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於内法而得解脫。

    非觀於外有觀於外而得解脫。

    非觀於内有觀内外而得解脫。

    有不觀内外而得解脫。

    有諸衆生因樂行故而得解脫。

    非因苦行有因苦行而得解脫。

    非因樂行或因苦樂而得解脫。

    或有不因苦行樂行而得解脫。

    有諸衆生因贊美故而得調伏。

    非因呵責或因呵責而得調伏。

    非因贊美或因贊毀而得調伏。

    或有不因而得調伏。

    有諸衆生因逆說法而得調伏。

    不因順說或有因順而得調伏。

    不因於逆或因逆順而得調伏。

    或有非因逆順說法而得調伏。

    有諸衆生因聞略說而得調伏。

    非因於廣或有因廣而得調伏。

    非因於略有因廣略而得調伏。

    或有不因廣略說法而得調伏。

    有諸衆生因四真谛而得調伏。

    有因念處而得調伏。

    有因正勤而得調伏。

    或因如意而得調伏。

    或因五根而得調伏。

    或因五力而得調伏。

    或因七覺而得調伏。

    或因八道而得調伏。

    善男子,衆生之行不可思議。

    衆生之心亦不可思議。

    衆生調伏不可思議。

    所入法門不可思議。

    衆生境界不可思議。

    菩薩摩诃薩獲得如是不可思議智。

    然後乃知一切衆生。

    所行之行不可思議。

    善男子,譬如羅網多有諸結。

    有人在中以咒術力。

    破網得出随意而去。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入衆生中以智咒力。

    壞煩惱網随意自在。

    雖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能通達衆生所行。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

    聞諸衆生有如是行。

    不驚不怖是事實難不可思議。

    佛言:舍利弗於意雲何。

    如師子子。

    雖複初産聞師子吼。

    有怖畏不。

    不也世尊,菩薩摩诃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

    聞衆生行亦複如是,舍利弗於意雲何。

    火勢雖小畏乾薪不。

    不也世尊,菩薩摩诃薩初發無上菩提心已,得智慧火亦複如是,舍利弗。

    如來今以非喻為喻。

    舍利弗譬如猛火與諸乾薪。

    結期七日當大戰鬥。

    爾時一切乾樹草木種種枝葉悉共聚合如須彌山。

    爾時猛火有一親友而語之言:汝今何故。

    不自莊嚴多求援助。

    彼薪衆多汝唯一己何能當之。

    時火答言: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黨。

    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雖諸煩惱悉共和合其勢熾盛。

    菩薩智慧力能消伏。

    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有二種力。

    一煩惱力。

    二智慧力。

    菩薩若無煩惱力者,則不能共諸衆生行。

    亦不能知衆生行處。

    亦當證於聲聞緣覺。

    是故菩薩以煩惱力遍遊諸有不生怖畏。

    是名菩薩行於方便。

    舍利弗。

    如小毒蛇不須伴侶。

    初發心者亦複如是,舍利弗。

    譬如螢火雖有無量千萬億數。

    不能障蔽日之光明。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雖有煩惱無量無數。

    不能障蔽菩薩智光。

    舍利弗。

    如阿伽陀一丸之藥能破大毒。

    菩薩智慧亦複如是,小智慧藥能壞無量大煩惱毒。

    舍利弗。

    譬如天降一味之水。

    随地差别得種種味。

    菩薩摩诃薩一解脫智亦複如是,随衆生根說種種異。

    舍利弗。

    如閻浮樹下有金泥。

    是金泥中有種種寶。

    菩薩摩诃薩初發菩提金泥心中。

    亦複有聲聞辟支佛寶。

    舍利弗。

    如馀小王一切悉屬轉輪聖王。

    一切人天亦複如是,悉來歸屬初心菩薩。

    舍利弗。

    如薄福人不遇寶雨。

    若不能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則不能發菩提之心。

    舍利弗。

    無甘蔗子則無種種石蜜諸味。

    若無菩提心者,亦無種種三寶諸味。

    舍利弗。

    如耆婆醫王常作是言:天下所有無非是藥。

    菩薩亦爾說一切法無非菩提。

    舍利弗。

    如阿修羅王盡其勢力。

    不能遮障日月之道。

    一切魔衆亦複如是,盡其勢力不能遮障。

    勤行菩薩修菩提道。

    舍利弗。

    如色界天宮殿屋宅依空而祝勤行菩薩所得菩提。

    亦複如是依空而祝舍利弗。

    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萬物。

    而是虛空初無增減。

    無量佛法亦複如是,雖有菩薩發心推求。

    而是佛法亦無增減。

    舍利弗。

    譬如有人任力遊空。

    而虛空性無增無減。

    菩薩亦爾。

    住其信力行於佛智。

    而是佛智亦無增減。

    舍利弗。

    譬如陶師未成器時不得器名。

    菩薩善法亦複如是未發心時亦不得名。

    舍利弗。

    如人已見轉輪聖王,則不求見諸馀小王。

    菩薩亦爾。

    若已發起菩提之心,則不更發聲聞緣覺心。

    舍利弗。

    如馀處中不出衆寶。

    衆寶要出於大海中。

    舍利弗。

    聲聞寶中不出三寶。

    三寶要從菩薩寶出。

    舍利弗。

    譬如太子不名為王。

    非不名王。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非名為佛非不名佛。

    舍利弗。

    譬如小寶亦不可輕。

    何以故?如是小寶能作大事多所利益。

    菩薩亦爾。

    初發心時亦不可輕。

    舍利弗。

    我今為諸菩薩摩诃薩說如是喻。

    若有菩薩聞是諸喻即得安樂。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欲證得於佛道,應當除滅疑網心。

    勤修無上信心者,即能獲得於菩提。

    若修淨印三昧者,宣說諸法皆如夢。

    無量世中淨其心,即能得證正覺道。

     佛所得道非身業,亦非口意二業等。

    無為真實性亦爾,是故不可以喻說。

    佛道無對不可見,非眼識界如虛空。

    非是一切諸情根,又非諸根之境界。

     非相非陰非入界,非是心意受想識。

    非知非知之境界,是故佛境不可知。

    諸佛大悲難思議,無量無邊無障礙。

    無字無聲不可說,是故無能知佛界。

     若有衆生無量世,親近善友聽正法。

    聞已即得大福德,常受妙樂如先佛。

    一切諸魔不得短,諸根調伏行樂處。

    能以方便壞四魔,如法而住行佛界。

     若行如是菩提道,即得菩提為人說。

    能渡衆生生死海,能破一切大邪見。

    即得無上相好等,成就十力四無畏。

    能知衆生煩惱行,能壞一切諸有道。

     若有菩薩勤精進,即能破壞諸煩惱。

    如火能焚乾草木,菩提心能燒煩惱。

     爾時世尊複告海慧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勤行精進。

    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誰有修行勤精進者,當知是人即有菩提。

    誰有精進是人即具檀波羅蜜。

    屍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毗梨耶波羅蜜。

    禅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能自利益亦利於他。

    善男子,過去無量劫有佛世尊,号勤精進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善見劫名華聚。

    爾時世界大水彌滿。

    其水出生八萬四千上妙蓮華。

    一一縱廣滿十由旬。

    有無量億金色光明。

    其香微妙。

    阿迦膩吒諸天。

    見已多受安樂。

    作如是言:是世間中多有蓮華。

    當知亦當多有佛出。

    是故此劫名曰華聚。

    是時彼國寂靜無聲。

    以寂靜故。

    無量世界諸菩薩等常樂觀察。

    以觀察故各各皆得喜行三昧。

    是故彼世名曰善見。

    其國多有七寶林樹樓閣殿舍。

    衆生安樂如兜率天。

    多饒飲食易獲神通。

    無有女身一切化生。

    亦無二道皆修大乘。

    爾時彼佛有三萬六千出家菩薩皆悉獲得不退轉心。

    無量人天初發菩提堅固不退。

    彼佛世尊常樂宣說勤精進行。

    時大衆中有一菩薩。

    名堅固莊嚴。

    從座而起前禮佛足。

    長跪合掌作如是言:世尊,雲何菩薩勤行精進。

    佛言:善男子,勤行精進凡有四法。

    何等為四。

    一者發心。

    二者作心。

    三者觀心。

    四者如法祝如是四法即是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