢中,也有在電梯裡。
快速升高的電梯,黑暗,幽閉,微微搖晃,向無盡的高空延伸。
有時是裸露在外的建築工地的直梯。
但這次是封閉的。
接受現實。
人心均有其漏洞。
行動主義是一種理性。
人有時被自己的感性摧毀,是因為理性雖然有力,但它不是能夠帶來安慰的東西。
有時壓抑會暗自滋生出一種敏銳和勇氣。
13 去一座古城小住。
春天蠶豆開花期的田野,坐于田埂上。
時而陽光劇烈,曬得眼冒金光,時而濃雲飄過,落下清涼碩大的雨點。
大風掠過,作物綠葉如波浪向前推動,光線變幻,發出刷刷聲響。
這景象使人入迷,旁觀數小時不覺厭倦。
還有那些熟悉的光線,灑在大海中,灑向山巒間的村莊,一束一束,靜谧強壯。
晚上獨自在路邊小餐廳吃飯,屋檐下懸挂臘肉、風肝、熏腸。
店裡自制的大玻璃罐青梅酒。
喧鬧人群漸漸走空,廚師服務員結束工作,圍坐一起看電視說閑話。
窗外淅淅瀝瀝下起小雨,漸漸密集。
大批濃雲飄過上空。
酒即便獨飲,也使人渾身暖和,心裡熱燙。
喝完杯中殘酒,結賬走出店門。
冷雨撲臉,腳步略有趔趄。
路邊的杏花樹,粉粉白白,一簇簇花朵開得斷了魂。
坡道上端是巍峨山巒。
頃刻一生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當下不免生起頓然警覺,肉身投諸這個無常世間,靈魂卻是一直在上路的異鄉客。
“人是情願孤獨,也甯願死的。
否則我們為何要跟心愛的人作對,對當下的事物漠視,又向往遙不可及的一切……”在長途飛行的悶熱機艙,把這部電影又重新看了一遍。
在有所感應的作品裡面,看到的雖是别人的故事,照見的卻仿佛是自己的生命。
所有的影子、呼吸、結構和細節,如此相似。
以至有時讓内心生出一種軟弱和憎惡。
(也許在潛意識中,人并不喜歡他人說出自己的内心。
你以為自己獨一無二,而事實并非如此。
) 曾經。
無論在哪裡,在何時,時時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寂寞的人。
沒有旁人,仿佛始終是一個人。
生活也許會被一些細節填塞,但最終又在不斷被流水洗刷和帶走,留下的仍是岩石般堅定處境。
所有的事實在分散發射之後,仍以一種單純而有力的方式再次返照。
我們身上所被擱置的無形而龐大的經驗何其空虛,又何其沉重。
14 他問我,如果得到一個伴侶,想要的情感關系是怎樣的模式。
我說,照顧、承擔、保護、安全。
别人的答案也許會不同,比如寵愛、依賴、占有或者相悅。
這些詞彙的感受對我來說很陌生。
童年時,雙親很少帶我去電影院、遊樂場或小公園。
我們很少在餐館裡熱鬧而親密地吃飯。
他們不過問我内心是否快樂,可有憂慮,很少送我禮物。
到了少女時代,連溝通都喪失。
有時好幾天什麼話都不說。
長久處于這樣的模式和氛圍之中,會逐漸覺得如此接受下來的現實都是正常。
就像傷疤,早已不是自然的組織,是增生凸起的醜陋的東西,隻為保護和遮蓋,但人帶着它,慢慢與它成為整體。
如果人長期生活在某種匮乏的陰影裡,他最終會成為陰影的一部分。
對自尊和情感的渴望與羞恥之心,習慣了不被得到,覺得天生就該沒有。
十六歲左右,我即覺得可以離開這個家,去到哪裡都行。
心裡有一種僵硬阻滞,使我在十幾歲、二十幾歲時無法懂得愛的内在,卻對它有貪婪的需索之心。
成為對情感隻有匮乏感而沒有憧憬的女子。
如何得到來自他人的情感,如何享用,全無概念。
偶爾别人給予,覺得心中忐忑不安。
因為不習慣,不知道它什麼性質。
如同一棵結不出果子的樹。
生怕别人的一絲絲給予都會成為難以對等的負擔。
覺得一切都不會長久。
這種内心冷漠即是傷疤。
我逐漸意識到所謂的人的感情,不過是一些缤紛的肥皂泡。
感情總是被低估或者高估。
有時我很失望。
有時我佯裝不知這些失望,并最終忘記這些失望。
輾轉損傷之後,在長久背負這種自相矛盾的不可解決的失望和需索之後,我已知曉,人不需要幻覺中的感情的肥皂泡。
它們終會破碎。
它們比渴望本身還要脆弱。
最好的方式,是學會與黑暗共存,并越過它的界限。
15 成年之後,重新整理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進行自我修複。
此時父親已去世很久,母親也在老去。
再次回望這對血肉相聯的大人,我得以理解他們在人世所處的位置。
理解人在面對自身和他人時會有無法克服的困難。
理解人性的脆弱、善良、限制、無力。
這種理解的發生,使我接納了自己的曆史及這所有發生過的一切。
我對他們的感情經曆一次新生。
并使自己同時得到這種新生。
孩子需要小心對待,需要親吻、擁抱、關注、鼓勵。
需要确認的愛與安全。
被剝奪這些,心裡不免暗藏坑洞。
如此,也許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因為内心的敏感和情感被壓抑,能量劇烈沖撞,需要釋放。
但這些沖撞可能帶來犧牲。
如果不經曆有效的成長和調整,心會與碎裂結盟,并最終被自己毀滅。
這樣的人,需要更為頑強和長久的自我認知的過程。
需要一生的自我幫助和教育來讓自己恢複和愈合。
而我,如果不曾經曆頑劣不定的成長,是否會因此改變人生模式。
如果父母感情和諧通達,家人時常相聚吃飯,聊天暢談,有充分的愛的表達,我是否能夠成為一個情緒穩定内心溫馴的女子,得以早早結婚,與男子平順相處白頭偕老。
我不會遠離家鄉。
也不會始終與人的關系動蕩不定。
這種假設我知道它無法成立。
如同我和世間一直存在的某種格格不入或者不合時宜的關系。
這也許是一種無法被對抗的力量。
命運發生的模式是一種早已被選擇和排列的秩序。
生命被設置需要穿越的障礙和通道,以便人接近自身的真正任務。
我終究隻能開始寫作。
遠行和孤獨于我,即是必須接受的負擔。
我們的人生中不存在假設。
存在的即是唯一被允許的。
沒有什麼發生是錯誤。
它們最終都是正确。
16 生下第一個孩子時,已過三十歲。
之前的生活流離,如河流在山間平原任意更改方向,來回波折。
孩子仿佛是一種确認,讓身心成為土壤裡紮下根系的植物,不再孤身飄蕩于世間。
這種飄零感,如同晚春花瓣落于風中,無所歸依,岌岌可危。
孩子是這個現實的世間為我而做出的一次挽留。
懷孕時,去做B超,看到胎兒躺在子宮裡,頭和軀體的形狀已分開。
屈起上半身的模樣,很無辜,很秘密。
但我并未被激發飽滿多餘的母愛。
很快排除掉内心的不适應,也沒有脆弱的情緒或對孩子的過于關注。
不過是若無其事,自然地善待。
經常獨自出門步行很久。
在超市購物,提拎沉重的購物袋在櫃台結賬。
即便入院的前一個月,還在郊外爬山。
十個月。
陷入在一種強壯而孤獨的狀态裡,懷着孩子,重新成為孤身一人,與人世分清關系。
一隻白玉镯子。
一串白水晶舊佛珠。
閱讀喜愛的舊日書籍。
讀書,做筆記,寫日記。
吃新鮮蔬菜,水果,粗糧。
定時去花園喂野貓。
與人的交往幾近為零。
沒有與外界的溝通和交際,與認識的各式人等全都失去聯系。
直到三年後才重新與他們見面。
我也許想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深切的修複。
歸于與世隔絕,歸于一種不曾獲得過的自給自足。
不想交換,無需言說,以此重新認知和治愈自己。
(但最終我意識到它隻能治愈一部分。
它不具備徹底更換生命結構的能力。
) 數十年來大浪淘沙般混濁的劇烈的沒有方向的遊蕩的生活,潮水一樣起落。
在稍稍覺得可以歇息一下,停止追逐起伏的時候,發現落腳之處也不過是海邊一塊被沖擊的礁石。
生活在激流動蕩之後,暫時得到中間點的停靠。
但這一切遠不是岸。
岸有時看起來仿佛是不存在的。
在我們得到真正的可與血肉之軀交融的信念之前,沒有回頭是岸。
17 懷孕時,為了度過隔絕時日,動手寫一本書。
把文字比拟為刺繡,一字一行,完成春夏秋冬四季的畫幅。
叙述故鄉、童年、雙親、寫作……内心零碎失落的碎片在回想中逐一回歸,逐一拼接完整。
白日在花園涼棚下坐着改稿,池塘裡荷花開得正好。
夏天黃昏時常一陣暴雨。
在走廊上放置一把藤制搖椅。
坐在那裡,聽雨點打在芭蕉葉上,滴滴答答。
雨後的彩虹若隐若現。
夜色來得遲。
晚香玉開出芳香白花。
這本書在孩子出生前一月出版,書名是《素年錦時》。
是之前寫作十年擁有讀者最多的一本書。
把它送給将在十月出生的女兒,以此是紀念。
《蓮花》則題字給我的父母。
此外,沒有把書題字給任何人。
對我來說,孩子,父母,這兩種關系是不會變化的。
是到死都必須背負的關系。
單純而強大。
融入骨血的關系。
命運一再給予安排和設定,人卻無法預知自己的生活中會發生什麼。
我習慣在生活中随波逐流,把身心交付給流淌中的河流。
現實按照秩序逐樣發生應該發生的一切。
不容想象,不容拒絕。
對此,我未曾有過畏怖或退卻。
“生命的道路上出了什麼岔子,不能僅靠智力上的理解去化解。
這是生命的模式,它在你體内,深入骨髓。
你必須回去。
如果你真的想變得自然,你得重度往日的時光……找出來,回歸到過去,再度經曆過它。
如果有遺留下什麼東西,唯一的方式就是在頭腦裡重新經曆它,往回走。
再度活過它,而不隻是回想它。
” 在飛機上閱讀一本書,讀到其中段落。
想起十餘年的寫作,寫盡内心的點滴和曲折,也許正是這種生命的修複。
我已相當用力,卻從未自知在進行這一切。
那一刻,百感交集,坐在狹小機艙的人群中流下熱淚。
18 晚上夢魇。
見到空曠的木結構房子,屋頂木脊懸挂下大幅絲緞布匹,绮麗難言。
有一群人站在暗的殿堂裡聽人講經,我也夾雜其中。
一個衣着錦袍的男子,身形高大。
身邊有背後懸挂長長辮子的小女孩。
那女孩頭部剛齊他的腰,面容極美,安靜不語。
他們轉身背向我,踏上往高處的台階。
太陽花,牽牛花,撒下種子,生長旺盛,花朵朝開暮合,常使人有一種錯覺,覺得它們每天都是新的。
因為有休息,不像時時刻刻綻放的花朵,讓人察覺到堅持和疲累,感覺到最終走向衰敗的趨向。
有休息的花朵,是長相伴随的可靠,與人的緣分更為親厚。
習慣性注視出現在視線裡的陌生人。
他們的頭發、皮膚和眼白的顔色,磨損的指甲油,手機上的小裝飾,衣服上被忽略的污漬,鞋子,背包……空氣裡流動着一種不确定的安全性。
這種安全性在于,在廣袤的人的世界裡,我們默默存在如雜草叢生,卻各自暗藏深不可測的故事。
人一生的掙紮是否值得同情。
每個人各有各的掙紮,輪不上誰來同情誰。
對更高的力量來說,它看待人的掙紮和我們看待螞蟻奔走蜉蝣求生沒有兩樣。
不過是盲目而辛勞地奔走,不過是求一段肉身的存在。
這一生,隻有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對其他人不是。
其實隻有你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因此,應盡量保持真實和自在地去生活。
不違背不辜負,無需他人旁觀,更無需他人同
内心持續交替軟弱、混亂、貪戀、冷靜、潔淨、剛硬、開放。
這個替換時間越來越短暫。
心所需要的清除工作無法有片刻中止。
忍耐疾病般,忍耐不時來襲的陰暗感覺。
每一次來襲都會讓人感受到軟弱。
這種軟弱也提醒我,保持覺察和承擔是一次舉重的過程。
當人能夠每次都舉起比前一次有所增加的重量,這即是訓練。
人最終将以此接受和理解,這個世界上所發生的所有曾經以為不可理喻也無法接受的事。
觀察它,看它如何靜止下來,再次回去它的角落。
收藏起身體裡抵抗的力量,把它馴服。
很多事情,都是重複的輪回的,能夠摸索出規律。
最終知道它的軌迹,明了它的起源、走向、變動、結果。
心之艱難,是跟自己做鬥争。
12 早上的夢境。
十層,二十層,八十層的電梯。
身後的人說,可以停于十層,也可以是二十層,大概是去吃午餐。
想與他們一起,卻獨自進了電梯,并且摁了八十層。
以前的夢中,也有在電梯裡。
快速升高的電梯,黑暗,幽閉,微微搖晃,向無盡的高空延伸。
有時是裸露在外的建築工地的直梯。
但這次是封閉的。
接受現實。
人心均有其漏洞。
行動主義是一種理性。
人有時被自己的感性摧毀,是因為理性雖然有力,但它不是能夠帶來安慰的東西。
有時壓抑會暗自滋生出一種敏銳和勇氣。
13 去一座古城小住。
春天蠶豆開花期的田野,坐于田埂上。
時而陽光劇烈,曬得眼冒金光,時而濃雲飄過,落下清涼碩大的雨點。
大風掠過,作物綠葉如波浪向前推動,光線變幻,發出刷刷聲響。
這景象使人入迷,旁觀數小時不覺厭倦。
還有那些熟悉的光線,灑在大海中,灑向山巒間的村莊,一束一束,靜谧強壯。
晚上獨自在路邊小餐廳吃飯,屋檐下懸挂臘肉、風肝、熏腸。
店裡自制的大玻璃罐青梅酒。
喧鬧人群漸漸走空,廚師服務員結束工作,圍坐一起看電視說閑話。
窗外淅淅瀝瀝下起小雨,漸漸密集。
大批濃雲飄過上空。
酒即便獨飲,也使人渾身暖和,心裡熱燙。
喝完杯中殘酒,結賬走出店門。
冷雨撲臉,腳步略有趔趄。
路邊的杏花樹,粉粉白白,一簇簇花朵開得斷了魂。
坡道上端是巍峨山巒。
頃刻一生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當下不免生起頓然警覺,肉身投諸這個無常世間,靈魂卻是一直在上路的異鄉客。
“人是情願孤獨,也甯願死的。
否則我們為何要跟心愛的人作對,對當下的事物漠視,又向往遙不可及的一切……”在長途飛行的悶熱機艙,把這部電影又重新看了一遍。
在有所感應的作品裡面,看到的雖是别人的故事,照見的卻仿佛是自己的生命。
所有的影子、呼吸、結構和細節,如此相似。
以至有時讓内心生出一種軟弱和憎惡。
(也許在潛意識中,人并不喜歡他人說出自己的内心。
你以為自己獨一無二,而事實并非如此。
) 曾經。
無論在哪裡,在何時,時時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寂寞的人。
沒有旁人,仿佛始終是一個人。
生活也許會被一些細節填塞,但最終又在不斷被流水洗刷和帶走,留下的仍是岩石般堅定處境。
所有的事實在分散發射之後,仍以一種單純而有力的方式再次返照。
我們身上所被擱置的無形而龐大的經驗何其空虛,又何其沉重。
14 他問我,如果得到一個伴侶,想要的情感關系是怎樣的模式。
我說,照顧、承擔、保護、安全。
别人的答案也許會不同,比如寵愛、依賴、占有或者相悅。
這些詞彙的感受對我來說很陌生。
童年時,雙親很少帶我去電影院、遊樂場或小公園。
我們很少在餐館裡熱鬧而親密地吃飯。
他們不過問我内心是否快樂,可有憂慮,很少送我禮物。
到了少女時代,連溝通都喪失。
有時好幾天什麼話都不說。
長久處于這樣的模式和氛圍之中,會逐漸覺得如此接受下來的現實都是正常。
就像傷疤,早已不是自然的組織,是增生凸起的醜陋的東西,隻為保護和遮蓋,但人帶着它,慢慢與它成為整體。
如果人長期生活在某種匮乏的陰影裡,他最終會成為陰影的一部分。
對自尊和情感的渴望與羞恥之心,習慣了不被得到,覺得天生就該沒有。
十六歲左右,我即覺得可以離開這個家,去到哪裡都行。
心裡有一種僵硬阻滞,使我在十幾歲、二十幾歲時無法懂得愛的内在,卻對它有貪婪的需索之心。
成為對情感隻有匮乏感而沒有憧憬的女子。
如何得到來自他人的情感,如何享用,全無概念。
偶爾别人給予,覺得心中忐忑不安。
因為不習慣,不知道它什麼性質。
如同一棵結不出果子的樹。
生怕别人的一絲絲給予都會成為難以對等的負擔。
覺得一切都不會長久。
這種内心冷漠即是傷疤。
我逐漸意識到所謂的人的感情,不過是一些缤紛的肥皂泡。
感情總是被低估或者高估。
有時我很失望。
有時我佯裝不知這些失望,并最終忘記這些失望。
輾轉損傷之後,在長久背負這種自相矛盾的不可解決的失望和需索之後,我已知曉,人不需要幻覺中的感情的肥皂泡。
它們終會破碎。
它們比渴望本身還要脆弱。
最好的方式,是學會與黑暗共存,并越過它的界限。
15 成年之後,重新整理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進行自我修複。
此時父親已去世很久,母親也在老去。
再次回望這對血肉相聯的大人,我得以理解他們在人世所處的位置。
理解人在面對自身和他人時會有無法克服的困難。
理解人性的脆弱、善良、限制、無力。
這種理解的發生,使我接納了自己的曆史及這所有發生過的一切。
我對他們的感情經曆一次新生。
并使自己同時得到這種新生。
孩子需要小心對待,需要親吻、擁抱、關注、鼓勵。
需要确認的愛與安全。
被剝奪這些,心裡不免暗藏坑洞。
如此,也許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因為内心的敏感和情感被壓抑,能量劇烈沖撞,需要釋放。
但這些沖撞可能帶來犧牲。
如果不經曆有效的成長和調整,心會與碎裂結盟,并最終被自己毀滅。
這樣的人,需要更為頑強和長久的自我認知的過程。
需要一生的自我幫助和教育來讓自己恢複和愈合。
而我,如果不曾經曆頑劣不定的成長,是否會因此改變人生模式。
如果父母感情和諧通達,家人時常相聚吃飯,聊天暢談,有充分的愛的表達,我是否能夠成為一個情緒穩定内心溫馴的女子,得以早早結婚,與男子平順相處白頭偕老。
我不會遠離家鄉。
也不會始終與人的關系動蕩不定。
這種假設我知道它無法成立。
如同我和世間一直存在的某種格格不入或者不合時宜的關系。
這也許是一種無法被對抗的力量。
命運發生的模式是一種早已被選擇和排列的秩序。
生命被設置需要穿越的障礙和通道,以便人接近自身的真正任務。
我終究隻能開始寫作。
遠行和孤獨于我,即是必須接受的負擔。
我們的人生中不存在假設。
存在的即是唯一被允許的。
沒有什麼發生是錯誤。
它們最終都是正确。
16 生下第一個孩子時,已過三十歲。
之前的生活流離,如河流在山間平原任意更改方向,來回波折。
孩子仿佛是一種确認,讓身心成為土壤裡紮下根系的植物,不再孤身飄蕩于世間。
這種飄零感,如同晚春花瓣落于風中,無所歸依,岌岌可危。
孩子是這個現實的世間為我而做出的一次挽留。
懷孕時,去做B超,看到胎兒躺在子宮裡,頭和軀體的形狀已分開。
屈起上半身的模樣,很無辜,很秘密。
但我并未被激發飽滿多餘的母愛。
很快排除掉内心的不适應,也沒有脆弱的情緒或對孩子的過于關注。
不過是若無其事,自然地善待。
經常獨自出門步行很久。
在超市購物,提拎沉重的購物袋在櫃台結賬。
即便入院的前一個月,還在郊外爬山。
十個月。
陷入在一種強壯而孤獨的狀态裡,懷着孩子,重新成為孤身一人,與人世分清關系。
一隻白玉镯子。
一串白水晶舊佛珠。
閱讀喜愛的舊日書籍。
讀書,做筆記,寫日記。
吃新鮮蔬菜,水果,粗糧。
定時去花園喂野貓。
與人的交往幾近為零。
沒有與外界的溝通和交際,與認識的各式人等全都失去聯系。
直到三年後才重新與他們見面。
我也許想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深切的修複。
歸于與世隔絕,歸于一種不曾獲得過的自給自足。
不想交換,無需言說,以此重新認知和治愈自己。
(但最終我意識到它隻能治愈一部分。
它不具備徹底更換生命結構的能力。
) 數十年來大浪淘沙般混濁的劇烈的沒有方向的遊蕩的生活,潮水一樣起落。
在稍稍覺得可以歇息一下,停止追逐起伏的時候,發現落腳之處也不過是海邊一塊被沖擊的礁石。
生活在激流動蕩之後,暫時得到中間點的停靠。
但這一切遠不是岸。
岸有時看起來仿佛是不存在的。
在我們得到真正的可與血肉之軀交融的信念之前,沒有回頭是岸。
17 懷孕時,為了度過隔絕時日,動手寫一本書。
把文字比拟為刺繡,一字一行,完成春夏秋冬四季的畫幅。
叙述故鄉、童年、雙親、寫作……内心零碎失落的碎片在回想中逐一回歸,逐一拼接完整。
白日在花園涼棚下坐着改稿,池塘裡荷花開得正好。
夏天黃昏時常一陣暴雨。
在走廊上放置一把藤制搖椅。
坐在那裡,聽雨點打在芭蕉葉上,滴滴答答。
雨後的彩虹若隐若現。
夜色來得遲。
晚香玉開出芳香白花。
這本書在孩子出生前一月出版,書名是《素年錦時》。
是之前寫作十年擁有讀者最多的一本書。
把它送給将在十月出生的女兒,以此是紀念。
《蓮花》則題字給我的父母。
此外,沒有把書題字給任何人。
對我來說,孩子,父母,這兩種關系是不會變化的。
是到死都必須背負的關系。
單純而強大。
融入骨血的關系。
命運一再給予安排和設定,人卻無法預知自己的生活中會發生什麼。
我習慣在生活中随波逐流,把身心交付給流淌中的河流。
現實按照秩序逐樣發生應該發生的一切。
不容想象,不容拒絕。
對此,我未曾有過畏怖或退卻。
“生命的道路上出了什麼岔子,不能僅靠智力上的理解去化解。
這是生命的模式,它在你體内,深入骨髓。
你必須回去。
如果你真的想變得自然,你得重度往日的時光……找出來,回歸到過去,再度經曆過它。
如果有遺留下什麼東西,唯一的方式就是在頭腦裡重新經曆它,往回走。
再度活過它,而不隻是回想它。
” 在飛機上閱讀一本書,讀到其中段落。
想起十餘年的寫作,寫盡内心的點滴和曲折,也許正是這種生命的修複。
我已相當用力,卻從未自知在進行這一切。
那一刻,百感交集,坐在狹小機艙的人群中流下熱淚。
18 晚上夢魇。
見到空曠的木結構房子,屋頂木脊懸挂下大幅絲緞布匹,绮麗難言。
有一群人站在暗的殿堂裡聽人講經,我也夾雜其中。
一個衣着錦袍的男子,身形高大。
身邊有背後懸挂長長辮子的小女孩。
那女孩頭部剛齊他的腰,面容極美,安靜不語。
他們轉身背向我,踏上往高處的台階。
太陽花,牽牛花,撒下種子,生長旺盛,花朵朝開暮合,常使人有一種錯覺,覺得它們每天都是新的。
因為有休息,不像時時刻刻綻放的花朵,讓人察覺到堅持和疲累,感覺到最終走向衰敗的趨向。
有休息的花朵,是長相伴随的可靠,與人的緣分更為親厚。
習慣性注視出現在視線裡的陌生人。
他們的頭發、皮膚和眼白的顔色,磨損的指甲油,手機上的小裝飾,衣服上被忽略的污漬,鞋子,背包……空氣裡流動着一種不确定的安全性。
這種安全性在于,在廣袤的人的世界裡,我們默默存在如雜草叢生,卻各自暗藏深不可測的故事。
人一生的掙紮是否值得同情。
每個人各有各的掙紮,輪不上誰來同情誰。
對更高的力量來說,它看待人的掙紮和我們看待螞蟻奔走蜉蝣求生沒有兩樣。
不過是盲目而辛勞地奔走,不過是求一段肉身的存在。
這一生,隻有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對其他人不是。
其實隻有你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因此,應盡量保持真實和自在地去生活。
不違背不辜負,無需他人旁觀,更無需他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