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虛空藏菩薩品第八之四
爾時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行處不可思議。
菩薩所應行法亦複無量。
是故此行不可以少誓莊嚴。
不可以少言說。
不可以小乘道而得成就。
快哉世尊,唯願說諸菩薩大誓莊嚴及道莊嚴。
菩薩以大誓莊嚴及道莊嚴故。
能乘大乘行真實最上出世間道。
為當得出世無上大乘。
成就一切自然大智。
雖未成一切智。
能作佛事利益一切。
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諸菩薩大誓莊嚴乘莊嚴道莊嚴。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菩薩有二十莊嚴法以自莊嚴。
自莊嚴已能乘大乘。
何等為二十。
善男子,若有菩薩畢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一切衆生生最勝大悲。
生利益衆生心。
利益衆生心已,便能莊嚴無上大誓。
何謂大誓莊嚴。
為度未度者大誓莊嚴。
乘大船舫故。
為解未解者大誓莊嚴。
脫虛妄颠倒故。
為安未安者大誓莊嚴。
安止無畏道故。
為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大誓莊嚴。
舍五陰重擔故。
為常勤給足衆生大誓莊嚴。
精進不懈怠故。
為不舍無量生死大誓莊嚴。
不疲厭故。
為悅可一切諸佛大誓莊嚴。
現前供養恭敬故。
為受持一切佛法大誓莊嚴。
不斷三寶種故。
為受持一切所聞不忘大誓莊嚴。
得陀羅尼故。
為善說法悅可一切衆生大誓莊嚴。
得辯才故為集無量。
功德資糧大誓莊嚴。
成就相好故。
為悅可一切善知識大誓莊嚴。
堅固所行故。
為遮馳散心大誓莊嚴。
生諸禅解脫三昧故。
為在阿練若處舍離身命大誓莊嚴。
得六通故。
為欲大師子吼無所畏懼大誓莊嚴。
現前得無我法故。
為欲至一切世界大誓莊嚴。
欲知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影故。
為普照嚴飾一切世界大誓莊嚴。
淨戒衆受持成就力故。
為成就如來十力大誓莊嚴。
滿足諸波羅蜜故。
為得四無所畏大誓莊嚴。
如所說行故。
為盡得十八不共法大誓莊嚴。
如所聞菩薩地法不戲論故。
善男子,是為諸菩薩二十大誓莊嚴。
以此莊嚴力故能乘於大乘。
菩薩以此自莊嚴力故。
斷三惡趣因緣。
是名莊嚴。
具足善為諸佛所護持。
是名莊嚴。
随所欲至便得往生。
是名莊嚴。
舍一切胞胎能化生諸佛前。
是名莊嚴。
能行無诤身口意業。
是名莊嚴。
住不放逸行為諸天世人之所恭敬。
是名莊嚴。
善通達三脫門而不證實際。
是名莊嚴。
一切無我法皆現在前而猶不舍大誓莊嚴。
是名莊嚴。
是為菩薩具足大誓莊嚴。
雲何雲為莊嚴菩薩乘。
善男子,乘者謂無量也。
無邊崖故。
普遍一切喻如虛空。
廣大容受一切衆生故。
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是故名大乘。
複次乘者,以正住四攝法為輪。
以真淨十善業為輻。
以淨功德資糧為毂。
以堅固淳至畢竟為官轄釘鑷。
以善成就諸禅解脫三昧為轅。
以四無量心為善調。
以善知識為禦。
以知時非時為發動。
以無常苦空無我之音為驅策。
以七覺寶繩為秋纼。
以淨五根為索帶。
以弘普端直大悲為旒幢。
以四正勤為網。
以四念處為安詳。
以四神足為速進。
以勝五力為鑒陣。
以八聖道為直進。
於一切衆生無障礙慧明以為軒。
以無住六波羅蜜回向薩婆若。
以無等四谛度到彼岸。
是為大乘。
此乘諸佛所受。
聲聞辟支佛所觀。
一切菩薩所乘。
釋梵護世所應敬禮。
一切衆生所應供養。
一切智者所應贊歎。
一切世間所應歸趣。
一切怨憎不能輕毀。
一切諸魔不能破壞。
一切外道不能測量。
一切世智不能與競。
此乘殊勝無能遏者,一切賢聖之所守護。
此乘随願能至一切佛界故。
此乘普照能放缦網光明故。
此乘有大名稱能出法門故。
此乘強志不退還故。
此乘堅牢不懈緩故。
此乘正住不傾動故。
此乘衆事備具。
能滿一切所願故。
善男子,是名大乘諸大誓莊嚴。
菩薩乘此乘。
乘此乘已能從一地至於一地。
是其莊嚴。
能舍諸地過患是其莊嚴。
能舍諸魔業是其莊嚴。
能化度衆生是其莊嚴。
能淨佛世界是其莊嚴。
能現菩薩神變是其莊嚴。
能度生死大饑馑是其莊嚴。
能入如來行處是其莊嚴。
善男子,雲何菩薩莊嚴道。
善男子,菩薩大誓莊嚴及乘大乘。
已舍一切邪道。
舍一切邪道已趣於真實正道到薩婆若。
何謂正道耶。
所謂不舍善法故行於大欲。
不退菩提道故勤修精進。
善根不失故行不放逸。
不動淳至不沒於所作。
必能究竟仰攀上法。
求功德資糧無有滿足。
求智慧資糧終不廢舍。
是為菩薩正道。
複次善男子,菩薩道者,所謂四禅。
四無量心。
四空定。
五神通。
三福業。
三學。
六應敬。
六念。
四攝法。
四念處。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
三解脫門。
知陰方便。
知界方便。
知入方便。
知谛方便。
知因緣方便。
是名為道。
菩薩得成就此道方便。
皆能随順入六波羅蜜道。
所以然者,以菩薩六波羅蜜道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故。
此道一切諸佛皆所稱歎。
從諸如來口出成就方便。
菩薩能知一切法實性者,能住出世間六波羅蜜聖道。
雲何為祝善男子,若有菩薩。
成就自然慧方便而求菩提。
於此五受陰中為如實覺故求於菩提。
是菩薩知色無常而行布施。
知色苦知色無我。
知色鈍知色無智。
知色如幻。
知色如水中月。
知色如夢知色如影。
知色如響。
知色如旋火輪。
知色無我知色無衆生。
知色無命知色無人。
知色無主知色無養。
知色空知色無相知色無願。
知色無作。
知色無生知色無起。
知色無出知色無形。
知色寂靜知色離。
知色無終知色無成。
知色與虛空等。
知色如涅槃性而行布施。
菩薩如是行施時。
以施離故知色亦離。
以色離故知施亦離。
以色施離故知願亦離。
以願離故知色施亦離。
以色施願離故知菩提亦離。
以菩提離故知色施願離。
而知一切法同菩提性。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檀波羅蜜。
受想行亦如是,知識無常應行布施。
知識苦知識無我。
知識鈍知識無智。
知識如幻知識如野馬。
知識如水中月。
知識如夢知識如影。
知識如響知識如旋火輪。
知識無我知識無衆生。
知識無命知識無人。
知識無主知識無養。
知識如空知識無相知識無願。
知識無作。
知識無生知識無起。
知識無出知識無形。
知識寂靜知識離。
知識無終知識無成就。
知識與虛空等。
知識如涅槃性而行布施。
菩薩如是行布施時。
以施離故知識亦離。
以識離故知施亦離。
以識施離故知願亦離。
以願離故知識施亦離。
以識施願離故知菩提亦離。
以菩提離故知識施願離。
而知一切法同菩提性。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檀波羅蜜。
複次善男子,菩薩知色無常而護於戒。
乃至知色如涅槃性而護於戒。
知受想行亦如是,知識無常而護於戒。
乃至知識如涅槃性而護於戒。
以戒離故知識亦離。
知戒離故乃至於識亦離。
乃至知一切法同菩提性。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屍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毗梨耶波羅蜜。
禅波羅蜜亦如是,知
菩薩所應行法亦複無量。
是故此行不可以少誓莊嚴。
不可以少言說。
不可以小乘道而得成就。
快哉世尊,唯願說諸菩薩大誓莊嚴及道莊嚴。
菩薩以大誓莊嚴及道莊嚴故。
能乘大乘行真實最上出世間道。
為當得出世無上大乘。
成就一切自然大智。
雖未成一切智。
能作佛事利益一切。
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諸菩薩大誓莊嚴乘莊嚴道莊嚴。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菩薩有二十莊嚴法以自莊嚴。
自莊嚴已能乘大乘。
何等為二十。
善男子,若有菩薩畢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一切衆生生最勝大悲。
生利益衆生心。
利益衆生心已,便能莊嚴無上大誓。
何謂大誓莊嚴。
為度未度者大誓莊嚴。
乘大船舫故。
為解未解者大誓莊嚴。
脫虛妄颠倒故。
為安未安者大誓莊嚴。
安止無畏道故。
為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大誓莊嚴。
舍五陰重擔故。
為常勤給足衆生大誓莊嚴。
精進不懈怠故。
為不舍無量生死大誓莊嚴。
不疲厭故。
為悅可一切諸佛大誓莊嚴。
現前供養恭敬故。
為受持一切佛法大誓莊嚴。
不斷三寶種故。
為受持一切所聞不忘大誓莊嚴。
得陀羅尼故。
為善說法悅可一切衆生大誓莊嚴。
得辯才故為集無量。
功德資糧大誓莊嚴。
成就相好故。
為悅可一切善知識大誓莊嚴。
堅固所行故。
為遮馳散心大誓莊嚴。
生諸禅解脫三昧故。
為在阿練若處舍離身命大誓莊嚴。
得六通故。
為欲大師子吼無所畏懼大誓莊嚴。
現前得無我法故。
為欲至一切世界大誓莊嚴。
欲知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影故。
為普照嚴飾一切世界大誓莊嚴。
淨戒衆受持成就力故。
為成就如來十力大誓莊嚴。
滿足諸波羅蜜故。
為得四無所畏大誓莊嚴。
如所說行故。
為盡得十八不共法大誓莊嚴。
如所聞菩薩地法不戲論故。
善男子,是為諸菩薩二十大誓莊嚴。
以此莊嚴力故能乘於大乘。
菩薩以此自莊嚴力故。
斷三惡趣因緣。
是名莊嚴。
具足善為諸佛所護持。
是名莊嚴。
随所欲至便得往生。
是名莊嚴。
舍一切胞胎能化生諸佛前。
是名莊嚴。
能行無诤身口意業。
是名莊嚴。
住不放逸行為諸天世人之所恭敬。
是名莊嚴。
善通達三脫門而不證實際。
是名莊嚴。
一切無我法皆現在前而猶不舍大誓莊嚴。
是名莊嚴。
是為菩薩具足大誓莊嚴。
雲何雲為莊嚴菩薩乘。
善男子,乘者謂無量也。
無邊崖故。
普遍一切喻如虛空。
廣大容受一切衆生故。
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是故名大乘。
複次乘者,以正住四攝法為輪。
以真淨十善業為輻。
以淨功德資糧為毂。
以堅固淳至畢竟為官轄釘鑷。
以善成就諸禅解脫三昧為轅。
以四無量心為善調。
以善知識為禦。
以知時非時為發動。
以無常苦空無我之音為驅策。
以七覺寶繩為秋纼。
以淨五根為索帶。
以弘普端直大悲為旒幢。
以四正勤為網。
以四念處為安詳。
以四神足為速進。
以勝五力為鑒陣。
以八聖道為直進。
於一切衆生無障礙慧明以為軒。
以無住六波羅蜜回向薩婆若。
以無等四谛度到彼岸。
是為大乘。
此乘諸佛所受。
聲聞辟支佛所觀。
一切菩薩所乘。
釋梵護世所應敬禮。
一切衆生所應供養。
一切智者所應贊歎。
一切世間所應歸趣。
一切怨憎不能輕毀。
一切諸魔不能破壞。
一切外道不能測量。
一切世智不能與競。
此乘殊勝無能遏者,一切賢聖之所守護。
此乘随願能至一切佛界故。
此乘普照能放缦網光明故。
此乘有大名稱能出法門故。
此乘強志不退還故。
此乘堅牢不懈緩故。
此乘正住不傾動故。
此乘衆事備具。
能滿一切所願故。
善男子,是名大乘諸大誓莊嚴。
菩薩乘此乘。
乘此乘已能從一地至於一地。
是其莊嚴。
能舍諸地過患是其莊嚴。
能舍諸魔業是其莊嚴。
能化度衆生是其莊嚴。
能淨佛世界是其莊嚴。
能現菩薩神變是其莊嚴。
能度生死大饑馑是其莊嚴。
能入如來行處是其莊嚴。
善男子,雲何菩薩莊嚴道。
善男子,菩薩大誓莊嚴及乘大乘。
已舍一切邪道。
舍一切邪道已趣於真實正道到薩婆若。
何謂正道耶。
所謂不舍善法故行於大欲。
不退菩提道故勤修精進。
善根不失故行不放逸。
不動淳至不沒於所作。
必能究竟仰攀上法。
求功德資糧無有滿足。
求智慧資糧終不廢舍。
是為菩薩正道。
複次善男子,菩薩道者,所謂四禅。
四無量心。
四空定。
五神通。
三福業。
三學。
六應敬。
六念。
四攝法。
四念處。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
三解脫門。
知陰方便。
知界方便。
知入方便。
知谛方便。
知因緣方便。
是名為道。
菩薩得成就此道方便。
皆能随順入六波羅蜜道。
所以然者,以菩薩六波羅蜜道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故。
此道一切諸佛皆所稱歎。
從諸如來口出成就方便。
菩薩能知一切法實性者,能住出世間六波羅蜜聖道。
雲何為祝善男子,若有菩薩。
成就自然慧方便而求菩提。
於此五受陰中為如實覺故求於菩提。
是菩薩知色無常而行布施。
知色苦知色無我。
知色鈍知色無智。
知色如幻。
知色如水中月。
知色如夢知色如影。
知色如響。
知色如旋火輪。
知色無我知色無衆生。
知色無命知色無人。
知色無主知色無養。
知色空知色無相知色無願。
知色無作。
知色無生知色無起。
知色無出知色無形。
知色寂靜知色離。
知色無終知色無成。
知色與虛空等。
知色如涅槃性而行布施。
菩薩如是行施時。
以施離故知色亦離。
以色離故知施亦離。
以色施離故知願亦離。
以願離故知色施亦離。
以色施願離故知菩提亦離。
以菩提離故知色施願離。
而知一切法同菩提性。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檀波羅蜜。
受想行亦如是,知識無常應行布施。
知識苦知識無我。
知識鈍知識無智。
知識如幻知識如野馬。
知識如水中月。
知識如夢知識如影。
知識如響知識如旋火輪。
知識無我知識無衆生。
知識無命知識無人。
知識無主知識無養。
知識如空知識無相知識無願。
知識無作。
知識無生知識無起。
知識無出知識無形。
知識寂靜知識離。
知識無終知識無成就。
知識與虛空等。
知識如涅槃性而行布施。
菩薩如是行布施時。
以施離故知識亦離。
以識離故知施亦離。
以識施離故知願亦離。
以願離故知識施亦離。
以識施願離故知菩提亦離。
以菩提離故知識施願離。
而知一切法同菩提性。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檀波羅蜜。
複次善男子,菩薩知色無常而護於戒。
乃至知色如涅槃性而護於戒。
知受想行亦如是,知識無常而護於戒。
乃至知識如涅槃性而護於戒。
以戒離故知識亦離。
知戒離故乃至於識亦離。
乃至知一切法同菩提性。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屍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毗梨耶波羅蜜。
禅波羅蜜亦如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