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護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關燈
人衆。

    成就信心即随彼王法服出家。

    亦為如是三昧經故。

    時彼梵德比丘。

    與彼百千諸比丘衆。

    經八千歲供養承事。

    彼寶比丘無有疲倦。

    終不能得如是三昧。

    唯除一聞。

    聞已随喜具以四種随喜功德。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初随喜如是廣行。

    然後梵德比丘及百千衆。

    緣此善根尋得值遇六萬八千諸佛世尊,凡所生處常得為衆頒宣廣說如是三昧。

    彼王比丘因彼善根。

    複更值遇六萬八千億數諸佛。

    如是次第種諸善根得此三昧。

    具足圓滿助菩提法已,尋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号曰堅固精進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彼百千諸比丘衆得此三昧。

    亦能成就助道法故。

    皆已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名曰堅勇如來應供等正覺。

    複令無量百千衆生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賢護。

    彼但耳聞尚獲如是,何況菩薩聞受三昧。

    讀誦憶持為他廣說。

    複勤思行而不得也。

    賢護。

    以此義故。

    諸菩薩等聞是三昧誰不随喜。

    誰不讀誦誰不受持。

    誰不修習誰不廣說。

    何以故?賢護。

    以彼菩薩聞是三昧。

    即得成就助道法等。

    速疾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賢護。

    以是因緣吾今語汝。

    若人正信淨心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三昧。

    菩薩若聞百由旬内有此甚深三昧經者,菩薩即應躬自往詣聽是經典。

    聞已即應讀誦受持修習思惟為他廣說。

    賢護。

    且置百由旬内當往聽受。

    又彼菩薩若聞二百由旬。

    三百四百五百。

    乃至千由旬内有是三昧。

    在某都城某聚落所。

    菩薩即應躬往聽受習誦受持。

    何以故?賢護。

    以是菩薩清淨信心。

    為求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菩薩不應起懈怠心生懶惰心起散亂心。

    當更發精進心發猛利心。

    應當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

    乃至但得聞是三昧。

    何況讀誦受持思惟解說。

    何以故?賢護。

    以是三昧能攝一切助道法故。

    複次賢護。

    是中若有菩薩。

    以純淨心為求菩提。

    應當往詣千由旬所。

    為聽如是三昧法時。

    菩薩應當承事供養彼說法師。

    一切衆具悉皆奉上。

    常當随逐法師而行。

    或時一年或複二年。

    或十二十或經百年。

    乃至盡壽随逐法師不得舍離。

    乃至但求聞是三昧。

    何況能得讀誦受持。

    思惟義理為他解釋。

    如是菩薩随法師時。

    當舍自心諸所為事。

    常當随順彼阿阇梨法師意行。

    謹心承事不得違教。

    起尊敬心及重愛心。

    除舍一切無愛敬事。

    於法師所發善知識想。

    乃至當起如諸佛心。

    賢護。

    彼菩薩於是法師阿阇梨所。

    能生如是敬愛心已,若當不得讀誦受持思惟廣說。

    乃至聽聞是三昧者終無是事。

    唯除往昔诽謗如是甚深經典業時已熟定堕惡道業不淨耳。

    複次賢護。

    假彼菩薩或欲須離彼法師者,常當知恩常當念恩常當報恩。

    何以故?賢護。

    以是法師宣講因緣。

    令斯經典久住不沒。

     複次賢護。

    若有菩薩為是三昧。

    尚當應往千由旬處。

    況複随近城都國邑聚落空處或山野中。

    而當不往聽受讀誦思惟義理為他廣說也。

    複次賢護。

    我今語汝。

    若有菩薩為三昧故。

    即能往至千由旬所。

    乃至不得聞是三昧。

    而彼菩薩雖複不得聞是三昧。

    於是法中念求善根。

    當發精進莫即懈惰。

    汝應當知如是之人,則為已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況聽聞受持讀誦。

    思惟修習為他廣宣。

    賢護。

    汝今當觀彼菩薩輩。

    聞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

    即得爾許大功德聚。

    乃至求已不能得聞。

    亦當具足幾大善根。

    若聞不聞。

    皆為已住不退轉地。

    畢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況聞已讀誦受持。

    思惟修習廣為他說。

    亦令多人聞已誦持修習思惟熾然流布也。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

    以偈頌曰: 我念過去有如來,号師子意人中上。

    彼時有王為衆首,親往詣佛求三昧。

    時大智王得聞已,歡喜遍滿不可宣。

    以手持寶奉散之,供養人尊師子意。

     内心思惟發是言,我今歸依無上覺。

    為諸世間作饒益,唯願善說三摩提。

    時王興建此業已,舍身還生於彼宮。

    尋得值遇寶比丘,大德名聞滿十方。

     彼聞比丘善說時,心生歡喜無稱量。

    即以勝妙衆寶服,答彼比丘為菩提。

    複與數千衆出家,供養承事彼比丘。

    經曆滿於八千歲,為求如是三昧故。

     彼唯一說不再宣,聞受深妙如大海。

    爾時心智都無倦,求此如實勝寂禅。

    彼輩如是修行已,值遇諸佛大威雄。

    具滿六萬有八千,其間亦聞此三昧。

     馀世供養複承事,六萬八千億世尊,所聞深妙悉随喜,斯由師子如來故。

    彼王如是具修行,終得成佛号堅進。

    教化衆生無量數,所在生死皆遠塵。

     從王出家數千衆,亦同得佛名堅勇。

    德聲遍滿於十方,聞三昧名證大覺。

    何況複能為他說,不染著彼諸世界。

    當更廣顯妙思惟,若斯三昧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為求菩提詣彼聽。

    於言教中莫辭倦,聞者功德不可量。

    若至於彼不得聞,尚獲若幹諸福聚。

    何況聞已思說者,唯當速求此三昧。

     當念彼具梵德人,親近承事勿生厭。

     誰比丘所有此經,即當詣彼修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