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耶山頂經(元魏菩提流支譯)

關燈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

    諸菩薩摩诃薩十善業道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諸菩薩摩诃薩十善業道以持戒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

    諸菩薩摩诃薩持戒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諸菩薩摩诃薩持戒以正憶念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

    諸菩薩摩诃薩正憶念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諸菩薩摩诃薩正憶念以正觀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

    諸菩薩摩诃薩正觀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諸菩薩摩诃薩正觀以堅念不忘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

    諸菩薩摩诃薩有幾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諸菩薩摩诃薩有四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

    何等為四。

    一者初發心。

    二者行發心。

    三者不退發心。

    四者一生補處發心。

    複次天子。

    初發心如種種子。

    第二行發心如牙生增長。

    第三不退發心如莖葉華果初始成就。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果等有用。

    複次天子。

    初發心如車匠集材智。

    第二行發心如斫治材木淨智。

    第三不退發心如安施材木智。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車成運載智。

    複次天子。

    初發心如月始生第二行發心如月五日。

    第三不退發心如月十日。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月十四日。

    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

    複次天子。

    諸發心能過聲聞地。

    第二行發心能過辟支佛地。

    第三不退發心能過不定地。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

    複次天子。

    初發心如學初章智。

    第二行發心如差别諸章智。

    第三不退發心如算數智。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通達諸論智。

    複次天子。

    初發心從因生。

    第二行發心從智生。

    第三不退發心從斷生。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從果生。

    複次天子。

    初發心因攝。

    第二行發心智攝。

    第三不退發心斷攝。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攝。

    複次天子。

    初發心因生。

    第二行發心智生。

    第三不退發心斷生。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生。

    複次天子。

    初發心因差别分。

    第二行發心智差别分。

    第三不退發心斷差别分。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差别分。

    複次天子。

    初發心如取藥草方便。

    第二行發心如分别藥草方便。

    第三不退發心如病服藥方便。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病得差方便。

    複次天子。

    初發心學法王家生。

    第二行發心學法王法。

    第三不退發心能具足學法王法。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

     爾時。

    大衆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

    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時定光明主天子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何等是諸菩薩摩诃薩畢竟略道。

    諸菩薩摩诃薩以是略道。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諸菩薩摩诃薩略道有二種。

    諸菩薩摩诃薩以是二道。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等為二。

    一者方便道。

    二者慧道。

    方便者知攝善法。

    智慧者如實知諸法智。

    又方便者觀諸衆生。

    智慧者離諸法智。

    又方便者知諸法相應。

    智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

    又方便者觀因道。

    智慧者滅因道智。

    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别。

    智慧者知諸法無差别智。

    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别智。

    又方便者入衆生諸根行。

    智慧者不見衆生智。

    又方便者得至道場。

    智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

    複次天子。

    諸菩薩摩诃薩。

    複有二種略道。

    諸菩薩摩诃薩以是二道。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等為二。

    一者助道。

    二者斷道。

    助道者五波羅蜜。

    斷道者般若波羅蜜。

    複有二種略道。

    何等為二。

    一者有礙道。

    二者無礙道。

    有礙道者五波羅蜜。

    無礙道者般若波羅蜜。

    複有二種略道。

    何等為二。

    一者有漏道。

    二者無漏道。

    有漏道者五波羅蜜。

    無漏道者般若波羅蜜。

    複有二種略道。

    何等為二。

    一者有量道。

    二者無量道。

    有量道者取相分别。

    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别。

    複有二種略道。

    何等為二。

    一者智道。

    二者斷道。

    智道者謂從初地乃至七地。

    斷道者謂從八地乃至十地。

    爾時。

    會中有菩薩摩诃薩名勇修行智。

    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何謂菩薩摩诃薩義。

    何謂菩薩摩诃薩智。

    文殊師利答言。

    善男子。

    義名不相應。

    智名相應。

    勇修行智菩薩言。

    文殊師利。

    何謂義名不相應。

    何謂智名相應。

    文殊師利言。

    善男子。

    義名無為。

    彼義無有一法共相應。

    無有一法不共相應。

    何以故。

    以無變無相故。

    義者無有一法共相應。

    無有一法不共相應。

    以本不成就義故。

    是故無有一法共相應。

    無有一法不共相應。

    義者不移不益。

    無有一法共相應。

    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

    善男子。

    智者名道。

    道者心共相應非不相應。

    善男子。

    以是義故。

    智名相應非不相應。

    複次善男子。

    智名斷相應。

    是故善男子。

    智名相應法非不相應法。

    複次善男子。

    智名善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