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護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關燈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

    若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四随喜故。

    即當得斯現前三昧。

    速疾成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等名為四種随喜也。

    所謂彼菩薩摩诃薩應作如是念。

    如彼過去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各於往昔行菩薩時。

    皆因随喜得是三昧。

    因三昧故具足多聞。

    由多聞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我今日亦應如是,依因随喜得是三昧。

    因三昧故具足多聞。

    由多聞故速得成就無上菩提。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一随喜功德聚也。

    賢護。

    彼菩薩摩诃薩。

    複應如是念。

    如彼當來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行菩薩時。

    皆因随喜得是三昧。

    因此三昧故具足多聞。

    由多聞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我今日亦應如是,當因随喜得是三昧。

    歸憑三昧求滿多聞。

    由多聞故速疾成彼無上菩提。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二随喜功德聚也。

    賢護。

    是菩薩摩诃薩。

    複應如是念。

    而今現在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世界中。

    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

    各於往昔行菩薩時。

    亦因随喜得是三昧。

    因是三昧具足多聞。

    由多聞故現皆得成無上菩提。

    然我今日亦應随喜。

    乃至為欲速成無上菩提故。

    賢護。

    是為菩薩第三随喜功德聚也。

    複次賢護。

    彼菩薩摩诃薩。

    複應如是念。

    我今已得仰學。

    三世一切諸如來本於過去行菩薩時。

    皆因随喜得是三昧。

    皆因三昧具足多聞。

    皆由多聞而得成佛。

    今我以此随喜功德。

    願與一切衆生共之。

    同生随喜同獲三昧。

    同具多聞同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四随喜功德聚也。

    複次賢護。

    而彼菩薩既得成就。

    如是随喜如是三昧。

    如是多聞如是速疾成就菩提。

    以是功德悉與衆生。

    共同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功德難可稱量。

    我今為汝略開少分。

    汝宜谛聽善思念之。

    賢護。

    譬如有人定壽百歲。

    身輕氣猛行駿若飛。

    是人生已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東方盡世界邊。

    如是次第行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周旋十方窮極地際。

    賢護。

    於意雲何。

    假使有人聰明出世善通算術。

    能計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遠長短耶。

    賢護白言:不也。

    又能稱量耶。

    不也。

    又能觀察耶。

    不也。

    亦能思惟耶。

    不也世尊賢護。

    且置初行。

    即使是人滿足百年速疾往返。

    遍至十方無量世界。

    彼明算人複能知否。

    賢護報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能知初時所行地界近遠。

    雲何能計是人一世盡力飛行周遍十方。

    無數世界道路由旬其數多少。

    若欲的知。

    唯獨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與彼不退諸大菩薩等乃能知耳。

    佛告賢護。

    如是如是,我今語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起信敬心。

    於彼風行壯人所經世界盛滿珍寶。

    持用奉獻十方諸佛。

    其所獲福雖曰極多。

    然尚不如随喜三昧功德少分。

    何以故?賢護。

    由彼菩薩摩诃薩修此三昧。

    具足如上四大随喜。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求多聞成正覺故。

    賢護。

    以是因緣持彼施福。

    望前随喜所獲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萬分不及一億百千分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賢護。

    汝今當知。

    諸菩薩等。

    随喜回向所得功德。

    是故我今更為汝說菩薩随喜功德少分。

    汝宜谛聽也。

    賢護。

    我念往昔過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

    号師子意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

    賢護。

    時此世界閻浮提中。

    人民熾盛多饒财寶。

    豐樂安隐甚可愛樂。

    賢護。

    爾時此閻浮提其地弘廣。

    具足一萬八千由旬。

    其間城郭聚落乃有一萬八千。

    一切皆以七寶所成。

    其城縱廣十二由旬。

    於諸城内城别皆有九億民家。

    賢護。

     爾時大城名曰賢作。

    城中居民有六十億。

    彼城即是師子意如來現生處也。

    賢護。

    爾時師子意如來。

    初會說法有九十億人證阿羅漢果。

    過七日已,於第二會。

    複有九十億人得阿羅漢果。

    過第二會。

    第三會中。

    複有九十億人得阿羅漢果。

    過三會已,複有九十億人鹹從他方而來大集。

    悉是清淨諸菩薩衆。

    自後彼佛恒有無量阿僧祇諸聲聞衆。

    賢護。

    爾時人民行十善業。

    如彼未來彌勒佛世教諸衆生。

    具足成就十種業行。

    爾時人壽八萬四千。

    如彌勒時人壽無異。

    賢護。

    時彼大城有轉輪王名曰勝遊。

    如法治世具足七寶。

    所謂金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長者寶主兵寶。

    是為七寶。

    滿足千子身相端嚴。

    成就威雄降伏怨敵。

    彼王所統盡世界邊。

    不用刀兵亦無威迫。

    無所稅斂衆具自然。

    時勝遊王詣師子意如來應供等正覺所。

    頂禮尊足然後退坐。

    爾時師子意如來。

    知勝遊王渴仰心已,即為廣宣現前三昧。

    時彼王既聞如是三昧。

    深自慶幸發随喜心。

    以一把寶奉散佛上。

    彼王緣此随喜善根。

    命終之後還生閻福為彼王子名曰梵德。

    複紹王位如法治化。

    彼佛滅後於正法中有一比丘。

    其名曰寶。

    聰明精進。

    常為四衆宣揚廣說如是經典。

    賢護。

    爾時彼梵德王於比丘所聞三昧已,得深淨信起随喜心。

    持上妙衣價直百千覆比丘上。

    賢護。

    又梵德王從比丘所聞三昧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愛法故舍家出家。

    剃除須發被服袈裟。

    是時亦有百千