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慶長 這裡如此之美
關燈
小
中
大
忘他,但這種選擇已經不重要。
他務必會被時間的河流隔遠,推開。
她要繼續前行。
這也許是每一個被愛碾壓過的人,在餘生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她沒有幸免。
她也沒有免俗。
這場愛戀,使她被打落原形。
使她碎裂。
使她再次成形。
人的一生,要去的地方,是有限制的。
即使你有充裕時間,豐足金錢,也不能漫無目的四處行走。
去一個地方,必須持有目标。
沒有目的的路途,使人迷惘。
因為失去目标意味對行動失去控制和約束。
她記得有一次,坐客機去香港,在抵達前半小時收到通知,香港天氣有暴雨雷電,無法在機場着陸。
臨時改道,決定停留在桂林機場。
滿滿一班飛機的乘客在機艙裡滞留。
排隊上洗手間,站立,聊天,打電話給朋友同事老闆家人戀人。
乘務員拿着礦泉水瓶子和紙杯提供飲用水。
隻有她不知道可以跟誰聯絡,除了給清池發出一條短信。
他在開會,不能跟她聊天。
她再找不到其他可以聯絡的号碼。
打開手裡的書,是關于古代帛畫的一本專業論著,已看完一遍,打算再讀一遍,是手上唯一一本讀物。
即使已在桂林,整個機艙裡的人依舊覺得和桂林沒有關系。
他們被擱置在一個金屬容器裡,與時間和空間斷絕關系,暫時隐沒在真空裡。
目标如此清晰而唯一,沒有猶疑不決。
也就是說,此刻,桂林的存在,與他們沒有意義。
一個小時後,飛機重新起飛,去往香港。
她在呼嘯而起的機艙裡,想到自己和他的關系,就是兩個坐在一起的乘客和桂林之間的關系。
如果今生是一架有方向所在的客機,他們不過是被随機編排同坐的乘客,但這種随機裡面一定隐含着某種與宇宙力量呼應的指令,體現一種和前世今生來生互相貫穿渾然一體的秩序。
他們無法明白和了解這種寓意,隻是短暫共度,注定各奔東西。
她問他,這裡如此之美,可否停留。
他說,不。
這不是我們的終點。
然後,飛機起飛。
清池。
如果我們相愛過。
他是比她大13歲的男子。
他13歲或許已經遺精,心目中有用以意淫的女子對象。
他的情愛世界早已是獨立存在,與她毫無關系。
在她出生之前,他已獲得行走語言的能力,已擁有她無從跟随和探測的曆史。
他走在時間的前端。
她追趕不上這13年的曆史。
他5歲,跟随知識分子家庭移居香港。
她還沒有出生。
他16歲,去加拿大讀書。
她3歲,在棠溪鄉下度過父母離異之前尚算安穩的童年。
他20歲,在大學校園裡開始正式的戀愛,開一輛二手車,經常和女友一起旅行。
她7歲,母親離開,跟随祖母在封閉小城生活,準備入學地區小學。
他26歲,名校電子工程碩士畢業後,讀商業管理碩士,并且已決定畢業後與同班同學,來自台北移民家庭的馮恩健結婚。
她來自有軍人的家族,可算是名門之後。
她13歲,祖母去世寄居在叔叔家,與嬸嬸争吵,第一次離家出走,在火車站候車廳的椅子上度過一夜。
他31歲,進入跨國公司工作,攜帶全家,在紐約5年。
她18歲,輾轉于不同的戀愛和男子之間,極力想離開雲和這個令她感覺窒息的二線小城。
他36歲,公司開發亞太區業務,他受到重任,攜帶妻子孩子回到北京建立機構,業務範圍主要在香港、韓國、北京、上海、台北、新加坡等地。
她23歲,通過婚姻抵達上海,找到第一份工作,每日5點半起床,坐公車一個多小時,去商業中心區上班。
有時通宵加班,艱苦謀生。
他40歲,遇見她。
她27歲。
如果沒有一種命定的秩序做出安排,有可能一生都不會相遇。
在地球上,在人群中,遇見一個人,與之相愛的可能性能有多少。
這概率極低。
各自背景,經曆,身份,階層,截然不同,地理環境孤立沒有交錯。
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中的人,也有可能終其一生不會在大街上擦肩而過。
他所在的地方,她不在。
她所在的地方,他不在。
像平行軌道上的星球,默默轉動,自成圓滿,了無聲息。
直到她因為與一同結婚來到上海,認識Fiona,被指派去一個咖啡店采訪一個人。
直到他在門口出現,坐在她的對面。
這所有的因素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事後看來,所有進程如同一個編織極為細密精巧的網囊,慢慢收緊,直到在某一瞬間把他們籠絡其中。
若其中出現任何一個微小缺口,他或她都有可能半途洩逃而出。
如果這樣精确的時空與因緣的交會,是一種被編排好進程的秩序,那麼,一切勢必會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發生,直到最終成形。
如同他對一個陌生女子的尋找,跟随内心聲音,走進一間偏僻客房,拉開窗簾,看見她在隐匿中睡眠。
他于夜色裡坐在椅子上,默默看着她的那些時間裡,想了些什麼。
她無從得知。
也許他什麼都沒有想,隻是接受她在他身邊出現的現實。
他們體察到的屬于自身的質素在一一自動對應,歸屬,确認。
這就是一種秩序。
或者說,原本就是等待着時與地的意願和宿命。
他們在人群裡撞了個正着。
挾帶起初無法辨明的特定意義,被各自背後的手推動,來到一個貌似偶然卻實質規定極其嚴格甚至苛刻的時空交叉點上。
他看到她,對她說,你好,我是許清池。
他走向她,為了讓她辨認出他。
他在這個約定的時刻出現,身上攜帶前世早已排列成形的種種暗号和印記。
如果她是那個被選擇的人,她就會在重重包裹和形成之下,找到一路暗藏的隐秘線索。
并悉數将它們牽扯而出,捆綁,整理,打包,投入下一世浩渺無際的時空。
這是她為他而等待在此的原因。
她也想過,如果沒有他的出現,她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她會被迫前行,不管快樂還是不快樂。
命定的秩序,從不給予憐憫、顧惜、寬恕。
它隻給予命令、指示、結果。
但因為他出現,她的生活注定将會不同。
他打開的天地,不僅僅是她對這個世間的體會和認知,對情感與欲望的深入和探索,對人性的質疑和清潔,更重要的是,她經由他,再次面臨一條通往内心的孤長隧道。
她需要鼓起勇氣進入、行進、抵達、超越。
如果她注定要在這段關系裡經曆苦痛沉淪,那麼,它是她的任務,用以自我探索和成長的道路。
無可置疑。
相愛,是命運給予的使命。
慶長在上海重新開始生活。
這座城市照舊給她歸宿。
一個城市是一座封閉而隔閡的島嶼。
人的生命也是一座一座各自的孤島。
生活以有序的方式,陳列于貌似開放實則束縛重重的時空之中。
33歲的慶長,再次終結和清洗自己。
幫Fiona做一本新創刊的攝影雜志。
她讓Fiona保全她的行蹤,沒有說明原因。
Fiona對她失蹤一段時間,什麼都沒有問。
朋友做到這個境界,自然有她的容量。
這一次合作,Fiona給予了她最大限度的自由。
她說,慶長,人都知道高雅的東西是什麼,但高雅卻要建立在笃定穩當的物質基本之上。
如果沒有我們這些為低俗努力并用低俗賺夠錢的人,怎麼可能給你一個空間去做這些高雅内容。
大雅大俗其實沒有分别,但你有潔癖。
上天給了你一些沒有分給其他人的東西,所以其他人給予你足夠多的寬容。
我們其實一直在忍讓和包容着你,你可知道。
也許。
從一同開始,Fiona,定山,清池,她以前雜志社的同仁,或者所有一起工作過的夥伴,都曾拿出寬容來承擔她對這個世界的态度和觀點。
将近6年過完,Fiona沒有把自己嫁出去。
她已35歲。
她的目标是成功外籍男人,一如既往。
找不到可托付終生的男人,并不讓她覺得生命有缺陷。
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到處參加派對社交,享受奢侈品牌,不亦樂乎。
生活足夠擁擠精彩,也就沒有空檔來思考人生缺陷。
因為始終和老外混,Fiona把自己徹底改造成一個半中半西的上海女人,一句話起碼搭上3個英文單詞。
手勢,神情,腔調,都很西式。
雖然她的身份證始終沒有變化。
慶長一邊工作,一邊開始嘗試結交朋友。
心理醫生宋有仁由Fiona介紹,德國出生長大的華裔,48歲,在上海開私人診所。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去他那裡接受治療。
他的診所有嚴格的會員制度,需要介紹人推薦才可以通過。
費用當然也相當昂貴。
慶長一直與社會疏離,Fiona大概對他詳細介紹過周慶長的情況,他對她十分感興趣。
每周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希望與她相處,無需費用。
時間是周六下午。
對他來說,這種不赢利的付出,更像一個約會。
一次朋友之間的相見。
第一次見面,他就問她,瞻裡的觀音閣橋是否已經消失。
這一定是Fiona對他提起的。
慶長想,她其實并不想讓别人知道她做過一些什麼事。
但她依然坦率,說,是。
它在5年前就已被摧毀。
當然我也沒有回去證實。
隻是打了電話詢問當地人。
你為何不嘗試為它的保留做出努力,做了這樣詳實的采訪記錄,可以跟上級部分溝通,讓他們重視。
在采訪時就一直被當地某些部門阻礙和驅趕,他們試圖阻止。
誰都知道這個龐然大物是個很老很美的東西。
他們害怕。
但即便如此,它依舊不适應這個時代,它總歸要被清除。
她看着他的眼睛,說,你可知道在可見或不可見的區域,有很多這樣的建築在被消滅。
我們能夠見到的美的事物是無法窮盡的,也無法想象。
這種輪回是它們的命運所在。
沒有人斷論美的東西應該永恒。
一個擁有沉重曆史和無數美好事物的國度,總有些許悲哀。
它的痛苦之身是它自身的負擔。
美,是痛苦的血肉。
痛苦,是美的骨骼。
她對他說起親眼所見祖母村莊的敗落。
年輕人去往外面打工,村子裡剩下孩子和老人。
田地冷清無人耕種,土地廟遭棄絕。
溪水幹涸污髒,岸邊漂滿死魚的屍體。
破損的古老祠堂,徒留一座廢棄戲台,精美木雕日益腐朽。
往昔的聚會盛況全村人圍聚看戲鑼鼓铿锵,聲影全息,隻留下日光斜照裡的塵影飛舞。
一個村莊旺盛完整的生命,被抽離幹淨。
她說,都隻留下一具殘骸。
所有被推翻陷落和抛棄的東西,都不能夠再來。
也許,人們也不再期待它們能夠回來。
不管是信念、傳統、人與土地的關系,還是一座持有尊嚴卻無力自保的古老的橋。
精湛壯美的觀音閣橋到了被摧毀的時間,就隻能在機器作用下斷裂瓦解。
木雕被運走賣錢或被燒毀。
它注定要迎接屬于它的時代的劫難。
它會被毀滅,不會被損傷。
它會消失,不會被改變。
它的美與情懷,會在時間的海洋中輪回,不會沉沒。
即使沒有人紀念它曾經的存在,它依舊存在。
你去采訪,隻為了紀錄下這種演變,以此作為紀念嗎。
不。
隻為了與它相認。
他身材不高,中等個子。
清潔,健壯,适度的理性和感性,溫和穩重。
平素喜歡穿中式布鞋,尤其是鞋底用針腳密密縫出來的傳統式樣。
雖然一直生活在歐洲,骨子裡卻有很傳統很東方式的内蘊。
個性顯得頗為奇妙,有一種可費猜解的深度。
與之相處,不會覺得乏味。
如同暗藏無數儲存充實的抽屜,随便打開一個都分量十足,琢磨觀賞半日,共度時間絕無乏味。
3年前他來到上海,租下衡山路一幢曆史悠久的老别墅。
一樓是診所,二樓三樓自己住。
這個老房子是新喬治時期風格,在維持原有結構上做了裝飾整修,得以修繕維持存活呼吸。
他傾向瑞典古斯塔夫風格,硬木家具,手工壁紙,素木地闆,用深钴藍色和冷灰白色的搭配。
空敞的房間顯得更為冷寂。
小花園裡有露台、藤架、涼亭、草地和各種植物,存留古老的栗子樹和橡樹。
他又種了紫藤、繡球、鈴蘭,還有一些不同種類的爬行玫瑰。
種了葡萄、南瓜、絲瓜。
小花園在春夏時蔥郁青翠,枝葉繁茂,花朵綿密攀援。
午後和黃昏時,因為日光變化,光線與色彩亦變幻不定。
慶長第一次來,等在門口,站在棚架下,擡頭看懸吊下來的南瓜,長久默默凝望。
他說,你喜歡南瓜嗎。
她說,我為這果實此刻的形态和質地打動。
飽滿,碩大,安靜,平衡,沉浸于渾然的成熟之中。
它們這樣美。
她是一個衣着随意略顯邋遢的女子,絲毫不講究,不施脂粉。
頭發在背上編成一根粗粗的印度發辮,發絲中纏繞深藍和暗紅的細細棉線,裝束氣質都與别人不同。
眼神清澈,沉默寡言,顯得落落寡歡。
她的安甯和敏感,即刻讓他愉悅。
他們經常坐在回廊裡。
兩個小時,與其說相談,不如說隻是一起并肩面對這個綠樹蔭蔭的花園。
她抽一根煙,有時長久不說什麼話。
脫掉鞋子,赤足盤腿,蜷坐在椅子上,把下巴支在膝蓋上,神情如同略帶自閉的孩童。
聽微風、噴泉和昆蟲聲音。
聽着寂靜。
有時她會去草地上蕩秋千,蕩得很高,裙子在風中發出凜冽顫動。
自由自在,完全不顧忌一個比她大15歲的陌生男子,在身邊觀察凝望。
有一些時候,她會在他的引導之下,嘗試說出自己,也談到清池,想起一些非常細微的往事。
比如桂林的飛機,一邊說,一邊把往事清空出内心。
她說
他務必會被時間的河流隔遠,推開。
她要繼續前行。
這也許是每一個被愛碾壓過的人,在餘生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她沒有幸免。
她也沒有免俗。
這場愛戀,使她被打落原形。
使她碎裂。
使她再次成形。
人的一生,要去的地方,是有限制的。
即使你有充裕時間,豐足金錢,也不能漫無目的四處行走。
去一個地方,必須持有目标。
沒有目的的路途,使人迷惘。
因為失去目标意味對行動失去控制和約束。
她記得有一次,坐客機去香港,在抵達前半小時收到通知,香港天氣有暴雨雷電,無法在機場着陸。
臨時改道,決定停留在桂林機場。
滿滿一班飛機的乘客在機艙裡滞留。
排隊上洗手間,站立,聊天,打電話給朋友同事老闆家人戀人。
乘務員拿着礦泉水瓶子和紙杯提供飲用水。
隻有她不知道可以跟誰聯絡,除了給清池發出一條短信。
他在開會,不能跟她聊天。
她再找不到其他可以聯絡的号碼。
打開手裡的書,是關于古代帛畫的一本專業論著,已看完一遍,打算再讀一遍,是手上唯一一本讀物。
即使已在桂林,整個機艙裡的人依舊覺得和桂林沒有關系。
他們被擱置在一個金屬容器裡,與時間和空間斷絕關系,暫時隐沒在真空裡。
目标如此清晰而唯一,沒有猶疑不決。
也就是說,此刻,桂林的存在,與他們沒有意義。
一個小時後,飛機重新起飛,去往香港。
她在呼嘯而起的機艙裡,想到自己和他的關系,就是兩個坐在一起的乘客和桂林之間的關系。
如果今生是一架有方向所在的客機,他們不過是被随機編排同坐的乘客,但這種随機裡面一定隐含着某種與宇宙力量呼應的指令,體現一種和前世今生來生互相貫穿渾然一體的秩序。
他們無法明白和了解這種寓意,隻是短暫共度,注定各奔東西。
她問他,這裡如此之美,可否停留。
他說,不。
這不是我們的終點。
然後,飛機起飛。
清池。
如果我們相愛過。
他是比她大13歲的男子。
他13歲或許已經遺精,心目中有用以意淫的女子對象。
他的情愛世界早已是獨立存在,與她毫無關系。
在她出生之前,他已獲得行走語言的能力,已擁有她無從跟随和探測的曆史。
他走在時間的前端。
她追趕不上這13年的曆史。
他5歲,跟随知識分子家庭移居香港。
她還沒有出生。
他16歲,去加拿大讀書。
她3歲,在棠溪鄉下度過父母離異之前尚算安穩的童年。
他20歲,在大學校園裡開始正式的戀愛,開一輛二手車,經常和女友一起旅行。
她7歲,母親離開,跟随祖母在封閉小城生活,準備入學地區小學。
他26歲,名校電子工程碩士畢業後,讀商業管理碩士,并且已決定畢業後與同班同學,來自台北移民家庭的馮恩健結婚。
她來自有軍人的家族,可算是名門之後。
她13歲,祖母去世寄居在叔叔家,與嬸嬸争吵,第一次離家出走,在火車站候車廳的椅子上度過一夜。
他31歲,進入跨國公司工作,攜帶全家,在紐約5年。
她18歲,輾轉于不同的戀愛和男子之間,極力想離開雲和這個令她感覺窒息的二線小城。
他36歲,公司開發亞太區業務,他受到重任,攜帶妻子孩子回到北京建立機構,業務範圍主要在香港、韓國、北京、上海、台北、新加坡等地。
她23歲,通過婚姻抵達上海,找到第一份工作,每日5點半起床,坐公車一個多小時,去商業中心區上班。
有時通宵加班,艱苦謀生。
他40歲,遇見她。
她27歲。
如果沒有一種命定的秩序做出安排,有可能一生都不會相遇。
在地球上,在人群中,遇見一個人,與之相愛的可能性能有多少。
這概率極低。
各自背景,經曆,身份,階層,截然不同,地理環境孤立沒有交錯。
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中的人,也有可能終其一生不會在大街上擦肩而過。
他所在的地方,她不在。
她所在的地方,他不在。
像平行軌道上的星球,默默轉動,自成圓滿,了無聲息。
直到她因為與一同結婚來到上海,認識Fiona,被指派去一個咖啡店采訪一個人。
直到他在門口出現,坐在她的對面。
這所有的因素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事後看來,所有進程如同一個編織極為細密精巧的網囊,慢慢收緊,直到在某一瞬間把他們籠絡其中。
若其中出現任何一個微小缺口,他或她都有可能半途洩逃而出。
如果這樣精确的時空與因緣的交會,是一種被編排好進程的秩序,那麼,一切勢必會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發生,直到最終成形。
如同他對一個陌生女子的尋找,跟随内心聲音,走進一間偏僻客房,拉開窗簾,看見她在隐匿中睡眠。
他于夜色裡坐在椅子上,默默看着她的那些時間裡,想了些什麼。
她無從得知。
也許他什麼都沒有想,隻是接受她在他身邊出現的現實。
他們體察到的屬于自身的質素在一一自動對應,歸屬,确認。
這就是一種秩序。
或者說,原本就是等待着時與地的意願和宿命。
他們在人群裡撞了個正着。
挾帶起初無法辨明的特定意義,被各自背後的手推動,來到一個貌似偶然卻實質規定極其嚴格甚至苛刻的時空交叉點上。
他看到她,對她說,你好,我是許清池。
他走向她,為了讓她辨認出他。
他在這個約定的時刻出現,身上攜帶前世早已排列成形的種種暗号和印記。
如果她是那個被選擇的人,她就會在重重包裹和形成之下,找到一路暗藏的隐秘線索。
并悉數将它們牽扯而出,捆綁,整理,打包,投入下一世浩渺無際的時空。
這是她為他而等待在此的原因。
她也想過,如果沒有他的出現,她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她會被迫前行,不管快樂還是不快樂。
命定的秩序,從不給予憐憫、顧惜、寬恕。
它隻給予命令、指示、結果。
但因為他出現,她的生活注定将會不同。
他打開的天地,不僅僅是她對這個世間的體會和認知,對情感與欲望的深入和探索,對人性的質疑和清潔,更重要的是,她經由他,再次面臨一條通往内心的孤長隧道。
她需要鼓起勇氣進入、行進、抵達、超越。
如果她注定要在這段關系裡經曆苦痛沉淪,那麼,它是她的任務,用以自我探索和成長的道路。
無可置疑。
相愛,是命運給予的使命。
慶長在上海重新開始生活。
這座城市照舊給她歸宿。
一個城市是一座封閉而隔閡的島嶼。
人的生命也是一座一座各自的孤島。
生活以有序的方式,陳列于貌似開放實則束縛重重的時空之中。
33歲的慶長,再次終結和清洗自己。
幫Fiona做一本新創刊的攝影雜志。
她讓Fiona保全她的行蹤,沒有說明原因。
Fiona對她失蹤一段時間,什麼都沒有問。
朋友做到這個境界,自然有她的容量。
這一次合作,Fiona給予了她最大限度的自由。
她說,慶長,人都知道高雅的東西是什麼,但高雅卻要建立在笃定穩當的物質基本之上。
如果沒有我們這些為低俗努力并用低俗賺夠錢的人,怎麼可能給你一個空間去做這些高雅内容。
大雅大俗其實沒有分别,但你有潔癖。
上天給了你一些沒有分給其他人的東西,所以其他人給予你足夠多的寬容。
我們其實一直在忍讓和包容着你,你可知道。
也許。
從一同開始,Fiona,定山,清池,她以前雜志社的同仁,或者所有一起工作過的夥伴,都曾拿出寬容來承擔她對這個世界的态度和觀點。
将近6年過完,Fiona沒有把自己嫁出去。
她已35歲。
她的目标是成功外籍男人,一如既往。
找不到可托付終生的男人,并不讓她覺得生命有缺陷。
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到處參加派對社交,享受奢侈品牌,不亦樂乎。
生活足夠擁擠精彩,也就沒有空檔來思考人生缺陷。
因為始終和老外混,Fiona把自己徹底改造成一個半中半西的上海女人,一句話起碼搭上3個英文單詞。
手勢,神情,腔調,都很西式。
雖然她的身份證始終沒有變化。
慶長一邊工作,一邊開始嘗試結交朋友。
心理醫生宋有仁由Fiona介紹,德國出生長大的華裔,48歲,在上海開私人診所。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去他那裡接受治療。
他的診所有嚴格的會員制度,需要介紹人推薦才可以通過。
費用當然也相當昂貴。
慶長一直與社會疏離,Fiona大概對他詳細介紹過周慶長的情況,他對她十分感興趣。
每周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希望與她相處,無需費用。
時間是周六下午。
對他來說,這種不赢利的付出,更像一個約會。
一次朋友之間的相見。
第一次見面,他就問她,瞻裡的觀音閣橋是否已經消失。
這一定是Fiona對他提起的。
慶長想,她其實并不想讓别人知道她做過一些什麼事。
但她依然坦率,說,是。
它在5年前就已被摧毀。
當然我也沒有回去證實。
隻是打了電話詢問當地人。
你為何不嘗試為它的保留做出努力,做了這樣詳實的采訪記錄,可以跟上級部分溝通,讓他們重視。
在采訪時就一直被當地某些部門阻礙和驅趕,他們試圖阻止。
誰都知道這個龐然大物是個很老很美的東西。
他們害怕。
但即便如此,它依舊不适應這個時代,它總歸要被清除。
她看着他的眼睛,說,你可知道在可見或不可見的區域,有很多這樣的建築在被消滅。
我們能夠見到的美的事物是無法窮盡的,也無法想象。
這種輪回是它們的命運所在。
沒有人斷論美的東西應該永恒。
一個擁有沉重曆史和無數美好事物的國度,總有些許悲哀。
它的痛苦之身是它自身的負擔。
美,是痛苦的血肉。
痛苦,是美的骨骼。
她對他說起親眼所見祖母村莊的敗落。
年輕人去往外面打工,村子裡剩下孩子和老人。
田地冷清無人耕種,土地廟遭棄絕。
溪水幹涸污髒,岸邊漂滿死魚的屍體。
破損的古老祠堂,徒留一座廢棄戲台,精美木雕日益腐朽。
往昔的聚會盛況全村人圍聚看戲鑼鼓铿锵,聲影全息,隻留下日光斜照裡的塵影飛舞。
一個村莊旺盛完整的生命,被抽離幹淨。
她說,都隻留下一具殘骸。
所有被推翻陷落和抛棄的東西,都不能夠再來。
也許,人們也不再期待它們能夠回來。
不管是信念、傳統、人與土地的關系,還是一座持有尊嚴卻無力自保的古老的橋。
精湛壯美的觀音閣橋到了被摧毀的時間,就隻能在機器作用下斷裂瓦解。
木雕被運走賣錢或被燒毀。
它注定要迎接屬于它的時代的劫難。
它會被毀滅,不會被損傷。
它會消失,不會被改變。
它的美與情懷,會在時間的海洋中輪回,不會沉沒。
即使沒有人紀念它曾經的存在,它依舊存在。
你去采訪,隻為了紀錄下這種演變,以此作為紀念嗎。
不。
隻為了與它相認。
他身材不高,中等個子。
清潔,健壯,适度的理性和感性,溫和穩重。
平素喜歡穿中式布鞋,尤其是鞋底用針腳密密縫出來的傳統式樣。
雖然一直生活在歐洲,骨子裡卻有很傳統很東方式的内蘊。
個性顯得頗為奇妙,有一種可費猜解的深度。
與之相處,不會覺得乏味。
如同暗藏無數儲存充實的抽屜,随便打開一個都分量十足,琢磨觀賞半日,共度時間絕無乏味。
3年前他來到上海,租下衡山路一幢曆史悠久的老别墅。
一樓是診所,二樓三樓自己住。
這個老房子是新喬治時期風格,在維持原有結構上做了裝飾整修,得以修繕維持存活呼吸。
他傾向瑞典古斯塔夫風格,硬木家具,手工壁紙,素木地闆,用深钴藍色和冷灰白色的搭配。
空敞的房間顯得更為冷寂。
小花園裡有露台、藤架、涼亭、草地和各種植物,存留古老的栗子樹和橡樹。
他又種了紫藤、繡球、鈴蘭,還有一些不同種類的爬行玫瑰。
種了葡萄、南瓜、絲瓜。
小花園在春夏時蔥郁青翠,枝葉繁茂,花朵綿密攀援。
午後和黃昏時,因為日光變化,光線與色彩亦變幻不定。
慶長第一次來,等在門口,站在棚架下,擡頭看懸吊下來的南瓜,長久默默凝望。
他說,你喜歡南瓜嗎。
她說,我為這果實此刻的形态和質地打動。
飽滿,碩大,安靜,平衡,沉浸于渾然的成熟之中。
它們這樣美。
她是一個衣着随意略顯邋遢的女子,絲毫不講究,不施脂粉。
頭發在背上編成一根粗粗的印度發辮,發絲中纏繞深藍和暗紅的細細棉線,裝束氣質都與别人不同。
眼神清澈,沉默寡言,顯得落落寡歡。
她的安甯和敏感,即刻讓他愉悅。
他們經常坐在回廊裡。
兩個小時,與其說相談,不如說隻是一起并肩面對這個綠樹蔭蔭的花園。
她抽一根煙,有時長久不說什麼話。
脫掉鞋子,赤足盤腿,蜷坐在椅子上,把下巴支在膝蓋上,神情如同略帶自閉的孩童。
聽微風、噴泉和昆蟲聲音。
聽着寂靜。
有時她會去草地上蕩秋千,蕩得很高,裙子在風中發出凜冽顫動。
自由自在,完全不顧忌一個比她大15歲的陌生男子,在身邊觀察凝望。
有一些時候,她會在他的引導之下,嘗試說出自己,也談到清池,想起一些非常細微的往事。
比如桂林的飛機,一邊說,一邊把往事清空出内心。
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