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慶長 愛是深沉的幻覺
關燈
小
中
大
老師臉上露出笑容。
他說,慶長,歡迎你來。
汽車走過一段平坦公路,開始爬山。
層層山脈如同沒有窮盡的畫卷鋪展。
山路曲折,邊緣是高深懸崖。
車子始終以S形前進,一個打轉,又一個打轉。
黃昏暮色降落。
夕陽如血。
深邃山谷中變幻不定的光線,照耀綠色山林。
不知為何,在遠離城市文明和繁華的地方,在偏遠深僻的地方,慶長覺得内心自如,不再流離失所。
仿佛天生屬于這裡。
遠離。
遠離鋼筋水泥的石頭森林。
遠離熙攘而隔絕的人群。
遠離形式感和物質堆積的生活。
遠離妄想。
信得說,離天空越近的地方,宇宙的訊号和信息會不會與人的生命産生更為緊密的關聯。
每一個出生的孩子,都擁有他獨特的天宮圖。
萬物星辰為任何一個生命提供能量。
而人在成年之後,漸漸失去和這股原始力量的聯系,被給予種種事先設定和束縛的概念,進入自我虛設的牢籠。
一個幼小的孩子會指着紅色說它是綠色,可以把前面說成後面,會詢問什麼是真什麼又是假。
他們不分辨是非對錯。
一切定義都是人為,和事物本質沒有關系。
成人世界規則體系,吞噬與宇宙相聯的靈性和本能,人漸漸失去與自我的真實性互相聯結的能力。
她說,我們最終面對的,是一個庸俗的難以被輕易改造的世界。
3個小時後,汽車抵達叫做月塘的小村。
潘老師說,他們将在此地農戶家裡借宿一晚,明天一早起來爬山。
抵達春梅需要3小時左右山路,隻能徒步。
一趟來回,山路迢迢耗時耗力,平時春梅村民除了趕集和交易貨物,很少外出。
高山頂上的村莊。
持續上坡的路途,有時走在黃土裸露的坡道上,有時進入蔥茏茂密的樹林。
六月夏日,一絲風都沒有,空氣極為凝滞。
黏濕汗水貼在肌膚上,一會兒身上衣服全部滲出汗迹。
潘老師穩步走在前面,慶長悶聲跟随,兩個人都背着不輕的負擔,往山頂深處行進。
随着海拔增高,視野越顯空曠。
大片獨特的梯田結構呈現眼前,稻苗在風中起伏。
春梅村寨出現在前方。
密密麻麻木結構房子連接蔓延,屋頂覆蓋的木皮被經年風雨霜雪浸染呈現黑灰色,生長出絨密綠色蒼苔。
小學在村子入口不遠處。
廣場上有一面紅旗,沿着山腰邊緣建出的一排木頭房子。
樹影下傳出孩子響亮誦讀的聲音。
以前春梅小學隻是幾間土屋,屋頂由竹樁壘成,地面是碎石泥地,沒有門,幾個教室用帆布隔開。
在寒風呼嘯的冬天或者纏綿雨季,學生和老師苦不堪言。
信得過來之後,因為逐漸擴展的影響力,為春梅小學找到捐助,最終重建房子。
一度時間,電視台報紙雜志各種媒體蜂擁而至采訪,不同的人探訪,不同的獎項要授予她,各種活動邀請出席。
當地領導覺得自豪,極欲把信得捧成一個有貢獻的特殊人物,以此為當地做廣告謀福利。
信得卻備受困擾。
種種演變已完全違背本意。
她不需出名,也不想被當做宣傳工具,隻想繼續靜靜在深山教書。
最終采取絕決,拒絕一切活動和探訪。
村莊在一番泡沫般喧嚣而虛浮的名聲震蕩之後,重新恢複日常。
信得上課。
潘老師帶慶長去宿舍。
木樓裡的窄小房間,破舊粗陋,沒有洗漱衛生設備。
公共廁所是由木片遮搭起來的大坑,糞水橫流,蒼蠅到處飛。
他們有食堂,自己蒸米飯吃。
春梅隐藏在層層深山之中,經常斷電,洗澡需要去特定的接山泉的地方。
夏天酷熱,冬季寒冷。
土地貧瘠,隻能種玉米和土豆。
孩子讀完小學,要下山去讀書。
除了信得,目前都是本地男教師。
他說,這裡的環境艱苦,生活條件簡陋,課務繁重,學校裡基本留不下人。
那些因為受信得的影響自動湧來的志願者們,三三兩兩,待了半年或一年,也都走盡了。
他解釋這一切的時候,表情平靜。
慶長把背囊卸下來靠在牆角,伸手推開木窗。
窗外是逶迤山巒和古老楓樹的枝葉。
高山圍繞之中的異族村寨,遠踞荒蕪山頂,顯得與世間格外疏離。
信得的面容特别。
細長鳳眼,額頭高而開闊,眉毛粗直,狹長臉形線條渾然。
臉上散落黑色小痣,數顆極為明顯。
她穿當地婦女的土布衣服,布鞋,頭發盤成發髻。
皮膚黝黑粗糙。
人很消瘦。
剛到中國,她也曾在初中教英文課,但後來一直選擇待在春梅。
這個村級小學有207個孩子,8個老師。
加上信得,一個不領取任何工資和補助的義務工作者。
她教自然,美術,音樂,綜合實踐課。
每星期上15節課。
這裡是高山之巅。
她說,我喜歡待在高山的頂上。
慶長每周一到兩次,和信得一起去爬山。
已是秋天,山谷裡漫漫無際淡黃色芒草,在風中如潮水般起伏。
山漆樹、烏桕、毛果槭、榉樹的葉子都已被冷霜侵紅。
深淺不一的紅色,使山林在陽光之下呈現出飽滿雜染的顔色。
兩個習慣遠行的女子體力都好。
帶了水壺和幹糧,一前一後悶聲爬上最高峰。
脫掉鞋子,一起坐在山頂巨岩上,默默無言,或交談幾句,看藍天白雲,看底下山巒起伏,天地蒼茫一色。
她也跟信得一起去家訪。
走10多裡崎岖山路,抵達僻遠村落的學生家裡,有時在學生家裡留宿。
真是赤貧如洗的家庭,房子用木闆拼成,不能遮風蔽雨,四壁空空,竈台被煙灰染得赤黑。
幾乎沒有任何家具。
家裡的大人基本都外出打工,隻留下老人和孩子。
孩子要做很多農活,或者帶着弟弟妹妹一起去上課。
來回路途遙遠,中午沒有飯吃。
也沒有鞋子穿。
沈信得來到此地,工作10年,無疑做出了選擇。
她說,新時代是輛轟隆隆勢頭迅猛的列車,所有人擁擠其中,身不由己,即使前面方向不清,人心惶惶,但有誰可以試圖跳車或逃脫。
人可以最終相信什麼。
肯定不能相信互聯網,也不能相信電視電台報紙,不能相信主義制度概念形式,不能相信許諾和教條,也不能相信任何評判和結論。
任何實際的世間事物,都在變化之中,都不可獲得最終的信任。
如果找不到真實自我,那麼連自己也不可信任。
這個自己,隻是一個被裝入列車失去自由的身份。
因此,她想讓孩子們學習的最重要的事,是找到自我。
她教他們編歌表達内心所思所想。
教他們觀察一年四季山林樹木變化,用心觀察自然細節,把它們畫下來。
教他們感受水流、泥土、植物、動物,置身其中,與一切親身接觸和體會,通過觀察和記錄,把種種情感,情緒,意識,心靈的變化和經驗,在内心儲存起來,轉化成一種自我意識。
進行感受和創造。
她教出來的孩子,會更有活力,更有思考力。
有些一旦升級去了初中,很容易被老師不喜歡,會被開除。
未來其實并沒有多少想象空間。
能有幾個孩子可以走出高山盆地,最終走出地域和身份的界限。
一旦成年,出路沒有兩樣。
也許終生無法離開這重重高山圍繞之中的土地。
謀取基本生存,進入成人的世界,喝酒,打架,結婚,生子,勞作,無視環境和心靈與自我的聯系,再沒有做出自我表達的機會。
一起沉入世俗底層,自生自滅。
人被環境困頓,隻能在生命最基本欲望之上掙紮存活。
生存環境的惡劣,使人失去想象力和對理想的期待。
窮困,使人無法遠行無法得到機會超越生活限制。
信得不願意成為一個短期志願者,因為覺得這些孩子需要真正以生命和他們互相聯結的老師,如果能夠拿出情感和時間,至少他們的童年或少年時光裡,接受到關于審美、自我存在、靈性的發展和培養。
這是每一個生命都需要面對的命題,找到真實自我,或嘗試這種可能性,而不管他長大以後的生活會如何無望。
這也是她堅持10年的原因。
他們需要的不是憐憫或者捐助,應該是切身環境的品質提高和教育的安定存在積極建設。
或者更長遠來說,需要社會的完善和改進。
但這是太大的問題。
她和她的孩子們管不了這些。
他們隻管做好自己的事情。
對她來說,她隻管做好自己的教育。
用去10年。
或者用去一生。
這是她的方式和行動。
即使在這10年裡,她不斷遭受自我懷疑,挫敗和被外界幹擾傷害的種種影響。
即使這也許會是一個注定失敗的行動。
她的意志和願望,是撲入河流之中的種子,但也許會在遙遠的他處開花結果。
慶長與信得一起上課,一起活動,吃睡住行都在一起。
她拍照,做筆記,觀察,對談,記錄,堅持工作。
惡劣的生活環境使她身體衰弱。
山上食物單調匮乏,平時多是一鍋白菜或其他蔬菜,煮在大鐵鍋中,蘸着辣椒水吃米飯。
缺乏營養和良好的衛生設施,免疫力下降,身體時有炎症起伏。
她吃藥。
也和信得一起抽大量廉價煙草,喝農戶自釀的烈性酒。
這是住在高山之上的人漸漸會習慣的方式。
生活資源極其缺乏,貧困并無出路。
稀少的去縣城的機會,她會和定山通一次電話。
兩個人交談寥寥,說上三兩句已詞窮,剩下的不過是問候和叮囑。
這段時期,她内心情感和思省比在任何時候更為強烈豐盛。
卻無處表達,也無人分享共鳴。
數天前,信得幫助一個學生家裡加固屋頂,不慎感染風寒發起燒來。
山上已有藥物吃了沒有用處。
慶長下山,去月塘衛生所配退燒藥。
一場連綿不絕的冬雨,持續整整一星期。
雨水在低溫中結了冰凍。
山谷中白霧茫茫,冰塊壓垮樹枝,路邊有凍死的牲畜。
慶長一趟來回,持續4個多小時。
一路上,走在山林小徑間,不斷聽到樹枝被折斷的喀喀聲音。
往回走的時候,天色已黑。
突然在依舊翠綠的青栲樹林裡,看見一隻褐色梅花公鹿一閃而過。
雄健軀體如同閃電掠過,一對華麗驚豔的犄角,在樹葉之間若隐若顯。
大概是餓極出來尋找食物。
慶長站在草徑之中頓時立住,為這無心偶遇,感受深深震懾。
呵,她從未見過這樣漂亮的動物。
但它的出現,是對世間的點綴,卻提醒人世的無力動彈。
雨水淋濕衣服鞋子,饑寒交迫,困頓貧乏。
[http://www.tianyashuku.com www.tianyashuku.com]她知道回到山頂的歸宿是什麼:發燒病弱的信得,執着狂熱的教育愛好者,一堆柴火由單薄衣衫眼神清亮的孩子燒起,他們一無所有,生活被高山限制,食物是土豆和白菜。
這貧乏單調的生活,何時才能得到改變。
人的天性和自由,何時才能得到釋放。
多麼艱難。
如同石頭一樣鋪在前進道路上做出努力的卑微個體,沒有任何口号,卻付出自己的健康、時間和一生。
信得說,喜歡孩子們湛亮的眼睛,充沛活躍的生命力,心地像山巒梯田一般自然樸素。
老遠見到,大聲叫喚,老師,老師,聲音如同天籁赤誠。
我知道它隻是存在的一個層面,它無法孤立維持。
與此不可剝離的另一個層面,是我如同一滴水珠填塞到這無數人生命所組成的黑暗鴻溝之中,即刻自行蒸發消失。
個體毫無作用。
我隻能做完自己需要做完的事情。
剛剛來到春梅時,以為可以改變這裡一些什麼。
但在這裡停留的時間越久,融入它的生活,理解它越深,我漸漸明白,對它不可能帶來任何改變。
相反,這片土地,以它的力量束縛每一個存在其上的人。
我再也離不開這裡
他說,慶長,歡迎你來。
汽車走過一段平坦公路,開始爬山。
層層山脈如同沒有窮盡的畫卷鋪展。
山路曲折,邊緣是高深懸崖。
車子始終以S形前進,一個打轉,又一個打轉。
黃昏暮色降落。
夕陽如血。
深邃山谷中變幻不定的光線,照耀綠色山林。
不知為何,在遠離城市文明和繁華的地方,在偏遠深僻的地方,慶長覺得内心自如,不再流離失所。
仿佛天生屬于這裡。
遠離。
遠離鋼筋水泥的石頭森林。
遠離熙攘而隔絕的人群。
遠離形式感和物質堆積的生活。
遠離妄想。
信得說,離天空越近的地方,宇宙的訊号和信息會不會與人的生命産生更為緊密的關聯。
每一個出生的孩子,都擁有他獨特的天宮圖。
萬物星辰為任何一個生命提供能量。
而人在成年之後,漸漸失去和這股原始力量的聯系,被給予種種事先設定和束縛的概念,進入自我虛設的牢籠。
一個幼小的孩子會指着紅色說它是綠色,可以把前面說成後面,會詢問什麼是真什麼又是假。
他們不分辨是非對錯。
一切定義都是人為,和事物本質沒有關系。
成人世界規則體系,吞噬與宇宙相聯的靈性和本能,人漸漸失去與自我的真實性互相聯結的能力。
她說,我們最終面對的,是一個庸俗的難以被輕易改造的世界。
3個小時後,汽車抵達叫做月塘的小村。
潘老師說,他們将在此地農戶家裡借宿一晚,明天一早起來爬山。
抵達春梅需要3小時左右山路,隻能徒步。
一趟來回,山路迢迢耗時耗力,平時春梅村民除了趕集和交易貨物,很少外出。
高山頂上的村莊。
持續上坡的路途,有時走在黃土裸露的坡道上,有時進入蔥茏茂密的樹林。
六月夏日,一絲風都沒有,空氣極為凝滞。
黏濕汗水貼在肌膚上,一會兒身上衣服全部滲出汗迹。
潘老師穩步走在前面,慶長悶聲跟随,兩個人都背着不輕的負擔,往山頂深處行進。
随着海拔增高,視野越顯空曠。
大片獨特的梯田結構呈現眼前,稻苗在風中起伏。
春梅村寨出現在前方。
密密麻麻木結構房子連接蔓延,屋頂覆蓋的木皮被經年風雨霜雪浸染呈現黑灰色,生長出絨密綠色蒼苔。
小學在村子入口不遠處。
廣場上有一面紅旗,沿着山腰邊緣建出的一排木頭房子。
樹影下傳出孩子響亮誦讀的聲音。
以前春梅小學隻是幾間土屋,屋頂由竹樁壘成,地面是碎石泥地,沒有門,幾個教室用帆布隔開。
在寒風呼嘯的冬天或者纏綿雨季,學生和老師苦不堪言。
信得過來之後,因為逐漸擴展的影響力,為春梅小學找到捐助,最終重建房子。
一度時間,電視台報紙雜志各種媒體蜂擁而至采訪,不同的人探訪,不同的獎項要授予她,各種活動邀請出席。
當地領導覺得自豪,極欲把信得捧成一個有貢獻的特殊人物,以此為當地做廣告謀福利。
信得卻備受困擾。
種種演變已完全違背本意。
她不需出名,也不想被當做宣傳工具,隻想繼續靜靜在深山教書。
最終采取絕決,拒絕一切活動和探訪。
村莊在一番泡沫般喧嚣而虛浮的名聲震蕩之後,重新恢複日常。
信得上課。
潘老師帶慶長去宿舍。
木樓裡的窄小房間,破舊粗陋,沒有洗漱衛生設備。
公共廁所是由木片遮搭起來的大坑,糞水橫流,蒼蠅到處飛。
他們有食堂,自己蒸米飯吃。
春梅隐藏在層層深山之中,經常斷電,洗澡需要去特定的接山泉的地方。
夏天酷熱,冬季寒冷。
土地貧瘠,隻能種玉米和土豆。
孩子讀完小學,要下山去讀書。
除了信得,目前都是本地男教師。
他說,這裡的環境艱苦,生活條件簡陋,課務繁重,學校裡基本留不下人。
那些因為受信得的影響自動湧來的志願者們,三三兩兩,待了半年或一年,也都走盡了。
他解釋這一切的時候,表情平靜。
慶長把背囊卸下來靠在牆角,伸手推開木窗。
窗外是逶迤山巒和古老楓樹的枝葉。
高山圍繞之中的異族村寨,遠踞荒蕪山頂,顯得與世間格外疏離。
信得的面容特别。
細長鳳眼,額頭高而開闊,眉毛粗直,狹長臉形線條渾然。
臉上散落黑色小痣,數顆極為明顯。
她穿當地婦女的土布衣服,布鞋,頭發盤成發髻。
皮膚黝黑粗糙。
人很消瘦。
剛到中國,她也曾在初中教英文課,但後來一直選擇待在春梅。
這個村級小學有207個孩子,8個老師。
加上信得,一個不領取任何工資和補助的義務工作者。
她教自然,美術,音樂,綜合實踐課。
每星期上15節課。
這裡是高山之巅。
她說,我喜歡待在高山的頂上。
慶長每周一到兩次,和信得一起去爬山。
已是秋天,山谷裡漫漫無際淡黃色芒草,在風中如潮水般起伏。
山漆樹、烏桕、毛果槭、榉樹的葉子都已被冷霜侵紅。
深淺不一的紅色,使山林在陽光之下呈現出飽滿雜染的顔色。
兩個習慣遠行的女子體力都好。
帶了水壺和幹糧,一前一後悶聲爬上最高峰。
脫掉鞋子,一起坐在山頂巨岩上,默默無言,或交談幾句,看藍天白雲,看底下山巒起伏,天地蒼茫一色。
她也跟信得一起去家訪。
走10多裡崎岖山路,抵達僻遠村落的學生家裡,有時在學生家裡留宿。
真是赤貧如洗的家庭,房子用木闆拼成,不能遮風蔽雨,四壁空空,竈台被煙灰染得赤黑。
幾乎沒有任何家具。
家裡的大人基本都外出打工,隻留下老人和孩子。
孩子要做很多農活,或者帶着弟弟妹妹一起去上課。
來回路途遙遠,中午沒有飯吃。
也沒有鞋子穿。
沈信得來到此地,工作10年,無疑做出了選擇。
她說,新時代是輛轟隆隆勢頭迅猛的列車,所有人擁擠其中,身不由己,即使前面方向不清,人心惶惶,但有誰可以試圖跳車或逃脫。
人可以最終相信什麼。
肯定不能相信互聯網,也不能相信電視電台報紙,不能相信主義制度概念形式,不能相信許諾和教條,也不能相信任何評判和結論。
任何實際的世間事物,都在變化之中,都不可獲得最終的信任。
如果找不到真實自我,那麼連自己也不可信任。
這個自己,隻是一個被裝入列車失去自由的身份。
因此,她想讓孩子們學習的最重要的事,是找到自我。
她教他們編歌表達内心所思所想。
教他們觀察一年四季山林樹木變化,用心觀察自然細節,把它們畫下來。
教他們感受水流、泥土、植物、動物,置身其中,與一切親身接觸和體會,通過觀察和記錄,把種種情感,情緒,意識,心靈的變化和經驗,在内心儲存起來,轉化成一種自我意識。
進行感受和創造。
她教出來的孩子,會更有活力,更有思考力。
有些一旦升級去了初中,很容易被老師不喜歡,會被開除。
未來其實并沒有多少想象空間。
能有幾個孩子可以走出高山盆地,最終走出地域和身份的界限。
一旦成年,出路沒有兩樣。
也許終生無法離開這重重高山圍繞之中的土地。
謀取基本生存,進入成人的世界,喝酒,打架,結婚,生子,勞作,無視環境和心靈與自我的聯系,再沒有做出自我表達的機會。
一起沉入世俗底層,自生自滅。
人被環境困頓,隻能在生命最基本欲望之上掙紮存活。
生存環境的惡劣,使人失去想象力和對理想的期待。
窮困,使人無法遠行無法得到機會超越生活限制。
信得不願意成為一個短期志願者,因為覺得這些孩子需要真正以生命和他們互相聯結的老師,如果能夠拿出情感和時間,至少他們的童年或少年時光裡,接受到關于審美、自我存在、靈性的發展和培養。
這是每一個生命都需要面對的命題,找到真實自我,或嘗試這種可能性,而不管他長大以後的生活會如何無望。
這也是她堅持10年的原因。
他們需要的不是憐憫或者捐助,應該是切身環境的品質提高和教育的安定存在積極建設。
或者更長遠來說,需要社會的完善和改進。
但這是太大的問題。
她和她的孩子們管不了這些。
他們隻管做好自己的事情。
對她來說,她隻管做好自己的教育。
用去10年。
或者用去一生。
這是她的方式和行動。
即使在這10年裡,她不斷遭受自我懷疑,挫敗和被外界幹擾傷害的種種影響。
即使這也許會是一個注定失敗的行動。
她的意志和願望,是撲入河流之中的種子,但也許會在遙遠的他處開花結果。
慶長與信得一起上課,一起活動,吃睡住行都在一起。
她拍照,做筆記,觀察,對談,記錄,堅持工作。
惡劣的生活環境使她身體衰弱。
山上食物單調匮乏,平時多是一鍋白菜或其他蔬菜,煮在大鐵鍋中,蘸着辣椒水吃米飯。
缺乏營養和良好的衛生設施,免疫力下降,身體時有炎症起伏。
她吃藥。
也和信得一起抽大量廉價煙草,喝農戶自釀的烈性酒。
這是住在高山之上的人漸漸會習慣的方式。
生活資源極其缺乏,貧困并無出路。
稀少的去縣城的機會,她會和定山通一次電話。
兩個人交談寥寥,說上三兩句已詞窮,剩下的不過是問候和叮囑。
這段時期,她内心情感和思省比在任何時候更為強烈豐盛。
卻無處表達,也無人分享共鳴。
數天前,信得幫助一個學生家裡加固屋頂,不慎感染風寒發起燒來。
山上已有藥物吃了沒有用處。
慶長下山,去月塘衛生所配退燒藥。
一場連綿不絕的冬雨,持續整整一星期。
雨水在低溫中結了冰凍。
山谷中白霧茫茫,冰塊壓垮樹枝,路邊有凍死的牲畜。
慶長一趟來回,持續4個多小時。
一路上,走在山林小徑間,不斷聽到樹枝被折斷的喀喀聲音。
往回走的時候,天色已黑。
突然在依舊翠綠的青栲樹林裡,看見一隻褐色梅花公鹿一閃而過。
雄健軀體如同閃電掠過,一對華麗驚豔的犄角,在樹葉之間若隐若顯。
大概是餓極出來尋找食物。
慶長站在草徑之中頓時立住,為這無心偶遇,感受深深震懾。
呵,她從未見過這樣漂亮的動物。
但它的出現,是對世間的點綴,卻提醒人世的無力動彈。
雨水淋濕衣服鞋子,饑寒交迫,困頓貧乏。
[http://www.tianyashuku.com www.tianyashuku.com]她知道回到山頂的歸宿是什麼:發燒病弱的信得,執着狂熱的教育愛好者,一堆柴火由單薄衣衫眼神清亮的孩子燒起,他們一無所有,生活被高山限制,食物是土豆和白菜。
這貧乏單調的生活,何時才能得到改變。
人的天性和自由,何時才能得到釋放。
多麼艱難。
如同石頭一樣鋪在前進道路上做出努力的卑微個體,沒有任何口号,卻付出自己的健康、時間和一生。
信得說,喜歡孩子們湛亮的眼睛,充沛活躍的生命力,心地像山巒梯田一般自然樸素。
老遠見到,大聲叫喚,老師,老師,聲音如同天籁赤誠。
我知道它隻是存在的一個層面,它無法孤立維持。
與此不可剝離的另一個層面,是我如同一滴水珠填塞到這無數人生命所組成的黑暗鴻溝之中,即刻自行蒸發消失。
個體毫無作用。
我隻能做完自己需要做完的事情。
剛剛來到春梅時,以為可以改變這裡一些什麼。
但在這裡停留的時間越久,融入它的生活,理解它越深,我漸漸明白,對它不可能帶來任何改變。
相反,這片土地,以它的力量束縛每一個存在其上的人。
我再也離不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