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耶山頂經(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關燈


    應知初發心如田中下種。

    解行住發心如牙漸增長。

    不退轉發心如枝葉花果次第出生。

    一生補處發心如果實成熟。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如造車人先集於材。

    第二發心如得材已各别治淨。

    第三發心如彼匠人造車成就。

    第四發心如以其車引重緻遠。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猶如初月。

    第二發心如五日夜至七夜月。

    第三發心如十日夜月。

    第四發心如十四日夜月。

    應知如來所有智慧。

    譬如明月至十五夜。

    一切光色悉皆圓滿複次天子。

    第一發心超聲聞地。

    第二發心超辟支佛地。

    第三發心超不定地。

    第四發心住決定地。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譬如有人初學字母。

    第二發心如彼學人漸解分析。

    第三發心如學已久善算數。

    第四發心如學成熟了達諸論。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菩薩住因。

    第二發心菩薩住智。

    第三發心菩薩住斷。

    第四發心菩薩住果。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因所攝。

    第二發心智所攝。

    第三發心斷所攝。

    第四發心果所攝複次天子。

    第一發心從因而起。

    第二發心從智而起。

    第三發心從斷而起。

    第四發心從果而起。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因差别分。

    第二發心智差别分。

    第三發心斷差别分。

    第四發心果差别分。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如采集衆藥。

    第二發心如分辯藥性。

    第三發心如随病合藥。

    第四發心如服藥除愈。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生法王家。

    第二發心學法王法。

    第三發心學得解了。

    第四發心學得自在。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決定光明。

    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

    何者是菩薩摩诃薩速疾道。

    諸菩薩摩诃薩行此道。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

    菩薩摩诃薩速疾道有二種。

    諸菩薩摩诃薩行此道。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二。

    一者方便道。

    二者般若道。

    方便道者攝諸善法。

    般若道者了知簡擇。

    方便道者不舍衆生。

    般若道者能舍諸法。

    方便道者知法和合。

    般若道者知不和合。

    方便道者能為因緣。

    般若道者能至寂滅。

    方便道者能知諸法差别之相。

    般若道者能知法界無差别理。

    方便道者能具莊嚴諸佛國土。

    般若道者能知諸佛國土平等。

    方便道者能知衆生根行不同。

    般若道者能知根行空無所有。

    方便道者令諸菩薩詣於道常般若道者能令菩薩逮無所覺。

    天子。

    菩薩摩诃薩複有二種速疾道。

    雲何為二。

    一者資糧道。

    二者決擇道。

    資糧道者謂施等五波羅蜜。

    決擇道者謂般若波羅蜜。

    有著道無著道有漏道無漏道。

    皆如是說。

    複有二種速疾道。

    雲何為二。

    一者有量道。

    二者無量道。

    有量道者謂有相位。

    無量道者是無相位。

    複有二種速疾道。

    所謂智道及以斷道。

    智道者謂從初地至第七地。

    斷道者從於八地至第十地。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勇修智信。

    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

    雲何為菩薩摩诃薩所知義。

    雲何為菩薩摩诃薩所修智。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義非和合。

    智是和合。

    勇修智信菩薩言:大士。

    以何因故。

    義非和合智是和合。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義是無為無為則非義。

    非義中無有法若和合若不和合。

    義是無變異無成實不可取不可舍。

    皆如是說。

    善男子,智名為道道與心和合非不和合。

     複次善男子,智惟是和合非不和合。

    勇修智信菩薩言:大士。

    何因緣故。

    智惟是和合非不和合。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智善能觀察蘊處界。

    善觀察緣起法。

    善觀察處非處。

    以是故。

    惟和合非不和合。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智。

    何等為十。

    一者因智。

    二者果智。

    三者義智。

    四者方便智。

    五者般若智。

    六者攝智。

    七者波羅蜜智。

    八者大悲智。

    九者教化衆生智。

    十者於一切法無所著智。

    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