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慶長 白鳥
關燈
小
中
大
總監。
這次掌舵的是理性的實用主義者。
她的内容具有争議性,在編輯部門裡差旅支出也多。
即使她提出住廉價旅館,壓縮交通和夥食費用,依舊是純粹性支出,後續無法帶來商業盈利可能。
暫時沒有人試圖替換掉周慶長,隻是一時不知道該讓她如何繼續。
她的工作方向不明。
她隻決意做完最後一期内容。
偏遠山區的村落瞻裡,在那裡保留着古建築以及數座古老的木拱和石拱廊橋。
這些傳統物質因為公路拓展、洪水泛濫以及村莊經濟化等原因,在逐漸被摧毀和消失之中。
她會在12月出發。
她見到他的家庭。
中産階級典型住宅。
建築優美排列和諧的獨棟大屋,分列在春日園林之中。
平整開闊的草坡,修剪得當的櫻桃樹和冬青,遊泳池水波碧藍。
透過落地玻璃窗,可以看見客廳裡的絲織壁紙,水晶吊燈,織錦沙發,羊毛地毯,茶幾上的雕塑和工藝品,英式下午茶白瓷杯碟。
車庫裡有越野車,跑車,随意放置孩子們的自行車和滑闆。
生活此刻呈現出富足,安穩,有餘裕的自由和悠閑。
這種環境,對慶長來說很陌生。
這不是她所在的階層。
但她卻覺得這是人應該擁有的基本生活形态。
難道人不應該在清潔而又持有審美的環境中生存,不應該享受到休閑和憩息的樂趣,不應該在有生之年獲得尊嚴、愉悅、物質和精神同等豐足平衡的滿足嗎。
赤貧,揪鬥,咒罵,掙紮,污髒,醜陋。
這不是常态。
他的妻子,馮恩健。
穿桑蠶絲曳地小禮服,相貌平平儀态優雅。
腹部高高隆起,即将坐飛機回去溫哥華等待分娩。
孩子也一起帶走。
一個12歲男孩,一個5歲女孩。
即将還會有一個男孩出生。
Fiona安排的攝影師已抵達,在大廳壁爐前給他們全家合影。
這照片一經刊出,無論如何,都會提供分量十足的一針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強心劑:男人要成功。
女人要嫁一個成功男人。
成功的生活就該是這樣。
派對上全是她不認識的陌生人,很多西人,各自湊對說着各式外語,香槟,自助小食,鮮花,燭台,衣香鬓影,歡聲笑語……Fiona平素接觸和浸淫的,就是這樣的氛圍吧。
如此這般聰明漂亮的女子,名牌大學畢業,努力改造自己,試圖得到認可,最終目的也不過是要嫁一個高于自身階層的男子,得到另一個階層的生活。
Fiona熱衷戀愛,但不持有固定戀愛關系。
她清楚自己所求。
骨子裡她是一個縣城少女,希望嫁到一個可以托付終生的男人。
這個男人不能是她日常生活觸手可及的普通男子。
他們無法帶給她超越現有水準的生活:轉換國籍,帶去國外,讓孩子上國際學校,住别墅,開名車,每年國外度假旅行,光鮮社交派對,可炫耀的身份和地位……如果僅僅隻是在上海買套房子,買輛車,她自己就能做到,不需要幫助。
劇烈改造所付出的艱辛代價,務必得到相應回報。
她29歲,比慶長還年長兩歲。
卻的确真心實意愛慕和相信這一切,熱血刮心,從不屈服。
幾年來,身邊男人來來去去迅急熱鬧,最終沒有一個可以結婚。
她在慶長面前,從不掩飾對婚姻的野心。
但是,慶長看着大廳和花園裡或站或行的光彩男女,這些眼神流動目光冷酷的男子,她想,這些人如果想要一個婚姻,也絕對不會是為了迎合Fiona的需求而産生。
但努力精彩如Fiona,又憑什麼不能獲得她想要的男子和人生。
也許這正是她的不甘願所在,因此Fiona總是需要竭盡全力地活着。
而慶長隻覺得人生起早落夜,無限疲倦。
攝影師拍完照。
她做完采訪補充内容,工作任務完成。
什麼也沒有吃,獨自喝下好幾杯香槟,臉頰發紅,心有微醺。
穿梭過身邊一路愉悅輕快的紅男綠女,隻想找到一個角落安睡。
繞過泳池和花園,經過大廳自助餐台,沿樓梯走上二樓。
樓梯靠左走廊深處位置隐蔽的客房,暫時空無一人。
小小房間藍白基調,櫻桃木地闆被長久日光曬紅,灰藍色真絲帷幔和手繪壁紙風格清雅。
走進附屬衛生間,一處舒适潔淨的空間。
藍白色瓷磚,鍍金框橢圓形鏡子,彎曲木腿支撐大理石台面盥洗台。
中國老式拙樸瓷碗裡,放着手工制作植物香皂。
她再次擰出冷水,用雙手捧住,潑到臉上,對着鏡子凝望自己。
慶長很少化妝,不抹香水,不看女性雜志,不戴飾物。
沒有穿過高跟鞋,不熱衷修飾,無謂對男人作出取悅依賴的姿态。
她不是以女性美或女性特征作為重要的人。
這是一扇在她生命中被關閉起來的門。
勞作,遠行,香煙和烈性酒,刺青,戀愛,思考,閱讀,這些能帶給她刺激。
她需求自然的質地和屬性,始終如此。
在媒體圈子裡工作長久,看慣各種虛頭把戲,虛浮膨脹。
玩樂它是一回事,被它愚弄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不參與集體狂歡,就會被孤立。
美與鄭重被定義為矯情造作,惡劣醜陋卻能引起群情亢奮。
這是一個颠倒的時代。
人們迫不及待消除清潔的緩慢的樸素的真實的存在,卻在虛拟、幻象、謊言、盲從、攻擊之中志得意滿。
她看着鏡中女子,輕聲問,你疲倦嗎。
孤單生活時日長久,卻并未讓人完全失去戒備。
她并不接受形單影隻,隻是靈魂伴侶一直沒有出現。
推拉式木格窗鋪設出寬大窗台。
脫掉球鞋,坐在窗台上。
窗外是屋後花園,夜幕低垂,次第亮起燈火。
隐約有孩子的嬉戲、西人英文以及音樂、狗吠的聲音傳送。
院子裡栽種大片桂花樹,她因此得知剛才穿過花園,空氣中馥郁芳香來自何處。
白色印度細麻窗帷把這一塊區域包裹,形成狹小空間。
幼時,當她難過或困惑,總想覓得一處隔絕空間隐匿。
衣櫃,大箱子,窗台,任何角落。
這種把世界遺棄脫身而去的狀态,有讓人上瘾的意味。
此刻她臉貼着玻璃,在角落裡感覺到安全。
也許這是她應該存留的位置,之外的風光不是她的。
房間裡暖氣充足令人倦怠。
她睡去,并且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
在某種警覺中她驚醒。
天色漆黑,花園燈火閃耀。
窗簾被拉開,窗台敞開無餘。
男子坐在一把安娜皇後風格扶手椅上,雙肘搭着扶手,默默盯住她。
樓下客廳和遊泳池花園傳來音樂喧笑,撲打起伏的陣陣潮水。
他們兩人,如同沉沒于暗藍大海底處。
又仿佛搭乘一艘已離港駛向夜色的大船,幽暗兩岸燈火漸行漸遠。
人世被擱置,今生被遠遠推開。
她的内心突然格外鎮定。
赤腳下地,摸到球鞋慢慢穿上。
被他觀望,心安理得,置身于此仿佛正是為了等待他一路循迹而來并最終把她捕獲。
他說,睡得可好。
她說,還可以。
如果你不在,也許還可以更久一些。
他說,據說動物有本能找到最适合睡眠的角落,完全憑靠一種直覺。
她說,你也找到了。
可見這并不是什麼獨到本事。
他說,現在下樓去吃點東西。
逃避隻能一時,不可能是長久。
她一定聽到過有人用這樣的方式說話。
在一個陌生房間裡,與相識不到10個小時的男子,發生這般直截了當的對話。
仿佛他們是失散很久的愛人。
仿佛他是前世為她在棺木上灑落泥土的人。
仿佛他是層層流光轉化之中,給予她軀體的父親和經由她的軀體分娩而出的男嬰。
一聲不吭,跟随在他身後下樓。
他帶她到餐台,拿過白色盤子,挑選三文魚、意大利軟質奶酪、橄榄、數顆新鮮樹莓,又倒一杯白葡萄酒給她。
這些食物,每一樣正中她心意。
她把食物端到角落邊桌上,一言不發,開始進食。
他倒了一杯相同的白葡萄酒,看着她,慢慢啜飲。
事後多年,想起與許清池的相見。
她想這個相見最終的作用,是幫助對方在這個由規則、秩序和客觀性結構組合的現實中,找到一個接近真相的位置。
但并非接近彼此的真相,而是接近各自的真相。
來到一個正确位置,以此看到退卻中日趨微弱的光澤,出人意料熊熊燃燒起來。
這樣拼盡全力,這樣俯身投入,等待花火熄滅之後,昭示出各自本質的凜冽和空洞。
他們各自的出現,挾帶特定意義。
這是在很遠很遠之後的道路上,接近終點,回頭看望,才能明白的起點。
究其本質,情愛是一條通往各自生命深淵邊際的路徑。
最終目的是趨近真相。
如果有人說,我愛你。
會愛你至死。
心意單純的女子,會從中得到滿足,并祈禱它成真。
撞到周慶長,她的想法是層層推進的:一,對方以此作為意淫工具,他在讓自己High。
這是和被表達者沒有關系的事情。
二,她願意靜心等待,讓說出這句話的表達者,在時間推進中,最終看到手裡搬了塊石頭,但不願意砸向自己的腳。
三,或許他一年之後早已忘記何時何地說過這句話。
四,其實他對數量龐大的女人說過相同的話。
在她的觀念裡,說得過分美好以及圓滿的言語,都不會是真實。
這也意味着,如此這般的慶長,雖然16歲開始沉淪于數度迅急戀情,骨子裡卻是一個冰冷理性的人。
也許她一直尋找可以并肩站在一起的人。
渴望能夠愛上一個人。
一種超越理性和現實的情感。
或者說,是突破生命界限和範圍的付出和得到。
想起他的名字,心髒為此溫柔而疼痛的振顫,激情迸發的擁抱,身心融合的炙熱和親密,在世界盡頭攜手相伴不離不棄的永恒……有時,她覺得自己依舊情懷天真,充滿一觸即發的能量和燃料,是一個追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
也許她是一個真正歸屬于浪漫的人。
這樣的人,實質上對情感本身持有難以言說的一種強烈的消極和質疑。
同時這又是他們最為剛強的期許。
除卻以冰冷理性所隐藏的天真,在她内心深處,存在一塊失陷的區域,也許與價值觀或标準沒有瓜葛,隻與曆史血肉關聯。
無法分辨,無聲無息,不動聲色,無法解決。
成為身體深處一塊隐匿而堅定的黑色組織,容許它穩定存在,如同容許曠日持久與生俱來的一塊傷疤。
從16歲開始,她尋找一個替代父親角色的男子
這次掌舵的是理性的實用主義者。
她的内容具有争議性,在編輯部門裡差旅支出也多。
即使她提出住廉價旅館,壓縮交通和夥食費用,依舊是純粹性支出,後續無法帶來商業盈利可能。
暫時沒有人試圖替換掉周慶長,隻是一時不知道該讓她如何繼續。
她的工作方向不明。
她隻決意做完最後一期内容。
偏遠山區的村落瞻裡,在那裡保留着古建築以及數座古老的木拱和石拱廊橋。
這些傳統物質因為公路拓展、洪水泛濫以及村莊經濟化等原因,在逐漸被摧毀和消失之中。
她會在12月出發。
她見到他的家庭。
中産階級典型住宅。
建築優美排列和諧的獨棟大屋,分列在春日園林之中。
平整開闊的草坡,修剪得當的櫻桃樹和冬青,遊泳池水波碧藍。
透過落地玻璃窗,可以看見客廳裡的絲織壁紙,水晶吊燈,織錦沙發,羊毛地毯,茶幾上的雕塑和工藝品,英式下午茶白瓷杯碟。
車庫裡有越野車,跑車,随意放置孩子們的自行車和滑闆。
生活此刻呈現出富足,安穩,有餘裕的自由和悠閑。
這種環境,對慶長來說很陌生。
這不是她所在的階層。
但她卻覺得這是人應該擁有的基本生活形态。
難道人不應該在清潔而又持有審美的環境中生存,不應該享受到休閑和憩息的樂趣,不應該在有生之年獲得尊嚴、愉悅、物質和精神同等豐足平衡的滿足嗎。
赤貧,揪鬥,咒罵,掙紮,污髒,醜陋。
這不是常态。
他的妻子,馮恩健。
穿桑蠶絲曳地小禮服,相貌平平儀态優雅。
腹部高高隆起,即将坐飛機回去溫哥華等待分娩。
孩子也一起帶走。
一個12歲男孩,一個5歲女孩。
即将還會有一個男孩出生。
Fiona安排的攝影師已抵達,在大廳壁爐前給他們全家合影。
這照片一經刊出,無論如何,都會提供分量十足的一針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強心劑:男人要成功。
女人要嫁一個成功男人。
成功的生活就該是這樣。
派對上全是她不認識的陌生人,很多西人,各自湊對說着各式外語,香槟,自助小食,鮮花,燭台,衣香鬓影,歡聲笑語……Fiona平素接觸和浸淫的,就是這樣的氛圍吧。
如此這般聰明漂亮的女子,名牌大學畢業,努力改造自己,試圖得到認可,最終目的也不過是要嫁一個高于自身階層的男子,得到另一個階層的生活。
Fiona熱衷戀愛,但不持有固定戀愛關系。
她清楚自己所求。
骨子裡她是一個縣城少女,希望嫁到一個可以托付終生的男人。
這個男人不能是她日常生活觸手可及的普通男子。
他們無法帶給她超越現有水準的生活:轉換國籍,帶去國外,讓孩子上國際學校,住别墅,開名車,每年國外度假旅行,光鮮社交派對,可炫耀的身份和地位……如果僅僅隻是在上海買套房子,買輛車,她自己就能做到,不需要幫助。
劇烈改造所付出的艱辛代價,務必得到相應回報。
她29歲,比慶長還年長兩歲。
卻的确真心實意愛慕和相信這一切,熱血刮心,從不屈服。
幾年來,身邊男人來來去去迅急熱鬧,最終沒有一個可以結婚。
她在慶長面前,從不掩飾對婚姻的野心。
但是,慶長看着大廳和花園裡或站或行的光彩男女,這些眼神流動目光冷酷的男子,她想,這些人如果想要一個婚姻,也絕對不會是為了迎合Fiona的需求而産生。
但努力精彩如Fiona,又憑什麼不能獲得她想要的男子和人生。
也許這正是她的不甘願所在,因此Fiona總是需要竭盡全力地活着。
而慶長隻覺得人生起早落夜,無限疲倦。
攝影師拍完照。
她做完采訪補充内容,工作任務完成。
什麼也沒有吃,獨自喝下好幾杯香槟,臉頰發紅,心有微醺。
穿梭過身邊一路愉悅輕快的紅男綠女,隻想找到一個角落安睡。
繞過泳池和花園,經過大廳自助餐台,沿樓梯走上二樓。
樓梯靠左走廊深處位置隐蔽的客房,暫時空無一人。
小小房間藍白基調,櫻桃木地闆被長久日光曬紅,灰藍色真絲帷幔和手繪壁紙風格清雅。
走進附屬衛生間,一處舒适潔淨的空間。
藍白色瓷磚,鍍金框橢圓形鏡子,彎曲木腿支撐大理石台面盥洗台。
中國老式拙樸瓷碗裡,放着手工制作植物香皂。
她再次擰出冷水,用雙手捧住,潑到臉上,對着鏡子凝望自己。
慶長很少化妝,不抹香水,不看女性雜志,不戴飾物。
沒有穿過高跟鞋,不熱衷修飾,無謂對男人作出取悅依賴的姿态。
她不是以女性美或女性特征作為重要的人。
這是一扇在她生命中被關閉起來的門。
勞作,遠行,香煙和烈性酒,刺青,戀愛,思考,閱讀,這些能帶給她刺激。
她需求自然的質地和屬性,始終如此。
在媒體圈子裡工作長久,看慣各種虛頭把戲,虛浮膨脹。
玩樂它是一回事,被它愚弄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不參與集體狂歡,就會被孤立。
美與鄭重被定義為矯情造作,惡劣醜陋卻能引起群情亢奮。
這是一個颠倒的時代。
人們迫不及待消除清潔的緩慢的樸素的真實的存在,卻在虛拟、幻象、謊言、盲從、攻擊之中志得意滿。
她看着鏡中女子,輕聲問,你疲倦嗎。
孤單生活時日長久,卻并未讓人完全失去戒備。
她并不接受形單影隻,隻是靈魂伴侶一直沒有出現。
推拉式木格窗鋪設出寬大窗台。
脫掉球鞋,坐在窗台上。
窗外是屋後花園,夜幕低垂,次第亮起燈火。
隐約有孩子的嬉戲、西人英文以及音樂、狗吠的聲音傳送。
院子裡栽種大片桂花樹,她因此得知剛才穿過花園,空氣中馥郁芳香來自何處。
白色印度細麻窗帷把這一塊區域包裹,形成狹小空間。
幼時,當她難過或困惑,總想覓得一處隔絕空間隐匿。
衣櫃,大箱子,窗台,任何角落。
這種把世界遺棄脫身而去的狀态,有讓人上瘾的意味。
此刻她臉貼着玻璃,在角落裡感覺到安全。
也許這是她應該存留的位置,之外的風光不是她的。
房間裡暖氣充足令人倦怠。
她睡去,并且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
在某種警覺中她驚醒。
天色漆黑,花園燈火閃耀。
窗簾被拉開,窗台敞開無餘。
男子坐在一把安娜皇後風格扶手椅上,雙肘搭着扶手,默默盯住她。
樓下客廳和遊泳池花園傳來音樂喧笑,撲打起伏的陣陣潮水。
他們兩人,如同沉沒于暗藍大海底處。
又仿佛搭乘一艘已離港駛向夜色的大船,幽暗兩岸燈火漸行漸遠。
人世被擱置,今生被遠遠推開。
她的内心突然格外鎮定。
赤腳下地,摸到球鞋慢慢穿上。
被他觀望,心安理得,置身于此仿佛正是為了等待他一路循迹而來并最終把她捕獲。
他說,睡得可好。
她說,還可以。
如果你不在,也許還可以更久一些。
他說,據說動物有本能找到最适合睡眠的角落,完全憑靠一種直覺。
她說,你也找到了。
可見這并不是什麼獨到本事。
他說,現在下樓去吃點東西。
逃避隻能一時,不可能是長久。
她一定聽到過有人用這樣的方式說話。
在一個陌生房間裡,與相識不到10個小時的男子,發生這般直截了當的對話。
仿佛他們是失散很久的愛人。
仿佛他是前世為她在棺木上灑落泥土的人。
仿佛他是層層流光轉化之中,給予她軀體的父親和經由她的軀體分娩而出的男嬰。
一聲不吭,跟随在他身後下樓。
他帶她到餐台,拿過白色盤子,挑選三文魚、意大利軟質奶酪、橄榄、數顆新鮮樹莓,又倒一杯白葡萄酒給她。
這些食物,每一樣正中她心意。
她把食物端到角落邊桌上,一言不發,開始進食。
他倒了一杯相同的白葡萄酒,看着她,慢慢啜飲。
事後多年,想起與許清池的相見。
她想這個相見最終的作用,是幫助對方在這個由規則、秩序和客觀性結構組合的現實中,找到一個接近真相的位置。
但并非接近彼此的真相,而是接近各自的真相。
來到一個正确位置,以此看到退卻中日趨微弱的光澤,出人意料熊熊燃燒起來。
這樣拼盡全力,這樣俯身投入,等待花火熄滅之後,昭示出各自本質的凜冽和空洞。
他們各自的出現,挾帶特定意義。
這是在很遠很遠之後的道路上,接近終點,回頭看望,才能明白的起點。
究其本質,情愛是一條通往各自生命深淵邊際的路徑。
最終目的是趨近真相。
如果有人說,我愛你。
會愛你至死。
心意單純的女子,會從中得到滿足,并祈禱它成真。
撞到周慶長,她的想法是層層推進的:一,對方以此作為意淫工具,他在讓自己High。
這是和被表達者沒有關系的事情。
二,她願意靜心等待,讓說出這句話的表達者,在時間推進中,最終看到手裡搬了塊石頭,但不願意砸向自己的腳。
三,或許他一年之後早已忘記何時何地說過這句話。
四,其實他對數量龐大的女人說過相同的話。
在她的觀念裡,說得過分美好以及圓滿的言語,都不會是真實。
這也意味着,如此這般的慶長,雖然16歲開始沉淪于數度迅急戀情,骨子裡卻是一個冰冷理性的人。
也許她一直尋找可以并肩站在一起的人。
渴望能夠愛上一個人。
一種超越理性和現實的情感。
或者說,是突破生命界限和範圍的付出和得到。
想起他的名字,心髒為此溫柔而疼痛的振顫,激情迸發的擁抱,身心融合的炙熱和親密,在世界盡頭攜手相伴不離不棄的永恒……有時,她覺得自己依舊情懷天真,充滿一觸即發的能量和燃料,是一個追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
也許她是一個真正歸屬于浪漫的人。
這樣的人,實質上對情感本身持有難以言說的一種強烈的消極和質疑。
同時這又是他們最為剛強的期許。
除卻以冰冷理性所隐藏的天真,在她内心深處,存在一塊失陷的區域,也許與價值觀或标準沒有瓜葛,隻與曆史血肉關聯。
無法分辨,無聲無息,不動聲色,無法解決。
成為身體深處一塊隐匿而堅定的黑色組織,容許它穩定存在,如同容許曠日持久與生俱來的一塊傷疤。
從16歲開始,她尋找一個替代父親角色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