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小城思索
關燈
小
中
大
符騰堡公國,成為流亡作家。
分裂的“春秋戰國”狀态還真是個幸福美好的時代,對作家而言。
席勒離棄了一國,還有兩百多個同文同種的德語國家讓他擇枝而栖,待價而沽;如果碰上個中央集權大帝國,那可就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了。
思考缜密的席勒在史學和美學上都有重要著作,1794年到了魏瑪,與比他年長10歲的歌德開展了德國文學史上最燦爛的古典時期;1797年,兩個人都有劃時代的叙事長詩發表,使得這一年被文學史家稱為“叙事詩年”。
——3—— 獨自坐在公園裡一張長椅上,展讀魏瑪史,陽光把晃動的樹影投在書頁上,搖花了我的眼睛。
但是真讓我眼花撩亂的可不是陽光啊!給我一個小城,給我一個年代,讓韓愈、劉勰、關漢卿、曹雪芹一塊兒發出光彩,我也要目眩神迷的,不是嗎? 1770年的魏瑪公國,全國人口不過10萬,軍隊不過數百,還被後來的歌德裁軍裁了一半;突然變成了人文荟萃的中心,過程并不複雜。
“成功的男人背後必有一個女人”,安娜·阿瑪麗雅嫁給魏瑪公爵時,将她對文學藝術的愛好也帶來了魏瑪。
兒子少年時,她把維蘭德聘來做家庭教師,同時大力推動劇院,藝文沙龍和圖書館 的建立。
深受母親影響的卡爾王子執政後,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歌德聘來,以1200塔勒的年薪,花園豪宅,還有完全的信任。
如果一個戰死的士兵才值600塔勒,歌德的薪資顯然是可觀的。
緊接着歌德把赫爾德引進成為宮廷牧師,把席勒找來發展劇院。
思想的開放,人文氣息的濃厚,對文人藝術家的厚愛,使魏瑪小國成為18世紀德語世界的文化大國。
所以英雄是可以造時勢的。
促成了德國文學史上最燦爛的一章的,是一個熱愛文學,尊重文化,而且胸襟開闊的封建貴族。
有他沒有他,曆史就是不一樣。
曹雪芹過了十幾年“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困頓不堪的日子,五十歲不到便潦倒地死在北京西郊一個山坳裡,“孤兒渺漠魂應逐,新婦飄零目置暝”。
如果他有一個熱愛文學,尊重文化,胸襟開闊的統治者的支持,中國文學史是不是也可能多出特别燦爛的一章? 啊,對不起,我知道,在曆史裡說“如果”是件無聊透頂的事。
曹雪芹的時代已經有它不容“如果”的史實:1724年禁市賣“淫詞小說”,禁喪殡時演戲;1728年郎坤因《三國演義》而革職;1738年禁“淫詞小說”;1753年禁譯《水浒傳》和《西廂記》;1764年,禁五城戲園夜唱……曹雪芹隻能死在他的凄涼荒村裡。
雍正和乾隆寫的是一部不同的曆史。
可是那是君主專制時代,一個個人可以決定曆史。
那個人也許是英雄,也許是暴君,席勒在符騰堡因暴君壓迫而失語禁聲,在魏瑪則因英雄賞識而才華奔放。
為了避免人治的不穩定,20世紀的我們終于走到了所謂法治的地步:從前的農奴、工匠、市民、學者,現在都成了“選民”,以投票來決定誰是自己的“統治者”。
問題是,這個代表民意的總理或總統或總裁或主席,是否就更能保障思想的自由和文學藝術的發展呢?問題是,假設在1775年,卡爾公爵已被推翻,魏瑪要以公民投票來決定是否聘請歌德和席勒,投票的結果會是什麼呢? ——4—— 經過巴赫的故居,經過歌德的圖書館,從他手植的一株來自中國的銀杏樹下穿過,經過托瑪斯曼和托爾斯泰住過的大象旅店,經過李斯特的舊宅,折向西北,沿着一條安靜的老街行約20分鐘,找到洪堡街36号,就是尼采故居了。
他在1897年搬進這屋子,三年後在這兒去世,一個飽受痛苦,精神錯亂的天才。
庭院寂寂,一隻棕紅松鼠在大樹間跳躍穿梭。
也許在尋找幹果。
沒想到房子裡面比外面庭院更冷清。
一個訪客都沒有,管理員百般無聊地坐那兒,好像已成靜物陳設的一部分。
歌德故居裡擠着一堆又一堆的學生和遊客,揚揚沸沸,解說員滔滔不絕。
尼采你何以寂寞
分裂的“春秋戰國”狀态還真是個幸福美好的時代,對作家而言。
席勒離棄了一國,還有兩百多個同文同種的德語國家讓他擇枝而栖,待價而沽;如果碰上個中央集權大帝國,那可就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了。
思考缜密的席勒在史學和美學上都有重要著作,1794年到了魏瑪,與比他年長10歲的歌德開展了德國文學史上最燦爛的古典時期;1797年,兩個人都有劃時代的叙事長詩發表,使得這一年被文學史家稱為“叙事詩年”。
——3—— 獨自坐在公園裡一張長椅上,展讀魏瑪史,陽光把晃動的樹影投在書頁上,搖花了我的眼睛。
但是真讓我眼花撩亂的可不是陽光啊!給我一個小城,給我一個年代,讓韓愈、劉勰、關漢卿、曹雪芹一塊兒發出光彩,我也要目眩神迷的,不是嗎? 1770年的魏瑪公國,全國人口不過10萬,軍隊不過數百,還被後來的歌德裁軍裁了一半;突然變成了人文荟萃的中心,過程并不複雜。
“成功的男人背後必有一個女人”,安娜·阿瑪麗雅嫁給魏瑪公爵時,将她對文學藝術的愛好也帶來了魏瑪。
兒子少年時,她把維蘭德聘來做家庭教師,同時大力推動劇院,藝文沙龍和圖書館 的建立。
深受母親影響的卡爾王子執政後,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歌德聘來,以1200塔勒的年薪,花園豪宅,還有完全的信任。
如果一個戰死的士兵才值600塔勒,歌德的薪資顯然是可觀的。
緊接着歌德把赫爾德引進成為宮廷牧師,把席勒找來發展劇院。
思想的開放,人文氣息的濃厚,對文人藝術家的厚愛,使魏瑪小國成為18世紀德語世界的文化大國。
所以英雄是可以造時勢的。
促成了德國文學史上最燦爛的一章的,是一個熱愛文學,尊重文化,而且胸襟開闊的封建貴族。
有他沒有他,曆史就是不一樣。
曹雪芹過了十幾年“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困頓不堪的日子,五十歲不到便潦倒地死在北京西郊一個山坳裡,“孤兒渺漠魂應逐,新婦飄零目置暝”。
如果他有一個熱愛文學,尊重文化,胸襟開闊的統治者的支持,中國文學史是不是也可能多出特别燦爛的一章? 啊,對不起,我知道,在曆史裡說“如果”是件無聊透頂的事。
曹雪芹的時代已經有它不容“如果”的史實:1724年禁市賣“淫詞小說”,禁喪殡時演戲;1728年郎坤因《三國演義》而革職;1738年禁“淫詞小說”;1753年禁譯《水浒傳》和《西廂記》;1764年,禁五城戲園夜唱……曹雪芹隻能死在他的凄涼荒村裡。
雍正和乾隆寫的是一部不同的曆史。
可是那是君主專制時代,一個個人可以決定曆史。
那個人也許是英雄,也許是暴君,席勒在符騰堡因暴君壓迫而失語禁聲,在魏瑪則因英雄賞識而才華奔放。
為了避免人治的不穩定,20世紀的我們終于走到了所謂法治的地步:從前的農奴、工匠、市民、學者,現在都成了“選民”,以投票來決定誰是自己的“統治者”。
問題是,這個代表民意的總理或總統或總裁或主席,是否就更能保障思想的自由和文學藝術的發展呢?問題是,假設在1775年,卡爾公爵已被推翻,魏瑪要以公民投票來決定是否聘請歌德和席勒,投票的結果會是什麼呢? ——4—— 經過巴赫的故居,經過歌德的圖書館,從他手植的一株來自中國的銀杏樹下穿過,經過托瑪斯曼和托爾斯泰住過的大象旅店,經過李斯特的舊宅,折向西北,沿着一條安靜的老街行約20分鐘,找到洪堡街36号,就是尼采故居了。
他在1897年搬進這屋子,三年後在這兒去世,一個飽受痛苦,精神錯亂的天才。
庭院寂寂,一隻棕紅松鼠在大樹間跳躍穿梭。
也許在尋找幹果。
沒想到房子裡面比外面庭院更冷清。
一個訪客都沒有,管理員百般無聊地坐那兒,好像已成靜物陳設的一部分。
歌德故居裡擠着一堆又一堆的學生和遊客,揚揚沸沸,解說員滔滔不絕。
尼采你何以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