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争端遂起。
教民或有死傷,外籍教士即借口要挾,勒索巨款,甚至歸罪官吏,脅清廷治以重罪,封疆大吏,亦須革職永不叙用。
内政由人幹涉,國已不國矣。
教案以千萬計,茲舉其大者:“……丹陽教案。
光緒十七年八月……劉坤一、剛毅奏,本年……江蘇之丹陽、金匮、無錫、陽湖、江陰、如臯各屬教堂,接踵被焚毀,派員前往查辦……蘇屬案,系由丹陽首先滋事,将該縣查文清甄别參革……”(《光緒東華錄》卷一〇五) 所謂“參革”,“參”是“參劾”,上司向皇帝奏告過失,“革”是“革職”,皇帝根據參劾,下旨革職。
我祖父受參革之前,曾有一番交涉。
上司叫他将為首燒教堂的兩人斬首示衆,以便向外國教士交代。
如果遵命辦理,上司非但不參劾,還會保奏,向皇帝奏稱我祖父辦事能幹得力,便可升官。
但我祖父同情燒教堂的人民,通知為首的兩人逃走,回報上司:此事是由外國教士欺壓良民而引起公憤,數百人一湧而上,焚燒教堂,并無為首之人。
跟着他就辭官,朝廷定了“革職”處分。
我祖父此後便在故鄉閑居,讀書做詩自娛,也做了很多公益事業。
他編一部《海甯查氏詩鈔》,有數百卷之多,但雕版未完工就去世了(這些雕版放了兩間屋子,後來都成為我們堂兄弟的玩具)。
出喪之時,丹陽推了十幾位紳士來吊祭。
當時領頭燒教堂的兩人一路哭拜而來。
據我父親、叔伯們的說法,那兩人走一裡路,磕一個頭,從丹陽直磕到我故鄉。
丹陽雖距我家不很遠,但對這說法,現在我不大相信了,小時候自然信之不疑。
不過那兩人十分感激,最後幾裡路磕頭而來當然是很可能的。
前些時候到台灣,見到了我表哥蔣複聰先生。
他當時是故宮博物院院長,以前和我二伯父在北京大學是同班同學。
他跟我說了些我祖父的事,言下很是贊揚。
那都是我本來不知道的。
一九八一年,我去丹陽訪問參觀,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熱誠招待,對我祖父當年的作為認為是反對帝國主義、維護人民利益的功績,當地報紙上發表了贊揚文章。
和生說,我祖父接任做丹陽知縣後,就重行審汛獄中的每一個囚犯,得知了和生的冤屈。
可是他刺人行兇,确是事實,也不便擠放。
但如不放他,他在獄中口後一定會給人害死。
我祖父辭官回家時,索性悄悄将他帶……來,就養在我家裡。
和生直到抗戰時才病死。
他的事迹,我爸爸、媽媽從來不跟人說。
和生跟我說的時候,以為他那次的病不會好了,連說帶哭,也沒有叮囑我不可說出來。
這件事一直藏在我心裡。
《連城訣》是在這件真事上發展出來的,紀念在我幼小時對我很親切的一個老人。
和生到底姓什麼,我始終不知道,和生也不是他的真名。
他當然不會武功。
我隻記得他常常一兩天不說一句話。
我爸爸媽媽對他很客氣,從來不差他做什麼事。
他在我家所做的工作,除了接送我上小學之外,平日就是到井邊去挑幾铒井水,裝滿廚房中的兒口七石缸。
甚至過年時做年糕的米粉,家裡也到外面去雇了人來磨,不請和生磨。
這部小說寫于一九六三年,那時《明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合辦一本随報附送的《東南亞周刊》,這篇小說是為那周刊而寫的,書名本來叫做《素心劍》。
一九七七年四月
教民或有死傷,外籍教士即借口要挾,勒索巨款,甚至歸罪官吏,脅清廷治以重罪,封疆大吏,亦須革職永不叙用。
内政由人幹涉,國已不國矣。
教案以千萬計,茲舉其大者:“……丹陽教案。
光緒十七年八月……劉坤一、剛毅奏,本年……江蘇之丹陽、金匮、無錫、陽湖、江陰、如臯各屬教堂,接踵被焚毀,派員前往查辦……蘇屬案,系由丹陽首先滋事,将該縣查文清甄别參革……”(《光緒東華錄》卷一〇五) 所謂“參革”,“參”是“參劾”,上司向皇帝奏告過失,“革”是“革職”,皇帝根據參劾,下旨革職。
我祖父受參革之前,曾有一番交涉。
上司叫他将為首燒教堂的兩人斬首示衆,以便向外國教士交代。
如果遵命辦理,上司非但不參劾,還會保奏,向皇帝奏稱我祖父辦事能幹得力,便可升官。
但我祖父同情燒教堂的人民,通知為首的兩人逃走,回報上司:此事是由外國教士欺壓良民而引起公憤,數百人一湧而上,焚燒教堂,并無為首之人。
跟着他就辭官,朝廷定了“革職”處分。
我祖父此後便在故鄉閑居,讀書做詩自娛,也做了很多公益事業。
他編一部《海甯查氏詩鈔》,有數百卷之多,但雕版未完工就去世了(這些雕版放了兩間屋子,後來都成為我們堂兄弟的玩具)。
出喪之時,丹陽推了十幾位紳士來吊祭。
當時領頭燒教堂的兩人一路哭拜而來。
據我父親、叔伯們的說法,那兩人走一裡路,磕一個頭,從丹陽直磕到我故鄉。
丹陽雖距我家不很遠,但對這說法,現在我不大相信了,小時候自然信之不疑。
不過那兩人十分感激,最後幾裡路磕頭而來當然是很可能的。
前些時候到台灣,見到了我表哥蔣複聰先生。
他當時是故宮博物院院長,以前和我二伯父在北京大學是同班同學。
他跟我說了些我祖父的事,言下很是贊揚。
那都是我本來不知道的。
一九八一年,我去丹陽訪問參觀,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熱誠招待,對我祖父當年的作為認為是反對帝國主義、維護人民利益的功績,當地報紙上發表了贊揚文章。
和生說,我祖父接任做丹陽知縣後,就重行審汛獄中的每一個囚犯,得知了和生的冤屈。
可是他刺人行兇,确是事實,也不便擠放。
但如不放他,他在獄中口後一定會給人害死。
我祖父辭官回家時,索性悄悄将他帶……來,就養在我家裡。
和生直到抗戰時才病死。
他的事迹,我爸爸、媽媽從來不跟人說。
和生跟我說的時候,以為他那次的病不會好了,連說帶哭,也沒有叮囑我不可說出來。
這件事一直藏在我心裡。
《連城訣》是在這件真事上發展出來的,紀念在我幼小時對我很親切的一個老人。
和生到底姓什麼,我始終不知道,和生也不是他的真名。
他當然不會武功。
我隻記得他常常一兩天不說一句話。
我爸爸媽媽對他很客氣,從來不差他做什麼事。
他在我家所做的工作,除了接送我上小學之外,平日就是到井邊去挑幾铒井水,裝滿廚房中的兒口七石缸。
甚至過年時做年糕的米粉,家裡也到外面去雇了人來磨,不請和生磨。
這部小說寫于一九六三年,那時《明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合辦一本随報附送的《東南亞周刊》,這篇小說是為那周刊而寫的,書名本來叫做《素心劍》。
一九七七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