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慶長 這裡如此之美
關燈
小
中
大
他們認識已5年。
她32歲,他45歲。
她從未注意過他的年齡。
他跟她在一起,身心如同熱烈少年,為她竭盡所能提供能量,如同即刻被逼到角落消耗殆盡。
他是帶來火焰的人,不會熄滅,隻會把她炙燒成灰燼。
慶長知道必須再次做出選擇。
她遵循内心指引行動,其實一早知道選擇何在。
如果一條道沒有走到黑,走到死,她會執拗前往。
或許,她的人生模式就是如此,上天已給過明确暗示。
如同飛蛾撲火,沖向火焰的盲目和不惜是必經道路。
靈魂以創痛為食并因此強韌,反複碾轉碎裂,直到獲得重生。
她對定山提出離婚,坦承一切。
定山卻為她顧慮,說,慶長,我與你結婚,唯一意願不過是想保護你讓你愉快。
我能力有限制,但願意給予你自由。
隻是想問你,你是否真的認為一段相愛的關系,需要為它做出俗世安排。
也許它更适合作為一種理想一種儀式存在,你可明白我意思。
生活伴侶需要的是理解和容忍,而非熱愛。
你看,我們相識近7年,從未有過争吵或怄氣,我盡全力照顧你。
而你和他,互相逼迫至死的個性,是否适合朝夕相處。
你可想過。
她當然想過。
她和清池,性格裡隐藏的強大自我一旦交戰就難以和解。
但如同缺陷的緻命無可回避,他們對彼此的需索渴望也無法被擱置。
她的理性告訴她,許清池這樣的男人,隻能和于姜這般溫柔淺薄處處以他為重的年輕女孩共存,他并不允許女人時常以智性和個性來挑戰他。
她的理性也告訴她,像她這樣的女子,定山是合适伴侶。
他冷淡,緩慢,卻憐憫和容忍她,以善良寬厚與她共存,而不以占有性質的情愛征服她。
如果涉及情愛,務必會衍生出痛苦、怨怼、失落、不足種種人性之負面。
但若沒有熱愛和占有,沒有糾纏和交戰,情感也不過是形同虛設,無法抵達邊界。
這是矛盾的互相依存的關系。
沒有黑暗就沒有光。
理性即使清醒自知,抵不過内心對這段關系進行實踐的意志。
或者說,這是她始終持有的叛逆之心。
事實上她并不認為與清池的關系,能在世俗中得着安穩。
離開上海,離開曆史,離開種種過往拖累和包袱,離開污泥沼澤般四處打轉而無法超越的生活。
這些事情,她年輕時要求自己做到,但現在知道人的卑微渺小及在某種秩序面前必敗的境地。
無可置疑,與清池的關系,是她挑戰現實存在又一個出發點。
如同一同對她求婚的應允,見面5天的男子給了她一條可以實行叛逆的道路。
雖然她最終是獨行。
她生命中的巨大改變都由男人帶來。
與其在一段安全僵滞的關系裡衰老并失去力氣,甯可在一段危險全新的關系裡獲得對自我能量的檢驗。
最差的結果是什麼。
她心裡想,不過是死。
那又如何。
她說,定山,即便如此我也要離婚。
我反複兩次,如果當初你不堅持結婚,也許我們可以一直平和相處和依存。
我知道這是你對我的幫助。
隻是我不能說服自己放棄重新選擇生活的機會。
這是我的決定。
是我要做到的事。
他說,或者我們可以先嘗試分居。
她說,我要跟他去香港。
這歧戀會使你我内心難以安甯,旁人也不會理解。
我無法以拖拉的方式過渡,隻能截然一刀處理。
他說,為什麼需要旁人理解。
旁人不知内情,又持有什麼立場來評斷或幹涉。
慶長,一個人忠于自我就是誠實。
你選擇忠實于自己。
我做過的選擇也是忠實于自己。
我們并非演戲給外界評價。
她說,我是個随波逐流的人,走到哪裡算哪裡,因為我知道前方其實無路可走。
你的處境與我不同,請讓你的家庭寬慰。
20萬的錢由我負責,你不必操心。
謝謝你陪我走過這段路。
事實上,我不可能再獲得如你這般善待于我的朋友。
他說,錢我以後有了能力會還給你。
你對我沒有虧欠。
隻有一個理由能讓我接受你決定,那就是,你與他還沒有真正走到終結了斷的時刻。
如果抵達那一步,你自然能解脫。
此刻路未完,你必須繼續向前。
這些挫折創痛你隻能獨力承擔,旁人無法幫你分擔。
慶長,你要堅強。
祝你好運。
慶長離婚。
32歲生日在香港度過。
香港,又一個中轉站。
清池送給她大束白色繡球鈴蘭和玉簪,一枚用絲絨盒子裝起來的白金戒指,式樣簡潔,鑲嵌一顆渾圓海水珍珠,背後刻着他的英文名字和購買日期。
慶長戴了幾日,不适應手指上有東西,想收起來,但清池不允許。
于是她繼續戴着它,洗澡睡覺都不摘下。
這一年,她是許清池的伴侶。
他們開始共同生活。
住宅位于上環臨近山腰的公寓。
房子屬于他以前在香港的朋友,長期工作在美國,把房子以便宜價格租給他。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在上環能有一套150多平米公寓居住,已算是安穩。
但這無法跟清池在北京的别墅相比。
他畢竟為她付出代價。
無法改動房間布置,滿屋子都是别人的家具、用品、裝飾。
對慶長來說,這個房子,不過如同一個長期租住的酒店房間,不能算是自己的家。
清池沒有從北京别墅搬出任何東西,除了一部分衣服和書籍。
于姜留守的别墅被當作倉庫,保留他以前既有生活的所有内容。
他隻是的确不再回去那裡,不再見于姜。
把除工作之外的時間都給了慶長。
他的狀态有許多變化。
初初上任,工作需要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做調整,日日早出晚歸。
45歲男人轉換職業,在一個新的行業重新開始,是艱難行進。
他不再是外企派到中國的高級雇員,失去住房補貼差旅報銷等大塊其他收入。
新工作的年薪比以前高,但補貼失去很多,收入其實并沒有增加。
對于他一貫維持的家庭負荷和生活開支來說,依舊滿打滿算。
有時他會節儉。
他們偶爾去高級餐廳,平時多去平民性的茶樓。
吃完食物他要打包回去。
慶長從來不是注重物質的人,以前跟清池在一起,因為他工作的性質被他帶到各類奢侈場合,附帶生活在這樣的場景裡,從不覺得是享受或虛榮,隻是接受這些内容是這個男子生活組成的一部分。
現在他失去。
她發現失去的不是生活内容,而是他的個性失去餘裕、慷慨和灑脫。
形式上的特權被剝落之後,他的内心呈現出相應的軟弱和變動。
他負擔共同生活所有費用,也給慶長支出。
慶長做翻譯工作,雜志的活繼續接,同時處理春梅一年積累的圖文内容。
如同在上海一起度過的兩周,她照顧他生活,做家務,清理,烹饪,熨洗。
之前他們從未有過這樣長的時間在一起。
一般三五天,最多也就兩周。
清池的生活總是在流動,她隻出現在他的旅途中。
現在才知道,即使是兩個相愛的人,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也是巨大考驗。
尤其彼此關系親密粘連,個性又同等犀利而鮮明。
他喜歡房間裡空氣涼爽,極為怕熱。
每次回家,把空調打到18度以下,房間裡冰冷徹骨。
她不愛開空調,即使夏天,也隻喜歡風扇,打開對流窗口,享受自然風。
他果然習慣傭人打掃,在家裡襪子衣服随手擱置,從不注意分類和分地方放置。
不收拾,不打掃。
這都是女人和傭人做的事情。
現在隻有慶長做。
慶長有潔癖,對他的漫不經心感覺不适應,這跟他的外表給人的感覺截然相反。
大部分精力都在工作之中,對生活并無熱趣。
不愛種植花草,不喜歡修修補補,不注重日常生活細節樂趣。
除了工作,最享受的事情是看體育頻道,睡覺,如同所有世俗男子的常規模式沒有區别。
漸漸他覺得去看電影、去美術館、聽音樂會之類的消遣使人勞頓。
以工作辛勞為借口,時有拖延,不像以前那般積極熱衷。
很多細節上恪守主觀的習慣和理論,固執已見,聽不進去别人想法。
總覺得自己正确。
時常有争論。
對待女人是自私的。
也許是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注重公平和獨立,覺得一些事情需要女人自己處理,他也并不願意費心承擔。
不以女人為重,又需要對方處處适應他的節奏和心緒。
以前經常為她開車門,拉椅子之類的事情,也并非真正與自身融為一體的服務意識,隻是有意識的技巧。
換言之,他有心情有必要的時候會做,沒有心情沒有必要的時候就會不做。
有時他希望得到孩童式的縱容,有時則希望她對他低眉順服。
自我中心的人,并不習慣體知和關心别人,卻要求對方符合自己期望。
他對她的需索和要求,始終自相矛盾。
如果他們要為這些細節争執辯論,生活将永無安甯。
如此種種,在三天或兩個星期之内可以忽略和體諒的細節,在持續的日複一日中,确鑿凸出,令人如骨鲠在喉。
慶長均默默忍耐。
他們之間的感情,再經受不起暴烈挫折。
清池處于人生變動的轉折期,人在中年末端,内心比之前更為起伏敏感。
他已為她付出代價。
她理應順受。
即使生活變動對彼此個性習慣提出挑戰,他們仍是相愛的伴侶。
深夜,這個男子側身而眠,緊緊挨着她身體,額頭貼着她臉頰,發出酣沉睡眠的呼吸。
脖子皮膚散發出獨有氣味,潔淨身體和香水混合而成的氣味。
她即使與他日日相處,還是能用心感受這有鮮明存在感的氣息。
百轉千折,滲人心脾。
他們的情感和欲望,始終保持着一種日日常新的少年風格。
她看到他鬓角額頭底處的白發,發絲上面是黑的,底部是白的,這白色會逐步蔓延,直到他慢慢成為一個50歲的男子。
他在老去。
共同生活使他再無顧忌,充分暴露出脆弱、遲疑、退縮、畏懼。
他不再是那個比她大13歲強勢有力的男子,可以被期待掌控方向給予保護。
相反,他漸漸成為她的男童,需求她的陪伴照顧容忍庇護。
她會在黑暗中會感傷良久。
她問自己,她愛他嗎。
她看着他的臉,用手撫摸他的鬓角和額頭,自答,當然。
她愛他,就必須愛上他生命結構的所有組成部分,而不可能是擇需而取。
愛他的強壯,要同時愛他的懦弱。
愛他的熱量,也要愛着他的匮乏。
接受他的本來面目,而不是用幻象去塑造這個男子。
她深愛他,一如往昔。
隻是沒有想過,會跟随他來到這樣狹小隔絕的一個島嶼生活。
以前她跟随他多次短途來到此地。
那時他們住在海邊酒店。
清池忙于工作,她自己搭地鐵,在上環舊城區走遍所有大街小巷。
坐渡輪過海,在油麻地一帶老區行走遊逛。
這個富有活力的混亂而清潔的城市适合走路,坡道起伏曲折,山上的道路也迷人。
當她确實在這裡生活,她覺得輕省。
脫離掉在熟悉區域的所有曆史,雲和,上海,一同,定山,Fiona,同事,熟人……種種負擔。
她本就是獨來獨往的人,對世俗一切沒有牽挂。
當然,同時她也承擔寂寞。
在這個島嶼城市,沒有人可以交談,除了清池。
失去工作的可能性,因為不知道會在這裡停留多久。
清池也不要求她出去工作。
他了解和見識過她的工作,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尊重她的價值觀。
這是他們之間除身體之外,精神聯結重要的部分。
32歲的周慶長,走遍天涯海角,在現實社會裡不合時宜,如同一個遁世者,無所作為。
對于一個在世間無法脫離隻能投身其中,又對其持有厭倦之心的個性複雜的男子來說,這樣單純而堅定的存在,等同他的精神支撐。
她沒有人際交往,在繁鬧城市中心,以在高山村莊中的寂靜之心沉沒于當下工作。
整理出在春梅拍了一年的黑白照片。
用原始的膠卷方式拍攝,拍下高山之上的田地,山嶺,孩子,女人,男子,老人,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節日,以及一所小學和它的持續10年的義務工作者的一年四季。
配上簡短文字。
照片發到北京,在一家攝影人文雜志上刊登出部分之後,引起反響。
包括她以前采訪專欄的老讀者們,重新關注到她歸來。
一時影響熱烈,是非争議也再重起。
慶長照舊不參與,不解釋,不說明,不争辯。
做完一件事情,她就把它放在身後。
自動與它脫離關系。
台北一家出版社編輯來信,想出版這些照片做成一本攝影冊。
與她的想法不謀而合。
信得與她告别時,說過如果慶長的攝影冊出版,無需寄到春梅,她不想看到。
她與慶長的一年是待客的一年。
信得帶給她的影響,使她成為一個更為專注而單純的人。
專心于當下所做任一事情,隻取根本不要藤葛。
清掃,烹饪,熨燙,清理家務。
空閑時,閱讀,看碟,獨自出門,即使是每天坐渡輪的事情也從不厭倦。
有時清晨,有時黃昏,用定焦相機拍下天空、雲朵與建築的照片。
她不看電視,不讀報紙雜志,不談論時事政治,不知曉熱點新聞。
一概不知,不聞不問。
同時,閱讀古代曆史、古代藝術史、古代筆記以及地理生物天文人類學等各種專業領域的書籍。
讀大量宗教和哲學的書,也讀中醫和中藥的書籍。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如同依舊住在高山之巅。
她漸漸明白和接受自我的處境。
不合時宜是一種選擇。
她選擇倒退性的隐遁的生活,以此對抗心存失望的時代。
也許随時會被吞噬。
她信任和執着過的事物,最終都與無常相關。
包括與清情池之間的情感。
她察覺到在香港生活大半年,他在現實生活中對她逐漸積累起來的
她32歲,他45歲。
她從未注意過他的年齡。
他跟她在一起,身心如同熱烈少年,為她竭盡所能提供能量,如同即刻被逼到角落消耗殆盡。
他是帶來火焰的人,不會熄滅,隻會把她炙燒成灰燼。
慶長知道必須再次做出選擇。
她遵循内心指引行動,其實一早知道選擇何在。
如果一條道沒有走到黑,走到死,她會執拗前往。
或許,她的人生模式就是如此,上天已給過明确暗示。
如同飛蛾撲火,沖向火焰的盲目和不惜是必經道路。
靈魂以創痛為食并因此強韌,反複碾轉碎裂,直到獲得重生。
她對定山提出離婚,坦承一切。
定山卻為她顧慮,說,慶長,我與你結婚,唯一意願不過是想保護你讓你愉快。
我能力有限制,但願意給予你自由。
隻是想問你,你是否真的認為一段相愛的關系,需要為它做出俗世安排。
也許它更适合作為一種理想一種儀式存在,你可明白我意思。
生活伴侶需要的是理解和容忍,而非熱愛。
你看,我們相識近7年,從未有過争吵或怄氣,我盡全力照顧你。
而你和他,互相逼迫至死的個性,是否适合朝夕相處。
你可想過。
她當然想過。
她和清池,性格裡隐藏的強大自我一旦交戰就難以和解。
但如同缺陷的緻命無可回避,他們對彼此的需索渴望也無法被擱置。
她的理性告訴她,許清池這樣的男人,隻能和于姜這般溫柔淺薄處處以他為重的年輕女孩共存,他并不允許女人時常以智性和個性來挑戰他。
她的理性也告訴她,像她這樣的女子,定山是合适伴侶。
他冷淡,緩慢,卻憐憫和容忍她,以善良寬厚與她共存,而不以占有性質的情愛征服她。
如果涉及情愛,務必會衍生出痛苦、怨怼、失落、不足種種人性之負面。
但若沒有熱愛和占有,沒有糾纏和交戰,情感也不過是形同虛設,無法抵達邊界。
這是矛盾的互相依存的關系。
沒有黑暗就沒有光。
理性即使清醒自知,抵不過内心對這段關系進行實踐的意志。
或者說,這是她始終持有的叛逆之心。
事實上她并不認為與清池的關系,能在世俗中得着安穩。
離開上海,離開曆史,離開種種過往拖累和包袱,離開污泥沼澤般四處打轉而無法超越的生活。
這些事情,她年輕時要求自己做到,但現在知道人的卑微渺小及在某種秩序面前必敗的境地。
無可置疑,與清池的關系,是她挑戰現實存在又一個出發點。
如同一同對她求婚的應允,見面5天的男子給了她一條可以實行叛逆的道路。
雖然她最終是獨行。
她生命中的巨大改變都由男人帶來。
與其在一段安全僵滞的關系裡衰老并失去力氣,甯可在一段危險全新的關系裡獲得對自我能量的檢驗。
最差的結果是什麼。
她心裡想,不過是死。
那又如何。
她說,定山,即便如此我也要離婚。
我反複兩次,如果當初你不堅持結婚,也許我們可以一直平和相處和依存。
我知道這是你對我的幫助。
隻是我不能說服自己放棄重新選擇生活的機會。
這是我的決定。
是我要做到的事。
他說,或者我們可以先嘗試分居。
她說,我要跟他去香港。
這歧戀會使你我内心難以安甯,旁人也不會理解。
我無法以拖拉的方式過渡,隻能截然一刀處理。
他說,為什麼需要旁人理解。
旁人不知内情,又持有什麼立場來評斷或幹涉。
慶長,一個人忠于自我就是誠實。
你選擇忠實于自己。
我做過的選擇也是忠實于自己。
我們并非演戲給外界評價。
她說,我是個随波逐流的人,走到哪裡算哪裡,因為我知道前方其實無路可走。
你的處境與我不同,請讓你的家庭寬慰。
20萬的錢由我負責,你不必操心。
謝謝你陪我走過這段路。
事實上,我不可能再獲得如你這般善待于我的朋友。
他說,錢我以後有了能力會還給你。
你對我沒有虧欠。
隻有一個理由能讓我接受你決定,那就是,你與他還沒有真正走到終結了斷的時刻。
如果抵達那一步,你自然能解脫。
此刻路未完,你必須繼續向前。
這些挫折創痛你隻能獨力承擔,旁人無法幫你分擔。
慶長,你要堅強。
祝你好運。
慶長離婚。
32歲生日在香港度過。
香港,又一個中轉站。
清池送給她大束白色繡球鈴蘭和玉簪,一枚用絲絨盒子裝起來的白金戒指,式樣簡潔,鑲嵌一顆渾圓海水珍珠,背後刻着他的英文名字和購買日期。
慶長戴了幾日,不适應手指上有東西,想收起來,但清池不允許。
于是她繼續戴着它,洗澡睡覺都不摘下。
這一年,她是許清池的伴侶。
他們開始共同生活。
住宅位于上環臨近山腰的公寓。
房子屬于他以前在香港的朋友,長期工作在美國,把房子以便宜價格租給他。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在上環能有一套150多平米公寓居住,已算是安穩。
但這無法跟清池在北京的别墅相比。
他畢竟為她付出代價。
無法改動房間布置,滿屋子都是别人的家具、用品、裝飾。
對慶長來說,這個房子,不過如同一個長期租住的酒店房間,不能算是自己的家。
清池沒有從北京别墅搬出任何東西,除了一部分衣服和書籍。
于姜留守的别墅被當作倉庫,保留他以前既有生活的所有内容。
他隻是的确不再回去那裡,不再見于姜。
把除工作之外的時間都給了慶長。
他的狀态有許多變化。
初初上任,工作需要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做調整,日日早出晚歸。
45歲男人轉換職業,在一個新的行業重新開始,是艱難行進。
他不再是外企派到中國的高級雇員,失去住房補貼差旅報銷等大塊其他收入。
新工作的年薪比以前高,但補貼失去很多,收入其實并沒有增加。
對于他一貫維持的家庭負荷和生活開支來說,依舊滿打滿算。
有時他會節儉。
他們偶爾去高級餐廳,平時多去平民性的茶樓。
吃完食物他要打包回去。
慶長從來不是注重物質的人,以前跟清池在一起,因為他工作的性質被他帶到各類奢侈場合,附帶生活在這樣的場景裡,從不覺得是享受或虛榮,隻是接受這些内容是這個男子生活組成的一部分。
現在他失去。
她發現失去的不是生活内容,而是他的個性失去餘裕、慷慨和灑脫。
形式上的特權被剝落之後,他的内心呈現出相應的軟弱和變動。
他負擔共同生活所有費用,也給慶長支出。
慶長做翻譯工作,雜志的活繼續接,同時處理春梅一年積累的圖文内容。
如同在上海一起度過的兩周,她照顧他生活,做家務,清理,烹饪,熨洗。
之前他們從未有過這樣長的時間在一起。
一般三五天,最多也就兩周。
清池的生活總是在流動,她隻出現在他的旅途中。
現在才知道,即使是兩個相愛的人,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也是巨大考驗。
尤其彼此關系親密粘連,個性又同等犀利而鮮明。
他喜歡房間裡空氣涼爽,極為怕熱。
每次回家,把空調打到18度以下,房間裡冰冷徹骨。
她不愛開空調,即使夏天,也隻喜歡風扇,打開對流窗口,享受自然風。
他果然習慣傭人打掃,在家裡襪子衣服随手擱置,從不注意分類和分地方放置。
不收拾,不打掃。
這都是女人和傭人做的事情。
現在隻有慶長做。
慶長有潔癖,對他的漫不經心感覺不适應,這跟他的外表給人的感覺截然相反。
大部分精力都在工作之中,對生活并無熱趣。
不愛種植花草,不喜歡修修補補,不注重日常生活細節樂趣。
除了工作,最享受的事情是看體育頻道,睡覺,如同所有世俗男子的常規模式沒有區别。
漸漸他覺得去看電影、去美術館、聽音樂會之類的消遣使人勞頓。
以工作辛勞為借口,時有拖延,不像以前那般積極熱衷。
很多細節上恪守主觀的習慣和理論,固執已見,聽不進去别人想法。
總覺得自己正确。
時常有争論。
對待女人是自私的。
也許是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注重公平和獨立,覺得一些事情需要女人自己處理,他也并不願意費心承擔。
不以女人為重,又需要對方處處适應他的節奏和心緒。
以前經常為她開車門,拉椅子之類的事情,也并非真正與自身融為一體的服務意識,隻是有意識的技巧。
換言之,他有心情有必要的時候會做,沒有心情沒有必要的時候就會不做。
有時他希望得到孩童式的縱容,有時則希望她對他低眉順服。
自我中心的人,并不習慣體知和關心别人,卻要求對方符合自己期望。
他對她的需索和要求,始終自相矛盾。
如果他們要為這些細節争執辯論,生活将永無安甯。
如此種種,在三天或兩個星期之内可以忽略和體諒的細節,在持續的日複一日中,确鑿凸出,令人如骨鲠在喉。
慶長均默默忍耐。
他們之間的感情,再經受不起暴烈挫折。
清池處于人生變動的轉折期,人在中年末端,内心比之前更為起伏敏感。
他已為她付出代價。
她理應順受。
即使生活變動對彼此個性習慣提出挑戰,他們仍是相愛的伴侶。
深夜,這個男子側身而眠,緊緊挨着她身體,額頭貼着她臉頰,發出酣沉睡眠的呼吸。
脖子皮膚散發出獨有氣味,潔淨身體和香水混合而成的氣味。
她即使與他日日相處,還是能用心感受這有鮮明存在感的氣息。
百轉千折,滲人心脾。
他們的情感和欲望,始終保持着一種日日常新的少年風格。
她看到他鬓角額頭底處的白發,發絲上面是黑的,底部是白的,這白色會逐步蔓延,直到他慢慢成為一個50歲的男子。
他在老去。
共同生活使他再無顧忌,充分暴露出脆弱、遲疑、退縮、畏懼。
他不再是那個比她大13歲強勢有力的男子,可以被期待掌控方向給予保護。
相反,他漸漸成為她的男童,需求她的陪伴照顧容忍庇護。
她會在黑暗中會感傷良久。
她問自己,她愛他嗎。
她看着他的臉,用手撫摸他的鬓角和額頭,自答,當然。
她愛他,就必須愛上他生命結構的所有組成部分,而不可能是擇需而取。
愛他的強壯,要同時愛他的懦弱。
愛他的熱量,也要愛着他的匮乏。
接受他的本來面目,而不是用幻象去塑造這個男子。
她深愛他,一如往昔。
隻是沒有想過,會跟随他來到這樣狹小隔絕的一個島嶼生活。
以前她跟随他多次短途來到此地。
那時他們住在海邊酒店。
清池忙于工作,她自己搭地鐵,在上環舊城區走遍所有大街小巷。
坐渡輪過海,在油麻地一帶老區行走遊逛。
這個富有活力的混亂而清潔的城市适合走路,坡道起伏曲折,山上的道路也迷人。
當她确實在這裡生活,她覺得輕省。
脫離掉在熟悉區域的所有曆史,雲和,上海,一同,定山,Fiona,同事,熟人……種種負擔。
她本就是獨來獨往的人,對世俗一切沒有牽挂。
當然,同時她也承擔寂寞。
在這個島嶼城市,沒有人可以交談,除了清池。
失去工作的可能性,因為不知道會在這裡停留多久。
清池也不要求她出去工作。
他了解和見識過她的工作,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尊重她的價值觀。
這是他們之間除身體之外,精神聯結重要的部分。
32歲的周慶長,走遍天涯海角,在現實社會裡不合時宜,如同一個遁世者,無所作為。
對于一個在世間無法脫離隻能投身其中,又對其持有厭倦之心的個性複雜的男子來說,這樣單純而堅定的存在,等同他的精神支撐。
她沒有人際交往,在繁鬧城市中心,以在高山村莊中的寂靜之心沉沒于當下工作。
整理出在春梅拍了一年的黑白照片。
用原始的膠卷方式拍攝,拍下高山之上的田地,山嶺,孩子,女人,男子,老人,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節日,以及一所小學和它的持續10年的義務工作者的一年四季。
配上簡短文字。
照片發到北京,在一家攝影人文雜志上刊登出部分之後,引起反響。
包括她以前采訪專欄的老讀者們,重新關注到她歸來。
一時影響熱烈,是非争議也再重起。
慶長照舊不參與,不解釋,不說明,不争辯。
做完一件事情,她就把它放在身後。
自動與它脫離關系。
台北一家出版社編輯來信,想出版這些照片做成一本攝影冊。
與她的想法不謀而合。
信得與她告别時,說過如果慶長的攝影冊出版,無需寄到春梅,她不想看到。
她與慶長的一年是待客的一年。
信得帶給她的影響,使她成為一個更為專注而單純的人。
專心于當下所做任一事情,隻取根本不要藤葛。
清掃,烹饪,熨燙,清理家務。
空閑時,閱讀,看碟,獨自出門,即使是每天坐渡輪的事情也從不厭倦。
有時清晨,有時黃昏,用定焦相機拍下天空、雲朵與建築的照片。
她不看電視,不讀報紙雜志,不談論時事政治,不知曉熱點新聞。
一概不知,不聞不問。
同時,閱讀古代曆史、古代藝術史、古代筆記以及地理生物天文人類學等各種專業領域的書籍。
讀大量宗教和哲學的書,也讀中醫和中藥的書籍。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如同依舊住在高山之巅。
她漸漸明白和接受自我的處境。
不合時宜是一種選擇。
她選擇倒退性的隐遁的生活,以此對抗心存失望的時代。
也許随時會被吞噬。
她信任和執着過的事物,最終都與無常相關。
包括與清情池之間的情感。
她察覺到在香港生活大半年,他在現實生活中對她逐漸積累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